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法律意識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當前,我國相當一部分青少年學生法律意識淡薄,法制觀念不強。為了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學校應當承擔起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的重要任務。鄧小平同志在1986年就指出:“加強法制重要的是進行教育,根本問題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從娃娃開始,小學、中學都要重視法制教育”。1999年3月,“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治國方略被寫進憲法,法制教育作為實現這一治國方略的重要途徑而被納入到學校教育之中,成為學校教育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歷史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遵紀守法的教育,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為構建和諧社會、法制社會作貢獻。下面,筆者就結合歷史學科的有關內容,談談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
一、培養法律意識,維護法律尊嚴
學生的法律意識不是自發形成的,而是學習和自覺培養的結果。因此在歷史教學過程中,要結合教材有關內容,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法律意識教育。中學歷史教材中出現了一些重要的法律文獻,如《羅馬法》、英國的《權利法案》、美國的1787年憲法、拿破侖《法典》、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德意志帝國憲法、《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82年憲法等,這些法律文獻包含著許多重要的法律原則,如民事責任、契約、繼承制度、婚姻制度、律師制度、財產制度、誠實守信、依法治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等。通過對這些法律原則的了解,可以豐富歷史課堂,拓寬學生的歷史知識面,使學生得到正確的法律意識教育,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如在探究現代中國的憲政歷程時,對“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可以先請學生根據所學知識談談自己的理解,(學生在初中已學過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等),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和教育學生樹立起遵守憲法的觀念。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法制建設方針;1982年修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為進一步開展全面立法工作提供了基本的原則。此后,依據憲法的規定,全國人大通過了一系列法律,逐步形成了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法律體系。我國的法制建設走上了健康發展的軌道。通過這一內容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樹立起人人必須尊重憲法、遵守憲法和法律的觀念,為推動我國的法制化進程作出自己的貢獻。在學習《羅馬法的起源和發展》時,可以結合中國的相關法律,通過簡要介紹的方式,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中的平等自愿、誠實信用、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等原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中的保證、定金、抵押、質押、留置等簡要內容;《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的繼承順序、遺囑繼承、遺贈等常識性內容。在學習古代中國的發明和發現、中外的文學與藝術時,可以向學生簡要介紹知識產權的相關內容,強化學生的知識產權意識,強調學生創作的獨立性,要懂得尊重他人的智力勞動成果,不能侵犯他人的知識產權。同樣,對于自己的作品(智力勞動成果)被他人非法使用時,要懂得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在學習新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歷程時,學生通過對“人民代表大會制”的探究可以得出,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國家的一切權利屬于人民。通過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探究,可以理解它推進了農村的民主政治建設,特別是創自吉林省的“海選”制度,透明度高,每個選民都可以自主表達自己的意愿,充分體現了直接選舉的本質特點。
二、以刑法為切入點,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教育學生遠離犯罪
針對青少年犯罪日趨嚴重的現狀,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抓住時機,對學生進行有關的刑法教育,盡量避免或減少學生違法犯罪現象的出現。例如在學習“鴉片戰爭”一課時,教材有這樣一段內容:“從18世紀中期起,英國向中國輸入呢絨……在兩國貿易中,中國處于出超地位。為扭轉貿易逆差,英國違背國際道德,向中國走私鴉片,掠走中國大量白銀,并嚴重摧殘著中國人民的身心健康。”鑒于犯罪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現象,危害性極大。因此,在教學中,探究這一部分內容時,筆者都會不失時機對學生進行“遠離,預防犯罪”的法制教育:首先請學生談一下對犯罪的認識,然后向學生介紹:(1)國家禁毒委員會辦公室的《2011中國禁毒報告》數據顯示,全國僅登記在冊的吸毒人員就達154.5萬人。多數是25歲以下的青少年。(2)危害極大。帶來的不僅僅是吸毒者個人身心上的危害,而且對家庭、社會的危害也是極大的。(3)國家對危害的宣傳及懲治犯罪力度很大:1987年有中國參加的第42屆聯大通過決議,決定把6月26日定為國際禁毒日。2007年12月29日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禁毒法》。