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審美能力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欣賞美
美術欣賞課不僅可以向學生傳授美術知識與技能,培養學生的審美趣味,還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發展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提高他們辨別是非的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促進他們思維的發展,有利于他們良好藝術素養的形成。
1.轉變觀念
美術教師應該首先具有正確的教學觀念。一直以來,有些人認為美術教學是對學生的美術技能的培養,但是實際上,美術教師不僅要教學生掌握繪畫技巧,更要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后者才是美術教學的主要任務。教師應該積極地轉變學生的觀念。有些學生對美術存在偏見,認為學習美術與升學無關,沒有什么用處。教師要引導學生對美術有清醒的認識,讓學生真正愛上美術,投入美術學習。這樣,美術教學才會取得進步,學生才可能創造出優秀的作品。
2.選擇合適的內容
美術教師在上美術欣賞課的時候,選擇的內容必須接近學生的生活、正確反映社會現象、符合學生的接受水平,并對初中生有強烈的教育意義。這樣才會激發學生對美術的興趣,激發他們學習美術的積極性。教師要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的欣賞力和創造力。如,在教學《春天的暢想》的時候,教師可以準備一些描繪春天的美麗圖片,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配一首優美的樂曲,渲染教學氛圍。在樂曲中,教師讓學生欣賞圖片,可以激發學生的情感,提高學生對美的欣賞能力。
一、培養審美能力是小學美術教育的重要目標
美術教育要培養創新人才,審美能力是基石,發展能力是目的。“小學美術教學,不是為了培養專門的美術人才,而是為了培養小學生的審美意識,是對少年兒童審美意識的啟蒙”。美術教育作為審美教育的重要途徑,就必須營造一個大平臺,積極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而在傳統的小學美術教育中,由于對美術課程認識和定位的偏差,以及在應試教育大環境的影響下,導致美術教育過程中審美能力培養效果長期不理想。隨著現代教育實踐的推進,重視在小學美術教育中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已經成為小學教育者的共識。美術新課標將小學美術教育課程定義為“必需的文化美術課”,這深刻地實現了小學美術課程認識的重大轉變,將小學美術課程從過去單純的技術教學提升到文化教育的層次,因而,也使得小學美術教育與審美教育的結合成為現代小學美術教育改革的新趨向。許多學校紛紛從不同方面探索提高審美能力的方法和途徑,并取得了一定的積極效果。在深入推進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以美術教育為基本平臺,在“愉快教育”理念指導下,可以通過每年舉辦“教學節”,參加美術社團興趣學習班,在課堂內外的結合中培養小學生的審美能力;可以通過每學期在全校評選“十佳小畫家”、“十佳小書法家”、“班級外墻美化評比”等豐富形式,激發和培養學生追求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對于小學美術課程而言,重點不在于培養專門的美術人才,而是為了培養小學生的審美能力,對青少年審美意識的開導。因此,培養審美能力成為了當前小學美術教育的重要目標任務。
二、當前小學美術教育中審美能力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
隨著小學教育改革的推進和對教育認識的深化,小學教育者們正在逐漸樹立現代教育理念,積極從具體的教學實踐活動中探索對小學生審美能力培養的途徑。當然,我們應該看到美術教育無論在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理念,還是在培養的方法路徑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效。但是,從總體上來看,小學美術教育在審美能力培養方面還存在以下四個方面的主要問題:
