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金融危機的原因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前車之鑒
金融創新在短期內確實可以積聚大量的財富,會給人以巨大的誘惑,華爾街的神話證實了這一點,但高風險也會與之相伴。假如金融創新不能評估和不可控,假如金融創新的目的是為了逐利,那么,這種創新活動帶來的一定是金融市場的泡沫、危機和災難。本輪始發于美國的金融風暴是次貸危機蔓延的結果,是次貸危機與美國金融創新過度和不恰當使用金融衍生品的產物。美國房貸機構房利美和房地美購買商業銀行和房貸公司流動性差的貸款,并通過粉飾包裝使其資產證券化,將其轉換成債券在市場上發售,投資銀行又利用其金融工程技術,通過創新再將次債進行分割、打包、組合并在市場上分別出售。由此,衍生層次不斷疊加,信用鏈條拉長,市場泡沫不斷吹大,使得市場主體不再去關注資產的質量,而是考慮在購買了衍生產品之后,如何通過打包、分拆和證券化處理,再將衍生出來的新產品賣給下家。其結果是沒有人去關心這些衍生金融產品的真正基礎價值,從而助長了極度的短期投機趨利化,最終釀成了嚴重的金融市場危機。借鑒美國金融危機血的教訓,我們有必要對金融創新進行重新審視,既要看到其對金融發展起到推進器的作用,又要對其令人防不勝防的放大風險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把金融創新的風險置于可控范圍內。使我們金融企業發展變得更為健康,融資功能更為強健。
2、盲目創新是風險,不能為了創新而創新
雖說一國沒有強大的金融,就不會有強大的經濟。但我們不要忘了當今這場金融游戲是沒有硝煙的戰場,這場游戲也使我們看到國際金融集團及其代言人在世界金融史上翻云覆雨,掠奪他國財富,再現統治世界的精英俱樂部在政治與經濟領域不斷掀起金融戰役的手段與結果。它給了我們許多啟示:我們金融產品創新不能為了創新而創新,不能為了追求眼前既得利益而創新,它必須要圍繞實體經濟服務而創新。因為脫離實體的虛擬的金融創新,其信用是難以把握和測控的,它必將為事后積聚大量的風險。譬如發行中小企業集合債券,就是為了解決當前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在當前金融危機情況下,我國許多中小企業是首當其沖受害者,更顯其要害是融資困難,并可由此引起諸多問題困擾,將會引起我國失業率大幅上升。而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將會起到提綱挈領、正中要的作用。因為中小企業可吸納大量的就業人員,而就業人員增加就可以增加下游產品消費需求,下游需求旺盛起來必然會引起上游產品消費需求同步增長,從而理順產業鏈,使經濟活絡起來,許多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了。所以說金融產品創新必須要與時俱進,與整體經濟發展相聯系,它不需要空洞的包裝,虛幻的贏利,是要與實體經濟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才會創造富有生命力的經久不衰的經濟增長體系。
3、亞洲金融危機警示之要義
始于泰國的亞洲金融危機,迅速擴散至整個東南亞并波及世界,使許多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匯市、股市輪番暴跌,金融系統乃至整個社會經濟受到嚴重創傷。這次金融危機在半年時間之內以席卷國家之多、危害之大、損失之慘令世人瞠目結舌,在事后的總結中,人們認為危機的發生絕非偶然,而是一種必然。其外部原因,是國際投資的巨大沖擊以及由此引起的外資撤離。據統計,危機期間撤離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外資高達400億美元。但是,金融體制的不健全、金融活動的失控是金融危機的內生要素。正由于此,在當前我國的體制轉型中,人們應該高度重視和切實搞好政府調控的市場經濟體制的構建,特別要花大力氣健全金融體制,大力增強對內生的和外生的金融危機的防范能力。總結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之經驗,人們對危機爆發的原因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探討,指出了危機爆發的內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從深層次的層面我們可以認為是現代貨幣信用機制導致危機的爆發。只要現代市場經濟存在,市場經濟所固有的貨幣信用機制就可能導致金融危機。它只發生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國家。這一點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也不例外。雖然如此,我們還是可以通過健全金融體制來防范金融危機。但是,這次金融危機的最根本原因還是在于這些國家和地區內部經濟的矛盾性。東南亞國家和地區是近20年來世界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這些國家和地區近年來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暴露出日益嚴重的問題:包括經濟結構未作適時有效的調整;國際收支赤字增大,外債增多;銀行貸款過分寬松。
亞洲金融危機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及給民眾帶來的困苦是眾所周知的,也是資本逐利行為所造成的,是以美國為首的少數金融寡頭不計后果地劫掠他國財富所誘發的觸目驚心的一幕,而當今源發于美國的全世界金融危機比之上世紀亞洲金融危機是更有甚者而無不及,它們追求暴利,但各有不同謀取方式。同樣那些始作俑者也終將逃脫不了玩火自焚、殃及自身的下場。他們席卷了泰國財富,又把目標對準了香港和俄羅斯的時候,命運之神并沒有眷顧他們,以索羅斯為首的金融大鱷們最后還是敗將下來。不過俄羅斯國債信用掉期也應當引起我們關注,當前我國握有大量美國國債會不會同樣存在隱憂呢?雖不能同日而語,這種擔憂總是存在的。所以說我國財富儲備應當多元化,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本文以為收貯大宗商品是最佳選擇之一,不僅可以拉動經濟增長,且又可以避免經濟過熱時大宗商品價格高企影響到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
