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醫學影像方向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現今科學技術飛速發展,醫療診斷、治療對科學技術的依賴性日益加強,醫學放射成像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就是眾多醫學技術的一種,醫學影像檢查技術包括X線、CT、MR、超聲、窺鏡、血管造影等,影像學技術的發展,導致了臨床對影像學數據信息分析技術需求的增高,進而促進了醫學影像信息學的產生與發展[1]。醫學影像信息學指基于臨床醫學影像存儲與通信,應用計算機技術解決臨床影像分析、數據處理的技術管理系統,主要發揮收集和處理患者放射科的登記、分診、影像診斷報告以及放射科的各項信息查詢等臨床醫療信息的作用[2]。上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影像學技術逐漸實現了數字化、無膠片化。臨床實例分析結果顯示醫學放射成像技術與醫學影像信息學相輔相承,共同促進、共同完善,本文主要對醫學放射成像與醫學影像信息學間的關系展開探討,以下是本次研究全部內容。
1.資料
1.1三維CT成像與醫學影像信息學
醫學放射成像技術能夠簡單、直觀的反應患者身體內部臟器、骨頭等病變情況,極大的提高了臨床診斷準確度及精密度。20世紀80年代以來,計算機技術飛速發展,計算機存儲量大、分析速度快等特點逐漸應用于醫學放射成像技術,醫學放射成像技術與醫學影像信息技術的結合促進了醫學放射成像信息的數字化轉變,簡化了醫學影像分析難度,提高了圖像分析的準確度,同時計算機技術的應用能夠顯著提高放射成像圖片的質量,并且有助于醫學影像圖像數據的系統化管理,降低了工作人員勞動強度,同時有助于醫學信息系統化管理[3]。
具體應用實例包括三維CT隨著醫學影像學的發展其圖像分辨率、數據采集速度、射線利用率、人體射線吸收劑量分別向著更高、更快、更高、更低的方向發展,現代臨床應用的錐型束螺旋CT即隨著平板(2D)檢測器的發展,影像學的發展逐漸解決了傳統醫學放射成像不能解決的全身或者較長身體部位的檢查問題,錐型束螺旋CT重建算法極大的提高了醫學影像質量[4]。20世紀90年代后期隨著計算機技術在醫學領域的應用與發展,實時X線平板(2D)檢測器技術逐漸成熟,克服了傳統組合斷層成像數據采集速度慢、噪聲干擾和幾何失真等問題,獲得高質量的實時數字X-線圖像,豐富和發展了臨床數字放射攝影和真三維CT圖像信息采集[5]。
1.2多源螺旋CT成像檢測技術與醫學影像信息學
傳統螺旋CT成像檢測技術受信息采集時間、螺旋速度等限制,很難對運動心臟的臨床數據進行采集。計算機軟硬件、多媒體以及通信技術的高速發展促進人類生活方式及生活水平不斷發展的今天,患者及臨床醫學對醫學影像的需求及要求不斷增長,這些均在極大的程度上促進了科學工作者對醫學影像技術的改革,為了克服傳統螺旋CT成像檢測技術的上述不足,科學工作者逐漸將醫學影像信息學技術應用于醫學成像領域,2005年SOMATOM Definition雙源螺旋CT檢測器應用而生,該檢測技術解決了單源螺旋CT檢測器不能解決的心臟及冠狀動脈情況的觀察,但是雙源螺旋CT則不存在精確重建的算法,為了克服這一技術問題,多源錐束成像裝置應用而生,這一技術發展得益于醫學影像信息學的發展實現了快速、精準控制多個X射線管,進而實現了同時獲取多投影角下的投影數據信息,這重建[6]。醫學影像信息學的發展促進了醫學放射成像技術向著更加快速、精準、方便的方向發展,同時還增加了醫學影像信息存儲量,同時能夠實現影像信息的遠程分析。
1.3電子掃描CT與醫學影像信息學
電子掃描CT是采用掃描電子束X射線進行醫學影像信息采集的醫療器械,該設備依靠陰極X射線管發射的電子束沿軸線加速與聚焦進行的順序觸發式掃描,能夠應用于動態心臟檢查。但是傳統電子掃描CT成像檢測器上不能裝防散射柵葉片,因此不能保證醫學圖像質量由于散射而受到影響,同時檢測器上香蕉形的放射剖面嚴重降低了系統的幾何劑量效率,此外傳統X線管的功率比較低,一般不適用于大體形的病人應用,受環境影響較大[7]。隨著醫學影像學的發展,逐漸克服了電子掃描CT的上述不足,綜合了錐束螺旋CT與電子掃描CT的共同優點,對電子掃描CT設備進行改造,設計了一個供小動物成像用的電子束微型,并改進了計算機數據處理系統,有效地克服了傳統電子掃描CT圖像質量差、幾何效率低、信噪比大等缺點。電子掃描CT的發展同時刺激了椎束變螺旋CT理論的發展。
