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鼓勵孩子的經典語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興致勃勃的孩子回家就翻開書,借著拼音念起第一條:“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我向女兒豎起大拇指,鼓勵她大聲念。讀了幾遍后女兒居然能磕磕巴巴背下來了。我給孩子簡單說了第一條的意思后,邊干家務活,邊示范背出了第二條,女兒顯得很驚喜。我看過《論語》,但會背誦的并不多,可看到女兒眼里欽佩驚訝的目光,我就決定不讓孩子失望,以后和孩子一起背誦。
女兒聽到我要一起背《論語》,自然很高興。我們定好規矩,每天背一條,自己背誦完互相檢查。
《論語》雖是純粹的語錄體,可它文言文形式的句子結構背起來并不輕松,單從字面上不易理解內涵。有的句子不要說背誦,連讀起來都很吃力、拗口。我們吃早餐時,就把《論語》的朗讀錄音帶放上,聽字正腔圓的范讀。后來,我還做了個紅花臺,誰背得好,就給誰貼紅花。這種方式調動了孩子的積極性,也能鼓勵孩子堅持。
學習的最終結果是為了應用。雖然學校沒有要求孩子們知曉含義,可我在每一次孩子背完后,就讓她從字面上猜一下句子的意思,說出多少都行,說錯了也沒關系。她說完后,我也說說自己的理解。生活中沒有情感體驗的內容,讓孩子記憶會是負擔,但有興趣的她自然就能記住。像背“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時,我告訴她用這句形容一個美女很合適,意思通俗易懂,女兒一下就記住了。有一次,丈夫夸我穿上紅衣服漂亮,一旁呆著的孩子竟然冒出一句:“爸爸,你別巧言令色,鮮矣仁了。”我和她爸爸聽到這句話后目瞪口呆,女兒在這個時候想起這句話,實在出乎我們的意料。我們對孩子能學而用之大加贊賞,鼓勵她對所學東西大膽運用。和女兒背誦《論語》后,有時我會有意在生活中用上一兩句。一起看電視劇時,借著情節,我故作感傷道:“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加深女兒對句子的理解、記憶和運用。
【關鍵詞】日常教育 環境熏陶 家園互動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9-0028-01
孔子曰:“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意思是說,一個人小時候養成的習慣是非常穩固的,終生都會起作用的。知識需要道德的引導,良好品格的養成對孩子一生的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弟子規》闡述了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處世和求學時應有的禮儀規范。誦讀《弟子規》全面提升了孩子的道德思想水平和人格素質,為幼兒的修身養性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日常教育――浸潤心靈
《弟子規》側重于生活教育。教育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言行謹慎講信用,對他人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學習有仁德的人,多學習經典文化藝術知識。對于塑造孩子聰慧乖巧、品行端正大有益處。通過趣味故事的講解和互動,更能讓啟蒙學習的孩子容易接受。
1.常誦讀,常親近。
《弟子規》淺顯易懂,押韻順口,孩子們易讀易記,感興趣。為了讓孩子常誦讀,常親近。在幼兒早上入園時我們會播放一段經典曲目,通過吟唱,鞏固對《弟子規》的理解,午睡時聽幾句關于《弟子規》的經典故事等等。再如,利用課間閱讀走廊活動,和孩子一起讀一讀弟子規,講一講經典故事。散步時和小朋友一起哼一哼經典語句等。孩子們在耳濡目染中喜歡上了《弟子規》,孩子們通過常誦讀、常親近對《弟子規》更加熟悉也學到了很多本領。
2.講故事,多浸潤。
故事是孩子認識這個世界的一扇窗戶。聽故事不但對發展語言能力有好處,而且在故事中孩子學會真善美和假丑惡。故事還可以鍛煉孩子的記憶力,啟發孩子的想像力。我們在學習《弟子規》的時候,結合弟子規中的小故事,便于幼兒理解句式的意思。例如:教學第二章“出則孝”這一內容時,可出示下列形象:母雞孵小雞的時候,母雞身體下邊放一堆雞蛋,它天天趴在這堆雞蛋上,用自己身體的熱量,去溫暖這些蛋。雞蛋吸收了母雞的血汗,慢慢變成了小雞。母親撫育我們的時候,也像撫育小雞一樣,非常艱辛。通過有趣的故事講解、互動讓孩子知道了父母養育我們花了很多心血,我們一定要好好的孝敬父母。
二、環境熏陶――循循善誘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1]中也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在環境的創設上,我們以孩子的發展為核心,充分發揮環境的互動作用,通過環境讓孩子愛上《弟子規》,同時給孩子提供動手、發揮潛能、展示個性的空間,使班級環境充滿生機,也更有利于《弟子規》的學習。
