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坐井觀天教學反思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課題
課型
新授課
設計說明
本課是一個寓言故事。本課學習應重點激發學生對閱讀故事的興趣。為達到目標,本導學案作了如下安排:創設情境,激發學生主動讀故事的興趣;播放視頻,讓學生直觀地感受故事內容;角色朗讀,讓學生走進故事情境;想象續編,引導學生走進人物內心世界;最后,通過自我對話,感悟故事中的道理,進而感悟生活中的哲理。
學前準備
1.制作多媒體課件;準備“井”“青蛙”“小鳥”板貼畫。(教師)
2.自讀課文,自學生字詞。(學生)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會認10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掌握多音字“哪”。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初步了解課文大意。
學習重點
初讀課文,并說一說課文中你感受最深的部分。
學前準備
1.制作多媒體課件。(教師)
2.自讀課文,自學生字詞。(學生)
教學環節
導案
學案
達標檢測
一、揭示課題,導入新課。(用時:3分鐘)
1.播放“坐井觀天”的動畫片。引導學生說說這個故事可以用哪個成語來概括。
2.導入新題,問:誰能說說“坐井觀天”是什么意思?
1.認真觀看視頻,感知人物形象,了解故事大意,總結得出:講的是“坐井觀天”的故事。
2.讀課題,交流“坐井觀天”的意思。
1.解釋帶點字的意思。
坐井觀天:
二、初讀課文,認讀生字詞。
(用時:17分鐘)
1.教師范讀,請學生點評。
2.出示自讀要求:自由輕聲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想一想課文給我們講述了一個什么故事?
3.檢查朗讀,相機指導認讀生詞。
4.組織學生小組間賽讀課文。
1.聽范讀,學生點評。
2.按自讀要求讀課文,思考文中講述了一個什么故事?
3.朗讀課文,用各種方式認讀生字新詞。
4.小組間賽讀課文,注意讀準生字字音。
2.查字典填空。
“際”的字義有:①交際或靠邊的地方;②時候;③當,適逢其時;④彼此之間。“無邊無際”中的“際”應選第(
)解釋。“無邊無際”的意思是
。
三、了解大意,自讀課文。(用時:10分鐘)
1.指導學生小組學習,討論:你通過讀課文知道了什么?
2.引導學生交流自己從課文中知道的內容,并歸納整理。指導學生了解課文的主要人物,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感悟課文的表達方式。
1.四人小組合作學習。
2.大膽交流自己的閱讀收獲,在師生互動中了解到:
(1)課文的主要人物是青蛙和小鳥。
(2)課文主要寫的是青蛙和小鳥在爭論天有多大。
(3)課文主要寫的是青蛙和小鳥的對話。
3.同桌合作讀對話,相互交流從對話中讀懂的內容。
3.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坐井觀天”這個故事的主要人物是
和
,它們在爭論
。
四、指導書寫。
(用時:10分鐘)
1.課件出示“話”“沿”“際”,引導學生思考:這三個字有什么共同特點?寫時應注意什么?指導學生寫好這三個字。
2.學生交流,教師點撥。
3.教師范寫,學生書空。
4.生獨立描紅、臨寫。
5.組織再次交流。
1.觀察生字。
2.交流自己的觀察結果。
(1)觀察字的結構特點,獨立描紅、臨寫。
(2)相互交流書寫的感受。
3.隨老師書空。
4.描紅、臨寫。
5.交流、反饋。
4.工整地抄寫下面的字,并完成練習。
話
沿
(1)“話”是
結構,部首是
。
(2)“沿”的部首是
,除去部首還剩
畫。
教學反思
1.導入環節簡潔有效,讓學生通過看圖初步感知故事情節,理解課文題目的意思,直奔課文重點。
2.在生字學習中,采用隨文識字、字詞結合、圖文結合等方式,拓寬了學生的識字途徑,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識記生字。通過組織朗讀挑戰賽,激發了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朗讀熱情,在此過程中提高了學生的朗讀能力。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引導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有感情地朗讀對話。
2.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學習重點
品讀課文,并發揮想象力續編故事。
學前準備
制作多媒體教學課件;準備“井”“青蛙”“小鳥”板貼畫。(教師)
教學環節
導案
學案
達標檢測
一、復習導入,板貼情景。(用時:5分鐘)
1.復習導入:誰能說說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誰?它們之間發生了什么故事?
