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經典動畫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2、《蠟筆小新》講述的是野原新之助一家頻繁瑣碎而又不失溫馨感動的日常生活。
3、《葫蘆娃》講述的是葫蘆七兄弟為了解救親人前仆后繼,與妖精們戰斗的故事。
4、《黑貓警長》講述了機智、勇敢、帥氣的黑貓警長率領警士偵破了一個又一個危害森林安全的案件,令動物們過上幸福生活的故事。
5、《鐵臂阿童木》講述了機器人阿童木為了搭建人類和機器人之間的橋梁,并同邪惡勢力作斗爭而奮斗的故事。
我女兒今年10歲,她大約五六歲時也曾抱著電視看“喜羊羊”,如今我問她當年為什么喜歡看,她答說:“年紀小,傻唄。”現在女兒在電腦上追看日本動畫片,因為她覺得那些動畫片“畫得好看”“故事精彩”“有想象力”。是的,“畫得好看”是她選擇動畫片時排在第一位的標準。
作為“70后”,我小時候也常看那些如今已被稱為經典的國產動畫片。其中最有名的幾部如《大鬧天宮》《哪吒鬧海》《天書奇譚》,乃至稍晚些的《葫蘆兄弟》,仔細想來,若按今日有些朋友的評價標準,都是有暴力的。打與殺、斗爭與消滅的片段,幾乎是這些作品故事主線上開出的最誘人觀賞的花朵。但也就在那一串火燒雷劈抽筋剝皮之中,經典成為了經典。
在我小的時候,似乎沒有人說這是兒童不宜的,也鮮聞有孩子是因受這些動畫片的鼓舞而成了暴力的崇拜者。
但我確也不喜歡“喜羊羊”或者“熊出沒”。我厭惡它們不是因為宣揚了暴力或愚笨,而是因為缺乏美感。在我看來,缺乏美感與想象力,才是如今這些國產動畫最大之罪。它們不會教小朋友打或燒,卻會讓小朋友對美的事物漸漸失去判斷力。是為隱毒,尤其可憎。
在中國,動畫片最早是被稱為“美術片”的。在詞典上查“美術”的定義,是指“占據一定平面或空間、具有可視形象以供欣賞的藝術”。是藝術,首先應該是美的。
上世紀50年代末,上海美術電影廠提出“探民族風格之路”的口號,其后便有了《大鬧天宮》等一系列經典作品。當時有外國的評論說,《大鬧天宮》“不但具有一般美國迪士尼作品的美感,而且造型藝術又是迪士尼式的美術片所做不到的,即它完全地表達了中國的傳統藝術風格”。
因為美,才可能稱為經典,才有資格被流傳。
我問女兒為什么從不看“熊出沒”,她說那畫得太丑了,“大樹樹根居然是平的!”
如今的許多國產動畫片是不美的,甚至是丑的,丑到稍微有點自己想法的孩子,都會主動放棄它們,轉而尋找在他們看來富有美感的動畫片,不管它來自日本還是美國。在我看來,其中最大的遺憾,莫過于在這種群體性的追尋和期待中,缺少了來自中國的傳統的美。
【關鍵詞】3D 經典 創新 超越
一、難忘的經典
上世紀60年代的國產動畫片《大鬧天宮》代表著中國動畫的極高成就,在國際上獲獎無數。它不僅在畫面風格、角色造型、動作設計、場景設計、音樂創作上對我國的國粹——中國畫與京劇進行提煉和弘揚,具有著強烈的中國文化符號,更展示出我國傳統的人文精神。可以說原版《大鬧天宮》是一部“有血有肉、形神兼備”的動畫巔峰巨作。50年后的今天,它依然有著很強的藝術魅力。動畫片《大鬧天宮》濃縮著中國式的審美,是一種意象性與藝術性的審美,它可以成為中國審美教育的一個載體。
二、對3D版《大鬧天宮》的認識
(一)積極的意義
翻拍或重新制作經典也就意味著必須超越才能體現此舉的價值與意義。3D版《大鬧天宮》在忠于原版的基礎上,為了增強3D效果增加了21個鏡頭,并請來諸多影視大腕為本片配音。較之原版,新片確實在畫面的色彩、音效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與改變,特別是在音樂的創作上,除了延續原版的傳統戲曲基調外,在武打戲時增添了大量的鑼鼓聲,同時片中也穿插了小提琴、吉他等西洋樂器,使得音樂氣勢恢宏也更具韻味。新片保留了原版的核心價值觀與人文精神,意在讓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得以傳承與延續。在市場化的今天,影片以懷舊、3D技術、明星配音等元素為最大賣點。通過商業運作,目的在于“激活經典”,讓國產動畫煥發青春、創造更大的價值,這些都是3D《大鬧天宮》的積極意義。
