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民間藝術造型及色彩應用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我國民間藝術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在見證了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同時,也對現代美術設計起著引導和決定作用。在立足現代美術和民間藝術的內涵和特點的基礎上,通過對民間藝術造型和民間藝術色彩特征的分析,來探討現代美術元素中民間藝術造型及色彩的應用。
關鍵詞:現代美術;民間藝術造型;色彩運用
現代美術有著十分廣泛的內容,以現代哲學和叔本華的唯我主義的本體論思想以及尼采、弗洛伊德的有關精神領域的相關分析為理論指導,主要指的是19世紀末到20世紀70年代的美術作品,其中最為著名的藝術代表作是梵高的《向日葵》。與此同時,現代美術的起源、發展和形成也受到了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的影響,特別是中國民間藝術的藝術造型和色彩等方面。民間藝術與宮廷藝術以及貴族藝術有著明顯的區別,指的是勞動者為滿足自己的生活和審美需求而創造的藝術。民間藝術從狹義上指的是由民間美術和工藝美術等各種表現形式構成的民間造型藝術;從廣義上來說包括傳統刺繡、民間印染、中國織錦的染織繡類,面塑藝術、木偶藝術、泥塑藝術的塑作藝術,剪紙與刻紙、皮影的剪刻藝術,彩畫、農民畫、年畫的繪畫之類,川劇變臉、民間音樂、舞蹈、戲曲的表演藝術等多種藝術形式。民間藝術在創作過程中主要從生殖崇拜、宗教信仰、歲時節令、辟邪祈福、民間故事和人生儀禮這些主題出發,通過運用取材生活、色彩豐富、充滿寓意、變形夸張、簡樸單純、符號意義這些藝術表現形式,讓民間藝術具有觀賞玩樂、表達情意、禮敬諸神和裝飾美化的功能。
一、現代美術元素中民間藝術造型的應用
造型藝術是藝術形態的一種,指的是通過利用各種藝術創作手段對繪畫用顏料、布、紙、木板、石、泥、玻璃、金屬等物質材料進行第二次創作,追求空間的靜態之美和動態之美,以此來反映社會實際生活和表達藝術家思想情感的目,是再現空間藝術和靜態視覺藝術的綜合。造型藝術涵蓋的內容從繪畫、雕塑到攝影藝術、書法藝術等。在不同的造型藝術領域中,因不同領域中的定義、標準和對造型要求的不同,使得不同領域中的造型藝術在審美特征上都有其領域顯著的個性特征。然而正如加萊辛所說的“美是造型藝術的最高‘法律’”,經過歸納總結我們會發現在個性的審美特征當中存在著共性的審美特征,主要包括造型性、到達頂點之前的永固性與瞬間性以及從再現到表現這三種。其中民間藝術造型憑借其獨特的造型特色和藝術價值成為現代美術設計中的重要元素,在現代美術設計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一)“和諧過渡”造型的應用
民間藝術受中國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影響,投射在造型藝術上就表現為通過線條變化等方法實現在具體造型和抽象造型之間進行“和諧的過度”,避免讓觀看者產生別扭不自然的觀看體驗,使其變得自然統一。其中將“和諧過渡”造型運用到極致的就是民間藝術中的民間繪畫藝術。民間繪畫藝術將各種不同時空的東西放置在同一創作平面當中,通過將作品中融入不同的景物特點或者一些小細節,將看起來似乎是毫無關系的東西進行聯系,對人們的邏輯思維進行顛覆,縮減了不同物品之間的距離,讓其變得和諧統一,與作品融為一體,充分顯現出創作者在追求物質生活的同時保持著對生活的好奇心以及對美的追求。除此之外,中國水墨畫通過留白等方法,對實虛之間進行有效的轉換,構成一幅幅美不勝收、意蘊無窮的藝術作品。黑色墨水和紅色墨水在畫家的奇妙創作中變成了一幅臘梅圖?,F代美術在設計過程中經常需要面臨著如何處理好實體和抽象之間的關系這一問題,特別是隨著思想解放和人們文化水平的提高,人們在追求個性化的基礎上對藝術作品的美學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而為現代藝術的設計增加了難度。在此背景下,現代美術以民間藝術中的“和諧過渡”造型為中間點,將抽象和具象進行緊密連接,實現廣泛應用,例如,海報、宣傳冊以及網易標記的設計等。
(二)“陰陽相濟”造型的應用
陰陽是古人通過對自然現象中的天地、日月、晝夜、寒暑、男女、上下等的仔細觀察,再從哲學的思維角度出發將這類自然現象歸納而得出,是中國文化的根源之一,是奠定中華文明邏輯思維基礎的核心要素。陰陽涉及的范圍十分廣泛,包括數學、物理學、醫學和易學命理等眾多學科,形成了以陰陽對立、陰陽互根、陰陽消長和陰陽轉化為主要思想的陰陽學說。中國民間藝術作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自然也受到了相關陰陽的觀點和學說的影響,其中影響最為廣泛的就是在中國民間藝術造型領域形成了“陰陽相濟”的造型方法。“陰陽相濟”造型強調和平、安靜的同時,追求和諧之美。“陰陽相濟”在中國剪紙藝術領域應用得就十分明顯,有各種陰陽剪法、混合剪法等。太極圖堪稱中國民間藝術“陰陽相濟”造型最為顯著的應用,太極圖將抽象的陰陽用簡單的黑白來表達,化抽象為具體,與中國傳統哲學觀、宇宙觀、人本觀相通,形成突破,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圓”,寓意著“物我相融、天人合一”的思想。除此之外,中國民間藝術“陰陽相濟”的造型在實際生活中也得到了廣泛應用,例如中國銀行的標志以古錢幣造型為基礎,簡化成外圓內部含有一個“中”字的造型,將虛和實進行了完美的結合,其對稱的結構更是為整個造型增添一種和諧之美,實現了從形似和神似兩方面對“陰陽相濟”造型理念的最好闡釋。“陰陽相濟”造型的背后蘊含的是中國深厚的傳統文化和哲學理念,而現代美術因其所存在的時間比較短,在設計的過程中缺乏深厚的文化做襯托,因而“陰陽相濟”造型在現代美術設計中進行應用正好可以豐富藝術產品設計的文化內涵。
