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赤壁賦賞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維吾爾族;漢族;上瞼皮膚松弛;臨床特點;對比性分析
[中圖分類號]R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455(2012)10-0-0
上瞼皮膚松弛多因皮膚質地老化和組織下垂移位引起,皮膚質地老化表現為皺紋加深和彈性減弱為主,組織移位的表現是以中外側皮膚松弛下垂為主,形成上瞼部的畸形,嚴重下垂可致視力障礙,容易讓人感覺到不精神或上瞼部老化加速[1],隨著人們對容貌美的追求,上瞼皮膚松弛嚴重影響瞼部的形態完美,各種整復方式越來越受到要求年輕化女性的關注,也是整形美容醫師的一個挑戰的難題[2],是較為常見的眼部美容手術[3],筆者對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2002~2011年經整形美容外科門診確診的新疆維吾爾族與漢族女性上瞼皮膚松弛患者的年齡、職業、手術方式等臨床相關資料作一回顧性分析,以期為研究、探討我國該地區兩個民族之間的臨床特點及差異。
1 對象及方法
1.1 臨床資料:所有資料均來自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2002~2011年經整形美容外科門診確診患者,本組共208例上瞼皮膚松弛患者,均為維吾爾族(以下簡稱維族)與漢族女性,其中維族82例,漢族126例,年齡從28~72歲,納入標準:凡身體健康、精神正常、主動要求上瞼松弛整復術而又無手術禁忌的患者;排除標準:①在新疆地區生活不足10年者,以及資料不全、不清楚的者,均予以排除;②患眼疾者、面神經異常、眼球突出明顯、要求不符實際;③首次確診不在納入時段范圍內。
1.2治療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去皮重瞼術來修復上瞼皮膚松弛,根據漢族和維族的面部特征采取不同的去皮重瞼術:漢族術式:根據漢族人個體差異在距瞼緣上6.0~8.0mm處設計重瞼切口線,手術切除多余皮膚約2.0~10.0mm,維族術式:根據維族人個體差異在距瞼緣上8.0~10.0mm處設計重瞼切口線,手術切除多余皮膚約4.0~14.0mm, 從內眥角開始由內到外用美藍設計出正常的重瞼弧線。以此線為基線,用整形鑷子輕夾起松弛的皮膚,以睫毛、眉毛不變位為準,畫出與重瞼線相當的弧線, 上、下切口線可沿魚尾紋方向向顳側延長兩線匯合。兩線之間為去除的皮膚,局部注射1%利多卡因加適量的腎上腺素(無禁忌者),每側注射0.2~0.4ml行局部浸潤麻醉;切除多余的皮膚, 并切除瞼板前部分眼輪匝肌, 顯露其深面的瞼板及上瞼提肌腱膜。根據情況切除脫出眶隔脂肪,閉目下調整切口上下兩側皮膚,無需切除深面的眼輪匝肌,去皮重瞼術可以通過調整去皮的多少來解決有內眥贅皮患者,徹底止血后用5-0號絲線按常規重瞼術縫合,術后口服抗生素3天預防感染,5天拆除縫線。
1.3 統計學分析:將各項指標結果數量化建立數據庫,用統計軟件對各項指標進行統計分析,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年齡、職業、手術方式的例數的計數治療采用構成比進行描述性分析和和 2檢驗, P
2 結果
患者的年齡構成比分布情況見表1,維族女性較漢族女性上瞼皮膚松弛的年齡明顯提前,患者的職業構成比分布情況見表2,兩個民族中工作職員共95例所占比例最大,為45.7%,農(牧)民60例占比例第二,為20.8%,患者的手術方式和手術效果的情況見表3,手術方式在維族女性和漢族女性中有明顯的統計學差異性( 2=5.519,P=0.025),說明維族患者更常用維族術式,即去皮較多的寬重瞼術,漢族患者更常用漢族術式,即去皮較少的窄重瞼術。術后隨訪一年,術區無瘢痕,根據術后的患者對眼瞼的自然形態為標準分為:滿意和一般兩類,維族共行82例去皮重瞼術,有73例患者感覺效果滿意,漢族共行126例去皮重瞼術,有122例患者感覺效果滿意。
3 討論
