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對外漢語詞匯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教學情境;作用;原則
教學實踐調查發現,在對外漢語詞匯教學過程中,合理應用語境教學法對于優化對外漢語課堂詞匯教學形式、提高詞匯教學質量有著非常顯著的良好作用。
一、語境教學法在對外漢語詞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對外國學者來講,漢語是區別于他們母語的一種嶄新語言,而這一語言形成的背后更是蘊含豐富的歷史文化、人文背景。而語境教學法在對外漢語詞匯教學活動中的運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改善這一局面。如“靈”這一漢字,在新華字典的解釋中有“靈驗”的意思,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向學生設置以下語境:小明前天發高燒,吃了醫生給他的藥之后,很快就康復了。并以此語境為他們提供例句:醫生給小明的藥很靈,小明吃了藥之后很快就不發高燒了。之后可以引導學生依據上述語境及例句嘗試造出新的漢語句子。如此,既向學生展示了詞匯運用背后的一定文化內涵,又向他們提供了運用漢語進行表達的機會,更有利于其漢語詞匯學習效率的顯著提升。
二、對外漢語詞匯教學過程中運用語境教學法應遵循的原則
1.對外漢語詞匯教學過程中的語境必須保證生活化
對于初次接觸漢語的外國學者來講,他們接觸漢語詞匯的機會并不僅僅局限于課堂,更多的是在現實實際生活中通過同他人的接觸深化自身對于漢語詞匯的認識與理解。鑒于此,我個人認為,對外漢語教師在進行詞匯語境設置的時候,首先必須確保語境的生活化,即與留學生現實生活緊密聯系。只有這樣才能為外國學者營造熟悉、親切的學習氛圍,保證其在學習活動中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2.對外漢語詞匯教學過程中的語境教學必須確保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真正主體,教師則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與指導者。現代素質教育的這一理念同樣適用于對外漢語詞匯的語境教學。鑒于此,對外漢語詞匯教學過程中的語境教學必須確保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即相對弱化教師的講解活動,轉為側重于學生在語境中的練習,而教師只給予適當的提醒或者幫助。
總之,一線教師應在熟練掌握這一教學方法的基礎上有選擇性地進行使用,如此,方能在特定的語境中切實幫助學生提高運用漢語的水平及能力。
關鍵詞:原型 單音節詞 復音節詞 多義詞
近年來,對外漢語詞匯教學已經是對外漢語教學討論和研究的熱點,如有“詞本位”教學、“字本位”教學和“語素法”教學。這些研究都在探尋怎樣才能更好地進行對外漢語詞匯教學。從原型理論看對外漢語詞匯教學又是一個視角。認知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感知和體驗的過程也是人與外部世界交往互動的產物。語言就是一種認知活動,人類的語言能力也是認知能力的一部分。母語的學習和第二語言的習得,都和學習者自身的認知能力密切相關。認知語言學中的原型指的是范疇內的典型代表,是基本層次范疇的代表。原型理論也稱原型范疇理論,它根源于維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理論。家族相似性是指范疇中的所有成員都有同一個原型,原型和同一范疇類的成員具有很多相似特征,這范疇就像一個家族。人們以原型為出發點,根據家族相似性,從而了解到該范疇的其它成員。一個范疇就是圍繞原型這個參照點建立起來的。同時,原型理論認為范疇內成員之間地位并不平等。[1]
一、原型理論下的常用單音節詞和復音節詞教學
