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詩歌鑒賞技巧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關注題干。詩歌鑒賞題,總有一句話:“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或“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這些題干,我們往往忽略,但是其中暗含不少可用信息。例如,從題干中我們可以得知,您要做的是唐詩還是宋詞,了解這些就等于知道詩歌創作的總體背景。另外,也告訴您要做的是詩還是詞,詩詞是兩個不同的題材,在答題思路上也稍有不同,利于調動我們答題思維的方向。甚至有的題干會告訴我們更多關鍵的信息,例如:2004年江蘇高考卷的題干是“閱讀下面一首唐代的邊塞詩,然后回答問題。”這些信息告訴我們我們要解答的是一首唐詩,題材是邊塞詩。了解這些。我們就可以用大腦中儲藏的邊塞詩的知識來答題,確保答案不會有太大的偏差。所以,題干不容忽視。
2、標題和作者不容小視。我們所接觸的詩詞大體有送別詩,詠物詩,懷古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等題材。而這些題材在標題中有所暗示。例如:2007年江蘇卷詩歌鑒賞的標題《登金陵鳳凰臺》作者李白。仔細分析這個標題,“金陵”是南京的別名,“鳳凰臺”一個南京的古跡,“登”是動詞,登上。標題合在一起:登南京的鳳凰臺。由此可知,該詩應該是一首懷古詩。再結合我們所熟悉的詩人李白的經歷,可以得知,本詩李白借登臨南京鳳凰臺這一歷史古跡,來抒發自己感情,了解這些后,我們自然會想到懷古詩的相關知識,例如,對比手法的使用,抒發昔盛今衰之情等。
3、詩歌中景物描寫。古代大多數詩詞中,多數都有景色描寫,詩中的景即我們所說的意象,抓住這些意象,作者感情基調便有了很好的把握,所以我們必須注意對這些意象的積累和識記。例如:見到“柳”我們會想到送別,見到“酒”我們會想到憂愁,見到“南浦”我們會想到送別等等。另外,如果景物多,就考慮到諸多景物放在一起營造的一種氛圍,這種氛圍就是詩歌的感情基調,往往也是作者的感情。例如2004年江蘇卷詩歌鑒賞題:《征人怨?柳中庸》原詩: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其中“馬策與刀環、黃河和黑山”等都是暗示戰爭的詞語,在解題中它們就應該引起師生關注。
4、詩詞中注釋不能忽略。有的詩歌鑒賞題中有注釋,這是解題的很重要的突破口。我們可以設想:為什么命題人要加注釋?如果沒有這個注釋是不是就影響學生答題?可見注釋的重要性,而且這些注釋內容并不固定,有的注釋是介紹作者或是本詩寫作的背景,了解這些就了解到寫作本詩的動機,利于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有的注釋是對詩句中部分詞語的解釋,了解這些至少對該詩句的答題意思有了解,利于解題。例如:2005年江蘇卷注釋:苗發,司空曙是李益詩友。如果不注意這個注釋,我們或許不知道何為“苗發”,但是通過注釋,再結合標題,我們知道,詩人開始懷念朋友了,下面的題目是不是做起來就容易許多?
