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民間故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伍子胥鞭打楚平王:楚平王殺死了伍子胥的全家。伍子胥逃到吳國去了,楚平王為防后患,在全國招來一千個能工巧匠,為他在這個湖底下修一座水下宮殿,將來一旦有難,他就可以躲藏。宮殿修成以后,他為了不把機密泄漏出去,定下了一個殺人滅口的毒計。一天,楚平王傳下圣旨,說要嘉獎這些能工巧匠。一千個能工巧匠,除了一個木匠因家里有事沒有來,到了九百九十九個,哪知酒菜里都下了毒,九百九十九個能工巧匠全被楚平王害死了。
2、事隔多年以后,伍子胥果然從吳國領兵打回來了,引蠻河水淹楚都。楚平王見勢難以抵擋,趕緊逃到湖下宮殿去了。伍子胥安撫百姓,重理朝政,可還沒逮到楚平王,心總不甘,成天到處搜尋。
3、再說那僥幸逃生的木匠,聽說伍五胥打回來了,趕緊跑去找他。這天,在紫禁城外碰到了伍子胥,伍子胥說:“你找我有事嗎?”木匠說:“我知道你一定在找楚平王,我就是來告訴你的。我知道他躲的地方。”木匠把造湖下宮殿的情況,一一告訴了伍將軍。伍將軍非常感動,向木匠深深一拜。兩人一起來到湖下宮殿。
4、木匠打開了一道道門閥,最后找到了楚平王的尸體。原來他已悶死在里邊了。伍子胥一見,仇火燒胸,把尸體由湖下拖將起來,一直拖到城西的一個平臺上爆曬,用馬鞭連抽三鞭,楚平王的尸體突然跪起,兩眼微睜,好象向伍將軍求饒。后人就把這個湖叫“撈尸湖”,把鞭尸的這個地方叫“曬尸臺”。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民俗;民間故事;白蛇傳;三怪
中圖分類號:I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115(2014)11-378-2
民間故事是民間文學的一種形式,是廣大人民群眾創造的口頭文學,它的產生、發展與一定的社會背景和歷史事件息息相關。往往由在當時當地流傳的新聞軼事經過較長時間的輾轉流傳和人們的口頭加工,一傳十,十傳百,形成了能寄托人民群眾情感的的傳說故事。這些故事和真實的歷史有嚴格的區別,但它畢竟有一定的歷史性,因為故事中的人物或事件是有一定的真實性,或有遺存的古跡,或有民風民俗作為考量。
談到傳說故事和民風民俗,筆者以為它們具有共同的文化土壤,同以信仰為基礎,以實物為核心,但二者又是兩種不同的民俗文化種屬,民間傳說主要以口頭敘事的方式展示人類的精神活動,包含著豐富的審美意蘊;民間習俗以一種固定的模式化的東西展示在人們面前,是一個又一個可感知的客觀實在物。民間傳說和民間風俗的關系復雜多變,概括起來,有以民間風俗為中心,生長出許多民間傳說的發散式結構和以民間傳說為聚焦點凝聚多種民間風俗的聚焦式聯系。
下面我將從幾方面來談談鎮江的民間神話傳說與當地民俗的關系。
一、《白蛇傳》之說
也許所有的人提到鎮江,都會想到鎮江有個金山寺,很多人也看過《白蛇傳》、《新白娘子傳奇》等系列的片子。近千年以來,鎮江已經逐漸形成一個《白蛇傳》口頭傳承的文化空間,在不同時間和地點,都有著各種版本的重復展演。
看過這則故事的都知道《白蛇傳》講述的的是幻化成人形的白娘子,為報答許仙的救命之恩來到美麗的西湖邊,與之相遇并相愛成親。婚后的白娘子在鎮江五條街開了“保和堂藥店”,施藥濟貧,幫助百姓,深得大家的敬佩,金山寺的和尚法海卻打著“斬妖除魔”的旗號一再阻攔。端午節,白娘子因喝了“雄黃酒”而被迫現身,嚇死了許仙。白娘子為救丈夫,勇盜仙草靈芝;后來,因法海軟禁了許仙,又水漫金山,最后,被法海用紫金缽鎮于雷鋒塔下;而在妹妹小青和兒子許士林的幫助下,終于出塔與家人團圓。
這則動人、凄美的愛情故事影響深遠,一直為老百姓津津樂道。審視該故事在鎮江發生的重要情節有“保和堂施藥、飲雄黃酒、端午驚變、水漫金山”等,他們都極大地推動了故事的發展演變,尤其是“水漫金山”已成為流傳于全國各地的民間口頭俗語,鎮江也成為《白蛇傳》特定的口頭文化遺產的一個代碼符號。
《白蛇傳》的流傳之廣、影響之深及其傳承和演變,在我國民間文學發展史上具有很強的典型性。從民俗學角度而言,《白蛇傳》的內涵是及其豐富多彩的。在鎮江都有充分的展現,如端午節俗、飲食民俗、清明踏青等,都融入了我們今天的現實生活,一直由子子孫孫所傳承。