在漢語詞匯教學時,常用的單音節詞(指成詞語素)是原型。可以從常用單音節詞入手,去學習相關的復音節詞。當然并不是所有的單音節詞在構詞復音節詞后意思保持不變,但這現象不是普遍的。清華大學有關部門曾對覆蓋6763個漢字的漢語語素及其所構成的二字詞、三字詞、四字詞進行了窮盡描述。得到的結論是:語素在構詞時絕大多數意義保持不變,少數變化情況也是有規律可循的。這表明“語素基本上是一個封閉集,具有長時間的穩定性。”[2]由此可見,我們在原型理論下進行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以常用單音節詞為先,隨后再進行與之相關的復音節詞的教學是可行的。漢語的名詞、動詞和形容詞都可以采用原型推進教學。以 “車”為例,學生在掌握“車”的原型“有輪子的,可以乘坐的交通工具”后,對于“馬車”、“汽車”等理解起來就很簡單。動詞“打”原型是指用手用力接觸某物或某人,學生很容易聯想到“敲打、拍打”肯定也是與“手擊某物”有關。漢語形容詞在原型范疇的特征是最明顯的。熙把漢語形容詞分為性質形容詞和狀態形容詞。[3]如:白(煞白)、大(巨大)、好(很好)等。單音節的性質形容詞是原型,狀態形容詞是形容詞范疇內的其它成員,它和單音節的性質形容詞在表達的程度以及句法功能方面有所差別。在學生掌握了單音節的性質形容詞之后可以拓展教學狀態形容詞,并舉例說明兩者用法的不同。學生既學了詞匯同時又掌握了詞法。
二、原型理論下的多義詞教學
漢語一詞多義是人們認知范疇化的結果,體現了人類語言在認知上的經濟性原則。一個多義詞是一個范疇,有一個中心義項和多個義項。可以成為其他范疇成員的原型義項。原型義項就是多義詞的基本義,其它義項就是多義詞的轉義。轉義是在本義的基礎上經過推演發展而產生的,它與基本義之間具有相關性和相似性。所以在進行對外漢語詞匯教學時,將基本義作為多義詞范疇的原型,轉義作為范疇內成員進行教學。一個多義詞就是一個范疇,以詞匯的基本義為原型,再向轉義推進。Fillmore和Atkins提出多義的原型具有以下特征:(1)詞匯的多個義項均可以追溯到同一個詞。(2)這些義項可以被描寫成一個類似網絡的結構,其中兩個臨近的義項是依靠詞匯系統中重復發生的有理據的語言連結的。(3)每個派生義項的理解都需要該義項賴以派生的義項的支柱。[4] 由上可見,漢語的多義詞具有一個特點:以基本義為基礎不斷擴展形成轉義,從而構成了一個語義網絡。一詞多義是語言經濟性的表現,但一詞多義也給學生的而學習帶來了很多麻煩。這個階段采用多義詞原型范疇法,將多義詞的原型意義和其它意義按照人類認知的特點講授給學生,學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基于原型理論的指導,教師進行對外漢語的多義詞的教學時,應充分考慮到多義詞的特點,既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即碰到多義詞就把它所有的義項進行數量上的簡單羅列,而忽視原型意義的核心地位;也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即遇到一個義項講說一個,從而割裂了多個義項之間的聯系,多義詞的語義范疇也就不能體現,也會增加學生的記憶負擔。因此,教師在講授一詞多義時,首先應重點講授原型意義,以及原型意義和其它意義之間的關系。其次要注重多義詞詞義的選擇性講解。多義詞原型意義處于核心地位,范疇成員則處于邊緣地位。正因為范疇成員的不平等地位要求教師教授詞義時要有選擇性。這體現于:一對于語義范疇相對較小的多義詞,選擇邊緣詞義作為主要目標。因為這類詞的語義范疇小,其核心意義是學生很容易掌握的,但邊緣意義是學生比較陌生的。二對于語義范疇較大的多義詞,就選擇原型意義和常用詞義作為主要對象。教師在原型意義講解完以后可以結合實際語言使用,挑選出與原型意義較為相似的常用的意義作為講解對象。[5]時,適度地引導學生去探討原型意義和其它意義間的聯系。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原型意義的掌握又豐富了他們對一詞多義的理解。最后,在一詞多義的實際教學中,選取最典型的符合留學生認知特點的例句也很重要。多義詞的教學離不開具體的語境,教師要認真選取典型的句子,并且要按一定認知的順序呈現。從原型意義和它的例句,到與原型意義相似性比較多的義項及例句。
認知語言學的原型理論對對外漢語詞匯教學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運用原型理論,能更好地進行漢語詞匯的教學。把常用的單音節詞視為范疇原型,將與之相關的復音節詞視為范疇成員,在原型和其范疇成員的相似性關系的基礎上,去引導學生掌握詞匯。漢語名詞、動詞、形容詞以及多義詞的教學也可以以原型理論為指導。多義詞的內部存在幾個地位不相等的義項,以其中的基本義為原型意義,其他義項是范疇其它成員。在進行多義詞教學時,要以原型意義為基礎,有選擇性地導入其他意義,并安排恰當的例句語境,給學生提供良好的認知環境。這樣的教學能夠讓學生的詞匯學習有重點,也有豐富的想象空間,具有趣味性和實際運用性。
參考文獻:
[1]李福印.認知語言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2]苑春法,黃昌寧.基于語素數據庫的漢語語素及構詞研究[J].語言文字應用,1998(3).