5、命題人設置的題目,往往也有很多暗示。題目是考察學生,也是命題人認為這首詩的核心所在,了解這些題目對理解詩歌內容是有很大作用的。例如2010年江蘇卷第三問“(3)三、四兩句詩,明人陸時雍《詩鏡總論》云:“代為之思,其情更遠。”請作具體分析。(4分)”通過這一問中“代為之思,其情更遠。”可知表達技巧為想象,然后結合情感分析將想象的內容具體化即可。所以,詩歌鑒賞中的題目不能單純當做問題出現,或許里面也有答題的暗示。
關鍵詞:描繪 定性 明情
詩歌鑒賞在近幾年的高考中有兩個顯著變化:一是題型由客觀題變成了主觀題,難度增大;二是分值越來越高。在高考這個指揮棒的帶動下,詩歌鑒賞在備考中所占的比重增大,師生所花費的精力也隨之增多。筆者作為一名高三語文教師,在詩歌鑒賞教學中常常遇到這種情況;不少學生反映,一首詩自己讀懂了,但面對主觀試題時,卻不知從何答起,往往只能憑感覺勉強作答,結果得分率極低。因此,部分學生對這類題望而生畏,有的甚至干脆棄之不理,他們認為復習不復習反正效果都是一樣。筆者認為,這種現象的出現,主要原因是考生在備考中對詩歌鑒賞及答題的技巧、模式沒有作深入探討。根據多年的教學體會,筆者在此試就詩歌鑒賞中意境型試題的答題技巧作一個分析,以期對考生有所幫助。
知識儲備
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提問變體: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景象)?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所謂意境,是指寄托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答題時三者缺一不可。
答題步驟
1.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于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象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
2.定性,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準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3.明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只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么而感傷。
鑒賞示例
絕句二首(其一)
杜 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注:此詩寫于詩人經過“一歲四行役”的奔波流離之后,暫時定居成都草堂時。
問:此詩描繪了怎樣的景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
答:此詩描繪了一派美麗的初春景象:春天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江水映日,春風送來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濕,燕子正繁忙地銜泥筑巢,日麗沙暖,鴛鴦在沙洲上靜睡不動。(步驟一)這是一幅明凈絢麗的春景圖。(步驟二)表現了詩人結束顛沛流離,生活開始安定后愉悅閑適的心境。(步驟三)
綜合訓練
一、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題。(2004年高考廣東卷)
江漢
杜 甫
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遠,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
問:這是杜甫晚年客滯江漢所寫的一首詩。詩中二、三聯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風”幾個意象,請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十五夜望月
王 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1.第一、二句中的“地白”、“濕桂花”描繪了什么景色?在全句中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詩想象豐富,語言優美。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丹陽送韋參軍