1.小環境,巧利用。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1]中指出:“環境是幼兒活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有時是活動的開始,有時是活動的延伸。為了引起幼兒對《弟子規》的興趣,引發幼兒的學習探索興趣,我們常常將幼兒所要學的知識在環境中露出荷花尖尖角,形成“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的形式。在班級內利用版面 ,布置圖文并茂的《弟子規》典故。平時利用課件和幼兒一起學習《弟子規》,總之“經典”并非灌輸式的教育,而是融合在教室點點滴滴的環境中。
2.大環境,多熏陶。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1]中指出:“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 作為一家主打“國學”課題研究的幼兒園,幼兒園提出了“經典浸潤活動”的教學目標,通過環境、幼兒的交互作用,讓孩子多熏陶使其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鍛煉,身心得到了愉悅。使幼兒園的環境結合《弟子規》真正“活”了起來,成了孩子成長中的“隱形教師”。
三、家園互動――彩虹之橋
家園合作是促進孩子健康和諧發展的一個重要手段和途徑,在這方面,家園雙方應通力合作,共同促進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好的家園關系有助于幼兒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行為,培養學習毅力,能夠有效地促進幼兒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處世和求學時應有的禮儀規范。
1.手拉手,共成長。
重視家長教育資源的挖掘和利用,讓家長走進幼兒園,參與幼兒園教育,讓他們和幼兒一塊兒成長,向多元化發展。
為了調動家長參與的積極性,我們讓家長真真切切地參與到活動中。例如:我們要求家長和孩子一起重點在家解讀《弟子規》中家庭教育的內容。經常與家長保持聯系,了解家長的教養態度,親子互動方式等情況,并針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對家長進行指導。此外,要鼓勵家長及時向教師反映孩子在家的表現,以利于教師了解情況,更好地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像“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應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是為了我們好,應該恭敬的聆聽。做錯了事,父母責備教誡時,應當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使父母親生氣、傷心。家長也經常說孩子通過學習明白了很多道理、變得懂事了。令老師感動的是家長的認可,家長總給我們講一些孩子自從學習《弟子規》后的變化,小麗媽媽說,有一次家里有兩個蘋果,一個大的一個小的。通常這種情況下大的肯定是我的,小的是孩子的,一般沒有爸爸什么事。但是我發現孩子不吃,問她為什么,她卻說:“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孩子爸爸聽了非常感動。《弟子規》在孩子心中是正義的化身,道德的典范。
2.心連心,一家親。
良好的家園關系在形成合力促進幼兒發展的同時,還可以提高教師和幼兒園的自身素質和教育教學水平。所以我們還利用身邊的家長資源,請家長來我們班進行講述活動,總之,良好的家園關系不僅是密切教師――兒童――家長間關系的紐帶,還可以帶動三者的共同成長與提高。《弟子規》是用真情來教的,教學要創設情境,最好辦法是游戲,特別是角色扮演。講到“出必告,反必面”時,我們班上的家長媽媽就通過扮演母親和孩子,讓孩子們觀看。孩子們在觀看之后,就明白“出必告,反必面”的含義了,從而學到了孝敬父母的傳統美德。再比如“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輒凈手”,為了便于幼兒理解,我們請家長根據意思進行了故事創編。讓幼兒明白了清晨起床后,必須洗臉漱口;上了廁所后,要把手洗干凈。應該養成這種良好的衛生習慣。
總之,“誦讀經典、國學啟蒙”讓孩子從小接觸中華民族文化精髓,有利于智力的開發,在浮躁心、功利心橫行的今天,推廣中華傳統文化學習是十分必要的。
把孩子送到各種音樂學習班就萬事大吉了?自己“不懂”音樂就不能參與孩子的音樂教育了?我們也許恰恰忽略了自己的家。一點點的用心,可以讓家隨時成為沒有門檻的音樂廳!
