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現在孩子的教育方式

      現在孩子的教育方式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現在孩子的教育方式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現在孩子的教育方式

      現在孩子的教育方式范文第1篇

      “圈養”的教育模式是指不逾越理性規則,不超越發展規律,伴隨著學校、家長對孩子勉勵與教導而形成的一種科學的嚴謹的教育模式;“散養”的教育模式是指在學校的安全管理下,教育者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開展的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潛在的素質引發出來的各種教育活動。“丁俊暉模式”和“虎媽模式”雖然對孩子采取的都是一種“圈養”的方式,但是畢竟只是個案,并不意味著采取“圈養”的方式就一定會取得教育上的成功。現在中國很多社會精英都是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人通過“散養”的方式成長起來的,同樣也不能說明采取“散養”的方式就一定能讓孩子獲得成功。

      無論“圈養”也好,“散養”也好,其實各有利弊。采取何種教育方式,首先跟教育環境和個人因素有關。另外,跟父母的教育理念也息息相關。

      “圈養”不是專制

      目前,家長對孩子普遍采用“圈養”的方式,究其原因,一是家長出于對孩子人身安全方面的考慮;二是面對如今巨大的就業壓力,循規蹈矩的教育體制所催生的應試教育的模式,讓家長不得不對孩子采取“圈養”的方式。 但是“圈養”也是有弊有利的,利是“圈養”能教孩子懂規矩,在家長、老師的諄諄教導下,孩子能順利地適應社會規則;弊是“圈養”讓孩子的思想、行為過分束縛,難以獨立,更重要的是“圈養”會讓孩子缺乏想像力和創造力。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嬰幼兒時期的孩子,培養他們的創作能力非常重要。新疆師范大學心理系教師、我心飛翔心理咨詢中心主任許菲說,在“圈養”的過程對孩子的管理太過苛刻,似乎對父母而言孩子離自己希望的方向更近了,但是最大的危害是孩子的獨立思考的能力、與人交往能力、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創造力都沒有培養起來,這些能力是在孩子成長中比學習書本知識更重要的。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性太強烈,將來如果父母在教育上一旦“抽身”,在慣性的作用下孩子勢必會出問題。

      “圈養”不是“畫地為牢”,更不是專制。如果家長對孩子看管過嚴,只會讓孩子喪失獨立意識。如果家長給孩子多一些的自主,少一些干涉,多傾聽孩子的意見,讓孩子自己去處理一些問題,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創造性、探索性和自我激勵的能力都比較好。

      許菲說,家長應明白,他們想把孩子培養成一個什么樣的人,而不是一個“考試機器”。在“圈養”當中,父母對于孩子應該采用負責任的教育,讓孩子明白自己的責任意識。如果只關心學習成績,什么事都替孩子做,會讓孩子變得不負責任。

      作為家長,在對孩子采取“圈養”方式的同時,應該多聽聽孩子的意見,“丁俊暉模式”就是其中最好的一個例子。在丁俊暉11歲的時候,全家準備搬到廣東之前,丁俊暉的父親丁文鈞認真地問丁俊暉:“喜歡斯諾克,想不想在這方面成才成名?”丁俊暉回答:“喜歡。”在丁俊暉獲得成功以后,丁文鈞說:“一定要尊重孩子,否則努力也是可能適得其反。”

      “散養”不是放任

      “散養”跟“圈養”一樣,同樣也是有弊有利。利是“散養”可以讓孩子更自由,在孩子的不斷探索下,孩子的行為處事會變得更加獨立;弊是孩子缺乏規范意識和自律性。

      一些家長認為,對孩子采取“散養”的方式,就是放任孩子,對孩子的行為可以不加以規范和約束。其實不然,開封基礎教育教研室教研員劉振民說,“散養”不是放任,孩子該養成的規矩,從小就開始培養。“圈養”的孩子的一大優點就是適應集體規則,團體生活能力比較強。因為孩子的成長是一個社會化過程,需要不斷適應社會生活和社會交往的規則。

      在“散養”狀態下,孩子一旦和別人發生矛盾,孩子會學會如何去解決,而且與別人的合作精神也會相應得到發展。劉振民說,一方面,“散養”的前提是家長就孩子的自理能力、安全防護能力有控制地選擇一個對孩子不會造成傷害的環境,再“散養”,否則一旦出現傷害,對內向的孩子,可能會造成退縮。另一方面,家長和孩子的交流很重要。交流質量越高,對孩子的教育影響越大。

      “圈養+散養”更好

      既然“圈養”、“散養”各有利弊,如果兩者相互“取長補短”,采取一種“圈養+散養”的方式,對孩子的成長顯然更加有利。

      首先,“圈養”、“散養”應因“時”而異。在幼兒園階段,以孩子身體健康為主,這個時候也是培養孩子的認知能力和創作能力的最佳時機,讓孩子在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里自由探索,對成長有益,這個時期采取“散養”為主,“圈養”為輔的方式好。一位母親說:“我的孩子以前是保姆帶的,成天窩在家里,很少跟外界接觸,性格變得很內向。升人大班后,她看孩子這樣下去不行,就把孩子送回老家,跟農村的孩子一起瘋玩,算典型的“散養”。孩子性格中一個活潑好動的天性就顯現出來,動手能力和獨立能力比‘圈養’的時候就好很多。”進入學校以后,孩子以學習文化知識為主。這個時期采取“圈養”為主,“散養”為輔的方式更好。

      現在孩子的教育方式范文第2篇

      關鍵詞:幼兒行為 家庭成因

      前言

      為探討幼兒行為問題的家庭成因,筆者深入幼兒園、家庭進行觀察和調研,選擇兩個有明顯行為問題的兒童作為研究的對象,進行系統觀察記錄,對研究對象的教師和家長進行訪談,獲得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

