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觀察日記大全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期中考試已經過去了,我自認為很好的語文這次竟然吃了84.5分。我犯了很多不該犯的錯誤。這都是我的不細心造成的,考試時沒有好好看清題目。特別是閱讀理解的題目,有些我沒有理解透徹。了解相關精彩內容請參考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文章:
日記300字大全1本周周四和周五要進行期中考試,周四考語文和數學,周五考英語,科學,品社。一,二,三年級上午考,四五六年級下午考。
周四考的是語文和數學,語文考的應該還可以,做數學時幸好檢查了一遍,改正了兩道錯題,還有一道是原本對的,但是被我一改有成錯的了,我看了看我做錯的原因是因為粗心才導致算錯的。
周五考的是考英語,科學,品社,英語掌握的不好,科學,品社還行吧,不過還是有的不會。在考試英語是同學們做完的早有的在檢查,有的在休息,有的在看與英語無關的書。但某幾個同學卻在玩耍。
不過期中考試,總的來說考的應該還可以。
日記300字大全2經過期中考試的教訓,我知道,原來語文才是我一直以來的弱項,看來以后要多多去學習語文了,不能再出這次的奇恥大辱了!
還有我不理解的是,向來被我當做是最頭疼的政治,盡然比我當課代表的歷史要高,且歷史是我七門課中最低的,不過按比例來說還是語文最低期中考試反思 —— 孟晗—— pangubawang 的博客。
一下子三門課變到七門課,是有一點的難以接受,不過我相信我絕對能夠適應的,絕對不會讓這次期中考試的案件重演。
以后我的主要學習對象就會是語文,當然,別的課也不能落下,要均衡發展,不能偏科。語文主要就是多記多背,我相信,只要我夠勤奮,任何事就一定能成功。
日記300字大全3期中考試剛剛過去,但是學生身上的問題也逐漸的浮出水面,通過這次考試,反映出的問題很多。
最大的原因就出現在“粗心”上,很多同學明明可以避免,像在看拼音寫漢字上,趙鳳康,一個聰明又大意的男生,由于自己的疏忽白白的失掉3分,雖然分數不高,但是足以看出他是多么的粗心。姚家輝,很聰明的一個學生,同樣的錯誤也讓他沒有考一個好成績。還有很多同學都是這樣,怎么樣才能改掉他們粗心大意的毛病呢?當然這也有老師的責任,總之,希望這次考試能給我們敲個警鐘,在不斷地反思中不斷地成長,希望下次考試能夠考得更好!
日記300字大全4上周四五期中考試,這次的數學考試很簡單,可是,往往越是很簡單的試題,暴露出的問題越多。最主要的是我要求不嚴格,對學生的作業要求不嚴格,對學生的粗心要求不嚴格,對學生的上課狀態的不好要求不嚴格,對自己的學科上的某些細節問題要求不嚴格。眾多的不嚴格,其實還是反應出了我備課還是不到位,對學生還是不留意,尖子生抓的不到位,從今天開始,在備課方面,一定要備足,一定要高效,一定要透徹,一定要站在學生的角度上讓學生很好的理解,努力向45分鐘要成績,在學生方面,多輔導,多談心,多觀察,多讓學生掌握基礎題,學習一下分層教學,分層布置作業,對于學生的粗心,要多批改,通過作業,卷子,報紙,伴你學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認真起來。
日記300字大全5期中考試結束了,期中考試成績也出來了。我的語文考得最不好,考了88。5分,英語還行,得了95分,數學得了97分,第四名。這次,我對自己的成績很不滿意,我總覺得我努力不可能只得這么點分兒。還是讓我自己來總結一下我的成績吧!