相關報道認為新疆維族具有較多的高加索人種特點[4],具有西方人的面部特征,顱面結構特征提示面部皮膚松弛存在種族差異[5],面部形態的變化受遺傳學、功能、環境、氣候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在本組208例也發現此特點,維族患者與漢族患者上瞼皮膚松弛有顯著區別,考慮可能與不同人種眼部解剖不同如維族人上瞼皮膚較薄隨年齡增大上瞼松弛明顯加快有關,但漢族人相反,也不排除維族人長期從事紫外線照射較強戶外活動致累積性日光照射的因素所造成的皮膚光老化所致,還是與維族人面部皮膚結構的遺傳基因、飲食結構有關,一般認為,隨年齡增大上瞼皮膚松弛程度會逐漸加重,但本研究未發現此特點,大于70歲人群反而就診人數減少,可能與地方經濟水平有關,此人群對美容的需求性降低所致,有待我們進一步的研究。
從患者職業看,本組資料208例患者,兩個民族的發病率最高為職員(45.7%),其次是農(牧)民(20.8%)。結果表明從事不同職業患者間存在差別,以職員居多。考慮可能與職員的工作環境、長期高脂飲食有關、新疆地方時差使作息時間不規律所致,同時這類人群對美容的需求性較高,農(牧)民發病也偏多,結果考慮新疆地區工業相對發展滯后,該地區長期從事農業人口較多,接受間斷累積的日光照射的時間較長有關,但也不排除收集樣本量偏小和新疆地區人口結構有關,仍需要進一步的研究闡明。
從手術方式和術后效果來看,維族和漢族在手術方式上有明顯的差異性,維族常用去皮較多的寬重瞼術,漢族常用去皮較少的窄重瞼術。因兩個種族面部形態有明顯的差異性,眼部特征對眼部美學影響的比較大,維族有高聳的眉骨、深陷的眼窩、突出的鼻梁及顴骨、棱角分明的面孔的特點[6],同時眼周的形態與明顯的區別,維族的眼裂長大、上瞼皮膚較薄、皮下組織少、眼輪匝肌沒有漢族人發達,眶隔脂肪較漢族人少,瞼板較厚較寬,睫毛較多而較長且上翹,內眥贅皮較少漢族人少。漢族不具備這些特點,所以重瞼的寬度設計明顯高于漢族,去皮時維族明顯多于漢族,同時眶隔去脂較少,近年來有學者[7]認為內眥贅皮是上瞼眼輪匝肌于內眥韌帶起始處錯位、錯構所致。漢族人發生率較高,國內外許多學者探索方法,如橫切縱縫法等[8],但是我們通過去皮重瞼術可達到很好的美學效果,可保持眼瞼的自然流暢的形態,去除皮膚到位,還要做到睜眼時重瞼線弧度流暢,重瞼兩側形態對稱,寬度與瞼裂長度比例適當,睫毛緣均勻顯露,睫毛方向水平微翹,眼神表達自然、柔和。切口設計是手術成功的關鍵。設計主要根據皮膚松弛程度、 皮膚彈性和患者要求綜合考慮。去皮量的掌握是手術成功的關鍵環節。要求在自然閉目情況下, 鋪平切口上下皮膚, 以兩側皮膚剛好對合為準[9],總的原則是[10]僅限切除脫出的脂肪團。若去除過多,易造成眼窩凹陷, 更顯蒼老。有學者認為切除組織的多少至關重要[11],漢族人上瞼美感需要有一定的豐滿度來保證,不然會造成疲憊、憔悴和衰老的感覺,對于術后效果的取決于種族審美標準,一般和審美標準應和自己的民族特征相符合,獨有的容貌特征資料對該民族的容貌學的發展至關重要[12]。
本文回顧分析了對比性分析新疆維吾爾族與漢族女性上瞼皮膚松弛臨床特點 ,希望為進一步研究、治療新疆維吾爾族與漢族女性上瞼皮膚松弛提供相應的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1]王健,姚荔湘,余力等,中老年人上瞼皮膚松弛的個體化整復[J].中國美容醫學,2006,15(6):673-674.
[2]陳婷婷,李為儒.切開法重瞼成形術臨床應用體會[J].中國美容醫學,2007,16(10):1200.
[3]趙萍萍.中老年性上瞼皮膚松弛[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1999:998-1000.
[4]王培英,汪連興,史慶禮等譯.人類學[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3:564-574.
[5]靳華,羅頌椒,白丁.新疆維族正常成人顱面硬組織結構的X線頭影測量研究[J].北京口腔醫學,2001,9(4):179-181.
[6]陳曉玲,程飚,郭云,等.新疆地區重瞼術的臨床體會[J].中國美容醫學,2008,17(5):572.
