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桃花源記譯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間隔 一作:隔絕)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2、譯文
東晉太元(公元376-396)年間,武陵有個人以捕魚為生。有一天他沿著溪水劃船而行,忘記了路有多遠?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兩岸的幾百步之內,中間沒有其它樹木,花草鮮嫩美麗,地上的落花繁多交雜,漁人對此感到非常詫異。他繼續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花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源頭,漁人發現了一座小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子里面仿佛隱約透著點光亮。漁人便下了船,從洞口走了進去。最開始非常狹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過。又行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明亮開闊了。漁人眼前這片土地平坦寬廣,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齊,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以及桑樹、竹子這類的植物。田間小路四通八達,雞鳴狗吠的聲音此起彼伏。人們在田間來來往往耕種勞動,男女的穿戴全都與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樣。老年人和小孩兒,都怡然并自得其樂。
這里的人看見了漁人,感覺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里來的。漁人都一一作了回答。這里的人便邀請他到家中做客,擺了酒、殺了雞用來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全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先祖是為了躲避秦朝時期的戰亂,率領妻兒鄉鄰們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從此他們再沒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絕了一切往來。村里的人問漁人現如今是什么朝代,他們不知道有漢朝,更不用說魏、晉兩朝了。漁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說了出來,村民們聽了都感嘆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漁人邀請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來款待他。漁人停留了幾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辭。村里的人告訴他:“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啊。”
漁人出來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著來時的路回去,處處都做了記號。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見太守,說了自己的這番經歷。太守立即派遣人員跟隨他前往,尋找漁人先前作的記號,最終迷路了,后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關鍵詞:闡釋學 斯坦納 理解 翻譯四步驟
1.闡釋學與翻譯
闡釋學是關于理解和解釋文本意義的哲學理論。闡釋學是當代最具生命力的哲學思潮之一,闡釋學與翻譯研究又有著天然聯系。譯本是對原文的一種解釋,一種闡述或闡發,一種注解詮釋,而這些又都可以歸結為“釋義”――對原作品意義的解釋。闡釋學派的代表人物施萊爾馬赫的翻譯理論,明顯地體現了闡釋學派的一個基本理念:真正的理解是對語篇作出“創造性的重新闡釋”并提出了以作者為中心和以譯本讀者為中心的兩種翻譯途徑,喬治?斯坦納繼承并發揚了施萊爾馬赫的觀點,他明確指出“翻譯即理解”,認為語言的產生和理解過程,實際上乃是翻譯過程。
2.闡釋學關照下的《桃花源記》
《桃花源記》是東晉文人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描繪了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恬靜,人人自得其樂的社會,成為后世向往中的理想圣地。該文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不論在其思想深度和文學意境的塑造方面均體現了作者非比尋常的文學造詣,堪稱文質兼美,情境俱佳的典范之作。時至今日,《桃花源記》被多次翻譯,林語堂、HerbertA?Giles、楊憲益、黃俊雄、毛榮貴、羅經國等人都曾翻譯過該文,其中屬楊憲益先生的翻譯最為使人印象深刻,下面用闡釋學派代表人物斯坦納的翻譯四步驟對楊的譯一個簡單的分析。
2.1信任
首先,譯者進入的是“信任”的層面,“一項信念的投入”,讀者相信原文是嚴肅的作品,言之有物,有翻譯的價值。楊憲益先生一生致力于把中國文學翻譯成英文,讓中國文化走出國門,他畢生的愿望,就是把中國文化介紹給全世界。因此,楊先生及其夫人一起翻譯了大量中國古典小說如《紅樓夢》、《離騷》、《屈原》等。
《桃花源記》作為中國古典文學中的一朵奇葩,自然也被列入其中。楊憲益先生將翻譯《桃花源記》作為向西方介紹中國古典文化的一個窗口,認為該文是能夠被翻譯且有意義有價值的。這樣就完成了翻譯的第一步驟――信任,一切翻譯活動都從信賴開始。
2.2 侵入
所謂的侵入,就是侵占與發掘。指牽涉到的兩種語言之間,兩種思維形式之間造成的沖突在翻譯過程中的體現?!扒秩搿币辉~常使人聯想起侵犯、占領等具有掠奪性色彩的詞。而實際上,侵入是對原文的理解,這正好反應了闡釋學派中的重要思想――翻譯即理解。作為翻譯的第二個階段在斯坦納看來都是有偏見的,是對原作者意圖和視闕無法避免的攻擊,因為譯者無法不對他的時代和背景妥協(George?Steiner 2001:87)
例如:
原文:晉太原中,武陵人捕魚為業。
譯文:In the reign of Taiyuan of the Jin Dynasty, there was a man of Wuling who was a fisherman by trade.