先說說數學吧!在小學一年級到四年級我最喜的科目就是數學,每次上課我都積極發言,認真聽講,做家庭作業從不馬虎。這次我覺得數學會非常簡單,所以做完數學試卷以后只檢查了一半就不檢查了,最后,一道應用題扣了三分。語文和英語,我仔細總結過,語文和英語大概都是因為審題不清扣得分,并且我也沒有檢查。
從這次考試中,我知道無論做什么試卷都要認真檢查,做題之前要先讀懂題意。
如果大家覺得我的總結還行,就照著我的總結去做吧!
日記300字大全6時間過得可真快啊,轉眼間,期中考試就過去了。這次的成績就在卷子上了,我考得很不好:語文90分,數學95分,英語96分。
特別是語文,語文的卷面上大多都是因為審題不清和馬虎而出現的錯誤,這也許是因為我太慌張的緣故吧。在考試中,我做的很快,而準確率很低。我開始寫作文了,又看了看同桌的筆還停留在卷子的第二頁。做完題之后,我一直在傻坐著,不時的回過頭去,望望那時鐘。所以,我的10分失去了,要不是我就能考得更好。
英語我也沒有檢查,因此,慚愧的失去了珍貴的4分。這四分也是從馬虎的手里失去的 。
數學失去得分數也很虧,也是因為不檢查和馬虎而失去的。
我這次退步的幾率可不小,所以我要認真檢查,不慌張,也不馬虎,使下一次的期末考試能夠考好!
日記300字大全7期中考試考完了,試題倒是很簡單,可是我覺得考得并不理想。
生物卷紙里的題,大部分都是《學檢》上的,可是我考前并沒有認真復習,對自己太自信,也太過于輕敵了,并沒有發揮好,雖然成績還沒有下來,可是我猜,這成績差的也不敢讓人相信。
從我記事起,總愛抱著注音版的兒童圖書在商場里東逛逛,西轉轉。有時還能會和父母走散呢!而,因此父母只是禁止我在走路是看書罷了,但還是和以前一樣,只要路過書店就會走進去,看看有沒有新書,繼續為我選購我喜愛的圖書。
從幼兒園到學前班,再從一年級到現在,我都在認真地閱讀著每一本書,體會著書中的哲理,品味著書中主人公的辛酸,也同樣分享著主人公的快樂,和同齡人一樣會幻想著美麗公主的結局……(寫的不錯)
因為對書癡迷,但又養成了不良的用眼習慣,讓我從一個擁有者1.2的視力的乖乖女變成了一個“四眼田雞”!很悲哀吧!
記得有一次,弟弟在做作業時,被一道成語題給難住了,邊跑過來問我,我一看這道題,媽呀,早忘了,對于現在的我來說簡直太難了呀,正當我也打算放棄時,目光真好落在了《成語大全》上,我連忙把這本“寶貝”給抱了過來,和弟弟找了一會兒就找著了,當弟弟把這道題填上后,不再是愁眉苦臉了,露出了滿意的笑容。事后,弟弟告訴我,全班就他一個填對了,老師還為此表揚了他。就在那一刻,我體會到了書的作用是不可藐視的!
