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醫辨證的基本要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349(2007)05―0423―02
眩暈是臨床上的常見病癥,中醫對眩暈癥的治療有著豐富的經驗,考察近十年有關眩暈的中醫文獻,可以發現不同作者之間辨證分型各異,對辨證要點的把握也有較大差異。本研究通過對文獻的總結,嘗試對眩暈辨證分型及辨證要點做一分析歸納,為臨床辨證論治提供一定參考。
1 方法
以“眩暈”為關鍵詞,檢索1994年-2005年中國醫院數字圖書館(CHKD)文獻庫中醫治療眩暈的文獻,剔除一稿多投和個案報道,選擇包含辨證分型和做辨證要點內容的文獻,共337篇。
2 結果
2.1 眩暈證型分布 納入分析的337篇文獻共報告病例15846例。涉及證型35種,病例數在前10位的證型詳見表1。
2.2辨證要素分析為了探討文獻報道中眩暈的辨證規律,在所涉及的證型中排除3個以上(包括3個)的兼夾證型,單一證型和兩種證型相兼者共20種,分別統計每種證型中出現的表征及其涉及的文獻數,將各證型中出現頻率較高(≥50%)的表征,按照出現頻率高低排列,除眩暈(頭暈、頭暈目眩)這一辨證必備癥狀外,還有大量表征在多個證型同時出現,如脈細出現在14組證型中,耳鳴、失眠出現在9組證型,而1組獨有的表征只有18個:脈滑(痰濁中阻)、視物模糊(肝腎兩虛)、五心煩熱和苔少(腎陰不足)、羞明畏光(肝膽郁熱)、腰背惡寒(腎陽虧虛)、泛酸、小便清長和脈遲(脾陽不足)、頭痛和舌淡紫(氣虛血瘀)、四肢麻木(風陽上擾)、視力減退(肝腎陰虛)、吐痰涎和苔黃膩(痰熱中阻)、視物晃動、兩眼昏花和頭腦不清醒(清氣不升)。結果詳見表2。
3 討論
3.1 眩暈的基本證型分布特點,痰濁型比例遠遠高于其他證型,約占1/3,氣血虧虛、肝陽上亢、風陽上擾所占比例也較大。在前10個證型中,屬于實證或虛實夾雜的證型較多(痰濁中阻、肝陽上亢、風陽上擾、痰血瘀滯、陰虛陽亢、瘀阻腦絡和氣虛血瘀),合計65.6%,而屬于虛證的較少(氣血虧虛、肝腎陰虛、腎精不足),占34.4%,二者比例接近2:1,與張景岳所說“眩運一癥,虛者十居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過十中一二”顯然不同。近10年報道的眩暈證型之所以有此特點,推測與人們生活水平提高,身體素質普遍提高,虛證減少,加之某些不良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導致痰濁、瘀血、風陽等病理因素形成有關。
3.2眩暈辨證復雜,難以把握體現在證型多、表征多,部分證型名稱不同而內容相似,或者名稱相同而內容不同。文獻報道眩暈的辨證分型多達30余種,在不同的文獻中,相同名稱的同一證候涉及幾十個癥狀,而同一個癥狀又出現在多個不同證型中。將不同文獻中的辨證依據歸納在一起,發現痰濁型和肝陽型眩暈的表征多達30余個.這些名稱相同的證候是否具有“同質性”應根據構成其證型的具體內容而定,古代中醫受到歷史的局限,名詞缺乏統一規范,存在同名異意、異乞同意的現象,使得證候不完全具有“同質性”,可能導致上述情況的出現。
3.3眩暈的辨證要素從證候鑒別的角度看,多個證型共有的表征對辨證分型的鑒別價值較低,而各證型獨有的表征對證型的鑒別價值較大。比如表2中細脈出現在14組證型中,除風痰上擾證和瘀阻腦絡證偏于實證以外,其余均屬虛證范疇,因此脈細應作為虛證的一個普遍表現,而不應作為辨別氣虛或陰虛抑或某臟腑證的辨證依據。在不同證犁的共有表征中,部分屬于眩暈本身的常見伴隨癥狀,如耳鳴、惡心嘔吐、心悸等;而脈細、脈弦、脈弱,舌淡等因其本身主多種證候,如脈弦主肝膽疾病、風證和痛證,舌淡主血虛、氣虛、寒證等,故特異性較低,因而出現在多組證型中;另一部分表征因其所在證型本身具有共同點,如舌紫出現在瘀阻腦絡、氣滯血瘀、氣虛血瘀,脈澀出現在氣虛血瘀、氣滯血瘀中,均與血瘀有關,相似的證型導致了主要表征類似。因此,如何確定辨證的核心表征與兼雜表征,不僅要考慮表征本身的特異性,還需臨床調查數據的支持。
