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雨巷詩人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教育是什么?田保華說,教育即道德,合乎道,至于德,以合乎規律的途徑來達到目標。目標是什么?他說,就是使人為善,使人向上。基于這個理念,他開始研究“道德課堂”,試圖找到契合現實的路徑,使得教育目的、教育行為和教育效果和諧一致。
:田局長,您好!鄭州市中小學“德育工作會議”在您的倡議下,已更名為“德育建設會議”,您更加強調“德育不是工作,而是目的”,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思考?
田保華:使人為善,使人向上,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說文解字》對此作過非常精辟的解釋:“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教育必定包含使人為善、教人做人、使人向上的意圖和努力。因此我們說,德育不是“工作”,而是“目的”。德育,也就是育德。使人向善、向上,是教育的道德目的,也是判斷一種活動或影響是否屬于“教育”的道德標準。滿足了這種標準的活動或影響,才堪稱“教育”。淡化“工作”意識,強化“目的”意識,應該是當前中小學重建全員德育機制需要解決的首要觀念問題。
:有人認為,教育包括教書和育人兩部分,德育則專指育人,您怎么看?
田保華:我們常說的“教書育人”,既要教書又要育人,我認為這個詞本身是錯誤的,應該是“育人教書”,為了育人,才教書。學生學習和掌握的知識,實際上是育人的載體。就學校來說,德育不單單是班主任、政教處、少先隊和團委的事情,每一位教職工,包括門衛員工,都應樹立“教育學生,人人有責”的思想。任課教師認為德育跟自己沒有關系,這是很糟糕的。教育質量,首先是學生的做人質量,其次才是學業質量。
過去一直有一種說法是“抓德育要抓學科滲透,抓課堂滲透”,我認為這種說法不符合新課程的要求,是不正確的。學科德育不是外部滲透的問題,而是本身固有的東西如何自然而然呈現的問題。每一個學科都有自己的學科思想,都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因素。教材是育人的素材,如果德育要抓滲透的話,我們的教材就成了專學知識的工具。教師應該做的,是把教材中隱含的、固有的育人內容和因素挖掘出來,自然而然地呈現出來,讓學生體驗到、感受到,從而獲得價值認同。這是教師的課堂能力、課堂藝術和人格魅力的集中體現,是學生的體驗與感悟,而不是膚淺的、貼標簽式的羅列與告知。比如,孔融讓梨的故事代代相傳,這個故事的目的,是教會學生向善,而不僅僅是記住這一段文字;看完舊中國百年屈辱史的電影,學生產生了愛國情緒,這是自然而然的,并不是滲透。
:在您看來,教育過程中應該如何自然而然地對學生施加影響,使其向善、向上?
田保華:我認為有三種途徑。
一是學生獲得知識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和心靈感悟。學生是天生的學習者。學生不愿意學習,是學校工作最大的失敗。學校教育的最基本的道德底線和道德要求,是讓學生不恨同學、不恨教師、不恨學校。
有的人認為,學生的學業成績和全面發展不可能同時獲得。還有一部分人非常固執地認為,要想考上北大、清華,就別想擁有幸福的學校生活。這種觀念是對教育本質的理解和認識產生了偏差。它認為,目標的達到是不惜一切代價的,甚至要犧牲一個人一輩子的幸福。這絕對是不可取的。新課程三維目標提出,讓學生在獲得知識和能力的過程中掌握學習的方法,同時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得到協調的發展。這句話說到了教育的本質問題。有老師問我,什么是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我說,舉個例子請別生氣,課堂上只要你一上課,就有學生睡覺,那么,這些學生對你的課堂的情感、態度和價值判斷就是“很適合睡覺”。課堂上,讓學生在獲得知識和能力的過程中同時獲得向善、向上的情感體驗和心靈感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精神滿足,促進其思維發展和精神成長,這才是需要我們做的。