在故事的展述中,白娘子現身的那一段是十分驚險的。在端午節那天,白娘子因為喝了雄黃酒而現了真身,因此也嚇死了自己的丈夫―――許仙。
五月初五為端午節,《風土記》云:“仲夏端午,初也。”因“午”時,烈日當空,陽光燦爛,又稱“端陽”。
民諺云:“五月端午節,家家都把毒蟲滅。”這一天里,鎮江民間有避瘟除疫的習俗,過去很多人喝雄黃酒是為了驅蛇,隨著社會環境的不斷變化和一些客觀原因,尤其是在城市,蛇沒有可以藏身的地方,按理說喝雄黃酒的習慣就應該減少,而據我觀察了解,這種風俗習慣仍在民間流行,即使不喝雄黃灑,但在端午節這天,人們還是要喝些白酒、啤酒、黃酒等,這不能不說千百年流傳下來的民間傳說對人們的心理起到的某種暗示作用,即使不用驅蛇,人民群眾也相信這天喝點酒會起到百毒不侵、避邪驅瘟的作用。
鎮江還流傳吃“十二紅”的習俗,“十二紅”均為五月應有的蔬菜和瓜果,樣樣帶紅:有枇杷、紅果、拌黃瓜、熗蝦子、熗蘿卜、燒鴨湯、涼粉皮、咸鴨蛋、炒莧菜、燒黃魚、紅燒肉等。這一天里,也常常會出現五色帶,在小孩子的身上是最常見的,大人怕小孩子受到傷害,會在孩子的手腕、脖子,腳踝上系五色帶(當地稱“百腳繩”),或系在包好的粽子上,這些都是民俗內涵的表達,表達了對長壽的向往,對合歡,除病瘟的祈禱。《民俗通》云:“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者,避鬼及兵,一名長命縷……”
《白蛇傳》中,“傘”是白娘子與許仙相識的一個重要媒介,正因為許仙要去還傘,他與白娘子才有了第二次相遇的機會。傘起源于中國,并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民間就有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的著名工匠魯班之妻創制了傘的傳說。伴隨著傘的普及、走進尋常百姓家,傘的文化也普及中華大地。傘是從中國撐起,但早已覆蓋了全世界。傘的價值也超越了實用范圍,它不僅僅是用來遮風避雨、遮掩陽光的日常生活用具,它還附著了神話色彩和豐富的民俗內涵。
在鎮江當地,“新娘打傘”是婚嫁的一種民俗習慣。在新郎用花轎迎娶新娘的時代,“送嫁嫂”,或者“送嫁媽”,“送嫁娘”在新娘上轎前,手拿雨傘,輕輕地敲敲花轎角,口念吉祥“四句”,祈祝新娘一生如愿。新娘下轎步行需打開夫家事先送過來的那把紅色的新雨傘,以避邪趨吉、攘兇納祥,其作用相當于洞房內罩在新娘頭上的“蓋頭”。時至今日,即使乘坐轎車的新娘也會帶著雨傘,走出轎車時撐開精致的小洋傘,像是把一切不好的陰霾都罩在了外面,在傘下永遠是安全的、幸福的,預示著不會給以后的生活帶來晦氣。
《白蛇傳》在今天的鎮江百姓口中成為一段佳話,故事中的許多民俗至今仍被鎮江市民傳承著,在今后的時間里,它們仍會靠一代又一代集體的心理、語言和行為傳承下來。所以民俗文化就其實質而言,是人們在長期生產實踐和社會實踐中創造的心理、語言和行為模式,或者說它是民眾共同創造和遵守的行為規范。當然,這種規范的形成是一個受到人們經驗和觀念支配的歷史過程;同時,它是通過傳說故事這一特定的載體作為聚焦點來凝聚多種民間風俗的聚焦式聯系。
二、“三怪”之談
鎮江這座歷史古城,孕育和培養了鎮江的美食。鎮江人民創造了一系列燦爛的文化,包括積淀深厚的飲食文化,使鎮江逐漸成為具有特色的美食之鄉。由于鎮江歷史悠久,民間文藝活躍,許多傳統美食都伴有豐富多彩的神話、傳說、故事。
鎮江美食中有“三怪”,凡是鎮江人都應該脫口而出。那就是“肴肉不當菜、香醋擺不壞、面鍋里面煮鍋蓋”。簡簡單單的就把它們的特征都概括出來了,這三樣都有一個神奇的民間故事。
(一)肴肉不當菜
肴肉也就是水晶肴蹄,肴肉是它的簡稱。鎮江生產肴肉已經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來鎮江的朋友們都會品嘗一下,再帶些回家作為饋贈的禮物。作為鎮江人,只要是在酒席的桌上,都不會少了這道菜,它成為鎮江人飯桌上佐酒的一個必須元素。