1.審美能力培養的認識存在偏差。認識和定位偏差,是導致當前小學美術教育中審美能力培養效果不理想的深層次原因。由于深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有的教師仍然堅持落后的教育觀念,片面重視對學生技能技法的傳授,而相對忽視了在具體教學實踐過程中審美能力的培養,缺乏激發和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自覺意識。實踐表明,只有對小學美術教育課程有全面、深刻地認識,才可能在教學實踐中增強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2.審美能力培養的有效性嚴重不足。在美術課程教學中,審美能力培養的有效性就是指在美術教育實踐活動過程中學生審美能力提升的實際效果和程度,它是檢驗教學目標是否實現的重要尺度。在現實的教學實踐活動中,有的教師不重視探索符合新時期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教學方法,導致教學效果很差;有的教師不喜歡用多種教學設備,不善于創設不同教學意境,不引導學生深入社會實踐,只是簡單就教材講教材,從而導致審美能力培養的有效性嚴重不足。
一、重視生活美的發現,激發審美興趣
簡單來講,審美就是對美的事物進行欣賞。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美的元素,教師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美的元素,會豐富小學生的審美活動。在生活中,人們創造美,欣賞美,教師可以從這雙重身份出發,讓小學生更多地觀察與欣賞生活中的美。生活中美的形式不同,自然景色具有原始美,植物、動物的形象都是學生審美的對象;人們所創造的社會具有物質美,建筑物的形態、人類的禮貌行為都蘊含著美的元素。讓小學生投入到生活中,發現生活中的美術,生活中的美,對于小學生審美興趣的激發有重要意義。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將生活中的元素引入到課堂中,讓小學生意識到原來生活如此豐富多嬌,如此值得欣賞,給小學生開辟一條審美能力發展的道路。比如學習《動物朋友》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從“寵物”這一主題入手,讓小學生討論與分享自己家或者自己見過的寵物。在討論中,小學生需要對某一寵物的外形進行描述,表達其對于該寵物的看法,這其實就是小學生審美的過程。當小學生通過討論與分享融入到美術課堂中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呈現更多的寵物。像蜥蜴、寵物豬、茶杯犬等,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拓展小學生的眼界,讓小學生的討論更加熱烈,進一步發現生活中的美。在欣賞這些寵物時,美術教師可以向小學生傳遞愛護動物的觀點,對學生的情操進行陶冶,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二、注重美術作品創造,培養審美能力
創造美是審美的最高境界,學生能夠創造美,是學生審美能力得以形成的重要表現。創造能力與審美能力是兩個難以分離的部分,共同作用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當代小學美術教師可以通過作品創造來激發小學生的審美情境,促進小學生感受美術之美。小學美術教學內容豐富多彩,教師在課堂中讓學生繪畫,做美術工藝品,都是引導學生創造美術作品的活動。當自己創造了美術作品,小學生心里會油然而生一種美術學習成就感,促進學生審美能力提高。比如在講解《印花布》的時候,教師引導學生欣賞一些民國時期的印花布、當代的印花布,發現印花布的線條美與色彩美,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當學生瀏覽了一些印花布之后,教師可以給每位學生一張白紙,讓學生將自己想象為一名染布技師,利用自己手中的畫筆,勾勒自己頭腦中完美的線條,涂上匹配的色彩。學生創作的過程,就是其審美的過程,也是彰顯學生審美結果與審美能力的過程。學生利用線條來表達自己的個性,利用色彩搭配來彰顯自己的色彩愛好,顯示自己在美術方面的靈敏嗅覺。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審美標準創造出個性化的美術作品,證明學生的審美能力在進步。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的創作激情進行激發,讓創作過程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讓審美能力的提高服務于學生順利創作美術作品。
三、總結
綜上所述,培養小學生的審美能力,是讓學生具有表現美的能力的重要基礎。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關注小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為其創造審美鍛煉機會,提高學生的審美興趣,會推動小學生情況的陶冶與心智的啟迪。在小學美術教學改革的今天,將審美教學融入到美術教學活動中,才能提高美術教學的創新性,培養學生的美術能力。
一、近十年我國中學語文閱讀審美教育研究概述
近十年經過廣大研究者的共同努力,我國中學語文閱讀審美教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其中主要的理論研究成果包括:
(一)論著方面:黃良著的《美育與中學語文教學》(2004)、曹明海著的《語文教育文化過程研究》(2005)、潘紀平著的《語文審美教育概論》(2005)、韋志成著的《語文課程教育學》(2005)、張弛著的《語文教育人文論》(2006)、朱紹禹著的《語文課程與教學論》(2007)、曹明海著的《語文陶冶性教學性》(2007)、王尚文著的《走進語文教學之門》(2007)、翟京華著的《語文新課程研究性學習與審美教育:走向智慧語文的思考與實踐》(2010)、李劍著的《教育審美和教育批判》(2011)等。
(二)論文方面:近十年有關語文閱讀審美教育的論文很多,筆者在知網中輸入“語文閱讀審美教育”檢索后有6000篇文章,從2004年到2014年成增長趨勢。包括:曹愛明的《中學語文審美式閱讀教學探究》(2004)、劉國敏的《中學語文閱讀審美教育》(2006)、張玉枝的《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審美教育》(2007)、張英的《論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審美教育》(2008)、楊莉的《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美育問題研究》(2009)、楊進紅的《語文閱讀教學審美體驗研究》(2010)、沈云振的《新課程背景下的高中語文審美教育施教策略探究》(2011)、賈文娟的《接受美學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2013)等。此外,各類期刊也刊載了很多有關中學語文閱讀審美教育的文章,其中核心期刊有四百多篇。包括:任煒的《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實施審美教育》(2006)、楊萍的《論中學語文教學審美教育的重要性》(2006)、孫杰的《高中小說閱讀教學中審美教育的實施策略》(2009)、薛猛和高豐的《審美理智主義視野下審美教育的特性及態度分析——以閱讀教學為例》(2011)、雷鵠的《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審美教育》(2011)等。
二、近十年我國語文閱讀審美教育研究內容簡述
楊進紅在《語文閱讀審美體驗研究》中提出:1.閱讀教學的范式轉型:審美體驗視野;2.閱讀教學的文本解讀:從體驗到審美意義的生成;3.閱讀教學的對話過程:以審美體驗為中心的多重互動;4.閱讀教學的課堂實踐:審美視域的融合。劉衛紅在《語文審美性閱讀教學研究》中則創造性的提出:審美性閱讀的特征即形象性、情感性、體驗性、創造性;審美閱讀的構成要素主要包括:語音字形層面、語義層面、意蘊層面;在如何設計審美性閱讀教學上提出:審美態度的形成、審美感知的獲得、審美體驗的展開、審美創造的實現。秦春蓉老師曾在《怎樣在閱讀中感受美》一文中提出審美感受力的前提在于發現美,而發現美就必須具有感受課文的靈敏性和統攝力。美讀是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是獲得美感的主要途徑,也是學生進入作品、感受作者情感的橋梁和渠道,所以要提高閱讀審美感受還須加強美讀的訓練。文中表明在閱讀中把自然、社會、心靈的感受融為一體從而感受到美的觀點詳盡地闡釋了閱讀中美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養審美能力的措施。張玉枝的《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審美教育》使用問卷調查的方法,分析問卷得出中學語文閱讀課存在的問題有:1.學生對語文閱讀課學習興趣不高;2.語文閱讀課服務高考、重在使用;3.閱讀課上老師注重講解分析,忽視學生的獨特感悟;4.教師重視基礎知識教學,忽視閱讀能力培養;5.教師教學方法陳舊、課堂情調單一等。她也提出了原因:1.應試教育帶來的必然后果;2.傳統觀念的慣性影響;3.教師隊伍素質參差不齊;4.對黨的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和《新課程標準》理解、重視不夠。在《論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審美教育》中李月梅提出在閱讀教學中實施美育的途徑有:1.培養學生審美感知、強化審美能力;2.培養學生的審美想象能力;3.培養學生欣賞美、評價美的能力;4.在教學中創設審美情境。大部分學者的研究思路是:發現閱讀教學中審美教育缺失的問題,進而分析原因,最后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研究內容歸結為一個核心問題上即施教者、受教者、教材等主要教學構成要素對自己角色定位不夠,沒有準確地認識到自己所處的位置以及各自的義務和責任,從而造成了閱讀教學中審美教育的缺失。
摘要:“中國現當代文學”是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具有突出的人文性、審美性特征。然而該課程在現行的教學中存在著諸多問題,教學改革勢在必行。作為教師,首先要從改革課程教學內容入手,做到經典性與人文性、審美性相結合,力求使學生的審美能力和人文素質有所提高;其次要嘗試多種教學方法與現代化教學手段。