“感恩”,一個淺簡單單的詞語,然我至今還未領會到它那深深的“海底”;《中華上下五千年(兒童版)》讓我初步了解到中華母親所承受的千災百難,你中華母親用堅強不摧的身軀,保衛著我們的祖國,還有很多很多我還未了解到的事情,我要將它細細的咀嚼…《愛的教育》讓我體會到“愛”這個字,它大至國家、社會、民族的大我之愛,小至父母、師長、朋友間的小我之愛,懂得了如果世間沒有了愛,那么世界將會成為一片廢墟;《雷鋒日記》讓我懂得了人活著就要多為他人著想,要做亦可通不生銹的螺絲釘;《大宇神秘探險記》把我帶進了魔幻的世界,讓我明白其實真正的答案就在生活之中,只有處處留心觀察才能答出生活的試卷…
是書見證了我的成長,史書讓我的習作步步高升,是書讓我從一個牙牙學語的小娃娃成長成了一個愛憎分明的小書生。
一、童真
小學生因其生理結構、年齡特點、認知結構方面的局限性,呈現出幼稚與天真,也正因為其“小”而可愛,所以我們在平時的作文中,要求學生在言人行、吐人言、品人性中,透露出原汁原味的擁有“孩子”氣的作文,讓他們的文中多一些無拘無束、無猜無忌的童言,少一些陳腐老到、諳于世故和成人腔。同時,讓稚嫩的小手描繪出純真與可愛,描繪出屬于孩子心田的那份真摯與樸實。
小學生正值少年兒童階段,年齡在六七歲至十二三歲,生理、心理發育均未成熟,他們與成人在觀察行為、思維方式、語言表達等方面均表現出很大的差別。如一個學生寫道:“這兩天我成天在想,小貓捉老鼠吃,吃了就去睡覺,從不刷牙,口腔多臟呀!今天讓我給它來刷刷牙,清潔一下口腔……”讀到這兒,我想你也一定會為學生的奇怪想法而嘖嘖稱贊吧!“我百思不得其解,一到冬天,人們忙不迭地一件一件把衣服往身上穿,可樹兒們為什么把自己身上的衣服脫去,讓自己變得呢?難道它們不怕冷嗎?”說實在的,也正因為他們是孩子,才有如此天真、直率的想法和洞察力。因此,我們不應刻意追求“寫生動、寫形象”,寫得“有血有肉”,應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挖掘自己的潛能,這樣才能讓小學生的作文向健康的方向邁進。
二、真實
陶行知先生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教人做人求真,那么教學生作文,真實更應該是作文的生命。
在傳統的教學和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下,小學生作文曾一度與《優秀作文選》《作文大全》《作文寶典》等各級各類作文輔導刊物為伍,內容虛假,材料失真。學生所寫的全然不是自己的真實經歷或所見所聞所感,而是套用現成的材料,或復制或克隆,然后再按照老師的要求和考試的需要任意編造故事,虛構情節,進行杜撰,致使學生作文偏離了航向。有的教師為謀求高分而不惜讓學生背范文。殊不知,沒有學生真心傾注的作文、脫離學生實際的作文是沒有任何感染力的,這樣的“假、大、空”反而影響了學生作文能力的提高,致使學生作文能力提高滯緩。
面對現實,審視新課程教育的今天,我們提倡寫“真實習作”,讓作文“返璞歸真”。學生從自己的生活實踐發掘、感受生活的魅力,感受人性的美,會沒有心理負擔,沒有畏難情緒,產生自由表達的愿望。如一學生寫道:“我走進房間,輕輕地坐在床頭,發現媽媽睡著了,心想:我生病時,媽媽坐在床頭陪我,今天我哪兒也不去了,我也要陪著媽媽。爸爸不在家,我就是家里唯一的男子漢……”這份摯愛從一個小學生的筆尖淌出,即使心如磐石的人我想也不禁為之潸然淚下,為之動容的。我想只要學生的心中擁有真實,文中必然會開出燦爛的真實之花。因為它真、它純,學生才能從熱愛生活,關心社會、關心自己、關心他人中產生強烈的責任感,才能產生創作的沖動,這種火花才能令小學生的作文更生輝。
三、真情
人是感情動物,當你把真情注入到語言文字中時,讀者才能從字里行間體悟到你的真情實感,才能產生共鳴。小學生作文應提倡用自己的感官去觀察體驗,用自己的頭腦去思想領悟,用自己的語言去抒寫評價自己的生活,對發生在周圍的和自己熟知的事物發表自己真實的、獨特的想法。我們應鼓勵學生激趣,張揚健康的個性,人人表達真性情。提倡學生寫生活作文、寫生活日記,定格“生活鏡頭”,調查“生活家園”,采訪“生活中的人”,親近生活,享受無限的樂趣。