該句中,譯者在譯文中添加使用了“reign”、“Jin Dynasty” 兩個詞語,展現了中國古代王朝更替這一歷史,保留了中國古文化中的一些特有的質素,使西方讀者能更多的了解中國的歷史與文明的變遷。
2.3.吸收
在對原文的入侵以后便進入輸入吸收的過程,即原文意義向目的語言中的移植,這是前一個步驟所取得的成果,包括原文的意思和形式必須移植規劃到譯語之中,用譯語完整的體現原作的所有信息。闡釋學認為,文本中含有原作者的視界,理解者則是有其所處具體時代氛圍形成的視界。兩種視界間存在著由時間間距和歷史情景變化引起的差距。因此,譯者要發揮主觀能動性,盡量向作者靠攏,以達到“視界融合”。
原文:黃發垂髫,并依然自樂。
譯文:And all of them, whether old people with white hair or children with their hair tied in a knot, were happy and content with themselves.
2.4.補償
所謂補償,是指對原作進行重組,采用一定策略對之前階段中因為語言和文化的差異發生的信息喪失進行補償,即對翻譯過程中的丟失、偏差、過失進行補償、修改,把原有的東西歸還到原來的地方。
譯作之所以能對原作進行補償,是因為它能使原作在新的地區和新的文化領域里繼續生存下去。西方讀者對中國某一特定時期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等知之甚少,楊憲益先生對《桃花源記》的翻譯正好填補了這一空白。西方讀者從中了解了東晉時期人們的特殊心態、社會狀況等,即通過翻譯顯示出了它的價值。在這種情況下,原作就得到了補償。
3.小結
本文在闡釋學的基礎上,運用其代表人物斯坦納的翻譯觀點,從信任、侵入、吸收和補償四個步驟分析了陶淵明的名作《桃花源記》,系統地論證了闡釋學派的觀點――“翻譯即理解”,其中,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時間的差距,歷史背景和所處的社會環境不同等因素都會成為翻譯的障礙,給翻譯帶來困難。譯者需要充分發揮主體性意識,在翻譯過程中準確的理解原文所要傳達的思想和文化內涵,努力使自身的視域與作者所處時代的視域相靠近,做到視域融合。以期重現作品精髓,同時彰顯作者的創造力。
參考文獻:
[1]George steiner,After Babel: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2001.
[2]蔣俠,2010,闡釋翻譯“祥林嫂”過程中的譯者主體性[J],《綏化學院學報》第30卷第五期,132-133頁。
[3]朱瑞君,2009,從斯坦納翻譯四步驟理論看譯者主體性―以翟理斯《聊齋志異》譯本為例[J],
[4]《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第23卷第6期,92-96頁。
[5]陶淵明,1988,桃花源:詩并記[M].中國文學史勘考資料選編[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一、興趣領先,熟讀巧背
布盧姆認為,學生“學習的最大動力,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既如此,指導學生學習、背誦文言文,首先必須培養學生朗讀、背誦文言文的濃厚興趣。如在新課導入時,可運用多媒體播放名家朗誦的音畫視頻供學生欣賞,并鼓勵學生跟讀。當學生跟讀的濃厚興趣被強烈激發出來后,再引導學生在美妙的音樂伴奏下,熟讀巧背。
二、邊讀邊譯邊記誦
通常情況下,將文言文課文翻譯成現代漢語,是教學文言文、指導學生朗讀與背誦文言文的前提。在具體的閱讀教學與背誦指導過程中,我曾經指導學生采用邊讀邊翻譯邊背誦的方式熟讀背誦文言文,起到了極好的效果。不過,這種背誦方式一般適用于諸如《陳太丘與友期》《詠雪》《智子疑鄰》《塞翁失馬》等故事性比較強、篇幅比較短小的文言文篇目。
三、串聯回憶,限時背誦