【關鍵詞】中醫 辨證要點 偏頭痛
偏頭風之病名見于《儒門事親·目疾頭風出血最急說》。亦名偏頭痛,見《名醫類案·首風》。《丹溪心法》曰:“偏頭痛者,頭半邊痛者是也。”
偏頭風指因風火痰涎或風寒入侵,或惱怒緊張,或肝陽上擾,致使經絡痹阻,陰陽失調,氣血逆亂于頭部而成。以反復發作、或左或右、來去突然的劇烈頭痛為主要表現的痛病類疾病。
本病相當于西醫學所說的血管神經性頭痛和偏頭痛。
[診斷]
1.本病多發于青春期;以女性多見。起病突然,反復發作,每在疲勞、失眠、月經期、情緒激動、天氣變化等情況下誘發。每次發作的性質和過程相似。
2.臨床上頭痛呈發作性,多偏于一側。偶可兩側,以額顳為主,每日或數周一次,每次持續數小時乃至數日。頭痛劇烈,呈搏動痛、脹痛、錐鉆樣痛、裂開樣痛等。發作前可有眼前閃光、羞明、視物模糊、眼脹、煩躁等先兆。發作時可伴惡心嘔吐,畏光怕響聲,出汗,面色蒼白或潮紅,心率加快或變慢等癥狀。發作后及間歇期基本同正常人,但可有頭暈,乏力,煩躁易怒,失眠多夢,記憶減退,思維不能集中及腹脹腹瀉等癥。
3.血壓正常,頭部CT檢查無異常發現。
[鑒別診斷]
1.厥頭痛:亦以頭痛為主,不呈搏動性,一般無先兆癥狀,表現為全頭劇痛,血壓顯著升高。
2.神勞:為經常性頭痛,多不呈發作性,常伴頭暈失眠、神疲、健忘等癥。
3.面風痛:多見于中年以后,無先兆癥狀,疾病在面部較明顯,常伴面肌痙攣,且有顏面部“扳機點”,若觸及時則可誘發面風病發作。
[辨證要點]
本病的辨證,重在辨清外感與內傷,若起居不慎,坐臥當風,感受風寒或風火之邪,侵襲頭側經脈,清陽之氣受阻,氣血因之凝滯,阻滯脈道而發病者為外感頭痛,臨床大多痛勢較劇,多表現為灼痛、脹痛、重痛,痛無休止。內傷頭痛常有精神緊張,情志憂郁,肝氣郁結,日久化火傷陰,陰傷則陽亢,氣血逆亂于頭側經絡而發病者,臨床以掣痛、脹痛、陣發性劇痛為辨證關鍵;內傷頭痛亦有因瘀痰阻于頭側經絡不通而痛者,臨床以痛處固定不移,痛如錐刺為辨證要點。由于偏頭風之頭痛多偏于頭之一側,又多與膽經有關,治療上應加以注意。
[治療]
(一)現代治療
1.一般治療。注意休息。對于本病發作輕者,及早給予退熱鎮痛劑,如阿司匹林等;有惡心嘔吐者,給予止吐劑;適當給予少量鎮靜劑可加強鎮痛效果。
2.預防性用藥。對于本病發作較頻繁者,應預防性給藥,以減少發作次數和減輕發作的程度。具體藥物如三環類的苯噻啶;β受體阻滯劑類的心得安;鈣離子通道阻滯劑類的心痛定、尼莫地平、西比林;前列腺素抑制劑類的阿司匹林等等,種類較多,可根據具體病情加以選用。
(二)辨證治療
1.風寒犯頭證
證候:時發頭痛,惡風寒,無汗,口不渴,面白,苔薄白,脈浮緊。
治法:祛風通絡、散寒止痛。
方藥:川芎茶調散加減。川芎10克,羌活10克,防風10克,蔓荊子10克,藁本10克,細辛3克,白芷10克,薄荷8克,茶葉6克,生甘草3克。
加減:兼見頭重身困、胸悶納呆者,加藿香、蒼術、厚樸;惡心嘔吐者,加半夏、陳皮、生姜;無汗全身疼痛者,加麻黃、桂枝。
備選方劑:敗毒散。具有發汗解表,疏風止痛作用。
2.風熱犯頭證
證候:頭痛,甚則如劈,發熱惡風,口渴,面赤,舌尖紅,苔薄黃,脈浮數。
治法:辛涼解表、清熱止痛。
方藥:芎芷石膏湯加減。川芎10克,白芷10克,石膏15克,荊芥10克,薄荷8克,牡丹皮10克,黃芩8克,連翹10克,10克,苦丁茶10克,生甘草5克。
加減:發熱明顯者,加柴胡、青蒿。大便秘結者,加生大黃。
備選方劑:銀翹散。具有疏風清熱,清利頭目作用。
3.痰濁阻絡證
證候:頭痛頭重,眩暈,胸悶惡心,咯痰,形體肥胖,苔白膩,脈弦滑。
治法:祛痰化濁。
方藥: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半夏12克,白術12克,天麻10克,茯苓12克,陳皮10克,川芎10克,蔓荊子10克,枳殼10克,厚樸10克,僵蠶10克,白芷10克,炙甘草3克。
