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桃花心木的資料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平日為了保證安全,教師事事“牽手”,哪給孩子獨立鍛煉的機會了?這“牽手”就真的安全嗎?這“牽手”讓孩子養成了過分依賴的心,就像臺灣林清玄筆下的桃花心木,主人天天去澆水,樹苗養成依賴的心,一旦在“不確定”的環境下生存,桃花心木便找不到水源而枯死,學生在這“不確定”中驚慌失措。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牽手”的孩子永遠長不大,是該“放手”了。回到班級,我問體委:“怎樣才知道歸隊呢?”“看到別人歸隊,我們就歸隊。”小體委想了一會回答。“這種方法好,明天你就用這方法辦吧。”我摸著他的小腦袋說。
第二天跑步,我沒讓副班主任領跑,體委領跑,還不錯,歸隊比高年級的稍晚一點。“看別人歸隊,我們就歸隊,這樣我們班永遠比別人慢一些,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呢?”我俯下身子問體委。
過了幾天,我們班與高年級一起歸隊了。“真厲害,這次歸隊我們沒慢。”我夸獎小體委說。“老師,數著跑三圈就歸隊。”小體委大聲地對我說。“這個方法好,你是怎么知道的?”我摸著他的頭說:“這幾天都是跑三圈歸隊”。“對,做事情就要用眼睛仔細觀察,用心思考,才能做得更好。跑操時總有人說話,這怎么辦呢?”“老師,你讓大嗓門王同學站在隊中間,我們最聽他的話了,他一提醒,大家準不說話了。”我采納了他的建議,之后的幾天跑操,我故意不出操,站在暗處觀察,學生的表現竟然和我在一樣。
在實行素質教育的今天,在對學生進行自主教育,注意個性發展的改革中,教師的種種“牽手”又為學生的成長創造了多少自主空間呢?為了少走彎路,學習資料代替了學生的工具書;為了盡快提高成績,繁重的作業擠占了學生的大部分業余時間;出于安全,學生減少了戶外活動;教師喜歡言聽計從、一切順著教師的學生。這種種無形的“牽手”,使學生缺乏鍛煉,養成一顆依賴的心,一旦發生“不確定”事情,又有幾人能獨立處理呢?又怎能保證安全呢?
這難道不是過錯嗎?這,到底又是誰的過錯?不要推卸,我們每一位做教師的都有責任,改不放心的“牽手”為“放手”吧。
當然,“放手”絕不等于棄學生于不管,而是注重隱性的工作,了解哪些學生具有哪一方面的才能,什么時候該為這些學生提供展示才能舞臺,把握那些學生在具體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問題,你如何給予指點,還應為他們創造哪些條件……“我欲仁,斯人至矣”,“放手”并不見得比“牽手”難很多,無非就是“釋放孩子”。
一、比較閱讀模式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提出:“精讀文章,只能把它認作例子與出發點,既已熟悉了例子,占定了出發點,就得推廣開來,閱讀略讀書籍,參讀相關文章。”根據這個觀點,我們可以構建以精讀課文為中心的比較閱讀模式。
比較閱讀是指把內容或形式相近的或相對的兩篇文章或一組文章放在一起,對比著進行閱讀。簡單說來就是將兩種或多種材料對照閱讀,分析其相同點和不同點的一種閱讀方法。魯迅曾一針見血地指出:“比較是醫治受騙的好方子。鄉下人常誤認一種硫化銅為金礦……就是要看一看真金,免得受硫化銅的欺騙,一方面也就真的識得了硫化銅,一舉兩得了。”這些話,見地是頗為深刻的。在閱讀過程中將有關內容不斷進行比較、對照和鑒別,這樣既可以開闊眼界,活躍思想,使認識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別,把握特點,提高鑒賞力。
1.同主題作品的對比閱讀
如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課文表現的是父愛母愛主題,《地震中的父與子》中在特定的情況下那種“信守承諾、愛子情深”的父愛與《“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中“嚴厲得有些不近人情”的父愛,兩者的選材完全不同,是父愛事例的南北兩極。《慈母情深》中對兒子百般呵護的老牛舐犢的母親與《學會看病》中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實踐能力的母親,兩位母親形象迥然不同。比較同一主題的文章,甚至同一題目的文章,研究其選材、立意、表達方式等方面的異同,實在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對此,我們可以進行更為廣泛的“父愛母愛”主題閱讀,引進葉傾城的《奇跡的名字叫父親》、劉蒙的《父親的愛》、馬一刀的《鼾聲》、石澗竹的《父愛安全網》;梁曉聲的《母親》、張玉庭《母愛?風箏?童話》、安徒生的《母親的故事》、黃衣青的《沒有人喝彩的工作》、陳運松的《魚頭》……結合教材編排特點,根據單元主題選擇相關作品進行對比閱讀,不但能讓學生感受到同一種愛的不同側面、不同角度,豐富學生對愛的不同內涵的體驗,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也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2.不同體裁作品的對比閱讀