[3]熙.語法講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4]田兵.多義詞的認知語義框架與詞典使用者的接受視野[J].現代外語,2003(4).
關鍵詞:對外漢語中醫漢語詞匯認知策略
一、詞匯教學的認知心理學分析
“語言對人類來說,是認識客觀世界的一種信號系統,相對于直覺,它是更高級的信號系統,心理學稱之為第二信號系統。母語和目的語分別屬于兩個不同的第二信號系統,它們各有自己的詞語系統和語法系統”。可以說,詞匯是語言表達的前提,只有具備了一定的詞匯儲備,才有可能順利地完成語言的交流與運用。那么作為一種信息傳遞的方式,學習者在學習、接收詞匯的過程中就涉及到感覺、注意、編碼、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等環節。由此得出,在信息傳遞即教授過程中教師應想辦法吸引學生的注意,使之以有意注意來進行學習。
此外,學生學習詞語的心理反映是深入的,不僅能反映事物的表面現象,還能透過現象發現本質,對一事物與他事物的關系,對事物的發展規律做出反映。這就要求教學時注重語義教學,同義、近義、反義詞的教學尤其值得注意。
二、中醫漢語詞匯的分布特點
從專業性角度來看,我們將中醫漢語詞匯分為初級中醫詞匯和專業中醫詞匯兩大部分。
初級中醫詞匯在一般生活中使用率不高,所以在現有綜合院校使用的漢語教材中很少出現,但對于中醫院校的留學生卻是非常有實際意義的,是他們接觸中醫內容的開始。如人體各部分及各器官名稱,穴位名稱等。
專業中醫詞匯,主要是講解中醫理論時常用的較抽象的專業術語,如陰陽五行、辨證施治,氣、血、津液等。這些詞匯專業性很強,較之前面部分的內容就更深入地涉及到了中醫理論的內核,在掌握初級中醫詞匯的基礎上,學生對這些內容的學習會更感興趣,以為此后中醫專業課學習掃清基本的詞語(術語)障礙。
三、中醫漢語詞匯在不同課型中的教學策略
中醫漢語的定位決定了詞匯教學主要是在閱讀課中來進行的,口語、聽力、寫作課等更多的是起一種輔助作用。換言之,不同于一般對外漢語教學的初級階段相關教學,中醫漢語詞匯教學的特殊性不是那么強。因而,我們更多的是從理論上來梳理。
(一)閱讀課,主要是精讀課的中醫漢語詞匯教學
第二語言學習,拼讀、識記、積累詞匯是個艱巨而又細致的教學任務,聽力、會話、寫作等各門課雖然也有詞語教學的環節,但相比之下精讀課負有更多、更大的責任。因為基本詞語和常用詞語大多在精讀課中出現,詞語的正音、講解和辨析,主要也是在精讀課中進行。因而,精讀課的詞語教學,對于提高學習者的水平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直觀法。利用人的直接感知將客觀事物與第二信號系統――詞語聯系起來,直接形成概念。雖然這是初級階段的詞語教學最有代表性的方法,但實際上是更多地利用非語言手段來展示直觀性強的詞語的最好途徑,此法尤其適合中醫漢語詞匯的教學。
a.圖片實物。利用圖片(甚至實物)簡單明了地給留學生展示難用語言表述的各種中草藥名稱、用人體模型直接而形象地教授人體穴位、借助模型來呈現身體器官等。
b.借助表情體態進行現場教學。如中醫的針灸療法、推拿的手法(推、拿、按、摩、揉、捏、掐、拍);以及中醫診療方法的望、聞、問、切等都可以借助一定的動作、體態、表情等來形象地幫助學習者區分不同的詞義。
c.影視錄像。教師也可以使用相關的影視資料或者多媒體課件系統介紹上述所涉及到的與中醫有關的詞匯,以便幫助學生完成最基礎的詞匯學習。
2.聯想法。聯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過程。具體到語言教學中,就需要教師將所教生詞以及相關的詞語進行適當擴展以達到強化記憶和舉一反三的效果和目的,即學術界所提到的語義場理論。中醫詞匯尤其是術語體系,具有很強的語義場特征。如中醫院的科室“內科、外科、兒科、婦科、骨科”,穴位“太陽穴、天樞穴、太白穴、中極穴”,經脈“手少陰心經、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陰蹺脈、陰維脈”,身體器官“耳、鼻、舌、口、肝、胃、脾”等就可以運用分類語義場的理論來教學。