嚴 維
丹陽郭里送行舟,一別心知兩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鴉飛盡水悠悠。
問:簡析第三、四兩句的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一、(審題分析)這一題對詩歌“意象”、“意境”的賞析,涉及詩歌鑒賞最基本的常識。詩中幾個典型的意象,如“片云”“孤月”“落日”“秋風”,有實有虛,有的既是實景的描寫,又有喻義。把握了這些意象,就可以推斷此詩為一首即景傷懷之作。
第二聯中的“片云”“孤月”既為實景,也有喻義。“片云”在空中飄蕩,就像自己漂泊他鄉,漫漫長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獨;第三聯用落日比喻自己黃昏暮年,秋風則是眼前實景,與上句之“落日”意象相對,虛實結合。(步驟一)兩聯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種天高道遠,孤月獨照的冷清意境。(步驟二)表達了詩人的孤寂傷感之情。(步驟三)
二、1.描繪了十五月夜的素潔清朗、夜深露重的景色,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環境氣氛,為下文寫秋思作鋪墊。
[關鍵詞]詩歌鑒賞備考策略解題技巧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5)040031
詩歌鑒賞是近幾年高考語文試卷中必考的考點。但從學生平時模擬測試及高考的得分情況來看,都不怎么理想。考題賦分6~8分,學生得到的分數大多在4分左右。針對這種情況,筆者根據幾年來帶畢業班備考總結出來的一些經驗,提出以下幾點備考復習建議,希望能給高三備考教師做一點參考。
一、 吃透《考綱》,弄清詩歌鑒賞題規定考查的內容及選材特點
《考綱》規定:(一)鑒賞古代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二)評價古代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選材方面:1.篇幅短小;2.語言內容淺易。
弄清了這一點,就可以從浩如煙海的詩歌中縮小復習的范圍。詩歌方面,篇幅太長可以排除,只選擇唐詩中的律詩和絕句即可;內容深奧晦澀的宋詩也基本可以排除(文化較發達且自主命題的省市除外);宋詞元曲也是內容淺易、篇幅短小的。題材方面主要有詠史詠物、山水田園、邊塞生活;抒發的思想感情無非是建功報國、思鄉懷人、憂國傷時等。
二、掌握詩歌鑒賞必備的一些術語
在答題過程中,是否運用鑒賞術語,也就是是否“說行話”,往往可以衡量出一個人鑒賞水平的高低,也是高考詩歌鑒賞題得分高低之所在。詩歌鑒賞中的形象(文學形象)包括作品中的人物、栩栩如生的自然圖畫。語言(文學語言)包括基本義和深層義,語言風格的術語主要有:平淡、工麗、直率、委婉、自然、清幽、雄奇、奔放、悲慨、洗練、明快、朦朧、沉郁、飄逸等。表達技巧包括:結構、表達方式及表現手法。結構方面的術語有:線索、順序、過渡、照應。表達方式方面的術語有:敘述、描寫、議論、抒情、說明。修辭手法有:比喻、比擬、夸張、對比、排比等。表現手法有:抑揚、點面、虛實、動靜結合、借古諷今、對比映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象征烘托、用典等。詩歌中常見的塑造形象的方法主要有:細節刻畫、烘托、對比襯托、比興手法。抒情方式主要有:抒情主人公直抒胸臆、情景交融、寓事于情等。
要概括思想內容,必先分析形象,要分析形象,必先分析語言及表達技巧,所以將這些術語爛熟于心是非常必要的。
三、搜集整理掌握意象語言及寓意
柳、楊柳、折柳――離別惜遠;芳草――離恨;芭蕉、梧桐――孤獨憂愁、離情別緒;梅花、、蟬――高潔品格;竹、松、柏――堅韌、孤直;杜鵑――哀怨、悲苦、鄉愁;猿啼――哀傷;烏鴉――衰敗荒涼;蟋蟀――懷念征人;大雁、青鳥――傳書信使、離人思緒;喜鵲――喜訊;白云、明月――孤冷凄清、高潔美好、思鄉念親;南浦、長亭、灞陵――送別之地;羌笛、胡笳――凄切;哀鴻――哀傷悲痛、流離失所的人;吳勾――寶劍、利劍;紅豆――男女愛情或朋友情誼;柳營――軍營;采薇――隱居生活;紅葉――傳情之物;琴瑟――夫婦感情和諧、兄弟朋友情誼;昆山玉――杰出的人才。如果詩中出現了這些意象語言,一一對應,不難理解詩歌的形象及思想內容。
四、教會學生把握詩歌形象和概括思想內容的方法