相傳遠古時候,鎮江城外有爿(量詞,田地一片叫做一爿)夫妻店,男的做菜上酒,女的管賬收錢。一天,夫妻二人忙著生意,手忙腳亂之中錯將硝當鹽旋進鍋里,沒想到煮熟的肉香氣撲鼻,將去瑤池參加蟠桃大會途中經過鎮江的張果老吸引,翩然降下云頭想一嘗為快。伙計見狀上前欲攔說:老人家,那是硝過的肉,不能當菜的。張果老此時哪里肯聽,就著香醋和姜絲。大塊朵頤起來,不一會就把一盤肉啖個精光,心滿意足地倒騎著毛驢趕路去了。從此,便有了硝肉的加工方法,也有了喝早茶吃硝肉的習俗。今天,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制作肴肉已不再用硝。但人們品嘗到的肴肉則仍然保持著傳統工藝帶來的享受,鎮江人仍把它作為一樣用來招待客人的佳肴。
(二)香醋擺不壞
《本草經書》曰:“醋惟米造者方可入藥。”《中國醫藥大典》載:“醋,以江蘇鎮江為最佳。”
醋雖然不是菜肴,卻與美食有著深厚的淵源。它可以當佐料,如在品嘗肴肉、湯包的時候加以香醋,可以增加其美味,突出它的風味。
傳說當年,杜康發明了釀酒術后舉家來到鎮江,在城外開了爿前店小糟坊,兒子黑塔則幫助父親釀酒。一天,黑塔做完了活計,一口氣喝了好幾斤米酒,醉醺醺地回到馬房睡起覺來。夜半時分黑塔被雷聲驚醒,迷糊中只見一白發老翁站在面前,笑瞇瞇地指著屋內的一口缸對他說:“黑塔,你釀的調味瓊漿已經21天了,酉時便可食用,切記。”說完已不見了老者蹤影。一開缸,一股從來沒有聞過的香氣撲鼻而來。在濃郁的香味誘惑下,黑塔嘗了一口,酸甜兼備,味道很美,便儲藏著作為“調味漿”。黑塔根據釀時二十一日加“酉”字來命名這種酸水叫“醋”。“杜康造酒兒造醋”也在民間流傳開來。
后來,鎮江人發現,醋不但不易變質,而且越存越香,“香醋擺不壞”變成了鎮江的又一“怪”。
(三)面鍋里煮鍋蓋
傳說是美食家乾隆造就了鎮江“面鍋里面煮鍋蓋”的獨特美食。
話說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一大早,就慕名尋至鎮江城外名氣最大的張嫂子面店,張嫂子見皇帝駕到很是緊張,竟誤將灶頭上湯罐的小蓋子撂進了面鍋里,哪曉得煮出來的面條讓吃慣山珍海味的乾隆贊不絕口,從此,面鍋里煮鍋蓋的說法就流傳開來了。
如今的鎮江人早餐依舊延襲著這種習俗,街頭巷尾面店比比皆是。吃面的食客或站、或坐、或蹲,津津有味品嘗面條的場景,成為鎮江獨具特色的市井風情。傳統的鎮江鍋蓋面是“跳面”,面條不是揉出來而是“跳”出來的。是把揉好的面團放在案板上,用粗竹杠反復擠壓成薄薄的面皮,再用刀切成面條。擠壓時,竹杠一端坐著一位身材魁梧的大漢,上下顛跳,似舞蹈、似雜技,又似一種體育運動。做出來的面條吃在嘴里耐嚼有勁,味道獨具。面鍋里煮鍋蓋,就是在煮面條時,將一只鍋蓋撂在鍋里,讓它飄蕩在水上,湯溢不出來,還透氣,用這方法煮出來的面條口感極好。
以上三則傳說中民俗的產生,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一個區域內最具特色的實體先前出現,通過老百姓口耳相傳的形式賦予它更神秘的色彩,表達出人們對它的強烈認可。同時由于其獨特性,我們往往會記住并珍視它,并形成了一種生活習慣。它是以民間風俗為中心,生長出許多民間傳說的發散式結構的典型代表。
民俗作為一種無處不在的社會事象,是人民群眾在社會生活中世代傳承、相沿習成的生活模式,是一個社會群體在語言、行為和心理上的集體習慣。民俗與傳說故事緊密地融合在一起,成為人們生活習慣的重要組成部分,表現為生活化的模式和模式化的生活;反過來,民俗也是民間傳說故事生長的一塊土壤,它滋生人們的想像力,寄托著人們美好的的愿望。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更應該以獨特的視角捕捉、發現在這段時代里形成的民俗。
春節是一個普天同慶的大好日子,人人歡呼雀躍,在這個快樂的日子里,為大家帶來一些關于春節的民間故事,一起來了解吧!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春節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吃過年夜飯,圍爐閑聊,辭舊迎新,這是我國普遍存在的除夕守歲的習俗。據史料記載,這種習俗最早見于南北朝。“是夜,禁中爆竹山呼,聲聞于外,士庶之家,圍爐團坐,達旦不寐。”以后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