3.語素教學法,也叫詞素分析擴展法。其方法是將詞語中的語素(字)加以離析,然后以一定的義項為單位與其他已學或未學的詞素再行組合,從而鞏固所學詞語(包括目標詞語和已學詞語)和擴大新詞的學習范圍。如“急忙”,“急”的語素義在學習“著急”時已經掌握,再教給學習者“診”的語素義是“醫生檢查病人的病情”的意思。“急”“診”結合就是“需要馬上檢查病情”的意思。這是借助已知語素理解新詞的方法。如“病位、病邪、病因、病癥、病變、病機、病理、病例、病脈”“耳垂、耳廓、耳環、耳甲腔、耳甲艇、耳輪、耳針、耳舟”這幾組詞語的教學都可以借助語素教學法來進行。
4.對比法,可分為內部對比、正反對比以及語際對比。內部對比就是在目的語內部用兩個詞語相對比較的方法來解釋詞語。相比較的兩個詞語的詞義通過對比可以突顯其本質屬性,又能補充正面釋詞的不足。如陰―陽,盈―虧,清―濁,邪氣一正氣,阻滯一通暢等等。這種正反對比的方法可以增強詞語信息的刺激,使詞義更加突出,從而鞏固記憶。
語際對比,就是利用學習者母語來解釋目的語詞語的方法。這種母語和目的語之間的對應關系被認知心理學稱為匹配對子。如果這樣的匹配對子相互聯系緊密,則會取得“遇此現彼”的效果。第二語言習得過程,實際上就是尋覓和積累匹配對子,從而形成詞語轉換的網絡的過程。但是,分屬于兩個語言系統的詞語完全對等的情況極其有限,也就是說目的語和母語之間整齊單一的匹配對子有限,所以此法適用的范圍有限。中醫漢語中除了某些身體器官可以借助此法之外,幾乎是不能運用的。
5.文化因素釋詞法。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特點鮮明,詞匯是最能體現民族文化特征的,這在中醫詞匯中體現得更加淋漓盡致。因而,中醫漢語詞匯教學尤其要注意“文化”到位,從而避免或者減少留學生“專業知識交際文化震蕩癥”的出現。因為中醫詞匯中有些來自于中國哲學思想,如陰陽、五行;也有源于中醫理論體系的穴位、經脈、精氣等詞匯,這些都是需要從文化角度來闡釋的。
(二)口語課的中醫漢語詞匯教學
學習者學習中醫漢語除了為進一步學習中醫專業打下基礎,也有部分是為了興趣或生活的需要。那么如何在實際的交流中進行應用,詞語的學習和訓練便顯得尤為重要。學習者要通過種種訓練方式,做到把積累起來的詞語按一定的結構形成相互溝通的網絡,并在說話時能根據交際和語境的需要,從網絡中選取相關的詞語,自動地(不假思索)或半自動(略加思索)地組合成為句子、話語。教師可以采用問答法、直接法、情景模擬法使得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中出現的中醫漢語詞匯的感知度,同時也可以為學生營造一個“中醫堂坐診”的模擬交際,將抽象術語立體化,從而使學習者不僅能應用在跟范文例句相同的情境之下作水平遷移,且能應用于跟范文例句不同的情景之下做縱向遷移。
1.情節性訓練。教師規定一個故事或一種情景,并提供若干與之有關的詞語,要求學習者選用其中的詞語表達規定內容。如去中醫院看病:發燒、疼、感冒、體溫、西藥、中藥、開藥方、打針、舒服、休息。
2.主題性訓練。教師規定一個主題,并提供若干與之有關的詞語,要求學習者選用其中的詞語表達規定內容。如中醫院:內科、外科、中醫、針灸、推拿、中藥、西藥;中醫保健:養生、藥膳、食療、人參、免疫力、感冒。
3.專題性訓練。教師規定一個專題,并提供若干與之有關的詞語,要求學習者選用其中的詞語,就專題發表自己的看法。如“中醫和西醫”專題:優點、缺點、診斷方法、中藥、西藥、科學、態度。
四、結語