2.板貼“井”“青蛙”“小鳥”。
1.交流:青蛙和小鳥爭論天有多大。
2.師生互幫貼“井”“青蛙”“小鳥”。
二、熟讀精思,感悟對話。(用時:15分鐘)
1.請同學們自讀課文,找出小鳥和青蛙的三次對話。
2.學習青蛙和小鳥的三次對話。
(1)自讀對話。
(2)指名讀,師生評讀。
(3)同桌分角色練習朗讀,再現對話情形。
3.指名小組分角色朗讀,組織評議。指導學生讀出青蛙和小鳥的不同語氣,重點指導體會第三次對話中青蛙和小鳥的“笑”各有什么含義。
1.自讀課文,找出小鳥和青蛙的三次對話。
2.自讀三次對話。
3.同桌合作讀對話,相互交流從對話中讀懂的內容。(第一次,小鳥在天上飛了一百多里;第二次,青蛙認為天不過井口那么大,小鳥認為天是無邊無際的;第三次,青蛙認為自己不會弄錯,小鳥讓它跳出井口來看一看。)
4.(1)自讀課文,提出自己的問題。
(2)聯系課文內容思考問題,然后交流自己的想法。
5.小組展示分角色朗讀,師生共同評議后再讀,深入體會人物的語氣和內心。重點體會第三次對話中青蛙的“笑”:驕傲的、自以為是的笑;小鳥的“笑”:又好氣又好笑,無奈的笑。
5.選擇正確的選項。
第4、5自然段寫的是青蛙和小鳥的(
)。
A.第一次對話
B.第二次對話
C.第三次對話
6.根據課文內容判斷,對的打“√”,錯的打“×”。
(1)小鳥從天上來,飛了一百多里。(
)
(2)青蛙認為天無邊無際,大得很哪!(
)
(3)青蛙向小鳥承認自己弄錯了。(
)
三、同桌合作,演讀故事。(用時:10分鐘)
1.課件出示演讀要求:
(1)要讀出對話中不同的語氣。
(2)在讀的時候可以加上適當的表情和動作。
2.同桌合作演讀,教師巡視指導。
3.全班展示演讀,師生評議。
1.按要求同桌演讀。
2.全班展示演讀。
7.讀了課文,我明白了:
四、續編對話,領悟寓意。(用時:10分鐘)
1.發揮想象,小組合作續編它們之間的第四次對話。
2.全班交流續編的對話。
3.同學們,你們讀了這個故事,想對自己說什么呢?
1.小組合作續編它們之間的第四次對話。
2.全班交流。
3.明白寓意:看問題、認識事物,只有站得高,才能見多識廣,看得全面。
8.續編青蛙和小鳥的第四次對話。青蛙聽了小鳥的話,真的跳出了井口,看到了
,它
地說:“
。”小鳥
地說:“
。”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1.通過板貼,創設情境,既激發了學生讀故事的興趣,又為理解青蛙與小鳥看法不同的原因作鋪墊。
2.課文中青蛙和小鳥的對話生動有趣。在第二部分教學中,我讓學生用角色體驗的方法進入故事,在入情入境的朗讀中充分地感悟,感受故事中的樂趣,也感受閱讀中的樂趣,從而讓學生喜歡上閱讀。
3.在教學最后,通過演讀,讓學生繼續感受故事中的樂趣,同時也加深了對故事內容和人物特點的理解,引導學生在想象和討論中感悟故事的寓意。
《坐井觀天》教學片段
討論“對錯”,初悟道理(教學重點)
師:青蛙認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而小鳥認為天是無邊無際的,那它們誰說得對呢?
生:(齊答)小鳥說得對。
師:小鳥說得對,那青蛙說得肯定就——
生:(齊答)錯了。
師:老師現在有一個問題不明白,想請小朋友們幫老師解決一下。青蛙為什么會說錯了呢?小鳥又為什么會說對了呢?我們先來幫小鳥找找原因。請大家先讀一讀小鳥說的話,然后同桌討論一下:小鳥為什么說的是對的?
生:因為小鳥根本就沒有見過天的邊。
師:它為什么沒有見過天的邊呀?
生:因為它飛了很長的時間,都還沒有見到天的邊,所以它說天是無邊無際的。
師:真會想,請坐。誰再來說一說?