古時,守歲也叫“照虛耗”,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直到今天,我國人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屋外時鳴鞭炮,人們在室內圍爐團坐或者看電視,笑語連連。
貼年畫的故事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都很普遍,濃墨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于“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于門神之類的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經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愿望。
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成為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為一的年畫后來發展成掛歷,至今風靡全國。
放鞭炮
《荊楚歲時記》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這段記載說明爆竹在古代是一種驅瘟逐邪的音響工具,這就使得燃放爆竹的習俗從一開始就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其實,這完全是由古人的誤解所致。據《神異經》記載,古時候,人們途經深山露宿,晚上要點篝火,一為煮食取暖,二為防止野獸侵襲。然而山中有一種動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經常趁人不備偷食東西。
人們為了對付這種動物,就想出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爆裂聲使其遠遁的辦法。這里所說的動物,名叫“山臊”。古人說其可令人寒熱,是使人得寒熱病的鬼魅,嚇跑山臊即驅逐瘟邪,才可得吉利平安。
到了唐初,瘟疫四起,有個叫李田的人把硝石裝在竹筒里,點燃后使其發出更大的聲響和更濃烈的煙霧,結果驅散了山嵐瘴氣,制止了疫病流行,這便是裝硝爆竹的最早雛形。以后火藥出現,人們將硝石、硫黃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內燃燒,產生了“爆仗”。到了宋代,民間開始普遍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藥編成串做成“編炮”(即鞭炮)。
壓歲錢
這里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傳說古時候有一種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來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頭上摸三下,孩子嚇得哭起來,然后就發燒、講囈語而從此得病,幾天后熱退病去,但聰明機靈的孩子卻變成了癡呆瘋癲的傻子。人們怕祟來害孩子,就點亮燈火團坐不睡,稱為“守祟”。
在嘉興府有一戶姓管的人家,夫妻倆老年得子,視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逼著孩子玩。孩子用紅紙包了八枚銅錢,拆開包上,包上又拆開,一直玩到睡下,包著的八枚銅錢就放到枕頭邊。夫妻倆不敢合眼,挨著孩子長夜守祟。半夜里,一陣風吹開了房門,吹滅了燈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頭時,孩子的枕邊進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縮回手尖叫著逃跑了。管氏夫婦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告訴了大家。大家也都學著在年夜飯后用紅紙包上八枚銅錢交給孩子放在枕邊,果然以后祟就再也不敢來害小孩子了。
