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急救護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隨著現代工業、動力機械以及高速交通工具的發展,無論在平時或戰時,城市或鄉鎮,顱腦損傷都很常見,急性顱腦損傷的發生率不斷增加,其傷情和后果也遠比四肢損傷嚴重,同時合并頸椎、頸髓、胸部、腹部的損傷,為急救護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院從2004-2007年收治重型顱腦損傷243例,我們給予了相應的護理措施,其中60例病人太重死亡,余均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
1 臨床資料
本組病例243例,其中男191例,女52例;年齡12-75歲;其中顱內血腫較大并有腦疝形成立即行手術治療172例,本組病例GCS平分均≤8分,全部氣管切開,留置胃管,以鼻飼供給營養。
2 現場急救
保持呼吸道暢通,重型顱腦病人喪失正常的咳嗽反射和吞咽功能,呼吸道分泌物不能有效排除,血液、腦脊液及嘔吐物等可能引誤吸,舌根后墜可引起嚴重呼吸道梗阻,因此應盡快清楚口腔和咽部血塊右嘔吐物,若牙關緊閉要用開口器撬開下顎,放置牙墊清理口腔,用手擠壓病人氣管,誘發病人咳嗽,可使氣管內異物咳出,有利于呼吸道通暢,舌后墜病人放入口咽通氣管,右暫時牽出病人舌頭、條件允許給予供氧,因腦組織完全缺氧即可造成不可逆損傷,因此保障氣體的交換應放在所有搶救措施的前位。
2.2維持血循環:若病人出現休克狀態,多是顱腦損傷右身體其它部位合并損傷的緣故,可采用出血處填塞,加壓包扎,頭皮暫時縫合,協助醫生骨折固定及其它止血處理,并迅速建立靜脈通道,維持收縮壓在100mmHg以上,恢復正常血容量及血壓,對保護腦組織,克服腦脊液調節異常和防止腦血管痙攣有重要作用。
2.3初步止血,妥善包扎傷口。在顱腦損傷同時合并頸椎骨折、四肢骨折、胸部、腹部、臟器損傷,對開放傷,做簡單清創縫合、止血,肢體骨折采取夾板(或石膏)固定。開放性顱腦損傷有腦組織膨出,應以棉圈圍于傷口周圍,然后包扎,或傷部周圍墊上紗布,再用消毒的小容器,比如小碗或小方盒覆蓋在膨出的腦組織上,然后用膠布或繃帶包扎固定,做好各項護理記錄(詳細記錄救治過程及病人的癥狀體征)。
3 院內急救護理
3.1急救首先要維持正常通氣和供氧,GCS評分低于8分重型顱腦損傷病人應當氣管插管甚至氣管切開,予以機械輔助通氣,嚴密觀察生命體征,要短時間內反復測量血壓、脈搏,并補充血容量,使收縮壓至少維持在100mmHg以上。以保證腦灌注(建立通暢靜脈通道)。顱腦外傷若無嚴重的頭皮出血或面部損傷,很少發生低血壓休克,如出現低血容量休克,引起的原因常來自胸腹、四肢及骨盆的創傷。本組病例中,發現有119例合并其他部位的損傷,其中常見的四肢傷有64例,胸部傷有35例,腹部傷有20例。
3.2嚴密觀察病情變化了解病史,在病人呼吸道、氧飽和度、血壓等穩定的同時,應注意了解病史,內容包括受傷時間、原因、外力性質及著力部位、傷后意識及瞳孔變化,有無嘔吐、癲癇,曾作何種急救處理,有何其他重要既往病史如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精神病等以便提供相應的治療和護理。本組織病歷有12例有高血壓病史,有35例有糖尿病史。