      一、案例介紹

      案例一

      某男孩,6周歲,有嚴重的自閉癥。在幼兒園一整天的活動中,幾乎從不開口說話,課堂上,從不主動舉手發言,即使老師提問他,并對問題答案給予許多明顯的語言和動作提示,他也一聲不吭。課間,很少離開自己的座位到外面玩,從不參與其他小朋友的游戲活動,手腳協作能力很差,跳繩從未成功跳過一下。一些小朋友悄悄對筆者說:“老師,他是‘啞巴’,從來不說話的。”筆者試探地問其他小朋友:“你們請他一起來玩游戲,好嗎?”小朋友說:“以前我們請過他一起玩游戲,但是他每次都不理人,現在我們都不喜歡跟他玩了。”

      筆者友好地嘗試跟他接近,主動跟他一起玩,逗他說話,小男孩并沒有怕生的表現,沒有排斥表現,甚至有時抬頭對筆者笑,但從來不與筆者說話。班里的老師說,這位小男孩有語言障礙,說話模糊不清,剛進幼兒園時,不但不說話,也不聽教師的指令,不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要求和愿望,憋尿憋急了,也只是發出哼哼的響聲,而不會用言語表達出來,經過長期的努力,現在小男孩可以按教師的指令行動了,有時候在教師的耐心教導下,還可以說幾個單詞,但很少成句。通過家訪,得知小男孩的父母至今仍兩地分居,父親是個生意人,母親當過教師,家庭經濟條件相當優越。小男孩2歲前由祖父母撫養,2歲后跟在父親身邊,一直上幼兒園才由母親帶養。小男孩的母親對心理學有一定的研究,對兒子的自閉癥很著急和憂慮,曾嘗試過許多矯正的辦法,但收效都不大。男孩的父親則認為,兒子的自閉癥是遺傳于妻子,他認為妻子也不愛說話,非常文靜,有點孤僻。在教育觀念上,父親認為對孩子應該從小管教,理由是現今社會風氣腐化,道德敗壞,青少年犯罪越來越嚴重,從小嚴加管教可以防止孩子以后誤入歧途,而母親卻認為孩子有行為障礙,應寬容地對待孩子。

      案例二

      某男孩,6周歲,非常好動,上課時根本不注意聽,要么離開座位搞小動作,要么逗周圍的小朋友說話,只有在教師斥責時才稍稍收斂一下,很快又會故態復萌。平時常常以打、踢、推、咬、威脅等方式攻擊其他幼兒。在活動中,表現得比較霸道,常常跟其他幼兒搶玩具,難以協調他跟別的幼兒合作,幾乎每天都會受到教師的處罰。一些小朋友說他經常打人,不喜歡跟他玩。這個男孩的接受能力較差,作業很馬虎。見筆者主動跟他玩,跟他說話,表現得很開心,就主動與筆者分享玩具,常常纏著筆者,但好動的行為收斂不多。教師說他可能有注意缺陷和活動過度的行為問題,自我控制能力很差,因為班上孩子較多(30多個),教師無法分出較多時間和精力去約束他,只要他不對教學活動影響太大,一般任其自然。在與教師訪談和家訪中,得知男孩的父母在香港,撫養他的是他姑媽姑夫,姑媽曾經在一間中學當過老師,已退休,現在一間公證所做公證員。姑夫是一個研究所的研究員,姑夫為人性情淡薄溫和,平常對男孩教育過問不多,管教的任務主要落在姑媽身上。男孩的姑媽說,四歲前,男孩一直由姨媽撫養,姨媽對他很縱容,不管合理不合理總是盡量滿足他的要求,使得這位男孩從小就非常霸道,無法無天,常以自我為中心,要求得不到滿足時就發脾氣摔東西,甚至離家出走。來到姑媽家后,姑媽對他要求非常嚴格,管教嚴厲,對他提出的要求合理就盡量滿足,不合理的不管他怎樣吵鬧,發脾氣也不理不睬,對他的一些過激行為,常會加以嚴厲責罵甚至體罰。因此,男孩對姑媽一直又怕又依賴。男孩的父母每四個月回來大陸探望兒子一次,男孩常向父母告姑媽的狀,但是父母也贊同姑媽的管教方式,不加理睬。男孩每次與父母團聚都很開心,纏著父母不肯放,如果他見到父母對其他孩子親熱點會非常不滿。姑媽說,他對管教這個孩子已精疲力盡,有種受挫感。

      二、案例分析

      從上面兩個案例中,不難看出以下幾點。

      第一,缺少父母的直接撫養對幼兒心理發展有消極影響。

      以上案例中的兩個孩子由于種種原因都不能與父母生活在一起,雖然兩個孩子的撫養者都非常愛孩子,但這種愛畢竟代替不了父母的愛。研究表明,父母在家庭中本身性別角色的扮演,對孩子性別角色的形成有密切的關系。孩子可從父、母之間的互動方式中,了解兩性的互動方式,并認同模仿同性父母的行為。

      如果孩子處于不理想的環境中,孩子可能會產生拒絕認同或認同錯誤的角色等認同方面不正常的現象,如此往往造成行為上的不協調或是心理方面的不平衡。[1]

      案例一先由祖父母撫養,再由父親撫養,最后又與母親生活,由于祖父母、父親、母親的三個生活環境中的語言都不同,孩子不斷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過著動蕩的生活,結果導致孩子語言障礙和缺乏安全感。而由于語言障礙,使兒童不善于與他人交流,心中產生自卑,環境適應能力差,社會性行為發展受到阻礙,從而形成孩子畏縮。孤僻的性格,慢慢把自己封閉起來,最終造成自閉癥。案例二由于長期遠離父母,缺乏父慈母愛,使孩子的心靈變得特別敏感和脆弱,過分在意別人對自己的態度,為引起別人更多的關注,而常常做一些反社會行為。