這種背誦法適應于諸如《出師表》等篇幅比較長的文言文。具體方法為:每翻譯完一個文段,師生共同理解這個文段的內容,并找出文段的重點字詞,寫在黑板上,與學生一道將每個文段的重點字詞串聯起來記憶,然后限定背誦時間,要求學生當堂成誦,并且在課后還要鞏固背誦。以執教《口技》一文為例,在指導學生充分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將口技者模仿一家四口人深夜熟睡時的那段表演中的標志性詞語“遙聞”――“既而”――“又”――“當是時”――“賓客”等書寫在黑板上,學生據此提示回憶課文內容,并串聯快速背誦。
四、抓住句式特點,比較背誦
有些文言文,如《木蘭詩》《岳陽樓記》《醉翁亭記》等,其中的文段借助比喻或者排比等修辭手法,使文句句式整齊,讀來朗朗上口。教學上述文言文時,我指導學生把課文中結構基本一致的語句找出來,畫上波紋線,抓住句式的不同特點,加以熟讀記誦,效果很好。如執教《木蘭詩》一文,我指導學生將課文中描寫木蘭準備出征與奔赴戰場這兩個自然段中,比如“東市買駿馬……”等語句用波紋線標記出來,然后加以記誦。因為上述兩個自然段幾乎都是五字排比句,句式非常整齊,很適合學生朗讀與記誦。隨著朗讀次數的增加,學生誦讀的語速逐漸加快,最后自然而然地熟讀成誦。此外,我還引導學生找出文中描寫木蘭征程中思家念親的八句重復語句,加以仔細辨析,找出重復語句中的異同,并加以比較背誦,也起到了極好的背誦效果。
五、根據畫面背誦
諸如《岳陽樓記》《醉翁亭記》《桃花源記》等寫景抒情的文言文,幾乎每個自然段都是一幅精美的畫面。故此,教學與指導學生背誦上述文言文時,我常常指導學生給文段中的每一幅畫面擬一個小標題,而后展開豐富的想象,結合畫面背誦。以執教《岳陽樓記》一文為例,我指導學生按照課文描繪的景物順序,分別給其中的幾個自然段擬定下列小標題:洞庭湖全景圖、洞庭湖“雨霏霏”圖、洞庭湖“春和景明”圖等,引導學生根據對畫面進行聯想,記憶成誦。
六、根據文脈背誦
入選語文教材的諸如《桃花源記》《傷仲永》等文言文,文脈與現代文相似,主要有邏輯順序、空間順序、時間順序等。故此,可以引導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背誦。以執教《桃花源記》為例,我引導學生理清文脈:發現桃花源――進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離開桃花源――再訪桃花源,以此開展背誦,達到了極好的背誦效果。
七、角色背誦與理解還原背誦
1.角色表演背誦
對于語文教材中比如《陳太丘與友期》《唐雎不辱使命》《隆中對》《楊修之死》《鄒忌諷齊王納諫》等故事性比較強、人物對話比較多的文言文,則指導學生采用客串角色與對話形式等方法,對之加以理解背誦。如此,也能起到極好的背誦效果。
2. 理解還原背誦
閱讀教學《愚公移山》《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文言文,我曾指導學生先將其翻譯成現代漢語,之后對照譯文回憶還原記誦。學生在記憶背誦上述文言文的過程中,因為對其字詞句有了初步的理解,再加上反復朗讀與回憶還原,背誦也就感到比較容易了。
[甲] 桃花源記(節選)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p>
[乙] 穴中人語
老人引楊氏入山之大穴。雞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謂曰:“此公欲來,能相容否?”對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則必賢者矣。吾此間凡衣服、飲食、牛畜、絲紗、麻(xǐ,麻)之屬,皆不私藏,與眾共之,故可同處。子果來,勿攜金珠錦繡珍異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魚肉,此殊不缺也。惟計口授地,以耕以蠶,不可取食于人耳?!睏钪x而從之。又戒曰:“子來或遲,則封穴矣。”迫暮,與老人同出。
(選自康與之《昨夢錄》)
1.解釋下列句子中的黑體詞。
(1)芳草鮮美( )
(2)勿攜金珠( )
2.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譯文:
(2)此公欲來,能相容否?