3.3神經系統全面檢查,應快速全面有重點突出以確定診斷和處理為主要問題,包括生命體征、意識狀況、GCS評分、瞳孔大小及對光反應、眼球活動情況、有無肢體癱瘓、顱神經麻痹、病理反射、腦膜刺激征、有無頭皮損傷、顱(底)骨折如眶周及乳突淤血、腦脊液、耳漏等,以及身體其他部位的合并損傷等。
4 對癥護理
4.1.1生命體征的觀察應盡早測得患者傷后初期和手術后早期的生命體征數據,以便能觀察其動態變化,對生命體征的測定和觀察應注意以下事項,應先測呼吸后測脈搏,最后測血壓,目的是避免因刺激引起躁動而測定數據的準確性。
4.1.2神經系統體征的觀察中應了解:是傷后立即出現的病癥還是傷后一段時間才出現的病癥,其臨床意義及危險性較大,包括瞳孔的觀察(瞳孔變化對判斷術后顱內、再次出血的發生有重要意義)、肢體癱瘓及錐休束征的觀察。
4.2有顱內壓增高的顱腦外傷患者,取頭高腳低位,應避免因枕頭墊的過高而影響靜脈回流或造成氣道梗阻,對意識不清伴氣道不暢者,宜取側臥或半臥位。
4.3呼吸道的護理顱腦損傷患者意識不清,常有呼吸道分泌物的集聚,易發生呼吸道梗阻及感染,因此護理上注意定時給予病人霧化吸入,經常幫助病人翻身、叩背、吸凈痰液,防止墜機性腦炎的發生,氣管切開者按氣管切開護理常規進行護理。
4.4高熱的護理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多由于腦干損傷或丘腦下部損傷,體溫調節中樞功能素亂,使體溫調解中樞功能素亂,使體溫異常升溫,可引起腦組織代謝增高,加重缺氧,用冰水袋降溫,將冰水袋降溫,將冰水袋至于枕部、腋部、腹股溝或用50%酒精擦浴,必要時采取冬眠低溫療法,降溫措施宜早,應在高熱出現前即采用有效措施,使腦部處于低溫環境以預防中樞性高熱對腦組織的損傷。
4.5躁動的護理對躁動的患者應在密切觀察的基礎上,仔細分析引起躁動的原因,特別要考慮到顱內出血,腦腫脹等顱內因素,應及時通知醫生,復查CT確診,對躁動患者要加強護理,防止墜床,但不宜強加約束,否則病人會因反抗外力消耗能量而至衰竭。
4.6口腔、眼、鼻護理顱底骨折患者常引起口鼻出血及腦脊液漏,又時鼻腔及耳腔,有較多血痂清除,保持清潔,眼瞼不能閉合或不能睜眼患者易發生角膜炎,應每日清洗2-3次,滴入抗生素眼藥膏,必要時應暫時閉合眼瞼。每日做口腔護理兩次,清洗眼睛并用油紗條覆蓋,對外耳道有腦脊液和血性液流出者用酒精擦洗外耳道,取半臥位便于引流。
4.7大小便的護理昏迷病人常有尿潴流和血液流出者用酒精擦洗外耳道,取半臥位便于引流。
5 總結
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病情急危重,呈昏迷狀態急救護理是關鍵,應立即進行搶救,嚴密觀察生命體征、血壓、脈搏、呼吸變化,同時伴有休克、腦疝、呼吸困難的患者,首先將保障有效氣體交換放在所有搶救措施前位,否則會使患者窒息死亡。
總之,我們認為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病情急而危重,急救護理期、對癥護理、并發癥護理是一個完整系統的體系,各個環節緊密相連,貫徹始終。知識全面是系統護理的基礎,臨床上扎實的護理技能,細心而嚴謹的工作態度,熟練的操作有機結合才是系統全方位的護理,對患者康復起重要作用。
【摘要】