二、現代美術元素中民間藝術色彩的應用
(一)中國民間美術色彩的特征
中國民間藝術色彩主要集中表現在民間美術色彩這一方面,中國民間美術色彩歷經時間長河的洗禮和沉淀,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間美術色彩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中國民間美術在傳統的赤、青、黃、白、黑的基本色調基礎上,通過強烈的色彩對比,形成絢麗、豐富的色彩藝術,給觀看者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最具典型性的是民間年畫、民間彩塑、戲曲人物造型,其中陜西年畫中的門神最為出名,大紅、桃紅、黃、綠、黑五色為最常使用的顏色,其繪制粗獷、風格豪爽、明快、灑脫。其次,中國民間美術色彩注重對色彩進行冷暖對比、補色對比、純度對比和面積對比。正如民間畫訣云:“紅要紅得鮮,綠要綠得嬌,白要白得凈”、“青紫不并列,黃白不隨肩”“紫是骨頭綠是筋,配上紅黃色更新”“紅花要靠綠葉扶”“紅離了綠不顯,紫離了黃不顯”等,這些俗語在一定程度上都表明了民間美術在發展的初期,雖然思想上并沒形成一定的色彩原理,但是創作者在創作這些美術作品時也在盡可能地依靠自身的美學直覺通過色彩對比來提高美術作品的整體美感。例如我們熟知的泥玩具在制作過程中采用黑底上繪制紅、黃、白、綠等純度較高的顏色,從而讓泥玩具的其他部分以極其飽滿的色彩與底色形成強烈鮮明的對比,使紅色更艷,綠色更鮮,白色更亮。最后,中國民間美術的色彩包含著色彩的象征意義及其中承載的文化特征。從色彩本身而言,色彩是一種客觀存在的并不以人的主觀意識而改變的客體。但是實際上,世界上每一種色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其受歷史文化、審美取向和地理環境的影響,因而色彩除了客觀性之外,更是具備深厚的情感性。在這方面,中國色彩就表現得更為明顯。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在歷史的發展和世世代代色彩文化的繼承過程中,色彩的內涵受到了我國傳統思想、宗教精神、價值取向、倫理道德等多元文化的影響,因而每一種客觀的色彩都被人們賦予了不同的象征意義。紅色是在中國生活中運用最多的顏色,例如春節時需要張貼紅色的對聯,結婚時新郎新娘需要身著紅衣,張貼紅色的窗花、喜字等,主要是因為紅色在中國色彩文化中象征著吉利、幸福、生機,同時也象征著對于妖魔鬼怪等一切有害生物的威懾。不僅如此,紅色也是中國民間美術中最為常見的顏色,特別是在各種年畫作品當中。除此之外,創作者在進行民間美術創作時,表達的主要情感也是以積極樂觀向上為主,消極陰暗抑郁的情感表達在中國民間美術作品中很難看見,因此,一些明亮積極的色彩如紅色、綠色和黃色等在中國民間美術中也應用得較為廣泛。
(二)靈活的色彩變化
民間美術色彩在現代美術設計的應用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分別是平面設計領域、包裝設計領域、服裝設計領域以及裝飾設計領域。平面設計領域雖然對民間美術色彩的應用程度不高,但是近年來隨著市場上提高了對民間元素的重視,使得很多平面設計師開始意識到民間美術的重要性,逐漸接觸和了解中國民間文化的特點及其豐富的內涵。包裝設計領域對民間美術色彩的應用主要體現在包裝設計產品外觀時,從消費者的色彩心理出發,將色彩的視覺效果結合民間文化的思想,充分運用民間美術色彩的“以色奪目”的創作理念,以此來促進消費者進行消費。隨著中國風的興起和影響,使得很多服裝設計師為了順應時尚潮流的發展,紛紛在服裝的設計中提高了對民間美術色彩的應用,以此來實現中國復古風服裝設計的目的。目前,裝設設計師在應用民間美術色彩時會在保證色彩的豐富配合以外,將復古的風格進行融入,通過對文化特質的拓展和價格、價值的再創造來實現對民間美術色彩的發揚和流傳。
三、結語
色彩藝術和造型藝術作為中國民間藝術的精髓部分,值得現代美術設計對其進行廣泛的應用。然而現代美術設計在應用的過程中除了需要將中國傳統的一些元素進行繼承之外,更加需要在立足當前發展潮流的基礎上為民間藝術造型和民間藝術色彩注入新鮮的內容,讓其在保持傳統特色的同時,兼具現代設計的優點,從而避免被社會歷史所淘汰,實現中國民間藝術造型及色彩的繼承并促進現代美術設計長遠發展的雙贏。
參考文獻:
[1]陳清.試論民間美術與現代藝術設計[J].藝術•生活,2006,(06).
[2]吳癑.從設計角度談中國民間美術傳承[J].美與時代(上),2007,(10).
[3]玄穎.民間美術的造型語言在現代藝術設計中的應用[J].文教資料,2008,(09).
[4]劉暢.民間美術的藝術造型和色彩在現代藝術設計中的應用[J].美術教育研究,2014(24)
作者:范慶華 單位:蘭州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