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醫學中的哲學思想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物理化學 唯物辯證法 辯證唯物的認識論
認真研究和把握自然科學課程中的哲學思想,是高等院校自然科學專業授課教師從事教學的必然要求。這一方面是因為哲學是從包括自然科學在內的各類科學中抽象和概括出來的關于客觀世界普遍規律的學問,自然科學各專業課不僅包含著極其豐富的哲學思想,而且是相關哲學思想在專業學科的具體外化;另一方面是因為,自然科學所內涵的哲學思想為其各學科的發展、從而也為各門專業課的研究和教學,提供著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不言而喻,各門自然科學專業課都是寓含世界觀和方法論的載體,哲學則是引領各門自然科學專業課教學的思想旗幟。各門專業課的成功教學,無一不是辯證唯物主義哲學與自然科學的完美結合。誰準確地把握了自然科學課程中的哲學思想,誰就獲得了從事相關教學的正確世界觀和方法論,從而也就掌握了教授學生領會和運用該課程科學原理、科學思想、科學品質、科學精神、科學方法的鑰匙。
本文立足于近年來的教學實踐,就高校物理化學課程內涵的哲學思想,談談自己的兩點體會。
物理化學蘊涵和體現著以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
為總特征的唯物辯證法
物理學和化學本來是自然科學領域本質各異、區別明顯的兩大分支學科。但是,隨著人類實踐的進步和這兩大分支學科的深入發展,物理化學這門全新面貌的學科竟然脫穎而出。這種現象是怎樣產生的?
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是客觀世界存在的兩個總的基本特征,從而也是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1]。物理化學學科,作為一門從物質的物理現象和化學現象的聯系入手來探索化學變化基本規律的科學,不僅蘊涵著以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為總特征的唯物辯證法,而且它的形成和發展是唯物辯證法在自然科學領域的具體實踐體現。
物理化學是普遍聯系辯證思想的實踐體現。自然科學史顯示,物理學與化學雖曾有過約定俗成的明確分工,各司其職,但并非互不相干的孤立存在。相反,它們相輔相成,聯系普遍而緊密。在客觀世界,物質的任何一種化學反應總是伴隨著物理變化,任何一種物理運動也都會引起相應化學元素的化合或分解。據此,“化學和物理合在一起,在自然科學中形成了一個軸心”。歷史上化學家和物理學家的研究總是在相互合作、彼此促進中進行的。許多科學家的研究兼及物理學和化學。每當化學家們對取得的實驗結果試圖作出解釋并提高為理論時,每當他們在研究中遇到難以逾越的障礙時,總是求助于當時的物理學成就,而且受益良多。自二十世紀以來,化學發展由于近代物理學的出現而如虎添翼,化學與物理學的交叉也越來越多。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經過科學家們對物理學與化學之間普遍聯系的深入研究、把握和總結,使物理化學作為一門聚合物理學和化學特點的獨立分支學科破土而出。顯而易見,物理化學是物質的物理現象與化學現象相互制約和促進、從而也是物理學研究與化學研究彼此依賴和滲透的結晶。科學史還表明, 物理化學的形成與進步也得益于數學基本理論與技術的支持,得益于物理學、化學與數學的相互作用[2]。毫無疑義,物理化學課蘊涵和體現著物質世界普遍聯系的哲學思想。
物理化學也是永恒發展辯證思想的實踐體現。唯物辯證法所說的發展,不是指事物的循環往復、簡單重演,而是量變引起質變,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不是單兵獨進,而是在與其他事物的廣泛聯系中變化;不是時進時停,而是永無止境的持續物質運動。這種永恒發展,正是物理化學的存在形式。其突出表現:一是突破,主要指探索新的科學規律,實現物理化學內容的質的升級。比如,從經典的平衡態熱力學發展到非平衡熱力學,從宏觀反應動力學發展到微觀的分子反應動力學,從體相到表象,從靜態到動態,從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等等,這些都是探索物理化學規律成果的一個又一個飛躍,是物理化學內容的波浪式、螺旋式質變。二是融合,主要指各學科相互交叉,多學科共同研究,形成邊緣學科。比如,在對生命現象的解釋上,經典平衡熱力學的結論與達爾文進化論是矛盾的,為了解決這一矛盾,現今的物理化學吸納或借助其他多種學科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創立了“耗散結構”理論。