[7]馮越蹇,張海明,胡守舵,等.內眥贅皮分類及相應治療方法探討[J].中國美容醫學,2007,16(4):512-514.
[8]周孝麟.橫切縱縫法矯正內眥贅皮[J],中華醫學美學美容雜志,2005,ll(6):366-367.
[9]張永玉,殷翠玲,叢濤,等.上瞼皮膚松垂兩種去皮量方法比較[J].中華醫學美容雜志,1999,5(2):94.
[10]趙宏武,郭新志.中老年人去皮重瞼術的技巧[J].實用美容整形外科雜志,2001,12(6):317.
[11]干季良 譯.重瞼術[J].中華醫學美學美容雜志,2005,11(1):19.
關鍵詞:文本;閱讀教學;思辨力訓練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對高中學生思辨力的要求與高中學生思辨力現狀的距離,促使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積極努力地探索行之有效的訓練方法。語文訓練的主陣地是課堂,語文能力形成的源泉之一是經典的文本和永遠鮮活的現實生活。這些應該成為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豐富礦藏,供我們去開采。解讀文本與思辨現實的有機結合是教師借助閱讀教學進行思辨力訓練的有效方法。具體的做法如下:
一、教師確定話題,做到有的放矢
教師確定話題,學生以所解讀文本內容為材料并聯系現實生活思辨。這是對學生思辨力的進一步提升,要求學生在充分熟悉和理解文本的基礎上進行篩選、歸納和總結,使某一角度的內容成為老師確定好的話題的引子或論據,進而展開聯想,對話題進行充分的思辨。
這個階段師生可以將數名學生思辨時材料的取舍做對比賞析,提高學生篩選材料的能力和運用材料進行思辨的能力。
1.學習小說《藥》時的訓練片段
確定話題:悲劇
悲 劇
人生的悲劇源于缺少理解。
夏瑜為革除封建舊制度而流了血殺了頭,本來革命就是要流血犧牲的,倘能為大眾理解并得到支持,也就夠了。但為群眾謀利益,求解放,群眾卻吃了他的血,被殺與獄中斗爭成了群眾在茶館里談笑的料子,甚至連自己的母親上墳時也為自己的死法而在別人面前感到慚愧,這不僅僅是夏瑜的悲劇,更是無數資產階級革命者的悲劇。
……
讓我們在生活中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悲劇。
2.學習小說《項鏈》時的訓練片段
確定話題:虛榮
虛 榮
虛榮之心人皆有之,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超過別人,讓自己變得更優秀,場面上有時不如人,卻硬裝著比別人強,場面下,我們的努力,追求到了曾經虛榮過的生活,這種不滿足于現狀的心理正是社會向前發展的動力。但我們不能有瑪蒂爾德式的虛榮,面對貧窮,夢想財富,只知道哭鬧與憂愁,沒有付出過真正的勞動,真正的鉆石項鏈也掛不到她的脖子上。假使她嫁過去就辛勤勞作,十年之后代表身份的那掛三萬六千法郎的鉆石項鏈不就掛在自己的脖子上了嗎?
……
由此看來,有虛榮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懂得勞動創造了美,不能為美好的前景付出勞動而自嘆命薄。
經過此階段的練習,學生的興趣更濃了,課堂氣氛更加活躍,思辨的水平普遍提高。此項課堂活動,使思辨訓練成了知識、能力、思維等多方面的綜合訓練,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面引導,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其語文素質得到了進一步培養。
二、確定辯題,開展課堂小辯論活動
學生思辨逐步達到了有的放矢,接下來就要有意識的引導學生進行閱讀的量的積累和思辨的質的飛躍,文本解讀中有一些人文性的東西會因社會的發展、個性的差異或吸收或摒棄,而這些也往往是論辯的好話題。以下是學習古代散文《赤壁賦》時的辯手總結陳述片段:
確定辯題:當今還要不要有蘇軾在《赤壁賦》里提出的“取與不取”的人生態度?
