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蘭花種植方法與技巧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臺灣農民創業園;農業現代化;海峽兩岸
中圖分類號:F329.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862X(2012)06-0057-006
海峽兩岸現代農業合作是兩岸經貿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兩岸現代農業合作,符合區域間以發揮比較優勢、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為目標的產業合作與要素流動規律,適應兩岸現代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及其轉型升級的要求。為推動兩岸現代農業合作,大陸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批復設立了一批涉臺農業園區。其中,臺灣農民創業園(簡稱“創業園”)即為典型代表與重要創新,引起了中央和學者高度重視。[1][2][3][4]2012年6月18日舉行的“第四屆海峽論壇”,共了包括進口臺灣大米以及促進兩岸教育、科技合作在內的八個方面對臺惠民新舉措,引起了海內外極大關注。本文擬在已有研究與政策規定的基礎上,簡要分析兩岸農業合作的主要模式及其發展變化特點,重點分析、研究新形勢下創業園進一步發展創新的可能模式及其實現路徑問題,促進兩岸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交流合作,加深兩岸基層民眾的了解與交流。
一、兩岸農業交流合作的歷程及主要模式分析
20世紀80年代以來,兩岸農業界不斷探索現代農業交流合作的可行模式與途徑,近年來呈現出了“大發展、大交流、大合作、大融合”的良好趨勢。按照交流合作的內容及其方式,其發展階段與模式特征如下。
(一)早期合作模式
兩岸農業合作源遠流長,民間交流從來沒有中斷。但從總的看,在1997年大陸開始規劃建設“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之前,兩岸現代農業合作仍處于起步探索階段,并以小額產品貿易和臺商試探性投資為主。此間,相關限制因素比較多,即使是大陸方面也沒有出臺針對性較強的專門政策法規,呈現出了“規模較小、區域性較強和間接、分散”等方面特征,可將其統稱為起步階段的傳統模式。
事實上,直到80年代末臺灣地區才逐步放開大陸農產品進口。1987年首批開放了27項大陸農工原料間接進口(后增至30項),此后兩年又陸續增加了60項,1996年祖國大陸則位居臺灣地區農產品出口市場的第17位,并以香港轉口貿易為主。農業投資方面,1987年開放島內民眾赴大陸探親以來,部分臺商就以“探親”為由,開始試探性小額投資。特別是1992年底,臺灣地區正式出臺了“在大陸地區從事投資或技術合作許可辦法”,除第一批開放的3000多項投資產業外,之后又增加了數百項,其中農業類共計103項;為鼓勵并保護臺商投資,1994年大陸方面正式頒布了“臺胞投資法”。此間,農業投資主要集中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包括種植業、畜牧業、水產與漁業、食品飲料及飼料加工、木竹等。[5]學術交流方面,直到1992年才實現雙向交流,且大陸同行均需繞道香港才有可能進入臺灣地區,甚至“文到人不到”(1)。
(二)現有主導模式:臺灣農民創業園
經過多年努力,90年代末兩岸雙邊合作已初具規模。但為更好發揮大陸自然資源與勞動力等優勢,以及臺商資金、技術與管理方面優勢,需要進一步創新合作的模式與平臺——“海峽兩岸現代農業合作試驗區”和“臺灣農民創業園”應運而生。以創業園為例,據統計,自2006年福建漳浦和山東棲霞兩個國家級創業園批準設立以來,國臺辦和農業部已先后在大陸的14個省份批復設立了29個國家級創業園,其中廣東、福建、江蘇、浙江4個省擁有17個創業園,約占3/5。[4]
