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地方政府服務業十二五規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服務業發展程度是衡量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標志,充分發揮服務業在推進縣域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對于緩解就業壓力、提高居民收入、增強我縣經濟綜合競爭力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依據《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統一部署,特制定服務業發展“十二五”規劃。
一、服務業發展基本概況
九十年代未期,全縣服務業開始走向規范有序發展軌道,特別是在“十一五”期間,第三產業取得了長足發展,產業結構日趨合理,三產業所占比重在逐年上升,優勢逐漸凸顯,為“十二五”期間服務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服務業發展現狀
⑴經濟總量穩步增加,占GDP的比重不斷上升。服務增加值從2005年底的18.9億元增加到2013年的44億元,增長了132.8%;三次產業結構從2005年的31.2:34.6:34.2調整為2013年的26.3:37.7:36.0,2013年服務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41.9%,拉動經濟增長6.1個百分點。
⑵內部結構逐步優化。第三產業內部結構不斷優化,并顯示出良好的成長性。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業、批發零售貿易餐飲業等傳統服務業在保持穩定發展的態勢下,新興行業特別是旅游業、房地產、信息、計算機等現代服務業進一步繁榮發展,在第三產業中的比重不斷提高,2013年達到了20.2%以上。
①旅游業飛速發展。作為生態旅游名縣,全縣共有3A景區1個,國家森林公園1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個(),省級水利風景區1個(),皂市水庫正在申報國家級水利風景區,白云山正在申報省級森林公園和市級農業旅游示范點,秀坪園藝場正在創建省級農業旅游示范點。全縣現已形成成熟景區2個(、),成熟景點5個(),已發展省級休閑農莊1個(),已發展農家樂30家(其中市級授牌2家),新增旅行社1家,正在申報的旅行社1家,目前全縣旅行社數量已達5家。鄉村旅游發展迅猛,秀坪園藝場、白云山的采桔游、采茶游深受游客青睞。
②商貿流通業不斷壯大。2013年,全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6.01億元,與2005年的20.93億元增長了119.8%,其中批發零售業完成37.2億元,與2005年相比增長了121.8%;住宿餐飲業完成8.8億元,與2005年相比增長187.1%,商貿流通業在第三產業中支撐地位進一步增強。
③房地產業迅速崛起。隨著全縣經濟社會的跨躍式發展及空間區位的改善,生態人居環境與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房地產市場興旺,2013年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額3.46億元,與2005年相比增長39.5%。商品房銷售面積19.68萬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積18.62萬平方米,與2005年相比增長了12.8%;商品房銷售額達4.17億元,增長48.9%。
④交通、郵電業穩步發展。2013年實現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9.27億元。交通快速增長。全縣公路線路總里程4103公里;民用汽車保有量1.3萬輛,其中私人汽年保有量1.2萬輛,私人轎車保有量0.36萬輛。完成全社會貨物運輸周轉量19.70億噸公里;旅客運輸周轉量14.71億人公里。郵電穩步發展。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2.41億元,與2005年的1.33億相比增長80.4%;其中郵政業務總量0.28億元,增長154.5%;電信業務總量2.13億元,增長73.2%。年末局用交換機總容量達到14.3萬門,全縣電話普及率為61.2部/百人,互聯網寬帶用戶2.66萬戶。
⑤金融保險業全面開花。金融運行安全穩定。2013年全縣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73.77億元,比2005年增長112.9%。保險業務持續增長。年末有15家商業保險分支機構,其中從事壽險業務的有7家。全年完成保費收入2.76億元,比2005年增長182.2%。賠款和給付0.75億元,比2005年增長400%。
⑶多元化進程不斷加快。隨著全縣第三產業發展的不斷拓寬,私營個體、外資等非公有經濟單位紛紛進入服務行業,服務業的資本結構日趨多元化。2013年第三產業中非公有制經濟實現增加值29.1億元,占全縣第三產業的64.0%。