休克是一種由急性微循環障礙導致組織的氧供和氧需之間失衡。休克發生后體內重要器官微循環處于低灌流狀態,導致細胞缺氧,營養物質缺乏,或細胞不能正常代謝其營養物質,最終導致細胞損害,無法維持正常的代謝功能,伴有靜脈血氧含量減少和代謝性酸中毒。
【關鍵詞】 休克 代謝功能 護理
一、臨床資料
1.1 本組32例,男23例,女9例;年齡14~65歲。其中顱腦損傷10例,四肢骨折14例,脾損傷1例,全身復合傷7例。
1.2 損傷的原因 車禍傷20例,高處墜落傷10例,利器傷2例。
二、臨床上休克按病因可分為:
1.低血容量性休克 見于嚴重創傷、大出血、嚴重嘔吐、腹瀉、嚴重燒傷等。
2.心源性休克 見于急性心肌梗死、嚴重心肌炎、心律失常等。
3.感染性休克 多見于嚴重感染、體內毒性產物吸收所致等。
4.過敏性休克 系藥物或免疫血清等過敏而引起。
5.神經源性休克 見于創傷、骨折和脊髓麻醉過深等。
6.梗阻性休克 如心包填塞、張力性氣胸、肺栓塞等。
盡管休克的病因不同,但當休克發展到一定階段時,都表現出相同的病理生理特征,共同特點之一是任何類型的休克都有絕對或相對有效循環血容量減少,即機體的組織細胞處于低灌注狀態。初期通過血管收縮等代償機制尚可維持動脈壓接近正常,遷延至失代償期后即出現休克綜合征,最后為細胞死亡。
血液分布性休克(感染性休克、過敏性休克、神經性休克)的發病機制復雜,與前述不同。以感染性休克為例,初期周圍血管阻力降低,心排出量升高;后期可因頑固性低血壓和(或)器官系統衰竭而死亡。
三、臨床特點
1.休克早期 煩躁不安,面色蒼白,口唇和甲床紫紺,四肢濕冷,出冷汗,心率加快,但意識尚清,血壓正常或偏低,脈壓差縮小,尿量減少。部分患者表現肢暖、出汗等休克特點。眼底可見動脈痙攣。
2.休克中期 表情淡漠、反應遲鈍,口渴,脈細數而弱,心音低鈍,少尿或無尿,收縮壓60-80mmHg(8.0-10.7kPa),有代謝性酸中毒。
3.休克晚期 面色青灰,口唇及肢端發紺,皮膚濕冷,出現花斑,血壓
四、急救護理措施
1. 安置患者于休克臥位即頭胸部與下肢均抬高30°,抬高頭胸部有利于膈肌活動,增加肺活量,使呼吸運動更接近于生理狀態。抬高下肢有利于增加靜脈回心血量,從而增加循環血容量。
2.氧氣吸入 鼻導管給氧,氧流量2-4L/min。如患者發紺明顯或發生抽搐時需加大吸氧氣流量至4-6L/min。吸氧可保證全身各臟器有足夠的氧供,糾正組織細胞缺氧,維持各臟器功能。
3.快速建立兩條或兩條以上靜脈通道 一條選擇大靜脈快速輸液監測中心靜脈壓,另一條選表淺靜脈緩慢而均勻地滴入血管活性藥物或其他需要控制滴速的藥物。
4.嚴密觀察生命體征及神志、瞳孔、尿量的變化,并詳細記錄。
(1)意識表情:能夠反映中樞神經系統血液灌注情況。觀察患者是否有神志淡漠、煩躁等。若患者由興奮轉為抑制,提示腦缺氧加重;若經治療后神志清楚,示腦循環改善。
(2)皮膚色澤和肢端溫度:反映體表灌注的情況,若皮膚蒼白濕冷,提示病情加重;若皮膚出現出血點和淤斑,提示進入DIC階段;若四肢溫暖、紅潤、干燥,表示休克好轉。
(3)脈搏:注意脈搏的速率、節律和強度。若脈律加速且細弱,為病情惡化的表現;若脈搏逐漸增強,脈律轉為正常,提示病情好轉。
(4)血壓與脈壓差:血壓下降,脈壓差減小,提示病情嚴重;血壓回升或血壓雖低但脈搏有力,脈壓由小變大,提示病情好轉。
(5)呼吸:觀察呼吸的次數,有無節律的變化,呼吸增速、變淺、不規則,說明病情惡化;呼吸增至30次/min以上或降至8次/min以下,是病情危重的表現。
