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商業銀行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商業銀行股票風險實證分析
本文時間序列實證模型選取在2006年7月5日到2013年6月21日期間重要商業銀行的收盤價作為基本的樣本數據進行實證分析(色諾芬中國證券市場數據庫)。每只股票時間序列的對數收益率ri=lnpi–lnpi-1,以中國銀行A股(601988)為例,其對數收益率時間序列的統計描述:觀測值1673個,均值-0.000203,中值為0,在區間[-0.1047,0.0967],標準差0.018397。假設符合正態樣本,則偏度S應服從正態分布N(0,6/N),樣本峰度K應服從正態分布,據此計算出偏度和峰度的標準差分別為σs=0.0863和σk=0.1727。與樣本實際值對比發現,與正態分布相比,對數收益序列具有非常明顯的尖峰、厚尾特性。用單位根的方法檢驗收益序列的平穩性,檢驗t統計量值為-41.26581,比顯著性水平1%的臨界值小,所以拒絕原假設,序列不存在單位根,序列平穩。
(一)檢驗收益序列的相關性和異方差效應發現:分析時通常時滯的階數取n。n為樣本容量1674。因此我們取最大時滯為41。通過各個時滯的自相關函數和偏自相關圖,收益平方序列的相關圖得出,原收益序列不但存在著相關性,并且各項之間是不獨立的。考察Ljung-Box的Q統計量和P值,發現在95%的檢驗水平下,Q統計量在前41階都顯著。因此,序列存在著強異方差效應。收益序列在高階仍有ARCH效應,并引入自回歸移動平均項以消除序列相關性。
(二)ARCH模型的建立為了消除原序列的相關性和異方差性,采用AR(13)-ARCH(q)模型。通過嘗試和考慮AIC和參數估計的顯著性發現ARCH(3)最為理想。ARCH(3)模型參數估計和檢驗結果變量CR(-13)參數-0.0004260.067279標準誤0.0003080.018191Z統計量-1.3820203.698468概率0.16700.0002R20.006190調整后R20.005590DW統計量2.014074該模型一定程度擬合了該只股票的收益率。經驗證,上面的分析思路和結論適用于對中國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招商銀行、民生銀行、中信銀行等A股和H股上市公司。通過ARCH類、GARCH類或EGARCH類模型的建模。模型可以得到基本的關于商業銀行類股票的結論:
(1)存在條件異方差
(2)風險與收益。對于銀行股票而言,預期風險同收益率同向變化。
一、我國影子銀行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分析
1、影子銀行對商業銀行的消極影響
影子銀行產生的風險給商業銀行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是不容小覷的。影子銀行的信息披露不足再加上其長期游離在政府的監管體系之外,導致影子銀行過度擴張,盲目地進行信貸活動,加大了金融體系的脆弱性,使得金融體系中累積了大量的風險。一旦風險超過限度,就會牽一發而動全身,導致金融體系塌陷。另外,影子銀行大量利用財務杠桿舉債經營,可以將收益和損失放大,因而陷入危機。而此時,商業銀行會卷入這場風波,而且會嚴重受到影響,很有可能還是受傷最深的主體。
2、影子銀行對商業銀行經營業績的影響
商業銀行作為一個盈利機構,最后的落腳點一定是經營業績。對于我國影子銀行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商業銀行勢必最關心對自身經營業績的影響。下面具體分析三種影子銀行的影響。
(1)銀行理財產品。從銀行理財產品的構成來看,融資信托類理財產品屬于影子銀行范疇的。雖然說發行及購買融資信托類理財產品的這一流程中,商業銀行的大部分理財產品都隱性地使用政府和銀行的信譽擔保,實際上風險并沒有轉移出去,而是累積在商業銀行體系內部,這樣會增加系統風險,可能會使得商業銀行付出更大的流動性代價;但是,商業銀行通過票據資產轉讓和信貸資產轉讓等行為,將這些資產“表外化”,不占用貸款額度,也不用提交存款準備金,優化了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結構和盈利水平,就會直接提高商業銀行的業績。
論文摘要:商業銀行的組織結構對其經營效率、業務創新能力等具有重大作用。對于我國商業銀行來說,特別是原來的國有商業銀行,剛剛完成股份制改造和資本市場的上市運作,雖然在公司治理方面有了極大的完善.但是基于運營層面的組織結構還需要進一步調整和改進。我國商業銀行現在的組織結構不合理影響其經營效率和效果,運用DEA方法,對商業銀行在組織結構再造過程中分支行的效率情況進行了實證分析和比較得出:我國商業銀行在總分行制的管理模式下,應從投入與產出效率的角度,對機構調整和銀行的盈利及效率等因素重新考量,按效益最大化原則進行組織結構調整。
論文關鍵詞:商業銀行:組織結構:效率評價
一、商業銀行的組織結構的演變歷程
(一)組織結構理論
組織結構是指組織的基本架構,是對完成組織目標的人員、工作、技術和信息所作的制度性安排,是組織職能和效率的統一體.體現企業的經營特點和戰略思想。對于商業銀行來說,其經營傳遞效率和管理的有效忖乃至核心競爭力的形成需要合理有效的組織結構安排。
(二)商業銀行組織結構的演變
【論文關鍵詞】商業銀行市場營銷營銷組合
【論文摘要】文章從營銷組合的角度,對中國銀行業的營銷組合實施情況進行評述并提出改進意見。
金融體制的改革與發展,迫使我國商業銀行直接面對競爭程度日益加劇的市場環境,各商業銀行紛紛注意到了市場營銷在其業務拓展中的重要意義并且進行了初步實踐。但是由于中國的銀行營銷起步較晚,又缺乏符合中國國情的營銷理論系統指導,目前尚處于摸索階段,還存在諸多問題。本文主要從營銷組合的角度進行探討,對中國銀行業的營銷組合實施情況進行評述并提出改進意見。
一、我國銀行營銷的現狀分析
(一)進行了一定的市場分析,但對市場環境和市場定位缺乏科學的認識
我國商業銀行在其營銷過程中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市場分析,但是普遍缺乏從長遠角度來把握對市場的分析、定位與控制,缺乏對現實顧客和潛在顧客的需求特點及變化趨勢的系統分析,從而無法科學地進行市場細分和選擇目標市場,無法充分發掘和展示其在各種資源方面的優勢。而且由于各家銀行的市場定位相似,經營管理水平相近,所采用的營銷策略也都是大同小異,好客戶爭著搶、好業務爭著拉。銀行常以贏得現有市場的占有率為目標。盯著自己已經成熟的市場,旨在從其他銀行奪得部分市場份額。部分營銷人員甚至采用高息攬儲、有獎儲蓄等方法招攬客戶,在吸納大量存款的同時,也負荷了沉重的資金成本“包袱”。
論文關鍵詞:商業銀行;海外經營;戰略
論文摘要:從我國商業銀行海外經營的現狀出來,運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我國商業銀行海外經營的優勢、劣勢、機遇和威脅,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我國商業銀行海外經營的戰略選擇。
一、我國銀行海外經營的SWOT分析
(一)優勢
(1)初具規模,為跨國經營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中國銀行作為第一家走出國門、實現跨國經營的國有銀行,到2000年底,擁有559個海外分支機構,其中包括18家分行,代表處、財務公司等7家。90年代以來,四大國有銀行在國際化方面都己開始起步并積累了一些經驗,這為其未來的國際化發展奠定了基礎。目前,四大國有銀行和交通銀行、光大銀行、招商銀行等幾家較大的股份制銀行都把國際化作為未來發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