[3] 這一理論將生命現象視為一種逆反熵增,指出在非平衡的開放條件下,通過體系內部耗散能量的不可逆過程而產生或維持時空有序結構,而生物結構就是這樣一種有序結構——在空間性方面表現為方位排列的有序,時間性方面表現為周期變化的有序,二者體用一源,協同互補,不可分割。耗散結構學說是物理化學理論的一個重大發現,但它的意義同時也是哲學上的。它不僅蘊涵和體現著物理化學與生物學的融合,也蘊涵和體現著物理化學在與其他諸多學科的廣泛聯系和包容中持續發展的規律。從一定意義上說,物理化學的持續跨越進步,是蘊涵其內的唯物辯證法的永恒發展思想的具體外化。
物理化學蘊涵和體現著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
說:“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4]仔細剖析物理化學的發展歷程就會發現,同其他學科一樣,它是實踐與理論的統一體,蘊涵著“實踐—理論—實踐”這一螺旋式循環上升的辯證認識過程,是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的實踐體現。
首先,物理化學蘊涵和體現從實踐到理論的基礎認識過程。在物理化學研究中,一般情況下,人們總是根據已知的原理或定律先進行演繹推斷,做出某種設計,然后再進行探索性的實驗和觀察。有人將這種從理論到實踐、從一般到個別的演繹認識看作是物理化學研究的全過程,這是片面甚至本末倒置的。因為,作為演繹推理依據和出發點的已知原理或定律,并不是從天上掉下來或科學家頭腦中所固有的,而是研究者從人類長期大量經驗事實和科學實驗中歸納推理得出來的。物理化學中的許多基礎性原理或定律,如物理化學中熱力學第一和第二定律,本身就是唯象理論,只能從人類長期大量經驗事實中歸納產生,而無法從已知的原理演繹導出。迄今為止,在宏觀世界還沒有發現與之相矛盾的事實出現,實踐驗證了它們的正確性。毋庸諱言,沒有大量經驗事實,沒有大量科學實驗,不可能產生物理化學理論。任何一般性的物理化學命題,無論怎樣抽象或表面遠離個別經驗事實,都無一列外地以實踐為源泉,以個別經驗為基礎。實踐的觀點,這一辯證唯物論認識論的基本觀點,也是從事物理化學教研之第一觀點。從實踐到理論、從個別到一般的基礎認識過程蘊涵和體現于物理化學的研究實踐。
其次,物理化學蘊含和體現從理論到實踐的檢驗真理過程。物理化學的發展歷程昭示人們,它的原理或定律之所以是真理,不但在于它來自于大量科學實踐,更在于它創立后再返回到實踐中去接受檢驗和證實,在于它在接受檢驗中被實踐不斷地修正和完善。這突出地表現在化學動力學的發展上。1918 年,物理化學家路易斯在科學實驗的基礎上,運用當時已建立起來的氣體分子運動論來分析化學反應的動力學過程,提出了碰撞理論,認為反應物的分子通過簡單的碰撞而完成化學反應,只要能量足夠、取向合適,就可以發生反應。但是,當碰撞理論返回并運用于實踐時,卻只能解釋實驗事實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從而證明它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為了克服這一理論的不足,20世紀30年代,物理化學家Eyring和Pelzer又經過大量科學實驗,在碰撞理論基礎上提出了化學反應的過渡態理論,認為反應物的分子并不是通過簡單的碰撞直接發生反應的,而是在分子相互接近的時候會首先形成舊化學鍵部分斷裂而新化學鍵部分生成、而且能量處于極大點的過渡狀態,它極不穩定,會馬上釋放能量并過渡到生成物,從而完成化學反應。科學家們將這一理論投返于科學實踐接受檢驗,檢驗的結論是:過渡態理論是對碰撞理論的深化,它解釋了在碰撞理論中取向合適的碰撞為什么能量“足夠”就能夠發生反應,這個“足夠的能量”以活化能來定量衡量;但過渡態理論尚存在無法回答某些新問題的不足之處,還需要后人在實踐基礎上提出更新的理論去發展和完善。科學的任務在于不斷地排除謬誤、獲得真理。而實踐是辨識謬誤、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物理化學發展的過程,就是在物理化學領域通過科學實踐不斷發現真理,又通過科學實踐不斷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的辯證過程。
參考文獻:
[1]王革,武育香,鄭慶林.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
[2]魏光,曾人杰,馬兆海,楊意泉,廖代偉.重新認識“物理化學”課程的戰略地位[J].高等理科教育, 2001,1: 21-24 .