原來,這八枚銅錢是由八仙變的,在暗中幫助孩子把祟嚇退,因而,人們把這錢叫“壓祟錢”,又因“祟”與“歲”諧音,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被稱為“壓歲錢”了。
年的故事
春節的來歷有一種傳說,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親們正處于匆忙恐慌的狀態,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并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待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里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的門上貼了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
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竄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里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里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
早先,杭州鼓樓附近有一座無名的小石橋,橋邊有個專治爛瘡膿泡的外科朗中。他寬額角,粗眉毛,高鼻梁,闊嘴巴,黑臉上長滿絡腮胡須;兩腿生爛瘡,一腳高一腳低的,是個蹺拐兒,他在橋邊撐一柄大布傘,擺一只破藥箱,白天坐在大傘下行醫,夜晚就躺在藥箱上困覺。
起先,人們看他這副外相,都不信他真能治病。后來,有一個爛腳爛了三年的人,到處治不好,想碰碰運氣看,就到大傘下面來找他醫治。不料他給了一張狗皮膏藥,三天工夫就把那人的爛腳治好了。
消息傳開去,到大傘下面來求醫的人便漸漸多起來。這朗中就用這一種狗皮膏藥,治好許多人的陳瘡爛毒。這一來,他的名氣很快就轟動了杭州城。大家還送他一個外號,叫他“賽華佗”。
賽華佗出了名,杭州好些掛牌的“高手名醫”和藥鋪老板的生意便清淡了。他們氣不過,就聚攏來商量,大家湊一千兩銀子送給知府,要求把賽華佗趕出杭州去。
知府受了賄賂,便差衙役去把賽華佗抓來。
知府把驚堂木一拍,喝道:“混蛋!見了本府怎不跪下!”
賽華佗冷泠地回答說:“我是個蹺拐兒,膝蓋骨硬啦,從來不跪的。”
知府又一拍驚堂木:“你叫啥名字?從哪里來的?”
賽華佗說:“我沒有取過名字,不過杭州百姓送我一個外號,叫我賽華佗。從哪里來,我倒記不靈清啦。”
知府眼睛一轉,就哈哈大笑起來:“好一個賽華佗!虧你自己說得出口!你既有賽華佗的本事,為啥不先把自己的爛腳治治好呀?”
這時,知府只覺得背脊上有什么東西在爬動,癢得難熬,急忙伸手到衣裳里去摸,卻摸不到什么。只見賽華佗沖著他哈哈大笑道:“知府大人哪,你真是聰明一世,懵懂一時!世上各行各業顧得了別人顧不了自己的該有多少!蓋屋的為啥住茅草房?養蠶的為啥穿破衣裳?種谷的為啥餓肚腸?管盜賊的官府又為啥要在暗地里貪贓?這些你怎么不問一問、管一管呀?”
知符被賽華佗問住了,回不出話來,就把驚堂木拍得震天響,大叫:“掌嘴!把他關進死囚牢里去!”知府退了堂,覺得背脊上那地方癢得更厲害了,脫去衣裳叫人看看,原來起了個小硬塊。這小硬塊越抓越癢,越抓越大,過了半個時辰,就變成一顆疔瘡,疼得他滾在床上大喊大叫。
師爺得知了,進來對知府說:“老爺,我聽說那賽華佗倒真是個治疔瘡的好手哩!叫他來給你治一治吧,等治好疔瘡于辦他的罪也不遲呀。”
知府疼不過,只得差人到牢監里去把賽華佗叫來。賽華佗看過知府背脊上的疔瘡,就給他貼上一張狗皮膏藥。
哪知過了一夜,知府背脊上的疔瘡不但不見好,反而越腫越大,爛得流膿流血,隔著三重大門都聞到臭味。知府恨死了,天不亮就差人到牢監里去把賽華佗抓來,大吼道:“我背脊上的疔瘡疼得更厲害啦,一定是你在膏藥里放了毒!”