如在一次作文課《合作添畫賽》中,我讓學生以正方形、長方形、圓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邊形為底形,讓學生發揮想象,創作圖畫并憑圖撰文:學生由梯形創作了環保車,表達了環保的意識;學生由三角形想到了友誼之傘,體現了同學及人與人之間的情誼;學生用正方形繪成了長城,從而激發了民族自豪感;學生由平行四邊形想到了書,認為“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等。一切皆源于學生對生活的熱愛和執著,也因此造就了學生創作的“藍本”。
有個學生在《歷史是一本標點集》中寫道:“歷史是一本標點集。省略號……是白骨累累,具具血尸,不計其數,是日軍犯下的滔天罪行;是遇難同胞的與哀號。省略號,你可是冤魂的淚水,點點滴滴都是仇恨……”如此酣暢淋漓的形象比喻,滲透著小作者對歷史的緬懷,凸現出自己獨特的理解,抒發了自己的真情實感。
一、豐富語言積累,讓學生有話可寫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生平時寫作語言積累少,寫作時自然無從下筆。所以語文老師指導學生寫作的當務之急是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豐富語言積累的途徑有很多,其中對學生最有效的主要有兩個,即從教材中積累和課外閱讀中積累。
1.從教材中豐富語言積累
眾所周知,能夠選進教材讓學生學習的文章,無一不是文質兼美的篇章。在平時教學時,語文老師除了引導學生分析、鑒賞精彩內容,還要給學生下個背誦優美文段的任務。對文中出現的成語、名言名句、修辭句子、詩句等,都要求學生摘錄下來,上課前拿出來讀5分鐘。對古詩中富有哲理的詩句,除了要求背誦外,還要進行默寫和運用寫話。只要學生能持之以恒地做到,就能豐富自己的語言積累。筆者每學年都要求學生這樣做,結果顯示,學生在寫作時都能把平時積累的內容運用到文章中去,寫作語言的確豐富頗多。
2.從課外閱讀中豐富語言積累
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課外閱讀也是中學生進行語言積累的重要途徑之一,筆者主要通過課外閱讀來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豐富寫作語言。每年接手新生時,筆者都會要求學生到學校圖書館借閱《作文大全》、《第二課堂》、《中學生作文指導》等書籍。在閱讀時要求學生把自己認為重要的內容,如優美的詞語、生動的成語、幽默的歇后語、富有哲理的詩句和名人名言、描寫生動的段落等摘錄下來,作為寫作的“語言倉庫”,以備寫作時學以致用。同時,筆者要求學生課外認真閱讀配套教材《作文訓練》,除了積累佳詞佳句外,還要求學生通過閱讀每單元的例文,學習別人的寫作技法,包括修辭手法和謀篇布局等,并借鑒例文的內容、形式、風格為自己的寫作服務。此外,還要求學生在語文早讀的時候,讀一讀、背一背平時摘錄到的內容。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實踐證明,學生只要平時注意積累精美語言,他的寫作語言就能豐富起來,等到寫作時自然能得心應手。
二、豐富生活積累,讓學生有素材可寫
葉圣陶先生說:“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地流個不歇。”學生生活積累越豐富,寫作時越容易從積累中提取自己需要的寫作素材。筆者主要在學生個人活動和學校集體活動中來尋找途徑幫助學生豐富生活積累。
1.在個人活動中豐富生活積累
個人活動就是學生自己的所做、所見、所感。每天每個學生肯定都做過、見過、想過、感受過有意義或者無意義的事情,例如獻愛心、助人為樂、拾金不昧、母愛等,語文老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用日記或周記的方式把自己經歷過的事情記錄下來,抒發一下自己的感受。再從中篩選出有意義的事情進行加工,提煉中心,積累下來,作為日后寫作的素材。筆者每兩周要求學生定向觀察一些景物、植物、人物,或一個場所,一次活動,記下每次觀察時新的發現,抒寫不同的感受。