學生學習知識,不是目的,而是一種手段和載體,學生通過知識的學習來獲得學科能力,同時掌握這個學科的思維方式,這是最主要的。學校開設的所有課程,組成了學生學習成長的“營養套餐”,如果不開齊課程,不開足課時,就會造成學生“營養不良”。
課堂應該是綠色的,學生的學業質量也應該是綠色的,是不以犧牲學生的生命質量為代價的。讓課堂生活成為學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豐富的人生體驗,讓學生學科知識增長的過程同時成為人格健全和發展的過程,這是新課程三維目標,也是道德課堂的目標。
二是教師群體的言傳身教。優秀的教師不僅能將書本知識中蘊含的德育內容傳授給學生,而且能以其美好理想和人格魅力感染學生。公平地對待每一個學生,是對教師的最低要求。學生一進入校門,無時無刻不在觀察、思考和判斷。我們可以管住學生的手,管住學生的腿,經過努力還可以管住學生的嘴,但是永遠管不住學生的思維。學生佩服還是厭煩老師,都是他的思維活動。我們無時無刻不對學生的心理產生影響。所以,言傳身教一定要注意各種細節。
舉兩個例子。有個讀初中的男孩,英語口語學不好,英語老師讓男孩把家長叫來,當著男孩的面訓斥家長:“看你咋生的孩子,嘴笨成這樣!”男孩當場就說:“媽,回家吧,我永遠不學英語了。”老師的一句話,斷送了一個孩子的前途。18年前,“童話大王”鄭淵潔到鄭州簽名售書,一個正在讀小學四年級的女孩,排了三個小時隊,終于輪到她了,女孩問:“我長大能到你身邊工作嗎?”鄭淵潔說:“可以呀,我不會英語,我需要懂英語的助理。”后來,當年的小女孩成為一名大學生,從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英語專業畢業,成功應聘為鄭淵潔的助理,并且表現非常出色。一個承諾,影響了一個孩子的一生。
教師應該是一本值得學生閱讀的圣賢之書,教師群體應該是值得學生博覽的群書。倘若教師的課堂讓學生如癡如醉,平時再注意一下細節,這樣的教師能不受學生愛戴嗎?
三是學校文化氛圍的情操陶冶。環境是課程。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有目的、有計劃地建設校園環境,努力營造出和諧的育人氛圍,應該是校長的不懈追求。學校是有思想、有內涵、有底蘊的教育場所。一所學校向他人、向社會展示的不應該僅僅是外在的物質條件,更應該是它的思想和文化。“一墻一角皆文化,一草一木蘊教育。”讓每一塊墻壁都“說話”,讓每一個角落能啟智,讓每一分氣息會傳情,真正實現“美在校園,樂在校園”,應該成為校園環境文化建設的意圖與主旨。
完善校園制度文化,要堅持“依法治校”的制度導向,努力提升學校領導的執政興校能力;賦予師生參與學校管理的權力;引導學校以健全制度來規范和調節校園中的各種關系,確保師生在公正、有序的校園環境里潛心學習、提升素質、健康成長。
活動是課程。沒有活動,就沒有教育。校園活動是對學生進行教育的有效形式。學校要以活動為依托,按照實踐育人的要求,以體驗教育為基本途徑,堅持貼近學生生活、貼近學生個人實際、貼近學生群體,精心設計和組織開展內容鮮活、形式新穎、吸引力強的道德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中要突出思想內涵,強化道德要求,并與豐富多彩的興趣活動、文體活動、節日活動等結合起來,形成一批“品牌活動”,寓教于樂,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使學生在自覺參與中思想情感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實,道德境界得到升華。
:您所講的“綠色、高效”的學習理念確實值得我們深思,更需要創新行動來實踐。請您介紹一下,鄭州市的德育建設“工程”實施情況如何?
田保華:鄭州市站在文化變革的高度,通過審視自己的實踐行為,把握學校發展的文化命脈,已經形成了“以校園文化建設為核心,強化內涵建設,不斷提升學校文化品位”的德育建設基本思路,堅持不懈地抓好書香校園活動、師生的心理調適、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三項基礎性常規工作,讓我們的教師和學生在讀書中豐盈自己的內心世界,把心理逐步調節到合適的工作和學習狀態,由此提升了師生的日常教學生活質量,促進了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促進了師生的共同成長,更促進了學校的發展。
:能否詳細說一說,這三項常規工作具體是怎樣開展的?