      第二,家庭教育方式的偏差是幼兒行為問題產生的重要因素。

      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響孩子的行為。從親子關系的角度分析父母家庭教育方式主要分為專制型、寬容型、民主型三類。專制型的教育方式是把孩子作為附庸,壓制其獨立性、創造性,對孩子的行為過多地干預,經常采取強制手段讓孩子聽命于父母,漠視孩子的興趣和意見,不允許孩子對自己的事情有發言權,要求子女隨時都要遵守父母的規定,稍有違背就會遭到訓斥或懲罰,有時甚至是過于粗暴的懲罰。與之相反的寬容型的教育方式主要表現為親子關系的淡漠。父母與孩子各有自己的活動范圍及方向,父母任孩子自由地、不受約束地發展,他們雖然也與孩子進行交流和溝通,但對孩子的行為沒有具體的規定和要求,很少獎勵或懲罰。民主的教育方式是建立在親子關系平等基礎上的。其主要表現是父母把孩子作為獨立的個體,注意培養孩子的主動精神,培養他們的自理、自制能力,對孩子的期望、要求及獎勵、懲罰等比較恰當,經常與孩子進行思想與價值觀的交流與溝通,尊重、聽取孩子的意見,及時糾正自己在教育孩子中的失誤。[2]北京師范大學發展心理研究所的曾綺、盧詠莉通過調查研究,指出父母雙親的嚴厲的教育方式都與兒童被負提名、兒童的攻擊性、學習問題等有顯著的正相關,與兒童的被正提名。兒童的害羞等有顯著的負相關;父親嚴厲的教育方式與兒童的社交能力有顯著的負相關。母親民主的教育方式與兒童被正提名、兒童的社交能力有顯著的正相關,而與兒童被負提名有顯著的負相關。父親民主的教育方式與兒童被正提名、兒童的社交能力有顯著的正相關,與兒童的攻擊性和學習問題有顯著的負相關。[3]天津社會學院的關穎等通過對天津市區、郊區各一所小學、一所幼兒園實施問卷調查,運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證實了父母教育方式對兒童行為的影響,得出父母采取民主型教育方式的兒童,在社會化程度上高分組的比例大大高于寬容型和專制型的。反之,父母采取寬容型和專制型教育方式的兒童,在社會化程度上其低分組的比例遠遠超過民主型。我們的案例研究也發現了這一點,案例二的第一個撫養人姨媽,因為孩子不是自己的,生怕過于嚴厲的管教,會招來他人的非議,因此不敢用紀律約束孩子,采取寬容型的教育方式,對孩子過分縱容、放任,養成孩子粗暴、反叛的性格。而輪到姑媽撫養時,姑媽意識到對孩子采取寬容放縱的嚴重性,又過分控制、約束孩子,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結果非但沒有糾正孩子的壞行為,反而激起孩子更強烈的反抗。可見,家庭教育方式對孩子行為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家庭教育方式一般是父親和母親教育方式的綜合體。由于父親和母親在家庭中的地位、作用及自身素質不同,其教育方式上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相同的。而這種相同與不同對兒童行為的影響也有差異。如果父母雙方的教育方式均不恰當,對兒童行為的消極影響比較嚴重;如果父母雙方,一方采取恰當的教育方式,另一方采取不恰當的教育方式,則兩種教育方式有一定的影響和抵消作用,因此在對兒童行為的影響上,不良因素少于父母均為不恰當教育方式的組合。[4]在案例一中,孩子的父母對管教孩子應采取什么方式一直存在分歧,父親認為要嚴加管教,母親則認為應寬容孩子。本來,由于父母兩地分居,孩子生活環境幾經遷徙,加上語言障礙,已使孩子缺乏必要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如果父母教育方式矛盾,孩子在父母兩方搖擺,無疑更加深孩子對環境的不確定性而變得更加恐懼、猶豫、退縮和孤僻。此外,孩子的父母嘗試過許多辦法,也無法矯正孩子的不良行為,使父母產生絕望的情緒,從而放棄對孩子的行為教育,進一步加深了孩子的自閉程度。

      第三,家長的個性、心理健康狀況對孩子的行為有重大影響。

      家長的個性、心理健康狀況等通過遺傳、言行和所營造的家庭環境等多種途徑作用于孩子。在養育子女的過程中,母親與子女的接觸較多,關系也比父親密切,對子女的影響比當父親的大,若母親有情緒問題,心理健康狀況不良或是心理疾病,會對子女行為產生嚴重影響。在案例一中,孩子的母親患有輕微憂郁癥,沉默寡言,內向孤僻,必然比一般母親給孩子的刺激少,而拒絕多,從而影響母子之間的依戀關系的正常建立,擾亂子女的身心發展,導致孩子的行為偏差。在案例二中,孩子不愿依姑媽的期望、指示行事時,姑媽就會變得懊惱、生氣。這些敵意感受,其主要隱含的目的是想控制子女。這種感受與目的,接著可能影響姑媽對孩子付諸行動,責罵或處罰孩子。孩子長期生活在姑媽這種暴躁的情緒氛圍中,往往會不自覺地模仿姑媽的言行,慢慢也會變得性情激動、脾氣暴躁,并把這些模仿習得的行為在幼兒園,在他人身上發泄出來。可見,家長的個性、心理健康狀況與兒童行為問題的形成存在著密切的關系。

      三、啟示

      通過本次個案研究,我們認為要防治幼兒產生行為問題,家長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盡可能親自撫養和教育孩子

      一方面,孩子有與父母在一起的強烈的心理需要,這一需要得不到滿足就容易產生感情饑餓和被遺棄感等不健康的心理。另一方面,若把孩子交給祖輩撫養,孩子打容易受到溺愛,加之他們的文化水平和觀念的差距,往往施以不正確的教育。若把孩子交給其他親戚撫養,由于生怕教育不好孩子不好交待,這種強烈的責任意識和巨大的壓力感往往使他們產生緊張和焦慮,因而對孩子的言行過分敏感,這些都是不利因素。