正方:我方認為當今還應該有蘇軾在《赤壁賦》里提出的“取與不取”的人生態度。
首先,蘇軾所謂的“取”,指“取”能夠寄托人們的精神生活,就如蘇軾在政治上失意之后“取”清風、明月、江水、扁舟,陶醉于其中,能夠求得精神上的愉悅。而不“取”的是給人心靈帶來陰影的東西,如名與利。這樣看來,處理好“取與不取”能使我們身心愉悅,而身心愉悅是人們生活的終極追求。
其次,我們也可以找到一些“取與不取”使身心愉悅的實例。學過《荷塘月色》,大概誰也不會忘記朱自清所擁有的“荷香”“荷花”“淡淡的月色”,他也陶醉于其中了。學過《故都的秋》,誰也不會忘記郁達夫陶醉于北方那出奇的秋中。
第三,生活中有很多反面的實例告訴我們,名和利不可強取,有人因為名譽而點頭哈腰,抽掉了脊梁骨活著,有人因為幾百元的小利而大費口舌,有人因為眼前金錢利益而身陷囹圄。
基于以上原因,我方認為當今還應該有蘇軾在《赤壁賦》里提出的“取與不取”的人生態度。
反方:我方認為當今不應該有蘇軾在《赤壁賦》里提出的“取與不取”的人生態度。
首先我們應該以發展變化的眼光來看待這個世界。九百多年前中國是一個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后來經過了封建王朝,勝利建立了社會主義,現在已經是市場經濟時代了,一個企業如果不提高知名度,不取名,不求名,將何以存在?何以得到更多的利潤并發展壯大呢?
其次,從個人生存發展的角度來講,你要進入勞動力市場,必須要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自然而然就要求人們去取名。打個簡單的比方,將金子和石塊放在一起,人們最為關注的是金子,因為金子有光芒,那么人的光芒只能靠自己去追求,即使再苦再累。
由此我方認為當今不應該有蘇軾在《赤壁賦》里提出的“取與不取”的人生態度。
在以上的辯論中,正方學生對《赤壁賦》中蘇軾豁達的人生態度的認識加深了,聯系社會生活中不擇手段追名逐利的現象,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思辨,強調人的精神的相通性。反方學生更強調社會的發展變化,從積極入世的態度去關注名與利的問題。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語文文本教學出現了種類繁多的嘗試。有些老師為了追求從前臺到后臺的角色轉換,借助現代化的媒體手段,把課文通過圖片、電影等形式傳達給學生,用畫面呈現課文,從而弱化學生對文本的解讀;有些老師,為了實現三維目標,一味地追求語文教學的審美、應用,把閱讀教學簡單地理解為寫作技巧的模仿,缺乏對文本本身蘊含的文化傳統、思想火花等的親近。
那么怎樣進行文本教學,才能真正實現新課程背景下閱讀能力的提升?
國學大師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重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王國維精妙地以三句詞道破人生之路。
在文本層面,不同的文本形式有不同的形式概念不同的內涵。通過文本我們既可以欣賞作者濃墨重彩刻畫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也可以欣賞作者匠心獨運設計的迤邐曲折、驚心動魄的故事情節;既可以欣賞作者著意營造的如詩如畫如夢如幻的藝術氛圍,也可以欣賞作者盡心打造的或圣潔或光輝或質樸或瑰麗的心境……
因此文本教學也必須實現三重境界:現實主義層面境界,藝術涵義層面境界,美學哲學層面境界。
境界一:現實主義層面境界
現實主義層面是文本帶來的符合文本本身的確指意義。我們只有理解了文本中每個字、詞、句的意思,才談得上理解更高層次的意義。
中國的語言文字本身就是神奇的,一個方塊字就是一個天地,就是一幅畫,就是一首歌,就是一個意境,走近那花那草那天那地,怎么走也走不出文字所織就的鋪天蓋地的美感。余光中在《聽聽那冷雨》里寫道:“譬如憑空寫一個“雨”字,點點滴滴,滂滂沱沱,淅淅瀝瀝,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語言文字因語音、語調、語氣、語序等不同而造成了不同的關系,不同的效果,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意蘊。韓愈在《師說》中針砭時弊,痛斥士大夫之族,一個意思,多種句式,運用豐富的語氣來表達。“其皆出于此乎?”“吾未見其明也”“其可怪也歟?”先從疑問語氣始,而后判斷語氣,最后以反詰語氣作結,錯綜變化的語句,使批判力透紙背。
