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創新驅動發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在創新驅動發展格局的建立上,自主創新、結構調整,將是今后五年的首要任務。市政協委員、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蕭鳴政表示,創新驅動對北京發展的重要意義在于,它能促使目前的傳統經濟形式向新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傳統產業經濟與創新知識經濟具有不同的階段特征。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經歷了自然經濟、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知識經濟四個階段。在前三個經濟階段,人對經濟的作用與價值貢獻更多體現為被動適應與配合,而在知識經濟階段,人力資源的作用體現為促進與引領。進入知識經濟階段后,北京要發展,只有創新,創新才能找到希望和出路。
市政協委員、中星微集團董事局主席鄧中翰認為,首都經濟要實現高端引領,創新驅動,綠色發展。首先是建設國家創新中心,中關村是重要載體,要搭建中關村自主創新平臺機制。其次要提升發展質量,統籌經濟發展層次。三是構筑戰略發展高地,進行空間戰略調整。
市政協委員、京能集團原董事長李鳳玲認為,要形成創新驅動格局,就要注重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同時,要破解人才需求結構的矛盾,平衡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與對人才的需求之間的矛盾。北京要更注重與津冀合作,注重與其產業鏈條的銜接與結合。他強調“十二五”期間,北京要在廣泛的區域規劃中優化結構,注重地區差異與互補產業,支持資源合理流動。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蕭鳴政認為,進入知識經濟階段后,北京要發展,只有創新,創新才能找到希望和出路
蕭鳴政認為,實現創新驅動要重視以下工作:一是建立組織保障機制;二是抓好中關村示范區建設,樹立榜樣與典范,中關村要成為自主創新的標桿和火炬手;三是建好自主創新資源平臺,平臺是基礎;四是把創新成果產業化,從而把創新的能力與價值延伸下去。
多位受訪的政協委員和專家都特別強調了創新思維的培養,這對于北京率先形成創新驅動發展格局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
長風破浪會有時,中華民族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揚眉吐氣,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對更加美好的明天充滿自信。實現民族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的最偉大夢想。我們懷揣著夢想,追逐著夢想,正挺直脊梁,憋足一股勁,胼手胝足,頑強奮斗。
以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社會和諧為內涵的中國夢,正閃耀中國,閃耀世界。
實現中國夢需要創新驅動發展,尤其是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的時刻,一些重要科學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已經呈現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為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了難得的重大機遇。
從國內看,創新驅動是形勢所迫。我國經濟總量已穩居世界第二位,不論是綜合國力,還是科技實力都邁上了一個新的大臺階。同時,我國在發展中所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壓力越來越大。我們要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必須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科技創新潛力更好釋放出來,充分發揮科技進步和創新的作用。
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首先要著力推動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關鍵是通過深化改革,進一步打通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通道,讓市場真正成為配置創新資源的力量,讓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其次是要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關鍵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努力掌握關鍵核心技術。當務之急是要從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激發科技創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第三是要著力完善人才發展機制。