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對事物的認識就會加深,就能獲得豐富的典型素材。實踐證明,從個人活動中豐富生活積累,學生印象深刻,一旦遇到寫作需要,“材”如泉涌,更有利于激發學生寫作的欲望與興趣。
2.在學校集體活動中豐富生活積累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學生如果積極參與集體活動,就能獲得真切的體驗,并能在集體活動中發現寫作素材,例如助人為樂的人、團結的集體、奉獻的精神等。因此,語文老師要善于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集體活動、體驗集體活動,從集體活動中積累寫作素材。學校每次舉行的集體活動,筆者都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如校運會,讓學生經歷比賽的刺激,體會為班級爭光的榮譽感;班際拔河比賽,讓學生體驗團結就是力量;捐款活動,讓學生在獻愛心的同時,發現誰是最有愛心的人。實踐證明,積極參與集體活動,既豐富了學生生活,陶冶了學生情操,又幫助學生積累了大量的寫作素材。
三、指導寫作方法,讓學生會寫作
在寫作教學中,語文老師的指導至關重要。如果不指導就布置學生寫作,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即使平時積累有豐富的語言和寫作素材,也難于寫出優美的文章。因此,在寫作教學中,語文老師必須加強對寫作方法的指導。筆者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對學生進行寫作指導。
1.片段寫作指導
正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寫作也一樣,先從練好片段開始,打好寫作的基礎。筆者每學年接手一屆學生,利用開學后的幾周時間,讓學生集中筆力,寫好一個片段,如外貌描寫、場景描寫、景物描寫或人物語言、動作、神態描寫等等,要求學生在描寫中恰當運用成語,靈活運用修辭。片段練習簡單、容易,對不會寫作的中學生而言,無疑是打開寫作大門的鑰匙。只要他們能按照老師的要求循序漸進地進行練習,寫出佳作指日可待。
2.寫作技巧指導
繼片段描寫后,可轉入寫作技巧點撥。筆者一般的做法是先用一節課向學生講授寫作技巧,例如選好典型材料,精心安排結構,開頭結尾注意點題,中間插入環境描寫和人物外貌、動作、神態、心理描寫,行文中恰當運用各種修辭、成語、歇后語、歌詞、詩歌、名人名言等,結尾總結全文,點明中心。筆者告訴學生:如果你的文章中成語用得多,可以顯示你詞匯豐富;如果你修辭用得好,可以使你的文章形象、生動、具體,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也顯示你想象豐富;如果你恰當運用歇后語、歌詞、詩歌、名人名言,就能顯示你課外知識豐富,更能為文章增添文采;如果你細節描寫具體,就能使文章細膩、動人。然后給學生來個“下水”作文指導――現場口頭作文,讓學生茅塞頓開,覺得寫好作文并不難,只要把平時老師要求積累的東西融會貫通、學以致用就行了。最后,指導學生如何采用新穎的形式進行寫作,例如題記和小標題形式作文,筆者告訴學生:采用題記,能揭開文章主旨,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小標題,簡潔醒目,能使自己的文章別具一格。
美國:語文課就是讀書會
美國中學實行寬松的選課制,語文課也更像是“閱讀分享課”,雖然美國大學入學對寫作要求非常高,但很多中學都不設專門的寫作課程,而是通過讓學生閱讀各種體例的作品、寫書評等鍛煉寫作能力。至于語文課上讀什么書,也由任課教師自己來開書單,無論教育部還是學校,都不會印發統一的教材。盡管中學語文課深淺程度是可選的,但無論哪種課程,大量的閱讀都逃不掉:剛上初中的13歲孩子,一個學期下來可能必須讀六七種風格的英文作品;而希望上好一點大學的高中生,平均一學期要完整地啃下10本左右名著。
