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赤壁賦朗誦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4B-0113-02
古詩詞鑒賞教學一直都是語文教學的難點,因為古詩詞的文體、格式以及韻律等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學生在理解古詩詞內容時,很容易出現“兩極分化”的情況,部分對古詩詞非常感興趣的學生能夠較好地感悟古詩詞的內涵,但一些不喜歡古詩詞的學生卻容易產生厭學的情緒。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結合教學經驗,提出有效的教學策略,提高學生古詩詞鑒賞的學習效率。
一、以探究形式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古詩詞有其獨特的表達形式,且與現代文學作品的表達習慣相比有很大的差異。一般來說,學生在鑒賞古詩詞時,需要先熟悉相應的釋義。教學時,教師通常會直接給出釋義。這種方式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學生產生倦怠的情緒,之后的古詩詞鑒賞自然無法順利進行。要改變這一情況,教師應改變教學方法,完善導入模式。探究模式通常都用于開放性較強的學科中,幫助學生突破思維,在古詩詞鑒賞課堂中應用探究模式,能夠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離騷》這篇詩歌的篇幅較長,且運用了賦、比、興的手法,具有多種內涵,與學生現在的生活距離較遠,學生在學習時難以理解其中的一些內容。而傳統的“釋義―閱讀―翻譯―解析”的古詩詞鑒賞模式很容易走入教學誤區,不利于提高教學的有效性。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教師可將“探究模式”引入古詩詞鑒賞課堂,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開展鑒賞學習,如第一組學習第一章“被貶”,第二組學習“反思”,第三組學習“再試”等。在此過程中,教師根據小組的學習情況為學生提供相應的指導。分組學習后,學生可以在討論中更深入地理解詩歌的內涵,且有更多的時間攻克詩歌中難以理解的字詞。在探究式教學中,教師改變了傳統的授課方式,讓學生在積極探究中對古詩詞進行鑒賞與感悟,為今后學習古詩詞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體會作者的情感
一些作者在寫詩詞時十分留心觀察與自己主觀情感相符的景物,并在描寫景物的同時融入自己的情感,由此達到詩情畫意的協調統一。在鑒賞此類古詩詞時,教師應先帶領學生誦讀古詩詞,使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體會作者的內心情感,從而逐步提高學生鑒賞古詩詞的水平。
例如,在帶領學生鑒賞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時,教師可先講解一下陶淵明所處的時代背景和他的生活經歷,這樣學生自然能夠體會詩中所表達的感情。隨后,教師可要求學生反復誦讀這首詩,進一步體會其寫作特點和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通過朗讀,學生能體會到“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這句展現的是因為土地貧瘠,野草遍地,作物荒涼的景象;“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描寫了作者早出晚歸的生活,雖然生活條件艱苦,但總有明月相伴,可以稱得上是怡然自得;“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這幾句描寫了田園耕作的艱辛,其中“衣沾不足惜”這句詩看似平淡,但結尾處,作者說“但使愿無違”卻表達了作者不想與他人同流合污,更不愿意在這樣污濁的環境中迷失自己,向往返璞歸真的生活信念。整首詩語言平淡,沒有進行太多修飾,而正是平淡的語言,才能夠體現出詩的意境美。
可見,在帶領學生鑒賞古詩詞時,通過反復朗誦和分析,可以使學生深刻地體會作者的情感,以及創作時的心境,從而激發學生鑒賞古詩詞的興趣,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三、學會品味古詩詞語言