二、溯源探因
1、金融杠桿無限制放大
人們追求財富的夢想始終伴隨著社會發展,如果超出現實和不擇手段地追求,往往會給別人或自己帶來禍害。過去資本家為了獲得更多的利潤,他們采用各種手段毫不顧市場環境地擴大生產,引起商品相對過剩,結果所生產的產品沒辦法銷售,經營難以為繼,最終導致大量失業,社會購買力大量下降,社會形成混亂,造成了惡性循環。這種趨利心理不被理性思維所占據,它就會周而復始地出現經濟危機。不過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市場會變得更為理性,產品過剩沒有那么嚴重,對經濟破壞程度沒有那么強。當人們慢慢醒悟過來的時候(也就是說經濟危機所造成的震蕩幅度越來越小的時候),社會更高層的危機就出現了,它的殺傷力絕對勝過產品過剩所造成的經濟危機,這就是金融危機。經濟危機和金融危機是對孿生兄弟,都是逐利求財不擇手段的后果,都是造成了社會經濟混亂,市場萎縮,流通堵塞,工廠開工不足,失業率急劇上升。近年來,在高利潤的誘惑和激烈競爭的壓力下,傳統上以賺取傭金收入為主、對資本金要求很低的投資銀行,大量介入次貸市場和復雜衍生金融產品的投資。目前,投資銀行從事的業務中很多與衍生品相關,而衍生金融產品又具有眾所周知的杠桿效應,它起到資本放大作用,可以放大收益和風險,交易主體只需交少量保證金,就可以完成高回報大額交易。“錢不夠就借”,投資銀行實際上悄然變成了追逐高風險、高回報,使用高財務杠桿化的“對沖基金”。高杠桿倍率使得投資銀行對融資依賴增強,在市場較為寬松時,尚可通過資本市場融資來填補交易的資金缺口,而一旦信貸緊縮,自身財務狀況惡化,評級公司降低其評級使融資成本上升,便可能造成投資銀行無法通過融資維持流動性。貝爾斯登、雷曼兄弟、美林、高盛、摩根斯坦利等著名美國投資銀行及其交易對手出現的流動性危機,都是源于高財務杠桿倍率支配下的過度投機行為。美國投資銀行平均表內杠桿倍率為30倍,表外杠桿倍率為20倍,總體高達50倍。房利美和房地美的杠桿倍率則高達62.5∶1.這種投機取巧的經營作風彌漫了整個華爾街,才導致了今日之后果。
2、信用過度資產化所帶來的危害
信用因華爾街的假賬而動搖,對財富創造的信仰因CEO的貪婪而墮落。從本質上來講,次貸危機的根源就是金融企業不顧觸犯金融道德風險,非理性放大金融杠桿,令金融風險無限積聚,使泡沫破裂的災難性后果超出了金融體系所能承受的臨界點,進而引發銀行危機、信用違約危機、債務危機、美元危機等一系列連鎖反應,而這一系列危機的背后凸顯的則是美國出現了整體性的信用坍塌。國家信用是金融體制的最后依托。聯邦政府多年來對于兩房疏于監管,無形中縱容了風險的不斷膨脹,而事發后又將“風險社會化”,其所觸犯的“道德風險”則從價值層面上對國家信用造成嚴重沖擊。金融危機的歷史經驗表明,國家信用是建立在金融穩定的基礎之上的,一旦遭遇金融風暴,很有可能連國家信用一起毀掉。“信用危機”也是人類社會最難防范的危機。其他任何危機無論輕重大小,往往都有“特異性”、“變異性”、“周期性”等蛛絲馬跡可尋,人們可以通過采取有“預見性”、“防范性”的措施,進行防范和化解。而“信用危機”的爆發既無先兆,更無固定的模式和規律,因而也相對難以防范和化解。所以在極度投機氛圍的華爾街里,沒有什么不可以買賣,包括良心,甚至是靈魂都可以出售,這種早已透支了的信用資產,也已極度證劵化了,它早已潛伏著巨大的市場風險,為金融風暴的到來積累了大量的籌碼。
3、集成因素
當今政府關心的是社會有效需求,企業關心的是滿足消費者需求,設計師們是要創造新的需求,消費者所關心的是如何獲得更多消費的權利。離開消費,世界將找不到重心。消費的概念內涵豐富多彩,包括了物質的,也包括非物質的;包括實體的,也包括虛擬的。現代人的購物清單似乎不再因時間和空間的約束而變得無所不包。“社會中受自利動機支配的行為邏輯,使得人的多樣化需要的滿足不再成為社會生活的主導。愛情、理想甚至生命這些生活中最可珍貴的事物,都統統受到金錢的支配”。擁有財富,人們才能夠有能力選擇他想過的生活。擁有更多的財富,才能夠有更多的現實權利,而這種權利又多半是一種消費的自由。現實世界的誘惑是那么快速地變化,通過實物經濟的積累,財富的增長似乎仍然不能滿足人們變化得更快的消費需要。隨著經濟內在的增長因素的被耗盡,實體經濟創造財富的速度在持續下降。泰勒的現代化標準生產、日本的精益生產、半導體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的普及、欠發達國家的廉價勞動力和原材料供應等使財富在過去的100年中被高速創造出來。進入二十一世紀初,隨著廉價資源的過度開發、半導體技術發展漸近極限、重大創新普遍減少,下一個財富制造機器又在哪里呢?在實體經濟內生性動力逐漸減弱的過程中,通過投資和膨脹消費的方法來刺激經濟發展和財富創造是最簡單、最便利的工具。但財富顯然將被迫放慢自己的膨脹速度。
金融體系到底創造多少財富是一個大問題。金融體系調動和調制出巨額的資本,它的風險抵押品卻主要是社會和國家,而所獲得的收益的大部分卻流入銀行和各類投資機構的腰包。如此,便不難理解金融投資機構內在的擴大信貸款和追逐風險的沖動,重復抵押它并不具有的信譽,創造和包裝越來越大的風險,無法遏制地追求更多的超額利潤。這就是金融機構最本質的生存法則。隨著產業資本的日益萎縮,世界經濟越來越為銀行和投資機構所左右。實體經濟雖是基礎,但它卻變成俄羅斯套娃中最里面的那一個。
關鍵詞:虛擬經濟;金融危機;經濟虛擬化
中圖分類號:F8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5-0116-02
一、虛擬經濟概述
虛擬經濟是相對獨立于實體經濟的虛擬資本的經濟活動,具體來說,主要指金融系統和房地產業。虛擬經濟從實體經濟中產生出來,其發展受實體經濟生產能力的約束,其利潤受實體經濟利潤率的制約。
