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維生素k

      維生素k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維生素k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維生素k范文第1篇

      寶寶出生后的第一次體檢,醫生都會特別建議年輕的父母尤其是單純母乳喂養的家庭,給孩子注射維生素K,避免因為缺乏維生素K而導致的顱內出血。

      有很多年輕的爸爸媽媽都不很理解,甚至覺得這又不是國家規定的預防接種項目,為什么一定要讓自己的寶寶挨上這一針呢?

      缺乏維生素K會導致什么病?

      其實醫生的建議并不是沒有根據的,因為確實有一種小寶寶的疾病就是因為缺乏維生素K而導致的,甚至如果治療不及時的話,還將危及到寶寶的生命。

      這個病好發于1周內的新生兒,被稱為新生兒出血癥,而發生于嬰兒期者則稱為遲發性維生素K依賴因子缺乏癥。它的臨床主要表現為皮膚出血、嘔血、便血、穿刺部位長時間出血,常合并顱內出血及肺出血而導致死亡,嚴重顱內出血常遺留后遺癥,為新生兒、嬰兒期常見疾病,易發于3個月以內單純母乳喂養、有腹瀉史、用過抗生素藥物、患有肝膽疾病、吸收不良綜合征、母親服用過抗驚厥藥物、早產兒、雙胞胎的小寶寶。

      此病起病急驟,病情嚴重,容易誤診。但只要對本癥有足夠的認識,本病是完全可以預防的,一旦發病只要治療及時,預后良好,如為嚴重顱內出血,預后欠佳。因此,對可能引起維生素K缺乏的孕婦,哺乳期母親及小兒須預防性應用維生素K。

      維生素K是什么?

      1934年,丹麥科學家首先發現維生素K。維生素K是一類具有葉綠醌生物活性的萘醌基團的衍生物。天然存在的有維生素K1、K2。維生素K1廣泛存在于綠色植物中,是食物中維生素K的重要來源;維生素K2主要由腸道細菌合成。人工合成的有維生素K3、K4、K5、K7等。維生素K1、K2為脂溶性,在體內吸收依賴于膽鹽的參與。人工合成的維生素K3、K4等是水溶性維生素,吸收無需膽鹽。而凝血因子Ⅱ、Ⅶ、Ⅸ、Ⅹ這些重要蛋白質的合成和激活需要維生素K,成為維生素K依賴因子。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等因子必須在維生素K參與下才能在肝臟合成,如果人體缺乏維生素K,就等于缺乏凝血因子,就容易出血,或出血難止。這就是維生素K缺乏造成寶寶出血的原因。

      為什么小寶寶會缺乏維生素K呢?

      許多食物中富含維生素K及腸道細菌能合成維生素K。健康成人和年長兒童一般不會因為膳食供給不足發生維生素K缺乏。而且由于維生素K能迅速改善由于維生素K缺乏引起的出血,幾十年來維生素K多作為一種治療出血的抗凝劑使用,甚少被作為人體內一種重要營養物被關注。因此維生素K缺乏問題未引起足夠的重視,甚至某些婦女兒童的營養專著中也很少提及維生素K營養素及維生素K缺乏的問題。

      但近20年來,由于血清維生素K及維生素K缺乏誘導蛋白檢測技術的突破,全球各地相繼報道了眾多的有關嬰兒維生素K缺乏引起出血的文章,認為維生素K缺乏是世界性嬰兒出血疾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

      維生素K主要來源于食物和自身腸道細菌的合成,人體不能合成。對于母乳喂養的寶寶,母乳中的維生素K含量是很低的,母乳維生素K的含量低,只有牛乳1/4。這樣就使小寶寶不能獲得足夠的維生素K。而在孕期時母體內維生素K難以通過胎盤,臍帶血維生素K含量僅為母血的三十分之一左右,導致新生兒臍血中基礎維生素K濃度偏低。