文學是一門語言藝術,詩詞更是其中的精華,因為古詩詞雖短小,卻蘊含豐富的情感內涵,因此細細品味詩古詞語言是鑒賞古詩詞的重點。高中語文古詩詞鑒賞是閱讀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整體上看,閱讀的過程也是緣意學文的過程,品味鑒賞古詩詞語言的過程,也就是“學文”的過程。新課改對于閱讀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參照語境來揣摩詩句含義,體會詩詞的表達效果。此外,還需學會鑒賞詩詞,感悟作品形象,品味詩詞語言。”筆者認為在鑒賞古詩詞語言時,可采取如下方法:
第一,把握古詩詞的語言結構。在鑒賞古詩詞時,學生先接觸到的是語音符號,通過語音符號來把握語義。從接受的角度看,語音節奏就成了學生認識古詩詞的表層形態。
第二,認真閱讀古詩詞的遣詞造句。古詩詞中的遣詞造句都精煉且含蓄,具有深遠的意境。詞句的選擇與組合,加上不同修辭的運用,是古詩詞語義構建的單元,同時也是將情感融入語言的重要方式。從某種層面看,古詩詞的遣詞造句是鑒賞古詩詞的關鍵環節。例如,《過華清宮》中,“長安回望”寫出了皇帝本應該留在京城處理政務,但為了討好貴妃,卻去游山玩水,于是便有了“長安回望繡成堆”的描寫,“繡成堆”這幾個字用得非常傳神,概括了驪山的風景,而“紅塵”則描繪了送荔枝的艱辛。在《過華清宮》開頭,作者并未提到荔枝的事,所以學生初讀時并不了解為何“山頂千門”要打開,直到最后才知道“一騎紅塵”居然是為貴妃送荔枝。
第三,品味古詩詞的體式結構與表現手法。古詩詞中,較為常見的結構形態包括層層鋪墊、巧妙過渡以及起承轉合等。古詩詞的表現手法也多種多樣,如聯想、情景交融等。例如,《沁園春?長沙》這首詞就充分做到了情景交融,上片描寫景物,下片抒發感情。按照寫景的順序來看,是從仰視轉為俯視,動靜結合的方式來描寫景物。
四、開展綜合練習,提升鑒賞能力
在古詩詞鑒賞中,除了鑒賞方法與技巧,還需要多開展綜合練習,逐步提高學生的鑒賞水平。因此教師應當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入手,將古詩詞鑒賞向課外延伸。
第一,向教材外延伸,使學生在對比閱讀的過程中得到提升。例如,鑒賞了《念奴嬌?赤壁懷古》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比閱讀《赤壁賦》,并將學生分成幾個學習小組進行交流討論,最后學生得出了如下結論:從寫景方面看,《赤壁賦》描寫了浩渺之景,能夠使人們感受到生命的渺小;而《念奴嬌?赤壁懷古》則描寫了宏偉壯觀的場景,為接下來周瑜的登場做了鋪墊。在懷古方面,《赤壁賦》發問曹操“而今安在哉”,感嘆人生苦短;而《念奴嬌?赤壁懷古》則通過描寫周瑜“大江東去浪淘盡”,感嘆人生如夢。從抒情方面看,《赤壁賦》表達了隨遇而安的生活態度;而《念奴嬌?赤壁懷古》則表達了傷感的情感。
關鍵詞: 文言文 一詞多義 賞析 情境
一、全文通讀,找出生僻詞
之所以覺得文言文難學,是因為它和我們的口語相差很大,其實古代人用文言文和我們用普通話交流的性質是一樣的,一定程度上講,古代溝通交流的詞匯深度高于現代,他們對詞語的掌控和言簡意賅的表達能力強于現在,對于漢字的精髓的理解,需要挖掘文言文的具體字詞,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大體意思,使文章朗朗上口,斷詞有節奏,有一定的語感,對全文的朗讀有一定的整體感覺。以《燭之武退秦師》為例,1.縋:zhùi,用繩子拴著,2.共gōng其乏困:共通“供”,供給,其:指代使者,3.佚yì之狐:指的是人,鄭國大夫。勾出生僻詞,是朗讀的第一步,文言文是需要進行朗讀、培養語感的,這樣學生就會有意識地進行斷句,使得讀起來會有感覺,不再囫圇吞棗。
二、重點解釋文言文動詞,弄懂在句子中的含義
文章標題,“燭之武退秦師”,其中“退”字,如果理解為退卻則固然沒錯,可是你會發現不夠通順,提醒學生此處,“退”作為使動用詞,使……退卻,這里就有一個詞類活用的知識點,為此,我就以點到面,找出一些名詞做動詞,動詞做使動用詞,名詞做狀語,等等。例如,1.晉軍函陵:名詞作動詞,理解為駐軍,2.夜縋而出:名詞作狀語,在夜晚,當晚,3.供其乏困:形容詞作名詞,缺少的東西,4.因人之力而蔽之:形容詞作動詞,損害。另外,一詞多義類型也是難點,需要重點講解,A:封,既東封鄭,(動詞,可使……成為邊界),肆其西封,(名詞,疆界)。B:其:君知其難也(代詞,代越國以鄙遠),吾其還也(語氣助詞,還是),以其無禮于晉(代詞,代鄭國)。C:以,敢以煩執事,(介詞,拿),以亂易整(介詞,用),以其無禮于晉(介詞,因)。由此可見,文言文的一詞多義,給學習文章帶來很多困難,我把重點的字詞逐一講解,不但獨立記住字詞,而且記得它的出處,這樣結合句子,不易混淆,也容易清楚,文言文對字詞的理解,需要慢慢積累,這樣就會變得簡單容易。