[3]周秋蓉.對耗散結構理論的思考[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5,2:20-23.
關鍵詞:異化 異化勞動 現實意義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6-0 -01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是R克思寓居巴黎時,于1844年5月至8月寫成的,所以又稱《巴黎手稿》。當時,歐洲的各個國家陸續開始第一次工業革命,經濟迅速發展,而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沒有隨之上升,貧富差距急劇拉大,階級矛盾日益激化。馬克思意識到,對當代世界的批判,決不僅僅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是一個與社會生活相關的現實問題,其中心點是資本主義制度本身的問題,所以在《手稿》中馬克思開始深入研究資本主義制度本身的弊端,提出了著名的“異化”思想。
一、《手稿》中的異化思想
馬克思認為“異化”即是“異己化”,“異化勞動”即是指勞動者的勞動成為一種異己化的東西,勞動者的勞動能力越發達,生產水平越高,勞動者就越貧困。馬克思提出了“異化勞動”的四個規定,勞動產品與勞動者的異化,勞動活動與勞動者相異化,人的類本質和人之間相異化,人和人之間相異化。
首先,馬克思在文中提出勞動者和勞動產品的異化。對于勞動者自身來講,它的生產技術越發達,他創造出來的勞動產品越多,那么這些產品的價值就越少,所以勞動者通過它得到的財富就越少。“工人在勞動中耗費的力量越多,他親手創造出來反對自身的、異己的對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強大,他自身、他的內部世界就越貧乏,歸他所有的東西就越少。”[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第157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其次,馬克思認為之所以會導致勞動產品與勞動者的異化,歸根結底是因為勞動者和勞動活動本身之間存在異化狀態,因為在勞動者看來,“勞動對工人來說是外在的東西,也就是說,不屬于他的本質;因此,他在自己的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折磨、精神遭摧殘。”[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第159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在馬克思看來,勞動本應該是人類的本質所在,人們勞動是對自身一種需要的滿足,然而正因為異化的存在,使人們勞動不是為了勞動而是為了報酬,以滿足自身的生存需要。
再次,馬克思還提出了異化的第三個規定,人的類本質與人之間的異化。他說道:“異化勞動把自主活動、自由活動貶低為手段,也就把人的類生活變成維持人的肉體生存的手段”[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第16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在馬克思看來,勞動這一帶有人類意識指導的目的性活動本來應該使得人與動物相區別,但是異化勞動使得人和動物一樣將勞動僅僅當作生存的手段。而且正是由于人與自身相對立,那么人與他人之間也是一種相對立的狀態,這也就是馬克思提出的第四個規定,人與人之間的相異化。異化勞動加深了階級矛盾,使得勞動者和資產階級之間的關系進一步緊張,同時也使得勞動者之間競爭加劇,關系惡化。由于在社會中人們都是為了自我生存而進行勞動,那么自然就會導致各種利己主義,拜金主義的出現,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只剩下單純的經濟關系,而喪失了人與人之間相互信任,相互幫助的關系,這就是人與人的異化的表現。
馬克思在文中非常深入的分析了這種“異化”思想對于人們的現實生活帶來的巨大危害,給與其嚴厲的批判和譴責。馬克思認為這種異化勞動的現象使得統治階級能夠更加殘酷的壓迫無產階級,破壞無產階級的幸福,從而攫取無產階級的勞動成果,鞏固自身的統治基礎。在資本主義社會之中,工人階級淪為一個精神空虛,喪失自我,失去對生活本身的追求而單單追求生存的完全異己的存在物,在這樣的生存環境下,他越是努力工作創造出更多的財富就會導致他的愈加貧困,也就是說他越是追求生存,就越是生存艱難。
二、研究“異化”思想的現實意義