      單純母乳喂養的寶寶,腸道內主要為乳酸桿菌,不能自身合成維生素K,加上中國坐月子的習俗是乳母多食用肉食類、魚類、雞蛋,甚少食用富含維生素K的蔬菜和肝臟類,這樣就使得單純母乳喂養的小寶寶更易缺乏維生素K。

      另一個原因就是母乳不僅維生素K含量少,且含有多種抗體,這些抗體對于減少呼吸道疾病和腸道感染是極其有利的一面,但它能抑制腸道內合成維生素K的正常細菌如脆弱桿菌和某些大腸桿菌的生長。這樣就使單純母乳喂養的小寶寶腸道里產生維生素K的菌叢數量比吃牛奶的小兒少。

      怎樣補充維生素K?

      正常足月新生兒、早產兒、難產兒、低出生體重兒生后常規肌注維生素K0.5~1,連用三天;生后1個月可肌注維生素K1。

      維生素k范文第2篇

      【關鍵詞】 出血性疾病,新生兒; 維生素K/缺乏; 母乳喂養; 顱內高壓; 腦水腫; 腦疝

      晚發性維生素K缺乏癥是指新生兒晚期(出生2周后)到乳兒期因缺乏維生素K而引起的出血性疾病[1]。是臨床最常見的嬰兒期出血性疾病,多見于純母乳喂養嬰兒。本病在臨床上發病急、病情重、易誤診,合并顱內出血時預后不良,病死率高,存活者多數遺留永久性神經系統后遺癥。現總結本院收治的26例晚發性維生素K缺乏癥的患兒資料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200202/200811盤錦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26例晚發性維生素K缺乏癥患兒,發病前均未予維生素K預防。其中男14例,女12例;生后2周至1個月的患兒20例,~3個月6例;純母乳喂養22例(84.6%),混合喂養4例(15.4%);發病前使用抗生素8例(30.8%),腹瀉6例(23.1%)。26例患兒均無外傷史,否認家族中有出血性疾病。

      1.2 診斷標準 參考松坂哲應提出診斷標準:(1)母乳喂養;(2)生后2周至3個月突然發病;(3)急性或亞急性顱內出血;(4)嘔血、便血、皮下出血、注射部位出血不止;(5)給予維生素K后出血傾向及貧血表現得以改善;(6)予以維生素K、新鮮血后不能查明顱內出血的原因。

      1.3 治療方法 所有患兒均予維生素K1 10 mg/d,連續3 d肌肉注射。對出血嚴重者輸入同型新鮮血漿及紅細胞懸液。對顱高壓、腦水腫、腦疝患兒予降顱壓,鎮靜,止驚等對癥治療。消化道出血患兒予禁食水。上述患兒均予止血、酌情補液、防止離子紊亂、酸堿失衡,合并感染者聯合應用抗生素。病情緩解后出院。

      1.4 觀察指標 對患兒臨床表現及實驗室、顱腦CT檢查結果進行分析。

      2 結果

      2.1 臨床表現 煩躁不安、拒乳、嘔吐15例;前囟飽滿、10例;意識改變4例;抽搐10例;頸強、肌張力升高7例;瞳孔不等大,對光反射遲鈍2例;注射部位出血不止10例;皮膚黏膜出血點11例;嘔血5例;便血、便潛血7例;貧血11例。

      2.2 實驗室及影像學檢查 血紅蛋白60~89 g/L 4例,90~120 g/L 7例,≥120 g/L 15例。出血時間、血小板均在正常范圍;凝血酶原時間及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延長;26例患兒均行顱腦CT檢查,示顱內出血19例,腦疝2例。