本文參考詞匯教學的認知心理學原理,結合實例,主要探討了中醫漢語詞匯在閱讀、口語等不同課型尤其是閱讀課的精讀中的教學策略和方法,從而窺見中醫漢語詞匯教學之一斑。
參考文獻:
[1]李開.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詞匯教學與設計[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2,(2).
[2]齊春紅.詞匯教學的特點及其認知理據[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
(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02,(2).
[3]胡炳忠.基礎漢語的詞匯教學[J].語言教學與研究,1987,(4)
摘要:對外漢語詞匯教學是整個教學過程中不容忽視的關鍵步驟。它所涉及的文化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文化,它不僅是文化知識的導入,更是對學習著母語文化與漢語文化進行的比較,因此是一種多元性的文化。文章從文化的角度闡述文化差異與詞匯教學的緊密關系,并據此論述如何合理利用文化間的異同之處、創新詞匯教學方法,從而提高對外漢語詞匯教學效率。
關鍵詞:文化導入;文化比較;文化詞匯教學法
隨著漢語在世界上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已經開始加入到漢語學習的隊伍中來,對外漢語教學的任務也變得越來越繁重。在對外漢語教學的過程中,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學習者自身的漢語基礎參差不齊,對他們使用的教學方法也要因人而異。在過去的幾十年間,全世界和我國的眾多學習者在對外漢語的各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其研究成果在不同方面、不同層次上促進了我國對外漢語教育事業的發展,成績是有目共睹的。但對外漢語的教學過程并不適宜的簡單的知識傳授過程,它還涉及到許多方面潛在的問題,這些都是需要我們繼續探索的。在諸多的問題當中,如何高效、快速的堿性詞匯教學是影響對外漢語教學效果的關鍵所在。
1.詞匯在語言中的重要作用。作為語言三大構成要素之一的詞匯是語言中最為重要的因素,也是構成一種語言的基礎,詞匯教學應該貫穿語言教學的始終。詞匯教學的效果會直接影響學習者語言水平的高低。在把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中,大多說的學者都看到了詞匯教學在語言教學中的重要作用,但與此同時,由于漢語詞匯系統本身數量的龐大、系統的復雜和用法上的交叉,導致了外國人學習漢語過程中出現了種種問題,有普遍認為它也是漢語教學中的難點和薄弱點。
在語言教學中,如何讓學生快速而又牢固地記住詞語、準確掌握詞的意義 與用法是教師必須要考慮的問題。眾多的學者在過去的許多年間在漢語國際教育的理論和教學方法等方面做出了積極的探索,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研究的速度卻遠遠跟不上現實的需要,尤其是在現今社會,國際間的交往日益增多,,不同語言、不同文化間的人流日益頻繁,如何使更多的學習者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盡可能高效地學習漢語成為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詞匯是語言中對社會外界變化最為敏感的一個因素,也是一種語言最能夠反映其文化特征的一個因素,注意到文化因素對詞匯教學的影響并采取相應的手段可以幫助減少這種差異對語言學習的負面影響,這需要我們對傳統的對外漢語詞匯教學做出相應的轉變。