最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從347條至357條,共用了十一條規定了犯罪的有關問題,請學生閱讀多媒體顯示的法條:第三百四十七條、第三百四十八條、第三百五十六條、第三百五十七條。最后請學生談感受,學生大多可以得出“珍愛生命、遠離”、“禁絕、人人有責”、“禁毒是全社會的責任”、“對自己的生命負責、對家庭負責、對社會負責”等結論。在學習《新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政治協商會議”一目內容時,教材出現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彩色圖。在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同時,也應教育學生愛惜國旗、國徽,刑法第299條規定:“在公眾場合故意以焚燒、毀損、涂劃、玷污、踐踏等方式侮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國徽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探究“互聯網的利弊”時,指出互聯網將分散于世界各地的信息聯結起來,成為吸納、交換、傳遞、品味信息和分享文明進步的大平臺,它增加了青少年吸收信息和知識的渠道,縮短了人際交往的時間和空間,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然而互聯網又會傳播一些頹廢、黃色下流甚至反動的垃圾信息,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由此引發的青少年犯罪日益增多。以此教育學生提高自制力和判斷力,正確對待網絡資源。
這些內容雖然不屬于課程標準要求的范圍,但筆者覺得這樣做的意義重大。它培養了學生良好的法律意識,提高了學生的自我保護和抵御不良影響的能力,為依法治國、依法治校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一、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現狀
1、大學生的法律基礎知識
普遍不高法律知識是衡量法律意識水平程度的一個重要依據,是法律意識的重要內容之一。雖然人們的法律意識水平高低與其文化程度是緊密相關的,但是我國高校的大學生整體法律知識水平卻較低。由于近年就業的壓力,我國大學生大都關注專業課的學習,而對法律基礎課認為可有可無,只是為了學分,考前突擊應付及格就行的態度去學習。在這種思想意識的支配下,大學生不可能對法律知識有充分的理解并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去。另一方面,高校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學時有限,在很短的時間內要完成相當于《法律概論》的內容是完全不可能實現的。因此,讓高校大學生在這有限的課時中去獲得的法律知識自然也是有限的。
2、大學生法制觀念淡薄
欠缺法律的思維方式法律觀念是法律意識的組成部分,是衡量法律意識水平的重要依據。而法律知識水平的高低又決定了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處理事務的法律思維方式。正是由于當前大學生的法律知識的薄弱,才導致了部分大學生在自身權益受到不法侵害時不會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實現,對法律持懷疑、不信任的態度,甚至放棄法律武器,采用過激的方式來討回自己的“公道”,從而加大了違法犯罪的可能性。
3、高等院校學生的違法犯罪現象
本文作者:張麗娟作者單位:呂梁學院汾陽師范分校
現代社會是法制社會,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都納入了法治的軌道。人們的一切行為只有符合法律規范的要求,才會受到法律的確認和保護。現代法治社會要求生活于其中的社會個體必須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識,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應和駕馭社會生活,使個人價值得到實現。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堅的大學生更應有與法治社會相適應的法律意識和素養,認真學習法律知識,樹立權利意識、責任意識和公民意識,深入理解法律在現代社會中的重要作用,自覺地以法律作為評判社會、他人和自身行為的標準,自覺地將自己的行為納入國家法治的軌道。
大學生法律意識和法律教育的現狀
法律教育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至關重要。目前,我國各高校已開展了普法教育,并開設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法制觀念、法律意識已有較大提高。但由于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和自身的原因,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水平仍未達到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要求。
(一)大學生法律知識缺乏
法律知識是法律意識的基礎。大學生系統的法律知識主要來源于學校的教育。我國各高等院校在非法律專業都開設有《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程。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大學生基本上能夠掌握法律的基本知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們的法律意識,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方面,法律基礎知識這一部分只開設一學期,共18課時,課時非常有限,課程涉及的方面也不夠全面。另一方面,由于受就業壓力的影響,大學生會把更多時間放在專業課的學習上,忽視對作為公共基礎課的法律基礎課的學習。通過調查發現,有過半數學生認為專業課的學習比公共課更重要,甚至有少數學生認為自己不會違法,學習法律無關要緊。另外,高校對公共基礎課難以從考核環節上強化,由此造成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普遍不高。這些都嚴重制約了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提高。