小說、傳記類國讀材料在美國中學語文課上所占比例很大。從古希臘故事《特洛伊》《奧德賽》,到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再到《安妮日記》《罪與罰》《蠅王》等,都是學生經常被布置閱讀的著作。與中國語文課本主要收錄選段不同,美國中學生要完整閱讀本著作,并按進度在課堂上進行討論。
一個班的學生同時讀一部作品,并且進度也相當,是美國人熟悉的“讀書會”式語文教育。美國一些學區還大膽地引進了“工作坊”式的語文課,這意味著學生可以自己選擇想讀的書,并跟同學們分享。曾主張學生應該讀“精華讀物”的文學教授MarkBauerlein就表示,學生讀《哈利?波特》還是狄更斯都無所謂,關鍵是在信息時代保持閱讀的習慣。
法國:詩歌、電影,哲學、名著都是教材
與美國類似,法國中學的文學課程沒有統一的國家教材,學校根據教育部訂立的大綱自主選擇課本。受多年的精英主義教育觀念影響,法國的語文教育曾長期被等同于文學教育,16世紀至20世紀的經典純文學作品,尤其是法語區的經典小說、詩歌和戲劇,都是法國中學教師熱衷選擇的教材。從巴爾扎克到雨果,從拉封丹到拉伯雷,幾乎每一個法國文學分支都可能涉獵,文科的學生還要完整閱讀如蘭佩杜薩(意大利作家)的《豹》和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等譯作。
為了應對中學生越來越不愿意上文學課的現象,法國教育部2010年5月宣布把電影引入文學課程,將學生感興趣的性、浪漫和反叛精神引入日常課堂。法國教育部官員認為,他們選擇的電影能幫助正經歷青春期的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些問題。在已公布的200部經典電影中,中學生將能在老師的陪同下觀看法國電影《輕蔑》中的男女主角“調情”,以及《赤膽威龍》中的槍戰,并從自己的角度進行解讀。
在法國,有個流行的說法“每個法國人一生中都要過哲學這一關。”雖然法國高中生在高中階段將分科(主修文科、經濟社會或理科),但中學畢業會考時都需要考哲學作文(類似高考語文作文)。
因此,法國中學生的“語文課閱讀材料”涉獵面非常廣,除了經典法國文學作品,還有薩特和加繆等的看上去對中學生而言過于艱深的哲學作品。而這很可能還不夠,2010年,法國中學會考的作文要求考生解釋霍布斯的《利維坦》 (英國政治哲學巨著)和托馬斯?阿奎那的《神學大全》節錄。
德國:“驚心動魄”的公民教育
20世紀90年代,德國曾對基礎教育課程進行改革,目的是讓教育“更適應社會發展”。包括語文在內的一些科目選取教材時還專門加入了展現社會陰暗面(如種族歧視、違法犯法等)的內容,以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和解釋社會現象。
臺灣作家龍應臺在一次談到教育的訪談中,曾舉兒子安德烈上德文課的一個例子:安德烈的德文老師讓學生在課堂上討論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德國作家)的劇本《伽利略傳》。該劇本講述的是科學家伽利略發現了地球的原理,但原理不被教會所接受。與多數學生熟悉的伽利略如何堅持自己的理論不同,布菜希特的劇本表現了伽利略面臨選擇時的兩難:硬碰硬然后被教會迫害而死,或暫時屈服以保存自己。劇本的結尾是:伽利略選擇了后者。
允許不一樣的東西存在,僅僅展現了德國中學語文課的一面。在“不在吃飯就在思考”的德國,中學生的德文課的討論更是與眾不同。據龍應臺的兒子安德烈回憶,對這部文學作品的理解遠不止“映射法西斯”,課堂上的討論甚至涉及人與群體之間的關系、個人與國家機器間的關系,可以說己脫離了純粹的語文教育。身為大學教授的龍應臺稱,這樣的語文課讓人聽著“驚心動魄”,因為它實際上已觸及了公民教育的范疇。
中國臺灣:最重視古文的語文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