如以“橋”命題的《橋》(人教版五年級下冊)、《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人教版四年級上冊)、《趙州橋》(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為例,《橋》是篇小小說,《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是篇記敘文,兩者都是為了贊頌“舍己為人搭建生命之橋”的精神,《趙州橋》是篇說明文,多用說明的表現手法,作者的寫作目的是為了說明趙州橋的美觀堅固以及對古代燦爛文化的傳承。可以對同一內容不同體裁的文章進行比較,如小說與紀實文學比較、記敘文和議論文比較、詩歌和散文比較。也可以由此延伸,如同樣是《一件小事》,魯迅是“一粒沙里見世界”,從車夫一個細小的動作中折射出不平凡的精神,榨出自己皮襖下的“小”來,鐵凝則是“半瓣花上說人情”,從鄰居一個6號半針頭品味出信任、友善、不張揚的立身處世境界;同樣從荔枝出發,蘇軾快意它的甘美,杜牧卻悲嘆朝廷的腐敗,楊朔看到的是蜜蜂的無私奉獻,肖復興體味到的則是深深的母愛……在比較中,豐富了學生的生活感受,使學生領悟到不同表達方式的神奇魅力,進而把握住不同體裁文章的寫作特點。這種獨特的語文實踐與體驗的效果是單一文章的閱讀所不可比擬的。
3.不同觀點作品的比較閱讀
針對教材中的某一個觀點可以要求學生收集資料,引導學生閱讀不同觀點的文章,比較對同一事物不同的看法,引起學生的思考。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口語交際?習作一“開卷是否有益”,教學中可以圍繞這一主題,引進《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季羨林)、《讀書的時光》(弗吉尼亞?沃爾芙)、《造書術》(華盛頓?歐文)等文章,這些文章都說讀書,但表達的觀點卻各有意趣。通過對同一事物持有完全相反觀點的文章的比較閱讀,可以正反對照,對砥礪思想、提高認識、培養學生全面正確的思維方式具有特殊的作用。另外,對同一作家前后期作品的思想傾向的比較,對同一作品的前后兩稿的比較,對不同作家作品的藝術風格的比較,對作家的作品與有關的評論文章的比較等,這些較高層次的比較閱讀方法,我們都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相機引導運用。
二、補充閱讀模式
教材選文作為語言文化的重要載體,彰顯著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積淀。但是,再好的教材,其內容也是局部的,影響也是有限的,不管哪一套教材都是掛一漏萬,難免存在不足之處。同時,一個學生如果僅僅只盯于教材,那么,他的精神成長的營養是貧乏的,其智力生活也是單調的。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課外閱讀是學生記憶課本上的公式、規則和結論的“智力背景”或“智力底子”。
1.由點及面的補充閱讀,積淀文化
顧名思義,就是從局部、小范圍的課文閱讀逐步推及到大面積、大范圍的課外閱讀。這是比較常用的一種補充閱讀模式,大致有三種推廣補充方法:①從節選到全文。教材中有很多選文都是從經典作品中節選出來的,《蟋蟀的住宅》選自《昆蟲記》,《楊氏之子》選自《世說新語》,《將相和》選自《史記》,在第十二冊還專設了一個名著閱讀單元,這些選文的目的在于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成為聯結課內外閱讀的紐帶,將學生的目光引向更廣闊的世界。②從引文到引文全篇。在小學階段,引文的出現還不是很多,但也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如《懷念母親》中季羨林引用哥廷根寫的部分日記,《為人民服務》中引用司馬遷的名言,《跨越百年的美麗》中引用愛因斯坦對居里夫人的評價,這些引文的目的是為了充實文章內容,增添理論(情感)色彩,增強論辯力量。對此,我們可以鼓勵學生閱讀引文全篇,學習如何占有素材、運用素材。③從課文到作者其他作品。如讀了《桃花心木》,推薦閱讀林清玄的其他作品《心田上的百合》《迷路的云》等,讀了《凡卡》,推薦閱讀契科夫的其他小說,如《套中人》《變色龍》等,讀了《最后一頭戰象》,推薦閱讀沈石溪的動物小說系列。
2.由表及里的補充閱讀,積累寫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這講的就是讀寫結合。讀寫結合可以從優美詞句出發,從典型段落入手,從篇章結構著眼,也可以從課文中所寫的某個人物、某種景物、某個事件、某種細節、某種寫法甚至是某句話、某個字,拓展到閱讀相關作品,達到重復強化、彼此啟發的作用。比如,《白楊》是一片典型的借物喻人的文章,我們可以將《落花生》《桃花心木》兩篇文章引進課堂,進行補充閱讀,尋找它們的共同點――以對話的形式層層深入展開,從形到神到人。還可補充閱讀矛盾的《白楊禮贊》,袁鷹的《白楊》,在明白借物喻人文章的共同點(描述出事物的特點與人的品格的相似之處)基礎上,學習文章的不同構篇方式。