三、熟悉歷史故事,帶著興趣學習
文言文是古代人們用于交流的一種語言,了解一定的歷史背景,會讓學生有常識的理解,如果插入一些歷史典故或者歷史人物的評價,我相信學生的興趣就會不一樣,例如《赤壁賦》一文,我會課前給學生講解有關蘇軾的一些奇聞逸事,如時間和條件允許,我會用多媒體播放《新三國》的一段視頻,讓學生了解著名戰役赤壁大戰的場面和血腥,了解里面的英雄人物。讓學生理解《赤壁賦》的寫文背景,這樣學生就能理解《赤壁賦》的中心思想。我們學習文言文,不僅僅是通讀文章,了解詞義,更需要明白作者表達的思想,這樣從他們身上學習一種氣質和感想,用于評價今天我們的行為和觀點。其中不乏一些名句,我們通曉誦讀,便提高了文學素養,摘抄好詞好句,用于寫作時表達內心感想,比起普通的話語更精煉、更有力量。文言文是語言言簡意賅的表現,內涵表達力強,而且需要具有很深厚的文學功底,對于高中生閱讀課文也有一定的幫助。我們學習閱讀課文時,經常需要概括主人翁的中心思想,這便是將課文的高度總結,學好文言文,就會習慣于發現和總結課文的思想,這就是高中語文各個模塊之間的緊密相連。所以,學習好文言文對我們閱讀、寫作等都有很大的幫助,在心理上給學生樹立信心,不能排斥它。要告訴學生,學習文言文也是必要的,它能很好地幫助我們培養思維能力,更好地了解歷史和文化。
四、跳出講解,賞析文言文的整體美
語文課的學習,在于鑒賞,我們都喜歡美的東西,對美的感受的愉悅,能讓自己的視覺和精神得以滿足,文言文句式工整,前后整齊有序,詞句精煉,沒有累贅,所以,文言文是句子的高度整合,是精品,自然給讀者耳目一新的感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把贛江的山水景色描述得淋漓盡致,如果一字一句“解剖”,反而就失去了魅力。又如: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把潭水和煙霧繚繞融為一體,朦朧縹緲的感覺盡顯眼前,“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道出了詩人懷才不遇的心情,壯志未酬的悲憤。文言文的詞句很美,需要慢慢品嘗推敲,沒有強的鑒賞能力,只會膚淺閱讀,這樣是品不出文言文獨特的美感的。千古名句,不僅會朗誦,更需要理解它的意境美。這需要學生感受生活,只有自己體會生活,感受山的雄偉、水的柔情,你就能感受詩人的意境,置身于大自然之中,你便發現詩人筆下的文字便是生活的點點滴滴。好的語文課一定是感受生活的,不僅能發掘課文的美,更能發現生活的美好。
總之,文言文的學習不會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時間積累,教師改變教學方式,增強學生的樂趣和信心,學好文言文,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是必要的,置身于生活化教學,感受文言文的力量,你便喜歡上文言文。我們需要站在學生的角度上看待問題,刪繁就簡,從基礎抓起,運用歷史人物典故,熟悉古代習俗文化,把文言文當做白話文學習,慢慢適應它,掌握了文言文學習的要領,就會水到渠成。
參考文獻:
關鍵詞:信息技術 語文 課堂
信息技術,不僅給我們帶來了新的教學理念、新的教學方法,更為語文課的課堂改革插上了騰飛的雙翅。它帶給語文課堂的有如下幾點沖擊:
一、凸顯課前導學與課后鞏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得益彰。
“傳道、授業、解惑”,這個傳承已久的教育思想在我們很多老師的心中根深蒂固,但不可否認,它有時候卻實實在在地成了我們邁向更高教育境界的桎梏。教學時,教師更多關注的是課堂四十五分鐘給學生傳授的知識,忽略了學生興趣的激發,忽略了自我閱讀、思考質疑和自主解決問題等能力的培養。重視課堂本身,而課前的引領與課后的鞏固、提升效果不佳,是很多語文課堂的普遍現象。其實適當利用多媒體來引導學生開展課前預習和課后的鞏固提升,效果還是相當不錯的。