顯然,作為試驗區和創業園建設的先行者,在福建省率先形成與快速發展壯大也有其客觀必然性。一是閩臺情緣深厚,約80%的臺灣民眾祖籍在福建,二是臺商投資及時獲益與宣傳帶動,三是各級政府的優質服務與積極推動。由于臺灣地區市場狹小、土地資源緊缺,從1987年起一些臺商便以“探親”名義在大陸投資創業,其投資地區又以祖籍地或經親友們介紹的合適地點為主。這些投資獲得初步成功后,受利益驅動和當地政府的積極推動,更多的臺商前往福建、江蘇等地投資興業,這些地方也就逐步發展成為臺商投資的相對集中區,試驗區和創業園的規劃與建設也就水到渠成。調查中筆者也發現,福建漳平(永福)創業園正是在早期落戶臺資農企的大力帶動與當地政府積極推動下逐步發展起來的,現已成為大陸規模最大的臺灣軟枝烏龍茶生產聚集地,并成為特色創業園發展壯大的重要典型。此間,兩岸農產品貿易、農業投資、學術交流、合作研發的內容不斷增多,形式日益豐富,規模不斷擴大,特別是創業園已成為兩岸農業交流合作及其發展創新的重要成果和重要載體,可望成為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和“三化同步”戰略的重要增長極。[1][2][4][6]
(三)未來合作模式
盡管創業園建設方興未艾,但目前仍停留在大陸土地與勞動力資源和臺灣地區資金、技術與管理經驗等的初步結合與集聚上,創業園自身建設及其輻射與帶動能力有待進一步增強,進而發展成為兩岸經貿合作互利雙贏的重要實踐平臺,推進兩岸“更廣領域、更高層次”合作。可以想象,一是隨著兩岸關系進入鞏固深化的新階段,以及大陸相關部門管理水平與服務能力的不斷增強,各級各類創業園將有所增加,建設的內容與形式將更加豐富,有條件的省級創業園將積極申報、建設成為國家級創業園;二是隨著創業園自身不斷發展壯大,園區配套設施與管理將日益完善,兩岸農戶(或農企)進駐數量與規模將持續擴大,園區產業鏈與合作成果的覆蓋范圍也將不斷拓展,特別是合作研發、推廣培訓與區域性專業市場建設將不斷推進,搶占經濟和科技競爭制高點;三是創業園建設將與祖國大陸“三化同步”戰略(2)有機融合,其產業特色、經濟效益與示范、帶動能力將不斷增強,達到“以合作興三化,以三化促合作”的良好局面,進而與周邊工業園區(或臨港工業基地等)一起發展成為更廣領域、更高層次的兩岸經貿合作區,促進兩岸關系發展和區域經濟一體化。
二、臺灣農民創業園的發展思路及其實現路徑
已有研究表明,盡管大陸各地、各級臺灣農民創業園起始建設時間、資源環境與產業基礎等方面各不相同,建設進展與成效各異,但創業園開創了兩岸現代農業合作的新模式、新途徑。[1][2][3]新形勢下,“是否”及“如何”更好地推動創業園自身建設與管理,充分發揮其示范與帶動效應,乃至于“能否”及“如何”以若干特色、優勢創業園為基礎逐步規劃、建設“海峽兩岸經貿合作區”等,分析研究如下。
(一)增加園區數量,擴大建設規模
1.創業園的申請與升級。當前創業園建設明顯呈現出“東部較多、中西部較少”的分布格局[3][6],新形勢下中西部地區如何充分整合當地鄉村旅游資源、農業產業化與現代農業示范區等項目建設,高標準、高起點規劃和建設富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創業園區,具有較大提升空間。首先,臺商投資基礎較好、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相對較高的那些地方,如果已經建有省、地級創業園或相關科技示范區,建議重點考慮如何進一步提升科技水平、延長產業鏈,不斷增強園區品牌與產業特色、市場競爭力及其示范與帶動能力,努力申報、建設成為國家級創業園;否則,建議從當地實際及全國創業園建設實際出發,抓緊研究、規劃以市場前景和經濟效益較好的當地特色種植業、畜牧業或水產養殖及其加工業為主導的專業園區建設。其次,那些特色農業資源較豐富但臺商投資較為薄弱的地區,可以考慮與當前現代農業建設、“三化同步”戰略相結合,通過制定科學發展規劃與大型項目招商,并扶持、鼓勵當地農戶(或企業)與臺商合資(或合作)經營相關項目,逐步培育臺商農業投資集聚地與科技示范基地,進而申報省一級或直接申報、建設國家級創業園。