語言文字構成句構成篇,融入作者豐富的情感,融入作者的匠心獨運。老舍在《想北平》中寫道:“我真愛北平”“這個愛是想說而說不出的”“我愛北平也近乎這個”“我所愛的北平不是枝枝節節的一些什么,而是整個兒與我心靈相黏合的一段歷史,一大塊地方,多少風景名勝,從雨后什剎海的蜻蜓一直到我夢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積湊到一塊,每一細小的事件中有個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個北平,只是說不出而已”“真想念北平呀!”作者運用反復的修辭,直抒胸臆,感情如巖漿噴涌而出,火熱灼人。這愛的詩篇、愛的歡歌、愛的畫面,形成了立體的強大的視覺、聽覺上的威壓,來不及品味,只有被動地感受,被它強烈地震撼。作者一開篇就借用反復的修辭創造了“全方位”的、難以言表的痛快淋漓、酣暢激昂的審美感受。
如果每篇文本都能從文字角度去挖掘,那簡單的文字又能挖掘出多少美?教師要根據不同類型的文學作品,挖掘其語言因素,注重語言分析,引導學生去品味、欣賞、模訪乃至創造。
境界二:藝術涵義層面境界
藝術涵義層面是指文本帶來的豐富的藝術內涵,理解藝術內涵離不開讀者豐富獨特的個體感受。不同的閱歷,不同的審美觀,不同的人生體悟都會使藝術涵義涵蓋面不一樣。這時師生間可以互相充實相互拓展,通過審美想象審美超越來共同進入自由審美涵義的廣闊空間。
《沁園春?長沙》這首詞,可以說文字優美,氣勢磅礴,亮點紛呈,字字珠璣。“鷹擊長空,魚翔淺底”中“擊”“翔”,學生一般理解為寫出了鷹的矯健有力、魚的自由輕快。我們不妨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審美想象,做進一步的探究:通過這兩個字我們還能觀照到哪些獨特的審美視角。有些學生通過審美想象描繪了這樣一個畫面:“蔚藍的天空,清澈的碧水,水天一色,藍天在碧水中投下倒影,置身其中,分不清是碧水還是藍天,詩人已經物我兩忘,眼中的鷹魚一體,一個翔字傳出的是一個畫面,更是一種心境”。從這個層面上講,后者的理解遠遠超越了文本,融入了自己獨特的審美觀,注入了自己個性化的審美解讀。
在解讀韓少功《我心歸去》“為什么作者的心一次次偷偷歸去?”這個問題時,一般層面上理解:作者通過故鄉貧瘠骯臟和異鄉風雅富貴物質上的對比與我在異鄉感覺到冷清、虛空、發瘋、孤寂和我在家鄉感覺到親切、激動、幸福精神世界的對比,水到渠成地得出結論,盡管故鄉異鄉物質天壤之別,但我和故鄉的心靈之約是作者的心偷偷歸去的原因。在理解物質層面這個問題時,一般都局限地理解為物質層面的對比是精神層面的一個襯托。深究文本,我們又會發現,作者在文本第七小節寫道:“而美的從來就是悲的。中國的‘悲’含有眷顧之義,美使人悲,使人憐,這已把美學的真理揭示無余。”《文心雕龍》云:“觀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我們不妨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去解讀文本,作者是帶著自己的主觀情感、獨特的審美視角去觀照自己的故鄉,在他眼里,故鄉的一切都是令人神往的,包括別人眼中的丑。基于此,他也有他對故鄉獨特的審美觀,即美的從來就是悲的。從這個角度上講,也正是由于故鄉的貧瘠骯臟,才成就了故鄉的美。那么“我的心一次次偷偷歸去”的原因不妨可以理解為故鄉獨有的美和我對故鄉特有的感情。
境界三:美學哲學層面境界
藝術涵義只有經過反思轉才能產生對世界人生意義的真正領悟。在這一層面,審美意象轉化為美學哲學范疇。