虛擬經濟是在實體經濟的基礎上產生的,同時對實體經濟的發展具有正負兩方面的效應。虛擬經濟的正效應主要體現為在信用經濟的基礎上產生的虛擬經濟有效地實現了儲蓄向投資的轉化,提高了資金的使用效率,加速了資本周轉,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促進了經濟社會的發展。虛擬經濟的負效應則體現為虛擬資本的價格不是由實際資本的價值決定的,而是由預期收入和實際利率決定的,所以經常與實際資本的價值相背離,并越來越呈現出超前發展的趨勢。當虛擬經濟的發展遠遠脫離實體經濟的發展時,由于其利潤來源得不到有效支撐,將很難維持。當虛擬經濟的泡沫破裂時,往往因巨大的流動性損失而嚴重影響實際生產活動的進行。同時,當虛擬經濟發展過度時會吸引生產資本的流入,擠占實體經濟的發展資金。
虛擬經濟與金融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一方面,適度規模的虛擬經濟促進金融穩定與發展。從微觀角度看,虛擬經濟的發展有助于提供大量個性化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務,增強了金融機構的基本功能,拓寬了其服務領域。與此同時,虛擬經濟通過借助電子信息技術,提高金融企業的支付清算能力,節約大量流通費用,并使金融企業的信用創造功能得以充分發揮,提高其規模報酬和盈利能力。從宏觀角度看,虛擬經濟的發展能夠促進全球金融市場一體化,提高各國市場間信息傳遞和價格反應的能力,提高市場價格對信息反應的靈敏度,滿足虛擬經濟國際化的需求。同時虛擬經濟創造了大量的金融衍生產品,使各類投資者不僅能進行多元化資產組合,還能及時調整其組合,在保持效率的同時分散或轉移風險,增強抵御非系統性風險的能力。
另一方面,虛擬經濟的過度發展又將影響金融穩定。首先,虛擬經濟的劇烈變動會通過價格、預期等在虛擬經濟體內迅速傳播,放大波動效應。一種證券價格、一個部門或一個市場價格的波動都會導致其他證券、部門、市場的波動。其次,虛擬經濟的急劇變動會通過利率、匯率或資產價格的波動迅速傳播到實體經濟,進而對實體經濟的運行產生影響。東南亞金融危機和次貸危機都是由虛擬經濟的惡化引發的實體經濟的運行紊亂。再次,虛擬經濟的過度發展使經濟體系面臨崩潰的危險性。從事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金融機構一旦破產,通過貨幣乘數的作用極有可能引起金融市場的波動,市場波動再反作用于機構,這種惡性循環最終將導致全球的金融危機,直至經濟危機。最后,虛擬經濟的崩潰導致全球經濟體衰退的可能性越來越大,并極易引發世界范圍內的金融危機。
二、虛擬經濟的發展
自從20世紀70年代初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以來,全球進入了以浮動匯率制為主的國際貨幣體系,世界范圍內出現了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的浪潮,各國紛紛放松對資本跨國流動的管制,各種金融創新層出不窮。眾多金融衍生產品只需交納一小部分保證金即可交易,杠桿率極高,買空賣空交易盛行,極大地加劇了金融風險。虛擬經濟占世界經濟的比重因各種衍生金融工具的產生和資本賬戶交易的增多而迅速增加,遠遠超過了實體經濟,整個經濟呈現出一種“倒三角”的特點,不穩定性大大增加。總體上看,虛擬經濟的發展大致體現出以下特點。
第一,全球金融資產急劇膨脹。20世紀80年代以來,經濟的全球化和金融的自由化,使得全球銀行業、股票市場、債券市場的金融資產迅速增加。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統計,全球報告行的資產規模從1990年的7.69萬億美元增長到2005年的28萬億美元,增長了3倍多,銀行資產的增長率遠遠大于GDP的增長率。股票市場方面,1999年全球股票市場市值曾經一度超過全球GDP總額,之后因高科技泡沫破裂而大幅縮水。2003年全球經濟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股票市場再度膨脹,2006年全球股票市場市值規模達到50.6萬億美元。與此同時,債券市場亦發展迅速。1991年債券總市值為16萬億美元,2005年達到了58.95萬億,15年的時間市場容量增加了2倍多,年增長率約為7.5%①。
第二,金融衍生產品迅猛發展。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后,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金融衍生品市場呈現快速增長勢頭。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統計(以成交量計算),世界各國交易所2002年上市交易的期貨期權達到693.5萬億美元,其中利率衍生品交易量高達626.7萬億美元,股票指數類衍生品達63.9萬億美元,貨幣衍生品達2.9萬億美元。2007年末,全球衍生品名義價值為630萬億美元,為同年全球GDP總量的11.81倍。2008年上半年,全球衍生品的名義價值增加到766萬億美元。
第三,國際資本流動極度頻繁。20世紀80年代以來,大規模虛擬資產的國際間流動成為當代經濟全球化的核心。虛擬經濟的發展使國際經濟關系從傳統的貿易和實際投資為主轉為以虛擬資產為載體的大規模的資金流動。例如,外匯市場中,越來越多的外匯交易是為了獲取貨幣流通轉換中的價值增值和收益。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的統計,2007年全球外匯日均交易量約2萬億美元,98.5%的交易純粹以資金流通、盈利和風險規避為目的。巨額的外匯交易只有一小部分用于國際直接投資和國際貿易,大部分是單一的純粹的虛擬經濟的價值運動。
三、虛擬經濟與金融危機
虛擬經濟的內在特征與運動規律決定了泡沫的不斷形成和演化,過度膨脹最終會導致泡沫破裂,進而引起消費、投資和信貸全面萎縮,對金融市場運行造成嚴重沖擊,從而引起虛擬經濟的自身危機,典型表現為金融危機。從虛擬經濟的視角看,金融危機的成因包括:
第一,金融市場過度開放。金融市場的過度開放,導致虛擬經濟的膨脹,若金融體系不健全或監管不到位。很容易引發金融泡沫繼而導致金融危機。20世紀70年代以后,拉美和東南亞等地區和國家經濟快速增長,成為新興工業化國家。但這些國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受金融深化理論的誤導,在實體經濟系統運行失常、結構性問題突出的情況下,相繼開放金融市場,企圖通過金融完全自由化,依靠虛擬經濟的快速發展刺激實體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但由于實體經濟的發展水平偏低,且存在諸多問題,最終引發了泡沫經濟并導致了一系列金融危機。其根本原因就是對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關系認識不充分,夸大了虛擬經濟的正效應。
第二,金融體系的脆弱性。脆弱性是金融體系的固有屬性,虛擬經濟發展水平越高,金融體系脆弱性就越顯著,金融風險就越大。虛擬經濟固有的虛擬性決定了其蘊含的高風險和運行的不穩健。美國的次貸危機充分證明了虛擬經濟具有極大的脆弱性和聯動性。美國房地產市場的泡沫破滅,引發了信貸市場的信用危機,然后通過資產價格的變動迅速席卷了整個資本市場,引發了全球金融市場的動蕩。同時,隨著金融危機的加劇,實體經濟的運行也受到嚴重影響。
第三,金融衍生品過度發展。與一般金融資產相比,金融衍生工具具有杠桿比率較高、交易成本較低兩個顯著特點。所以衍生產品同樣具有比一般金融資產更高的風險。在此次次貸危機中,金融衍生品扮演了重要角色。基于次級貸款形成了抵押貸款支持債券MBS(Mortgage Based Securities) 、資產支持商業票據ABCP(Asset Based Commercial Paper) 和債務抵押權益CDO(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s)。CDO按照資產池結構不同可以分為貸款抵押權益CLO(Collateralized Loan Obligations)和債券抵押權益CBO(Collateralized Bond Obligations) 。同時在大量CDO產品的基礎上,設計出了“CDO的CDO”、“CDO 的立方”、信用違約掉期CDS(Credit Default Swap)等。它們共同的特點是具有極高的杠桿率和極其緊密的聯系。一種資產價格的變動會以極快的速度傳遞到其他的資產價格。
第四,政府監管的放松和經濟政策的失誤。政府宏觀經濟的失誤對虛擬經濟的影響是巨大的。次貸危機的爆發很大原因是政府自由主義思想泛濫、監管放松導致。美聯儲在2000年美國網絡經濟泡沫破滅和“9.11” 事件后,采取低利率政策以刺激經濟。從2001年1月到2003年6月,美聯儲25次降息,長時期低利率政策推動了房貸需求和房價上漲。此后,為了避免經濟快速增長帶來通貨膨脹壓力,美聯儲17次提高聯邦基金利率,造成房貸借款人還貸壓力增大,結果是某些客戶無法按時償還貸款利息。
參考文獻:
[1] 朱民,等.改變未來的金融危機[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9:188-222.
[2] 成思危.虛擬經濟與金融危機[J].管理科學學報,1999,(3).
[3] 肖輝.論美國金融危機的成因與蔓延[D].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
關鍵詞:金融危機;農業;信貸銀行;美國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6-0170-02
在美國目前爆發的金融危機中,美國及其他國家的許多金融機構都陷入了財務困境,甚至是破產倒閉,但是正當諸多信貸活動無法正常進行之時,美國的農業信貸市場迄今為止受到的影響卻很有限,盡管農業信貸標準變得更加嚴格,但主要農業信貸機構仍在正常運轉。此次席卷美國乃至全球的金融危機并未使美國主要農業信貸機構重陷20世紀80年代農業信貸危機時的困境,分析其中原因將對未來中國農業信貸機構的健康發展有一定借鑒意義。
一、美國主要農業信貸機構的構成及在本次金融危機中的表現
(一)美國主要農業信貸機構的構成
美國農業信貸機構包括五種類型:商業銀行、美國農業信貸系統、農業部農業服務署、人壽保險公司以及其他機構,如專屬金融公司等。其中商業銀行和美國農業信貸系統是美國最主要的兩個農業信貸機構,其農業貸款量分列五個機構的前兩位,且兩者農業信貸之和約為農業信貸總量的80%,由此可見,商業銀行及農業信貸系統對美國農業信貸市場的健康發展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此外,與很多其他金融機構相比,它們在本次金融危機中表現優異,在此,主要對這兩者在此次金融危機中逆市而行的原因進行分析。
(二)美國主要農業信貸機構在本次金融危機中的表現
1.商業銀行。在美國,提供農業信貸的商業銀行一般是由小規模的社區銀行組成,其中約93%的銀行資產低于10億美元,且超過60%的農業貸款來自這些小規模銀行。這些銀行的資金主要來源于當地存款。在2008年的上半年中,只有5%的農業銀行為負收益,遠遠好于商業銀行的總體表現;超過50%的農業銀行的凈收益高于前6個月的水平。此外,在提供農業信貸的銀行中,規模小于5億美元的約占85%,而這些銀行的平均貸款/存款比率低于86%,這表明它們還有較大提供信貸的空間。同時在提供農業信貸的6071家銀行中,只有13家銀行被美國聯邦儲蓄保險公司列為資本不足。因此,總體而言提供農業信貸的商業銀行仍在穩健運行。
2.農業信貸系統。農業信貸系統由美國國會于1916年創立,是一個全國性的由借款人擁有的金融機構及相關服務機構組成的網絡。借款者直接向農業信貸系統協會借款,而系統協會的資金是通過向其所隸屬的農業信貸系統銀行貸款而來。與商業銀行不同,農業信貸系統各銀行不接受存款,而是通過向資本市場發行債券來募集資金。盡管當前金融市場動蕩,但美國農業信貸系統銀行及協會總體上保持了很強的盈利性,而且資本充足、信貸質量良好、不良貸款率極低。
二、美國主要農業信貸機構逆市而行的原因
(一)內在原因