2.擴大創業園建設規模。創業園一般由核心區、示范區和輻射區組成,通常覆蓋多個鄉鎮,甚至跨越縣市和地區。但隨著創業園建設的穩步推進,一些園區原有面積已經無法滿足當地兩岸現代農業合作和產業發展的需求,亟待向外拓展乃至合并附近園區,或重新規劃建設。主要理由與依據,一是創業園在發展建設過程中延伸出了許多新的需求,如:科技服務中心、農產加工與配送中心、配套(或新興)產業合作基地、臺商生活與休閑區等,而且園區面積的適當擴大也是為了更好地適應未來創業園發展升級的需要;二是作為現代農業建設重要示范基地之一,經過多年發展,創業園已對周邊地區形成了一定輻射與帶動作用。但當前周邊地區試探性生產園區優良品種或先進適用技術應用,大多呈現出“自發、分散、無序”狀態,客觀上對創業園建設與管理也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特別是創業園發展規劃“是否”及“如何”更好地與區域特色優勢產業發展與培育相結合,不斷增強園區引種與研發等方面成果的輻射與帶動作用。此外,當前一個創業園跨越不同行政區,以及個別地市擁有一個以上創業園,或不同創業園間的實際距離較近等情況并存,如跨行政區域的安徽和縣創業園、江蘇江寧創業園,以及福建省三明市的永安創業園和清流創業園等。隨著創業園建設不斷推進和服務管理日益規范化,未來跨地市、甚至跨省區相鄰(或同類)創業園間的擴并與整合,將成為可能與必須。
(二)加強自主研發及其成果應用
1.增強研發的意識與能力。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只有將現代生產要素向產前、產中、產后階段滲透和擴散,將高新技術不斷應用到關聯產業中去,才能拓展和延伸農業產業鏈,增強產品或服務的市場競爭力。何況隨著市場意識、科技意識和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的增強,新形勢下單純引進臺灣優良品種和先進技術進行簡單生產(或規模經營)的現有模式已不能滿足創業園發展壯大的需要,如何從創業園自身及兩岸科技園區間逐步交流合作的實際出發,努力增強適用技術研發及其成果應用等方面合作,形成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品種和先進技術,將是今后努力的目標與發展的方向。實踐證明,一些臺資企業,特別是龍頭企業,有能力獨立研發新品種或實用技術,或者主動購買兩岸有關部門相關科研成果。以福建漳浦創業園的鎮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為例,該公司不僅從事蘭花種苗培育、種植、銷售及示范推廣,還培育出了系列蝴蝶蘭新品種300多個。為此,除了要大力宣傳、適時獎勵創業園生產經營企業成功研發,并推廣其研究成果等,還要為臺商加強研發與成果推廣創造良好科研環境與成果展示平臺。既包括大陸相關科技項目的申請、研發、推廣與驗收指導,也包括如何在完善兩岸科學技術交流與交易機制的同時,讓臺灣地區科技工作者也能參與到創業園豐富多彩的研發實踐中,等等。
2.推進成果研發及其應用。引進并研發出具有當地特色的優良品種與先進適用技術,適時推廣、應用到周邊地區,已成為創業園建設與當地相關產業發展壯大的重要一環。否則,不僅當地普通農戶無力承擔昂貴的新要素搜尋與試用成本,也將影響甚至切斷創業園適用技術的推廣和產業鏈延伸。為此,一是要將創業園建設成為兩岸現代農業合作重要成果的展示平臺,特別是要根據當地資源環境和產業基礎,建立新品種、新技術、新市場和現代營銷方法等的綜合展示窗口;二是要建立與之相配套的適用技術推廣與培訓平臺,使創業園生產經營者與基層農戶能較好接受創業園現代科學技術的輻射與帶動作用。既包括指導和鼓勵當地技術推廣部門與園區共建適用技術培訓與推廣應用平臺,如合作設立農廣校或培訓中心,并就良種獲取、生產經營與管理技巧等進行充分講解,也包括臺企適時開設企業與產品宣講會,及時展示先進技術、經營理念及所取得的實效,建立健全有效提升企業員工和當地農戶專業技術與經營管理技能的服務培訓體系。
(三)推進產業升級與園區間合作