2.討論
醫學影像信息學的不斷發展,實現了對醫學放射圖像的數字化分析與存儲,這一改變在一定程度上極大的節省了醫療成本,同時數字化醫學影像信息存儲節省了存儲空間,提高了臨床工作效率,而且克服了傳統圖像儲存存在的圖片因長時間存放而褪色、失真等問題,降低了醫院信息管理費用,而且醫學影像學的發展導致了醫學放射成像技術的發展導致的工作效率的提高,極大的增大了醫院的經濟收益。醫學影像信息學的發展,簡化了醫生的工作內容,有助于提高醫院的診斷水平及準確度的提高,而且有利于醫院對典型病理信息的收集、存儲及管理,同時實現了全面的醫療技術交流,有助于醫學技術的成熟與發展。
綜上所述,醫學放射成像與醫學影像信息學間相輔相承,共同發展。醫學影像信息學的發展一方面無形的促進了醫學放射成像技術的發展,進而促進了醫學影像信息學的逐步完善;另一方面醫學放射成像技術以及醫學影像信息學的不斷發展,促進了計算機技術在醫學領域的廣泛應用,實現了醫學技術的快速、精準、方便、廉價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振國,徐崇強.數字化X線成像在臨床中的應用[J].中國醫學工程,2011,19(12):113-115.
[2]曹厚德.醫學影像網格技術―醫學影像數據共享的新動向[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7,41(2):115-116.
[3]李小虎,束宏敏,李曉,等.醫學影像學科學研究的特征及發展變化方向[J].中國醫療器械信息,2014,3(10):30-36.
[4]張建年.多層螺旋CT在鑒別新舊胸腰椎壓縮骨折中的應用[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1,27(1):142-143.
[5]謝顯孝,張勇.數字化X線成像的臨床應用[J].中國醫學創新,2009,(2):75-76.
關鍵詞:醫學影像物理;仿真實驗;空間教學
醫學影像物理學是我校醫學影像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必修課程,也是一門實驗性的課程,與其相關的醫學成像的物理原理無不依賴于實驗結論。同時該課程實驗環節在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創新能力以及研究能力等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2] 。而目前很多醫學院校,尤其是醫學高專院校,在開設這樣一門理工結合性很強,實驗依賴性很大的課程時,往往忽略了實驗課的重要性,甚至有許多醫學高專院校不能開設該實驗課程,主要原因有:①醫學影像物理學涉及知識面太廣,而一般的醫學高專院校缺少這方面的專業老師,導致課程教學難度很大。②醫學影像物理學實驗設備耗資大,許多醫學高專學校實驗室并沒有購買相應的設備,由于儀器的缺乏而直接阻礙了醫學影像物理學實驗課程的開展。③醫學影像物理學中部分實驗涉及射線的輻射,這對師生的身體健康有潛在的威脅,導致部分師生對該課程實驗產生一定的排斥和恐懼心理,這也制約了醫學影像物理學實驗課程的開展。 此外,也有部分醫學院校開設了醫學影像物理學的實驗課程,但是由于實驗儀器昂貴且精密,學生也不可能隨意反復調整儀器,這些都不利于學生理解儀器的性能與結構以及實驗的原理與方法。正是這種種條件的限制,導致大部分醫學高專院校醫學影像物理學實驗課程難以開展起來,或者實驗課程往往是以走馬觀花的形式參觀實驗室或者醫院的影像設備為主,這樣學生對醫學成像技術的原理難以掌握,后續課程的學習也變得更加困難。