賽華佗說:“不要忙,不要忙,讓我仔細看看疔瘡再說。”說著,便揭起膏藥,細細看了一回,皺皺眉頭說:“這疔瘡口子小,里面大,從里面爛出來,叫做‘穿心爛’,是無藥可救的。因為你平常做事太狠毒,不講良心,所以得了這個毛病,和我的膏藥毫不相干!”
聽賽華佗這么一說,知府又是氣又是急,大叫大喊:“砍他的頭!砍他的頭!”過了一會,他上氣不接下氣,翻翻白眼,就嗚呼哀哉了。
師爺照著知府臨死吩咐的話,給賽華佗安上個“妖道惑眾”的罪名,押赴刑場問斬。
賽華佗被押上刑場的時候,走過他撐大傘擺藥箱的小石橋。周圍的老百姓見他受了冤枉,都圍攏來說長道短,一下子把道路都塞住了。賽華佗朝大家說:“鄉親們啊,官府老爺硬要送我歸天去,我不走也得走啦!”說著,一縱身跳下橋去,“撲通”一聲,河面上水花四濺,漩渦兒咕嚕嚕轉;忽地冒起一股青煙來。賽華佗站在空中朝人們點頭招手,隨著青煙一直飄上天去了。
關鍵詞:滑縣;民間故事;自然觀
滑縣地處中原,北近古城浚縣、安陽殷墟;南鄰新鄉、開封地區,古為黃河故道,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滑縣有眾多歷史文化名人,并保存有大量的遺址古跡。如:明福寺塔、歐陽書院、衛國都城遺址、張家遺址、白云觀遺址、瓦崗鄉的瓦崗軍點將臺遺址等。滑縣民間故事就在這濃厚的歷史文化氣息中產生、傳承和變異。
魯迅先生在闡述民間故事產生原因時說它是人在勞動閑暇時的自娛消遣活動。[1]滑縣勞動人民在繁重的勞動之余,尋求到一種排遣閑暇時光的方法,那便是講故事。久而久之,經過口耳相傳,一些民間故事便流傳了下來。筆者通過田野調查,整理出50篇流傳于滑縣民間的故事,這些故事種類繁多,包括有神奇故事、動物故事、生活故事以及民間笑話等。它們折射出了滑縣民眾的生存狀態和心理內質,體現了中原廣博腹地之上普通勞動人民樸素的思考方式和觀念。本文擬通過對這些民間故事進行文本分析,或可管窺滑縣民眾的自然觀及其形成的深層原因。
一、 滑縣民眾自然觀的主要體現
根據《文史哲百科辭典》的解釋,自然觀是“屬于世界觀的一部分,是人們對于自然界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即對自然界的本質及其存在狀態、發展規律的觀點”[2]。并且指出“古代的自然觀是樸素唯物主義的。它帶有直觀的、猜測的性質,缺乏科學驗證。”[3]滑縣民眾在長期的社會生產和生活實踐之中,無時無刻不與自然打交道,因而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系統的認識自然、宇宙、人生的觀念,并且通過講故事的形式將他們的觀念傳達給其他世人和后代。他們在民間故事中的自然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體現在他們的鬼神觀上。在滑縣地區流傳的故事有很大一部分是與鬼神有關的,涉及的有神靈故事、精怪故事和鬼怪故事,而神靈又包括自然神、社會神和人神等。他們認為鬼和神是兩個非常神秘的群體,并且是與人共存于同一空間之中,具有常人所不具備的能力,而這兩個群體又各執惡與善兩端,《春秋傳》中說過“此鬼無所依歸,好為民作禍,故祀之也。”[4]滑縣民眾也大抵如此認為,鬼具有讓生人遭禍的本領,人世間的許多災難的發生都是因為這些鬼在作祟,鬼怪是一種異變的和危險的因素,因而人們非常恐懼。滑縣勞動人民在談論鬼時,是“把它當作與自身的生存和禍福息息相關的誡言去忠告、聆聽”[5],因而滑縣民間流傳的大多數鬼怪故事都是鬼害人或者鬼嚇唬人的,如:《水上漂秤砣》、《水鬼兒找替身》寫的都是水鬼害人。精怪故事中的《老鱉精的故事》、《蝎子精的故事》講的是老鱉精和蝎子精報仇害人的故事。《大寨遇鬼》中的大寨也飽受鬼怪的欺侮和戲弄。對于神靈,滑縣民眾的態度不僅包括畏懼,更多的是崇拜。他們頭腦中的神聰明智慧,有著巨大的能力,幾乎是無所不能,不平之處便能看到他們的身影,人們通過祈求來讓這些神靈賜福,庇佑自身。在《浚縣山的三位老奶》的故事中,碧霞元君曾顯靈醫治好了明代浚縣知縣蔣虹泉兒子經久不愈的怪病,因而人們對三位元君頂禮膜拜,碧霞宮中香火鼎盛。此外,在《水淹慶祝城》中的雨神,能解民之憂,降落甘霖,因而人們尊敬它,甚至還會在旱災之時舉行大型的祭祀活動,借此來向其祈雨。