馬克思對于“異化勞動”現象的分析是基于當時的社會現實,經濟越發展,工人越貧困。而在馬克思去世之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更加迅速,尤其是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之后,自然科學技術迅速發展,工人階級的生活水平相比較19世紀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那么“異化”現象是否也逐漸消失了。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相比較19世界,工人的生活水平確已提高,但是資本主義國家的貧富差距依舊巨大。資產階級掌握著世界上絕大多數的物質財富,一些底層人民的生活狀況依舊非常艱難。此外,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異化”越來越多,人際關系日漸被單純的經濟關系所取代,人們的相處愈加冷漠。所以,在當今社會之中,研究“異化”現象依舊具有非常大的現實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實現了迅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是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各種社會問題也逐漸涌現,似乎也陷入了一種“異化”的困境之中,貧富差距,城鄉差距,工農差距,行業差距種種現象亟待解決。與此同時,“異化”現象更多的表現為一種人的類本質與自身的異化,人與人之間異化。在當今我國的社會之中,拜金主義和利己主義現象層出不窮,各種社會問題不斷出現,人與人之間缺失了起碼的信任問題,食品安全問題,誠信缺失問題,問題,利益成為了一切人類的行為活動之中的終極目的,人們在行為活動中開始將行為帶來的利益作為評價行為活動的標準。這正吻合了馬克思在《手稿》中所提到的人的類本質和自身的異化現象,人們將生存作為人的本質,勞動僅僅作為生存下去的手段,而非人的本質需要,而這種人與自身本質之間的異化現象也導致了人與人之間的異化現象。
面對這樣的現象,我們必須提高警惕,及時遏制此類現象的繼續發酵。首先,大力發展生產力,充分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只有生產力水平發展到一定程度,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人們才會減少對物的依賴,進而不被物所控制。其次,堅持以人為本,提高對勞動者本身的關注。國家和政府應該以人為本,不斷完善和改革社會制度、社會政策、法律法規,維護廣大百姓的利益,保證人的主體性的充分發揮。最后,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高勞動者的道德素養。營造良好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幫助勞動者塑造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和財富觀,進而創建起平等自由的社會環境。
參考文獻
[1]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
關鍵詞:廣告創意;中國哲學思想;文化應用
中圖分類號:F713.8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6)10-0086-02
中國文化元素中的中國哲學思想對中國廣告發展具有其重大的意義,中國的廣告應該善于運用中國哲學思想,從而使中國哲學思想不僅符合國內消費者的需求,同時又具有自己的特點,以便在廣告創意的舞臺上占有一席之地。廣告是一種文化,是一種信息傳播方式,今后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將是如何正確的傳達信息以及傳達怎樣的精神主旨。只有挖掘我們自己的文化,才能立足于世界廣告之林。也只有挖掘我們自己的文化,才能在創意經濟中得到長足的發展。
一、中國哲學思想對廣告創意的影響
哲學是精神文化的最高形態,價值觀又是其核心。在塑造人以及人的價值觀和生活態度上,文化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廣告創意蘊含著廣告的精神與生命,廣告創意的思想內涵也受創意人所持有的價值觀的影響。