      2.創設良好的情感環境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觸的環境,父母對待孩子的正確態度、和諧的家庭氣氛、嚴而適當的教育方式及父母的榜樣示范作用是孩子形成健康個性和行為的必要條件。家庭成員之之間的關系應當是和睦的、平等的、互相關心和互相愛護。孩子在良好的情感環境中生活、成長,他們會感到自由、舒暢、溫暖、幸福,從而形成健康的人格。

      家長還應做個有心人,多注意觀察孩子的日常行為,注意他們的心理變化,特別是在環境發生變化時,如轉學、家庭搬遷等,以便使一些不良情緒在開始產中時就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3.轉移教育重心,改進教育方式

      現在有不少的家庭教育把重點放在教孩子讀書、寫字、畫畫、彈琴上,把家庭教育等同于智力教育和文化知識的教育,而忽視健康人格的培養。我們認為,家長應在開發孩子智力的同時,更多的去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把注意重心轉移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格素質的培養上,及時地發現和校正孩子的膽怯、消沉、偏見、妒忌、撒謊、孤獨、恐懼等不良的心理疾病,及早防止行為問題的發生。

      4.父母要以身作則,做孩子的好榜樣

      在每一個孩子身上,都能看到父母的影子。這不僅是遺傳基因的作用,而且是父母的性格、感情、行為、語言等多種心理因素相互影響,共同作用的結果。

      研究表明,家長沒有心理健康問題,其子女有行為問題的比例就比較少;而家長自身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則其子女有行為問題的竟高達60%。這就是說,有一半以上的孩子的行為問題與其父母心理健康不佳有密切的關系。因此,要培養孩子良好的個性行為,必須先從父母自身做起,時時注意自己的言行。父母的言談和行為是心靈的聲和形,孩子會在耳濡目染中引起思想感情的共鳴。例如,父母在飯桌前、電視機前的種種談論,對某些不正之風的痛心疾首,對周圍生活中的好人好事的贊揚,對不良行為的譴責,對鄰居的熱情幫助,待人謙虛禮讓等,都會在孩子心理產生影響,父母切不可忽視這些生活細節,瑣碎小事。孩子純潔的心靈如同一張白紙,最容易接受光輝形象的感染,也最愛聽故事。父母要向孩子多講古今中外杰出人物的童年、少年時代的故事,給孩子多讀一些名人傳記,以崇高的人物形象之感染孩子。此外,父母要做孩子行為習慣的表率。平時家庭中的瑣事,父母要以身作則并嚴格要求,養成良好的習慣,如作息時間有規律,家長有良好的業余愛好,不要打牌,玩麻將成癮,切忌浪費時間……這些都是“小事”,然而,孩子的行為特征就是由這些家常小事而點點滴滴塑造起來的。[5]綜上所述,親子關系,育兒方式,父母個性特征,心理健康狀況對孩子行為有重大影響。我們的研究提示父母要盡可能親自撫養孩子,對孩子采取民主型的教育方式,建立和諧的家庭氛圍,父母教育方式一致,保持父母健康的心理狀況,這些是預防孩子發生行為問題、保障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

      參考文獻

      [1]易杳、陳寶家。家庭教育在締結中華民族的未來。嘹望,1995年第10期

      [2][5]董群。重視家庭對幼兒性格的教育與培養。石油教育(京),1996年第11期

      現在孩子的教育方式范文第3篇

      1.家庭教育的內涵。所謂家庭教育,就是指家庭長輩對于后代行為上的約束和指導,促使后代身上形成的一種較為完整的人格、并為其成長奠定良好的教育基礎,是指一個人在家庭中所受的教育,整個教育歷程較長,是一個人從出生到自己組成家庭之前所受到的來自家庭各方面的影響,包括有意識的知識傳授、道德教育和有意識的家庭生活氛圍的陶冶。按照傳統觀念,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長(首先是父母)對其子女實施的教育。家庭教育對于人的影響是深遠長久的,能夠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一個人人生目標的實現。

      2.家庭教育的影響。

      (1)積極影響。這種積極影響表現在孩子人格的塑造上。家庭被稱為“創造人類健康人格的工廠”,對于小孩的人格健康具有重要意義。孩子的人格健康對于孩子身體的健康正常發展有很大影響,孩子的人格健康還決定著孩子今后的人生走向。其次,這種影響還體現在孩子身心健康發展上。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身體健康成長毋庸置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心理健康對于孩子也同樣重要。孩子的完整發展包括人格和心理的發展。作為家長要懂得了解孩子的發展,遵循孩子心理的發展規律,保護好孩子的心理發展。

      (2)消極影響。家庭用溺愛式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使孩子就會變得沒有禮貌,不懂得尊重別人,不會分享,不會體諒別人包括不會體諒自己的父母。現代社會中的小孩大都是獨生子女,在長輩們的寵愛下成長起來,到校園內不會與學生相處,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脾氣,不懂得忍耐、包容,很容易發生爭執。當今校園內初中生甚至小學生會因為一點兒小事去組織打架,去年微博上爆出許多初中生群毆弱小事件,家庭教育是孩子所接受的第一個教育,所以有必要重視家庭教育。

      二、中西家庭教育的對比

      1.教育目標不同。教育目標往往決定教育方向,中西方教育目標的不同是因為中西方對于孩子的期望不同。西方家庭教育注重的是將孩子培養成一個正常的社會人,擁有自己獨立處理事情的能力,把教育目標更多的投入到了孩子的獨立能力上。相比之下,中方家庭教育目標是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未來前景無限光明的成功人士。在中國人的觀念里,一個前途無量的人首先要有一份高薪資高待遇的工作,過著安逸幸福的小日子。由于目標的遠大,中國父母就從小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因為好的學習才會有好的未來。父母的唯一要求就是孩子把一切精力投入到學習中,其他事情不用孩子操勞。因此,中國的孩子應試能力驚呆了西方人,但是獨立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就特別弱。