如在講《寶玉挨打》一課時,課前一周我就詳細布置學生預習,在課堂上讓學生采用小組匯報的形式,利用“導學案”和“視頻展示臺”讓學生展示預習成果;講《這不是一個好兒子》一課時,我布置了一個“回家之后數一數父母額頭的皺紋”的作文或視頻拍攝;講《赤壁賦》一課時,給學生提供了“蘇軾的研究網站”供學生查閱;再如在講《夜歸鹿歸歌》時,提供給學生“專題網站”,包括自主瀏覽網頁、考試測試系統、互動論壇資源。下課了,放假了,也可以在網上尋求老師的幫助,不斷地學習、進步——當這樣的學生該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多媒體課堂的課前預習形式多樣,課后的鞏固著眼于學生語文素養和思想人格的共同提高,這絕不僅僅是語文課堂的延伸,絕不僅僅是為了提高語文成績,更多的是讓孩子們在他們花季飛揚的年齡積極地學習,健康地成長,學會求知,學會做人,學會審美!
二、課堂的整體設計科學有序、結構清晰、環環相扣。
如果說導學和鞏固是一節課的協奏曲,那么課堂教學就是它的主旋律。
如在講《雨巷》時,按照“預習(在線查詢)——教學(FLASH導入,走進雨巷;學生品讀,涵詠雨巷;模仿朗誦,走出雨巷)——鑒賞(三段六法)——在線研討”來建構課堂框架。尤其是“成果展示”這一環節,把學生誦讀的四個視頻展示在大家面前,當學生聲情并茂的誦讀展現在我們的眼前、傳入我們的耳中,我們還會質疑學生的掌握情況嗎?
再如講《赤壁賦》時,分三步走:創設情境,激發參與的興趣,點燃參與的熱情;引導思考,促進參與的主動,點燃思維的火花;內化情感,支撐個體的體驗,增強課堂的活力。講《道士塔》時分四步走:飛天觀音感受美,敦煌文物體會痛,尋找罪人理解恨,月牙泉邊激發愛。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時分五步走:詩歌導入,創設情境;再現對話,角色誦讀;學生討論,理清脈絡;內容探究,分析形象;師生互動,討論孔子。講授《這不是一個好兒子》一課時分六步走:課前預習;創設情境;認識作者,激發興趣;品讀文本,整體感知;品讀文本,生成規律;聯系生活,學以致用。
這些老師的課堂教學都是巧妙地通過音頻、視頻、動漫等多媒體手段創設情境,有效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沉浸在課文的意境中去誦讀、思考、討論、展示,很好地鍛煉了學生的閱讀、思考、審美能力。
巧妙地利用多媒體,我們設計了一節節有條理的課,而一節好課無一例外的都是結構清晰、流暢的課。
三、多媒體的充分利用,有力地支撐了語文課傳道、授業、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課堂本質。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術僅僅作為輔助教或輔助學的工具,而是強調要把信息技術作為“達到資源共享、促進自主學習、實現多重交互、進行意義建構”的認知工具和情感激勵工具,使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在整合過程中得到有效的鍛煉。 由此可見,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改變傳統教學結構、實施創新人才培養的一條有效途徑。
如講詩詞,講到“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時,圖片與圖文直接對應,直接把學生帶入了詩詞的意境當中;講到“微雨寒村”時用多媒體展示江南雪景,更關鍵的是通過圖片與心境的對照,引導學生理解了“虛實相生”的手法。正是對語文鑒賞術語的到位點撥,直接有效地鍛煉了學生的語文鑒賞能力。
在講《信陵君竊符救趙》時,用情節圖片展示故事的梗概,讓學生據此分析人物形象,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教學的重難點確定為掌握文言知識、分析人物形象、掌握塑造形象的方法,這本身就是對授課實質的一種觸摸。
豪放詞有如下特征,一是表現為以詩入詞,把詞的緣情和詩的言志結合起來,提高了詞的格調。二是在內容更多地表現懷古詠史,抒寫襟懷抱負;登高望遠,謳歌報國豪情;感時傷事,表現豁達情懷,“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脫綢繆宛轉之度,使人登高望遠,舉首高歌,而逸懷浩氣,超然乎塵垢之外。于是花間為皂隸,而柳氏為輿臺矣!”(胡寅《酒邊詞序》)。三是豪放詞以“氣”勝,運氣入詞,一氣貫注,浩蕩暢達,往往慷慨激昂,著力表現英雄志士的氣節、氣度、氣魄,抒發他們的英氣、豪氣、壯氣和正氣。