在種種條件的制約下,利用基于云計算的空間教學開展醫學影像物理學仿真實驗可在相當程度上彌補實驗教學這方面的缺陷。而整個的仿真實驗包括了X射線影像、磁共振成像、核醫學影像、超聲成像和紅外成像,對于課時數較少的醫學高專院校來說不可能全都做到。因此從培養應用型、技能型的醫學影像技術專門人才出發,針對我校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學生的特殊情況,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我們選擇了最貼近臨床的一些仿真實驗X射線影像、磁共振成像以及超聲成像的一些仿真實驗。
通過空間教學開展醫學影像物理學仿真實驗教學,首先,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由于醫學高專醫學影像物理學課程的特殊性,理工知識薄弱的醫學專科學生僅僅依靠課堂想要理解掌握醫學成像的物理原理就顯得非常困難,而利用空間教學平臺開展仿真實驗,學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來完成整個的實驗過程,開展實驗教學不再受到昂貴的實驗儀器和有放射污染的實驗環境的限制,可以重復操作,這樣可以增加更多的實驗內容,不再受傳統實驗條件和經費的制約。其次,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強烈的真實感。傳統的醫學影像物理學實驗比較復雜,學生有普遍畏難情緒,而通過空間教學,把仿真實驗置于世界大學城,學生通過空間隨意訪問實驗資源,整個的實驗過程都是通過計算機在虛擬的環境中進行,仿真成功后,可以直接得出實驗結果,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得到激發,學習效果更佳。最后,豐富了師生互動活動。師生間的交流互動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有效的互動能夠提高教學效果。空間教學提供了很多的交流互動模式,學生進入老師的教學空間進行實驗,老師進入學生的空間檢查實驗情況。另外學生之間還可以互相交流和學習,取長補短,達到共同進步。
總之,通過空間教學仿真實驗訓練,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實驗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可以快速掌握幾種成像技術的物理原理,提高了學習效率,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構建了醫學影像物理學理論聯系實踐教學的新模式。
參考文獻:
[ 1] 張瑞蘭,吉 強.醫學影像物理學仿真實驗 [ 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
[ 2] 仇 惠,丁 晶,周志尊,等.醫學影像物理學實驗教材建設的改革與實踐 [ J].中國醫學物理學雜志,2009(5).
采用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對作業工人進行外周血象檢測。主要檢測指標有白細胞、紅細胞、血紅蛋白、血小板、中性粒細胞。評價標準車間空氣評價標準按GBZ2-2007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苯<10mg/m3,甲苯<100mg/m3,二甲苯<100mg/m3。白細胞降低指白細胞總數<4.0×109/L;紅細胞減少指紅細胞總數男性<4.0×1012/L,女性<3.5×1012/L;血紅蛋白降低指血紅蛋白男性<120g/L,女性<110g/L;血小板減少指血小板總數<60×109/L;中性粒細胞減少指中性粒細胞絕對值<2×109/L。資料整理與統計方法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分析包進行分析,并進行描述性統計,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環境條件測量結果