1.避免高風險投資。大多數農業信貸機構并未像其他很多大銀行那樣發放高風險的房屋抵押貸款,而且也未進行大規模的證券投資。美國大多數農業信貸機構則采取了較為保守的投資策略,盡管聯邦農業抵押公司由于投資雷曼兄弟、房利美、房地美等公司的證券造成較大損失,但它本意卻是要進行安全投資,因為這些公司債券本來具有很高信用等級,而且在遭受損失后,它已通過發行優先股募集了1億多美元新資本,大大緩解了資本不足的問題,因此,美國農業信貸機構在此次金融危機中由于做高風險投資而受到的沖擊較小。
2.資金來源較為安全。就商業銀行而言,多數小規模社區銀行的資金主要來源于較為有保證的當地存款,只有少數規模較大的銀行更依賴于短期債券市場來獲得資金。盡管當前金融危機對債券市場產生了不利影響,從而使得一些大銀行的資金來源受到影響,但是由于其所占比例較小,所以總體上影響有限。當然隨著金融危機的加劇及失業人數的增加,存款數量可能會有所降低,但是小規模農業銀行也可以從美聯儲基金中獲得資金。例如,他們可以通過美聯儲貼現窗口獲得一級和二級信貸資金,并且在急需資金時,尤其是在耕種和收獲季節還可獲得季節信貸資金。
就農業信貸系統而言,由于它是一個由政府資助的合作性組織,且董事會成員是由借款人選出,所以它特別專注于服務農業信貸市場,并努力保持其財務狀況的穩健性。系統各機構并不公開發行股票,其資金主要來源于債券融資,盡管金融危機下債券融資出現困難,但由于當前農業經濟發展依然良好,而且市場一般認為政府資助企業的債券風險較低,因此農業信貸系統通過債券融資并未受到大的影響。
3.貸款標準較為嚴格。造成本次金融危機和20世紀80年代美國農業信貸危機的一個重要因素是美國信貸機構發放貸款不夠謹慎,發放貸款的標準主要是基于對作為抵押物的房產(本次金融危機)或土地(20世紀80年代農業信貸危機)未來升值的預期,而不是基于對借款人的收益及現金流的分析。
近年來,美國農業信貸機構吸取了20世紀80年代美國農業信貸危機的教訓,采取了較為謹慎的貸款政策,嚴格控制貸款比例。比如,近年來購買農村土地的現金首付款很多都在其總價值的50%以上,很多農業信貸機構都規定貸款最高限額為土地價值的60%~70%。此外,近年來購買土地或農用機械的長期貸款多采用固定利率。這樣,農民的還貸壓力較小,即使是在利率上漲、收入有所下降或成本有所上升時,從總體上發生嚴重拖欠的可能性也相對較小。由于不會大量出現農民或信貸機構出賣土地來抵債的情況,所以作為抵押物的土地價值也不會大幅下降,因此,即使發生個別農民拖欠的情況,信貸機構也可通過收回其所抵押的土地并以適當的價格變賣的方式收回貸款,從而不會影響到農業信貸機構的正常運轉。
(二)外在原因
1.近年來,美國農業部門凈收益較高、流動性良好。美國農業部門,特別是種植業的凈收益較高。盡管收益的一部分可能被用來購買土地、生產設備或用于生活支出,但是至少也有一部分被用來作為現金儲備,美國農業部門的流動比率及凈營運資本不斷增長。流動性比率及凈營運資本是衡量企業流動性的兩個重要指標,而美國農業部門的流動性比率較高、凈營運資本充足,這表明總體上美國的農業部門流動性良好,短期償債能力較強,在收益降低時發生財務危機的可能性較小。
2.農業部門債務/資產比例較低、利息支出占銷售收入的比例較低。衡量一個企業或行業應對財務困境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是其財務杠桿的大小,財務杠桿越低,即資本結構
中債務比例越低,則該企業或行業還債能力越強,發生財務困境的可能性越小。據美國農業部統計,2008年美國農業部門債務/資產比例僅為9.2%,且預計2009年此比例將略有下降,約為9.1%,這遠遠低于20世紀80年代農業信貸危機爆發時的22.2%。另一個常用的衡量財務困境l韻指標是利息支出占總收入的比例,如果該比例超過25%,則表明該行業可能發生嚴重的財務危機。但2007年及2008年美國農業部門利息平均支出僅為總收入的4.2%,遠低于1981-1984年的13.4%,且該比例超過25%的公司也遠少于20世紀80年代。
三、啟示
1.農業信貸機構應加強風險防范。盡管在本次金融危機中中國金融機構,包括農業信貸機構在內受到的影響有限,但隨著中國相關金融政策的逐步放開、資本市場的逐步開放及金融衍生品的逐漸增多,金融機構所受到的投資誘惑逐漸增多,農業信貸應時刻牢記“高回報必然伴隨高風險”的箴言,在任何時候都應盡量避免為追求高回報而做大規模的高風險投資。此外,農業信貸機構應時刻嚴把貸款關,放貸標準應基于對借款人的信用及對貸款項目未來收益的嚴格評估,而不應基于對抵押物未來升值的預期。雖然目前中國絕大多數農民還沒有值錢的抵押物,但中國正在逐漸放松對宅基地抵押貸款的管制,若在未來突破法律障礙允許宅基地和建設其上的住宅自由流轉。在這種情況下,農業信貸機構應時刻保持清醒頭腦,特別是當做為抵押物的宅基地及農房的市場價格不斷上漲時,更應如此。
2.國家應為農業信貸機構資金提供穩定保障。中國農業信貸機構的資金主要來源于儲戶存款及國家的資金支持,此外,為解決資金不足的問題,近年來還出現了由國家信用做擔保的債券融資,如農業發展銀行的債券融資就已成為其重要的資金來源。盡管中國農業信貸機構資金來源較為安全,但在市場條件不好時,由于失業人數增多可能會導致存款量下降,債券的發行量也會受到一定的不利影響,因此在特殊時期一旦農業信貸機構出現資金短缺問題,國家應及時對其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持以保證農業生產的順利進行。
3.提高農業部門的生產收益并降低財務風險,從而保證其還債能力。農業部門的生產收益情況是決定農業信貸機構能否按時收回信貸資金本息、正常運轉的重要因素。因此各級政府應在技術研究、生產指導、市場開拓等方面對農業生產給予大力支持,以保證農業生產的順利進行及生產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應加大財政補貼力度完善農業保險體系,以保證在嚴重自然災害發生時農戶不會完全喪失還貸能力。此外,還應增強農戶或農業企業的風險意識,引導他們盡量降低自己的財務風險,保持良好的流動性及較低的債務/資產比例,從而保證他們的還債能力。
參考文獻:
[1]崔曉黎.建設新農村應加快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EB/OL].國研網,2006-06-23.