⑷投資力度不斷增強。全社會對第三產業發展的投入不斷加大,2013年全縣固定資產投資額中,第三產業投資達14.2億元,比重達到26.2%。其中投資額較大的有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達5.5億、房地產業達3.5億、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達3.8億、環保達0.7億元、衛生達0.3億元、教育達0.2億元。資本結構的多元化和投資力度的不斷增強,極大地加強了第三產業的發展潛力,進一步促進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
2.存在問題
⑴第三產業總量不大。全縣第三產業增加值在全縣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還是不高,2013年三產業增加值僅占36.0%,在全市僅占第7位。
⑵發展環境不優。發展環境不優的問題,已成為制約全縣第三產業高速發展的一大瓶頸。硬環境,如道路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問題就嚴重影響了旅游產業的發展,導致旅游業曾一度低迷,幾乎處于停滯狀態。軟環境,如第三產業的服務質量與其他兄弟縣市相比也有較大的差距,尤其是餐飲、住宿、客運出租、消閑娛樂等行業價高質次,消費者對此反映強烈,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全縣第三產業的發展。
⑶內部結構有待進一步提升。第三產業中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批零貿易、住宿餐飲為主體的傳統第三產業比重偏大,超過42%,金融業僅占4.3%。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比較滯后,新興服務業、生產服務業發展速度還不夠快,服務態度層次和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二、服務業發展環境和條件
當前,隨著“兩加快一維護”戰略的實施,縣經濟發展已進入新一輪增長期。加快發展服務業,進一步提高其整體素質和競爭能力,對擴大內需、擴大就業、擴大財源,促進縣域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從目前情況看,全縣發展服務業面臨著良好的環境和現實條件。
1.國際環境。從國際上看,隨著經濟發展由以生產制造為主向以服務為主轉變,服務業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已經成為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先導產業。特別“十一五”期內,隨著服務領域的逐步擴大,結構層次的不斷提高,跨國公司通過項目外包、業務離岸化、外商直接投資等形式,開始了新一輪全球產業布局調整,加快了服務業國際轉移的步伐。隨著我國服務貿易領域逐步對外資開放,推動了國際服務業向我國的轉移,服務業已經成為我國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新興重要領域。
2.國內環境。從國內看,國家把拉動內需、擴大消費擺到重要的戰略位置,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并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有利于加快推進服務業的發展。特別是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將促進國內消費結構的調整和升級,為服務業的發展創造多層次的市場需求和內在動力。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市場體系的逐步建立與完善,也將推動服務業發展領域進一步擴展。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將極大地拓展相關生產服務業的發展空間,現代服務業在新型工業化中的作用將明顯增強,發展潛力更大。金融危機促進了沿海產業向內地加速轉移,為我們承接產業轉移,加快發展各類貿易帶來新的市場機遇。加快服務業對外開放步伐,將有利于服務業供給的增加,為我縣服務業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和良好的環境。
三、服務業發展工作思路
1.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實全國服務業工作會議和國務院《加快發展服務業的若干意見》精神,進一步深化認識,明確任務,強化舉措。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縣服務業,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為目標,以重點項目建設為載體,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積極拓寬新的服務領域,進一步優化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實現服務業又好又快發展,不斷增強我縣經濟的綜合實力和區域競爭力。
2.總體要求
⑴發展目標