(6)尿量、尿相對密度的觀察:當休克患者血壓下降時,可引起腎動脈血壓下降而直接影響腎的血液灌注,發生急性腎衰竭。因此,應嚴密觀察每小時尿量與尿相對密度的變化,若每小時尿量少于30ml、尿相對密度增高則提示循環血量不足,而腎功能并未受到損害,應加快輸液速度;若每小時尿量大于30ml,提示休克好轉。
(7)中心靜脈壓(CVP):反映出患者的血容量、心功能和血管張力的綜合狀況。若血壓降低,CVP小于5cmH2O(0.49kPa),表示血容量不足;CVP大于15cmH2O(1.47kPa),則提示心功能不全;CVP大于20cmH2O(1.96kPa),提示有充血性心力衰竭。
(8)動脈血氣分析:是判斷肺功能的基本指標。嚴密觀察是否有血氧分壓下降或二氧化碳分壓升高,警惕ARDS的發生。
5.藥物使用注意 嚴格執行查對制度,以保證用藥準確無誤;均勻地滴注血管活性藥物,以維持血壓的穩定,禁忌滴速時快時慢,以致血壓驟升驟降;擴血管藥物必須在血容量充足的前提下應用,以防血壓驟降;若患者四肢厥冷、脈細弱和尿量少,不可再使用血管收縮劑來升壓,以防引起急性腎衰竭;嚴防血管收縮劑外滲,導致組織壞死。
6.注意保暖 如蓋被、低溫電熱毯,但不宜用熱水袋加溫,以免燙傷或使皮膚血管擴張加重休克。
參 考 文 獻
[1]王蘇寧.休克型肺炎的急救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1986年10期.
執行急救任務過程中護士的工作流程
執行急救任務前的準備工作:確保急救車廂內的急救設備完好、配件齊全,電量、氧氣充足、急救藥品及醫療耗材充足。特殊情況,如大型突發事件、公共衛生事件,護士應根據調度指揮中心傳達的具體情況增加相應急救醫療設備及藥品,如脊柱固定裝置、特需的藥品。
執行急救任務過程中護士的準備工作:在去現場的途中,護士配合醫生通過對講電話指導呼救人進行自救、他救。如對心臟病患者、外傷患者等應囑不要隨意搬動患者,以免造成二次損傷。對氣體中毒患者、中暑患者則應囑立即開門窗通風,可把患者移至室外。護士根據具體反饋情況備好所需醫療設備、醫療用物、連接好設備各個導線以備用。
配合醫生現場救治:護士在現場要迅速、敏捷主動配合急救醫生做好患者的救治,如開放氣道、建立靜脈通道、迅速包扎止血等,遵守各項操作規程,一絲不茍地觀察病情,發揮護士的臨場應變能力,根據現場情況與醫生密切配合,爭分奪秒的搶救患者。
護士在轉運患者途中密切觀察病情:急救患者病情多樣性、復雜性、危重性,加之現場急救多以對癥處置為主,往往不能明確患者的診斷,急救醫療設備資源有限,護士承擔的責任增大,護士除認真監測患者的病情變化、注意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外,還須注意觀察患者全身情況的變化,如膚色變化、面部表情等。如果發現異常,立即配合醫生處置,及時救治患者。
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根據患者不同的病情情況有針對性的進行心理指導,急救護士在執行各類急救操作的同時,要注重與患者及家屬的深入交流,有效識別患者的心理需求,為患者實施有效方式的心理護理。善于運用肢體語言安慰患者,如掖被腳、清潔皮膚,把心理護理融入整個急救過程中,在處置患者過程中,體現對患者的關懷與尊重,做好安慰與解釋工作,、提高急救效果。