[2]陳丹妮.農村金融、農業產業化與農村經濟增長前沿理論綜述[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問題研究中心,2010-04-15.
[3]郭保民.金融支持農業經濟發展的調查思考――以山西為例[D].天津:天津財經大學,2010-03-02.
[關鍵詞]綠色貿易壁壘 中國農產品出口 影響 原因 對策
金融危機以后,貿易保護主義迅速抬頭,其中技術性貿易壁壘是發達國家使用最頻繁的一種非關稅壁壘。 隨著技術性貿易壁壘的不斷發展,綠色壁壘(Green Barriers , GBs)已經成為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重要組成部分。“綠色壁壘”可以說是我國自己創造的一個新詞實際上,在國際文獻中并沒有“綠色壁壘”一詞,綠色壁壘也稱為環境壁壘。根據WTO協議中關于環境問題的規定,我們將綠色貿易壁壘大致分為以下五種基本類型:環境保護法規,綠色環境標志,綠色技術標準,綠色包裝制度,綠色衛生檢疫制度。
農產品是指來源于農業的初級產品,即在農業活動中獲得的植物、動物、微生物及其產品。包括煙葉,毛茶,食用菌,瓜、果、蔬菜,花卉、苗木,藥材,糧油作物,牲畜、禽、獸、昆蟲、爬蟲、兩棲動物類,水產品,林業產品,其他植物。
一、綠色貿易壁壘對我國農產品出口貿易的影響
1. 消極影響
環境貿易壁壘對我國外貿的負面作用是非常明顯的,幾乎波及到我國外貿出口的所有領域,每年造成的損失相當于當年出口總額的20%左右,價值高達上百億美元。由于我國農產品加工企業自身存在的不足,綠色壁壘已成為我國農產品企業面臨的主要障礙。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市場準入的限制,即發達國家通過立法或制定苛刻的環境技術標準,使我國不少產品難以進人他們的市場參與公平競爭。在農產品和食品出口方面,1994年以來,我國的牛肉豬肉幾乎不能出口到美國,歐盟也完全禁止我國的牛肉凍雞肉及貝類產品進人其成員國市場,導致我國農產品出口值從前幾年的180億元降到目前的120億元。
(2)競爭力的影響,即發達國家雖然不對產品和服務的市場準人直接設限,但通過開展綠色認證、征收綠色關稅,使我國出口產品的成本大大增加,進而削弱該類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如在綠色標志認證方面,我國外貿企業為了獲取國外認可的綠色標志,不僅要支付大量的檢驗,購買先進儀器設備等間接費用,而且還要支付不菲的認證申請費和標志的使用年費等直接費用,導致這些產品的成本大幅上升。
(3)風險控制的影響,我國的農產品出口市場相對單一,我國目前農產品出口市場主要集中在亞歐和北美洲, 2009年第一季度,我國農產品對亞歐和北美洲的出口額分別為63.4、29.5和22.5億美元,占我國農產品出口總額的57.1%、20.9%和13.4%。2009年市場集中度高達79.7%,市場集中度高必然會導致風險的加大,一旦這些國家農產品進口政策或外貿環境發生變化將極大影響我國總體的農產品出口份額。
2. 積極影響
環境貿易壁壘對我國推行可持續發展戰略,實現貿易與環境的良性互動又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環境貿易壁壘已成為一種客觀性的貿易限制措施,我們除了在世貿組織多邊貿易框架內開展貿易協調和環境外交外,更為現實的選擇就是接受現實,努力提高環境管理水平,提升國家環保技術標準,從而成功突破這一綠色瓶頸,達到貿易和環保的雙贏。有關外貿企業也將重新審視發展與環保的關系,開展綠色認證,采用清潔生產工藝等,從而有效化解環保與發展相互制約的問題,促進經濟與環境的持續和協調發展。
二、綠色壁壘加強的原因分析
從我國自身來看,綠色壁壘的加強存在以下原因。
1. 結構原因即產品結構和出口市場結構
從農產品的加工程度看,我國出口的農產品主要以初級加工品為主,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農產品及其加工品比重較低。這種農產品貿易結構使得我出口農產品極易遭受技術性貿易壁壘。
從產品出口的市場范圍來看,我國農產品主要出口到亞洲地區,2009年農產品在亞洲地區的出口額為851.44億美元,實現貿易順差為628.15億美元。在亞洲地區的出口額占整個農產品出口總額69.62%。其次是北美洲、歐洲,其出口份額分別為10.62%和9.49%。 我國農產品出口市場從國別結構上看主要集中于日本、韓國、美國和歐盟等發達國家,而這些國家多數是環保主義倡導者和擁護者,也是綠色貿易壁壘的發源地。我國出口商品的市場銷路極易受綠色貿易壁壘的影響
2. 技術差距
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在科技、經濟發展上的差距是綠色壁壘迅速發展的重要因素。發達國家利用這種由于經濟水平差距造成的不同環境標準,一方面,加緊掠奪發展中國家的資源初級產品,同時把污染企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使得發展中國家的環境更加惡化;另一方面,又把環境問題作為新的貿易壁壘,從而抵消發展中國家資源與廉價勞動力方面的比較優勢,以保持其在國際貿易領域的主導地位。這種以“環境保護”名義引入 “環境條款”,借以限制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及其產品的市場準入的做法使綠色壁壘迅速發展。