生:我覺得小鳥說得對,因為小鳥每天在天上左飛右飛的,所以它懂的知識多,它就知道天很大。
師:老師從你的話里知道了小鳥飛的地方多了,見到的東西也多,知識就多,是嗎?誰還想說,你來說吧。
生:我覺得應該是小鳥說得對,因為小鳥每天都想看到天的邊,它每天都不停地
飛,還沒看見天的邊。
師:小鳥每天在天上飛,見多識廣,所以小朋友們都認為它是對的。大家讀讀青蛙說的話,聯系圖想一想,它的話錯在哪兒?
生:因為那個井壁把天的其他地方都擋住了,只剩下井口大的天,所以青蛙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師:井壁擋住了天,還擋住了青蛙的什么?
生:擋住了青蛙的視線。
師:老師從你的話里知道了青蛙的視線范圍很小,它只能看到那個井口。還有沒有?你來說。
生:因為井壁擋住了青蛙的視線,所以它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一、 課堂教學是教師成長的一塊重要的試金石
農村政治教師要不斷完善自己的課堂教學就要不斷地學習教學案例。以往雖然可以通過聽同事的課來學習,但由于教政治的人員少,農村學校外出聽課的機會更少,所以難免會有坐井觀天的感覺。而現代信息技術使教師可以利用網絡的共享資源,廣泛搜集各省、市、縣各級各類賽課的教案或視頻,只需在百度視頻中輸入課題的名字,點擊搜索,我們就可以從其他教師的課堂實錄中感受并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學思路,可謂“足不出戶,觀百家課”。
例如:利用信息技術可以下載積累大量的圖片素材和聲音素材,如幻燈片的背景音樂,和課題有關的歌曲,還可以搜集一些動畫、視頻素材,以及下載一些幻燈片。有了這些信息資源,我逐漸建立起自己的教學資源庫,分別建立文件夾來管理這些素材資源,便于自己的利用。這些都可以作為課堂的有效資源,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打造自己的精品課堂。如今,利用多媒體上課已成為我的課堂常態,我經常運用多媒體技術教學手段導入新課。因為有人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他們的思想火花,好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比如在講《我愛我師》這一課時,我以歌曲《長大后我就成了你》作為導入,當動聽的音樂悠然響起,學生的注意力馬上集中,學生在歌聲中體悟著愛師的情感,從而自然導入課題。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例如,在講《科教興國戰略》時,我用多媒體展示神舟飛船升空的壯觀一幕,使學生為我國的科技成就振奮鼓舞,從而自然引出課文內容:這樣的成就離不開我國正在實施的一項戰略——科教興國戰略。我深深體會到,現代信息技術對高效課堂的促進作用。我也多次承擔各級公開課,可以說是信息技術幫助我逐漸站穩了講臺。
二、農村政治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解決自己教學信息閉塞的問題
1.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網上培訓學習,實現自我發展。2011年暑假里,我作為學校第一批人員參加了河北省中小學遠程教育全員培訓。我在自己家里輕松地收聽講座,發帖回帖,完成上交作業并查詢成績。這樣提升自己的方式讓我欣喜不已,足不出戶卻可以走出“坐井觀天”的教學閉塞天地,真是高興。
片斷一:
教師激疑引趣,導入新課:“要幫助青蛙和小鳥解決問題,讓我們趕緊走進課文吧!請大家先自學課文。”學生馬上有序的借助拼音,自由朗讀課文,并畫出生字,進行拼讀;然后同位互相檢查生字的讀音;接著在小組長的帶領下,齊讀生字詞,小組交流哪些字音容易讀錯。這期間,老師參與到具體的小組學習中,重點對個別后進生進行指導。
老師說:“哪個組匯報自學情況?”小組長帶領齊讀生字詞后,小組匯報提示容易讀錯的字音。
思考:
老師只提示“自學課文”,孩子就能按掌握的學習方法進行學習。二年級的孩子能從個體自學預習課文,讀準字音,到同桌互檢生字讀音,再到小組的學習,一步步的主動自學課文,這正體現新課標自主、合作學習的理念要求。低年級學生是有能力自動化地自學課文,掃除閱讀的障礙的。讓孩子借助已有的知識,通過自己的實踐努力去認讀課文,并且通過孩子之間的互相幫助,合作去讀準課文,而不是按傳統的教學“一步步”領著學生向前走,能讓孩子在主觀意志上建立“我能學”的自信,并通過主體的實踐努力達到掌握一定學習策略的“我會學”。把學習的主動權更好的教給孩子,讓孩子掌握學習的策略,更利于孩子明天自己去學習。
片段二:
進行角色朗讀時,老師設計了這樣的環節:“同學們,青蛙說天只有井口大,小鳥說天無邊無際,大得很!它們爭論的很激烈吧?我們怎樣才能讀好?請三人為一組,分角色朗讀,想想怎樣讀才讀得好?”孩子們紛紛三人為一組進行朗讀練習,態度積極認真,有的為了讀好角色,練讀了好幾次。孩子們練讀后進行匯報,聽讀的同學要認真聽,然后說說哪兒讀得好,具體說說哪個詞語讀得好,進行生生之間的賞析性評價。
思考:
1.應尊重孩子閱讀的獨特感受和體驗。
“有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有三十個孩子就有三十只青蛙,三十只小鳥。他們可以也一定會有自己的獨特感受,他們的朗讀就可以表達自己不同的理解、體會和感受。老師拼棄了以前那種刻意去追求“標準答案”,哪必須得讀重音,哪必須讀拖長音或讀輕聲,而是充分的給時間讓孩子自己去探究,想想該怎樣讀才會讀好,讓孩子“我口表我意”,在實踐中自己發現建構,在互助中研究,合作中探索,充分地肯定孩子在閱讀中的主體性以及獨立性。
2.評價應注意促進學生的發展
評價是一個認識、教育、提高的過程,把評價交給學生,讓他們在評價他人的同時進行聆聽觀察、分析反思、組織表達,從而加深學生的體驗,促進良好思維品質的形成。老師把評價的權利還給學生,尤其是讓生生之間進行賞析性的評價,這使被評價的孩子得到激勵,感受成功的喜悅;孩子在贊賞別人的優點時,也是在主動學習,積極接受。當然,賞析性評價還可以是學生自我進行評價,例如,孩子這樣自我評價:“我覺得我讀‘我天天坐在井里,不會弄錯的。''''讀得好,我特別注意讀出‘天天'''',可以看出青蛙是多么自信。”這同樣可以激起孩子們的自我反思。
3.要注意老師的導與學生的自主有機結合
老師應注重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孩子,但同時得注意如何體現老師的“導”。分角色朗讀的訓練,老師完全放手讓孩子自主學習,但從學習的效果看,優秀的學生,有較強自學能力的孩子,自主學習的效果明顯,能讀出不同角色的特點。但對于一些后進的學生,效果就有待提高。我們是否可以在孩子們自學練讀前,老師先和個別學生分角色朗讀,全班評價后再讓孩子深入研讀。老師可設計這樣的導語:你們能讀得比他們更好嗎?想想怎樣讀才讀得更好?這樣,既可以給面上孩子們模范的作用,也可以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一、多方面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心理學研究表明,只有學習內容引起學生的興趣,成為誘導無意識的主體時,學生的積極性才能充分調動起來,才能把學生的興趣轉化為內驅力。在傳統教學中,課堂上教師枯燥的講授,學生毫無興趣,但在多媒體教學環境中,通過動畫、圖形、聲音的演示,加上教師深入淺出的講解,學生會在不知不覺中學到知識。例如在講《坐井觀天》一課時,設計一個課件,讓小鳥帶著青蛙四處看看(飛過高山、大海、平原),并配上了音樂和自己錄的解說詞,學生好像在看動畫片一樣就把課文內容理解了,而且興趣很大。這樣學生就能夠在原有認識結構和生活經驗的基礎上,認同我們的概念和思維方式,并內化到自己新的認識結構中,形成自己新的概念和思維方式。
二、節約了時間,突破了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使學生過目不忘
讓靜止的內容動起來,能彌補學生在學習中感性知識缺乏、空間想象能力差、教師上課語言闡述不明、教具演示看不清的缺陷等。在教學中把靜止的圖形變為動態的演示,把不易看清、說明的地方用平移、延伸、展開、內動等方法一步步的顯示出來,就可使學生印象深、記得牢。例如在講平行線時,有的同學理解不清“兩條平行線永遠不能相交”的原理,就可以利用多媒體設計出兩條一直在無限延伸的平行線,這樣學生很快就記住了,而且很明白,思維也很清晰。教學軟件使這個知識點一目了然,加深了學生們的感性認識。在動態中觀察從弱到強地引起了學生的注意,增強了學生對新知識的印象,加深了對基本概念的記憶和理解。