加減:頭痛甚者,加全蝎、細辛。咳嗽吐痰多者,加制南星、白附子。脘痞納呆者,加神曲、炒麥芽。
備選方劑:芎辛六君子湯。具有健脾化痰,通絡止痛作用。
4.瘀血阻絡證
證候:頭痛時作,痛如錐刺,痛有定處,寐差多夢,舌質紫暗,脈弦澀。
治法:化瘀止痛。
方藥:通竅活血湯加減。當歸12克,川芎12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降香10克,地龍10克,丹參15克,制乳香10克,全蝎3克,郁金10克,炙甘草5克。
加減:頭痛劇烈者,加玄胡索15克,細辛6克。寐差多夢者,加夜交藤、酸棗仁。頭痛連及項背者,加防風、羌活。
備選方劑:血府逐瘀湯。具有理氣行滯,活血化瘀作用。
5.肝火上擾證
證候:頭痛眩暈,面紅目赤,口干口苦,急躁易怒,便秘尿黃,舌紅,苔黃,脈弦數。
治法:清肝瀉火。
方藥:龍膽瀉肝湯加減。柴胡10克,龍膽草10克,黃芩10克,生梔子10克,牡丹皮10克,赤芍10克,生地黃12克,當歸10克,陳皮10克,白10克,連翹10克,生甘草3克。
加減:大便干結者,加生大黃、郁李仁;目赤目痛者,加苦丁茶、青葙子。
備選方劑:當歸龍薈丸。具有清熱平肝瀉火作用。
參考文獻:
[1]項楊.偏頭痛中醫藥治療近況.中醫藥導報,2007,13(4):104.
[2]張樹彪,王景閣.偏頭痛的中西醫治療進展.天津中醫學院學報,2006,25(1):55.
1中醫特色電子病歷
1.1病歷系統
病歷系統能夠全面滿足這些中醫特色的病歷輸入及該輸出樣式要求。通過計算機的文檔保存方式,提供入院記錄(住院病歷)的錄入和編輯功能,提供結構化和文本化的錄入方式,由用戶選擇使用。
1.2中醫特色的病歷模板
在電子病歷系統中,預先定義多個病歷模板,涵蓋各個中醫專科,能夠滿足臨床的需要。同時,電子病歷系統具有靈活的模板定義功能,可以根據醫院不同科室、不同醫生的要求,很容易地對模板內容進行修改。
1.3中醫疾病和證候診斷
設計廣泛適用于各位老中醫的臨床專業病種數據采集系統[1],采納 “十一五”國家科技重大項目“中醫名詞術語標準化研究”相關成果,規范了臨床術語,建立了相應的中醫臨床術語編碼字典。中醫診斷名稱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病癥分類與代碼》為標準進行定義,包括中醫病名分類(科別類目、專科系統分類目);中醫征候分類(征候分類目、征候細類目)。西醫診斷名稱按照ICD-9、ICD-10進行定義,可以根據醫院要求選擇使用。醫生能夠規范使用,便于日后的統計。同時,提供層次結構的子診斷。本系統掛接多種診斷名稱字典,醫生通過拼音首字母檢索方式,快速找到字典中的診斷名稱進行錄入,從而規范了診斷名稱。
1.4辨證論治
辨證論治是中醫學說的核心思想。在中醫電子病歷系統中,必定要能夠體現出這部分內容。病歷書寫中就要求臨床醫生能夠應用中醫的辨證論治理論來記錄和分析病人的病情,而且,要貫穿于病人的整個診療過程。
系統中以辨證論治的思想為基礎,預先設計大量的辨證論治模板(特別是一些老專家的辨證論治思路進行傳承整理),可供臨床醫生使用。這樣,可以減少醫生查閱文獻的時間、加快病歷書寫速度,進而提高其辨證論治水平。特別對于低年資,經驗還不豐富的醫生來說,將起到很大的幫助作用。
系統中增加標識功能,即由名老中醫治療的病人,要在數據庫中單獨標識,以示區別。名老中醫的治療數據包括病人的病情信息如舌診、脈診、診斷及辨證分型、中藥處方等內容。系統能夠針對這些數據查找出規律性的信息,如哪種辨證分型就使用何種方藥;出現何種癥狀即使用何種藥物等。
2系統就診信息采集范圍及方法
2.1范圍
系統就診信息采集范圍包括:名老中醫臨證過程中涉及的病人信息及辨證施治信息;名老中醫發表過的臨床經驗總結方面的文獻;名老中醫著作出版的臨床病案;名老中醫臨證辨治相關記錄及病例文獻;現今及以后所有臨證辨治病例以及口述講解;其他反映名醫經驗所有文獻和臨床記錄。
2.2方法