1.做大做強特色優勢產業。特色優勢產業是以區域特色資源為基礎、以特色產品生產與研發為核心、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體系。由于獨特土壤、氣候、海拔高度以及其他因素的影響,特色產品往往具有同類產品不可比擬的特征與經濟價值。[7]當前,各地主要創業園基本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主導產業,如福建省漳浦創業園的花卉、漳平創業園的茶葉、仙游創業園的甜柿以及清流創業園的園林苗木等。顯然,創業園建設“能否”及“如何”做大做強特色產業,健全特色產品生產、研發與加工體系,努力延長產品生命周期與產業鏈,對當地現代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與意義重大。為此,一是要建立符合當前與當地實際的特色產業生產基地;二是要培育特色產業龍頭企業,包括引進和培育臺資農業龍頭企業;三是要強化區域品牌建設,通過特色農產品質量安全與品牌建設,帶動園區品牌與市場競爭力建設;四是要打造區域性特色農產品專業市場及市場信息服務體系,打通產品產—加—銷的通路和網上銷售渠道。需要強調指出的是,休閑農業具有較明顯的經濟、社會與生態效益,部分創業園發展規劃中也涵蓋了這方面內容,但實際情況并不理想。[8]建議進一步借鑒臺灣地區休閑農業規劃理念與發展經驗,努力將有條件的創業園打造成為集生產、消費與休閑娛樂于一體的現代農業多功能區。
2.加強創業園的對外合作。現代農業具有明顯的動態性、層次性,不同時期和不同地區農業合作的內涵、標準與層次也不盡相同,各創業園在發展建設過程中也要注意不斷提升和完善對外合作的內容與形式。起步較早、經濟條件較好的沿海地區,其建設進展與合作層次一般要高于中西部地區。建議中西部地區創業園要主動加強與東部地區先進創業園間的交流與合作,間接引進、消化并進一步創新符合當地發展需要的臺灣地區優良品種、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同時借鑒東部地區對臺交流合作的重要模式與建設管理經驗,提高合作的水平與效率;東部地區創業園則要充分發揮其先導作用和特有優勢,繼續“先行先試”,積極謀求更廣領域、更高層次的產業合作與共同研發。與此同時,近年來海峽兩岸規劃建設了不同類型的科技園區(或示范區、研發中心等),如臺灣地區明確提出要繼續推進農業科技園區建設,并以這些園區為依托建設世界級花卉島、世界熱帶及亞熱帶水果研發中心、亞太種畜種苗中心等。顯然,新形勢下不僅要加強東、中、西部地區創業園區間的交流合作,還應加強創業園區與兩岸各級各類科技園區間的交流與合作。但這方面工作尚未引起高度重視,亟待積極推進,包括支持、鼓勵兩岸科技園區間及時建立姐妹關系,同時從合作研發、推廣培訓及專門管理人才的培養等方面,攜手支持、推進創業園建設。若以近年大陸沿海省份積極推動的海洋漁業為例,除了要適時推動、加快海洋漁業特色創業園建設外,還要加強與臺灣地區宜蘭縣海洋生物科技園區、臺東縣海水生物技術園區、南方海洋園區等的合作,積極探索漁業育苗、養殖、加工技術,乃至海岸帶養護等方面技術合作。
(四)構建區域性農產品專業市場
1.特色產品專業市場建設。近年來,臺商農業投資逐漸向資源稟賦與服務管理較好的創業園或試驗區等地集中,形成了一批產業特色顯著、生產集中度高、經營規模較大而且具有一定影響力的農業合作基地。隨著兩岸關系發展和產銷格局變化,客觀上要求逐步建立起與之相配套的特色農產品專業市場,提升產業綜合競爭力和創業園可持續發展能力。如上述被譽為“大陸阿里山”的福建漳平創業園,是臺資茶葉企業的重要集聚地,約占臺資茶葉企業總數的4/5,面積達5.5萬畝。但調查中筆者發現,創業園內臺資茶企最擔心的問題,就是茶葉的銷售通路問題,特別是當地茶葉專業市場建設明顯滯后于茶產業的發展壯大。值得注意的是,福建漳浦創業園擁有世界知名的、大陸首家在香港上市的臺資茶葉集團——天福集團,再加上安溪鐵觀音、漳平水仙茶、武夷巖茶等地方名茶快速發展,福建省已成為經營規模大、生產集中度高、品種齊全且在海峽兩岸均具有重要影響力的茶葉生產基地,“海峽兩岸茶葉專業市場”的規劃與建設刻不容緩。以福建省為例,除了規劃建設中的海峽兩岸“水產品市場”和“水果集散中心”外,目前還有兩大專業市場亟需建設,一是海峽兩岸茶葉專業市場,二是海峽兩岸花卉專業市場。從2008年首屆武夷山國際茶文化節隆重推出以及近年福建漳平和漳浦創業園發展實際看,兩岸合作建設區域性茶葉市場已成必然。值得一提的是,漳浦創業園建設規劃已明確包含了海峽(漳州)花卉集散中心,盡管該項目尚處于建設階段,但已吸引了大批花卉投資商,建議加快建設進度并適時升級。