2.從隔離到融合,形成對外漢語文化詞匯教學法。對傳統的對外漢語詞匯教學的轉變不是簡單的改變課程教學的模式或者減的增加文化課的比重,表面上的變化并不能真正徹底解決在詞匯教學上的困境,我們需要從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上進行重新思考。
(1)教學思路的轉變——從詞匯與文化隔離到詞匯與文化相融合。過去,學者多注意到對漢語的實際應用性的探索,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開設精讀、閱讀、聽力、寫作等課程,詞匯教學滲透在各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沒有單獨開課。這樣讓詞語在不同的課程中反復出現,讓學生在重復中加深記憶、學會詞語的用法,這種教學方法是值得肯定的且經試驗證明是有效的,學生可以更快的記住某個詞匯并掌握課本實例中給出的用法 。但問題是學生對記住的詞只是掌握了讀音和最淺顯、最基本的含義,一旦語境有變化或某個語素被潛換,這個詞就成了陌生的新詞,在交流時往往會存在詞語的誤用。
經分析,這種情況主要是由于學生對詞語的理解只是字面的理解,大多數課堂上在講述新詞匯是在講授新詞匯時所進行的詞匯釋義只是就詞論詞,并沒有達到詞義內含的高度。因此不少學校開設了針對把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的中國文化課程,力求通過文化的普及來提高漢語的學習效率。這種思路本身并沒有錯,但是社會的變遷、習俗的傳承都會在文化中得到體現,固態的、凝滯的文化是死的文化,是對語言學習沒有幫助的,只有讓文化動起來、活起來才是有意義的。詞匯作為語言中最積極活躍的因素,最能夠體現文化的傳承性和活力,如果把文化和詞匯割裂開來進行教學,無疑是拿死的文化進行教條式的灌輸,對詞匯學習、語言學習是無益的,自然也就不可能達到預想的目標。
(2)教學方法的轉變——注重文化導入,在詞匯教學中融入文化的因素,形成獨特的文化詞匯教學方法。在意識到教學思路的轉變之后,更重要的在于根據新的教學思路設計詞匯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把詞匯課與文化可融合,結合具體詞語,向學習者傳授其文化根源,利用中西方文化間的異同之處,幫助學習者深刻理解詞語的深層含義和內部的文化因素,徹底掌握這些文化詞匯的使用方法。
繼續使用以往的教學方法進行文化詞匯教學肯定是收效甚微的,以往的教學方法側重于詞匯表層意義的傳授,而新的文化詞匯教學應該是獨立開設的一門新課程,課程的目標應該定位在中國特色詞匯文化意義的掌握。針對這個目標,編寫合適的教材,在教材中不是要把所有漢語詞匯中與文化有關的詞語都一一列舉,而是有選擇地擇取具備強烈中國文化特色、與學生母語國家文化具有極大差別的詞語為例,比如漢語中的龍文化、紅色文化和稱謂文化等進行重點講授。在以往的教學方法主要是對比兩種文化間的差異,在文化詞匯課中,可以先分析文化間的共同之處,喚起學習者的文化認同感,為他們較快接受中國文化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礎,防止因民族差異引起的文化反感。在兩種文化共同點的基礎上,逐步展示差異之處,借助具體詞語進行分析,便于學習者的理解。同時在課堂上,教學者可以輔以各種教學工具如多媒體、錄像片等,采用多樣的教學手段,模擬語言環境,讓學習者在具體的語境中學會使用這個詞語,真正掌握詞匯的文化含義和使用方法。
利用文化詞匯教學法,促進對外漢語詞匯教學鮮果的最大化。在詞匯教學中進行文化導入是為更好地進行詞匯教學的輔手段是為了借助文化的認同感激發學生的興趣,應該是滲透的、循序漸進的,而不是強迫的、立竿見影的。在適度原則的指導下,選擇與交際關系最緊密的、實用性較強的、在漢語詞匯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信息進行倒入,保證優質、高效。