由跟師學習的研究生和徒弟負責收集整理名老中醫以前臨證時各類筆記、病案記錄等,負責以后跟師學習隨時整理的辯證方法、治療特色,并在臨證過程中進行各類信息錄入;跟師學習的研究生和徒弟在隨時錄入老師經驗信息的同時,對錄入內容、錄入方法提出意見和建議,以便對平臺程序進一步修改和完善。
3信息采集內容
病人基本信息:姓名、性別、年齡、職業、住址、文化程度、過敏史、家族史、既往史、診療年月、嗜好、性格、體質和發病節氣等。辨證信息:癥狀、癥候、實驗室檢查、診斷室檢查、病因、病史和誘因等。診治信息:疾病、辨證分型、治則、治法、方劑、中藥、西藥、中藥加減和鑒別等。檢查信息:血、尿、便、X線、B超、CT和MRI等各種理化檢查。口述信息:辨證思路、辨治要點、辨治機理和用藥機理等。其他信息。
4就診信息存儲方式
系統將老中醫診療的過程通過如下幾種方式進行存儲:1)以電子文檔形式存儲。對于門診病歷、電子處方等內容采用文檔存儲。2)疾病癥狀數據庫整理。可以在就診時進一步記錄對應癥狀名稱。3)音頻文件。可以將老中醫問診的內容通過錄音錄制下來并上傳,下次可以調閱。4)圖片文件。舌診過程中可以將病人的舌苔通過相機拍下來并上傳,下次可以調閱。同時,對于外院就診時的檢驗檢查報告、病歷等數據,也可以通過掃描后上傳圖片進行存儲。
5信息采集應注意的問題
我們在調研及研究中發現,就診信息采集應注意如下問題:1)病人的信息采集要符合中醫病歷書寫常規,并遵循中醫診治過程。2)診療信息的采集遵循中醫辨證施治常規,并照顧到治療的特殊性。3)信息采集要全面,要針對研究的目的性,如地域、年齡差異等。4)有統計學意義的字段要規范。如發病時間、體質、辨證分型、中藥、方劑、癥狀、體征、檢查、治則、治法和對藥等,都需要制定標準詞表,用中醫學標準語言按一定格式錄入。5)癥狀信息采集要準確無誤。以病人主訴為主,次要癥狀得到確認。6)暫時無法統計的信息不能丟棄。有些臨床經驗、辨證要點、用藥特點和特色等雖不能用統計學角度統計和分析,但也不能遺漏,也要將這些經驗真實記錄下來,以便以后有條件時總結規律。7)診療信息采集要充分體現中醫特色。有些語言描述較為困難而又不直觀的信息,應用聲像技術加以記錄。8)實驗室檢查也要作為重要診斷信息采集。除記錄典型的陽性體征信息外,還要記錄規范的數值信息。該系統就診信息的采集將在臨床中得到廣泛應用,并進一步反饋意見,以期修改和完善該系統,推進名老中醫經驗繼承工作進一步開展。
參考文獻
[關鍵詞]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醫證型;肺功能
[中圖分類號] R56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210(2008)07(a)-019-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種具有氣流受限特征的可以預防和治療的疾病,氣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進行性發展,與肺部對香煙煙霧等有害氣體或有害顆粒的異常炎癥反應有關。COPD主要累及肺臟,但也可引起全身(或稱肺外)的不良效應。有資料稱,在2020年COPD的死亡率將由目前的第4位上升至第3位。以亞太地區為例,發病率達6.2%;在美國1995年的統計數據中,COPD患者約1 450萬人,每年約1 600萬人次須門診診治,約50萬人需住院治療,每年死于COPD人數超過10萬人。因此,如何提高其預防和治療水平已成為目前研究的焦點之一。目前西醫對于COPD的療法大多為直接的對癥治療或治療慢性氣道炎癥。但這些方法不能改變肺功能的漸進性下降和氣道炎癥。中醫中藥既能緩解COPD發作期的癥狀,又能增強患者體質,同時減少發作的次數,在治療中起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具有廣闊的前景。但辨證是治療的前提,已有研究證實,中醫證型與診斷COPD的“金標準”――肺功能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相關性。本文現主要就近10年COPD中醫辨證分型與肺功能關系的臨床研究作一綜述。
