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農業產業發展建議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摘要:蔬菜產業已經成為推動華州區域經濟發展的農業主導產業,通過對渭南華州區蔬菜種植基地的深入調研,結合華州蔬菜種植生產的現狀及生產過程中存在的蔬菜產業產出結構不合理、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蔬菜產業附加值低及銷售渠道不暢等問題,綜合分析華州蔬菜產業發展的潛力,提出華州蔬菜可持續發展的建議,以期能夠為政府部門、合作社、現代農業產業公司、農戶在生產種植蔬菜過程中提供幫助。
關鍵詞:華州蔬菜;發展現狀;發展潛力;發展建議
華州區是國家綠色無公害蔬菜種植基地,華州大蔥、華州山藥分別于2010年、2019年成功申請成為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華州區被譽為“全國農業(蔬菜)標準化示范縣”“全國無公害農產品標志推廣與監管示范縣”“第一批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暨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1]。目前,蔬菜產業已經成為華州區農民脫貧致富的主要產業之一。
一、華州蔬菜發展現狀
(一)華州蔬菜種植環境
渭南華州區位于陜西關中平原,渭河下游。氣候溫和、土地肥沃、現有耕地面積42.75萬畝,基本農田34.1萬畝,人口37萬(其中農業人口28萬);光照充足、水資源豐富,地勢南高北仰中間夾槽,年平均氣溫13.3℃,降水量583.4毫米,無霜期283天,屬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區,種植蔬菜物種豐富,宜糧、宜林、宜畜,是菜果的優生區[2]。
一、鎮情概況
*鎮位于*東南部,距縣城54公里,東毗鄰*縣的勐佑鎮和營盤鎮,西接本縣*鄉,*、兩鄉,東西寬12.5公里,南北長26公里,國土面積298平方公里。全鎮轄9個村139個村民小組。海拔在1010米至2175米之間,年平均氣溫19℃,年均降雨量1361毫米,氣候立體,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既有亞熱帶低熱河谷地區,也有溫涼山區,適宜多種經營。有耕地面積31379畝,其中水田面積11375畝,旱地面積200*畝。經濟建設以農業產業發展為主,主要產業有糧食、甘蔗、香料煙、茶葉、林業和畜牧業,后續產業有甜龍竹、蠶桑等。
20*年末,全鎮總人口6015戶25240人,其中農業人口5736戶24116人,少數民族1799人;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8358萬元,同比增1666萬元,增合24.9%;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2*0元,同比增362.7元,增合21.4%;完成本級財政收入356.3萬元,同比1*.6萬元,增合41.6%;完成鎮級固定資產投資1226萬元,同比增311萬元,增合34%;實現個私經濟收入4096萬元,同比增534萬元,增合15%;實現工業總產值1*3萬元,增加值470萬元;同比分別增2*萬元、134萬元,增合24.5%、39.9%;實現糧食總產1*0.5萬公斤,同比略增,人均占有糧食440公斤。
二、農業產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鎮農業工作在全鎮上下共同努力下,以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以推進農業產業化為主線,按照“規模化、標準化、市場化、生態化”的農業發展思路,不斷深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品種布局,擴大優勢產業規模,積極培育和扶持新興產業。通過提升全鎮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有力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到2009年9月,各項主要產業培植情況如下:
糧食產業:小春糧食產量95萬公斤,實現收入110萬元;完成大春糧食栽種2.42萬畝,其中水稻1.*萬畝,包谷1.1萬畝,其它雜糧0.3萬畝,預計實現大春糧食總產944萬公斤。
摘要:由于農業產業發展具有自身的弱質性,因此實現農業經濟的穩步經營發展需要必要的財政投入扶持。本文針對財政支農支出與農業經濟增長,首先簡要分析了財政支農支出的內涵概念,進而分析了財政支農支出與農業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并分析了當前在財政支農支出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最后就改進加強財政支農支出管理,提出了幾項建議措施。
關鍵詞:財政支農支出;農業經濟;資金農業
作為我國重要基礎支柱產業,對于國民經濟的發展至觀重要。但是農業產業的整體發展非常容易受到自然環境以及市場環境的影響,保護農業產業的良好發展,需要國家足夠的投入予以保護和支持。現階段,各地的財政支農資金規模不斷擴大,但是在財政支農過程中也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主要是財政支農支出不夠穩定,區域差異較大等。因此,迫切要求深入分析財政支農與農業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進一步優化財政支農支出結構,加強對財政支農支出資金管理,不斷提高財政支農的實際效果。
一、財政支農支出概念分析
財政支農支出也就是國家在“三農”方面的資金投入,國家設置財政支農資金,主要是為了通過財政資金的投入以及財政政策的導向作用,進一步促進農業經濟發展,提高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同時實現農民群眾收入水平的提升,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按照財政支農資金投入類別的不同,財政支農支出主要分為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糧食生產、農業產業結構轉型、生態環境建設、防災減災、扶貧開發、農村社會事業、農村改革、農業科技等方面的支出。在國家的財政支農形式上,則主要可以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以國家扶持項目建設的形式,支持農業生產。另一方面,則是通過直接在農業生產農村生活中,直接予以資金支持。