譯文:
3.《桃花源記》中“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漁人對桃花源的人說了些什么?桃花源的人為什么嘆惋?請你說說自己的推想。
4.《穴中人語》一文中第二段,穴中人為什么不讓楊氏“攜金珠錦繡珍異等物”呢?
5.兩文中的人們都過著什么樣的生活?
二、閱讀下面的語段,回答問題。
[甲]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o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選自韓愈《馬說》)
[乙]人有賣駿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見伯樂曰:“臣有駿馬欲賣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與言,愿子還②而視之,去而顧之,臣請獻一朝③之賈。”伯樂乃還而視之,去而顧之,一旦④而馬價十倍。
(選自《戰國策》)
[注釋]①比:副詞,接連地。②還:通“環”,環繞。③朝:早晨。④一旦:一天。
1.解釋下列黑體詞語的含義。
(1)才美不外見( )
(2)執策而臨之( )
(3)愿子還而視之( )
(4)去而顧之( )
2.翻譯句子。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
譯文:
(2)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譯文:
3.甲文作者借“千里馬”不遇“伯樂”的遭遇,寄托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4.當今社會,商家請名人做廣告已成時尚。請結合甲、乙兩文相關內容,簡要談談“名人效應”的利或弊。
三、閱讀下面的語段,回答問題。
[甲]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節選自范仲淹《岳陽樓記》
[乙]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節選自周敦頤《愛蓮說》)
1.解釋文中的黑體詞。
(1)為: (2)宜:
2.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譯文:
(2)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譯文:
3.指出甲、乙兩段在表達方式上的相同點,修辭手法上的不同點,并分析修辭手法的作用。
4.找出甲、乙兩段中體現文章主旨的句子,分別抄寫下來。
5.兩段文字中哪句話觸動了你的心靈,說說你的感悟。
四、閱讀下面的語段,回答問題。
[甲] 鄒忌入朝見威王,曰:“……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p>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選自《鄒忌諷齊王納諫》)
[乙] 成侯鄒忌為齊相,田忌為將,不相說。公孫\①謂鄒忌曰:“公何不為王謀伐魏?勝,則是君之謀也,君可以有功,戰不勝,田忌不進②;戰而不死,曲撓③而誅。”鄒忌以為然,乃說④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忌三戰三勝,鄒忌以告公孫\,公孫\乃使人操十金⑤而往卜⑥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戰而三勝,聲威⑦天下,欲為大事⑧,亦吉否?”卜者出,因令人捕為人卜者⑨,亦驗其辭⑩于王前。田忌遂走。
(選自《戰國策?卷八?齊一》)
[注釋]①\:念(hàn)。②不進:指不再威脅到鄒忌。③曲撓:撓,念(náo)。曲撓,這里指混淆視聽、羅織罪名。④說:念(shuì),勸說,說服。⑤十金:當時齊國二十兩為一金。⑥卜:念(bǔ),燒灼龜甲,看其裂紋以預測吉兇。⑦威:威懾,使恐懼而屈服。⑧為大事:這里指造反。⑨為人卜者:幫人占卜預測吉兇的人。⑩驗其辭:驗證占卜者講的話。
1.解釋下列詞語。
(1)門庭若市:
(2)面刺:
(3)期年:
(4)不相說:
(5)走:
2.把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譯文:
(2)鄒忌以為然,乃說王而使田忌伐魏。
譯文:
3.選出理解和分析錯誤的一項( )
A.甲段中“諷、刺、諫、謗、譏”幾個詞的感彩相同,都是中性詞。
B.甲段中“戰勝于朝廷”的最直接的證據是“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