3. 信用危機
食品質量安全問題一直是影響我國農產品出口的重要因素,過去,我國農產品出口屢遭國外以“質量安全”為由的技術性貿易壁壘阻擋,造成重大經濟損失。由于我國種植業生產經營小而分散,養殖業散養戶比重高,農產品產加銷環節多,實行標準化生產和實施監管的難度很大;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技術支撐體系、監督管理體系等還不完善,存在較大的農產品質量安全隱患。在當前經融危機形勢下,世界各國都會采取強化技術壁壘、綠色壁壘等措施保護本國市場,對進口農產品質量要求更為苛刻。在這種情況下,個別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的負面影響極易放大,會嚴重影響整個農產品的出口。2008年的“毒餃子”、“三鹿奶粉”等事件曝光使得國際市場對我國食品質量安全不信任感加劇,農產品出口遭受的綠色壁壘不斷增多。
綠色壁壘的加強還有其外部原因,一方面,貿易與環境問題的產生使綠色壁壘的實施找到了合理借口。減少污染,節約能源,合理利用資源已成為新的國際焦點。人們普遍認為,經濟增長的代價之一即是環境惡化,特別是自由貿易,則被看作是加速環境惡化的因素。各國因此而制定了一些相應的環境法規和貿易政策,希望通過政府對貿易進行一定的干預,以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另一方面, WTO中的有關規定為綠色壁壘的實施提供了合法性。隨著工業經濟的飛速發展,環境污染的日益嚴懲人們的環保意識才逐漸提高。進入1990年代后,隨著自由貿易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的日漸激化。為了爭奪國際市場,保護國內市場,一些國家用國內環境法規或措施作為保護的手段;同時環境污染的加劇,公眾對環境保護的強烈呼吁,國家不得不制定包括進出口貿易在內的各個環節的環境標準和措施。1994年4月世界貿易組織決定成立一個貿易與環境委員會,協調貿易措施與環境措施之間的相互關系。
三、農產品突破綠色瓶頸的策略與措施
1. 建立綠色貿易壁壘預警及快速反應機制
(1)收集、跟蹤國外的環境壁壘動態,建立有關的信息中心和數據庫及咨詢機構。政府及相關的行業協會應了解主要貿易對象國的法規、技術和標準,同時加強對有關環境問題的公共技術的研究,建立咨詢點,便于為企業服務。
(2)加快我國相關產品標準和檢驗標準的研究制定工作,并與國際先進標準逐步接軌。大力推行ISO14000國際認證,搞好標準化工作。目前全球已有近萬家企業獲得了認證,而我國只有200多家,差距十分明顯。因此,我們要借鑒國外企業的成功經驗,大力推行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工作,并向通過該項認證的企業頒發“綠色標志”。要在實施環境認證制度的基礎上,建立和完善我國的環境標準和技術法規體系,積極參與國際標準互認,簽訂多邊或雙邊互認協議,以便從制度上消除貿易摩擦。
2. 實施綠色高科技戰略,實施綠色品牌戰略。
當前,缺乏品牌是我國農產品參與國際競爭的軟肋。中國要沖破農產品貿易中的綠色壁壘,必須走“被市場認可”的品牌之路。當前競爭日趨激烈的國際農產品市場,綠色食品的質量安全優勢和品牌整體競爭優勢日益顯現。我國企業在發展上要抓住這個機遇,大力開發綠色品牌農畜產品。
要進一步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跟蹤世界上最先進的科技成果,大力引進國外先進的清潔生產技術、污染治理技術,走技術引進和自主開發并重之路,推動產品和技術的升級換代。
環境貿易壁壘實質上是綠色高科技壁壘,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是突破環境壁壘的根本途徑。
3. 積極調整市場結構和產品結構,避免單個市場風險和初級產品的出口
我國農產品的市場集中度很高,主要集中于技術性貿易壁壘的發源地,美國、歐盟、日本等國家。我國要監控對這些地方農產品的出口量,避免同種農產品對一個國家出口急劇增加。從發展趨勢看,除亞洲市場外,北美、歐洲、中東、拉美及非洲均為世界農產品的大市場,而我國目前對這些地區的出口雖然呈上升趨勢,但總額仍然較小。因此,今后我國農產品出口市場戰略應確定為“穩定亞洲市場,挖掘歐美市場,開拓非洲和拉美市場。同時要加強農產品的深加工,提高附加值。
4. 充分利用世貿組織機制,抵制綠色保護主義行為。
要充分利用世貿組織多邊貿易體系的談判機制、合理對抗機制、報復措施、非岐視原則以及對發展中國家特殊照顧的規定,維護自身合理的經濟權益。要積極參與世貿組織關于環境方面的貿易規則的修改與制定工作,以限制環境壁壘的活動空間,為我國企業開展國際經貿活動爭取主動權。
參考文獻:
[1]《TBT》課題組:《美日歐實施TBT情況》,《國際貿易》1999, 6.
[2]張永安,應對歐盟綠色壁壘對我國農產品出口的影響,《世界經濟研究》[J],2003,1.
[3]李冠瑤.綠色壁壘及我國的對策研究. 《經濟問題》[J].1998,11.