還可以將改定的課文與原作進行比較。比如課文《蟋蟀的住宅》選自法布爾的《昆蟲記》,找來原著《蟋蟀》一讀,你就會發現兩者相差甚遠。首先字數不同,原著12000多字,課文900多字;其次內容不同,課文主要寫住宅,原著有三個篇章,分別寫了它的家政、住屋和樂器;再者表達語言迥異,課文偏向以簡潔樸實的語言敘述,而原著則多是生動形象、趣味橫生的描寫性語言。
三、質疑閱讀模式
西方現代接受理論認為文本的意義充滿了未定性,文本的意義只有在閱讀過程中才能產生,它是作品和作者相互作用的產物。質疑讀書法是一種精讀閱讀法,是指帶著疑難問題讀書進而獵取知識的學習方法。質疑, 就是在掌握書中主要內容的基礎上, 提出不理解的問題, 通過思考、查資料、請教教師等方法, 找出正確的答案, 從而使視野開闊而深入。它是“學―思―疑―問”學習心理規律的重要環節。質疑閱讀一般要經歷以下過程:獨立思考,提出自己觀點質疑――旁征博引,運用他人觀點質疑――集思廣益,展開討論爭鳴質疑――深入實踐,通過實踐驗證質疑。疑問通常可以分為兩種情形:一種是書本上已經提出并且基本上講清楚的,只要讀書就可以解決;另一種是經過思考才能提出來,還需用多方面的知識或借助于他人幫助才能解決。而后一種對我們具有更重大的意義。
1.對文章內容的橫向拓展
“文本的確定性的存在是(學生、老師、文本之間)對話的前提之一。”新課標要求“要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與判斷,努力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進行闡發、評價和質疑”“恰當地表達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閱讀感受”。
以《比尾巴》(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為例,有學生提出:“還有哪些動物的尾巴特別好玩?”這個問題馬上激起所有學生的興趣。于是筆者便鼓勵學生自己去查找閱讀相關資料,然后進行交流。在交流中,壁虎、袋鼠、魚、老虎、牛等動物都紛紛閃亮登場。這時又有學生提出:“為什么我們不也編一個《比尾巴》呢?”于是,一段段精彩紛呈的小兒歌誕生了:“誰的尾巴尖?誰的尾巴扁?誰的尾巴好像小凳子?烏龜的尾巴尖,鴨子的尾巴扁,袋鼠的尾巴好像小凳子。”“誰的尾巴軟?誰的尾巴硬?誰的尾巴最有力?狗的尾巴軟,貓的尾巴硬,老虎的尾巴最有力。”……
2.對文章主旨的深度開發
薩特說:“閱讀是一種被引導的創造。”誠然,“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他畢竟還是“哈姆雷特”而不是其他。我們在肯定作品意義不確定性的同時,也要尋找意義的相對確定性。例如,學習《兩小兒辯日》(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有一位學生提出自己的思考:“孔子他像個大小孩!平時我們小孩在路上爭辯時,哪有大人會走過來問我們爭辯什么?孔子居然會走過去問,他的好奇心也太重了吧。”一石激起千層浪,孔子究竟是個什么樣的人呢?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帶著疑問去閱讀有關孔子的言論或作品,自己作出思考判斷,通過質疑閱讀有了收獲后,再展開討論交流。
3.對語言表達的精益求精
語言需要錘煉,文本也可質疑。遙想當年賈島,“兩句三年得,一吟淚雙流”。字斟句酌,精益求精,在語言文字上下功夫,也是質疑閱讀的一種追求。如讀《圓明園的毀滅》(人教版五年級上冊),有學生認為,“圓明園不但建筑宏偉,還收藏著最珍貴的歷史文物。上自先秦時代的青銅禮器,下至唐、宋、元、明、清歷代的名人書畫和各種奇珍異寶。”中的“和”應該改為“等”,因為青銅利器、名人書畫都是屬于奇珍異寶,是從屬關系而不是并列關系;又如讀《草船借箭》(人教版五年級下冊),有學生認為題目應該用《草船訛箭》,或者給“借”字添上引號,因為這里表示的是特殊意思;再如讀《童年的發現》(人教版五年級下冊),有學生認為課文寫到第13自然段就可以了,后面的6個自然段可以刪掉……
關鍵詞:藝 設計 木材干燥 特點
中圖分類號:T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7(c)-0224-01
木質家具制造涉及面比較廣,材料、結構、加工、設計、設備、木材干燥等內容。不同的家具材料具有不同加工屬性,因此不同材質的家具需要采用不同的結構,不同設備或工具及不同的制造工藝和設計理念來完成制造。
要進行木質家具制造就必須對材料處理妥當,木材干燥技術是必須把握的。木材經正確的干燥處理后,可以防止開裂變形和腐朽變質;可以提高木材強度,改善加工性能;可以減輕木材重量便于運輸。因此,木材干燥是合理利用木材、節約木材的重要技術措施,是木材加工設計生產中一道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序。