田保華:好的。
開展好書香校園活動。決定一個人品位和境界的,是他的胸懷和內涵,而影響一個人胸懷和內涵的,則是他閱讀的數量和質量。閱讀是一項貫穿人生始終的生命化實踐活動,它的價值不僅在于增進知識,還在于提升精神境界和生活品質。2007年,鄭州市教育局了《關于開展營造書香校園活動的意見》,將書香校園活動逐漸確立為學校教育的一項基礎性、常規性工作。要求校長既要自己讀書以提高修養,又要帶領師生共同閱讀,營造書香校園,讓師生在書香校園中快樂成長,從而使閱讀成為師生工作、學習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甚至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并讓學校結合單位實際,與師德建設、課程改革、校園文化建設等相結合,不斷豐富活動形式,加強經驗交流,使之成為學校的自覺行為。
做好教師和學生的心理調適工作。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整個教育工作的基礎,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應該成為學校教育工作的一個基本出發點。從2006年開始,我們首先把如何做好畢業年級學生的心理調適問題列為教務處和政教處合作研討的一個專題。通過實踐、探討,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并達成了共識:其一,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應貫穿于學生的整個學習階段,不應該只重視畢業年級,其他年級也應該抓;其二,搞好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關鍵是教師的心理健康。因此,我們在2007年提出,中小學校必須轉換心理健康教育的視角,要更加關注教師群體的心理健康。提高教師群體的心理健康水平,首要的是心理環境的和諧:干群的和諧、教師同伴的和諧、師生的和諧,在于一種和諧向上的學校精神。校長的常規任務,就是要把教師和學生的心理調節到最適合工作和學習的狀態。提高生命質量,就要提高他的專業化水平,讓教師從職業倦怠和痛苦,走向職業幸福和快樂,讓學習困難的學生看到成功的希望,讓容易驕傲的學生看到更遠的前方,這就是心理調適。
做人是一門學問。怎樣做人,不是教出來的,是自己摸索出來的。做人關鍵是學會與人相處,尤其是身邊的人,如同事。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牛逼哄哄的人誰都會討厭。有的人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老喜歡抬高自己、貶低他人,他們的一個特點就是“吹”。這樣做,似乎短期內有效果,有些人還真被他蒙騙了。但久而久之,人們就會發現他就那點小本事而已!做人還是低調點的好,茫茫宇宙,一個個體算什么呢!對這種人不必要與他爭論,笑笑就可以了。
在小事小非上不必計較。多做一點少做一點,沒什么的。有的人真是錙銖必較,生怕吃了一點虧,多做了一點事就不得了,何必呢!對這種人,也沒必要跟他計較。
與同事相處好了,工作起來很舒心。人活著不就圖個開心而已。
關鍵詞:雨巷 重讀 意蘊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的
結著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樣的顏色,
丁香一樣的芬芳,
丁香一樣的憂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
撐著油紙傘
像我一樣,
像我一樣地
默默彳亍著
冷漠、凄清,又惆悵。
她靜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飄過
每當讀起這首詩,我都會不由得沉浸于遐想中:煙雨朦朧的雨巷,飄動的油紙傘下,隱約淡雅的背影里,那悠悠的愁緒。遐想過后,似乎又有新的感悟。只是,這種感悟有時候是“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這應該就是經典文學作品清香常在,經久不衰的魅力吧。為此,寫下這些文字以談談重讀經典后的感悟。
《雨巷》寫于1927年的一個夏天,最初發表于1928年8月出版的《小說月報》第19卷第8號,是戴望舒的成名作。自從發表《雨巷》后,戴望舒便以“雨巷詩人”聞名于文壇。只是詩人自己都可能沒有預料到:這首詩問世后,尤其是在入選高中語文必修課文后,引發了各種各樣的解讀與爭論。也許是因為這首詩的朦朧性,故而有各種各樣的解讀方式。但不管是什么樣的解讀方式,都應該基于作者的生平經歷,立足于文本本身特定的語境,并設身處地地貼近詩人創作時的心境,盡量還原詩人創作時的情境。為此,要更好地理解這首詩,我們得先走近詩人,認識詩人。
詩人戴望舒出生于杭州大塔兒巷。這些小巷都鋪著青石板,東西蜿蜒,南北貫通。小學中學階段的詩人戴望舒就穿梭于這些小巷間。于是,小巷便在詩人的記憶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這也為詩人以后的創作做了靈感的準備。1923年秋天,詩人赴上海求學,后加入了共青團。與那個時代的許多進步青年一樣,懷著無限的熱情投入革命激流中。然而1927年大革命的失敗,隨即彌漫開來,詩人也成了被通緝的對象。現實的殘酷迫使他暫時躲避于松江施蟄存的家中。在這期間,他愛上了施蟄存的妹妹施絳年,愛情算是他人生低谷中的慰藉吧。然而,小時候因患上天花而殘留于臉上的疤痕使戀愛中的他背負著沉重的壓力。于是,他的愛情充滿了波折。這一年詩人22歲,這是一個怎樣的年紀?