“十二五”未全縣服務業增加值達到70億元,年均增長15%;占GPD比重達40.3%;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增長5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71億元,年均增長13%。
⑵基本原則
①堅持以人為本,注重改善民生。把解決貧困問題和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切身的民生問題。
②堅持科學發展,轉變發展方式。以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為前提,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發展循環經濟為切入點,促進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
③堅持統籌兼顧,突出戰略重點。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協調工業、農業和服務業發展。鞏固和提升糧食、能源原材料、現代裝備制造和高技術產業基地地位,培育形成經濟增長極,發展壯大整體實力。
④堅持改革開放,加強外引內聯。加快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步伐,著力構建富有活力、透明高效、有利于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創新合作機制,引導生產要素合理流動,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四、服務業發展工作重點
堅持產業化、市場化、社會化方向,拓寬領域、擴大規模、優化結構、增強功能、規范市場,兼顧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和消費性服務業,提高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增加現代服務業在縣域經濟中的比重。
1.大力發展生活服務業
⑴商貿流通業。積極運用現代流通組織形式,新型經營方式,整合商貿流通資源,全面推進經營管理創新,同時,結合縣情適應農業產業化經營,重點走農工商聯合經營,共同發展的新路子,培育發展1-2家大型流通骨干企業,5家大型專業市場,改善和完善10家集貿市場,配套城鄉一體化銷售網絡。以“萬村千鄉”市場、“家電下鄉、汽摩下鄉”為抓手,著力擴大內需,全面激活全縣農村市場,著力發展連鎖經營、物流配送,著力打造以城區為中心的湘西北物流中心,初步構成以平安超市為中心的日用消費品物流板塊、以山寶農副土特產品超市為中心的農副土特產品板塊、以綜合批發城為中心的建材裝飾物流板塊、以東城物流園為中心的家具、家電、水果物流板塊,初步構建城區區域性商貿物流中心框架。
⑵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新建好望角、堯業華天2家星級賓館;配套建設旅游專線農家樂,利用皂市水庫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在磨市、維新、皂市集鎮新建高標準的休閑農莊;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營銷與策劃、禮儀司儀、商務會展、金融小額融資、勞務輸出培訓、信息技術培訓等服務型產業;規劃整頓休閑業,著力規范沐浴、按摩、足浴等服務行業技術標準。
⑶著力搞好外貿自營出口。在調結構、保增長的前提下,“十二五”期間,新增外貿出口企業5家,培育扶持龍頭出口企業1-2家,工作重點著力于承接產業轉移,大力發展加工貿易;組織、鼓勵縣域出口企業積極開拓國際市場,督促、幫助進出口企業積極參加廣交會、華交會等國內知名展會以及各種境外展會,特別是我縣農產品出口龍頭企業要認真分析國際市場的不同特點,制定不同的開發戰略,在傳統市場的開拓上加大深度,大力開發東盟、獨聯體、拉美、和非洲市場,積極打造我縣柑橘、茶葉品牌,創造我縣外貿出口特色,培植行業出口龍頭企業,提高我縣地產品發展于競爭能力,力爭“十二五”期間,我縣外貿出口突破2000萬美元。
⑷生態旅游業。充分發揮資源優勢,把旅游業作為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產業。推進、,闖王陵、皂市水庫等景區建設,完善景區配套設施。擴大溫泉度假、土家文化、橘鄉文化、自然風光等旅游品牌效應。不斷整合旅游資源,同周邊省份聯合包裝推介,力爭打造一批能夠在常德市、省乃至全國都叫得響的景點和景區。
⑸房地產業。“十二五”期間,我縣進一步推進以商品房為主體,保障性住房為補充的住房供應體系,引導市場理性消費,促進產業可持續性發展。房地產開發總量控制在80萬平方米左右,隨著城鎮人口的不斷增加以及換房群體的擴大,每年開發量需控制在15萬平方米左右,提供約1500套居民用房,以保證城區居民的正常需求。規范物業管理,不斷推進社會化、專業化物業管理,改善人居環境,提升城鎮品味。積極創造條件推進城區老舊住宅小區、零散住宅及機關等物業管理工作,努力擴大市場化、專業化物業管理覆蓋面,力爭到“十二五”期末,管理面積達到社會房屋總面積的60%,新建住宅小區實行物業管理達到100%。進一步健全實物配租和租賃補貼相結合的廉租房住房制度,推進城區棚戶區和獨立工礦區、農、林、墾棚區改造,完善相關土地、財稅和信貸支持政策。爭取到“十二五”期末新增廉租房2700套、新增租賃補貼2100戶,新增公共租賃住房800套,改造棚戶區(危舊房)3200套,基本解決現有城鎮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和“夾心層”家庭的住房問題。