詩歌的形象及思想內容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跟作者的人生經歷、時代背景有直接的關系。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行路難》,杜甫的“三吏”“三別”,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無不與詩人的人生經歷和時代背景有直接的聯系。所以,分析形象,概括詩歌的思想內容應分三步走:一看題目,二看作者,三看背景(包括注釋)。
1.看題目(詩題),往往可以看出詩歌的寫作內容。如孟浩然的《過故人莊》,“過”就是拜訪的意思,“故人”就是老朋友。詩歌的內容就一目了然:到老朋友家做客。詩歌寫的肯定是介紹老朋友家及周圍的環境,老朋友的熱情款待,朋友之間的真摯感情,以及對田園生活的向往。千萬記住,孟浩然是山水田園詩人。
2.看作者,可以聯想作者的寫作風格以及作者最喜歡表現的主題。詩人所寫的詩歌中,就風格來說大體是一致的。如李白的飄逸,杜甫的沉郁頓挫,始終貫穿在詩人絕大多數的詩篇之中。詩人最喜歡表達的主題也往往固定的。比如李白就喜歡歌頌祖國的大好河山,抒發自己抱負,以及仕途的失意;而杜甫則是深刻地反映現實,抒發自己對祖國的命運的擔憂。
3.看背景,除了能夠幫助我們了解詩人所處時代的社會狀況外,更重要的是可以看到當時的社會對詩人的影響。如唐朝經濟的全面繁榮,接連出現了“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局面,國內堪稱清平富庶,對外更是軍威大振。因而唐朝尤其是盛唐的一般人士對自己的民族和時代充滿了自豪感,由衷地贊嘆“生死大唐好”以表忠心。唐代詩人的主干是一些朝氣蓬勃積極向上的世俗士子,他們向往和追求的是意氣和功業。回蕩在唐詩中的主旋律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的愛國熱忱(楊炯《從軍行》),是“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雄心壯志(李的《行路難》),是“致君堯舜上 ,再使風俗淳”的遠大抱負(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是“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介入態度(白居易《與元九書》),是“欲回天地”的濟世情懷,還有獻身精神、歷史責任感,等等。唐詩中所表現的頹唐、失望和痛苦,大多是詩人壯志難酬時的消極反映,較少書寫對現實的逃避和超脫,很少表現對聲色的貪婪占有與享受。所以,唐詩中“濟蒼生”“安社稷”是它們最突出的主題。所有這些,無不對詩人產生影響,其作品自然是這些思想感情的流露。如果在對唐代詩歌的思想內容概括中出現了“逃避”或“超脫”等字眼,很可能是離題了。
另外,所處的朝代不同,或者在同一朝代的不同時期,對詩人的影響也不一樣。如李清照的少女時期,婚后的短暫幸福日子,南逃后的孤寂生活都直接對詩人的詩歌(詞)產生影響。看注釋,看寫作時間,都有助于理解詩歌。
在分析形象、概括思想內容時,還要特別關注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情等。反映心情的詞語,如直接表露的“悲”“孤”,間接表露的“不堪”“強”等;描寫人物所處的環境(時、地、天氣及周圍景物);詩中出現具體景物含義;對物象描寫方面、描寫用語及評價用語的感彩;進一步由物象聯想到有關人的品質或理想;特定稱謂語言如“秋水――眼睛”“盜泉――不義之財”;用典,即引用典故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五、掌握古代詩歌鑒賞常用的表達技巧
(一)從語法角度關注以下一些詞
1.名詞。意象名詞:表情達意;意象名詞連用:營造一定意境,情景交融,含蓄而耐人尋味。
2.動詞。點燃整個詩句。如“舞”“馳”“隨”“抱”多重含義的動詞。
3.形容詞。描繪形、聲、光、色等形象特點,其中顏色最能表達心情,增強描寫的色彩感、畫面感,渲染氣氛。
4.副詞。如“忽”。
5.量詞。如“一片”“萬點”等。
6.疊詞。增強韻律感或起強調作用,意象名詞羅列通常用來特寫,或營造意境。
(二)語言的表達效果和內容有關
1.為形象服務,使形象生動逼真,形神兼備。
2.為主題服務,表達思想感情。
關鍵詞:高考詩歌鑒賞;方法;技巧
詩歌鑒賞因為需要豐厚的文化底蘊而成為高考語文的一個難點。從應試的角度講,讓學生具備一些操作性強的鑒賞方法和技巧勢在必行。結合學生的實際和高三教學的經驗筆者總結了以下兩種鑒賞方法:
1 借詩讀詩法
借詩讀詩法,是利用詩歌自身的信息——題目、注釋、作者、內容等,在讀懂詩歌的基礎上完成鑒賞題目的一種方法。
1.1 利用題目
題目是詩歌的眼睛,它會或多或少、或隱或顯地揭示詩歌的內容。讀懂題目有助于了解詩歌的內容體式,有助于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因此,我們在賞析詩歌之時,要留心詩歌標題,要學會分析題目所傳達的點滴信息,要學會把握題目與詩歌內容問的關系。
例如宋詞《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由題目可知,兩首詞均為懷古詞。懷古的作品往往是落筆于古人古事,著眼于今人今事,從而達到以古喻今,借古諷今的目的。通過分析題目我們把握了詩歌的體式,在進一步的鑒賞時就會變得容易很多。再如陸游的《書憤》和杜甫的《春夜喜雨》,兩首詩標題中的“憤”字和“喜”字,鮮明地透露了作者及作品所表達的情感。
1.2 利用注釋
我們所鑒賞的詩歌大都或多或少地帶有注釋,充分地利用注釋對我們鑒賞詩歌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例如蘇軾的《h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注:本篇是蘇軾于元豐5年(1082)12月在黃州所作。蘇軾因所謂的“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蘇軾自元豐3年(1080)2月至黃州,到元豐7年6月移汝州,在黃州貶所居住4年多。
這首詞后面有這樣一道鑒賞題目:本詞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心境?結合注釋我們很容易回答出來:本詞表達了作者被貶之后孤獨凄涼的心境。
詞的注釋交代了詩歌的誕生背景,它幫助我們準確地把握了詩歌的內容和感情基調。
1.3 利用作者
有時候我們會遇到熟悉詩人的陌生詩歌,這種情況下,要充分調動與詩人有關的知識儲備,聯系詩人所生活的時代,詩人作品中一般表達的主旨、情感,用詩作的一般風格去欣賞詩歌,同樣會有省時省力的功效,所以日常的學習中要注意知識的積累與梳理。
1.4 利用內容
詩歌內容主要指詩歌中選擇的意象,描繪的場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等。例如南宋張輯的《月上瓜洲》:
江頭又見新秋,幾多愁?塞草連天何處是神州?英雄恨,古今淚,水東流。惟有漁竿明月上瓜洲。
“新秋”和“塞草連天”表明詩歌描繪的是秋景,古人寫秋一般都是“悲”的筆調,這一內容提示對我們把握本詞的感情基調很有幫助。
總之,詩歌的所有信息都會給鑒賞活動提供有效的幫助,學會利用這些信息我們就能準確地把握詩作內涵,有效地完成鑒賞題目。
2 調動儲備法
高三學生必定擁有相應的詩歌知識儲備。調動儲備法就是充分利用自己掌握的與詩歌有關的所有知識,完成詩歌鑒賞活動的一種方法。
2.1 文學知識儲備
如果所鑒賞的詩歌作者是熟悉的詩人,我們就要充分調動作家生平、創作風格等相關的知識儲備。以陸游為例,陸游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詩人,他的詩歌大都表達了有心報國卻報國無門的憂憤失望之情,以及渴望收復中原的強烈愿望。欣賞陸游的詩作,我們可以從其生平和詩風推測其詩歌的內容與主旨。
2.2 史學知識儲備
同一時代的詩人會有著某種共同性,同一時代不同時期的詩人又有著某種不同之處,因為歷史影響著文學的創作。從文學的角度積累史學知識,聯系史學的知識鑒賞文學作品,既有助于了解詩歌的創作背景和詩人的創作風格,也有助于準確欣賞詩歌。
2.3 詩歌知識儲備
詩歌知識涉及的內容很多,最主要的是詩歌的意象、典故、抒情主人公形象等,這一點在以詩讀詩法中已有所涉及。
再以《月上瓜洲》為例,“漁竿明月上瓜洲”翅造了一個“漁翁”的形象,我們所熟悉的柳宗元的《江雪》也塑造了一個漁翁形象,雖然張詞中的漁翁非柳詩中的漁翁,但兩個漁翁有著諸多相似之處。如果在閱讀時,能聯系已知的柳宗元《江雪》中的漁翁形象,就容易回答出“‘惟有漁竿明月上瓜洲’中塑造的漁翁形象寄托了詞人怎樣的情懷”這一問題了。
審題是個巧活,我突然想到王國維《人間詞話》中的一個理論“出入宇宙人生――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本來講的是寫詩與做人,既要學會“入”得認真、深刻與執著,又要學會“出”得超然、淡泊與灑脫。那么,看看我們是不是能把這種理論用在詩歌鑒賞審題上呢?