其實,這是一個尷尬的年紀。原因在于:其一,在那樣一個黑暗動亂的年代里,他的事業沒有著落。其二,在青春躁動的時期里,他的感情不但沒有依托,反而陷入了情感的漩渦。在人生灰暗的歲月里,他低沉傾訴無人聆聽,于是有了“人間伴我是孤苦,白晝給我是寂寥”的感嘆。當孤獨、煩憂悄悄闖入心底的時候,怎么辦?于是,詩人戴望舒便走進了雨巷。那么他走進雨巷想干什么呢?是為了寫詩嗎?我想,詩人自己也恐怕難以回答吧。但有一點是明確的,那就是詩人為了排遣心中的寂寥與煩憂。所以他在雨巷中只是漫無目的地散散步。但他的散步并不是為了寫詩而散步,相反因為散步而讓心境在特定的環境中自然流露,最終撩動了靈感。這樣一來,便還原了詩人當時的創作情境。只有還原了詩人當時的創作情境,才能更好地體悟詩人當時的心境,從而理解詩中朦朧的意蘊。
有了這點認識后,再來探討這首詩隱藏的意蘊。可能有人會問,《雨巷》這首詩到底在表達什么?對于這個問題,我想哪怕是詩人戴望舒他本人一時也難以給一個標準的定論。正如他自己曾經說的,“詩本身就是一個生物,而不是無生物”。詩人在特定的情境中創作詩的瞬間也就賦予了它生命。哪怕詩人自己重述過去,也難以再現那瞬間的念想和思緒。所以,詩的美貴在于主題意蘊的多樣性,給讀者提供一個能充分地思考和想象的空間。有了這樣的認識,那么鑒賞者又何必非要一個標準的定論呢?“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對于這樣的朦朧詩,就更應該允許意蘊的多樣性。但不管怎樣的多樣性,作為讀者都應立足于文本本身特定的語境,并設身處地地貼近詩人創作時的心境,用心去體悟,而不是囿于各種表面形式化的鑒賞方法而機械地去肢解文本。
于是,有讀者說這是一首政治抒情詩,它象征著美好的理想在黑暗的現實中逐漸地走向幻滅,象征著一個熱血青年追逐夢想不得而在痛苦地。而“雨巷”象征著黑暗的現實, 黑暗的現實又是那樣般的“悠長悠長”。而“我”象征著追求理想的青年,“丁香姑娘”象征著美好理想,丁香姑娘的“走近,飄過,最終走盡雨巷”就是象征著美好理想的幻滅。這種象征意義,放在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這樣的一個大背景下是有其合理因素的。因為,詩人戴望舒創作此詩的時候,正處在一個黑暗動亂,理想幻滅,革命受挫的艱難時期。那個時候,因為殘酷的現實,他暫時不得不脫離了革命群體而避居于施蟄存家。在這樣的人生低谷里,創作了此詩,自然脫離不了政治社會的因素。只是,如果僅僅從這樣的社會大背景出發,站在如此高的社會政治角度而脫離詩人個人復雜的情感體驗去審視這首優美的朦朧詩,這未免太苛刻太生硬了。僅僅這樣去解讀,那這還是優美的朦朧詩嗎?還是那個有著獨特憂郁氣質的戴望舒的詩嗎?