要用好用活人才,建立更為靈活的人才管理機制,打通人才流動、使用、發揮作用中的體制機制障礙,最大限度支持和幫助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第四是要著力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要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引導企業和社會增加研發投入,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完善推動企業技術創新的稅收政策,加大資本市場對科技型企業的支持力度。第五是要著力擴大科技開放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創新資源,在更高起點上推進自主創新。
“空談只會誤國,實干才能興邦”。以創新驅動發展,實現中國夢必須依靠腳踏實地的實干精神。
本屆高交會從主題和內容設置上,都更加注意貼近國內外經濟形勢和國家產業政策,緊密圍繞“充實完善高交會交易促進和技術引進功能,調整優化展覽的結構和內容”進行,強化實效性,提升國際性,為新興產業的培育發展服務,為協調發展、綠色發展服務。第十二屆高交會主要內容包括“高新技術成果展示與交易”等六大板塊。從今年開始,農業部將成為高交會主辦單位,高交會主辦單位將增加到11個,即商務部、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改委、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農業部、國家知識產權局、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深圳市政府。本屆高交會將體現以下幾個特點:第一,集中展示“十一•五”科技成果,展現科技促進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巨大成就。第二,進一步體現在新能源運用、節能環保和戰略新興產業方面的重要成果,推動我國低碳環保產業的發展。第三,打造國家高端權威的資訊平臺,引導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第四,國際化內容更加豐富,專業化服務更加細致。
“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今年深圳高交會上最熱門的詞匯。以農作物秸稈為主要原料的零甲醛人造板材、用表皮細胞培養的“人工皮膚”可讓傷口不留疤痕、把污水變清的膜生物反應器、下一代因特網主干網技術、將用于國產大飛機的新材料、國產螺旋CT,這些代表了我國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成果的技術和產品集中亮相。
據國家發改委高技術司有關負責人介紹,這是國務院今年出臺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大戰略后,我國首次集中展示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取得的成就。在1號主展館的顯著位置,中國特種計算機龍頭企業研祥集團了最新產品 包括節能環保型風能產品在內的五大領域高端產品,成為展區中靚麗的風景。“本屆高交會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這與我們的研發正好吻合。”研祥集團副總裁樊小寧說,國家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將給高新技術企業帶來巨大商機。
本屆高交會上,戰略性新興產業也成為與會專家學者討論的熱點。26位中外政府部長級官員出席了“部長論壇”,8位中外部長就“新產業、新格局、新發展”和“新興產業發展與國際合作展望”等議題發表了見解。為加強產業創新發展能力,國家發改委聯合相關部門,先后布局組建了224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或工程實驗室、44個國家―地方工程研究中心或工程實(博客)驗室,認定了729家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組織建設了大型先進壓水堆及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等重大科技專項,建設了超導托卡馬克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深圳早在今年初就確立新能源、互聯網和生物醫藥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宣布將投入105億元打造三大新興產業,到2015年這些產業的規模將超過1萬億元。
在促進國際經濟技術的交流與合作、加快自主創新步伐、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化、實現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等方面,高交會已經并將繼續做出更大貢獻。本屆高交會突顯了助推結構調整與發展方式轉變的平臺作用,顯現了市場風向標和趨勢引領作用,進一步彰顯了成果交易和項目轉化的功能,同時,交流平臺的作用得到了進一步發揮。