下面以《念奴嬌?赤壁懷古》為例,談談此類詞的鑒賞。
一是有感情朗誦,整體把握氣勝之美。詞人抓住懸崖、陡壁、怒濤、波浪這些可視性極強、變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闊斧,橫畫縱抹,描繪了一幅奇險雄偉的畫面,氣勢宏大,格調高昂,充滿豪情。同時把眼底如畫的江山、心中景仰的歷史人物從滾滾東去的長江水中一齊推出,視野之大,氣勢之宏,胸次之高,實為空前。
二是品味語言,欣賞景物之美。詞的上闋往往寫景,本詞也不例外,其豪壯情調首先表現在對赤壁景物的描寫上。一開篇就顯示了詞人的曠達視野:“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不僅寫出了長江的非凡氣象,而且將自古以來和這里有關的許多英雄人物都概括進來了,表達了詞人對古代英雄的緬懷之情。于是詞人開始尋找英雄的足跡:“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周郎是詞人心中景仰的英雄,但是這里并不展開寫,而是轉而勾畫古戰場的險要形勢:“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的慨嘆,將江山之勝和懷古之情融為一體。這樣的景物描寫,讀罷使人止不住內心情感的激蕩,頗有“天風海雨逼人”之感。
三是仔細研讀,感知形象之美。除了以景抒情,本詞的豪壯情調還表現在對周瑜形象的塑造上。詞的上片將周郎和赤壁并提,已經肯定了周瑜在赤壁之戰中的決定作用,到下片再著力寫周瑜的才干和功勛,英雄形象就格外鮮明了。“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周瑜在指揮赤壁之戰時正是青春年少、春風得意之時;而“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更顯其英雄風采,赤壁之戰對于吳軍來說,是一場以弱抗強的戰爭,而作為吳軍統帥的周瑜不僅沒有絲毫的畏怯,反而從容嫻雅,沉著應戰,談笑間,巧用火攻燒掉了敵人的戰船。這種指揮若定的英雄風貌令詞人滿懷崇敬,作者心中的英雄情結自然流露無遺。
四是反復探究,領悟主旨之美。追慕古代英杰,難免產生自身功業無成的失意之情,更何況他死里逃生,剛貶黃州。“人生如夢”,就是感嘆人生短促、虛幻。和江水、江月相比,和永恒的大自然相比,尤其會有這種感喟。正如蘇軾在《赤壁賦》中所說:“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多少風流人物尚且經不住時光的淘洗,何況自己呢?人生本來就很短促,自己又虛度了年華,等待著自己的將會是什么?蘇軾之所以發出“人生如夢”的感慨,恰恰是因為他想抓緊時間把握現實,有所作為,以期不朽,但客觀的條件不允許他這樣。一個才情奔放而壯志消磨殆盡的人發出這樣的感慨,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一尊還酹江月”,是向江月灑酒表示祭奠。其中既有哀悼千古風流人物的意思,也有引江月為知己,向江月尋求安慰的意思。
整首詞將眼前的景物與古代人事相融合,渴望建功立業的積極精神和虛無曠達的人生態度相融合,豪邁的氣概與超曠的情趣相融合,上下古今,目接神游,以虛實相生的藝術手法對詞境做了最恢弘的開拓。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后面的題目。
念奴嬌 過洞庭
張孝祥
洞庭青草①,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應念嶺表②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短發蕭疏襟袖冷,穩泛滄溟空闊。盡吸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扣船獨嘯,不知今夕何夕。
【注】 ①洞庭、青草二湖相通,總稱洞庭湖。②嶺表:今兩廣地區。詞人在此為官一年左右,后遭讒罷官北歸。
(1)在“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兩句描寫中,作者運用了 和 的修辭手法,寫出了洞庭湖 和 的特點。
(2)“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堪稱千古名句,請具體分析這幾句在表達上的妙處。