人的見地與哲學有著密切的關系,在一個人對于世界的理解、對于自身的反思甚至對于人生價值、生活理念的洞察中都可以尋覓到哲學的影子。廣告創意就是廣告人運用個人知見進行的一種思維活動。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廣告創意與哲學有著與生俱來的緊密關聯,其關聯可以概括成如下三點:首先,哲學認識的客體,即廣告創意的素材來源于客觀世界。可以把廣告人的創意活動理解為其對頭腦中已知事物進行的再創造,因此創意人的思維廣度很大程度上受到其對世界的理解和認知的影響。其次,廣告人作為廣告創意的主體,不僅需要深入的洞察和摸索消費者內心的訴求,同時還要精確的把握人類普遍的價值和情感。而對于人的主體性的哲學思考有利于廣告人增加對人性的理解,讓廣告創意更加深入人心。最后,從根本上探尋從而找到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是哲學的目的,而廣告創意恰恰是商品符號的意義和價值的象征。商品被賦予何種意義,不僅能夠反映出廣告人的人生智慧,也是促使消費者對人生的思考的一種動因。由此可見,不難發現廣告創意的社會使命和哲學具有相似性。
擁有五千年的燦爛文化的中華民族在歷史的進程中不斷揚棄,漸漸形成了具有自身特點的主流價值觀——儒、釋、道。以孝悌忠信的君子人格為核心的儒文化、以曠達逍遙作為生活理念的道文化以及將心無掛礙視為人生境界的佛家文化,是國人所渴望的理想生活的展現。同時,以上種種文化因素也根植于廣告人和消費者的內心,并且廣告人對此理解越深,其廣告獲得消費者的認同感就越大。所以,提高廣告人的中國哲學思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歷史長河中所提煉出的具有中國哲學思想的中國情感和中國精神,往往成為廣告創意表現的常見題材,例如中國人注重情義,愛好“仁愛”、“孝道”這些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的美德,再如中國文化中回歸自然、淡定超脫的人生境界,越來越多的現代中國人將這種寫意精神視為自己的生活哲學。要想在消費者中取得高層次的心理共鳴,就需要在廣告創意中體現出這種國人所看重的精神和情感。
作為貫穿于整個中國哲學思想的主線之一的天人合一精神,其最基本涵義就是渴望自然界和精神的統一。中國人在天人合一精神的影響下,逐漸形成了崇尚自然、向往和諧的理念。可以看到在國內的一些廣告中,天人合一觀念影響著廣告的表現和大眾的接受度。例如白沙集團所做的電視廣告,其廣告詞“鶴舞白沙、我心飛翔”就以試圖表現出一種寧靜柔美的自然美感,來激起人們對自由和回歸自然的渴望,以及與自然相融合的感悟。正是由于白沙集團的電視廣告充分地挖掘了中華民族的集體潛意識,喚起了大部分國人都具有的這種天人合一的特殊情感反應以及詮釋出了一種極致的東方美感——“自由之美”,從而成功地引起了廣告受眾愉悅的心理體驗。
不難發現,人際間的關系向來為中國人所重視。中華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是“仁”,愛人是仁德的核心。仁者愛人,孝悌是其根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孝悌之德的基本內容,由此形成一種強烈的手足之情。以親情為基礎,中國人的血液中流淌著“四海之內皆兄弟”的泛愛思想,表達出了中國傳統文化濃濃的人情味。中國哲學思想精髓的體現可以提升作品的內涵,中國哲學思想運用的最高境界是展現出一種一切盡在不言中的奇妙意境,同時將精神文化的共通性融入到國際的審美視野中去。如雕牌洗衣粉《下崗篇》和央視公益廣告《洗腳篇》,都是以親情和孝道作為主題,以相較于西方的理性訴求更為含蓄委婉的表現形式,弱化具象的文化元素,同時恰恰符合了中國的人情世故以及傳統價值觀念,在中華文化圈所輻射的范圍內引起更大的共鳴,從而取得最佳的傳播效果。
綜上所述,不難發現廣告創意與哲學的密切相連不僅體現在認知和理解客觀世界以及對主體自我的反思上,同時也體現在不斷探索人生價值觀念上,可以說廣告創意的思維方式是受到廣告人的哲學認知的深刻影響。
二、中國哲學思想在廣告創意中的表達
廣告創意在運用中國哲學思想時,既要注重從“形”更要注重從“神”的層面上來構建中國風格,從而表現出中國所特有的文化價值理念。儒、釋、道三大哲學思想是在中國傳統文化領域持續影響民族文化并占主導地位的思想流派,在廣告中運用這些哲學思想可以對現代廣告的表現形式和內容產生不同程度的作用。例如儒家思想中的內容在為中華民族道德倫理方面提供傳統理念的同時,也對現代廣告的價值觀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禪宗主張口傳心授、心心相印,從而衍生出一套獨特的象征式語言來感受禪的意境。作為“禪”象征式語言的體現“佛祖拈花,迦葉一笑”,這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禪宗表達方式就被許多優秀的廣告作品所采用。道家所提倡的道常無為法自然的哲學主張,隨著對人性回歸日益注重的當下,這種社會思想得到更多人的認可,在影響著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同時,也影響著廣告文化的內容與形式。
告創意設計才會耐人尋味。