工藝設計是制造中一項重要內容,它涉及產能計算、生產方式確定、工藝路線設計、設備選型、生產車間面積計算、設備布局、材料利用率計算、物料車間內運輸等。合理的工藝設計能夠幫助企業提高生產效率、減少浪費,同時還能起到保證產品質量的作用,更主要對于企業未來發展有幫助。
1 木材干燥的意義
木材干燥就是在控制介質溫度和相對濕度的條件下,對木材加熱,是木材內部水分向表層移動、表層水分向外界蒸發,逐步從木材中排除水分的過程。為了達到有效的干燥質量,必須控制干燥介質的溫度、濕度,采用合理的干燥工藝和操作方法。目前采用較為普遍的方法是對流干燥的方法。主要意義如下。
(1)提高木材和木制品使用的穩定性。
(2)提高木材和木制零件的強度。
(3)預防木材的降等和腐朽。
(4)減少木材的重量。
2 材料基礎
在制造過程中,我們應該掌握典型的天然鋸材的物理和化學相關性能,包括別稱和主要產地,了解國家鋸材標準;掌握人造板材種類、結構特點、規格尺寸,以及其物理和化學性能等。
2.1 天然鋸材
(1)典型適合家具的樹種有:水曲木、榆木、黃波羅、柞木、楸木、樺木、椴木、栲木、楠木、柚木、花梨木、桃花心木、酸枝木、橡木、赤楊、白楊、橡膠木等,其中紅木類為珍貴樹種,適合制造高檔家具。
紅木是多種名貴木材的總稱。江浙及北方稱紅木為紫榆,廣東稱之為“酸枝”,產于印度、泰國、緬甸、越南、老撾等東南亞國家,系黃檀屬珍貴樹種之一,紅木有新老之分,其中老紅木近似紫檀,但光澤較暗,顏色較淡,質地致密也較遜,有香氣,次于黃花梨分郁。新紅木顏色為赤黃,有花紋,且似黃花梨,主要以進口為主。
2.2 人造板材
(1)人造板材主要以:刨花板、中密度板、膠合板、集成材、單板層積材、細木工板等為主。
3 制造工藝設計
3.1 家居產品特點
家具產品結構不同,其生產方式也不完全相同。通常家具產品構造分為實木框架結構和板式結構兩大類。
實木框架類結構家具生產需要的加工設備與板式家具生產需要設備完全不同,兩者面對的原材料和連接方式也完全不同。
板式家具生產機械設備自動化和數控化程度高。
板式家具加工機械的加工精度遠高于實木加工機械。
實木框架家具原材料各向異性,且明顯高于板式家具用材。
實木框架家具的結構常見為榫卯結構,而板式家具連接方式標準圓棒榫或三合一連接等。
板式家具結構適合流水作業。
3.2 工藝設計路線
確定產品信息制定生產計劃原輔材料計算車間或工段劃分工藝路線工藝卡片編制設備選型設備數量計算設備負荷平衡與調整設備布局車間規則其他相關資料
3.3 設計的步驟與方法
(1)產品設計的審定與修改:從標準化和機械化設計著手,完成目標產品結構尺寸、零部件通用化、接合方式和機械方式的審核,修改不合理部分。
(2)原材料的計算:根據目標產品零部件組成,計算出每種規格板材用量,連接件用量、五金配件用量等,以及折算成標準板材用量、再根據目標產量,將上述數據折算成某一生產周期的總需求量。
(3)研究并確定加工方案所需考慮因素: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節約原材料,提高木材的利用率。提高生產過程的機械化程度,減少勞動消耗,在大量生產的情況下,可能考慮適當采用流水生產線。縮短生產周期,加速流動資金的周轉。在保證加工質量前提下,應優先選擇常用設備。為了減輕工人的勞動強度,盡可能考慮運輸機械化。平衡各設備的產能,減少瓶頸工序。減少企業投資,降低產品成本。
4 家具設計的影響
家具設計是家具價值連中的重要環節。家具設計與家具制造密切相關,不同的家具設計要有不同的制作手段與之相適應,同樣家具制造的發展又為家具設計提供了可能性。
家具設計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改革開放前,家具設計以木匠或消費者自發改良為主,其實根本談不上創新;第二階段:改革開放后,家具設計主要以模仿為主,即廣東模仿香港或國外,內地模仿廣東;第三階段:20世紀90年代后期,全國涌現了越來越多的家具設計公司,開始了家具自主創新階段,為了家具制造企業提供全套的外觀設計、技術圖紙和技術資料,有的還提供包裝圖紙,從而促進了家具制造業的發展。
自主設計的發展必定帶來自主研發的發展,因此促進了家具產品與現有家具制造技術的融合,同時也促進了現有家具制造的提升,為家具企業在世界家居界占有一席之地打下了基礎。
5 結語
木質家具工藝主要是研究材料利用率、設備產能、產能平衡、工藝路線優化、加工技術、物流控制等方面,其目的是實現提高生產率,降低成本,提高材料的利用率,挖掘設備潛能和擴大其使用范圍,提高和保證木制品的產品質量,合理的工藝設計及設備選型,同時研究采用新工藝來適應新型木制品的加工需要。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民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自然資源的減少,木質家具制造工藝設計在節約資源的基礎上,也要與時俱進,實踐創新。
參考文獻
[1] 李軍.木質家具制造學[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1,9.