      2.教育內容不同。西方父母注重的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培養,創新能力的培養,關注孩子的素質教育。在發展孩子的交際能力時,父母會要求孩子學會與好朋友一起分享。雖然中國也在強調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但孩子到了上學階段后更注重孩子的智能,教育內容失去了平衡。

      3.教育方法不同。在西方的家庭里,父母用一種平等的方式教育孩子。父母把孩子視為獨立的個體,尊重孩子的個性和權利。在家庭教育方法上,西方父母會提倡開放式的教育方式。孩子有自己的發言權,有自己的選擇權,父母不會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孩子。父母會引導孩子來做選擇不是替孩子做選擇,父母和孩子是平等的,他們之間的交流是平等的,父母不會監督孩子的行為,尊重孩子的隱私。

      三、西方家庭教育帶來的啟示

      1.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和實操能力。溫室的花朵是經不起風吹雨打的,太過關注孩子就會使孩子喪失獨立能力。中國父母應該從小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讓孩子自己做,父母不必幫孩子包辦。從小鍛煉孩子的膽量,給孩子受鍛煉的機會,使孩子敢闖、敢冒險、敢于表現自己,讓孩子學會自己獨立生存,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2.尊重孩子的選擇和聽取孩子的意見。中國家庭教育促使孩子和父母都不善于表達愛,情感教育很薄弱。父母很多時候用許多的否定詞來表達自己的態度,指導孩子的行為,還習慣給孩子說“你應該”。家長權力色彩濃厚。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家長要善于發現孩子的優點,父母要經常鼓勵孩子。父母要與孩子平等交流,傾聽孩子的心聲,強調心靈的溝通。只有放下權威,平等交流才能拉近與孩子的距離,孩子才會信任父母,愛戴父母。

      3.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創造性。家長要改變傳統的家庭教育觀念,一味地讓孩子服從自己會使孩子失去自己的思想,對父母養成依賴。家長應該尊重孩子的個性和才能,給孩子更多的空間,鼓勵孩子自己探索,發揚孩子的興趣愛好。

      現在孩子的教育方式范文第4篇

      關鍵詞:幼兒行為;家庭成因

      前言:

      為探討幼兒行為問題的家庭成因,筆者深入幼兒園、家庭進行觀察和調研,選擇兩個有明顯行為問題的兒童作為研究的對象,進行系統觀察記錄,對研究對象的教師和家長進行訪談,獲得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

      一、案例介紹

      案例一:

      某男孩,6周歲,有嚴重的自閉癥。在幼兒園一整天的活動中,幾乎從不開口說話,課堂上,從不主動舉手發言,即使老師提問他,并對問題答案給予許多明顯的語言和動作提示,他也一聲不吭。課間,很少離開自己的座位到外面玩,從不參與其他小朋友的游戲活動,手腳協作能力很差,跳繩從未成功跳過一下。一些小朋友悄悄對筆者說:“老師,他是‘啞巴’,從來不說話的。”筆者試探地問其他小朋友:“你們請他一起來玩游戲,好嗎?”小朋友說:“以前我們請過他一起玩游戲,但是他每次都不理人,現在我們都不喜歡跟他玩了。”

      筆者友好地嘗試跟他接近,主動跟他一起玩,逗他說話,小男孩并沒有怕生的表現,沒有排斥表現,甚至有時抬頭對筆者笑,但從來不與筆者說話。班里的老師說,這位小男孩有語言障礙,說話模糊不清,剛進幼兒園時,不但不說話,也不聽教師的指令,不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要求和愿望,憋尿憋急了,也只是發出哼哼的響聲,而不會用言語表達出來,經過長期的努力,現在小男孩可以按教師的指令行動了,有時候在教師的耐心教導下,還可以說幾個單詞,但很少成句。通過家訪,得知小男孩的父母至今仍兩地分居,父親是個生意人,母親當過教師,家庭經濟條件相當優越。小男孩2歲前由祖父母撫養,2歲后跟在父親身邊,一直上幼兒園才由母親帶養。小男孩的母親對心理學有一定的研究,對兒子的自閉癥很著急和憂慮,曾嘗試過許多矯正的辦法,但收效都不大。男孩的父親則認為,兒子的自閉癥是遺傳于妻子,他認為妻子也不愛說話,非常文靜,有點孤僻。在教育觀念上,父親認為對孩子應該從小管教,理由是現今社會風氣腐化,道德敗壞,青少年犯罪越來越嚴重,從小嚴加管教可以防止孩子以后誤入歧途,而母親卻認為孩子有行為障礙,應寬容地對待孩子。

