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紫砂摯友壺造型藝術和文人風骨探討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在紫砂藝術中,我們尋常看到的千變萬化的紫砂形態,都不是簡單的一把喝茶的器皿,而是不可替代的充滿了個人創作理念和思想感情的生命載體,當我們捧著一把紫砂壺的時候,仿佛感受到生命的涌動和思想的交流,無形之中讓你愛不釋手,紫砂壺成為茶座之上的必備之物。紫砂作品“摯友壺”描繪的是竹和梅之間的情感聯系和造型演繹,竹和梅也是紫砂藝術之中非常多見的題材之一。設計和制作此壺的過程之中,并沒有太多地凸顯其中的花器技巧,而是采用了非常樸實的手法來把其中的氣韻表現出來,讓我們感受到其中紫砂質樸的實用功能和一脈傳承的文人雅韻,在相互的交融之中把二者之間的情態表現得淋漓盡致,在工藝的塑造手法上也是非常重視細節的凸顯,在精氣神韻的表達之中為我們帶來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經久不息的文人風骨。
在中國傳統文化之中,低調內斂一直是國人最為看重的美好品德之一,也是幾千年以來流淌在血液之中的世代傳承。相較于西方的熱情豪放,東方文明的表達也是在委婉含蓄,在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之中才能夠深刻地體會到其中的思想和情感。從我們最具有文化意境的古詩詞之中就可以窺見端倪。“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這是元代王冕的一首《墨梅》,可視為典型的托物言志之代表,從開始平鋪直敘地描寫梅花的姿態,到最后的升華切入主題,在一氣呵成之中把自己對于品格和道德的領悟抒發出來,不務虛名、綻放清芬是梅花帶給我們的感受,也是做人做事的準則和追求。類似的文化表達不勝枚舉,同樣在宜興的紫砂藝術之中,我們尋常看到的千變萬化的紫砂形態,都不是簡單的一把喝茶的器皿,而是不可替代的充滿了個人創作理念和思想感情的生命載體,當我們捧著一把紫砂壺的時候,仿佛感受到生命的涌動和思想的交流,無形之中讓你愛不釋手,紫砂壺成為茶座之上的必備之物。
1紫砂壺“摯友”的造型藝術
紫砂作品“摯友壺”(見圖1)描繪的是竹和梅之間的情感聯系和造型演繹,竹和梅也是紫砂藝術之中非常多見的題材之一。設計和制作此壺的過程中,并沒有太多地凸顯其中的花器技巧,而是采用了非常樸實的手法來把其中的氣韻表現出來,讓我們感受到其中紫砂質樸的實用功能和一脈傳承的文人雅韻。此壺壺身采用了竹器的形態,圓潤飽滿,竹節的捏塑也是非常的到位,層次感十足;壺嘴也是采用了三段竹節的形態設計,彎流婉轉、出水流暢;與之相呼應的壺把則采用了梅枝的造型,上面的樹節分布自然,紋理的捏塑突出了歲月帶來的滄桑之感,圈把的弧度拿捏舒適;壺蓋嵌入壺口,嚴絲合縫、通轉流暢;梅枝扭轉圍成的壺鈕恰到好處地突出了此壺的特點之所在;壺蓋上面和壺身都有梅花貼伏,點點如墨,有的含苞待放,有的已經枯萎,用不同的疏密程度和形態的表現來展示梅花的縷縷幽香。從整體上來看此壺竹器之中融合梅花,梅花點綴之中呈現出竹的挺拔,在相互的交融之中把二者之間的情態表現得淋漓盡致,在工藝的塑造手法上也是非常重視細節的凸顯,在精氣神韻的表達之中為我們帶來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經久不息的文人風骨。
2紫砂壺“摯友”的文人風骨
“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這首小詩是我特別喜歡的古詩之一,也是在紫砂藝術創作之路中經常會在腦海中不斷浮現的一首,墻角的梅花如同我的靈感一樣,源源不斷地為我帶來創作的活力,梅花也成為我經常表現的形態之一,也是在紫砂裝飾之中最喜歡運用的元素。同樣,“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竹石》之中傳遞出來的精神動力也是給人以無盡的力量。梅花和竹都是在寒冷冬天里為我們帶來溫暖和慰藉的植物,也是許多的文人雅士非常喜歡的最具有代表性的形象,也是他們內心之中不斷追求和向往的美好。紫砂作品“摯友壺”就是把對于竹和梅花多年的觀察和領悟用最為純粹的手法展示出來,非常的實用大氣,又讓人一目了然,細細端握此壺,你會發現壺身的層次感,壺嘴和壺把營造的空間比例,還有壺鈕的舒適度都是無可挑剔的,可謂是低調、奢華、有內涵的完美代表。通過這件作品,把竹的傲然挺立和梅的徐徐清香傳遞給我們,恰如中國古代文人一直堅守的氣節和一身的凜然正氣,這種文人風骨值得我們不斷地學習和追求,在紫砂的道路上傳承下去。
3結語
紫砂的題材來源多種多樣,宜興的紫砂藝人從生活和大自然中不斷地汲取創作的養分,在平時的觀察之中也是非常的細致到位,以藝術家特有的敏感和觀察的角度抽象而來的元素,組合成為喜聞樂見的紫砂造型藝術。以竹器和梅花為代表的紫砂花器之所以長盛不衰,說明我們國人心中對于他們的喜愛從未改變,它們所代表的精神在今天依然值得我們去學習。文以載道,器可賞心,從紫砂壺中我們就可以讀懂中國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也可以感觸到我們所努力追尋的人文意境。
參考文獻
[1]嚴德青.淺談“梅竹詩文紫砂壺”的藝術性[J].江蘇陶瓷,2012(4):39.
[2]王海東.紫砂“竹梅雙親壺”的造型探究及創作[J].江蘇陶瓷,2016(4):44.
作者:范黎風 單位: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