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中醫內科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摘要】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中醫內科的教學改革也取得了較大的發展,作為一門臨床學科,其教學內容得到了改進調整,實踐性與臨床性得以加強,但在現階段的中醫內科教學改革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制約著其進一步的發展。因此,對中醫內科教學改革進行必要的思考與研究,是推動教學改革進一步發展的必要環節,具有重要的作用與意義。
【關鍵詞】中醫內科;教學改革;思考研究
1中醫內科教學改革面臨的現狀
中醫內科是以中醫為基礎,合理運用醫學知識進行治療的臨床性學科,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和操作性,因此,深化中醫內科教學改革,有效提升中醫內科的教學質量成為必然的趨勢。縱觀我國現階段的中醫內科教學開展,雖然在教學改革的背景下得到了調整、優化,但是仍然存在著許多的問題,阻礙著中醫內科的教學改革。(1)教學內容問題仍然存在。雖然中醫內科的教學內容得到了調整,但是就課本知識而言,要想應用于實踐中,存在著巨大的難度,并且課本內容的枯燥單一,也降低了學生的積極性。例如教材中的“52病證及附病”教學,課本無法將各種病證的變化情況呈現出來,這就使得學生無法制定有效的實際措施。(2)教學方法。傳統的教學模式以灌輸式為主,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得實踐性較強的中醫內科學習,成為了以應試為目的背誦記憶式學習,其教學成果自然很差。再者現代教育的發展,促進了教學方法的多樣化,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出現了教師忽略實際教學情況,按部就班的采取教學方法,嚴重阻礙了教學改革的進行。(3)教學計劃問題。中醫內科的教學內容,相對而言較為寬泛,知識面在醫學學習中較為復雜,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教學計劃的合理性、科學性、可行性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因此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合理安排理論與實踐環節,是保證中醫內科教學改革質量的重要措施。
2關于中醫內科教學改革的策略
2.1優化教學內容與方法模式優化教學內容與方法模式,是中醫內科教學改革的一個重點。對于教學內容而言,由于中醫內科學的臨床性較強,因此如何深化教學內容,以便更容易的應用于臨床實踐是一個難點所在。其次要注意內容的全面性、延伸性以及時代性,優化知識結構層次。教育的發展促使了教學模式的多樣化,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結合學生實際合理進行選擇。例如應用PBL教學模式(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進行“心悸之心血不足”的學習中,針對病例產生的問題:心悸判斷依據?病因病機的變化?哪些證型?選藥依據是?從而制定相應的教學方案,讓學生從實際中發現問題,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完善綜合素養與技能,這也是PBL教學模式的目的所在。案例教學法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只不過在某一些方面與PBL方法不同,但也是以病例為基礎進行中醫內科的教學。2.2強化理論學習與臨床實踐的結合理論知識的學習是中醫內科學習的基礎,也是臨床實踐的基礎,因此,要重視基礎知識的學習,加深理解與感悟,培養自我相對完善的知識體系,從而為臨床實踐提供良好的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不僅是書本教材的內容,同時也要重視知識的延伸與滲透,形成豐富的知識層次和良好的知識結構。中醫內科的學習也是為了更好的進行實踐應用,因此要加強臨床實踐的能力,使學生能夠學有所用、學以致用,完善自我綜合能力與素質。例如在胃痛的教學中,部分教師將“通則不痛”簡單的歸納于“通法”,也就是將常見的胃病治療方法皆歸于“通”字,不區分理氣、散寒、消熱等方面的不同,這就會導致學生對學習內容理解不深,無法建立良好的基礎,導致臨床實踐能力低下。