【關鍵詞】覆土式建筑地表植被體系;生態效益;分類;要求;植物品種研究;防風要求
1.緒論
隨著節能型建筑,如商業地產、住宅地產的品質的不斷提高,及復合型生態停車場的大量運用,在有限的用地內,為達至最佳的環境效益,并滿足開發用地綠化率不低于30%的硬性指標,越來越多的開發商采用地表覆土的形式來對地產的表面及內部進行一定的環境修繕,而其地表的植物群落體系也因此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并且在LEED環境生態體系的認證越來越多的今天,對于覆土式建筑地表植被體系的建設有一定的促進及指導作用。
2.覆土式建筑地表植被體系研究
2.1植被體系類型研究
2.1.1分類
根據設計主題的不同,覆土式建筑地表植被又可分為:
大地藝術型——此類型是地下建筑的形體以淺薄的植被作為外露的肌理,地下建筑與地表植物渾然一體,多以草坪或20CM以下的低矮常綠植被為主。此類型外型突出,美麗,但地表植物后期需較精心的管養,屬耗能型。如圖1,大地藝術型地表植被表現。
仿生藝術型——此類型具象,能體場地意境美,地下建筑的形體半露半藏,仿生形體若隱若現。
生態群落型——此類型是現在商業地產和住宅地產中最多及最普遍的一種,其覆土部位多為地下室或地下車庫及轉換層的頂板,其覆土深度多為80~300CM,且局部多與自然土相接,并且地表植被種植多為生態群落型。
圖1
2.1.2覆土式建筑地表植被體系的生態功效
(1)地表植被利用土壤的滲透凈化作用,能夠在降水到達地面前截流部分雨水,從而減少地表徑流量,同時去除降水中的部分污染物質;
(2)地表植被具有良好的保溫隔熱性能,同樣日照情況下覆土建筑的溫度波動幅度比普通房間少5℃~6℃,節省50%的空調能耗;
(3)地表種植土和植物吸收落在屋面上約60%的輻射熱轉為樹葉蒸發,可以調節城市小氣候,并對建筑屋頂起到保溫隔熱的作用;
(4)地表植被還能吸附漂塵減少空氣塵埃,植物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清新城市的空氣;生態型的覆土式建筑地表植被,植物的豐富形態,色彩美感與氣息的芳香改善了環境,給人心理上以美好感受……
2.1.3覆土式建筑地表植被體系的設計要點
(1)地下設施覆土綠化的基本原則
地下建筑或地下設施覆土綠化應以實現永久性綠化為建設標準。應以植物造景為主,形成以喬木為主的合理的種植結構;
綠地內的地下設施建設應從屬綠地建設的總體要求,地上和地下統一規劃設計,保證綠地性質及功能不變;
地下建筑或設施覆土必須局部與自然土壤相接,其開放邊長至少大于總邊長的1/3;
地下建筑或設施覆土綠地應具備光照、通風等植物生長的必要條件;
地下建筑或設施覆土厚度和基質配比應符合植被生長的要求。
(2)屋頂構造
屋頂的基本構造包括:保護層、蓄水排水層、過濾層、基質和植被層,其中保護層主要包括防水層、保溫層、阻根層等。可參照圖2。
圖2 覆土層頂的構造
過濾層鋪設在土壤基質和蓄水層的上方,主要是為了防止土壤基質下滲,堵塞排水層。一般采用土工布鋪設,其搭接長度不少于15CM(車伍,2006)。
阻根層的設置極為重要,是為了防止植物根系從側墻接縫等處穿透防水層,從而進入建筑破壞結構層,如南方植物中小葉榕樹類等植物的根系就具有強穿透性,故此在覆土式建筑地表綠化中慎用此類植物品種。
(3)場地要求
覆土式建筑的屋頂建造最為關鍵的兩個注意事項是:建筑結構荷載和防水措施(Nigel,2006)。因此說在建造覆土式建筑地表植被之前,首先需要了解建筑結構荷載是否能夠承受所選擇的綠色植被的類型,如果不行,則需要改變所選擇的設計類型或者加固建筑結構。
(4)地表植被的覆土要求
地下設施覆土綠化植物根系生長適宜的覆土厚度如下:
大喬木根系生長需要土層厚度為:150~300CM;
中、小喬木根系生長需要土層厚度為:100~150CM;