(二)尷尬的3D技術
3D技術運用到電影中,目的在于讓觀眾身臨其境,增強觀眾的觀影與體驗效果。盡管此片花巨資請來了好萊塢制作《阿凡達》《變形金剛》的特效制作資深團隊,但是影片的3D效果卻有些差強人意。眾所周知,《大鬧天宮》的人物與畫面均有著強烈的中國意味的裝飾畫效果。平面裝飾的美感是該片的經典審美特征,而3D技術的加入,則只是將前、中、后的層次分開,無法讓觀眾身臨其境,畫面也缺少恢宏的氣勢與效果。例如,孫悟空在與馬天君發生沖突時怒將欄桿打碎,制作者加入了飛石正面直沖出畫面的鏡頭,意在增加縱深效果,但因為是裝飾畫風格的“飛石”,所以仍然顯得十分單薄。平面裝飾風格的動畫片,鏡頭橫向與縱向調度容易做到,但是縱深調度與360度旋轉鏡頭的應用卻比較困難。可以說,在本片中3D技術并沒有體現出應有的價值。
(三)沒有真正“激活經典”
3D技術對原版《大鬧天宮》的翻新與畫面提升并沒有從實質上“激活經典”。當時,《大鬧天宮》的劇本編寫具有強烈的時代印跡與訴求,是宏觀調控與指導下的創作。誠然《大鬧天宮》是一個好故事,但是放置在今天的大時代背景下,原來的故事構架難免顯得有些老套、陳舊。市場的檢驗是影片成功與否的重要衡量標準。現今應用3D技術的電影并不是新鮮事物,一個扣人心弦、讓人回味的故事才是電影的核心。原版的故事情節放置在今天,更像是流水賬般地敘事,故事不夠精彩,劇本的幽默橋段較少,甚至有的橋段與當今時代的審美格格不入,缺乏強烈的時代氣息。在故事結構上沒有創新,更說不上超越。觀眾只是單純地看3D技術,確實令本片顯得單調與單薄。
三、重塑中國動畫輝煌的形象
就2010年而言,我國動畫片產量就超過了22萬分鐘,超過美國、日本、韓國,成為世界第一生產大國。然而,動畫片雖多但精品卻很少,出現了“大而不強”的景象。要重塑中國動畫曾經的輝煌并不是單純在技術上提升,而是應該沉靜下來用心去創作出更多的、符合當下審美情趣與時代特征的原創作品。
現今,國內的動畫技術并不亞于國外,去年上映的3D版國產動畫片《兔俠傳奇》就較好地說明了這一點,是新時期中國動畫的一部佳作。該片與《功夫熊貓》是同時創作的,只不過《功夫熊貓》提前上映,有先入為主的感覺,兩者題材有相同之處,觀眾自然會將二者做比較。《功夫熊貓》成功的原因是美國人專注、深入地研究中國文化,用幽默的講故事方式,再輔以先進的動畫技術與電影手段完成創作,后期是強大的全球營銷攻略。《功夫熊貓》研究了大量的中國功夫片,很多橋段來自于成龍主演的功夫電影《醉拳》。導演陳可辛說:“現在好萊塢拍動作大片很少用華人武術指導,因為他們已經學會了中國功夫片的模式與要領,如果中國電影人再不反思,創新與超越,不久之后或許會向美國人學拍功夫片。”電影創作者的態度與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這種前提下去創作才會出精品。
即使有國產動畫精品,國內眾多電影院對國產動畫的支持也是遠遠不夠的。上映時間往往只有三四天,每天僅兩場,往往安排在中午或晚上10點左右。作為電影的最重要的傳播載體,院線在對國產動畫電影的支持上需要加大力度,媒體也應加大關注與宣傳力度,營造一個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國產動畫觀影環境。
結語
3D版《大鬧天宮》作為翻拍經典的一次嘗試,雖有其價值,但并未能觸碰實質與核心。激活經典更多的應是結合時代的發展不斷創新與超越,升華藝術品的精神,只有這樣,經典才會成為永恒的經典。
參考文獻:
關鍵詞:動畫;角色;造型設計
中圖分類號:J218.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09-0172-01
一、動畫角色造型設計的概述