      案例二

      某男孩,6周歲,非常好動,上課時根本不注意聽,要么離開座位搞小動作,要么逗周圍的小朋友說話,只有在教師斥責時才稍稍收斂一下,很快又會故態復萌。平時常常以打、踢、推、咬、威脅等方式攻擊其他幼兒。在活動中,表現得比較霸道,常常跟其他幼兒搶玩具,難以協調他跟別的幼兒合作,幾乎每天都會受到教師的處罰。一些小朋友說他經常打人,不喜歡跟他玩。這個男孩的接受能力較差,作業很馬虎。見筆者主動跟他玩,跟他說話,表現得很開心,就主動與筆者分享玩具,常常纏著筆者,但好動的行為收斂不多。教師說他可能有注意缺陷和活動過度的行為問題,自我控制能力很差,因為班上孩子較多(30多個),教師無法分出較多時間和精力去約束他,只要他不對教學活動影響太大,一般任其自然。在與教師訪談和家訪中,得知男孩的父母在香港,撫養他的是他姑媽姑夫,姑媽曾經在一間中學當過老師,已退休,現在一間公證所做公證員。姑夫是一個研究所的研究員,姑夫為人性情淡薄溫和,平常對男孩教育過問不多,管教的任務主要落在姑媽身上。男孩的姑媽說,四歲前,男孩一直由姨媽撫養,姨媽對他很縱容,不管合理不合理總是盡量滿足他的要求,使得這位男孩從小就非常霸道,無法無天,常以自我為中心,要求得不到滿足時就發脾氣摔東西,甚至離家出走。來到姑媽家后,姑媽對他要求非常嚴格,管教嚴厲,對他提出的要求合理就盡量滿足,不合理的不管他怎樣吵鬧,發脾氣也不理不睬,對他的一些過激行為,常會加以嚴厲責罵甚至體罰。因此,男孩對姑媽一直又怕又依賴。男孩的父母每四個月回來大陸探望兒子一次,男孩常向父母告姑媽的狀,但是父母也贊同姑媽的管教方式,不加理睬。男孩每次與父母團聚都很開心,纏著父母不肯放,如果他見到父母對其他孩子親熱點會非常不滿。姑媽說,他對管教這個孩子已精疲力盡,有種受挫感。

      二、案例分析

      從上面兩個案例中,不難看出以下幾點。

      第一,缺少父母的直接撫養對幼兒心理發展有消極影響。

      以上案例中的兩個孩子由于種種原因都不能與父母生活在一起,雖然兩個孩子的撫養者都非常愛孩子,但這種愛畢竟代替不了父母的愛。研究表明,父母在家庭中本身性別角色的扮演,對孩子性別角色的形成有密切的關系。孩子可從父、母之間的互動方式中,了解兩性的互動方式,并認同模仿同性父母的行為。

      如果孩子處于不理想的環境中,孩子可能會產生拒絕認同或認同錯誤的角色等認同方面不正常的現象,如此往往造成行為上的不協調或是心理方面的不平衡。[1]

      案例一先由祖父母撫養,再由父親撫養,最后又與母親生活,由于祖父母、父親、母親的三個生活環境中的語言都不同,孩子不斷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過著動蕩的生活,結果導致孩子語言障礙和缺乏安全感。而由于語言障礙,使兒童不善于與他人交流,心中產生自卑,環境適應能力差,社會發展受到阻礙,從而形成孩子畏縮。孤僻的性格,慢慢把自己封閉起來,最終造成自閉癥。案例二由于長期遠離父母,缺乏父慈母愛,使孩子的心靈變得特別敏感和脆弱,過分在意別人對自己的態度,為引起別人更多的關注,而常常做一些行為。

      第二,家庭教育方式的偏差是幼兒行為問題產生的重要因素。

      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響孩子的行為。從親子關系的角度分析父母家庭教育方式主要分為專制型、寬容型、民主型三類。專制型的教育方式是把孩子作為附庸,壓制其獨立性、創造性,對孩子的行為過多地干預,經常采取強制手段讓孩子聽命于父母,漠視孩子的興趣和意見,不允許孩子對自己的事情有發言權,要求子女隨時都要遵守父母的規定,稍有違背就會遭到訓斥或懲罰,有時甚至是過于粗暴的懲罰。與之相反的寬容型的教育方式主要表現為親子關系的淡漠。父母與孩子各有自己的活動范圍及方向,父母任孩子自由地、不受約束地發展,他們雖然也與孩子進行交流和溝通,但對孩子的行為沒有具體的規定和要求,很少獎勵或懲罰。民主的教育方式是建立在親子關系平等基礎上的。其主要表現是父母把孩子作為獨立的個體,注意培養孩子的主動精神,培養他們的自理、自制能力,對孩子的期望、要求及獎勵、懲罰等比較恰當,經常與孩子進行思想與價值觀的交流與溝通,尊重、聽取孩子的意見,及時糾正自己在教育孩子中的失誤。[2]北京師范大學發展心理研究所的曾綺、盧詠莉通過調查研究,指出父母雙親的嚴厲的教育方式都與兒童被負提名、兒童的攻擊性、學習問題等有顯著的正相關,與兒童的被正提名。兒童的害羞等有顯著的負相關;父親嚴厲的教育方式與兒童的社交能力有顯著的負相關。母親民主的教育方式與兒童被正提名、兒童的社交能力有顯著的正相關,而與兒童被負提名有顯著的負相關。父親民主的教育方式與兒童被正提名、兒童的社交能力有顯著的正相關,與兒童的攻擊性和學習問題有顯著的負相關。[3]天津社會學院的關穎等通過對天津市區、郊區各一所小學、一所幼兒園實施問卷調查,運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證實了父母教育方式對兒童行為的影響,得出父母采取民主型教育方式的兒童,在社會化程度上高分組的比例大大高于寬容型和專制型的。反之,父母采取寬容型和專制型教育方式的兒童,在社會化程度上其低分組的比例遠遠超過民主型。我們的案例研究也發現了這一點,案例二的第一個撫養人姨媽,因為孩子不是自己的,生怕過于嚴厲的管教,會招來他人的非議,因此不敢用紀律約束孩子,采取寬容型的教育方式,對孩子過分縱容、放任,養成孩子粗暴、反叛的性格。而輪到姑媽撫養時,姑媽意識到對孩子采取寬容放縱的嚴重性,又過分控制、約束孩子,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結果非但沒有糾正孩子的壞行為,反而激起孩子更強烈的反抗。可見,家庭教育方式對孩子行為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家庭教育方式一般是父親和母親教育方式的綜合體。由于父親和母親在家庭中的地位、作用及自身素質不同,其教育方式上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相同的。而這種相同與不同對兒童行為的影響也有差異。如果父母雙方的教育方式均不恰當,對兒童行為的消極影響比較嚴重;如果父母雙方,一方采取恰當的教育方式,另一方采取不恰當的教育方式,則兩種教育方式有一定的影響和抵消作用,因此在對兒童行為的影響上,不良因素少于父母均為不恰當教育方式的組合。[4]在案例一中,孩子的父母對管教孩子應采取什么方式一直存在分歧,父親認為要嚴加管教,母親則認為應寬容孩子。本來,由于父母兩地分居,孩子生活環境幾經遷徙,加上語言障礙,已使孩子缺乏必要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如果父母教育方式矛盾,孩子在父母兩方搖擺,無疑更加深孩子對環境的不確定性而變得更加恐懼、猶豫、退縮和孤僻。此外,孩子的父母嘗試過許多辦法,也無法矯正孩子的不良行為,使父母產生絕望的情緒,從而放棄對孩子的行為教育,進一步加深了孩子的自閉程度。