2.突出發展生產服務業
⑴現代物流業。加快建設區域性物流中心,構筑以東城物流中心為依托、以第三方物流為主體的現代物流產業體系,按照“倉儲、物流企業”的功能定位完成第一期項目投資,在此基礎上,圍繞把東城物流中心“建成集國際展覽、全球化采購、連鎖銷售、倉儲、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服務功能于一體的立體型現代物流平臺”。
⑵科技服務業。圍繞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大力發展技術開發及產業轉移、科技信息及咨詢等科技服務業。以提高完善工業集聚區為重點,形成設施先進、功能完備的科技研發服務平臺,努力在綠色新材料、鋁及鋁加工等重點領域取得重點突破,發展一批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高新技術企業群體,培植一批國內外知名高新技術企業和高新技術產品,實現產業化、規模化發展。積極興辦各類科技服務機構,促進科技資源共享,帶動經濟發展。
⑶中介服務業。大力發展審計、會計、法律、公證、仲裁、計量、技術和咨詢等現代中介服務業,為政府、企業和家庭提供決策咨詢、投資論證、資產評估、會計審計、經濟、市場調查、公證鑒定、工程招投標、法律服務、家庭理財等高質量、全方位的服務。加快組建行業協會,不斷完善社會中介行業服務標準,逐步規范社會中介組織的執業行為,提高商務服務水平。
⑷金融保險業。優化空間發展布局,進一步提升以濟源路、登封路為中心的傳統金融商貿區的功能。合理優化金融網點布局,按照新的城市總體規劃,調整優化城區金融機構網點,重點發展城鄉金融網點。完善金融組織體系,積極吸引國內外各類金融機構來上擴展業務,大力發展保險、金融租賃、融資擔保等非銀行金融機構,拓展綜合服務功能。
3.穩步發展民生服務業
⑴社區服務業。建設組織網絡化、制度規范化、隊伍專業化、設施配套化的社區服務體系。支持民間資本全面進入社區服務業,鼓勵和扶持興辦多種所有制的社區服務業,大力發展家庭醫療保健、養老托幼、超市、便民店、標準化菜店、餐飲店、洗衣店、美發店、家政保潔、商品配送等社區服務網點,滿足居民收入增加、消費結構升級對居住環境、文化娛樂、衛生保健和生活消費的需求;不斷拓寬社區服務內容和服務領域,擴大社會就業空間。
⑵教育事業。以素質教育為重點,鞏固加強基礎教育,積極發展職業技術培訓,穩步發展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增加教育投入,加快大學項目的引進、建設步伐;加速發展非義務教育,引導鼓勵社會力量辦教育,擴大民辦教育和職業教育轉換,盡快形成以政府辦學為主,社會各界參與的多元化辦學體制。
⑶文化體育事業。建立健全城鄉體育網點,通過5年努力,使100%的鄉鎮和80%的行政村有體育場地設施。全縣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達到總人口的38%以上。全縣人均體育用地面積達到2平方米。新增健身路徑20條。全縣成立單項體育協會6個,總數達到15個。成立各種體育俱樂部10個。培訓各級各類社會體育指導員200名。建立完善國民體質監測點2個以上,5年中進行2次體質監測。有1-2名隊員參加全國及國際比賽,力爭取得好成績。省十二運會上有15名以上籍運動員參賽。向市級以上運動隊和體育院校輸送優秀運動員100名以上。
⑷醫療衛生事業。以縣醫院為醫療服務中心,建立包括縣中醫院、各鄉鎮衛生院在內的醫療服務體系。縣醫院要明確發展方向,積極創建三級甲等醫院,深化內部改革,做到產權清晰、責任明確、自我發展。要進一步加強技術力量建設,引進高技術含量的人才,加大培訓教育力度,提高對危急重病癥和疑難病癥的診療水平,發揮全縣醫療技術指導中心作用。縣中醫院要繼續加強中醫專科專病建設,加大中醫藥知識的宣傳力度,拓寬中醫藥技術在臨床上的應用范圍,使祖國醫學發揚光大。各鄉鎮中心衛生院做好急危重病人的轉送和對一般衛生院業務技術指導工作。各醫療衛生單位要進一步加強醫德醫風建設,努力提高醫療服務質量,促進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穩定增長。
⑸社會保障事業。繼續確保基本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企業養老保險以非公有制經濟特別是三資、私營企業和城鎮個體工商戶、社會靈活就業人員為擴面重點,積極擴大養老保險覆蓋面,實現應保盡保目標。逐步做實基本養老保險個人帳戶,建立參保繳費的激勵和約束機制。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建立企業年金,初步形成本基養老保險、企業年金和個人儲蓄養老保險相結合的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按照城鄉統籌發展的要求,建立與我縣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與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實現養老保險在制度上的人群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