大灌木根系生長需要土層厚度為:60~80CM;
小灌木根系生長需要土層厚度為:40~50CM;
宿要花卉根系生長需要土層厚度為:30~50CM;
一、二年生花卉根系生長需要土層厚度為:20~30CM;
草坪根系生長需要土層厚度為:15~20CM;
(5)地表植被對植物品種的要求:①美觀,并易形成生態群落;②質量,滿足荷載的要求;③抗風,大樹的品種應有一定的抗風力,不易倒伏或折斷;④根系生長不宜過快,根系的生長穿透力不能太強。
2.2 覆土式建筑地表植被體系中植物品種研究
選擇深圳市帶有地下車庫地表植被作為對象,調查其樹種組成,并采用代表樣地設立51個lOmX2Om樣方進行調查。記錄項目包括:胸徑5cm以上的喬木樹種進行每木檢尺,記錄其種名、高度、胸徑、冠幅、株數;灌木層記錄其種名、高度、蓬徑和數量;地被層和草本層記錄其種名、高度、冠幅、數量等進行研究。得出結論如下:
喬木組成:51個樣方中,共有喬木65種。主要品種有:樹菠蘿、菩提、蒲桃、烏墨、金山棕、老人葵、鳳凰木、洋紫荊、黃槐、臘腸樹、鐵刀木、尖葉杜英、水石榕、刺桐、海南紅豆、桃花心木、小葉欖仁、木棉、美麗異木棉、荔枝、火焰木、香樟、芒果、人面子、秋楓、大葉紫薇、大花五椏果等。
灌木組成: 51個樣方中,共有灌木58種,主要品種有:散尾葵、美麗針葵、棕竹、銀海棗、雞蛋花、夾竹桃、狗牙花、萬年麻、龍血樹、翅莢決明、洋金鳳、含笑、白蘭、九里香、胡椒木、二色茉莉、桂花、三角梅、海桐、垂枝暗羅、菲島福木、紫薇、山茶、灰莉、鵝掌柴、枇杷、珊瑚樹、旅人蕉、鶴望蘭等。
地被組成:在51個樣方中,共出現草坪及地被植物31科52種。主要品種有:假連翹、馬纓丹、海芋、春羽、軟枝黃蟬、矮龍船花、六月雪、馬蹄金、竹芋、扶桑、三角梅、花葉良姜、杜鵑、黃鳥蕉、蜘蛛蘭、文殊蘭、紅背桂、紫露草、黃金榕、朱蕉、九里香、小駁骨、茉莉、腎蕨、臺灣草、馬尼拉草等。
3.對荷載的要求
建筑結構荷載包括活荷載和靜荷載。活荷載要根據《建筑結構荷載規范GB5000922001》計算,即不上人屋頂的活荷載為50kg/m2,上人屋頂的活荷載為200 kg/m2,如果考慮屋頂建造花園時相對活荷載應提高為200 kg/m2~250 kg/m2;靜荷載主要包括植物荷載、種植土荷載和排水層荷載。
(1)植物荷載:德國有關資料給出層頂綠化上的植物平均荷載:地被草坪為5kg/m2,灌木和小叢木本植物為10kg/m2,大灌木和1.5m高的灌木為20kg/m2,3m高的灌木為30kg/m2;
(2)種植土荷載:在我國80年代后建造的綠色屋頂采用的人工種植土的密度為780 kg/m3~160 kg/m3;,澆灌后濕容重增大20%~50%;
(3)排水層荷載:卵石、礫石和粗砂的密度為2000 kg/m3~2500 kg/m3,陶粒密度為600 kg/m3,塑料空心制品其重量更輕。
近年來,一些樓盤為了近期效果,在覆土式建筑地表種植大型景觀樹的做法越來越多,此法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1)必須滿足荷載的要求,最好能在柱網上布置大樹等節點景觀;
(2)大樹的品種選擇上,必須是淺根性植物,其根系穿透性不能過強;
(3)大樹的選擇必須防風,不能把大樹種在風口上,注重覆土式建筑地表植被的安全性設計。
4.防風的研究
在覆土式建筑地表植被的防風研究中,樹種的抗風力是重要的決定因素,并且臺風對喬木的作用較大,所以在覆土建筑或屋頂花園等種植喬木時需慎重考慮植物品種的抗風能力。
據研究表明,通過冠形、樹高、胸徑、枝下高、冠高、冠幅、單復葉、總葉面積、是否輪生、折合一級分枝數、分枝角、支柱根有無、根系類型、氣干密度、徑向干縮系數、弦向干縮系數、導管分子長、木纖維長、木射線、抗彎強度、順紋抗壓強度等21個能穩定反映樹種形態特征差異的性狀進行分析,得出防風抗風能力較強的植物品種有:樟樹、陰香、廣玉蘭、蒲桃、紅千層、烏墨、小葉欖仁、山杜英、尖葉杜英、盆架子、木棉、秋楓、鳳凰木、宮粉紫荊,水黃皮等。