三、使學生在學習中變被動為主動,讓學生更多地參與、創造反思的環境
在傳統的教學中,老師一直是處于以傳授知識為主的主導地位,多媒體教學就使計算機像學習伙伴一樣和你進行討論交流,也就是說,學生在這樣的交互式學習環境中有了主動參與的可能,而不是一切都由教師安排好,學生只能被動接受。按認知學習理論的觀點,人的認識不是外界刺激直接給予的,而是外界刺激與人的內部心理過程相互作用產生的,必須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才能獲得有效的認知,這種主動參與性就為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的發揮創造了很好的條件。人機交互、立即反饋是多媒體技術的顯著特點,是任何其他媒體所沒有的。多媒體進一步把電視機所具有的視聽合一功能與計算機的交互功能結合在一起,產生出一種新的圖文并茂的、豐富多彩的人機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饋。這樣一種交互方式對于教學過程具有重要意義,它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從而形成學習動機。交互性是多媒體所獨有的,正是因為這個特點使得多媒體不僅是教學的手段方法,而是成為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乃至教學思想的一個重要因素。
收獲一份平常的心態
人到三十,心已不在年輕,從教十年,時光已不短矣!佛教禪宗里有一句話:“平常心也是道“,三十歲給我最大的變化,是修煉成了心靜如水的平常心態。回顧參加工作走過的十年,曾經自卑過,也曾經彷徨過,也曾經沉淪過,每日里,在抱怨和惋惜中低鳴;在彷徨與頹廢間游蕩;在郁悒和掙扎中徘徊,有時,感覺自己就像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找不到前進的方向。去年冬天的時候,學校組織觀看了李桂林、陸建芬的事跡,給我的不僅是感動,更是心靈上的震憾,沒有水,沒有電,生活在海拔2800米的懸崖山顛上,寢食于深山惡水之間,條件極為艱苦,每天,桂林、建芬夫婦從猴子才能爬上的懸崖邊的天梯上接送孩子們上學放學,稍不留意,就會命喪黃泉。可就是這樣的環境,這樣的條件,桂林、建芬夫婦堅守了十九年,期間,有幾次走出大山的機會,過上級一點舒坦的日子,他們都放棄了。我一直在思索之中,在當今社會,金錢至上,拜金盛行的時代里,桂林、建芬老師能夠蕩平物欲橫流帶來的心靈上的漣漪與不安,保持對世事,對萬物一種平靜的心態,是多么的不易。有時,我感覺到教育就是為了守住心中的煩燥與沖動,保持一種心靜如水的心態。抱怨也好,煩惱也罷,都是傷情動感的,中醫說得好,傷則損心,煩則傷肺,與世無補,與己無益,不妨學學佛教中的“拿起”與“放下”,守住心靈的寧靜。我慶幸,我在三十歲的時候能夠捕捉到這一人生的重要禪理。
多讀了幾本書
“腹中有書氣自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我對讀書理想與向往,我喜歡一個人靜靜的看書,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溫柔的白熾燈環繞之下,我會開始一天讀書旅程。從大本頭到小小說,從雜志到報刊,從文本閱讀到網絡瀏覽。讀書不僅僅是為了求知,也可以為了休閑,更多的時候我讀書是為了追求心中的一份平靜。過去的一學年,我認真、仔細地讀了幾本書、摘抄了兩本讀書筆記、背誦了整部《中庸》、寫了十六篇讀書體會,存放自己的qq空間之中及電腦上,這些雖稚嫩、雖膚淺、雖暗淡無光、雖有血無肉,雖暗含羞澀之容、雖存有坐井觀天之識,但我相信一個詞語,有感而發,有了感才能生情,有了情,證明大腦是實在的,心是充實的,不至于是存在世間的一個軀殼而已,血管中還有些滾燙的東西,心中還有一絲絲的對生活、對工作、對學生、對自我的愿望和理想,有了這些,我感覺這就是人生的一筆巨額財富,若干年后,當再次看起的時候,也可能是一件珍貴古董。
關于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