還有讀者說,這是一首愛情抒情詩。詩中表達的正是那個時代的青年對愛情的渴望與追求。在追求不得時萌發的孤獨、苦悶、惆悵、彷徨之感。這種理解結合了詩人的情感經歷,有其合理性。畢竟好詩都離不開詩人內心情感的自然流露。當年的詩人為躲避追捕,曾入住于好友施蟄存家。并對施蟄存的妹妹施絳年一見鐘情,然而“落花有意,流水無情”,在愛情的漩渦中詩人可謂是“痛苦流離”。這可以在1929年詩人出版的詩集《我的記憶》的扉頁上用法文寫下的“給絳年”的題簽中得到佐證。所以《雨巷》可以理解為是詩人愛情心聲的表露。詩人渴望遇到“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來聊以慰藉心中的寂寥與煩憂。只是,如果僅僅是慰藉心中的寂寥和煩憂,那么詩人為什么希望這個姑娘是“丁香一樣的”,而且強調“結著愁怨”呢?
弗洛伊德曾說,“詩人所完成的東西,是他最大的隱私”。是的,作為讀者,很難輕易地看出詩人的寫作動機和詩中的內涵,但我們可以用心去體悟以求接近。戴望舒是一個有著憂郁氣質的詩人,他對事物有著細微的情感體驗。而雨巷又是一個空間立體感很強的地方,兩邊高墻林立,再加上江南的蒙蒙煙雨,這份寧靜與淡雅便讓詩人有著一種恍恍惚惚的奇妙感覺。于是,詩人恍惚間覺得自己似乎進入了一種境界,一種精神的境界。他似乎在期待著什么,但具體是什么又是那樣的捉摸不定。也許那一刻,在那樣一個特定的情境里,潛藏于詩人心底的那份莫名的孤獨感在涌動著。于是,詩人期待著一個能理解他的同行者,哪怕是一句話也不說,但能這樣陪著他一路靜靜地走下去也就足夠了。所以,“丁香一樣的姑娘”并不一定是指“姑娘”乃至“意中人”,僅僅是一個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結合詩人當時的心境以及文本的語境,我覺得詩人希望逢著的僅僅是一個懂他的“知己”,一個同病相憐、心心相惜而傾訴無間的“知己”。然而這樣的“知己”是如此的難得。很多時候,“她默默地走近”,卻又“夢一般的,像夢中飄過”,最后“她靜默地遠了,遠了”。但詩人仍然在期待著,在期待中走盡這雨巷――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飄過
一個丁香一樣的
結著愁怨的姑娘。
當然,對于詩人來說,他當時的創作僅僅是瞬間的感受。至于這個“知己”是誰,這首詩到底要表達一個什么樣的主題,我想詩人自己都“一言難盡”。畢竟,這對詩人來說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讓真切的情感自然地流露。也許,這就是朦朧詩的美在于“妙不可言”吧。
參考文獻:
[1]王文彬,金石主編.戴望舒文集(詩歌卷)[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
[2]劉保昌.戴望舒傳[M].長沙:湖北辭書, 2007.