聽――唾手可得的資源
聽什么
莫扎特的早期音樂教育也不過只是聆聽而已。一些研究表明,經典音樂的波型與腦電波十分吻合,對孩子大腦的發育非常有益。
那么,讓孩子聽什么呢?格調高雅、品格高尚的古典音樂作品都可以給孩子選擇,“中、西”結合,讓孩子更多地熟悉、體驗民族民間音樂的音調、韻味,建立我國民族民間音樂的聽覺體系。選曲的原則是作品不要太長,情緒不要太激烈。
除了欣賞中外名曲外,媽媽的搖籃曲也是孩子們的最愛,在孩子入睡前,媽媽可以哼唱一些輕柔、安靜的小曲伴孩子入眠。在將來,浮現在孩子腦海里的,不光是媽媽的歌聲,還有這幅溫暖、動人的親子畫面!
給孩子建立一個良好的聽覺環境,就像是給他一片海洋,這樣孩子才能揚起音樂的風帆。
經典曲目:
中國名曲:《高山流水》、《二泉映月》、《漁舟唱晚》、《茉莉花》、《瀏陽河》、《金蛇狂舞》、《良宵》、《梁祝》等
外國名曲:莫扎特的音樂,巴赫的小步舞曲、《G弦上的詠嘆調》,海頓的弦樂四重奏,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田園交響樂》,約翰•施特勞斯的《春之聲圓舞曲》。另外,舒伯特、肖邦、門德爾松、舒曼等的音樂作品也是非常好的選擇。
好碟(盤)介紹:
《越聽越聰明――影響中國孩子的33首永恒的古典音樂》(CD)
(中國科學文化音像出版社)
《莫扎特效應》(盒帶)(上海聲像出版社)
《世界十大音樂大師經典名曲》(盒帶)(浙江音像出版社)
《交響音樂賞析》(VCD)(北京環球音像出版社)
好店推薦:
天天藝術省略
怎么聽
最好是和孩子一起聽音樂,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捕捉到音樂帶來的感動,這樣更有利于增強孩子的音樂感受力與理解力。最好是每天都聽一會兒,而且曲目不需要刻意簡化,要完整、多次地聽,使欣賞音樂成為一種生活習慣。
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要喚醒孩子對音樂的興趣,鼓勵孩子用音樂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主動學習音樂。
做――讓音樂滲透在動作、語言中
體態律動
播放一些樂曲,如圣桑的《動物狂歡節》,和孩子一起想象音樂所描繪的各種動物并模仿不同動物的形態、動作。還可以選擇一些內容豐富但不很長的樂曲,和孩子一起隨著音樂的節拍觸摸、拍打身體的各個部位:輕柔的段落摸摸小臉、輕快的段落點點小鼻子、舒展的段落伸展雙臂、活潑的段落跳躍、快跑,安靜的段落躺在媽媽的懷中…… 通過一系列的體態活動,增加孩子對音樂的興趣,增強他的音樂感受力。
畫音樂
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可以給孩子紙和筆,讓他把聽到的東西畫出來并涂上顏色。這對激發孩子的想象力、培養抽象思維的能力有很大幫助。無論孩子畫的是什么,都應當給予熱情的鼓勵和贊美,讓孩子收獲欣喜并獲得成就感和表現的欲望。
配樂朗誦
選擇適當的樂曲,讓孩子挑選喜歡的童謠或詩詞,進行配樂朗誦。剛開始媽媽先有表情地讀給孩子聽,然后鼓勵孩子自己朗誦。注意要選擇樂曲而不是歌曲,因為歌詞會干擾朗讀。樂曲的每一句最好不要太長,如果能與詩詞中的句子劃分一致就更棒了,這樣可以幫助孩子體會音樂的“呼吸”及樂句、段落的劃分,體會到音樂與語言的聯系。
講故事
媽媽講一段孩子喜歡聽的故事,讓孩子自己選擇一段適合的音樂,媽媽將音樂的情緒與故事結合在一起來講,為了配合音樂,媽媽可以將故事進行改編。然后讓孩子也參與進來,媽媽選擇音樂,由孩子來講故事。這樣能增強孩子對音樂的理解力。
找――讓瑣碎的聲音變出韻律
沒有專業的音樂器材沒關系,家里其實有很多的音樂學習資源,只不過我們沒有發現:
我家有個“音響庫”
我們生活在一個聲音的世界中,在家里,有很多的音源是孩子非常樂意去接觸與感受的。給孩子一根筷子吧!讓他自己去敲擊,去傾聽、分辯物體的不同音色:敲擊鍋、碗、瓢、盆和敲擊家具、沙發音色有什么不同;勺子與勺子互相碰撞又會產生什么樣的音色……