本屆高交會進一步向“國際化、市場化、專業化”的世界第一科技展標準邁進,在國際化方面體現了三大特征:參會國家數量增加,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都表示了極大興趣;參展技術、產品朝國際領先水平看齊,包括比亞迪的電動汽車、研祥的國際最先進特種計算機、ROHM的LSI芯片組、日精電氣的大容量薄膜電容器,以及大批“裸眼3D顯示”和OLED最新顯示技術和產品等;高交會期間的論壇、峰會,無論是參會人員還是研討水平都是世界級的。
剛剛閉幕的省委十三屆三次全會,吹響了創新驅動發展的號角。省委提出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在深刻領會黨的十和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基礎上,把握新階段新形勢,順時應勢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創新驅動發展中的“創新”,廣義上說涵蓋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管理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其中科技創新處于重要地位,負有推進浙江經濟轉型升級和聯動其他方面創新的使命。創新的實質是充分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和創新第一驅動力作用,以科技創新的新成果拓展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社會生產力的新空間,以科技創新的新突破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跨越。
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深入實施“八八戰略”的內在要求和最新實踐。“八八戰略”內涵豐富,包含了對科教人才工作的明確要求。面對宏觀環境的深刻變化,深入實施“八八戰略”,要求我們以戰略思維和世界眼光,不斷認識和把握自身優勢,著眼未來開拓創新,努力把潛在優勢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差距就是潛力,問題就是導向。只有切實解決科技創新“四不”問題,在創新驅動發展上真正邁出實質性步伐,才能構筑發展新優勢、創造發展新成就。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干好“一三五”、實現“四翻番”的根本之策。浙江要邁向現代化,關鍵要實現科技現代化和人的現代化。干好“一三五”、實現“四翻番”,必須以科技創新為強大支撐,依靠科技創新培育新產業、創造新需求,依靠科技創新形成新增長點、增強發展后勁。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現代化征程上闊步前行。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破解發展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打造浙江經濟“升級版”的必由之路。當前,浙江正處于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的關鍵時期,經濟增長過多依賴低端產業、過多依賴低成本勞動力、過多依賴資源環境消耗的問題尚未根本解決。這就造成“幾千萬勞動力擠在產業低端”、“幾億件襯衫換來一架空客飛機”的狀況,而產業結構、勞動力結構等問題,無不與科技創新能力、人才隊伍水平密切相關。“自古華山一條路”。只有大幅度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才能破解這些發展難題,牢牢把握轉型升級主動權,完成浙江經濟從粗放到集約的蛻變。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機遇、增強綜合競爭力的關鍵所在。當今世界,迎來創新密集時代,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興起。國家對創新驅動發展作出新部署,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兄弟省區市加大科技投入,創新驅動發展勢頭強勁。我們只有更加自覺地把握機遇、應對挑戰,更加主動地跟上科技創新步伐,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占據先機,在創新型國家建設中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總之,無創新則無出路。我們一定要從全局和戰略高度,充分認識創新驅動發展的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堅定不移把創新驅動發展擺在核心戰略位置,堅持不懈推進科技進步與創新,努力開創浙江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產業結構升級調整進行了這么多年,沒有實現原因是什么?因為我們經濟學家只在三個產業的理論中設計,在凱恩斯“三駕馬車”當中去思考,這是有問題的。實際上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日本一個普通的農業專家提出要想解決農民收入問題,必須在第一產業嵌入二、三產業,他提出第六產業的概念。
新常態需要一個新的結構,傳統經濟學理論說要發展第三產業,如果在理論上有突破,就不是三次劃分理論,而是六次劃分理論、六次產業理論;就不僅是發展第三產業,而是第四產業、第五產業、第六產業。經濟學理論有沒有突破,這中間的思維是不一樣的。