C.戰功可以抹殺,事實可以歪曲。乙段告訴我們這樣一個真理:傳播決定事實,事實本身是什么是次要的,事實是由那些有心計的人來設計的。
關鍵詞:文化負載詞;翻譯技巧;目的;讀者;上下文
中圖分類號:H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1)33-0115-01
對翻譯的思考和論述是隨著翻譯活動的出現而出現的,二十世紀以前的翻譯理論著重探討語符轉換的技巧,只是到了二十世紀中葉,人們才把文化因素納入譯論的研究范圍。隨著全球一體化的進一步發展和各民族交往的日益頻繁,文化差異對翻譯的影響愈來愈明顯。
一、文化負載詞的含義
語言是文化活動的載體,詞匯作為語言的最基本單位,自然反映著文化特色。那些反映某些文化有事物的詞組被稱為文化負載詞,這些詞匯反映了一個民族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根據日常生活總結出來的有別于其他民族的表達方式,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由于地理環境、生活條件和社會狀況等因素的影響,中西方傳統文化有著本質的區別,由此也產生了不同的表達方式和文化負載詞。文化負載詞承載著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對文學作品中文化負載詞的處理的得失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作品的翻譯質量。中國作為古老而文明的東方古國,有著厚重的文化歷史堆積,其中有著大量豐富的文化負載詞,如何將這些詞匯很好的翻譯到目的語中,將色彩斑斕的民族文化折射給讀者,讓他們領略到濃厚的中華文化,需要在翻譯方法上付出大量的努力。文化負載詞就是負載著文化內涵的特色詞匯,所涉及的內容不單單包括一個民族的吃穿住行,還包括其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等等。
二、文化負載詞所包含的兩種意義
文化負載詞不同于非文化負載詞,就在于它除了包含概念意義外還包含文化意義,即每一個文化負載詞都是概念意義和文化意義的復合體。其中概念意義是文化意義的載體,是文化負載詞閃爍奇光異彩的根源所在。因此,失去概念意義,文化意義就少了一份鮮活,多了一份干癟。因此兼顧概念意義和文化意義應是文化負載詞翻譯的最高準則。我們知道,根植于民族土壤的文化負載詞是色彩斑斕的民族文化的折射。
(一)文化負載詞主要表達概念意義
如果文化負載詞在上下文中主要傳遞概念意義,那么譯者此時的目的是傳遞該文化負載詞所具有的概念意義而非文化內涵。因此選擇直譯法,舍棄原語文化意義,保留概念意義,譯文才能最大限度的傳遞原語信息。Milky Way 作為文化負載詞,如果出現在天文學著作中指稱包括太陽系在內的更大的星系,那它就是主要傳遞概念意義,而英美人由way聯想到馬車,塵土等文化意義就顯得不重要。因此,即使“銀河”在漢語中常讓人聯想到鵲橋,在此也準確傳遞了原文信息,順利完成了翻譯任務。
(二)文化負載詞主要載荷文化內涵
文化負載詞在上下文中主要負載文化意義,譯者的主要目的就應當是翻譯其文化意義,完成翻譯任務,促成文化交流。但是由于原有文化與異域文化的異同,譯語讀者對原語文化了解的多少,上下文所提供的與該詞文化意義相關的信息的多少等因素的影響,文化意義在其翻譯中呈現出復雜性。
1.某一文化負載詞在源語文化和譯語文化中概念意義與文化意義基本相同。
無論譯語讀者對原語文化了解的多還是少,從現實文化意義傳遞的主要目的出發,選擇直譯法,原語中的文化意義和概念意義在譯文中就能得到同時傳遞。
2.某一文化負載詞在兩種文化中概念意義相同,但是文化意義既有相同之處又存在差異,如Tom is a pig. 豬在英漢文化中有骯臟的意義,但是除此之外,豬在英語文化中還象征貪吃,而在漢語文化中卻象征愚蠢。此時采用直譯法或意譯法。
3.某一文化負載詞在原語和譯語兩種文化中文化意義相同或相近,但是概念意義不同。如meet one’s Waterloo與走麥城。Waterloo 和麥城分別出自英漢典故,雖然概念意義不同,但是它們所包含的文化意義基本相同。
三、結論
文化負載詞的翻譯受到翻譯目的,文化因素,讀者因素,上下文等因素的影響,是一個涉及面廣,可變因素多的復雜問題,翻譯中顧此失彼的現象很容易發生。但是譯者只要在解讀原文時從翻譯目的論出發,認真分析文化負載詞所處的上下文,并從這一分析入手弄清該詞在原文中的主要功能。從翻譯目的出發,探求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原則就構成了文化負載詞翻譯技巧選擇的基本原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