      2.3 治療結果 1例患兒死亡。隨訪18例顱內出血者9個月至2年,有3例肢體功能障礙,1例智能減退,2例癲癇。

      3 討論

      晚發性維生素K缺乏癥是維生素K攝入、吸收不足或肝功能障礙不能利用維生素K合成凝血酶原所致。維生素K作為羥化酶參與維生素K依賴因子(Ⅱ、Ⅶ、Ⅸ)的合成,當維生素K缺乏時上述因子不僅數量減少,且活性也明顯減低。一般凝血酶原減少30%,可有出血傾向,降低20%以下即有自發性出血表現[2]。胎兒期孕婦維生素K不易進入胎兒體內,故新生兒維生素K水平普遍較低。本研究中有22例純母乳喂養,4例混合喂養,母乳中維生素K含量(15 μg/L)明顯低于牛乳(60~100 μg/L),故純母乳喂養嬰兒更易發生本病。抗生素的應用可抑制腸道正常菌群,使維生素K合成不足,腹瀉可致維生素K吸收不良致體內維生素K缺乏,本研究26例患兒中,發病前使用抗生素8例,腹瀉6例。

      晚發性維生素K缺乏癥起病突然,病情較重,病死率高,常并發顱內出血。文獻報道本病所致顱內出血存活者致殘率達33%~50%[3]。本文26例患兒不同程度顱內出血占73.1%,其中腦疝2例,雖然明確診斷后立即給予維生素K1,但其后遺癥發生率仍占23.1%,所以晚發性維生素K缺乏癥早期診斷,及時應用維生素K1是關鍵,有報道應用維生素K1后6 h能達到止血效果[4]。對出現煩躁不安、、出血表現、顱高壓、驚厥、意識改變等,且小于3個月的小嬰兒應高度警惕此病,及時行頭顱CT檢查。如對本病認識不夠,延誤治療時機,將嚴重影響預后。早期及時診斷,合理治療可防止病情進展,縮短病程,降低致殘率及死亡率。

      嬰兒晚發性維生素K缺乏癥預防十分重要。已有大量資料證明,出生后維生素K1補充比不補充的發病率明顯減低[5]。所以對于新生兒,純母乳喂養小嬰兒,長期腹瀉或應用抗生素者應常規補充維生素K1。純母乳喂養小嬰兒發病率高[6],故提倡母親在圍生期、哺乳期要多食新鮮蔬菜、水果、黃豆、蛋黃等食物,增加維生素K的攝入,從而提高母乳中的含量。

      綜上所述,為提高人口素質,遠離本病,呼吁臨床醫生應做到“三早”即早預防、早診斷、早治療。

      參考文獻

      [1] 宋憲蓉.晚發性維生素K缺乏癥30例臨床分析[J].實用醫技雜志,2009,16(8):631632.

      [2] 吳瑞萍,胡亞美,江載芳.實用兒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815.

      [3] 龍懷彬,龍政發.晚發性維生素K缺乏癥15例臨床分析[J].現代醫藥衛生,2006,22(7):1017.

      [4] 王清江,鄭之卿.臨床小兒神經病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0:407.

      維生素k范文第3篇

      本組16例,男9例,女7例;平均月齡42(35~68)天。蒙古族10例,漢族6例;牧區居住11例,城郊居住5例,城鎮居住2例。臨床表現:皮膚自發性出血6例,消化道出血6例,針刺部位出血不止8例,顱內出血16例(其中腦實質出血6例),硬膜下出血8例,蛛網膜下腔出血4例。血紅蛋白<60g/L9例,61~90 g/L7例。血小板升高(387~721×109/L)9例,正常7例,PT、APTT延長10例。血清鈉<125mmol/L6例。腹瀉4例,肺炎2例。

      一般護理:保持安靜,減少搬動,治療及護理操作應集中進行,抬高頭、肩15°~30°,使頭偏向一側,防止誤吸嘔吐物引起窒息。迅速建立經脈通道,最好使用留置針。避免皮下、肌內注射。針刺后延長局部壓迫時間。