我們說新常態需要新的發展方式,這就是創新驅動的發展方式。我想探討一下什么是創新驅動,怎樣搞創新驅動。目前在我國,傳統的發展模式已經到了盡頭,實施創新驅動的發展戰略迫在眉睫,實行經濟轉型面臨實質性的挑戰。但新常態不是自然會來的,原因就是創新驅動和投資驅動是截然不同的體系。要求我們搞創新驅動的頂層設計時把握兩點,一是把握世界發展方向,主要是世界科技發展方向;二是解決中國的問題。
我們認為任何創新驅動的頂層設計首先要看能不能解決中國內需不足問題、城鄉二元結構問題,以及中國食品安全質量問題。吸著霧霾,吃著有毒的產品,這絕對不是新常態的標準。然而更重要就是創新驅動頂層設計既是一個實踐問題,同時也是一個理論問題。你依據的創新理論是不是先進的?如果你依據的創新理論是非常落后的,你的創新驅動頂層設計怎么解決問題,怎么適應國際競爭?
根據這兩點,我們首先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創新驅動城鄉一體化發展。如果你想解決以上提到的三個問題,那么任何創新驅動都必須是城鄉一體化的。城鄉一體化和以上三個問題的關系我想很容易看明白。一個創新驅動頂層設計方案如果不是城鄉一體化的,我們認為至少不是頂層的。
創新驅動戰略的實施系統呈現的五大特征。
第一個特征是強調人。為什么強調人呢?我們有一個“三螺旋”理論,生產性知識可以直接進入生產,無須經過技術轉換。這就是信息化條件下很多生產性知識是新經濟的要素,跟土地一樣重要,甚至更重要;跟資本一樣重要,甚至更重要。
第二個特征是企業家推動。企業家推動和政府推動有區別。企業家推動強調的是企業家冒險精神,強調的是市場競爭,強調的是在不完全信息條件下的創業決策,強調的是風險控制、成本效益和商業技巧。政府官員做得到嗎?政府官員的工作性質就決定了難以專于一項工作,而且不能輕易犯錯誤。而企業家不同,企業家認為風險的付出能夠通過效益的提高實現良性的循環。這就是企業家的冒險精神。如果一個民族沒有企業家冒險精神,創新驅動永遠不可能真正實現。
第三個特征是先發優勢。先發優勢強調的是用什么樣的新技術和商業模式,用什么樣的新理念、發展方式和新途徑實現“最后一公里的蛙跳”。
第四個特征是創新網絡。創新網絡的特征號稱是第四產業,下面我會詳述。
第五個特征是品牌戰略,它號稱第五產業,待會兒我也要講。
創新驅動是在什么樣的理論指導之下設計的呢?我國目前科學計劃是在線性創新理論指導下制定的,這是1935年之前的水平,是比較落后的。比較新的有兩個理論,一個是“雙螺旋”理論,這是現在西方的創新理論前沿。科學發現、技術發明是推動力,市場應用是拉動力,兩種力形成一個場,這個場在一個系統中,叫市場經濟。還有一個是“三螺旋”理論,這是最前沿的創新理論。“三螺旋”理論認為科學和技術是兩個螺旋,必須分開。因為這兩點有時候是一致的,有時候是分開的。科學家實際上是另外一個螺旋。這中間有一個規律,信息化帶來知識經濟,知識經濟有一個新的規律,那就是生產性知識可以直接進入經濟,成為經濟的新要素。
“三螺旋”理論我就說到這,我再提一個理論,“六次產業”理論。產業結構升級調整進行了這么多年,沒有實現原因是什么?因為我們經濟學家只在三個產業的理論中設計,在凱恩斯“三駕馬車”當中去思考,這是有問題的。實際上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日本一個普通的農業專家提出要想解決農民收入問題,必須在第一產業嵌入二、三產業,他提出第六產業的概念。由于第四產業、第五產業沒有系統理論 ,沒有引起大家的注意。
什么是第四產業呢?我認為第四產業很簡單,就是在公共信息平臺支撐下的電子商務及其服務業,不包含傳統普通的信息服務業,那是第三產業。這個第四產業由誰代表?阿里巴巴、騰訊等等。這樣的產業有什么特征呢?一是增長速度極快,用這幾年的數據比較,第三產業的信息服務業增長不到12%,而電子商務服務業有72%以上的增長。二是乘數不同,以2012年為例,中國電子商務服務業1200億,帶動實物商貿3萬億,乘數是25倍,它對第二產業、第三產業能產生低成本的、高附加值的效益。
第五產業可以類比,目前在中國發展比較差一些。第五產業可以說是文化支撐下的創意產業及其服務業。它的使命主要是將人們的精神需求轉化為市場附加值,也就是品牌戰略。第五產業告訴在座的企業,你們的生產線、技術、工人、土地可以不變,有一點要變化就是精神需求要轉換成你產品的品牌附加值。在信息條件下,一個創意策劃可以使一個微不足道的技術實現讓人震驚的效果。比如美圖,在座的女士們30年后拍了照片用美圖處理一下,比現在還漂亮。這是一個小小的技術,但是這是一個大大的思路轉換。
有了第四、第五產業,才能回頭談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和全產業鏈增值。中國進行了12年的科技特派員活動,我們全國有73萬特派員,他們在做什么事兒呢?就是一二三產融合。不要小看當中的“融合”兩個字。一二三產融合起來叫第六產業。
我們不能局限在三次產業理論里面,認為一產農業永遠是農業,一產永遠是一產;如果有六次產業劃分理論, 我們可以對現代農業重新定義,現代農業不再是一產,而是一產、二產、三產全產業鏈的綜合產業,是第六產業。我們73萬特派員都在做第六產業,但是73萬不夠,他們是職業農民先鋒部隊。我們也歡迎更多的人加入特派員隊伍,我們也需要更多職業化、專業化的新農民。
理論的突破往往帶來整個發展方式的深刻變遷。它是我們很多微觀商業模式創新思想的源泉,當然它不是我們創新實踐的本身,創新本身靠企業家驅動,靠你們每天冒險,追逐利潤,每天實現自己的價值,實現這種奇思妙想。
看看我們創新驅動頂層設計有沒有這種特征和突破,這決定了我們的創新驅動是不是頂層的,是不是深刻的,是不是和世界競爭的,能不能實現最后的蛙跳,能不能實現歷史的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