1病因病機研究
“肺為嬌臟,不耐寒熱”、“肺開竅于鼻,外合皮毛”,這些生理特點,決定肺易感邪。王國忠等[1]認為,肺臟感邪,遷延失治,日久導致肺虛,衛外不固,外邪六每易反復侵襲,誘使本病發作;其病機為本虛標實,本虛為肺脾腎虛,標實為痰飲、血瘀。汪翠紅等[2]認為,脾腎虧虛、瘀血阻滯是COPD的基本病機,亦是COPD諸多病機中最為重要的環節。黃禮明[3]認為,肺脾腎虛是COPD發生及反復發作的重要內因,亦是形成痰、瘀或痰瘀互結的重要原因。亦有學者認為,COPD肺脾腎虛為本,風痰瘀阻為標[4]。洪廣祥據《內經》“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的理論,指出肺陽虛弱是COPD反復發作的內因,認為痰瘀陰邪,易傷陽氣,初則表現肺為痰困,肺陽郁閉不用,衛外無權,日久可傷及肺陽,致使肺陽虛弱,衛陽不固,易感外邪,屢屢引動內飲,致本病反復發作[5]。薛漢榮[6]認為COPD發病的內因為“一虛一實”、“易虛易實”(陽氣虛弱、痰瘀伏肺)貫穿本病的始終,其中陽氣虛弱是關鍵,痰瘀伏肺是宿根,外感風寒是急性加重的主要誘因。本病病機目前認識多趨向于本虛標實,急性期以標實為急,多見痰、瘀、熱;穩定期以本虛為主,多系肺脾腎虛損;外感是重要的誘發因素。
2辨證分型研究
COPD的臨床分型尚不統一,孫子凱等[7]將262例COPD患者分7型論治:痰熱蘊肺兼肺腎兩虧,治以清肺化痰,平喘止咳;痰飲伏肺兼肺腎氣虛,治以溫肺化飲,平喘止咳;正虛邪戀、氣陰不足,治以益氣養陰,肅肺化痰;肺熱痰瘀兼氣滯肺痹,治以瀉肺豁痰化瘀,宣痹寬胸;肺熱痰瘀兼脾腎陽虛,治以溫補脾腎,祛痰化瘀,瀉肺利水;肺熱痰瘀合并痰蒙心竅,治以化痰開竅,平肝熄風;肺熱痰瘀合并心陽欲脫,治以回陽救逆。陳繼婷等[8]治療85例COPD患者,分4型論治:外感風寒,寒飲停肺,治以溫肺化飲,苓甘五味姜辛湯加減;肺氣虛弱,痰濕阻滯,治以溫肺益氣,化痰止咳,補肺湯加減;脾陽虛弱,痰飲內停,治以溫脾健運,苓桂術甘湯合六君子湯加減;腎陽虛弱,痰瘀互結,治以溫腎行水化瘀,痰飲丸加減。也尚存在分期的不同,王新華等[9]認為急性發作期當以清熱豁痰通腑、益氣活血為主;慢性遷延期則應補虛不忘祛痰,益氣必參活血治療;在緩解期可治以健脾補肺、溫腎納氣、益氣養陰、活血化瘀。梁乃津治療本病從兩方面考慮:發作時以控制癥狀為主,緩解時以培正固本為重;控制癥狀又以祛風消痰為先,培正固本則以培補元氣為要[10]。王鵬[11]以辨氣、辨痰為要點辨證論治。辨氣分4 型:肺氣失宣,治以宣通氣機,華蓋散加減;肺氣阻滯,治以疏理氣機,以理氣藥為主;肺虛氣滯、腎氣虛弱2型,治以補益肺腎、調理氣機,予自擬補益肺腎方。辨痰治療則以滌痰、化痰、通陽為法,急性期著重于祛邪排痰,予自擬祛痰方隨證加減;緩解期溫補脾腎、扶正消痰,以六君子湯與金匱腎氣丸加減;癥見痰瘀互結者治以化痰祛痰、活血化瘀,佐以扶正。劉青等[12]將COPD并肺動脈高壓辨證分為肺腎氣虛、痰濁阻肺、痰熱壅肺、陽虛水泛4型,并采用協定處方治療。
3肺功能與中醫證型的關系研究
肺功能與中醫證型之間具有一定的相關性。陳瑾[13]研究發現,COPD總體樣本和不同中醫證型COPD患者的EVI、用力肺活量(FVC)、一秒鐘用力呼氣容積(FEVl)、FVC和一秒率(FEV1/FVC)等大部分常規肺功能指標明顯低于對照組,而脾陽虛型和腎陽虛型患者多數常規肺功能指標也明顯低于肺氣虛型患者(P
4討論