5.結論
當營造生態城市的捷徑是建筑覆土,當覆土建筑不再是一個新的概念,而是人們由于需要,對這種建筑形式的價值再認識,再升華的時候,它的推廣將不再是技術的問題,而在其覆土之上的地表植被體系的營造,將更生態,更自然,更多樣化,使整個建筑由內而外,由下而上,至一花一草,一樹一林,都在為保持地區的生態平衡作出自己的貢獻。
參考文獻:
影片:《皇家賭場》
車型:阿斯頓?馬丁DBS
在007系列最新影片《皇家賭場》中,007開上了一輛比較“傳統”的汽車,雖然這輛阿斯頓?馬丁DBS依然炫目之極,但卻少了以往007座駕的強大火力或者奇特功能。該車在片中除了藏有一個帶心臟起搏器的急救包外,給人最深的印象恐怕就是它的謝幕之舉,在高速翻滾數圈以后依然保住了007的性命。如果這是事實,那么阿斯頓?馬丁DBS的碰撞標準可能會超過五星級了。
阿斯頓?馬丁的CEO――Ulrich Bez博士表示:“DBS是阿斯頓?馬丁工程與技術的最終體現。它絲毫不向性能低頭。DBS帶給顧客的是完全的駕駛樂趣,其定位界于我們的公路車DB9和賽車DBR9之間。”無論是在盤山路上還是在高速公路上,DBS都是一匹真正純粹的寶馬良駒。
在內飾方面,阿斯頓?馬丁DBS的真皮座椅、鍍鉻金屬條和木質裝飾件提供了20種皮革色彩的選擇以及胡桃木、桃花心木、竹子3種不同的木料。前排座椅即使身材高大的駕駛員也會覺得舒適無比,頭頂和腿部都有非常寬敞的剩余空間,座椅的包覆性與其他任何跑車相比毫不遜色。非常獨特的是,座椅操控按鈕位于中央控制臺的側面而非傳統的座椅外側,使用非常方便。坐在駕駛座上環顧四周,躍入眼簾的是大量的真皮,從儀表盤到控制臺,從車門到車頂,體現的是一氣呵成的連貫性。儀表盤的設計給人一種可以拉到遠處的感覺,利用Pioneer的有機電致發光技術營造黃色熒光效果,具有突出的三維立體感。
DBS的主動自適應減震懸掛系統完美地體現出了車子的跑車特質,更硬朗的減震器能獲得更好的路感,在“正常”的駕駛條件下不向舒適性妥協。而“賽道”模式則代表了最硬的懸掛模式,這種模式主要用于行駛在賽道上。DBS配備的PireltiP-Zero輪胎和20英寸的輕質合金輪圈也正是為此專門開發的。
汽車的制動系統是車輛的另一個創新,首次使用CCM(Carbon Ceramic Matrix)碳素陶瓷模型制動器,這也是首度出現在阿斯頓?馬丁的公路車型中。這樣制動的距離更短,抗衰減的效果更好。CCM的制動器比傳統的系統輕12.5KG,也有助于減少車子的整體重量,特別是還采用了無簧裝置和大量旋轉的裝置,進一步強化了懸掛的性能表現。
影片:《明日帝國》
車型:寶馬750IL
出現在《明日帝國》中的寶馬750IL一定是007系列電影中擁有最強大防盜性能的一款車,當敵人想盡一切辦法想從車里面偷取資料時,這輛車讓他們疲憊不堪不說還遭受了電擊之苦。最新奇之處是007可以憑借手機一樣的遙控器遙控車輛,當他躺在后座邊躲避敵人子彈邊開車時,遙控功能就顯現出來了。
對于駕車者而言,寶馬750IL有著符合人體工程學的駕駛座位設計,所有控制開關的位置均可隨手可及,依據各種開關的重要性,每一個儀表、開關、旋鈕均排列在駕駛人視線之內可及之處,副儀表板上的音響及空調開關亦是在隨手可觸的位置上。
寶馬750IL復雜而精密的保護措施使你的安全感油然而生,JTS頭部安全氣囊為車手安全保護樹立了嶄新的標桿。當發生側面碰撞時,ITS安全氣囊將自動從前門窗彈出,保護車手的頭部和頸部免受傷害,同時,系統自動避免對外部不可控因素的傷害。
寶馬750IL裝備的發動機強勁而又平和,令人心動不已。駕駛輕松流暢,行駛如絲般的光滑柔潤,低柔如耳語般的發動機向你訴說它綿綿不盡的熱情和活力。寶馬750IL發動機為12缸5.3升排量,動力強勁,電控5速變速器,車上設置有行程電腦,可以計算特定距離及時間,隨時顯示瞬間耗油量,設置保養指示器,根據發動機溫度、轉速、里程及行車時間,提醒駕車者應當進行保養的時間。