      第三,家長的個性、心理健康狀況對孩子的行為有重大影響。

      家長的個性、心理健康狀況等通過遺傳、言行和所營造的家庭環境等多種途徑作用于孩子。在養育子女的過程中,母親與子女的接觸較多,關系也比父親密切,對子女的影響比當父親的大,若母親有情緒問題,心理健康狀況不良或是心理疾病,會對子女行為產生嚴重影響。在案例一中,孩子的母親患有輕微憂郁癥,沉默寡言,內向孤僻,必然比一般母親給孩子的刺激少,而拒絕多,從而影響母子之間的依戀關系的正常建立,擾亂子女的身心發展,導致孩子的行為偏差。

      三、啟示

      通過本次個案研究,我們認為要防治幼兒產生行為問題,家長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盡可能親自撫養和教育孩子

      一方面,孩子有與父母在一起的強烈的心理需要,這一需要得不到滿足就容易產生感情饑餓和被遺棄感等不健康的心理。另一方面,若把孩子交給祖輩撫養,孩子打容易受到溺愛,加之他們的文化水平和觀念的差距,往往施以不正確的教育。若把孩子交給其他親戚撫養,由于生怕教育不好孩子不好交待,這種強烈的責任意識和巨大的壓力感往往使他們產生緊張和焦慮,因而對孩子的言行過分敏感,這些都是不利因素。

      2.創設良好的情感環境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觸的環境,父母對待孩子的正確態度、和諧的家庭氣氛、嚴而適當的教育方式及父母的榜樣示范作用是孩子形成健康個性和行為的必要條件。家庭成員之之間的關系應當是和睦的、平等的、互相關心和互相愛護。孩子在良好的情感環境中生活、成長,他們會感到自由、舒暢、溫暖、幸福,從而形成健康的人格。

      家長還應做個有心人,多注意觀察孩子的日常行為,注意他們的心理變化,特別是在環境發生變化時,如轉學、家庭搬遷等,以便使一些不良情緒在開始產中時就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3.轉移教育重心,改進教育方式

      現在有不少的家庭教育把重點放在教孩子讀書、寫字、畫畫、彈琴上,把家庭教育等同于智力教育和文化知識的教育,而忽視健康人格的培養。

      4.父母要以身作則,做孩子的好榜樣

      在每一個孩子身上,都能看到父母的影子。這不僅是遺傳基因的作用,而且是父母的性格、感情、行為、語言等多種心理因素相互影響,共同作用的結果。

      研究表明,家長沒有心理健康問題,其子女有行為問題的比例就比較少;而家長自身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則其子女有行為問題的竟高達60%。這就是說,有一半以上的孩子的行為問題與其父母心理健康不佳有密切的關系。因此,要培養孩子良好的個,必須先從父母自身做起,時時注意自己的言行。父母的言談和行為是心靈的聲和形,孩子會在耳濡目染中引起思想感情的共鳴。例如,父母在飯桌前、電視機前的種種談論,對某些不正之風的痛心疾首,對周圍生活中的好人好事的贊揚,對不良行為的譴責,對鄰居的熱情幫助,待人謙虛禮讓等,都會在孩子心理產生影響,父母切不可忽視這些生活細節,瑣碎小事。孩子純潔的心靈如同一張白紙,最容易接受光輝形象的感染,也最愛聽故事。父母要向孩子多講古今中外杰出人物的童年、少年時代的故事,給孩子多讀一些名人傳記,以崇高的人物形象之感染孩子。此外,在養育子女的過程中,母親與子女的接觸較多,關系也比父親密切,對子女的影響比當父親的大,若母親有情緒問題,心理健康狀況不良或是心理疾病,會對子女行為產生嚴重影響。父母要做孩子行為習慣的表率。平時家庭中的瑣事,父母要以身作則并嚴格要求,養成良好的習慣,如作息時間有規律,家長有良好的業余愛好,不要打牌,玩麻將成癮,切忌浪費時間……這些都是“小事”,然而,孩子的行為特征就是由這些家常小事而點點滴滴塑造起來的。[5]綜上所述,親子關系,育兒方式,父母個性特征,心理健康狀況對孩子行為有重大影響。我們的研究提示父母要盡可能親自撫養孩子,對孩子采取民主型的教育方式,建立和諧的家庭氛圍,父母教育方式一致,保持父母健康的心理狀況,這些是預防孩子發生行為問題、保障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

      現在孩子的教育方式范文第5篇

      關鍵詞:美術教學;創造性思維;幼兒培養

      每個孩子的想法都是獨一無二的,幼兒的發展決定著自身的未來。現如今,越來越多的教育條例在呼吁幼兒教育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而美術教育不僅可以引導幼兒欣賞美和感受美,更能讓幼兒在美術中激發自己的創造力。不難看出,所有的幼兒都是在沒有任何的邏輯中開始創造的。正是這種天馬行空的想法,使得幼兒的創造性思維得到更大的發展。