其次,體現在他們的生死觀上。滑縣民眾愛惜自己的生命,重死生,不輕言與己生命有威脅的東西。比如民間禁忌。禁忌不一定是記錄成為文字來明確規定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它是通過一代一代的言傳身教而延續下來的,可能只是一種口頭傳播或者行為示范,但是卻具有強大的內在約束力。禁忌形成之后,人們便會把它作為一種道德行為標準,并依照這種標準來行事。 “禁忌,一方面指的是這樣一類事物,即‘神圣的’或者‘不潔的’、‘危險的’一類事物;另一方面又是指的這樣一種禁制,即言行上被‘禁止’或者心理上被‘抑制’的一類行為控制模式。”[6]滑縣民間故事中此類關于民間禁忌的作品甚至有些封建迷信的味道,在《晚上莫談》中,“白天不說人,夜里不談鬼”成為一個約定俗成的事情,人們因為怕看到鬼,因此在夜晚禁止談論關于鬼怪的故事,因為鬼怪是不潔的,會給人帶來不好的影響。在《大年初一早上為何不讓上廁所》中,勞動人民把這一習俗解釋為避開姜子牙的媳婦秤神,這是一種行動上的禁忌。但是,禁忌并不能客觀地起到現實作用,而是一種心理上的約定俗成。此外,滑縣人民相信輪回觀念和修道成仙,在《沒喝迷魂湯投胎》中講述了一個老頭三世投胎的神奇經歷,《王乾上天》講了王乾通過苦心精修,終于找到通往天界的路,須臾之后,重返人間,已是物是人非。
再次,體現在他們的生態自然觀上。滑縣民間故事的創造者和傳播者大多身份為農民,他們以自身來觀照自然,以與人相處的法則來應用于自然,最終達到一種“和”的理想狀態。在滑縣農村地區,勞動人民習慣于把蛇稱之為“小龍”,它是吉祥昌盛和繁殖力旺盛的象征,人民對它充滿了敬畏,覺得不可觸犯,一旦觸犯,便會有所報應。《割草的小孩兒》中,小孩兒無故傷害了蛇,蛇便前來報仇,殺了小孩兒。這是人與自然不和諧的一個例子,旨在從反面起到教育和警誡作用。類似的還有《爺兒倆打兔》,由于對兔子的肆意捕殺,終于引起了兔子的報復,最終兒子不幸被父親錯當成兔子而殺害。
二、滑縣民眾自然觀形成的原因
任何觀念的形成都有其社會條件的支撐以及內在的道德文化的影響,滑縣民眾的自然觀的形成也不例外。探究其形成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是社會環境的影響。滑縣人民世代以農耕為生,生產工具比較落后,生存條件惡劣,自然對于滑縣人民來說,其力量是巨大的,是無法阻擋的。有時候一場自然災害諸如蝗災、旱災、澇災等就可能使勞動人民顆粒無收,家破人亡。再加上,勞動人民知識比較淺薄,對自然災害沒有一個科學的認識,因此,他們對自然界的一些災害產生深深的恐懼,認為它們是無形的,是有很大破壞力的,是人類所難以抗衡的,于是便產生了鬼的形象。在《禮記?祭法》中有這樣一句話:“大凡生于天地之間者皆曰命。其萬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7]這句話表明了這樣一個觀點,即生活在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有生與死兩種狀態,其中生存著的生物就叫做生命,生命結束之后,人便成為了鬼。據《禮記?祭法》記載:“天子七祀中有泰厲,諸侯五祀中有公厲,大夫三祀中有族厲。”[8]此中的的“厲”指的是死后魂魄沒有依托的鬼。《春秋傳》中所說的“鬼有所歸,乃不為厲”表達的就是這個意思。人們由于自身對于外界不可知因素的恐懼,便開始祭祀這些鬼。與此同時,神的形象也越來越清晰。列寧曾說過:“恐懼創造神”。[9]對于早期的滑縣人民來說,自然是神秘不可探知的,很多自然現象是無法解釋的,正是由于自身的力量弱小和無可奈何,因而人們在自己的頭腦中構建一個個神的形象,這些神聰明智慧,有著巨大的能力,幾乎是無所不能,人們認為他們能夠幫助自己,因而祭拜神,企圖以此來躲避禍害或者得到某種東西,帶有明顯的功利目的。