因此要強化理論知識的教學,“通則不痛”的另一部分是“不通則痛”,以及“不榮則痛”的說法,要合理的區分胃病,掌握不同的益胃養陰、溫運脾陽等方法。同時加強臨床實踐的教學,結合具體病例輔助教學,完善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2.3重視學生中醫內科思維方式的形成與培養嚴格意義上來講,學生中醫內科思維方式的形成與培養是一個難度很大的工程,這其中不僅包括理論知識的學習以及臨床實踐能力的提高,同時也是對學生思維方式、綜合能力以及價值體系的教育教學,涉及面較為寬廣,因此教育教學的掌握尺度也必須科學合理。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中醫理論體系的教學,引導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有針對性、獨特性的進行臨床實踐探索,從而系統性、整體性的進行中醫內科的學習,對其有一個整體宏觀的價值體系與認知體系,然后再細化學習內容,完善學習體系,從而形成自我獨特的思維方式與學術思想體系。
一、按照畢業設計要求,體現多學科交叉趨勢
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因為屬于工科學科,所以要求本科畢業生必須參加畢業設計工作,按照生物醫學工程學院的要求,本科生畢業設計時間為6個月,必須完成畢業設計課題一項,完成畢業論文一篇,并通過答辯,方能參加學位申請。畢業設計課題由指導老師和學生共同確定,范圍為生物醫學與工學相結合領域。
我們按照要求,結合我們自己的專業特點,先后選擇了《中醫內科學》教學病案庫建設、《中醫內科學》精品課程網站建設、《中醫內科學》網絡多媒體課件開發與中醫重點學科數據庫建設等課題作為學生的畢業設計課題。這些課題體現了中醫內科學與計算機技術的結合,是目前多學科交叉發展的趨勢,同時,由是我們教研室承擔的部分科研和教學課題項目,既能完成畢業設計,又能幫助教研室完成課題研究,同時還能保證課題研究經費。
二、專業指導與能力培養
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本科生由于從來沒有學習過中醫藥知識,所以,在課題指導方面,對專業知識的知道尤為重要,否則就不能體現學科交叉課題的特點,完成的課題很可能達不到中醫學要求。在進行專業指導時,不同與給中醫本科生課堂講課,只需要告訴他們相應課題中需要體現的中醫理論和特色,在完成課題中需要關注的中醫內容。例如在完成《中醫內科學》教學病案庫的過程中,必須讓學生了解中醫診病的特點,了解中醫望、聞、問、切的具體內容,這樣在進行資料整理和剪輯過程中,學生才知道要保留哪些內容和要突出哪些內容。
本科生畢業設計強調的是實踐,所以,在指導過程中必須以引導為主,而不是象課堂留作業那樣,必須引導學生參與近來,發揮創造能力,從課題設計、技術方法、技術手段,到問題解決、結論總結等,必須體現培養學生實際操作的能力,所以,對每個學生必須經過開題論證,經過專家認可后才能進行課題實施,最后還要通過畢業答辯。這些都保證了畢業設計的實踐性和對能力的培養。
根據中央《*年中西部地區農村衛生人員培訓項目管理方案》和衛生部《關于做好農村衛生人員培訓和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對口支援鄉鎮衛生院項目有關工作的通知》規定,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項目目標:
通過加強農村衛生人員培訓,提高其專業服務能力和管理能力。具體包括提高鄉(鎮)衛生院的中醫(含民族醫)等專業服務水平,提高內科、外科醫師的專業理論水平;提高村衛生室人員中醫藥專項技能水平;進一步提高鄉(鎮)衛生院管理人員的衛生管理和和財務管理水平;提高縣(市)衛生局局長(副局長)的管理能力。
二、培訓對象、培訓時間和培訓人數:
(一)培訓對象:
鄉(鎮)衛生院培訓中醫(含民族醫)、內科、外科執業醫師或執業助理醫師各1人,中醫(含民族醫)人員要求具有一定臨床經驗的人員;每個村衛生室培訓1名獲得國家規定執業資格的鄉村醫生或執業醫師、執業助理醫師;鄉(鎮)衛生院院長(副院長);縣(市)衛生局局長(副局長)。
省中醫院為甲等醫院,共有內科、針灸中風、西醫外科、肛腸科骨傷科、皮膚瘡瘍科、耳鼻喉科、婦科、兒科、口腔科推拿科、眼科、簡易門診、留觀室、體檢科、其他等。內科共分為三個科室,針灸中風分這兩個科室、肛腸科分為兩個科室、骨傷科分為三個科室,其它各為一個科室。在2014年,為湖南省中醫事業作出貢獻,現將2014年年報統計分析報告如下:
一、2014年總體概述