與醫院的交接工作:患者送到醫院后,護士應做好與患者家屬和醫院相關人員的患者病情的交接,如患者的生命體征、急救用藥情況,尤其交接好靜脈輸液情況、各種導管引流情況、外傷處置情況等,并做好交接記錄。最后與家屬結算急救費用。
返回急救站護士的工作流程
做好藥品耗材的補充及急救艙清潔消毒工作:護士及時補充消耗的一次性醫療耗材和藥品,為保證下次急救任務做好準備。轉運傳染性患者,則應嚴格按傳染病消毒原則進行消毒、登記并及時上報信息。每班次結束對急救艙進行常規整理清潔消毒。做好醫療垃圾登記理。
做好急救耗材、藥品、急救費用的終端錄入:護士執行急救任務后,在每次完成急救任務后及時做好出診卡記錄,及時將藥品、耗材錄入。
急救護士的業務素質
面對病情復雜、危及生命各類急、危重癥患者的救護工作,現場急救環境經常人群擁擠、聲音嘈雜、光線暗淡,轉運途中車輛顛簸震動、噪聲干擾等,這些不良情況無疑會增加如聽診、吸痰、心電監護、血壓測量、靜脈穿刺等醫療護理操作的難度。因此,護理人員不僅需具備扎實的、廣博的、涵蓋各專科疾病的專業知識,孰料掌握各種急救專科技術和現代化急救設備儀器的使用,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尤其是在特殊情況下的實施,才能準確判斷病情,實施切實有效的救護工作。
精湛的急救護理技能:嫻熟的急救和監護技術。急救需要及時有效護理配合,要求必須在短時間內完成,如:建立靜脈通道、保持呼吸道通暢、給氧、吸痰、導尿、心肺復蘇、緊急開放氣道、胸外按壓、止血、包扎、固定、搬運等護理技操作,以及監護、、心肺復蘇和心臟電復率等監護技術。而急救車的醫療設備及藥品有限,空間狹小,護理工作難度大。急救護士具有熟練的護理操作技術,才能順利完成急救任務。
較強的病情觀察與判斷能力:急、危、重癥患者病情多變,隨時可能出現病情變化等異常情況。急救護士必須細致的觀察患者,及時發現病情變化。避免延誤治療而產生嚴重后果。護士要具備較強的觀察與判斷能力,掌握最優先處置原則,對最危及生命的給最優先處置,對監護信息嚴密觀察和準確判斷,觀察生命體征、皮膚黏膜、引流液的量及性狀等有無異常。
果斷的處理問題能力:當患者出現異常情況時,護士在準確判斷的基礎上立即采取恰當的救護措施,尤其是出現緊急情況、醫生不在場時,應爭分奪秒、積極采取有效措施,維持患者生命贏取搶救時機,如患者呼吸心跳驟停時,應立即給與心肺復蘇。
1.1一般資料:在我院急診科接診了5批共50例車禍傷員,男31例,女19例,年齡7~70歲。顱腦損傷患者10例,四肢骨折35例,血氣胸5例。
1.2方法:在接到這次重大交通事故受傷患者電話后,我院急診科在總結了以往救護經驗,擬定出了對批量車禍傷員進行院前和院內急救護理模式,急救內容主要包括接診、現場檢傷分類、院前急救、院內急救等,把這些急救模式應用在5批50例車禍傷患者的搶救中。對患者進行院內規范化的急救護理。在院內的搶救過程中,搶救成功率為98%,已經留院觀察。
2急救護理模式流程
2.1組織搶救隊,做好救護工作:院方在接到事故緊急電話的時候,醫院要在最短的時間內組織救援小隊,醫務科要站到第一線,還要成立一個衛生護理小隊,對救援小隊的后續工作進行處理。兩個小隊要聽從領導的指揮,不能慌亂,由醫院負責該區的護士長對整個局面進行合理的安排,在安排的時候要對事情的嚴重程度進行合理的主次安排和治療程序。由于傷員是大批的,所以,當傷員到了醫院之后,護士要在第一時間對每個傷員的傷情進行分析和統計,統計出各個的病情,進行先后不同程度的治療。