[3]李秀云,尹傳蘭.纏綿悱惻的憂郁美――《雨巷》的意境美探析[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02)
我認為相親是一種不期而遇,也是一種偶然,兩個人見面有感覺了才會繼續,沒感覺不過是在一起吃頓飯而已。
無論什么時代,重要的是兩人要看著對方舒服。我是相聲演員,她是醫院的護士――那個年代很多男孩都喜歡找護士或者老師做女朋友。我和她相親后,我告辭時是她母親送的我,她沒有送我。我當時還在想,是不是人家不喜歡我啊,嫌我們說相聲的嘴貧。事實上,并不是她不喜歡我,只是比較矜持。當時我也很矜持,介紹人問我對她的感覺怎么樣,我跟介紹人說:“算了吧,人家可能不同意。”我的言外之意就是“對方可能不同意,我同意。”那時候都是繞著彎地試探對方的意思。
現在的年輕人把相親想得太恐怖了,也把相親丑化了。以為跟小品里似的。見面了就問你家幾口人?月薪多少?有房子沒?問這些問題的相親是很可怕,事實上,也很少有這樣的。通常,雙方見面后,介紹人就會回避,兩個人也就聊聊工作、生活之類的話題。
我們那時約會的地方也很有限,不像現在有很多娛樂場所。我們在電影院看電影,要不就是軋馬路、逛公園,邊走邊聊。我們看的第一部電影叫《舊夢重溫》,是個外國片。
約會的過程,她在品我,我也在品她。我是相聲演員,但約會時我說的話不多,問題是她也不愛說話,我再不說氣氛就僵住了。我雖然擅長幽默,那得有捧場的呀。她不說話,我發揮的余地有限。我的優點是注意細節,而且不是刻意的,完全是自然的、下意識的舉動。比如過馬路時,我讓她走里面我走外面。即使后來成了家,我們一起進門,都是我把門打開,讓她先進。再有就是我很有老人緣,一般女方的父母都比較喜歡我這種內向又實誠的女婿。
過去沒談戀愛的時候,總認為自己壓根不會談戀愛,不會和女孩子交流。要是對方條件很好時,我越發拘謹,不知道該說什么了。可是每個人一旦進入特定情景,雙方互有好感時,每個人都會談戀愛了,拿捏分寸,漸入佳境。
我們戀愛兩年,也算是正常的,畢竟那時談戀愛要有一段時間,一年太短,兩年以上太長,兩年剛剛好。我那時候26歲,已經算是晚婚了。不然父母不會著急。等到結婚時,我和她商量不要大操大辦、不講究排場,她馬上同意了。我們的婚禮一點不鋪張,一輛面包車,一輛轎車,一輛大客,把新娘和送親的人接來,然后放鞭炮,舉行結婚典禮。
我媳婦是護士,這些年把我和孩子照顧得非常好。孩子感冒發燒,她都能處理。沒認識她以前我基本上是醫盲,五臟六腑都不知道在哪里,也不懂得養生之道。記得我們搬到北京后,跟一些朋友吃飯。有的人吃一碗米飯還得撥出去一點,當時我特別想不明白,他怎么就吃這么點飯?現在我知道了,米飯吃多了血脂血糖都會高,這些都是結婚后逐漸從媳婦那里了解到的。
夫妻之間自然會有矛盾啥的,我們解決得很好。其實那個時代,人們對家庭矛盾處理得都非常認真,“離婚”更是談虎色變,覺得是說不出口的事,兩個人在一起能將就著過就行了。我看過一部小說,夫妻倆都是勞模,生活中相敬如賓,但有很多潛在問題,以致面臨離婚,但是因為“離婚”要通過單位,為了面子,他們選擇了不離婚,為了別人而“生活”。現代社會比較寬容,而且也很尊重情感,我覺得這是一種進步。
撐著油紙傘,
獨自
彷徨在悠長、
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樣的顏色
丁香一樣的芬芳
丁香一樣的憂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
撐著油紙傘
像我一樣
像我一樣地
默默彳亍著
冷漠、
凄清,
又惆悵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
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飄過
像夢一般地
像夢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夢中飄過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飄過這女郎
她靜默地遠了、
遠了
到了頹圮的籬墻
走盡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顏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
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悵
撐著油紙傘,
獨自
彷徨在悠長、
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飄過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2、賞析
《雨巷》是中國詩人戴望舒1927年創作的一首現代詩。詩中描寫了抒情主人公“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而又寂寥的雨巷。他懷著一種縹緲的希望,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這個姑娘有著丁香一樣的顏色與芬芳,而她的內心卻結著憂愁、哀怨。他逢著了這樣的姑娘,然而轉瞬即逝,“像夢中飄過”,她的顏色、芬芳、“太息般的眼光”以及“丁香般的惆悵”統統消散在“雨的哀曲里”。他依舊“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而又寂寥的雨巷,依舊懷著希望,希望飄過“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