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學設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語文教學 創新 創新思維 培養
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因此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已經成為教育研究者的重要研究課題。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曾經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教育的弊病:“中國留學生學習成績往往比一起學習的美國學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卻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國學生思維活躍,動手能力和創造精神強。”因此,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品質,既是國家和時代對學校教育的要求,也是現代教師自身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構建和諧師生關系,激發學生創新思維興趣
創造力是需要培養的。而在過去傳統的應試教育中,師生以大量的精力投入分數爭奪戰之中,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出題,學生練,教師是課堂的主宰者,學生習慣于服從老師。教師的一切教學設計是從提高學生的成績出發的,學生則習慣于在題海中轉圈子,缺乏創新意識和創造精神。近年來,隨著課程改革的大力推進,“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理念已在課堂教學中得到進一步詮釋,新型師生關系正逐步形成: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是課堂的引導者,是為學生的學而服務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師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更新理念、積極探索,讓學生自覺地積極地投入到新的學習狀態之中。同時,在課堂里,以樹立長遠目標增強學生創新的內驅力,以新鮮感、愉悅感、充實感、成就感調動學生的快樂情緒,在困難挫折面前鍛煉他們的頑強堅韌、鍥而不舍的堅持性,以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形式誘發他們強烈的學習興趣,激起濃烈的求知欲與好奇心,讓他們養成熱情、獨立、自信、樂觀、幽默、勇于探索、敢于冒險等良好的創造個性。
二、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思維的敏捷性
思維的敏捷性表現為能夠迅速地思考并準確地求得結果。它包括:1.發現問題的敏捷性。即能在平時的觀察或在一般不為他人所重視的現象中,敏感地發現、快捷地提出問題。2.思維過程的敏銳性。即迅速地意識到問題的性質、意義及解決這一問題的要害或立足點。3.得出結果的敏捷性。經過冷靜縝密的思考,科學的分析,合理的選擇,迅速提出正確的解決方案。
三、引導學生大膽想象,培養非邏輯思維能力
非邏輯思維是一切在形式邏輯基本范圍內所不能包容,而在創造過程中又發揮著有效作用的思維形式。語文學科承擔著比其他學科更加重要的非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任務。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大膽想象,培養這種非邏輯思維能力。具體表現在:
1.創設情境,喚起想象。
2.填補空白,發揮想象。
3.異想天開,拓展思維。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無邊的,它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我們語文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大膽想象,特別是異想天開的想象,這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品質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四、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培養思維的獨創性
思維的獨創性,又叫求異性,是以獨立思考、大膽懷疑、不盲從、不迷信權威為前提的。它強調思考問題時有高度的自主性,獨我性,有體現鮮明的個性色彩、個性特長、個體優勢的獨立創見。不是人云亦云,不是步人后塵,不是停留在前人的結論定律之上,而是能自覺而獨立地把握條件和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關系、層次和突破口,能超越固定的習慣的認知方式,以帶有自己鮮明的個性色彩的新角度、新眼光去認識事物,得到獨我才有的特定感受,提出與眾不同的見解。
在學習《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一文,我注意讓學生體會伽利略不迷信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需要多大的勇氣,讓他們思考:如果我們現在讓一磅重的棉花球和一磅重的鐵球從同一高度滾下,它們會不會同時落地,為什么?學生們經過一番思考回答說:“不行。因為棉花球體積大,受空氣阻力和風力的影響,肯定落得慢。”從而明白了伽利略的那個結論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古人云:“學貴有疑。”質疑是人類思維的精華,擁有創新能力的人必須具備敢于質疑的思維品質。作為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善于激發學生質疑問難,探求新知的欲望,讓他們迸發出創造的思維火花。
五、開展合作探究學習,培養思維的廣闊性
合作是共同參與討論、交流并完成任務的一種學習方法,探究是學生對已有知識的一個創新過程。有了合作探究,學生的思維才變得靈活而敏捷,我們的課堂才能呈現出五彩繽紛的狀態,才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稍微留心一下,你會發現:在小學課堂上,往往會出現這種現象:一個問題,一個學生想出了解決辦法,其他人就不會再去想別的辦法,思維就此擱淺;一個人對某一事物談出了自己的觀點、體會、感想,其余的學生就會緊隨其后,造成人云亦云的局面。因此我們應常常提醒學生: “有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你要有自己獨特的觀點。”
在教學實踐中,我注意引導學生:1、同一任務,用多種方法解決完成。如:學生記“慮”字,有的說,虎字的“幾”換成心字底;有的說,虎字頭加個心。無論是前面的換一換方法還是后面的加一加方法,都很好地記住了這個字。對于這種現象,老師應給予支持和鼓勵。2、同一個問題,進行不同的理解或表達。如教學《王冕學畫》一課時,當教師問到“要是能把它畫下來,那該多好哇”中的“好”是什么意思?有個學生回答說:“畫下來,天天可以看荷花。”“還有別的意思嗎?”教師啟發學生。學生有了興趣,各抒己見:“畫下來,可以讓別人看。”“畫下來,可以跟湖里的荷花比一比,看誰美?”……這些正是創造性思維中求異思維的反映,它促使學生相互激勵,情緒活躍,在學習的過程中品嘗到求異、探索的樂趣。
時代在發展,我們肩負著培養創新人才的特殊使命。因此,作為教師的我們首先應具有創新精神,不斷探討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品質的科學途徑,為未來、為民族、為祖國培養更多的創新人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