寶馬750IL全新設計的安全底盤可以自動識別路況,并且調整四輪隨時適應這些變化。因此,駕駛BMW7系列轎車讓您不必提心吊膽,即使是崎嶇的山路,也如履平地,自由馳騁。
影片:《黑日危機》
車型:寶馬Z8
當看到寶馬Z8被直升機吊著的大鋸一分為二的時候,實在有些心痛。不過它也不虧,因為在這之前它用自己的導彈干掉了一輛直升機,至少算扯平了。007在《黑日危機》中駕駛的這輛寶馬Z8雖然出場時間短暫,但是留給人的印象深刻,因為它的落幕方式實在不一般。
寶馬Z8的外觀設計獨樹一幟。頎長的發動機罩、寬大的車輪,還有車身兩側動感十足的排風口,無不令人回憶起那“美好的舊日時光”。
寶馬Z8的基本設計具備經典跑車的特點:欣長的前部、短促的車尾、經典而舒適的駕駛室。車輪罩柔和的曲線通過寬闊的車門延伸至短而充滿力量感的車身后端。前輪罩與車門之間的排風口是典型的寶馬風格。從正面看去,Z8寬大的雙腎形散熱器護柵和玻璃罩下緊湊的鹵素前燈都突顯其純正的寶馬血統。從多數駕駛者經常看到和記起的寶馬車的后部看去,寶馬Z8的車身曲線從前部延伸向后,在尾部略微下沉,給人以完美的觀感,擾流板的造型和拋光鋼材制咸的雙排氣管也同樣令人印象深刻。此外,為了一年中那些不太晴朗的日子而設計的硬車頂是寶馬Z8的標準配備。
從內涵來看,寶馬Z8再次實現了運動特點與豪華特性的完美結合,即使對于這一級別汽車來說,寶馬Z8的許多配置也是絕無僅有的。Z8大量采用新材料,在開發寶馬Z8的“脊柱”――底盤框架時,寶馬公司的工程師們采用了一種新技術,即帶有結構板的鋁合金框架,所以,這款運動跑車的車身大部分由鋁合金制成,而后部的緩沖裝置和內側面則采用了聚胺脂,用來吸收哪怕是細微的顛簸,并緩沖車身承受的沖擊。
無須贅言,寶馬z8全部采用了現代超級的汽車技術,它裝備了性能卓越的V8運動型發動機,這款發動機因裝備新型寶馬M5而盛名遠播。此動力單元在最初就是針對兩種不同概念的汽車而開發的。應用于寶馬M車型的可變正時凸輪軸控制以及單體蝴蝶閥節氣門采用電子控制,可使發動機在中低轉速下提升扭矩,并保證最優化的燃燒,把排放降低至最小值。為了保證在任何情況下都能獲得良好的牽引力,所以發動機安裝在前橋的后部。寶馬Z8采用6速手動變速箱,后輪驅動,另外裝備了優化牽引力的DSCIII控制系統,發動機性能無與倫比。
另外,寶馬Z8的底盤和懸架也主要采用了鋁合金材料。前橋采用了一種全新的彈簧支撐裝置,轉向裝置為精確的齒輪齒條式,后橋為整體式設計,以確保對橫向和縱向力進行最優處理。專門設計的輕合金輪是Z8區別于其它車型的又一特質,寶馬Z8的前輪胎尺寸為245/45R18w,后輪胎為275/40R18w,在輪胎發生故障時仍可飛奔,這是Z8路感的可靠保證。
Z8開創了一種全新的汽車概念,正驕傲地進軍世界著名運動跑車的行列。它是為真正的行家提供的出色的超級駕駛機器,一輛激情澎湃夢想成真的汽車。
影片:《擇日再死》
車型:阿斯頓?馬丁V12
《擇日再死》中出現的阿斯頓?馬丁V12 vanquish足夠的拉風,能隱形且具有強大的火力,輪胎能在必要的時自動“長”出鋼釘,尤其是它在冰島上和一輛美洲虎“火拼”的場面精彩至極。只見火箭、機炮、導彈輪番上陣,實在是一輛強悍無比的突擊車。
阿斯頓?馬丁汽車標志為一只展翅飛翔的大鵬,分別注有阿斯頓、馬丁英文字樣。喻示該公司象大鵬一樣,具有從天而降的沖刺速度和遠大的志向。
阿斯頓?馬丁V12 vanquish是阿斯頓?馬丁生產的有史以來最快速的車型,其最高時速可達200英里(321.86公里),該車采用6.0升V12引擎提供高達520馬力的強大動力。精巧的懸掛系統、改進的轉向系統和一系列內外部風格的完善都可以使其實現更佳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