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審計基本理論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內容摘要:如何使審計理論系統化、科學化,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審計理論體系是當前審計研究中的重要課題。什么是審計理論體系,現代審計理論體系如何構建;什么是審計基礎理論、審計應用理論和審計發展理論,包涵什么具體內容,本文擬就以上問題進行探究。
關鍵詞:現代審計理論體系、審計基礎理論、審計應用理論、審計發展理論
審計理論來源于審計實踐,受審計實踐的檢驗,同時又不斷在審計實踐中修正與完善,因此,審計理論是審計實踐的科學總結,是通過實踐將客觀的、合乎邏輯的、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的內容加以概括、抽象而形成的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
如何使審計理論系統化、科學化,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審計理論體系是當前審計研究中的重要課題。審計理論來源于審計實踐,沒有大量的審計實踐,就不可能有審計理論的抽象,它是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論認識而形成的。審計理論具有指導作用,它將揭示關于審計實踐的本質和規律,是為審計實踐服務的。審計理論體系是反映審計研究對象而形成的概念、范疇、判斷、推理的體系,是一個具有層次性結構的系統。納入審計理論體系的各種審計理論,不是分散的、孤立的、毫無聯系的,而是具有內在邏輯推理關系的整體,是首尾一貫、一環扣一環的。
關于審計理論體系(或審計理論體系結構、審計理論結構)的研究可謂由來已久,其結論不下數十種,僅1995年成都會議上提出的有一定影響的觀點就有七八種之多。1
新近出版的由國家審計署李金華審計長主編的《審計理論研究》和《中國審計體系研究》兩書提出,審計理論體系的新框架是:審計動因的理論——導出審計理論的定義和受托責任等基本概念,審計主體理論——導出獨立性等概念,審計客體理論——導出審計對象等概念,審計主客關系理論——導出審計職能、委托和授權等概念,審計運行理論——導出審計目標、審計規范、審計證據、審計依據、審計程序和審計結果等概念。2
[關鍵詞]審計理論;邏輯起點;審計環境
[摘要]審計理論結構正確與否及其對審計實踐指導作用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邏輯起點選擇的正確性和科學性。中外有關這一問題的不同觀點以及審計理論的發展現狀。應以審計環境為起點構建審計理論結構。審計理論結構的構成內容。
一個多世紀以來,許多專家、學者相繼為會計理論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他們從不同的角度解答會計實務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并通過對各種理論因素加以整理,指導人們更有效地開展會計實務工作。相比之下,審計理論研究卻比較落后。在這方面值得稱道的成果少得可憐。正如著名審計學家莫茨和夏拉夫所指出的“許多人認為審計完全是實務性的,而不是理論性的,對于持這種觀點的人來說,審計只是一系列的實務、程序、方法和技術,是一種沒有必要進行解釋、描述、調整和論證,并最終匯總起來以形成‘理論’的行為”。[1]著名審計學家尚德爾則抱怨:在最近150年中,沒有一個學術領域像審計領域這樣沉寂。專家們的抱怨并非無病呻吟,他們確實道出了審計理論研究的實際情況。
新中國的審計理論研究,是從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的。理論來源于實踐,同時,理論又指導實踐和預測實踐。審計理論與方法來源于審計實務工作,是對審計實務工作的概括和總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審計實踐已發生了重大變化,急需理論上的規范與指導。
一、關于審計理論結構若干代表觀點的評介
審計理論結構是指審計理論諸要素(組成部分)及其相互聯系的組合,它本身就是一個邏輯系統。所以審計理論結構也稱審計理論體系。研究審計理論結構,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就是從何處人手,以什么作為邏輯推理的出發點。
[摘要]會計準則是應用審計準則和搞好審計工作的前提,會計準則與審計準則相配套并協調一致,才能促進市場經濟發展,因而企業會計核算問題愈加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在實際運用中,切實完善和健全會計準則與稅務、審計之間的相互關系是十分必要的。
[關鍵詞]會計準則;相關問題;理順關系