對外漢語文化與詞匯相融合的教學法著眼于文化比較和用文化的觀念去輔助語言教學,為語言教學服務。如何將中國文化滲透到對漢語詞匯教學中是我們的一項重要任務,其思路和方法需要廣大學者不斷研究和探索。漢語的對外傳播工作任重而道遠,文化導入的成功與否直接關系到語言傳播嗎、能否持續順利進行,我們應該對文化予以足夠的重視,語言傳播與文化導入相輔而行,這樣才能夠達到我們驚醒漢語推廣的真正目標。
參考文獻:
[1] 車玉榮,外語教學與語言文化【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
[2] 方杰.人文叢刊第四輯【M】北京:學院出版社,2009.
關鍵詞:網絡詞語;對外漢語詞匯教學;教學建議
前言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普及率的快速提高,互聯網用戶數量的快速增加,網絡詞語迅速涌現并已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成為一種互聯網語言現象。由此可見,網絡新詞在對外漢語詞匯教學當中不可避免,并且有可能成為教學重點。
一、 網絡詞語
1.1網絡詞語的界定
從百度百科上可以得知:網絡詞語即網絡用語,是伴隨著網絡的發展而新興的一種別有于傳統平面媒介的語言形式。于根元先生在《網絡語言概說》中說,“網絡語言起初多指網絡的計算機語言,也指網上使用的有自己特點的自然語言。”[1]網絡詞語是在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普及并且一些網絡用語被大家廣泛接受和使用這一背景下產生的。
1.2網絡詞語的兩個重要特性
1.2.1隨意性
網絡詞語的產生不同于傳統的詞語是由相應的構詞法構成,而是網絡用戶在網上相互交流時所創造出來的,并且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可和使用,其目的是便于相互交流。因此,網絡詞語具有隨意性。比如“可愛”,網民用“口耐”來表示,“什么”用“神馬”表示等等,這些網絡詞語如果從現代漢語構詞法的角度來說是不對的,但是它卻在網絡上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并且流傳開來廣泛使用。
1.2.2另類性
網絡交流講究的是效率,所以人人都惜時如金,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了以字母、數字等其他形式的另類詞語。例如“88(拜拜)”、“520(我愛你)”、“7456(氣死我了)”。這些網絡詞語不同于文字的書寫,也不符合現代漢語語法,但特點是能夠快速書寫,節省時間,而且讀者能心領神會,因此這些另類的網絡詞語能夠在網絡上迅速流行。
二、 網絡詞語與對外漢語詞匯教學
周小兵先生說“詞匯是語言三要素之一,是語言的建筑材料,是學習掌握一種語言的重要內容。”[2]詞匯教學是對外漢語語言教學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如今大量網絡詞語已經滲透到我們日常生活交流當中,如果漢語學習者不能夠理解和運用網絡詞語,那么對他們的交際也將產生一定的消極影響。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對于網絡詞語的教學也顯得更加有必要。
“漢語考試大綱以及對外漢語教材編寫對網絡新詞的不重視導致漢語學習者不能全面學習中國漢語,也無法滿足漢語學習者的交流需要。”[3]“對外漢語教學是語言教學。語言教學的根本任務就是教語言,即教漢語,目的在于使學習者掌握漢語這一交際工具。”[4]由此可見,在對外漢語詞匯教學過程中不能忽視網絡詞語的教學,要重視網絡詞語的實際交流價值。