肺功能檢測已經被作為診斷COPD的金標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來現代醫學對肺功能和COPD的關系研究的資料很多,這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并提高了醫務工作者對肺功能各項指標的認識;祖國傳統醫學在對COPD中醫辨證分型和肺功能檢測的關系的研究方面也有了長足的進步,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仍存在一些問題:①在查閱近10年的資料后發現,目前研究所涉及的病例多是肺功能中度及以上的患者,而肺功能只有輕度改變的患者占的比例很少。②祖國傳統醫學對COPD的病因病機認識不統一,故研究時所用的分型也沒有統一的標準。③COPD中醫辨證分型與肺功能關系的研究考察的多是FEV1、FEV1%、FVC、FEV1/FVC、RV/TLC、IC等常規通氣指標,而對彌散功能、氣道阻力的測定,因檢查耗時且需要特殊設備及專業技術,故臨床上基本未開展。④在2006年GOLD指南中肺功能的分級標準修改以后,關于COPD中醫辨證分型與肺功能關系的研究還是空白。因此在今后的研究過程中要包含肺功能輕度改變的患者,并采用新的肺功能的分級標準,以期得出COPD中醫證型與肺功能間的相關性以進一步指導臨床辨證。
[參考文獻]
[1]王國忠,胡馳雄,丁美群,等.熱喘平合劑治療阻塞性肺病痰熱證82例觀察[J].浙江中醫雜志,2002,(7):318-319.
[2]汪翠紅,丁愛國.從病理生理學角度探討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中醫固本治療[J].中醫雜志,1999,40(12) :753.
[3]黃禮明.試論痰、瘀、虛與COPD辨治關系[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00,22(1):5.
[4]韓云,許銀姬,趙琳.慢性阻塞性肺病中肺氣虛和脾氣虛呼吸功能的差別[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02,(3) :177-179.
[5]傅志紅.洪廣祥教授治肺系疾病探要[J].新中醫,1999,31(1):12.
[6]薛漢榮.中醫論治慢性阻塞性肺病[J].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004,16(6):13.
[7]孫子凱,曹世宏.262例慢性阻塞性肺病證治規律探討[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8,14(1):13.
[8]陳繼婷,朱祝生.辨證分型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病85例[J].陜西中醫,2000,21(10):15.
[9]王新華,徐志瑛.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經驗[J].浙江中醫學院學報,2000,1(1):56.
[10]羅振華.梁乃津教授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病經驗[J].新中醫,1996,(11):7.
[11]王鵬.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辨證與治療[J].新中醫,1990,(3) :54.
[12]劉青,裴小靜.肺動脈高壓中西醫診斷與治療[J].河北中西醫結合雜志,1998,7(2) :1877.
[13]陳瑾.COPD患者中醫辨證分型與有關指標相關性分析[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6,8(4):7-8.
[14]馬惠杰,楊文杰,陶家駒.ECT肺通氣血流顯像及肺功能檢查在緩解期COPD中西醫結合診斷分型中的應用研究[J].河北中醫,2004,26(5):337-338.
[15]張文彭.慢性持續期、緩解期支氣管哮喘患者中醫辨證與肺功能改變特點[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5,11(9):656-657.