《赤壁賦》這篇古代散文,僅僅賞析文本的字詞句,達到現實主義層面境界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透過文本感悟蘇軾獨特的人生觀、歷史觀和宇宙觀。蘇子通過“水”和“月”特定的審美意象,向讀者傳達出“變”與“不變”的哲學觀,從而表達他歷經“烏臺詩案”被貶黃州仍然豁達樂觀的心境。要理解這一層面的內涵,還得引導學生搜集有關蘇軾幾起幾落的人生際遇的大量背景資料,借助《前赤壁賦》《后赤壁賦》的對比賞析,結合余秋雨的文章《東坡突圍》以及坡的一系列詩文。只有這樣“水”和“月”審美意象才能提升到美學哲學層面。
文/楊敬科
對秦腔的嗜好,或許終生難改。從懵懂的孩提時代開始,在簡陋的鄉間戲臺下,遠遠看著生旦凈丑粉墨登場,心中就有置身其中的渴望。小時候經常看鄉戲、逛廟會,那曾是我們最大的節事,至今仍記憶悠長。回想起來,因為喜歡秦腔,當時本來枯燥無味的農村生活變得趣味無窮。上世紀80年代時,秦腔的演出市場相當紅火,每逢過年過節鄉上都會唱大戲。記得有一年鄉上唱大戲,我和伙伴們白天看完意猶未盡,還想去看晚場,而父親并不讓去。但當微風將遙遠的秦聲秦韻吹進窗戶時,我仍抑制不住,躡手躡腳走出家門,直奔鄉上。再長大些,只要村子附近演秦腔,我經常會晝夜連著看。每次看戲,當板鼓或鈴聲響起,絳紅色的幕布拉開,敬畏與神圣感莫名地自體內升起。
秦腔是一種古老的劇種,經一代代人的傳承,越見博大。投入看戲時,人置身在假定情境里派生出的充滿獨特的魅力,主音的板胡那一股暢快的調子,竟能讓人產生“渾身的血脈都通了”的錯覺。秦腔不光是一種獨具魅力的藝術形式,還應當是一種傳統文化的重要傳承方式,這或許是秦腔藝術綿延發展的根源所在。記得河西嘉峪關城樓戲臺兩側有副對聯:“離合悲歡演往事,愚賢忠佞認當場。”我始終認為,從小喜歡看秦腔,特別是那些傳統劇的熏陶,對養成自己的個性產生過相當大的影響。
如今人到中年,對秦腔的癡迷依舊。秦腔已深深地融進我的血脈了。進城已近三十年,但不管在什么地方學習或供職,我都不由自主地去關注和參與秦腔藝術的振興與發展。有一段時間在張掖掛職,我通過協調企業贊助,給當地院團解決困難。前幾年,我還結合本職工作,投入創排了《百合花開》等多部衛生題材的舞臺藝術劇目。今年又多方爭取資金,為老家新建一座戲樓和文化廣場,了卻了自己多年的一樁心愿。
眼下工作感覺疲憊的時候,尤其是周末沒有了精神與體力之壓時,還是特別喜歡找劇場甚或茶園看戲。特別是當看到退休老人洋洋自得的生活時,竟開始憧憬著自己退休后的生活方式。我想那時秦腔必定依然是我鐘情的主角。
(選自2014年12月13日《人民日報》)
【技法一賞】
有序記敘,表露真情。文章主要記敘了自己與秦腔親密接觸的情形,表達出了對秦腔的喜愛之情。文章的記敘脈絡清楚,思路清晰,從小時候家鄉秦腔表演的盛大場面,到中年時對秦腔的鐘情與癡迷。這不僅讓人感受到秦腔的巨大魅力,還能真切地了解到秦腔的演出情形。文章自首至尾,在字里行間都灌注著作者的深厚情感。
【跟蹤演練】
1.提取信息。從作者的介紹中我們可以了解到秦腔是怎樣的一種藝術形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題思路:這道題考查的是提取信息的能力。文章在第二段就對秦腔這種藝術形式進行了比較詳細的介紹。我們可以根據這段文字的內容,概括出秦腔的特點。
2.感知內容。作者在文中介紹了自己在兒時和中年時期對秦腔的嗜好。那么作者在兒時和中年時期對秦腔嗜好的表現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題思路:此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整體感知能力。解題時要抓住文中描述兒時和中年時期兩個階段喜愛秦腔部分的內容,然后提煉出具體表現。
3.語句品味。賞析文中畫線的句子。
記得有一年鄉上唱大戲,我和伙伴們白天看完意猶未盡,還想去看晚場,而父親并不讓去。但當微風將遙遠的秦聲秦韻吹進窗戶時,我仍抑制不住,躡手躡腳走出家門,直奔鄉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題思路:此題考查同學們對文章句子的理解和鑒賞能力。賞析散文中的句子一般從修辭的角度和描寫的角度來進行。很明顯,這個句子主要是形象生動地描寫對秦腔的愛,解題時可以從描寫的角度進行分析,要注意“意猶未盡”“還想”“抑制不住”“躡手躡腳”等詞語的含義,感受作者此時的心情。