會計準則作為會計規范的一種形式,具有高度的權威性和統一性,是在一定經濟環境下而確定的各種會計處理方法。然而,在豐富的會計業務中,目前企業所運用的會計準則與相關的法律法規難以做到互補互融,協調一致。
一、會計準則與稅務處理問題
國家與企業的經濟利益關系,主要是通過稅收政策來加以調節的。但是,企業會計核算與稅務處理之間很難協調一致。
1.會計與稅收的目的不同。由于對某項收益、費用和損失的確認、計量標準與稅法的規定存在差異,所以處理原則為:不得調整會計賬薄記錄和會計報表相關項目金額。企業在計算當期應交所得稅時,應在按會計制度及準則計算的利潤總額的基礎上,加上(或減去)與稅法規定的差異后,調整為納稅所得額,并據以計算當期應交所得稅。
摘要:審計是一門專業性很強的課程,傳統審計教學偏重對審計理論的講授,缺乏對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難以培養出集高素質、高技能于一身的實用型人才。本文基于現行審計教學中的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的現實,對審計教學進行從理論到實踐等多方面優化。
關鍵詞:理論;實踐;審計教學;優化
審計是高職會計專業開設的一門融會計、稅法等多門學科為一體的理論性、專業性和實踐性都較強綜合性課程。審計教學目標要求學生掌握審計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并能理論結合實踐,學以致用。目前,審計教學大多采用以講解教材和習題為主的傳統式教學,這種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難以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素質。為提高審計教學效果,讓學生真正從學習這門課程中獲益,必須對傳統教學進行進行多方面調整優化。
一、審計教學現狀
(一)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
由于我國長期受應試教育影響,學校往往強調對書本知識的學習,導致教師照本宣科,形成學生死記硬背以應付考試的單一教學模式。我國很多高校的審計教學沒能把學生的能力、素質培養作為一個重要的教學目標,導致某些學生盡管已通過審計相關考試或已獲得相應的技術資格證書,但缺乏基本的實務知識。
【摘要】本文討論了目前我國會計專業理論課程教學的組織層次,以現行國內外會計專業不同層次會計理論課程教材及有關讀物所涉及的內容為主要研究對象,按其內容組合方式進行了結構特點的比較分析,并在提高學生會計專業理論素養的前提下,就組織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研究生三個層次會計理論課程的教學以及應涉及的研討內容進行了分層設計。
【關鍵詞】會計理論;教學與研討;內容;結構;研究
大學教育的使命是文化傳授、專業教學、進行科學研究和培養未來的科學研究人員(奧爾特加·加塞特,2001)。為了完成這一使命,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做到既注重對在校博士、碩士和本科生進行系統的專業基礎教育與專業技能訓練,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特點與來源結構,強化對其進行基本理論教育以擴大專業知識面,提高其專業理論素養,為將來從事研究工作打下堅實的專業理論基礎。
一、我國現行會計理論課程的教學層次劃分
會計理論是運用一定邏輯形式對會計實踐行為的本質及其演變與發展規律進行研究后所形成的系統、全面的理性認識。它是會計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專業知識的重要構成部分。因此,它在整個會計專業教育體系(主要是研究生教育)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這一點已經得到學界的共識(葛家澍,1998)。
據了解,在國外大學會計專業教育體系中,為了提高學生的專業理論素養在國內各會計院校的本科、碩士和博士三個階段專業教育的課程設置體系內,均設置了會計理論類課程。盡管其課程叫法各異,但內容上卻大同小異。而在教學要求上,卻存在明顯的差異。本科生教育中,一般均設為選修課(大多數列為必選課,少數列為任選課),課程名稱為《會計理論》、《會計理論專題》或者《現代會計理論》,教學時數為30學時左右;碩士生教育中,則均列為學位課程且屬于專業基礎課,課程名稱一般稱為《會計基本理論研究》,安排在入學后的第一學期,教學時數為40學時左右;博士研究生教育中,有的學校是將其設為學位課程,有的則設為考查課,課程名稱有的稱《高級會計理論研究》,有的則稱為《會計理論發展與學術流派》等,教學時間有的放在第二學期,有的放在第三學期,教學時數一般為60學時左右。由此可見,不論是哪個層次,會計理論課程均屬于教學計劃體系中的重要課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