在重病者出現嚴重的傷情和昏迷的情況下要對患者進行有效的靜脈通路,并且向患者體內補充血量。衛生小隊要及時清理患者身上的臟東西,比如,清理口部的分泌物、泥土等,清理后給患者輸上氧氣。流血的地方要盡快的止血。與此同時,要較快的準備好搶救器械、氣管切開等各種搶救設備。醫生要在患者從進醫院后1h內讓患者有一個良好的呼吸通道,等到身體平穩了以后,再進行下一步手術。車禍導致的主要是內部傷和身體一些關節的骨折。準備工作都做完了之后,要把患者送到搶救室進行有效地搶救。醫生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讓重病患者得到及時的治療,為身體機能的正常運轉贏取時間。
2.2由搶救的難度配置護理人數:重病傷員在搶救的過程中的護理人員的配置。如果是1名重病者,需要有3名護士進行配合搶救;對中度傷員,3名護士可以負責3~8名傷員;如果是輕傷患者,1名護士完全可以負責救治多名傷員。如果是大批量的輕傷患者,幾名護士可以進行具體的分工,比如,由1名護士專門負責對傷員登記掛號;另一名護士負責對輕傷患者進行身體觀察等,形成一個流水流程的分配。這樣的好處是,既減少了護士的工作量也加強了工作的質量。護士在此中的工作是非常關鍵和重要的,當醫生還沒到來之前,護士要先給患者進行身體的基本檢查,比如,心、肝等一些器官。護士也要適當的做一些安慰的工作,使患者家屬的情緒能夠平穩下來。
2.3傷員的搶救安排和留院觀察:由于大批的傷員同時需要救治,就需要對傷員病情進行合理的安排搶救措施。在對重病患者進行搶救安排的時候,一定要讓患者的身體穩定下來,在搬動患者身體的時候一定要保證患者的血壓出在一個穩定的狀態,呼吸通暢,并且由專門的護士對其護送到搶救室,護士之間要做好交接工作。在大批車禍救治中,搶救措施完了以后,要對重病患者進行住院治療,對一些輕度患者也要進行留院觀察。在留院觀察中,醫院要對留院觀察人數進行統計,傷情分開護理,院方要制定出一個護理計劃,對于病情嚴重的要專人負責護理工作。
3討論
3.1提高搶救意識,培養獨立性管理:醫院中的護士在很大程度上要對一些業務的掌握非常熟練,由于在發生緊急情況的時候,一些流程很可能被打亂,在這種情況下就要求護士具備隨機應變的能力。院方要有搶救意識,對患者的病情時刻保持一種警惕,要有危及生命的緊迫感,搶救要爭分奪秒。在此同時要認真培養急診科護士的獨立性和主動性,這是非常關鍵的,作為一名護士這兩種東西是不能缺少的,不管是在什么緊急的情況下都要有自己獨立完成一件事情并積極采取措施的能力。還要培養護士的主動性,主動性就是在急救中,要有敏捷的頭腦、快速的反應和很好的悟性等一些能力,要主動配合醫生對患者進行有效的救治。護士更應該具備獨立性,獨立性就是獨立解決救治中的問題,對問題可以自己單獨完成。對患者的病情變化可以單獨的處理和治療。如果是醫生還沒有來之前,護士要根據患者的狀態進行初步的診斷,省去了醫生來了之后再確診的時間,這樣可以準確的對癥下藥,贏得搶救時間。
張力性氣胸多發生在原發病灶如結核等的基礎上突然發生的病變,其主要特點是發病急,病情變化快、癥狀隨著呼吸、咳嗽進行性加重。若處理不及時,容易造成死亡。在二十八年的護理工作中,接觸過不少張力性氣胸病人,也曾親自參加過多例張力性氣胸病人的急救護理工作。現將自己在工作中的護理體會作一小結:
1臨床資料
1.1典型病例