4.寫法探究。文章第二段屬于什么記敘順序?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題思路:此題考查同學們對文章寫作手法的分析。記敘順序有順序、倒敘、插敘、補敘等幾種。文章第二段是介紹秦腔這種藝術形式,與前后文的敘事不是一脈相承的,應屬于插敘。回答其作用,要結合文章內容來談。
秋水
文/胡竹峰
立秋后,所在的城市雨多了,整天整天下。那雨瘦,枯寒地在天空飄著,細且長,迎向地面,盈盈淺淺,像劉旦宅筆下仕女的凝眸。
清晨,秋水滿簾,霧氣正濃,遠處街道有積水反光,街道旁的花木仍舊依青偎翠,感覺已滿目秋水清涼了。老城區墻角的青苔幽幽散發著秋意,爬山虎枝葉凋零,只剩一身虎骨,嶙峋靜默。薄霧中,汽車尾燈昏黃的光泅開來,心里變得閑淡,睡意也越來越淡。人行道上的灰衣人舉著傘,擋得住秋水,擋不住秋意,縮著肩膀,煢煢獨行。空街行人寂寥如白壁一紙掛軸。幾戶人家陽臺上的花草,蓬蓬散散。悄然落下的幾片梧桐葉被風推動著,娉婷復裊裊,像優雅的女人,也像調皮的童子。
秋天最讓我沉迷的是行云和流水。秋天時候,我在故鄉山岡上,雙手枕頭仰觀行云。少年的時光憂傷陰郁漫長。現在回過頭看,那些日子竟也凝結成鈴鐸,叮叮當當響在心靈的角落,悅耳澄澈,盈盈一握,使人懷念。或許和秋水有關,秋水照映了過去。
秋水下的鄉村是桃花源,清靜獨孤。池塘兩側的石頭窠被陽光和雨露漂白磨光了,墊坐在上面,涼意襲人,坐得久了,才覺出熱來。細腳蜘蛛在旁邊爬,也有一種叫百腳蟲的東西懶而蠢地蠕動。山澗的溪流在谷底躺著,干凈透明如同融化的水晶從石罅間漱流,水中石子被淘洗得顆顆渾圓。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這一定是在秋水之岸。春水青嫩鮮亮,是人生的第一階段。夏水走泥,洪波涌起,是人生的第二階段。秋水無聲綿延,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人生的第三階段。坡寫《赤壁賦》正是中年時候,也正是秋天。我一廂情愿地想,一定是秋水讓蘇軾情不自禁。情的美好正是不自禁,情的痛苦也是不自禁,不自禁如同秋水,流得緩慢卻義無反顧。
《赤壁賦》中,我看見秋水籠罩一切,是節令之秋水,也有莊子的秋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莊子與蘇軾都適合在秋天閱讀,通體清涼,風的肅穆中蟲鳴唧唧,作金石聲,遠處田野翻開的泥土以及田野小徑上亂栽的楓樹,更接近他們文字的氛圍。
很多年前的莊子和蘇子,在一個小院落中老槐樹下的瓦房或者茅屋中輕描淡寫,抒懷追憶寓言。秋水自樹干枝葉間漏下,心思澄明,若有所悟,若有所契,無滓渣無凝滯。秋水流入庭院,不成煙,不成霧,自成一片雨簾。不知不覺中,天已垂暮,柴門靜掩,沾泥的草徑是有人回家了,粗樸的桌椅上放著陶碗。
在莊子那里,秋水彌漫,無處不在。蘇軾的秋水盈盈如一杯清茶。莊子在秋水中游泳,另有一番快意的蕭瑟。蘇子在秋水中駕一葉小舟,舉杯盞且飲且行。人生如蜉蝣置身于天地,渺小如滄海一粟,只在須臾,不像江水滔滔無窮無盡。攜仙人遨游各地,與明月相擁而永存世間。這些都是夢,人生的憾恨只在秋風秋水秋思中。
(選自2014年11月14日《光明日報》)
【技法一賞】
縱橫想象,見景生情。本文生動地描述了秋水所形成的獨特景象。文章不僅描繪了眼前的清晨秋水彌漫的城中之景,還回憶了農村秋天的行云流水,進而放飛思緒,勾連起秋水的文化色彩,敘說了蘇軾和莊子對秋水的獨特感受。文章聯想豐富,感情真摯,營造出了濃厚的文化氛圍。
【跟蹤演練】
1.作者在文中主要描寫了哪些地方的什么樣的畫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文中作者為什么要反復談及莊子和蘇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為什么說莊子和蘇軾都適合在秋天閱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賞析文中畫線的句子。
悄然落下的幾片梧桐葉被風推動著,娉婷復裊裊,像優雅的女人,也像調皮的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為什么要以秋水為題?