2.合作構建農產運銷體系。臺灣地區農產品流通體系主要由批發市場、超級零售市場和拍賣市場組成,實行政府調控下的市場交易,其渠道多元,交易方式靈活多樣,特別是農會、農聯社、青果社、國聯社等,積極開展產前、產中、產后服務,推動了農業標準化、市場化、規模化、信息化與服務社會化的進程。以農產品批發市場為例,臺北農產運銷股份有限公司由公股45.52%(其中“農委會”22.76%、臺北“市政府”22.76%)與民股54.48%(其中農產品販運商及其他20.21%、青果運銷合作社9.48%、各級農會24.79%)組成,先后建立了臺北市第一和第二果菜批發市場,1988年又分別與日本福岡大同青果株式會社、上海市江橋批發市場經營管理有限公司結為姐妹公司,拓展地區間的交流與合作。事實上,該公司集散功能強大,每天下午來自全臺各地的果菜,次日凌晨3:20起陸續拍賣,約2000公噸新鮮果菜在2~3小時全部交易完成,快速分散至各地區零售給消費者。建議進一步研究、借鑒其高效運作方式與管理經驗,加強兩岸在上述專業市場建設以及高效農產運銷體系打造等方面合作,加快農業市場化、信息化和社會化服務體系構建,促進產品銷售與區域品牌培育。如漳平創業園已經建立了很具地區特色的專業合作社,以符合創業園建設與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
(五)從創業園到兩岸經貿合作區
1.兩岸經貿合作區建設實踐。需要強調指出的是,當前已出現了以創業園為基礎規劃,建設兩岸經貿合作區的初步實踐。以浙江省蒼南縣創業園為例,隨著創業園建設與當地經濟快速發展,該縣通過整合蒼南臨港產業基地、蒼南省級工業園區、霞關對臺貿易物流園等多個區塊,已著手規劃建設260平方公里的浙臺(蒼南)經濟合作區。目前,該合作區規劃以“挺進海洋、融入海西、對接臺灣、領跑浙江”為己任,積極承接“臺灣現代農業、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并以加快“平臺設施建設”和“創新經貿合作體制機制”為支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開展對臺經貿合作、文化交流和人員往來,努力建設成為“國內一流的兩岸經貿交流與合作平臺”和“沿海先進制造業重要基地、港口物流基地、民營經濟創新發展示范區”。福建省漳平市也在國家級創業園快速發展基礎上,努力規劃建設海西(漳平)臺商投資區,未來將向兩岸經貿合作區推進。
2.規劃并建設經貿合作區。創業園發展壯大的過程,將是兩岸經貿合作不斷推進與產業融合不斷深化的過程。在新形勢下,那些有條件的特色創業園所在地,宜進一步規劃、整合當地農業產業化和現代農業示范基地、相關工業園區及其配套服務體系等,努力建設海峽兩岸經貿合作區。這既是創業園融入“三化同步”戰略,實現合作領域不斷拓展、合作層次逐漸提升的重要體現,也是兩岸經貿合作朝縱深方向發展的重要途徑,是區域特色產業發展與兩岸現代農業合作成果的及時鞏固與發展創新。但在經貿合作區規劃建設過程中,應首先明確此類合作區的特殊定位、基本條件和創業園的獨特地位,做好可行性論證;其次是要做好合作區的發展規劃與配套服務設施建設,努力創新相關政策措施。其中,作為合作區的“綠色心臟”,創業園是合作區內現代農業良種引繁中心、現代科學技術研發與推廣培訓中心,是綠色食品、保健品以及飲料類等健康產品加工業、木竹制造業及其相關創意產品原材料等的重要來源地與加工集散中心,同時也是休閑旅游業發展壯大的重要資源與特色所在。與此同時,要特別注意做好整個規劃的配套服務工作,如用地布局、道路交通以及環境保護等方面規劃與建設。
三、進一步分析與討論