      病因治療:首先靜注維生素K15mg,以后2mg/日,連用3~5天。靜滴凝血酶原復合物或新鮮血漿10~20ml/(kg•日),1~3天。

      對癥治療:①止驚:首先靜注安定0.3~0.5mg/(kg•次),續之苯巴比妥10mg/kg靜注。靜注安定時要緩慢,以防發生呼吸抑制。藥液太少時加葡萄糖注射液稀釋,出現渾濁不影響使用。②降顱壓:20%甘露醇0.5~1g/(kg•次),每4~6小時1次,加速尿1mg/(kg•次),每6~8小時1次,病情穩定后延長給藥時間至停用。靜注維生素K112小時后行硬膜下穿刺或顱內血腫引流術,本組穿刺5例,血腫引流術3例。

      密切觀察生命體征:瞳孔、前囟緊張度、肌張力、雙側瞳孔不等大,意識障礙加重提示腦疝已發生,本組7例出現腦疝。

      營養支持療法:每日液體量100~120ml/kg,使用輸液泵調節輸液速度,避免快速擴容加重出血。常規下胃管,了解是否有胃出血,無出血時鼻飼母乳20~50ml/次,要少量多次。病情穩定后可母親哺乳,動作要輕柔,不要抱起喂奶,同時注意是否有發紺,嘔吐,防止窒息。

      糾正貧血:本組9例血紅蛋白60g/L者給口服鐵劑,元素鐵4~6mg/kg與維生素C同服,至血色素正常后2個月。輸前護士認真校對病人姓名、性別、醫囑、血型、輸血交叉單及血庫提供的紅細胞制品、血型、血袋批號。輸血時觀察體溫、脈搏、呼吸、尿色,了解有無輸血反應,并且做好記錄,本組無1例輸血反應。輸血后血袋送回血庫,復查血色素。

      做好基礎護理,預防感染。

      結 果

      平均住院(1~17天)11天;治愈11例,好轉2例,放棄3例;出院時有肢體活動障礙2例。

      討 論

      晚發性維生素缺乏癥幾乎均有顱內出血,死亡率高。近年來由于對初生嬰兒常規注射維生素K1,此病發生率已明顯降低[1]。

      新生兒出血癥發病機制:Ⅱ、Ⅶ、Ⅸ、Ⅹ等凝血因子主要在肝臟合成,此過程需維生素K參與,這些凝血因子前體蛋白的谷氨酸殘基才能γ-羧基化,羧基型蛋白具有更多的鈣離子結合位點,然后才具有凝血的生物活性。

      當維生素K缺乏時,上述維生素K依賴因子不能羧化,只是無功能的蛋白質,因此不能參與凝血。

      本地晚發性維生素K缺乏癥發病率高,病情重,與下列因素有關:①母乳中維生素K含量低(15μg/日),牛奶中含量為60mg/L。本組16例均為母乳喂養,其中68.7%長期居住在高寒偏遠牧區,長期吃不到富含維生素K的食品,如新鮮蔬菜、魚等,母血中維生素K缺乏,使母乳中維生素K進一步下降。②路途遙遠,轉診過程出血增多,使病情加重。③使用廣譜抗生素抑制腸道正常菌群,使維生素K合成不足。本組有2例合并肺炎患者使用過抗生素。④本組4例合并腹瀉病患者與腸道吸收功能下降有關。

      做好預防工作可避免本病的發生,減少傷殘兒童。妊娠后3個月及分娩前各肌注維生素K110mg。純母乳喂養者母親口服維生素K120mg/次,每周2次,所有新生兒出生后立即肌注維生素K10.5~1mg,以防晚發維生素K缺乏癥。早產兒有肝、膽疾病、腹瀉、長期靜脈營養等高危因素者,應每周注射1次維生素K10.5~1mg。

      參考文獻

      維生素k范文第4篇

      晚發性維生素K缺乏癥是指新生兒晚期(生后兩周)到嬰兒期因缺乏維生素K而引起的出血性疾病。l臨床上晚發性維生素K缺乏癥可分為特發性和繼發性兩種。1996~2008年筆者共收治晚發性維生素K缺乏癥10例,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10例患兒中,男8例,女2例;年齡28d1例,2個月5例,3個月3例,4個月1例。皆為單純母乳喂養,患病前患兒腹瀉4例,發熱2例,肺炎1例,無外傷史,無出血性疾病家族史,全部病例均于48h內就診。