一、教材中文本之間的互文性
我們可以將那些“同類”的知識進行交互參照,形成互文性,在閱讀賞析課文的同時,通過合理的聯想,開闊學生的視野,活躍他們的思維,這樣在提高語文綜合應用能力方面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高中教材中出F了三次有關“美人”的意象:《離騷》中有“恐美人之遲暮”,《赤壁賦》中有“望美人兮天一方”,《雨巷》中的丁香姑娘。在《離騷》中,屈原獨創了“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香草美人”意象蘊含著屈原的愛國深情和獨立高潔的人格與政治理想。
在講授《赤壁賦》時,可以將此進行聯想,讓學生分析此中的“美人”究竟指何。在此段中詩人引用的歌詞不僅從形式上繼承了屈原的筆法,大量使用了“兮”字,在內容上也幾乎全部化《楚辭》而來。屈原“信而見疑,忠而被謗”,雖被流放,仍不忘忠君報國,蘇軾被貶黃州,雖身處野外,猶未放棄等待國君對自己的召喚。可見,蘇軾在此效仿屈原,也借對“美人”的思念表達對國君的忠心。同時,“美人”還可以依據東坡遭貶謫,但仍然追求理想的人生態度,理解為美好的政治理想。
而《雨巷》中“丁香一樣的姑娘”,我們可以認為是實指,是詩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麗、高潔而憂郁的姑娘。同時通過前面兩課的學習,學生已經能將文本交互參照來理解,也可以把這位“姑娘”當做詩人心中朦朧的理想和追求。
這里是將課文中相同的知識點進行互文性教學。在學生準確理解把握文本的基礎上,根據互文性理論,從相似性出發,將教材中一些反復出現的意象,構成互文性關系,從中考察其源流及意義的增減,以便學生全面地把握文本的意義。
二、教材文本和課外知識的互文性
生活即語文。語文知識不僅僅局限于教材,作為教師必須幫助學生最大限度地拓寬語文學習內容,最大限度地爭取語文學習的空間,進行由課內向課外延伸的遷移。從拓展延伸中發現意義生長點,挖掘文本深層意義,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學生獲得深刻的情感體驗和審美經驗。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文中說“各國政府――無論保守派或極端民主派――都競相誹謗他,詛咒他……在整個歐洲和美洲,從西伯利亞礦井到加利福尼亞,干百萬革命戰友無不對他表示尊敬、愛載和悼念。”這里恩格斯談到敵人和戰友對馬克思的不同態度,學生對這段話也并不難理解。但如果我們將這段話與《論語》結合起來,學生就不會僅僅停留在理解文意的層面,而且會反觀自身,這樣就會對學生的人格培養產生積極的影響。
《論語?子路十三》中孔子對子貢提出的“鄉人皆好之,鄉人皆惡之”的兩種人都予以否定,而是贊賞“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常常有人希望得到眾口一詞的好評,但孔子并不提倡做人人皆喜歡的“好人”。大干世界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很大,能得到所有人好評的人怎么可能是正直而有原則的人呢?得到許多好評的人和真正的好人,兩者之間是不能劃等號的。用孔子的觀點來觀照恩格斯對馬克思的評價,同時也能指導學生的行為方式、思維方式乃至情感方式,培養他們的獨立人格。
由教材文本向課外遷移,既可以加深學生對教材的理解,鞏固所學的知識,同時又可以考查學生對教材文本的再度開發。例如,我們學習孫犁的散文《荷花淀》,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弄清了文本的學習重點,即“細節”對人物的刻畫作用,課后可以向孫犁的小說《亡人逸事》遷移,讓學生找出其中最形象傳神的細節描寫,并品味其作用,從而達到鞏固文本教學重點的目的。
三、教材文本和其他學科的互文性
語文的學習不是孤立的,它與其他學科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因為我們要借助語文去學習其他學科,其他學科的學習過程也是綜合運用語文知識的過程,其他學科的學習也包含著語言文字的運用實踐,它們是相通的,不可分割的。
在《阿房宮賦》中,有一句“輦來于秦”,句中“輦”的用法屬名詞作狀語,表方式。但部分參考書采用的說法是“輦”字屬名詞作動詞用,表動作。在講解時,在此若借助英語的語法來解釋,問題會變得簡單。例如:I go to school by bike.(我騎自行車上學。)這里的“by bike”是很明顯是“介詞+賓語”的狀語形式,用這個例句來講解原文中的“乘著輦車來到秦國”,學生一下子就能接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