對該鞋廠各生產空間中的空氣進行三苯含量檢測,車間空氣各監測點苯,甲苯,二甲苯濃度均遠低于國家衛生標準限值(苯<10mg/m3,甲苯<100mg/m3,二甲苯<100mg/m3),其中苯的平均濃度為0.15mg/m3,甲苯平均濃度為0.38mg/m3,二甲苯濃度基本<0.07,故為低濃度混苯作業環境,主要為接觸苯及甲苯。
2.2外周血檢測結果
與對照組比較,低濃度混苯暴露組WBC異常率、中性粒細胞絕對值異常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RBC、Hb、PLT差異無統計學意義。WBC異常的年齡分組卡方檢驗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30組WBC異常率較高;WBC異常的性別分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2、3)。中性粒細胞異常的年齡分組卡方檢驗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30歲組中性粒細胞異常率較高;中性粒細胞異常性別分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4、5)。
3討論
苯及其苯系物廣泛應用于油漆、制鞋箱包、印刷等行業,但長期接觸高濃度苯可以引起職業性急、慢性苯中毒。一般認為苯的毒性是通過代謝產物產生〔1〕,苯在環境中以蒸汽形式由呼吸道和皮膚進入人體,通過肝微粒體上的細胞色素P450(CYP)代謝成各種苯醌和氫醌,集中在骨髓發揮毒性作用,主要包括影響DNA合成,誘導干細胞凋亡,促進血細胞破壞,干擾促紅素的刺激作用和影響造血微環境,引起再生障礙性貧血或骨髓增生不良,最終導致急性髓性白血病。目前國內大部分工人接觸的作業場所,以低濃度混苯為主,有文獻報道低濃度苯暴露對WBC異常具有一定的積累作用〔2,3〕,對苯作業進行體檢發現〔4〕,慢性低劑量的苯及苯接觸者可導致外周血細胞減少,甚至可影響造血干細胞的正常造血功能。資料發現〔5〕低濃度苯暴露紅細胞計數仍在正常范圍,但WBC計數下降,暴露2年可引起WBC計數下降0.41單位。低濃度苯暴露1年可引起RBC下降0.18單位,低濃度苯暴露2年RBC基本恢復正常水平。有關苯的動物實驗表明〔6〕,苯對大白鼠WBC的影響需要一定的時間和一定的劑量,苯積累量少或短時間暴露,對WBC影響不明顯。慢性苯中毒對人體的危害是嚴重的,不可逆的,目前尚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故最重要的是做好預防和檢測工作,而目前職業性苯接觸工人血常規檢查是健康監護最重要的方法〔7〕。林麗蓉等報道〔8〕,長期接觸三苯膠(含苯、甲苯、二甲苯)可導致作業工人白細胞、血細胞和血小板降低。沈海福等報道〔9〕苯作業工人白細胞異常率升高,但也提示苯作業可能會影響工人的NEUT%、LYMPH%、HGB、EO%等血象指標,使其異常率升高,性別分層比較提示苯作業工人血象指標異常與接苯工齡有密切關系,且苯對女性的危害比男性更為嚴重。陳俐楓報道〔10〕,長期接觸苯系物對造血系統有明顯的損害,尤其是對白細胞的影響最為明顯,對血小板也有一定的影響,劉月紅等報道〔11〕,對某鞋廠的調查顯示,WBC減少的異常率接觸組比對照組高。
河南省舞鋼市計劃生育服務站河南省舞鋼市462599
【摘 要】目的:探討放射醫學影像無片化技術的應用;方法:通過DICOM格式將放射醫學影像數字化治療傳輸到各個臨床科室的電腦中,臨床醫生利用DICOM閱圖軟件在電腦中來進行診斷和圖像后處理;結果:通過移動存儲介質和局域網來對影像資料進行傳輸,能保證資料完整無損,通過DICOM閱圖軟件來對圖像進行后處理,能讓圖像清晰顯示、信息真實以及內容豐富,讓圖像質量提高。結論:在臨床中應用放射醫學影像無片化技術可以讓醫生的閱片需求得到有效解決,同時能對圖像進行后處理,對圖像進行多角度和多方位的觀察,圖像資料更加完整,減少浪費,讓成本有效降低,讓臨床診斷的準確率得到有效提升,應該進行臨床應用和推廣。