細心的媽媽還可以將不同大小、薄厚的碗、碟排列在一起,讓孩子依次敲擊,并引導孩子說出它們發音的高低差異。通過這些體驗,孩子對不同的音色、不同的音高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對于孩子來說,這些既是音樂更是游戲。
在說話、詩詞中找節奏
日常對話、詩歌朗誦等,都包含著豐富的節奏韻律,只不過我們沒注意到而已。有誰說話是一字一頓,長短輕重都一樣的?那不就成了機器人了!我們要做的,只是有意識地讓孩子注意這些語句中的長短高低,跟他做些節奏小游戲,就能鍛煉孩子對節奏的感覺。
比如媽媽說一句:“真好吃呀!”再用拍手的方式把你的話給表現出來――“真-好吃呀,嗒-嗒嗒嗒”,然后讓孩子也邊念邊拍巴掌。念兒歌也是這樣:“小白兔,白又白,兩只耳朵豎起來”它的節奏是:|×××××× |××××××× |,媽媽拍巴掌打出節奏,讓孩子跟著模仿。
節奏感的訓練和培養要從易到難,從對話到兒歌再到樂曲,從讓孩子模仿到自己拍打,不知不覺中,孩子的節奏感就得到了加強。
節奏訓練親子游戲
聽句子打節奏
讓孩子隨意說一句話,媽媽按他說話的節奏用拍巴掌的方法拍出來。然后換成媽媽說,孩子拍。
一、手指兒歌能滲入生活,多方面促進小班幼兒語言的發展
3~4歲的幼兒是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受年齡段的影響,小班孩子往往想到什么說什么,語言缺乏條理性和連貫性。而兒歌以其篇幅短小、內容淺顯、節奏明朗等特點,深受小班孩子的喜愛。
1.手指兒歌與生活密切相連,能規范幼兒的活動規則。由于小班孩子的記憶力和理解能力都比較差,往往講一個故事,念一首兒歌,孩子可能只記住了其中一句有趣的、經典的話。但可能就是這一句感興趣的、幽默的語言,就規范了某些活動中的規則。例如手指兒歌《一二三四五》: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個好朋友,花樣變不完。伸出大拇指,我倆一樣粗;伸出小拇指,你倆一樣小;伸出一只手,中指最最高;伸出兩只手,十指排排隊。幼兒在學會兒歌后會在平時的生活活動中自然地說出這首兒歌,并且在生活中學會了運用。他們會在入廁、喝水、出門的時候,一旦發現小朋友擁擠,就說“十指排排隊”,自然地學會等待。
2.手指兒歌形象、生動,有助于幼兒判斷自身行為的對與錯。比如手指兒歌《洗手》:“擰開水龍頭,沖濕小小手,手心搓搓,手背搓搓,甩甩甩,甩三下。”這首兒歌對幼兒洗手有一個很好的指導作用,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幼兒在洗手的時候會自然地念叨。特別是最后一句讓幼兒能注意及時把水甩干,對自己的行為有了一個良好的指導作用。而另一首手指兒歌:“小不點睡了,二胖子睡了,高個子睡了,你睡了,我睡了,大家都睡了。”這首兒歌當中的語句生動形象,我把這首兒歌放到了午睡的環節,幼兒聽著聽著就會靜下來,特別是一些入睡有困難的孩子也在輕輕的兒歌聲中不再做小動作,養成了在睡覺前安靜的習慣。
二、手指兒歌簡便易學,適宜各種形式的學習,能有效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展
1.手指兒歌能即時開展,聲音和動作的配合能給小班幼兒帶來愉悅的情感體驗。手指兒歌相對其他形式的活動,對場地、環境等的要求更低,可以隨時隨地開展活動,讓幼兒在學一學、念一念的過程中進行自然的交往,提高幼兒的社會化程度。從學習的手指兒歌來看,不管是只有兩句話的《蟲蟲飛》,還是稍長一些的《兩只小鳥》,都不受場地限制,可以在活動室,也可以在散步過程中,還可以在幼兒的創新游戲活動中自主地開展。比如幼兒在念《蟲蟲飛》時,兩只食指一彎一曲,在念兒歌的過程中食指很自然地被幼兒當成了小蟲子,非常有趣。