辨證探源:辨證是中醫診治疾病的精髓,《內經》"陰陽"學說奠定了中醫辨證的基礎,貫穿于各種辨證方法之中,張機提出"觀其脈癥,知犯何逆,隨證治之",將辨證論治[1]運用于臨床,創立"六經辨證"開創中醫辨證之先河。《傷寒論》為后世歷代醫家總結創立八綱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理論提供了重要參考,《傷寒論》:"病有發熱惡寒者,發于陽也;無熱惡寒者,發于陰也",體現出陰陽辨證;"衛氣不和"、"血弱氣盡"的記載可以看出《傷寒論》已經運用衛氣營血概念探討疾病的變化;《金匱要略》"熱在上焦者,因咳為肺痿,熱在中焦者,則為堅,熱在下焦者,則尿血,亦令淋秘不通",此論述闡明了熱邪在上中下三焦表現出的不同證候。故東漢張仲景的醫學思想已形成后世八鋼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等辨證理論的雛形。
辨病溯源:辨病在中醫診斷疾病中有重要地位,對"病"的認識具有悠久的歷史,甲骨文記載瘧、疥等20余種疾病的名稱,《詩經》提及蟲蠱病,涉及病名40余種,《山海經》有23種固定病名記載,這些記載體現了在具體疾病認識基礎上施行治療的辨病論治思想,《黃帝內經》的問世標志著中醫學由實踐走向科學總結階段,對疾病認識有《素問.咳論篇》、《靈樞.脹論》等專篇論述,可見《內經》體現出成熟的辨病論治思想,《傷寒雜病論》進一步完善辨病論治體系,將辨病、辨證融為一體。
《傷寒論》論述六經病,分別具體闡述了本證、兼證、辨證,充分體現了辨病辨證的結合運用,辨病與辨證結合[2]符合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原則的應用,同時符合"整體與局部聯系"的原理。在當今全球開放發展學科交叉的潮流中,中醫學與現代醫學取長補短為辨證、辨病注入新的理論,在跟隨導師閆詠梅教授臨床實踐中總結出辨病嚴謹可建立醫患內心的信任感,使患者客觀反映病情為辨證提供詳實的資料,通過邏輯思維、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方法為"證"的性質做出合理判斷。故通過下列兩論點具體分析說明"辨病為綱辨證為目"原則的重要臨床價值。
2臨床資料
患者,男,68歲,于2013年1月門診就診,入睡困難20余年,每晚夜休約3h,多夢易醒,重則整夜難以入睡,曾就診于多家醫院口服"安定"2片/次及中藥等藥物,睡前服,效欠佳,現患者徹夜難眠,精神萎靡,腰膝酸軟,四肢乏力,心煩、性情急躁,伴汗出、全身烘熱感,納食可,小便黃,大便干,舌紅苔少,脈細。
該患者以"入睡困難"為主訴就診,通過主訴不難辨病為"不寐"。其診斷要點:①主訴入睡困難或難以維持睡眠或睡眠質量差;②睡眠紊亂至少發生3次/w并持續1月以上;③日夜專注睡眠,過分擔心失眠的后果;④睡眠的質量和/或質的不滿意引起了明顯的苦惱或影響了社會及職業功能;患者諸癥表現符合診斷標準。再次進行以入睡困難為主癥疾病鑒別診斷,排除其他疾病痛苦出現的入睡障礙;然后進行功能性病變致入睡困難的鑒別,如一過性失眠,患者因情志或環境改變而致的入睡困難只是暫時性的,屬于生理性的機體與自然社會相適應調和的過程;焦慮性抑郁癥所致的入睡困難,該類患者在當今社會中發病率漸增,以情志抑郁、難以入睡、善嘆息為主,焦慮性抑郁量表測定可供鑒別。診斷明確,向患者真實客觀告知病情,然后根據病因病程進行辨證論治。
治療立法方藥的施治在與辯證的準確,故辨證成為辨病過程中的重要一步。辨證首分虛實,患者不寐20余年,病久則氣血虧虛,導致心血不足,心失所養而不寐,再則患者年事已高,腎精不足,肝腎同源,精氣虧虛則肝血化生無源,陰血虧則虛熱內生,病性屬虛,辨證肝腎陰虛,虛熱內生,治則以滋補肝腎,養陰清熱兼安神為法,給予知柏地黃湯加茯神、夜交藤、炒棗仁以養心安神,加桂枝、黃芪以調和營衛益氣,補腎填精益氣以固本,給予14劑口服。
2病案討論