【內容摘要】大學生是教育教學的重點對象,在法治社會構建過程中,對大學生的法律意識進行著重培養是有必要的。法律意識和人們的世界觀、倫理道德觀存在直接的聯系,展現出了強烈的階級性。不同的法律意識也會擁有一定的不同。階級法律意識的內容往往是由該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在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過程中,學校應該做出相應的準備。尤其是在警校開展教育教學之中,要著重對學生的法律意識進行強化,能夠以警官學院的相應教學課程內容和實際狀況為主,保證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提高擁有相應的保障。
【關鍵詞】多種培養方式;大學生;法律意識;策略
大學生法律意識可以歸結為大學生群體對法律、法規或現象的一種反應形式,這也涵蓋了心理、知識、觀點,或者對法律的情感、認知等,這種反應和體驗往往是積極的,是能動的。在對大學生法律意識進行培養的過程中,應該從多個方面入手。警官學院開展教學的時候,應該立足于學院教學的特色,充分的展現出法律思想理論體系的相應內容,讓大學生擁有較強的法律意識,以便更好的成長和發展。所以,文章分析了借助多種教學手段,提高大學生法律意識的重要策略。
一、大學生法律意識現狀分析
第一,大學生缺乏法律信仰。法律信仰主要是社會主體對法律現象的感受,而形成的內心對法律價值的認同,也是對法律的堅定信念和尊重。很多大學生崇尚權力,迷戀金錢和財富,并沒有對法律的認識進行全方位的整合。面對法治缺乏相應的信心,認為法律往往是實現目的的一種手段和工具。第二,法制觀念淡薄。人的言行舉止可能會受到各種規范的約束,比如校規、道德、法律。最基本的則是道德與法律。但一些大學生法律意識比較淡薄,漠視對方權利、惡意攻擊他人等現象頻頻發生。而且有的大學生不知如何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面對受到他人侵犯的時候只能一忍再忍,還有的學生根本沒有關注法律的存在。最終,在違反法律的情況下,受到了法律的制裁。第三,法律知識不足。現階段,很多大學生法律素質不高,知識的學習也僅限于課堂。這些學生不能積極主動的參與法律知識學習,這關系到學生自身的命運和前途,也和國家振興經濟發展存在直接聯系。總之,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之下,法律的權威沒有在大學生的頭腦之中徹徹底底的展現出來。很慶幸和欣慰的是,有很多學生能夠擁有相應的憂患意識,關注法律。所以,成為一名合格的大學生,要擁有較強的法律意識,讓自己在遵紀守法、依法辦事的過程中,成為社會的楷模和優秀的人才。
二、培養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策略分析
【摘要】少數民族大學生法律意識的高低不僅影響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進程,也影響國家的穩定和諧和長治久安,本文探討了提高少數民族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緊迫性,以及通過提高《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效果來提高對少數民族大學進行法律意識教育的重要性。
【關鍵詞】少數民族大學生基礎課法律意識
少數民族大學生作為我國高校的特殊社會群體,他們大多來自邊遠民族地區,由于經濟社會、宗教信仰和文化發展等方面因素的制約,導致一些少數民族大學生法律意識淡漠,自律性不高,但是他們作為我國未來社會發展主力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祖國未來的希望,他們是否具有較強的法律意識關系公民整體法律素質以及整個社會法治文明程度,也關系著社會的穩定有序。因此,增強少數民族大學生法律意識,預防和抑制少數民族大學生違法犯罪,同時提高其運用法律進行自我保護,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以及邊疆民族地區的安定和諧具有重要意義。
一、提高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是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迫切要求
“法律意識是指人們的法律觀點和法律情感的總和,其內容包括對法的本質、作用的看法、對現行法律的要求和態度、對法律的評價和解釋、對自己權利和義務的認識、對某種行為是否合法的評價、以及關于法律現象的知識和法制觀念等。”從法律意識的概念中,我們可以看出它是公民理解、尊重、執行和維護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的重要保證,公民遵紀守法行為不是與生俱來的,是在一定的法制觀念指導下形成的,只有具備了法律意識,公民才能夠自覺守法,并維護法律的尊嚴。而加強對少數民族大學生法律意識和法律知識的培養,幫助學生擁有一定的法律知識,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民族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基本要求,更是促使少數民族大學生成才的迫切需要。但是由于一些主客觀因素的存在,影響了少數民族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提高,如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影響了少數民族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形成。雖然新中國建立后,中國共產黨為建立民主法制國家進行了多方面探索,但真正的民主法制建設是在改革開發后才逐漸開始。其次,近年來我國腐敗案件的不斷查處嚴重影響了法律權威。大學期間是“三觀”形成的重要時期,但是腐敗案件帶來的消極影響以及社會上一些不良風氣的影響,使一些大學生在做任何事情時都把“利益”、“好處”、“實惠”等放在優先考慮的位置,這種利己思想無形中削弱了大學生提高自身法律意識的學習效果。最后,大學生學習功利化是造成自身法律意識欠缺的重要原因。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很多大學生學習極端功利化,一入學就開始為就業做準備,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用于學習英語或其它課程上,目的是考取各種等級證書,而對于法律知識的學習也僅限于為得到《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簡稱“基礎”課)的學分來“聽聽”,這就造成了部分大學生法律意識欠缺,違法犯罪現象在全國各高校呈上升趨勢,特別是在一些民族院校尤為突出。這是由于某些少數民族大學生受自身民族文化和民族傳統影響,驍勇好斗,在遇到矛盾時,不是通過法律手段來解決,而喜好使用暴力,這就造成少數民族大學生更易觸犯法律,發生違法犯罪事件。
二、提高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是社會主義法制教育的基本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