關鍵詞:次貸危機;經濟圖景;貸款信用
中圖分類號:F83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145(2009)27-0005-02
一、美國次貸危機的形成與原因
我們知道,美國經濟的70%依靠私人消費,而且相當比例是負債消費。在那里,從房子到汽車,從信用卡到電話賬單等,貸款現象幾乎無處不在。在過去幾年,為刺激房貸,貸款公司提供了優惠利率、零首付(歷史上標準的房貸首付額度是20%)、甚至頭年不付利息等優惠措施,使一向自信的美國市民包括那些低收入人群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貸款買房。貸款公司取得了驚人的業績。為分散風險,他們找到知名投行,推出了CDO(債務抵押債券),讓購買債券的持有人來分擔房屋貸款的風險。在有利可圖的低利率環境下,低風險的高級CDO很快賣了個滿堂彩。對沖基金在全球利率最低的銀行借錢后大舉買入風險較高的普通CDO(普通CDO利率可能達到12%),僅利差就賺了個盆滿缽滿。同時,對沖基金還把手里的CDO債券抵押給銀行,換得數倍的貸款,追著買投行的普通CDO。投行再把CDO投保創造出CDS(信用違約交換)以降低風險。CDS也賣火了。投行在CDS基礎上又創造一個CDS基金(“三毛”基金),把先前賺到的一筆作為基金,放大數倍(例如10倍)地首發。這時,人們認為,買入1元基金,虧到0.90元都不會虧自己的錢,賺了卻每分錢都是自己的!“三毛”賣瘋了。于是,各種養老基金、教育基金、理財產品甚至許多其他國家的銀行也紛紛買入。由于這批產品在OTC市場交易,法律上也未規定需要向監管者報告,無人知曉它們究竟賣了多大規模,這樣就形成了2001年末以來,從貸款買房者到貸款公司、各大投行、各個銀行、對沖基金,人人都賺的情形。美國房地產一路飆升,根本沒有出現還不起房款的事情。
與之相伴的是,美國的利率不斷上升和住房市場持續降溫。同時,次級抵押貸款的還款利率大幅上升,這使那些收入根本不高的購房者還貸負擔大為加重。房價下跌也使得他們出售住房或者通過抵押住房再融資變得困難。于是又出現了2006年底普通民眾無法償還貸款,貸款公司倒閉,對沖基金大幅虧損,繼而保險公司和銀行相繼巨額虧損報告,各大投行也紛紛虧損;然后股市大跌,民眾普遍虧錢,無法償還房貸的民眾繼續增多,全球主要金融市場隱約出現流動性不足,經濟增長受到嚴重威脅的情況。美國次貸危機爆發。
縱觀次貸危機的產生過程,我們可以看出,由松變緊的政策調控環境是次貸危機發生的直接原因。從2001年初美國聯邦基金利率下調50個基點開始,美聯儲的貨幣政策經歷13次降低利率之后,2003年6月,聯邦基金利率僅1%,達到過去46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同期,30年固定按揭房貸利率從2000年底的8.1%降到2003年的5.8%,一年可調息按揭貸款利率從2001年底的7.0%下降到2003年的3.8%,這使得浮動利率貸款和只支付利息貸款這類創新產品滋生并占總按揭貸款的比例迅速上升。市場的火暴使富人們更加放肆地揮霍,窮人們看到自己的房子每天都在升值也開始購買平時舍不得買的東西。從2004年6月到2006年6月兩年時間里,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連續17次提息,將聯邦基金利率從1%提升到5.25%。利率大幅攀升加重了購房者的還貸負擔。而且,自2007年第二季度以來,美國住房市場開始大幅降溫。隨著住房價格下跌,購房者難以將房屋出售或者通過抵押獲得融資。受此影響,很多次級抵押貸款市場的借款人無法按期償還借款,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危機開始顯現并呈愈演愈烈之勢。
銀行等貸款提供商降低貸款信用門檻是危機的根本原因。美國“經濟學簡報”網站編輯羅伯特·瓦拉赫在形容次貸危機爆發根源時這樣說:“只要你還喘氣兒,銀行和抵押貸款公司就敢想方設法借給你錢。信用不好?沒問題!無力償還月供?也沒問題!于是,我們進入了一個無須證明文件就可抵押貸款的時代。”即使在房價不斷上漲的形勢下,為防止嚇退次貸借款人,華爾街變本加厲瘋狂放貸,甚至僅依據借款者自己填報的虛假收入就可放貸,次貸款額還可以大于總房價。降低放貸門檻,必然導致回收資金的風險升高。
部分金融機構利用房貸過度證券化轉移風險是導致危機的表象原因。在低息環境下,次級房貸衍生產品客觀上的投資回報空間,不僅使放貸機構在股市上一倒手就將債權轉讓給其他投資者,還吸引了美國以及全球主要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的投資者。被無限放大的證券化規模究竟多大可謂深不見底,使得危機爆發時影響波及全球金融系統。
二、次貸危機對我國金融業的啟示
當前,中國與美國房市降溫前的經濟圖景存在一定相似性。我國的貨幣政策也與美國如出一轍。美國次貸危機無疑給國內金融業敲響了居安思危的警鐘。如果從美國次貸危機中吸取教訓,加強我國金融業的管理和監管,可以防止金融危機爆發,保證經濟金融平穩運行。
第一,金融產品的創新要建立風險防范機制。我國許多的居民希望通過投資房地產去獲得財富,銀行系統也曾想出各種吸引人們借貸款買房的“高招”。比如,深圳的銀行推出了“雙周供”,可使借貸人縮短還款期,少交利息,很受炒房戶歡迎。又如“循環貸”,允許人們將商品住房抵押給銀行而獲得一定的貸款額度。這樣,借貸人買越多的房產,就能獲得越多的貸款額度,產生以房養房的現象,更受“炒房戶”追捧。雖然目前尚未出現大規模的貸款違約現象,但是,不斷上揚的通貨膨脹率就有可能迫使央行提高利率,繼而導致許多“炒房戶”因交不起利息而違約。如,深圳一居民用首付購得一套房,又用這套房抵押購得第二套房首付,再租出第一套房來交付兩套房每月所貸房款額。一旦銀行對房貸和利率進行調整,就會產生違約,所以在推動房地產市場發展的同時,必須考慮到其對銀行資產質量的影響,應高度重視房地產價格相對穩定的意義。對新興的金融產品,要建立風險防范機制和相對應的監管和調控手段。
第二,做好國內按揭貸款巨大風險的管理。美國次貸危機的源頭就在于美國房地產金融機構在市場繁榮時期放松了貸款條件,推出了前松后緊的貸款產品,給信用狀況較差、沒有收入證明和還款能力證明、其他負債較重的個人進行了住房按揭貸款。中國商業銀行應該充分重視美國次貸危機的教訓,要嚴格保證首付政策的執行,適度提高貸款首付的比率,杜絕出現零首付的現象。要采取嚴格的貸前信用審核,避免出現虛假按揭的現象。2007年下半年,央行與銀監會了《關于加強商業性房地產信貸管理的通知》和《關于加強商業性房地產信貸管理的補充通知》。該文件的主要精神就是通過市場準入的提高,區分房地產的投資與消費,提高房地產投資者的門檻。這兩個文件公布后,國內房地產市場開始出現很大變化,不少房地產市場投資者開始退出市場,快速擴張的銀行信貸開始減緩。
第三,金融服務業務應重視主營業務。金融創新是依附于銀行資產負債業務和金融服務基礎之上的一種資產重新組合和信用組合,這種組合導致了信息不對稱和加大了風險度和風險控制難度,一旦銀行管理和決策失誤,就會給投資者和市場帶來風險。所以金融服務業務應更重視基本服務業的產業范疇,強化服務意識,提供真正意義上的金融服務,創造良好的投資融資的環境,把金融市場變成一個真正的資源優化配置的地方,最后推動經濟的成長,這是金融服務業對經濟最基礎的也是最根本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