在動畫片的制作過程中,動畫角色的造型設計是動畫片制作的基礎與前提,動畫角色的造型設計決定著動畫片中的故事情節、發展、創意風格等一系列方面。動畫角色的造型,實質上就是對相關事物進行一個塑形的過程,動畫角色的造型設計是動畫片在前期制作過程中重要的一個環節,是動畫片制作的前提。動畫片中的角色造型設計決定著動畫片在制作過程中的藝術質量與風格,是后期動畫片在制作與創作的基礎,不僅僅影響著動畫片的視覺效果,還影響著動畫片在制作中的花費成本及其時間,在對動畫角色的造型進行設計的過程中,需要根據動畫片的具體劇情以及人物自身的特征進行,針對動畫片中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與人物特點對角色進行造型設計,不能盲目的對動畫片中的角色造型進行設計。
動畫角色造型設計是動畫片制作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對動畫片中人物造型的設計要有一個全面的深入分析與探究,設計動畫片中人物角色造型時,必須依據動畫片所蘊含的意義以及動畫片中的表達方式進行。
二、動畫角色造型設計的原則
(一)動畫角色的造型設計應當快捷、簡潔
在對動畫片中的人物進行造型設計時,角色的造型設計都應當以快捷、簡潔為主,因為在制作二維動畫的過程中,必須將人物連續的動作串聯起來,在動畫角色造型設計中普遍都是以快捷、簡潔為主。
(二)動畫角色的造型設計應當生動、經典、有一定的代表性
在動畫片的制作過程中,對角色的造型設計只有生動、經典、有一定的代表性才能夠吸引住觀眾的眼球,才能夠引起觀眾對動畫片的共同意識。動畫角色造型的設計人員,不能只是將目光定格于角色的造型上,還應當充分考慮到觀眾對動畫片的口味,對動畫片中的人物造型設計要與觀眾的口味相符合。
(三)動畫角色的造型設計應當優美
動畫片的制作過程,實質上就是一個藝術創造,每一部動畫片都是一個藝術品。動畫片中的畫面是動畫片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畫面的優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動畫片的發展,要想使觀眾在觀看動畫片的時候能夠有一種視覺上的盛宴,就必須將動畫片中的相關畫面做好,而畫面的美觀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動畫角造型設計,在制作動畫片的過程中,應當充分的重視對動畫角色造型設計的優美。
三、動畫角色的造型設計方式
(一)在動畫角色的造型設計時要注重對其特征的展現
在動畫片中,不同的人物有著不同的特征,在對動畫中的人物造型進行設計時,應當將人物的特征展現出來,結合動畫片中所要表達出來的思想情感與人物個性,對角色的造型進行設計,充分的將角色的特征體現出來。
(二)在動畫角色的造型設計中融入設計人員自身的設計風格與思想意識
在動畫片的制作過程中,不同的動畫角色造型設計人員對動畫角色的設計方法也不相同,在對動畫角色的造型進行設計時,都會將自己獨特的設計風格與設計方法融入到角色造型的設計中去。在動畫角色造型的設計過程中,應當給設計人員充分的發揮空間,讓他們能夠自主的對角色的造型進行設計,這對于動畫片中角色造型的獨特性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在動畫角色的造型設計中運用造型語言
在動畫片的制作過程中,動畫中角色的造型語言對動畫片故事情節、思想情感的傳遞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運用造型語言有利于增強觀眾在觀看動畫片時的審美感受,能夠讓觀眾在動畫中體驗到真實的情感。
四、結束語
動畫角色的造型設計影響著一部動畫片的成與敗,動畫片中表演人物的造型設計是動畫片在制作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動畫片走向成功的基石。一部動畫片中獨特的角色造型,能夠吸引觀眾對動畫片的興趣,動畫片中的角色在動畫中承載著劇情的演繹與故事情節的發展,詮釋著動畫片想要表達出的思想感情,動畫角色造型的科學合理設計,推動著動畫行業的發展。