2.手指兒歌活動能多種形式地學習,給小班幼兒創設了一個交往合作的機會。幼兒園教學中,要給幼兒創造一個寬松、自由、親和、充滿安全感的外部環境,允許他們有按自己的意愿進行活動的自由和選擇的權利。手指活動可以一個人也可以兩人、三人甚至更多的朋友一起進行,在邊念兒歌時邊做動作,給予幼兒這樣的機會,他們的自信心就會逐漸建立起來。比如手指兒歌《包餃子》中唱道:包餃子包餃子,包包包;炒蘿卜炒蘿卜,切切切;好朋友好朋友,頂呱呱。這是一首非常生動有趣的兒歌,幼兒都很喜歡。孩子們常常自發地結對子一塊兒念兒歌。這種自發地交往讓我看到了幼兒自信力的提高、語言的發展,在后來的活動中,鼓勵幼兒在找朋友念兒歌之后再去換一個好朋友做游戲,以便認識更多的朋友。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又讓幼兒再去進行三人組活動、多人組活動。手指兒歌給孩子們提供了交往合作的機會,幼兒也在尋找集體的過程中感受到了快樂。
三、在理解手指兒歌生動有趣的形象中,促進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
幼兒心理的發展是幼兒語言、感知覺、注意、情感、情緒等諸方面的發展,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發展。
1.手指兒歌中的擬人化的形象,易使幼兒在快樂中形成健康的心理。很多手指兒歌中的形象都采用擬人的方法,較容易吸引小班幼兒的注意力。比如《五指歌》中的五個手指分別代表一個家庭成員:爸爸、媽媽、哥哥、姐姐和我。在五個手指上畫上了這些家庭成員,幼兒很形象地看到了強壯的爸爸、能干的媽媽、高高的哥哥、漂亮的姐姐和調皮的我。在這樣一種溫暖的氛圍中幼兒都感到很安心,有利于健康心理的形成。
農村小學的孩子,由于班級人員過多,學校硬件環境限制,導致一個教師要教三四個班級的學生甚至更多。這樣直接導致教師無暇他顧,出現英語成績兩極分化的情況。尤其是到了高年級,由于學生的學習目的不明確,且課本的編排不再像低年級那樣使學生感興趣,加之學習方法不得當,便出現了大批的“學困生”。
學生的發展是英語課程的出發點和歸宿。學困生的發展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攔路石,一直困擾著廣大英語教育工作者。隨著英語學習年齡不斷提前,英語學困生問題也日益突出,陷入了“學得早,厭煩得早,放棄得早”的怪圈。小學英語教育是整個英語教育的啟蒙階段,對實現學生的發展有著重要而深遠的意義。不能在起始階段搬掉這塊攔路石,不僅會影響到他們今后的英語學習,也對其它方面的學習產生負面的作用,甚至影響其一生的發展!
導致這些學生成績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⒈個人原因
①有性格缺陷,不太會與同學交流,受同學們的排斥。而英語學科的學習恰恰需要學生能多開口,大聲說。他們缺少的正是這一點。由于害怕同學們笑話便能不開口就不開口,這極大地影響了他們的成績。②方法不對頭。很多同學智力水平一般,也比較勤奮,但是由于死記硬背,方法不對頭,所以總是成績不及格。而且由于怕老師笑話,有了問題也不敢去請教老師,導致不會的東西越來越多。③缺乏對英語的興趣,更缺乏學好英語的信心。他們非常渴望成功,但是卻又常常失敗。他們也經常認為自己再努力也就是這個樣子了,所以學好英語的信心越來越小,對英語課也就越來越不感興趣。
⒉家庭原因
①父母教育方式不得當。由于多數孩子的父母都是小學文化,沒有學過英語,所以對孩子在學習英語中出現的問題也就不能及時解決。而且這些家長農活比較忙,也沒有足夠的時間來關心孩子,和孩子做耐心的交流。即便是有了交流,最后也由于孩子學習成績不好而變成了對孩子的責罵。②父母對英語學科的重視不夠。有的家長認為“學好了數學可以用來算賬,學好了語文可以用來寫字,學英語有什么用?再者說我們孩子成績不好,也沒那個上大學或者出國的打算,學了也沒用。”所以當老師讓學生買磁帶和錄音機聽英語的時候,其父母總是以“沒錢”或“沒用”為理由推辭。③在農村有許多留守兒童,父母在外打工,無法照顧孩子的學習.