2014全院共計290916人次,門診人次為269972,急診人次為20944,死亡人數為6。觀察室收容病人1837人次,死亡人數3人。門、急診診次占總診次之比100%,觀察室死亡率0.2%。2014年入院人數為11974人次,出院人數為11926人次,治愈3215人次,好轉8175人次,未愈309人次,死亡137人次,其他90人次,住院病人手術人次3064人次,危重病人搶救人次搶救成功人次數達301人次,治愈率27.7%,好轉率68.5%,病死率1.1%,住院危重病人搶救成功率56.1%,每百門、急診的入院人數4.12%。目前,實有床位數(張)606,實際開放總床日數達221190,實際占用總床日數204733,出院者占用總床日數207769,病床工作日337.8,病床使用率92.6%。出院者平均住院日為17.4,每床與每日門、急診診次之比1.3。
二、與2013年相比
2013全院共計250595人次,門診人次231288,急診人次19307,死亡人數4人,觀察室收容病人2304,死亡人數6,門、急診診次占總診次之比100%,觀察室死亡率0.3%,入院人數10827,出院人數10977,治愈3278,好轉7182,未愈274,死亡143,其他100。住院病人手術人次3184,危重病人搶救成功人次數369,治愈率30.8%,好轉率65.4%,病死率1.3%。住院危重病人搶救成功率62.3%,每百門、急診的入院人數4.32,實有床位數(張)606,實際開放總床日數221190,實際占用總床日數200380,出院者占用總床日數205058,病床工作日330.7,病床使用率90.6%,出院者平均住院日18.7,每床與每日門、急診診次之比1.1。
三、各科室相比來看
梅克靖男,廣東臺山人。生于1935年3月5日。我舅公李余偉是臺山名中醫,他有的中藥難方傳給我父,父又傳子。小時生病的我全靠吃舅公的中藥治愈,使我深信中醫能治愈許多疾病。
1960年在西安醫學院(西安醫科大學)醫療系本科畢業。大學課程有中醫學概論,我非常熱愛這門功課。畢業后到清遠人民醫院(清遠市人民醫院)內科工作,我運用中西醫并舉方法治療內科病,療效逐漸提高,贏得當地領導和群眾一致好評。因此,1973年單位送我到廣東中醫學院第四期西中班攻讀中醫,學成返原醫院繼續運用中西醫結合應用于臨床,療效比前有顯著提高。1976年廣東中醫學院多次請我到學院講課。同年6月8日第一軍大中醫系請我講中西醫結合治療潰瘍病的體會。1977年在中山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進修內科一年。1978年1月23日在廣東中醫學院省第八期西中班作專題講座,參加這次講座除了我外,均是該學院的名教授,如鄧鐵濤等。1978年12月獲韶關地區革命委員會獎狀——梅克靖同志在開展中西醫結合工作中做出了顯著成績,特授予“韶關地區中西醫結合積極分子稱號”。同年3月我晉升為內科主治醫師。1982年3月調到廣州市二醫院任內科主治醫師,同年9月在第一軍大學習內窺鏡3個月。1986年在成都參加全國消化系統疾病學習班學習一周。1988年調到市二醫院中醫病房帶領下級醫師搶治危重病人和繼續運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內科疑難病。1992年1月晉升為內科副主任醫師,同一時間在中醫病房任此技術職稱。1993年在北京參加全國中西醫結合內科心血管疾病高研班學習一周。
1992年2月2日任中華醫學會廣州分會中西醫結合學組組長至2003年12月止兼醫學論文評審主委、學會理事。1999年4月1日開始任全國現代醫學科技優秀論文選刊第二屆特邀編委。
1989年10月6日及12月1日粵港信息報登梅克靖治療潰瘍病和大腸癌的體會。1998年6月6日華商時報登《仁心仁術梅克靖》和同年6月29日中藥事業報登老克靖《醫術高明醫德高尚》。2000年5月12日人民日報華南新聞登梅克靖呼喚中西醫真正“結合”。1999年至2001年,每年均是省級或市級繼續醫學教育(中西醫結合科)項目負責人并在學習班講課。近幾年來在國家級醫學雜志三篇,其中一篇在第二屆華中地區科技推廣大會上被評為優秀論文二等獎。同一篇論文又在中華高新知識產權參評推選組委會和中國中醫研究院等評審為科研成果中華名醫世紀高新金杯獎壹等。1998年及1999年中國保健科學技術學會邀請出國參加第三、四屆國際中西醫優秀成果交流研討會和另一篇參加西歐5國舉辦的疑難病國際交流研討會。世界中醫藥學會邀請我到越南參加2001年第二屆中華特色名醫論壇年會暨中越特色醫藥技術合作進行技術交流。2001年4月14世界文化藝術研究中心來函稱:梅克靖醫師的論作《中西醫結合救治消化性潰瘍并出血》已正式列入本“國際優秀作品(論文)”的評選范圍。
2000年12月上旬中央電視臺記者到我診室采訪“你的病人很多,你怎樣帶教年青醫師”,記者把我的回答及向病人了解的情況,兩天后在中央電視4臺播出。12月15日早上7時許又在香港亞洲電視臺重播。
從事中西醫結合用于臨床39年,應用中醫辯證施治為病者解難,又能精通西醫診療普通內科疾病。擅長中西醫結合治療內科疑難病,尤精于根治消化性潰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