關鍵詞中小學生影視動畫審美趣味變遷
動畫的英文Animation源自于拉丁文字根的anima,意思為靈魂,動詞animare是賦予生命,引申為使某物活起來的意思,所以animation可以解釋為經由創作者的安排,使原本不具生命的東西像獲得生命一般地活動。動畫可以通俗的理解為“連動的系列漫畫圖像”。將二維的漫畫加以改編就可以制作成二維的動畫,從美國迪斯尼等公司最先把“連環畫”制作成“動畫片”開始。動畫發展至今,出現了Flas、3D動畫、全息動畫等。影視動畫是由許多靜止的畫面串聯起來連續播放的過程(以每秒16幀或以上去播放,使人的眼睛對連續的動作產生錯覺),俗稱“動畫片”。據“中國青少年喜愛的動漫作品”調查顯示:喜歡日本動漫的人占60%,歐美動漫占29%,而中國動漫(包括港臺地區)的比例只有11%。在中國中小學生最喜愛的20個動漫形象中,有19個是“外國人”,國內只剩下一個“孫悟空”。在孩子們心目中極具分量的史努比、米老鼠、HelloKitty、皮卡丘、機器貓等形象,僅所列這5位,每年就能從中國卡通市場上“掠走”6億元人民幣,這個數字將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越來越大。動畫產品的繁榮,影視動畫內容、形式的多樣化,都深受中小學生的喜愛,中小學生動畫審美取向出現“崇洋”的傾向,而動畫片伴隨著孩子們成長。與他們“形影不離”,潛移默化中必然會導致中小學生審美趣味、審美價值取向的遷移。這是值得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應該深刻反思的現實問題。
一、從傳統走向奇異
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審美觀。當代中小學生的審美趣味偏離傳統,追求華而不實、新潮、變異以及個性化的事物。20世紀初,人們崇尚雅致樸素,洋娃娃式的形象美,六、七十年代人們追求“崇高、優美、典雅、高貴、靜穆”的美,而如今“80后”、“90后”的學生更多的是追求審美獵奇。“爽、酷、飆、新奇”這些詞經常掛在嘴邊,他們常用這些標準對事物做出“美”或“不美”的判斷。影視動畫之所以被廣大中小學生所喜愛,最主要的原因也是影視動畫區別于漫畫的最大特點是它具有靈動性,它把原本靜止呆板的二維漫畫、三維漫畫變換成連貫運動的“四維空間”畫面,符合中小學生“酷”、“新奇”的審美要求。隨著人們胎教意識的不斷提高,很多準媽媽會不定期的收看動畫片對胎兒進行教育,因此,可以說很多中小學生打從娘胎起就已經不同程度的接觸到了“動畫片”。他們熱衷于動畫里的故事充滿神奇和傳奇色彩,動畫世界里的人物有些有著平凡的出身,卻承擔著不平凡的使命,從其發型,服飾,配飾,行為舉止,語言等都彰顯張揚的個性。現今影視動畫作品豐富多彩,充斥著中小學生的眼球,他們對其趨之若鶩,全盤接收,缺乏辨別好壞和提煉精華的能力。中小學生生長在一個開放的時代里,剛從傳統的文化氛圍里解脫出來,急于模仿動畫中的人物形象以凸顯自己的個性(如COSPLAY:角色扮演)(圖1)。小學生只買《迪迦奧特曼》的玩具、背包、書籍,中學生攀比MICKEY、SNOOPY、BEFFYBOOP的背包、衣物、皮帶、電子產品等(米奇、史努比是知名的品牌,均取自動畫形象),甚至成年人也崇尚和追求這些動畫產品,無形中養成一種風氣。他們認為擁有這些產品就是一種“時髦”。有些影視動畫充滿了血腥和暴力的思想,在他們看來“個性”、“奇裝異服”是一種美。“血腥、殘暴”也是一種美。由于影視動畫作品種類繁多,中小學生各自喜歡的作品也不盡相同,但是諸如《蠟筆小新》(圖2)、《櫻桃小丸子》、《名偵探柯南》的口頭禪和玩味的形象,大部分的學生都耳熟能詳,而對于本國的動畫和其隱含的歷史典故、文化精髓知之甚少,他們喜愛和選擇的服飾、配飾、文具用品,自身形象、個性的表達都受到外來動畫人物的影響,為什么?