1.1.1患者李××,男性,42歲,診斷為空洞性肺結核并肺氣腫,住院抗癆治療。治療時病情穩定,晚9時巡視病房時發現患者突感右側胸背部劇烈刺痛,不止,氣促及刺激性咳嗽,并有窒息感,繼而出現呼吸困難、發紺、氣管向健側移位,患側胸部膨隆,肋間隙豐滿,呼吸動度受限,血壓下降,脈細弱,四肢厥冷、冷汗淋漓,判斷為張力性氣胸。即以50ml消毒注射器,九號針頭抽氣,癥狀很快緩解,后由醫生作閉式引流,經耐心護理治療好轉出院,現已恢復了工作。
1.1.2患者王××,男性,30歲,診斷為空洞性肺結核并肺氣腫住院治療,上午10時許作治療時,病情穩定,后來患者因劇烈刺激性咳嗽后,很快出現呼吸困難,煩躁不安、發紺,呼吸動度受限等一系列張力性氣胸的癥狀及體征。仍取先抽氣緩解危險,繼作閉式引流,經精心護理治療好轉出院,現仍從事體力勞動。
2發病機理
氣胸是胸膜腔內積氣稱為氣胸。臨床上分為兩類:一是創傷性氣胸,二是自發性氣胸。后類按照胸膜破口的不同情況,又分為閉合性氣胸,開放性氣胸和張力性氣胸等三種。張力性氣胸的臟層胸膜裂口呈活瓣樣,吸氣、咳嗽時由于肺內壓增高,空氣經破口進入胸膜腔內,呼氣時由于肺內的空氣越積越多,張力越來越高,到達一定程度,致患側肺組織受壓而不能擴張,嚴重時可致胸腔臟器移位。由于肺有效呼吸面積顯著減少,通氣功能降低出現呼吸困難、缺氧;由于心臟及大血管受壓,心臟排出量減少,回心血流受阻,可迅速出現呼吸循環衰竭一系列的癥狀及體征,危及病人生命。因此,張力性氣胸一旦發現,就應立即報告醫生,抓緊時間進行搶救治療,否則容易造成死亡。
3病情觀察
護理人員通常是在兩種情況下接觸張力性氣胸患者:一是急診入院;二是有原發病灶住院治療過程中突然發生。能否及時觀察、準確判斷張力性氣胸的發生,護理人員必須要有敏銳觀察力。尤其是晚夜班護士,對張力性氣胸的觀察、判斷和應急處理尤為重要。否則就會給病人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為此,必須做到以下兩點:
3.1熟練掌握張力性氣胸的發病機制及臨床表現。對有原發病灶可能發生氣胸的患者,要做好早期臨床觀察,若原發病灶變化不大,甚至經過治療已有好轉,病情反而在較短時間隨著呼吸和咳嗽逐漸加重,出現呼吸困難、缺氧、心慌、氣促、患側呼吸運動受限等癥狀及體征,則應抓住主要特征,立即作出判斷,報告醫生及時進行處理。
3.2加強病房巡視,對可能發生張力性氣胸的患者,要作好交接班工作,加強巡視,當患者出現劇烈咳嗽時,更要提高警惕。晚夜班要重點觀察,若發現患者煩躁不安,不能入睡,至少1小時巡視一次,詢問并觀察病情變化作好記錄,做到早發現早處理。
4急救護理
一旦發現張力性氣胸患者,特別是重危患者,除立即報告醫生外,應迅速作好以下幾項搶救護理工作:
4.1立即讓病人安靜臥床休息,取半臥位或臥向患側,盡量避免不必要的檢查和搬動,以免加重呼吸困難,導致心力衰竭。已出現呼吸困難者立即上氧。
4.2迅速準備好搶救器械及藥品并置于床邊,使搶救工作不失時機,分秒必爭,準確有效。為此,病房平時應有準備,做到有備無患,克服急用時的忙亂現象。
4.3對張力性氣胸患者病情危重時,應作特殊護理,嚴密觀察病情變化。
4.4已作閉式引流后,應嚴格執行無菌操作,防止造成胸腔感染。
4.5緊急處理,若患者因心肺受壓,處于垂危狀態,在刻不容緩的情況下,應及時報告醫生,作應急處理。取50-100ml消毒空針,九號針頭,在患側胸部鎖骨中線第二肋間隙消毒后抽出部分胸腔內空氣,使癥狀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