近年來,特別是隨著兩岸“大三通”、MOU和ECFA等系列協議的順利簽訂與逐步實施,兩岸經貿合作呈現出“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大融合”的良好局面,兩岸關系逐漸進入鞏固深化期。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海峽兩岸迫切需要在WTO與ECFA框架下進一步提高認識,努力整合兩岸優勢資源、提高稀缺資源配置與使用效率,在激烈國際競爭中實現互利雙贏。
已有研究和上述分析表明,近年來海峽兩岸現代農業交流合作中逐步發展、創新出來的各地、各級臺灣農民創業園,在集聚兩岸現代生產要素、促進當地“三化同步”和推動兩岸經貿合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著發展定位不夠明確,配套服務體系亟待跟進,相關政策法規有待落實,技術溢出水平較低等方面問題。建議未來大陸方面除繼續批復、高標準建設若干國家級創業園,切實保障臺商和當地居民經濟、社會和生態利益外,有條件的省區可逐步增設省、市級涉臺農業園區,酌情引進臺灣地區現代生產要素并且努力發揚光大,包括加強配套實用技術的引進、研發與推廣應用,推進特色優勢產業升級和區域性專業市場構建,甚至以此為基礎逐步規劃、建設兩岸經貿合作區,等等。
需要強調指出的是,臺灣地區正是在地少人多、農業資源缺乏、自然災害頻繁等不利條件下,通過有計劃地推動各階段農業建設、技術開發和相關措施投入,不斷以創新的農業科技引領現代農業發展,創造出了諸如蓮霧、香蕉與蝴蝶蘭的組織培養,高接梨、冬季葡萄以及熱帶水果的產期調節,白毛鴨、三品種雜交豬的培育,魚蝦類人工繁殖,以及近海箱網養殖等先進、高效技術,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農業現代化發展道路。目前,正朝“優質、安全、休閑、生態”的現代永續農業轉型升級,同時加快現代通訊技術的應用,不斷推動現代農業發展成為“知識產業”。顯然,新形勢下,海峽兩岸均要更加注意增強和發揮現代農業的“多功能性”,通過將以“提高生產力”為目標的政策措施,逐步轉變為以“增強競爭力”為核心的發展策略,加快推進以“增產”為目標的“數量經濟”向以“增值”為核心的“知識經濟”轉變的進程,努力創造符合當前兩岸實際和國際市場需求的優質產品和服務,推進大陸“三化同步”和兩岸現代產業轉型升級。
綜上,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兩岸官方、企業(或農戶)、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的共同努力下,未來兩岸現代農業合作及其發展創新將蒸蒸日上,從而帶動更廣領域、更高層次的交流與合作。
注釋:
(1)“文到人不到”是指“1988年1月,臺灣地區學術界邀請廈門大學陳孔立教授赴臺交流,但陳教授到達香港后,臺灣‘當局’卻不批準他入臺,其論文最后由臺灣地區同行在研討會上代為宣讀”。
(2)“三化同步”戰略是指“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是我國“十二五”時期重大發展戰略之一。
參考文獻:
[1]單玉麗.臺灣農民創業園現狀、問題與對策[J].發展研究, 2008,(6): 36-38.
[2]吳鳳嬌.福建臺灣農民創業園發展的SWOT分析[J].臺灣農業探索,2010,(1):8-14.
[3]鄧啟明,周繼慧,黃躍東,蔡雪雄,等.臺灣農民創業園發展條件、建設進展及推進策略選擇——基于浙、閩兩省的調查分析[J].亞太經濟,2011,(6):172-176.
[4]鄧啟明,周繼慧,熊德平.臺灣農民創業園:兩岸農業合作的重要實踐與策略選擇[J].臺灣研究,2012,(2):17-21.
[5]王建民.推動兩岸農業合作機制與合作模式的多元化發展[J].海峽科技與產業,2006,(5):10-15.
[6]趙一夫,薛莉.大陸臺資農業的區域分布特征[J].經濟地理,2010,30(1):1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