二、原因分析
中國動畫界這些年來經典之作越來越少,動畫產業滯后,亟待發展。近幾年。日本、歐美動漫風靡全球。充斥著中國的市場。日本加大動漫輸出戰略,并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特別是著名動畫大師宮崎駿出道以來,其制作的影視動畫引領了整個世界的動漫潮流。如果說獲得捷克斯洛伐克第十三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短片特別獎1962年的《大鬧天空》是天馬行空之作,那么之后給中國影視動畫帶來巨大沖擊和挑戰的日本、歐美動畫可謂妙趣橫生、玄幻空靈。宮崎駿的影視動畫作品畫面精美空靈,情景氛圍渲染濃厚,宮崎駿對動畫人物的描寫情感真實,對事物的描繪筆賦客觀,其經典之作層出不窮。而從1926年萬氏兄弟繪制的中國第一部動畫片《大鬧畫室》到如今獲得1999年中國第電影金雞獎“最佳美術片獎”:2000年,中國年度電影華表獎“優秀美術片獎”;2001年,中國第9屆電影童牛獎“優秀美術片獎”;2001年,阿根廷首屆馬德普拉塔兒童及少年影片電影節特別獎的《寶蓮燈》,其內容始終脫離不了“斬妖除魔——申張正義——解救人質——完美團員”的套路模式。繼《寶蓮燈》之后,中國動畫經典之作“鳳毛麟角”。國產動畫匱乏。充斥中小學生眼球的幾乎都是外來動畫,日本、歐美動畫幾乎壟斷他們的視野。中小學生其目所及盡是外來精美有趣的動畫片,導致了他們審美趣味的“崇洋”。
雖然于2006年4月25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財政部等部門《關于推動我國動漫產業發展若干意見》中提出了加大國家財政投入力度的建議,并且首批資金已發放成功。2008年2月,廣電總局下發《關于加強電視動畫片播出管理的通知》,要求自2008年5月1日起。全國各級電視臺限制播出境外動畫片。這些舉措給了國產動畫以生存和發展的時間和空間,但是中國的影視動畫業依然沒有明顯的進步。最主要的原因一些人士認為是政府財政支持不足,缺乏動漫創作精英人才,現今人群喜好“洋文化”,除了這些原因之外,筆者認為:
原因之一:國產動畫受眾群定位的偏頗
影視動畫制作新的趨勢不再只是偏向于少年兒童,觀看動畫片已經不是兒童的專利。影視動畫作品逐漸面向大眾人群。真正經典的影視動畫作品,并非如泡沫劇般只是“曇花一現”,應該是“經久不衰”、“老少皆宜”并能夠給人以深刻的啟迪作用的。正如宮崎駿所說的“衡量影片成功與否的標準并不是票房收入。而是年輕的影迷們會不會在20年或30年后還會把這些作品再拿給他們的孩子看。”睿智的動畫大師宮崎駿在創作作品時就已經把它的觀眾有預測的界定為幾代人,并且這種“遠見”正在實現,據調查,《千與千尋》、《風之谷》、《天空之城》、《魔女宅急便》也深受成年人喜愛,據筆者了解。現在3-5歲的兒童也對這些影片甚為著迷,真正實現了“老少皆宜”。而在2006年的《關于發展我國影視動畫產業的若干意見》中依然局限的把目光主要集中于“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氛圍。”
原因之二:忽視課堂審美指導
中國缺乏引導中小學生正確認識有關動漫知識和缺乏充分利用經典影視動畫課程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審美價值觀的高度重視,缺乏從“娃娃抓起”的強烈意識。如今很多中小學校使用的美術教材都有動漫的內容。然而有些教師的對此內容是無意識的教學。只因為教學的偶然“慵懶”而播放動畫片給學生自行觀賞,有些教師甚至認為沒有必要,也就沒有進行具體的講解和審美鑒賞提示,學生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很難形成自己的系統思想,難以實現正確的審美趣味和價值觀。動畫創作的精英人才亦并非一日成才,中國動畫公司和企業的創作者大多來自高校尚待“鍛煉磨刀”的畢業生,或是為謀得一份良好職業而半路出道學習動畫制作的人,不可否認這其中不無真正熱愛動畫的人,但是大多數制作者都缺少動畫的文化底蘊。因此有意識的從小培養中小學生對動畫的興趣。提高其審美修養顯得尤為重要。
三、反思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