      1.2癥狀體征10例患兒均有進行性面色蒼白,前囟緊張,飽滿。8例有不同程度的抽搐,拒乳6例,嗜睡4例,煩躁6例,哭聲直4例,昏迷2例,針刺部位(臀部)血腫2例,雙瞳孔不等大2例,肝大8例,肌張力增強7例,減弱2例。

      1.3實驗室檢查血紅蛋白均低于90g/L,最低50g/L,白細胞、血小板均在正常范圍,凝血時間、凝血酶原時間均延長。6例腰椎穿刺為不同程度的血性腦脊液,8例CT為硬膜下血腫、蛛網膜下腔出血,2例CT為腦實質出血、腦室出血。

      1.4治療入院后常規給維生素K,5~10mg稀釋后靜注,每日1~2次,連用3~5d,6例患兒同時輸新鮮血10ml/kg。顱內壓增高明顯者應用20%甘露醇靜脈推注,靜脈滴注地塞米松、抗生素及其他對癥處理。

      2 結果

      8例患兒于入院后24h抽搐停止,癥狀緩解,治愈出院。2例患兒雖經以上處理,仍因顱內出血量大,于入院后24~48h死亡。存活的8例患兒中,隨訪除2例留有神經系統后遺癥外(1例為癲癇,1例為發育遲緩),余6例正常。

      3 討論

      維生素k范文第5篇

      【關鍵詞】

      母乳喂養;發病率;維生素K 缺乏癥

      維生素K缺乏是新生兒和嬰兒時期出血性疾病的最主要原因, 所致出血的部位常見有胃腸道出血和顱內出血, 后者往往導致患兒死亡或出現中樞神系統后遺癥。 為了解維生素K缺乏的發病情況,筆者對7140例活產嬰兒進行了調查,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出生至18個月活產, 了解生后6個月內出血的發生情況。

      1.2 病例登記方法 凡在觀察期間出現顱內出血, 非創傷性頭部血腫、肺出血、胃腸道出血、臍端滲血、皮膚出血、胸腹腔出血及針刺部位出血等均填寫出血病例登記卡。主要了解出血與年齡、喂養方式、出血部位、有關實驗室檢查及治療后恢復情況等因素。對維生素K缺乏病例采用隨機抽樣方法, 取2名同性別、年齡、無出血的嬰兒配對資料分析。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卡方檢驗。

      2 結果

      2.1 維生素K缺乏的發病率及母乳喂養率 共調查7140例嬰兒生后6個月內出血情況, 其中城市嬰兒5061例,農村嬰兒2079例,兩者的發生病率:城市2.37‰(12/5061),農村2.41‰(5/2079),χ2=0.01,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城市母乳喂養率75.7%,農村母乳喂養率81.5%。

      2.2 母乳喂養與出血的關系

      2.2.1 本組中出生后4個月內純母乳喂養5400例, 人工或混合喂養1740例, 出血發生率分別為2.96‰,經統計學處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2 出生后應用維生素K與出血發生率的關系 本組中嬰兒出生后使用維生素K后發生出血病2例,而未使用組例為15例, 出血的發生率分別為0.88‰和3.08‰見表2。

      2.3 胎齡對維生素缺乏出血的影響 所調查嬰兒中早產兒201例, 出血5例, 足月兒6939例,出血12例, 出血的發生率分別為24.8‰和1.73‰, 兩組間統計學差異顯著。見表3。

      2.4 維生素K缺乏出血類型與出血部位分析 早期新生兒出血僅1例為顱內出血;典型新生兒出血7例,其中消化道出血6例, 顱內出血1例;遲發性出血8例, 其中顱內出血6例, 腹腔出血2例。