在外國漢語學習者眼里漢語很難學,網絡詞語作為流行于網絡、使用頻率頗高的一種語言形式,融合了諧音、方言、修辭等文化,不僅有趣而且貼近生活,這都有助于漢語學習者擺脫對漢語學習的恐懼心理。
如今社會的發展離不開互聯網,同樣地,對于漢語學習者來說網絡也是他們學習的重要工具之一,掌握一定量的網絡詞語能夠拓展他們的交流空間。
三、 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中網絡詞語教學的幾點建議
3.1要確定教學目標
語言是一種交際工具,能夠運用漢語進行有效的交流是漢語學習者的學習目的之一。網絡詞語作為網絡文化的語言表現形式,同時也是現代漢語詞匯的一部分。在對外漢語詞匯教學當中進行網絡詞匯教學的目標就是能夠正確認識和運用它們。
3.2要選取合適的網絡詞匯
前文中提到網絡詞匯最主要的兩大特性是隨意性和另類性,而且漢語學習者的漢語水平不同,所以我們在選取教學詞匯要有一定的衡量準則,對詞匯的選擇要有取舍。第一,定量性原則。網絡詞語數量眾多,因此選取的詞匯應當與教學內容相關。第二,常見實用性原則。所謂常見性原則就是指所選取的網絡詞匯是漢語學習者在日常生活交流當中運用率較高并且需要明白含義的。例如“伊妹兒(電子郵件)”、“偶(我)”、“3Q(謝謝)”等。第三,正面性原則。正面,就是指詞語意思積極向上、得體。不選取含義不文明、不雅、低俗等的詞語。
3.3要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因材施教”
前文提到外國漢語學習者的漢語水平差異大,學習的目的不盡相同,所以在教學當中要“因材施教”,考慮他們的理解能力,并兼顧他們的實際需求,從而進行有效和有針對性的教學。第一,從學習者母語角度來說。對于印歐語系的學習者可以選取由拉丁字母構成的網絡詞語,如“GG(哥哥)”、“MM(妹妹)”、“PF(佩服)”等。對于漢藏語系的學習者可以選取由諧音構成的網絡詞語,如“稀飯(喜歡)”、“醬紫(這樣)”、“斑竹(版主)”等。第二,從學習者學習目的來說。對于不同目的的學習者(如留學、工作等)要區別對待,選取與之相關的網絡詞語。第三,從學習者的年齡層來說。漢語學習者的年齡分布從幼兒到青少年再到老人,他們接觸網絡的頻率也不同。對于青少年來說,使用互聯網的頻率高,并且好奇心強,熱衷于新鮮事物,所以對于這個年齡段的學習者來說應適當增加網絡詞匯的教學量。其次,幼兒和老人接觸互聯網的頻率不如青少年高,因此對于他們的詞語教學應適當減少網絡詞語。
3.4要及時做好診斷測試
診斷測試的目的在于發現學習者的學習困難、不足和檢測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同時也能反映出教學效果是否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從而能夠及時發現施教者和學習者之間所存在的不足之處,進而改變教學策略,加以改進和完善。對于教師來說能夠對自己的教學成果作出科學的評價。
3.5教師應不斷加強學習
不斷加強專業理論知識學習是教師的必修課,網絡詞語更新頻率快、時效性強,對于對外漢語教師來說及時補充新的網絡詞匯非常有必要。
參考文獻:
[1]于根元.《網絡語言概說》[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第2頁
[2]周小兵.《對外漢語教學入門》[M].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第158頁
[3]葛甲.《網絡流行語與對外漢語教學》[D].廣州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