二、財政支農支出與農業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
一、鎮情概況
*鎮位于*東南部,距縣城54公里,東毗鄰*縣的*鎮和*鎮,西接本縣*鄉,*、兩鄉,東西寬12.5公里,南北長26公里,國土面積298平方公里。全鎮轄9個村139個村民小組。海拔在1010米至2175米之間,年平均氣溫19℃,年均降雨量1361毫米,氣候立體,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既有亞熱帶低熱河谷地區,也有*山區,適宜多種經營。有耕地面積31379畝,其中水田面積11375畝,旱地面積20004畝。經濟建設以農業產業發展為主,主要產業有糧食、甘蔗、香料煙、茶葉、林業和畜牧業,后續產業有甜龍竹、蠶桑等。
20*年末,全鎮總人口6015戶25240人,其中農業人口5736戶24116人,少數民族1799人;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8358萬元,同比增1666萬元,增合24.9%;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2*0元,同比增362.7元,增合21.4%;完成本級財政收入356.3萬元,同比104.6萬元,增合41.6%;完成鎮級固定資產投資1226萬元,同比增311萬元,增合34%;實現個私經濟收入4096萬元,同比增534萬元,增合15%;實現工業總產值1033萬元,增加值470萬元;同比分別增203萬元、134萬元,增合24.5%、39.9%;實現糧食總產1*0.5萬公斤,同比略增,人均占有糧食440公斤。
二、農業產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鎮農業工作在全鎮上下共同努力下,以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以推進農業產業化為主線,按照“規模化、標準化、市場化、生態化”的農業發展思路,不斷深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品種布局,擴大優勢產業規模,積極培育和扶持新興產業。通過提升全鎮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有力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到20*年9月,各項主要產業培植情況如下:
糧食產業:小春糧食產量95萬公斤,實現收入110萬元;完成大春糧食栽種2.42萬畝,其中水稻1.02萬畝,包谷1.1萬畝,其它雜糧0.3萬畝,預計實現大春糧食總產944萬公斤。
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我州農業產業健康發展,我們于近日對8縣市的農業產業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進行了一次調研,并對今后的農業產業建設進行了一些思考。
一、我州農業產業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管理體制不順,缺乏統一規劃,區域優勢產業得不到應有的重視。一是部分縣市至今還沒有按要求理順外資辦、鄉鎮企業局、蔬菜辦與農業局的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業產業的統一規劃和布局。二是部分涉農部門在產業建設上過分強調部門意識,各自為政、管理混亂、政出多門、形不成合力,區域優勢產業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如椪柑產業,目前在我州的區域布局還很不明朗,也沒有一個總體規劃,對“哪些地方可以搞?哪些地方不能搞?”等問題,州里沒有一個明確的提法,以至于一些高海拔地區農民也種起了椪柑,造成不必要的損失。三是政府、企業、信貸、技術、農戶之間的體制關系不順,不能協調好銀企之間、信貸與農戶之間、農戶和技術部門之間等各種關系。
(二)不尊重科學,盲目開發,挫傷了農民進行產業開發的積極性。一是不遵守科學程序,在產業開發上搞一步到位。從椪柑產業發展歷程來看,一個產業的形成與壯大要經過長時間不斷的試驗、探索和發展。而我州某些地方在從州外引進新品種時,不按科學程序辦事,不進行試種,不進行隔離防疫保護,搞一步到位,結果是費力不討好,造成不必要的損失。二是不爭求專家意見,在產業開發上搞行政命令。三是不尊重農民在產業開發中的主體地位,在產業開發上搞包辦代替。產業開發對農民來說是一個重大的決定,必須因地制宜,必須考慮到當地的栽培技術水平。根據我們調查,我州某縣的一個村,于2001年左右從外地引進一種柑橘新品種,在不經過任何論證、不告訴群眾任何詳情的情況下開發700畝,由于該品種不適應當地小氣候,2004年掛果后,果實皮厚、果小、味酸,毫無商品價值,群眾找到開發單位要求換種,而開發單位又在沒有爭求專家意見的情況下,雇人將700畝柑橘全部換成另外一個不適宜當地氣候的柑橘品種,當地農民無奈的告訴我們,這樣折騰來折騰去,他們也沒精力了,還是種水稻劃得來。又據統計,今年一季度全州植物檢疫部門查獲用于產業開發的帶菌苗木就高達31.5萬株,損失近20萬元,由此可見一些單位在產業開發上的盲目性和這種盲目性帶來的危害性。
(三)重點不突出,特色不特,優勢不優。產業選擇上過分強調“新”,注重“新產業”的開發、忽視“舊產業”的改造,注重產業面積的擴展、忽視產業質量的提升,陷入“開發一個產業→丟掉一個產業→開發一個新產業”的怪圈,特色不特、優勢不優,始終不能形成有特色、有規模、有技術含量、有市場競爭力的核心產業,有的縣市農業支柱產業多達10個以上。
二、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快我州農業產業建設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