      一、幼兒創造性思維的闡述

      想象、觀察、以及思維這些都是創造的基礎。但是在幼兒的思維中,興趣和好奇心才是激發這些基礎的動力。創造性思維對于幼兒來說可能體現在一句話,也可能體現在一幅作品中。面對幼兒滑稽的、夸張的、稚嫩的作品以及表現時,教師以及家長應對孩子創造性的表現給予鼓勵。創造性思維是一種獨特的思維方式,面對兒童這種獨特的思維方式,教師和家長應該給以鼓勵和肯定,孩子的創造性思維便不會受到拘束。鼓勵可以使孩子增添信心,同時也能給予孩子肯定,這一現象在幼兒身上同樣可以體現。越來越多的幼兒教育者,將美術融入到孩子感興趣的游戲中。這種新奇的教育方式不僅能使幼兒得到愉悅的情感體驗,更能使幼兒的創造性思維得到充分的發揮。幼兒能自己去發現,能自己去探索,其所得到的任何體驗都是真正屬于自己的。實踐證明,當幼兒之間的思維方式得到碰撞的時候,其思維便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所以游戲教學不僅可以激發幼兒的創造性思維,更能使幼兒與幼兒之間的情感得到交流。

      二、傳統教育局限及美術的作用

      1.傳統教育的局限性

      傳統的美術教育忽視了孩子的創造性,幾乎所有的美術教師教給孩子的樹葉都是綠色的。幼兒的創造性思維從一開始就受到教師的引導。教師也在不知不覺中促使孩子們形成了思維定勢。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忽略了幼兒天馬行空的情感思維,從而導致幼兒的思維受到局限。

      2.美術教學對幼兒的創造性思維的作用

      在傳統美術教學中,美術教師成為了關鍵人物。這樣便局限了幼兒的創造性,扼殺了孩子的思考機會。美術教師應該嘗試讓孩子用自己的想象完成屬于自己的作品。并相信孩子的創造力,讓孩子的創造性思維得到充分的發展。作為幼兒教育者,不能局限孩子的思考,而是應該幫助孩子培養創造性思維、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讓孩子發現生活中的樂趣。幼兒的觀察能力往往需要教育者去發掘與培養。讓孩子自己去觀察、想象并進行獨立思考。在美術教學中,教師應該積極引導和培養孩子,而不是以錯誤的教育局限孩子,因此,孩子的創造性思維才能被無限激發。

      三、美術教學中幼兒的創造性思維的培養策略

      1.保護孩子的想象空間

      孩子生活在一個以自我想象為中心的世界,孩子在美術教學中會表現出孩子自身特立獨行的思維模式。幼兒處在一個創造性思維發展的初期,教育者應當保護幼兒自身的想象空間,讓幼兒在自身的想象空間中釋放自身的創造思維。在美術教學中,孩子特立獨行的思維方式能使孩子在繪畫的過程中有一個新的世界,而這個世界卻不是成人可以想象到的世界。在孩子的世界中,樹葉可能是藍色的、小貓小狗可能是三條腿的、魚兒可能是帶翅膀的。這些都可能是屬于孩子的思維世界,對于這種想象思維,教育者應當去保護孩子自身的想象世界,那么孩子的創造性思維才能被無限激發。

      2.引導并激發孩子的創造潛能

      在美術教學這種可以發揮無限想象的教育性活動中,教育者應該更好的引導孩子去探索和思考。幼兒教育作為人才發展的起點,在越來越注重素質教育的今天,教育者應該更加注重孩子的創造能力。教育者在面對孩子天馬行空的世界時,需要更多的去保護孩子的想象力。但是,一味地去保護孩子的想象世界,孩子的審美判斷就會偏離。教育者除了要保護孩子的想象世界以外,還需要去培養孩子的審美情感。那樣創造性潛能會被無限激發以外,孩子自身的未來也會有更好的發展。

      四、結束語

      現如今處于知識經濟時代,奈斯比特曾經指出:這個時代需要創造力。幼兒的成長與發展對于現如今知識經濟的時代至關重要。在越來越注重素質教育的今天,人們對于人才的觀念發生了巨大改變。在著重培養幼兒創造力的今天,美術教學有其獨特的作用。教育者通過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這個世界,會發現孩子眼中不一樣的天空。通過讓幼兒去大膽發揮和無盡想象,幼兒的創造性思維將會得到更好的發展。

      作者:馮遠宇 單位:貴州省遵義師范學院南白分院

      參考文獻:

      [1]王昆,鄭競翔.美術教學中幼兒創造性思維的培養[J].學前教育研究,2014,09:70-72.

      [2]劉凈丹.淺談美術教學中幼兒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學習(上),2013,07:16-17.

      噜噜噜亚洲色成人网站∨| 麻豆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一区在线| 亚洲AV日韩精品久久久久| 国产成人A亚洲精V品无码| 久久精品亚洲福利|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下载| 久久影视综合亚洲|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WWW| 国产精品V亚洲精品V日韩精品| 久久久久亚洲AV综合波多野结衣 | 亚洲成aⅴ人片久青草影院| 国产亚洲精品第一综合|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天堂|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鸳鸯影院| 亚洲高清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亚洲欧美在线x视频|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你懂的|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蜜桃| 亚洲午夜国产片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AV手机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美女精品久久| 精品亚洲成A人无码成A在线观看| 亚洲一级特黄特黄的大片|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APP| 国产天堂亚洲国产碰碰| 亚洲视频在线一区二区| 国产亚洲精品a在线无码| 亚洲va在线va天堂va888www| 亚洲自偷自拍另类图片二区|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精品|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秋霞电影秋| 无码欧精品亚洲日韩一区夜夜嗨 | 亚洲精品国产福利一二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精品中文| 久久亚洲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 亚洲影院在线观看| 狠狠色香婷婷久久亚洲精品|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无码牛牛| 激情97综合亚洲色婷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