患者以入睡困難就診,辨病明確診斷為不寐,病機總屬陰陽失交,陽盛陰衰,病位主要在腦,與心肝脾腎密切相關,治療以補虛瀉實,調整臟腑陰陽為原則。辨病確立疾病的整體診斷治療思路,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同時具有鑒別診斷的意義。病案中該"證"可見于多種疾病之中,在不同疾病中可表現出相同的舌質脈象,然治療在辨病論治指導下卻截然不同[4];辨病堅持整體觀念,《內經》"主不明則十二官危",結合該患者年事已高,病程已久,臟腑俱虛,辨病明確為以虛為主且病程纏綿,為患者辨證論治及病情變化提供依據;治法的確立以辨病為依據,該患者氣血虧,治則堅持祛邪不傷正,扶正亦驅邪,如《內經》"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可見辨病在疾病診治過程中對患者病因病機病程變化的把握及治法愈后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所以在疾病診治中固然繼承"辨證論治"的特色,同時堅持以辨病為綱、辨證為目,擺脫僵硬思考的模式。
3對"病、證"的思考
在隨導師學習期間,查辨病辨證之妙。證可理解為生命物質在疾病過程中具有的時相本質的反映,或非疾病機體的一定階段的機體狀態的概括。"證"包含了種類繁多的表征信息,是一個開放的參與、多層級結構、整體涌現的概念。準確把握"證"的本質,有利于我們對中醫方藥的系統了解,深化對中醫辨證施治理論體系的全面認識[6]。舉例如下:跟師門診中,知自擬"化痰祛瘀方",由石菖蒲、郁金、黃芪、柴胡、巴戟天、合歡皮六位中藥組成。其功效:醒腦解郁、化痰活血、理氣扶正。在辨病、辯證準確之下,可治療痰瘀交結型中風、抑郁、中風后抑郁癥等,且經過大量臨床驗證[7,8]。若在辨病準確情況下,結合辯證痰瘀交結,可在化痰祛瘀方基礎上加以化裁,療效顯著。
目前臨床上老年患者往往存在共病或者并病問題,目前西醫治療采用各個擊破的方法,必然再次造成患者大把吃藥的現實,治療疾病的同時給患者帶來了經濟和耐受力上極大的痛苦。中醫藥素有多靶點整體治療的特點,若能夠體會到"證"的重要性,將減少患者用藥,至少并病可以同治。近年來對"辨病辯證"的研究報道不勝枚舉。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樊代明院士近來提出的整合醫學學說,已經得到了醫學界很大的認同。HIM學說指出:癥狀是反映疾病表現、嚴重程度及進展轉歸的重要標志。但不同疾病可以表現為同一癥狀,同一疾病可以表現為不同癥狀,而且同一疾病出現癥狀的先后次序也不一樣。正是可以反應出對疾病辨病辯證的重要性。而且吳以嶺院士也是在近來提出了"氣絡學說",也提到"證"的重要,要整體思路診治疾病。
4結論
我們知道每一種疾病的發生均有規律,而"證"則是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主要矛盾的集中體現[5]。在疾病發展過程中,發病的矛盾是對立的,亦是陰陽相對的。在查"證"時,千萬不要忘記其基本矛盾"病",即辨證的同時必須與辨病相結合。只有辨病,才能了解疾病發生發展的基本規律,掌握其基本矛盾,確定該病的基本療法,而不致于因為癥狀的變化而改變基本治法。因此不同的病中相似的證雖然有其相似、相通之處,但畢竟還是分屬于兩種不同的疾病,其表現要受各病的影響,各自有著本疾病所特有的癥狀、體征和檢查結果,在相同的證候性質中,構成證候的主癥、次癥、兼癥必然有區別,所處的地位也各有區別,如果以某一方不加改變給予治療,其療效結果可想而知也是參差有別的。因此,"辨病辯證"更要重視"病證結合",既重視證的同一性,又詳知病的差異性,把握好陰陽對立,整體觀念,結合疾病本身及發展趨勢,考慮藥味加減等大法,只有這樣,才能在臨床中取得良好的療效。
參考文獻:
[1]李樹春,王槐.辨證論治的思考[J].遼寧中醫雜志,2011,38,(11):2182-2183.
[2]孫偉,王繼明.《傷寒論》"辨證論治"與"現代醫學"辨病論治"淺識[J].中醫藥學刊,2005,23(4):592.
[3]王永炎,張伯禮.中醫腦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8.
[4]仝小林.辨癥、辨病、審因與辨證論治在臨床中的應用[J].中醫雜志,2013,54(2):93-95.
[5] 尹英杰,魯兆麟.略論"異病同治"[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3,26(2):15-17.
[6]張俊峰.異病同治淺析[J].山西中醫,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