一、走“出”形式與誤區
雖說審題要學會摳字眼,但也不能鉆牛角尖,有些時候,我們需要以“出”的姿態審題。我們常常會看到表達技巧、表現技巧、表現手法、表現特色、藝術特色、手法這些專業術語,其實,這些問法大同小異,不必被它們圈死。但是,如果問的修辭手法,那么肯定只考查修辭手法了,因為這是非常狹窄問法,詩歌鑒賞技巧類題型最容易處理的就是問法狹窄的題目,因為詩歌鑒賞中修辭不過就那么幾種:比喻、比擬、借代、夸張、設問、反問、頂針、對偶(對仗)、起興、用典、化用、雙關、疊詞、互文等,而根據經驗,頂針多數在元曲中出現,到目前為止,我只在2005年湖北省高考詩歌鑒賞《漢宮秋》第三折戲中發現考過頂針,例如“返咸陽,過宮墻;過宮墻,繞回廊;繞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黃;月昏黃,夜生涼;夜生涼,泣寒蜇;泣寒蜇,綠紗窗;綠紗窗,不思量!”然而,目前全國卷偏向詩詞,所以這種手法基本可以忽略;很多學生做題時特別喜歡用對偶(對仗)和設問,其實,如果仔細分析會發現這種手法只限于語言形式,而詩歌鑒賞重在考詩歌本身的內容與情感,淡化語言韻律形式,所以,如果問修辭,對偶(對仗)基本可以不考慮,由此類推,疊詞也可以不考慮;互文不在高考考查范文之內;化用與用典并不用分得太清,基本上考到“用典”就已經達到高考目的。這樣一來,常用的修辭就只有比喻、比擬、借代、夸張、用典、雙關和起興了,而且前四種考查最多,值得一提的是,“對比”這種手法在分類上比較模糊,可以看做修辭類,也可以看做其他表現手法類,只是說,在答修辭時,多留一個心眼,發現有對比,就可以作答。所以,這樣一分析,問題是不是變簡單了一點呢?
剛才說問修辭就直接從修辭手法入手,如果問“這首詩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或者藝術手法或者手法?”這種問法的范圍比修辭大,但包括了修辭,也就是說同樣要從修辭開始考慮,沒有修辭,就考慮別的手法,比如“渲染、烘托、襯托、白描、工筆、虛實結合”等,例如2014年重慶卷《商調?黃鶯兒 贈燕》“ 花落意難堪,向泥中,著意銜,攜歸畫棟修花口。珠簾半緘,烏衣半摻,最難消王謝堂前憾。語呢喃,千般訴說,只有老僧諳。”問題是:作者描寫燕子,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答案是:擬人、用典、虛實結合。前面兩個屬于修辭,而虛實結合屬于修辭以外的表現手法,可見,問題問的再大,也要從小處入手。所以,走“出”所^的形式與誤區,不要被題目表象所迷惑,懂得這一點,做題時是不是心中更有數了呢?
二、深“入”題目的核心
除了修辭手法,還應該提到描法和抒情手法。詩詞以描寫和抒情為重,一般來說,詩歌考查以律詩最多,律詩頷聯主要是寫景,如果考查這一聯,肯定是描法和修辭手法(寫景也常用修辭手法)。而且有些題目,不會直接問這里用了什么描法,而會問是如何寫景的;或者說頷聯寫景很精妙,妙在何處;或者問頷聯是從哪些角度寫景的。其實是在間接考查描法和修辭手法。例如:儲光羲的《詠山泉》“山中有流水,借問不知名。映地為天色,飛空作雨聲。轉來深澗滿,分出小池平。恬澹無人見,年年長自清。”問題是:結合全詩,簡要分析“映地為天色,飛空作雨聲”的妙處。而答案則提到了比喻、視聽結合、動靜結合。如果發現這些規律,題目難度是不是大大縮小了呢?
三、“出”“入”并用,“觀之”又“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