⒊學校因素
①硬件設施不完備。雖然學校有多媒體教室,但是由于學校沒有配備配套的教學光盤,又不能經常上網,教師也不太懂如何使用,所以一直處于閑置狀態。②教師教學方法不得當。教師只注重成績好的學生,忽略了這些學困生,在上課時不經常對這些學困生提問,對于他們不懂的地方也不能及時給予指導。教師往往是“批評有余,鼓勵不足”,對于這些學生缺乏足夠的引導和鼓勵。
如何幫助學困生提高英語成績呢,個人認為有如下策略:
⒈建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促進小學英語學困生有效發展的前提
葉瀾教授的教育生命性理念認為:教育是一項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價值的事業。我們的學生正處在生命成長最快、最富有學習可能、也是最需要學習的重要時期,處于個性發展、形成的重要時期。這一階段的教育影響,將遠遠超出本階段而延續到終身。我們的心目中不僅要有人,而且要有整體的人,要處處從發展、成長的角度去關注人,去做好自己的教育工作。
為了建構良好的師生關系,我們首先要更新觀念,公正客觀地對待每一個學生。而對于學困生,我們更要少一些偏見,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寬容;少一些批評,多一些鼓勵,少指責他們的缺點,多發現他們優點。我們應該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嘗試拉近與他們之間的距離,加強與他們的情感交流,讓他們明白:老師沒有放棄他們,老師始終在關注著他們的成長。
⒉幫助學困生樹立信心,促進小學英語學困生的有效發展
(1)幫助學生客觀地看到自己的現狀。讓他們知道自己并不是一無是處,并提供各種讓他們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機會,幫助他們重新樹立信心。
(2)改進教學方法,實施分層教學,開展合作教學,加強對學困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有些學生學習上的主要方法是死記硬背,這也許對英語學習有一些幫助。但是隨著年級的增長,這種方法越來越不適應高年級學習的需要。我鼓勵他們課前做好預習,課后對學過的知識及時復習鞏固,多記憶書上的要點,背一些經典的語句,有空時多聽磁帶跟讀,開口大聲說英語,不要怕出錯。通過這些方法,這些同學的成績有了明顯的提高。
(3)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室對學生進行教學。定期讓學生觀看一些英語的卡通片或英語短劇,提高他們對英語的持久興趣。我帶著學生觀看了一些經典的英語對白的迪斯尼動畫片,學生饒有興趣地來記憶他們感興趣的句子。這些都促使學生企盼每天的英語課的到來。
(4)改變對學生的評價方式,不以成績來評定一個學生的好壞。鼓勵學生自己給自己評價或者學生之間互相評價,以此來增加學生的自信心,讓他們看到成功的曙光。比如:如果你覺得自己這節課表現不錯,記憶了老師所講80%以上的知識,你就可以對自己說:“Great!”并對自己豎起大拇指。每個學生都渴望成功。這樣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避免學生的膩煩心理,更有助于學生提高信心。
⒊與家長合作,共筑學生成材的橋梁
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起著學校教育無法比擬的作用。多與家長溝通合作也就成了提高學生成績的有效途徑。以前開家長會,到最后經常會變成“學生批判大會”。家長煩心,老師憂心,學生擔心。通過調查研究,我們改變了方法。每次開家長會都是贊揚每一個學生尤其是學困生的閃光點,讓家長樂在臉上,美在心里。這樣家長也就覺得自己的孩子只是成績不太理想,除此之外還是個很優秀的孩子,家長也就樂于配合學校的工作。家長與孩子、老師與學生之間的隔閡也就不知不覺的消除了。通過開家長會,我們也向家長講明了學好英語的重要性,改變了他們的認識。他們紛紛表示,要配合老師做好學生在家的學習,共同提高學生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