關鍵詞 放射醫學影像;無片化技術;應用在科學技術和醫療衛生事業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中,數字化技術在醫學影像學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隨著放射醫學數字化影像設備的廣泛應用,臨床各個科室中的圖像顯示、存儲和傳遞也實現了數字化,真正實現了無片化。但是因為受到網絡通信技術圖像傳輸和數據存儲的影響,現階段大部分醫院并沒有實現圖像傳輸的網絡化和無片化,膠片依然是臨床觀看圖像的主要方式,導致數字化影像設備的作用不能有效發揮;另外因為醫療檢查費用的下降,膠片基本上不會另外收費,從而引起膠片濫打的情況,造成醫療成本的增加,對醫療活動的正常運轉造成一定的影響[1]。本研究主要對放射醫學影像無片化技術在臨床中的應用進行了分析,現報告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
材料主要包括數字化影像設備、移動存儲介質(光碟刻錄機或者U盤)、院內局域網絡系統或者電腦;DICOM專用閱圖軟件(PS軟件)。
1.2方法
通過DICOM格式將放射醫學影像數字化治療傳輸到各個臨床科室的電腦中,臨床醫生利用DICOM閱圖軟件在電腦中來進行診斷和圖像后處理。具體的傳輸方式如下:如果醫院以建有局域網,同時各個臨床科室中的電腦和局域網連接,在這種情況下就可以在一臺性能較好的電腦中存儲放射科數字影像資料,將院內局域網和該電腦連接,該電腦要保證常常開機的狀態,將其他電腦的權限設置為只讀,這樣局域網中的各臺電腦就能對影像資料進行調閱,同時可以采用PH軟件在顯示終端對圖像進行后處理,從而來保證臨床閱圖的實際需求。如果醫院沒有連接局域網或者部分沒有連接局域網的電腦,就可以利用移動存儲介質來進行傳輸。
2結果
通過移動存儲介質和局域網來對影像資料進行傳輸,能保證資料完整無損,通過DICOM閱圖軟件來對圖像進行后處理,例如調節窗位、窗寬、縮小或者放大、多幅拼圖以及圖像對比度的反轉等,能讓圖像清晰顯示、信息真實以及內容豐富,讓圖像質量提高。
3討論
在醫療衛生事業不斷發展和進步的過程中,傳統的X射線攝像技術對于現代臨床治療和診斷的實際需求已不能有效滿足,傳統X射線攝像技術的主要方式是利用膠片進行存儲、顯示以及傳遞。而作為現代放射醫學影像的發展,必將以全數字化放射學、遠程放射醫學和全數字化圖像引導為主。放射醫學影像技術的數字化,可以讓醫學圖像的采集、存儲、傳遞方式得到有效改善,逐漸或者完全實現膠片的取代,為放射醫學影像無片化技術的實現打下良好的技術。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臨床醫生的專業技術水平越來越高,同時人們對健康的要求也在不斷提升,臨床醫生對于親自閱片的愿望也更加強烈,膠片的數量不斷增加,膠片支出成為了醫院支出成本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很多膠片在醫生看一眼之后就丟棄,從而就造成了比較嚴重的浪費情況[2]。在臨床中應用放射醫學影像無片化技術,投資小,而且能夠反復利用,不會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另外傳統膠片的自身容量有限,對于多種窗、多圖像和多部位的技術需求不能有效滿足,容易出現漏診的情況,而移動存儲介質則能夠存儲很多的圖像,從而有效滿足容量的實際需求;傳統膠片不能對圖像進行后處理,放射科工作人員的工作水平會直接影響圖片的質量,導致圖像的對比度、清晰度和黑白度不能有效滿足臨床診斷的實際需求,從而出現漏診和誤診的情況,而放射醫學影像無片化技術則可以利用PS軟件來對圖像進行后處理,醫生可以根據需要來調節圖像的各個區域,讓圖像更加清楚,讓圖像能適合醫生的個人閱圖習慣,從而讓臨床診斷率提高[3]。
總之,在臨床中應用放射醫學影像無片化技術可以讓醫生的閱片需求得到有效解決,同時能對圖像進行后處理,對圖像進行多角度和多方位的觀察,圖像資料更加完整,減少浪費,讓成本有效降低,讓臨床診斷的準確率得到有效提升,應該進行臨床應用和推廣。
參考文獻
[1]吳建軍.對平板型數字化的放射醫學影像技術研究[J].影像技術,2012,05:34-35.