一、關鍵詞1:誦讀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詩歌具有鮮明的節奏,和諧的音韻,朗讀是學生走進詩歌殿堂的一把鑰匙。通過朗讀,學生可體會詩歌所蘊涵的超越時空的喜、怒、哀、樂,在感情上與詩人產生共鳴。通過朗讀,學生方可體會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激憤,杜甫“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宏闊悲壯,蘇軾“大江東去,浪淘盡”的豪放,柳永“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凄婉。反之,如果對于詩歌一味地進行語言拆解,則會詩味大減,因此,對于文采斐然、意象斑斕、情感起伏、韻律和諧的詩歌作品,是最適宜“朗誦欣賞”的。
筆者在詩歌課堂教學中,常以名家配樂朗誦作為新課的切入點,然后讓學生模仿朗讀,在朗讀中激發學生賞析詩歌的興趣。而詩歌又與音樂有著不解之緣,因此,在賞析詩歌之后,筆者常讓學生進行配樂朗誦,以此將學生帶人詩人的情感世界,使詩人的情感輻射到朗讀者的情感之中,以達到“感之于外,受之于內”。當然,進行誦讀方法指導也很重要,如引導學生注意詩歌中的“詩眼”,把握詩歌的節奏等等。總之,讀是學習文本最直接的方式,詩的情感、詩的語境、詩的意象無一不是讀出來的。
二、關鍵詞2:意境
中國古典詩歌以意境的渲染和營造來凸顯其獨特的美與魅力,因此,在詩歌教學中,我們不能對詩歌進行簡單的拆解或是單純的字詞句的分析,而要重視引導學生體會詩文帶來的情景交融的境界。但是,如何引導學生體會詩歌所特有的含蓄和意境,由文字感知上升到心靈的體味,與詩人產生感情上的共鳴呢?這確實是一個教學難點。
在教學中,面對詩歌的意境展示,一方面可用文學性的語言給學生設置一個特定的環境與氛圍,以抓住學生心理,讓學生走進詩歌;另一方面,可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運用聲與畫的效果,以聲傳情,以形傳意,調動學生的感覺器官,優化詩歌教學過程。如筆者在教學李白的《蜀道難》時,大部分同學對蜀道沒有感性認識,也就更談不上對“難”字的理解了,如果單純靠教師的描述又過于單調與空洞。于是,筆者就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了一段有關蜀道的介紹片,使學生直觀、形象地了解蜀道的難行,也為鑒賞理解詩歌打下了基礎。
三、關鍵詞3:整合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詩歌是散落于“必修”與“選修”之中的,因此,要想使學生能形成一個完整的詩歌學習體系,增補與整合是必不可少的,借此,既讓學生對詩人、詩歌有更全面的理解,又為高三總復習做了一定鋪墊。
首先,通過“增、補”進行課程資源的有效整合,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與理解。主要是以語文必修教材為核心,適當增補學生熟悉的或是配套輔助練習中的相關內容,對詩歌單元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從而加深學生對該類詩歌主要內容的認識與理解。如在學習了《詩經》之后,除了課本中的《氓》和《采薇》之外,筆者還補充了《蒹葭》、《木瓜》、《無衣》、《子衿》等詩,這些詩內容涉及婚戀、思鄉、戰爭等各個層面,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模塊教學,讓學生充分了解了《詩經》賦比興的手法和現實主義風格。
其次,進行專題教學與探究。知人論詩,以詩知人。筆者常以課文選詩為主,結合詩人生平、思想和個性特點,開設詩人教學專題,讓學生對詩人的生活和創作有一個全面的了解。筆者先后開設了“陶淵明”“李白”“杜甫”“蘇軾”“李清照”“陸游”等詩人專題,讓學生對詩人的生平與思想,創作內容與風格,都有了較為全面的了解,也積累了一定數量的詩歌。如在“蘇軾”專題學習中,以《念奴嬌》和《定風波》做基礎,又增加了《江城子密州出獵》、《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記夢》等詩詞,加上其散文《赤壁賦》,將這些作品放入詞人一生的歷史沉浮中去感悟、去品讀,感受到時代留在詩人身上濃重的烙印,以達到知人論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