      2.5 出血病例實驗室檢查結果及轉歸情況 在本組17例出血病例中, 凝血酶原時間檢查11例, 其中PT>20秒8例。17例患兒中病愈好轉15例, 占88.2%(15/17),死亡及自動出院各1例,病死率為5.9%(1/17)。

      3 討論

      近年來, 有關維生素缺乏出血的文章報道很多, 該病已被認為是引發新生兒、嬰幼兒出血的重要原因, 其病死率、致殘率高。發展中國家該病的發病率為0.6‰~3‰。 發達國家相對偏低, 日本為1/4000、英國1/1200。本組嬰兒調查的維生素K缺乏的發病率為2.37‰。 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發病率相接近[1]。由于母乳中維生素K含量低, 為15 μg/L, 遠低于牛奶中含量(60 μg/L), 加之母乳中抗體對新生兒腸道正常菌群的抑制, 導致內源性維生素K產生過少, 因此, 母乳喂養兒發生維生素K缺乏性出血的機會是牛奶喂養兒的15~20倍。1981年日本全國普查維生素K發病率,母乳喂養組為1/1700[2,3]。明顯高于人工或混合喂養組。本組中母乳喂養兒維生素K缺乏發病率為2.96‰, 人工喂養組的發病率為0.57‰, 兩組間發病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早產兒由于肝臟功能不成熟及維生素K合成較少, 因而被認為是維生素K缺乏出血高危人群,因此目前國內一些醫院給早產兒生后補充維生素K已成為常規處理方法之一。由于早產兒肝臟γ-谷氨酸梭代酶功能不足, 致使維生素K代謝障礙, 凝血因子合成受阻, 因而早產兒維生素K缺乏出血遠高于足月兒。本組早產兒、足月兒維生素K缺乏出血的發病率分別為24.8‰和1.73‰, 統計學處理差異顯著性, 提示早產兒管理中除常規補充維生素K,以外, 適當補充凝血因子或含凝血因子的血漿或全血有其臨床指征。

      此外本組病例中還發現, 維生素缺K乏出血的高發年齡在生后1~6 d, 在此典型新生兒出血中以胃腸道出血為主要類型。但出生后一周維生素K缺乏的出血則以顱內出血為主要臨床表現, 因此, 對小嬰兒突發的無誘因顱內壓增高的病例, 應考慮本病的可能, 以便及時對癥處理, 以減少死亡率及后遺癥的發生。

      有2例出生時使用維生素K的新生兒仍有維生素K缺乏出血的臨床表現, 考慮與維生素K的體內代謝有關。國外有作者報道, 維生素K應用后一周,其血濃度即降至使用前水平, 因此, 為今后如何合理規律使用維生素提出了進一步的研究內容。

      參 考 文 獻

      [1] peter A. pane, Wm.E.Hathaway.Vitamin K in Infancy.The Journal of Ped,1985,106(3):351-359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11| 久久精品蜜芽亚洲国产AV |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花蝴蝶| 亚洲乱码一二三四五六区|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二三区软件| 国产尤物在线视精品在亚洲| 亚洲国产精品嫩草影院| 亚洲人成电影网站免费|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蜜桃| 亚洲人成网男女大片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 亚洲成AV人综合在线观看| 亚洲视频在线免费播放| 在线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亚洲欧洲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网站| 亚洲AV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 亚洲激情在线视频| 夜夜亚洲天天久久| 亚洲精品美女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天堂| 亚洲无圣光一区二区| 亚洲成电影在线观看青青| 亚洲系列国产精品制服丝袜第| 婷婷亚洲久悠悠色悠在线播放| 人人狠狠综合久久亚洲88| 亚洲a在线视频视频| 亚洲AV乱码一区二区三区林ゆな| 无码欧精品亚洲日韩一区| 亚洲综合精品香蕉久久网97| 99久久精品国产亚洲| 亚洲国产高清美女在线观看| 亚洲乱码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av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无播放器在线播放| 深夜国产福利99亚洲视频|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日韩已满| 亚洲免费观看视频| 亚洲视频在线一区| 亚洲三级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