關鍵詞:課程體系;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改革
中國現當代文學是高校中文系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同時由于它與現實聯系緊密,對學生的人文素質提高有較大影響。筆者在從事現當代文學教學十多年的實踐中,力求把教書育人的宗旨貫徹其中,通過本課程的教學,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增強學生的文素質,為培養高素質的人才搭建一個教學的平臺。近幾年來,為了適應高等教育發展的新形勢,尤其在深化教學改革、推進素質教育、實施教育創新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嘗試,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是改革課程教學內容,力求使學生的審美能力和人文素質有所提高。以往的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是一種典型的知識型教學,主要是從歷時的角度梳理文學史的線索,在此基礎上,評述重要作家作品、文學現象和文學潮流,目的是使學生獲得應有的文學史知識。而作為文學史最基本的構成要素的作品,其美感特征和審美教育的功能,常常被一些紛繁的文學史知識和抽象的理論分析所遮蔽和掩蓋,并沒有充分發揮它在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提高學生人文素質方面的潛在功能。從教學實踐看,許多同學對中國現當代文學名作的理解,過于依賴文學史教材中的學術定論,而忽略了個體在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中對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未能將自身的情感體驗、生命意識融入對作品的審美體驗,因而雖然獲得了知識,但對自身的人格養成和素質培養并未產生太大的影響。加之課時的限制,如當代文學部分在我校是開設一個學期,每周3個課時,卻要講授從1949年到1997年近50年的內容,更使得這種講授淺嘗輒止。為使這種知識型的教學模式向素質型的教學發生轉變,筆者在教學改革中,對《當代文學作品選》教學大綱做了較大調整,在宏觀把握當代文學史發展脈絡的前提下,把教學的重心傾斜到了作品方面。緒論部分對當代文學的概念、分期、發展概況、重要的文學史事件進行介紹,通過這部分內容,學生對50年的當代文學史就有了一個整體的輪廓和印象。正文部分精選能夠覆蓋當代文學三個發展階段的十幾部作品進行精講,作品的選擇原則是既要考慮審美性,又要兼顧文學史方面的代表性,同時在文體方面兼顧小說、詩歌、散文、戲劇多種體裁。
與所講篇目有關的文學史知識會在篇目講授時再次強化,以區別于一般的當代文學作品鑒賞,這樣在講授過程中就能進一步把文學史教學具體深入到作品的閱讀和解析中去,雖然講授篇目不多,卻能通過引導學生細致深入的閱讀和體驗作品的思想與藝術特質,把獲取文學知識、提高審美能力、增強人文素質結合起來,在學習本課程的同時,不知不覺地接受藝術的感染和人文精神的浸潤。內容表述方面也作了革新,一改傳統表述主題思想、人物形象、藝術特色等幾個方面刻板的套式,代之以一些富有詩意或哲理的小標題,如“人———詩意的棲居”、“了悟死亡”、“活著,永遠的追問”等,給學生以耳目一新之感,直觀上也給予了學生美的感受。
為了彌補講授篇目有限的不足,我在第一節課就擬定了一份本課程的必讀書目,讓學生課下閱讀,并要求他們制作索引卡片,寫出評論摘要和自己的閱讀感悟,期末檢查評分,作為平時成績的一部分計入期末總成績。每堂課后再為他們提供與本節課有關的閱讀文獻與參考資料,使學生了解最新的科研資訊,拓寬了學生的學術視野。同時我還要要求他們充分利用教材。本課程所采用的教材是朱棟霖等主編的《中國現代文學史》該書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劃”的研究成果,被國內學術界公認為本專業和本課程的最好教材之一。教材著重從“文本”的角度出發,在編寫方法上,注重宏觀考察與微觀分析相結合;在編寫內容上,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經典作品做了深入的講述和評析。配套作品選(四卷)更保證了學生的一定閱讀量。與學界其他《現當代文學史》相比,它有著突出的優勢,即所觸及的內容相當扎實、條理清晰、詳略得當。尤其注重史和作品相結合,力爭多角度、多維度、多側面地向讀者展示現代文學史豐富的內蘊。教材編寫重點旨在培養學生獨立思考、閱讀、寫作和批判、審美能力。正因為教材具有先進性,因此對教材的研讀成為學生必做的功課。這樣,課內與課外結合,點與面結合,經典性、人文性與審美性結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