其次是宗教思想的浸染。中國的風俗信仰出現的時間比較久遠,在人類產生之初,中國人便有了自己的崇拜和信仰。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風俗信仰依次經歷了自然神崇拜、動物神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最后,宗教出現了。鬼神崇拜在中國傳統思想中是根深蒂固的,滑縣位于中原地區,思想深受道教和佛教的影響。道教產生于中國民間,已成為中國傳統信仰的一種積淀。尤其是在元朝時期,中國北方地區隨處可以看到道觀。道教的傳播,使處于小農經濟的滑縣廣大民眾接受了道教的觀念和思維方式。道教追求“長生不老”,而道教所信仰的神仙是不確定的,是泛指的。因而滑縣民眾信仰的神并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元的,凡是能夠給人類帶來益處和庇佑的神均在位列。佛教講求“因果輪回”,人在今生死后會因為生前的惡行或者善舉而遭遇不同的待遇,或流離為鬼,或投胎為貴人,滑縣民眾也對此深信不疑,故而便有了輪回類故事和鬼差抓人故事的存在。
滑縣民眾深受道教和佛教思想的浸染,這些思想深入他們的骨髓,指導著日常生活,流傳的散佚民間故事便是一個很好的佐證。
再次是滑縣民眾的群體身份決定的。所搜集的民間故事是由民間創作并且廣泛流傳于民間的,體現的是下層人民的智慧和思考。受小農經濟的影響,農民的目光有著一定的局限性,加之農民一般接受教育的水平較低,當自然和社會現象難以解釋之時,便試圖用一些形而上的東西來詮釋,尋求一種精神上的安撫。因而 “鬼神”之說盛行。農民祖祖輩輩居于一隅之內,缺乏和外界的交流,通過世世代代的傳承,這些觀念更加根深蒂固。此外,由于農民是世世代代以土地為生的,他們對于腳下的土地有一種天然的親切感,基于對生命現象的自我體驗類推至自然界,進而得出“萬物有靈”,致力于培養的是尊重自然,與自然為善的生態自然觀,故而那些傷害生物的活動必將會遭到懲戒。對自然的保護與歌頌,儼然成為一種發自肺腑的深刻感情。加之,正是對于自身身份定位的認知,他們追求的是一種安定、安穩、平和的生存狀態,他們對生活充滿了希冀,因而重視自我本身,重視生命而避免禍害,對于鬼等這些有著潛在危害的東西也是避而遠之,重視人的生命價值。
結語
滑縣民間故事是滑縣民眾基于自身對生活生產的認識而創作出來的,體現著滑縣民眾的自然觀,他們敬神避鬼、重生不輕言死、追求與自然的和諧共處。而這些自然觀的形成與其生活的社會背景、宗教觀念的傳播和農民的身份局限是離不開的。通過對滑縣民間故事中的自然觀的探求,對于了解滑縣民間故事的形成淵源、研究滑縣民眾的生存狀態等都很有裨益。(作者單位:北方民族大學文史學院)
項目編號是Yjcx-wsxy-019. 項目名稱是:北方民族大學2014年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院級項目
參考文獻:
[1]魯迅.中國小說史略[M].上海:中華書局,2010.194-195.
[2][3]高清海等.文史哲百科辭典[M].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1988.
[4]胡安國.春秋傳[M].長沙:岳麓書社,2011.
[5]李稚田.開篇鑼鼓―李稚田民間文化論著集[M].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382.
[6]任聘.民間禁忌[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