關鍵詞:在線學習社區;語言學習技能;教學方式
從“在線”到“在線學習”,互聯網滲透到學習領域。就學生而言,信息通信技術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只要學生有了學習的動力,他們就會對眼前的主題感興趣。“教育工作者經常會碰到這樣的難題,如何能設計出激勵學生參與、學習、掌握并且能在所提供的信息中得以實踐的課程?”(Banas,2011)同時,信息通信技術(ICT)已經在教學中被廣泛運用,包括如托福這樣以互聯網為依托的考試和日常教學活動。信息通信技術讓老師可以更方便快捷地評價學生的表現。信息技術已經引入在線遠程教育。對遠程教育來說,值得注意的是小組學習也是很重要的。
在線學習社區在目前的教育教學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但有關該領域的文獻仍處在初級階段。就課程發展而言,現階段,確定一些在線學習社區的重要概念和因素是很關鍵的。在這一部分,與相關主題有關的文獻資料如下:
全球背景:(1)由維基百科顯示的研究來看,蘋果應用商城和谷歌商店(之前的安卓商店)中有超過800000個IOS設備和安卓OS設備可用的移動應用程序,涵蓋了約20種類別。(2)根據2012年的全球信息通信技術發展趨勢報告,Lenhart(2013)發現目前世界上92%的人口都有手機(國際電信聯盟,2013),12歲到19歲之間的青少年中78%都有手機,并且其中50%所用的都是智能手機。
在線:(1)Abualaish and Love(2013)發現,學生認為他們并不需要太多的指導就會用手機,因為他們覺得手機是清晰易懂、便于操作的。(2)Hsu和Ching(2012)認為,至于學習上的移動計算技術的功能可見性,這其中包含了設備便攜性所引起的用戶移動性,小設備也有相當強大的計算能力,并且有永久鏈接模式。
課程:Campbell,H.Christine A. Espin和Kristen McMaster(2013)進行了一項調查,以檢測對英語學習者在寫作方面實行的教學措施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調查數據表明,根據一幅圖或者敘述性提示進行寫作可能會產生滿足有效性和可靠性這一雙重標準的一系列系數。
英語二語習得課程:(1)Niranji(2014)和其他一些學者進行了一系列研究,以了解學生對英語二語習得課程實用性的看法。大學課程中設有英語二語習得課程,但其教學是“學術理論性的,幾乎沒有學生能明確說出英語二語習得課程在課堂教學之外對他們整個大學生活有何幫助。”(2)Handayani(2012)把他研究的重點放在在線學習社區中的協作式寫作上。他的文章顯示,在線寫作課程缺少一定的創造性。同時,他強調,在線學習社區對英語二語習得寫作課程的影響之一就是它可以作為“調停心理工具”。
研究如何可以促進理論的進步與發展?
活動理論與移動人機交互。活動理論(Yasnitsky,A.2011)是一個總體框架,使得對不同形式的人類行為的研究作為發展歷程,讓個體層面與社會層面同時彼此相互關聯。它是以人類活動與其相關環境背景下意識之間的相互作用為重點的框架。因此,移動人機交互實際上是從人機交互研究的活動理論中演變而來的。
活動理論被類似于移動在線學習社區的社會技術系統所采用(James C.David,F.1993)。社區是一個社會化領域的概念。該理論提供了一個用來研究移動人機交互的很有用的視角。人機交互被應用在各種不同的參與者中,并且充當一個很好的框架,反映那些在活動初期就發揮著完整作用的各個因素的移動人機交互關系。在這一點上,在手機用戶激增的背景下,移動人機交互已經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對移動人機交互的研究會增加在線學習社區的理論有效性;移動人機交互的改善可能會影響在線學習方法的基本框架。同時,移動在線學習也會使活動理論得到進步和發展。
將移動人機交互與人機交互進行對比可以發現,在某些方面,他們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例如,移動人機交互與人機交互兩者都強調縮短用戶與系統之間的距離。他們也都致力于讓其操作方法更加簡潔易懂。事實上,在某些方面,移動人機互動就是人機互動在手機上的應用。然而,除了兩者載體的不同外,移動人機互動和人機互動還是存在一些明顯的差異。例如,由于手機具有便攜性,及時性是移動人機互動的一個重要特征。與此同時,人們不僅可以在書桌上使用手機,也可以在床上、車內等各種場所使用。因此,移動人機互動比人機互動更為人性化。然而,由于手機存儲能力有限,移動人機互動的運行速度完全不能與人機互動的運行速度相比。但是,隨著移動技術的提高,手機的存儲能力有望變得越來越強大。到那時,人們就可以在移動人機互動時有更加成熟的體驗。
參考文獻:
[1]Campbell,H.Espin,C.&McMaster,K.英語學習者中以課程為基礎的寫作策略形成的技術可行性[J].閱讀與寫作,2013,26(3):431-452.
[2]Hsu,Y.-C.&Ching,Y.-H.移動微博:在真實情景下推特和移動設備的使用對學習的促進作用[J].國際遠程開放學習研究評論,2012,13(4):211-227.
[3]James C.Taylor,David F. Felten. 設定中的行為表現: 北美社會技術系統,1993.
[4]Jennifer R. Banas.特定課程介紹對學習積極性的促進作用[J]. Hershey,Pa. : IGI Global (701 E. Chocolate Avenue, Hershey, Pennsylvania, 17033, USA),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