綜上所述,在廣告創意中應用體現中國哲學思想的中國文化元素不乏是一個新思路。在廣告創意中應用中國文化元素時,除了具象化的元素符號外,中國文化元素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有那些中國人內心的深層情感和特有的精神觀念。當滿目充斥著中國文化元素的視聽符號時,也許另辟蹊徑將成為突破瓶頸的重要手段。在廣告中運用具體的元素符號也許能使受眾在短時間產生深刻的印象,但是真正使人常駐于心、回味反思的卻是那些關于精神、情感、觀念方面的內容。
在中國文化元素中,更高境界的創意表達是抽象的精神情感元素。但在使用時對廣告人的素質要求也更高,其產生的效果和作用也更為明顯。它需要廣告人將中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內化于心,系統地了解和掌握中國的自然價值觀、社會價值觀和人倫價值觀等,深刻地洞悉中國人的世界觀、思維方式等。此外,脫離了具象中國文化元素符號的中國哲學思想,是全球化的、現代化的,也有利于折射中國文明、弘揚中國文化,對中國文化的傳播具有深遠的影響。
中國廣告獨特的創意源泉來自于中華民族深厚的傳統文化,在國際廣告作品中,各國設計師善于挖掘中國傳統文化的具體形象符號,鮮有人會透過或華麗或樸實的表面看到中國人自古以來所推崇的抽象精神符號。總體來看,廣告創意中使用中國文化元素“有形”的物質文化相較于使用“無形”的精神文化所占比例更大,但是真正能夠傳達中國風骨的題材應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哲學思想。將中國人勤勞勇敢、不屈不撓、崇尚仁義孝道的品格展現給世界,讓世人了解中國精神是中國廣告人為之努力的方向。
中國哲學思想在廣告創意中的切入點是將現代核心價值觀與優秀傳統思想相結合,提煉和運用傳統文化元素,在廣告設計中將它們以某種巧妙、智慧和令人信服的方式融入其中,并以通熟易懂的語言表達出來,使其更富有時代的特色,從而達到引導當今社會價值觀和道德觀的作用。
同時,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背景下形成的思維方式注重事物的整體性、事物之間的聯系性和事物各方的辯證統一性,強調歸納和綜合。比如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的“和合”,它不僅體現在建設和諧社會的治國理念上,還可以借鑒這些傳統的思維方式運用在廣告創意中,激發新的創作靈感。將中國的哲學思想和廣告的創作思維相融合,往往會產生出其不意的效果。當人與自然共通相融,實現物我合一的境界時,就會從內心深處涌現出強烈的愉悅感。在廣告作品中,廣告人可以通過引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與人之間互補共生的畫面語言傳達出這種情感,提升產品或公司的社會形象,增加受眾群體的購買欲。
關鍵詞:古代;彝族文化;哲學思想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也是一個民族聲聲不息的發展動力。彝族文化作為我國少數民族中的文化支脈,它在最初形成的背景條件下,誕生了屬于本民族的一套“符號―語言”表意系統,也是優于其他民族的關鍵所在。因此,我們通過對古代彝族文化的深入研究,分析彝族文化和習俗中的解釋意義,更加助于我們探討古代彝族文化中哲學內涵。同時,也體現了對本民文化的肯定和尊重。
一、彝族文化中的二元哲學說
眾所周知,彝族是中國具有悠久歷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在我國出現已有千年歷史。最初在原始社會時期,彝族祖先開始信仰萬物,認為萬物有靈,祭祀自然神靈,逐漸形成了人們對神靈的崇拜。至彝族古代社會,經過從“野蠻”向“文明”過渡,人們傳統觀念遭遇沖擊,出現了人神相爭的神話傳說。隨著歷史的變遷,彝族社會在進入古代文明后,在原始宗教的基礎上產生了人文宗教,出現了君權神授的統治格局,在人間形成了君臣師統治集團。這種現象的產生反映了社會經濟行業神和倫理道德神的對立,同時,也導致了人間世界和神靈世界的信仰差別。
據中國彝族文獻資料記載,古代彝族文化中便形成了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二元論哲學觀念。在幾千年的古代文化積淀中,在天地人同存的宇宙中,既承認物質本原,又相信神靈本原,神靈本原又是以物為依托。因而,形成了古代彝族文化中物質與精神關系特殊表現形式。這種特殊的表現形式使中國古代彝族人對世界的認識陷入了矛盾之中,他們既認為世界是由精氣物質及精氣物質運動的生成物質構成,也承認它是由一種超精氣的物質力量主宰人類生存世界。
古代彝族文化中還存在關于鬼神說的論爭。自始以來,古代彝族人的觀念中存在鬼神,他們承認人的肉體和靈魂二者可以分離,認為靈魂可以超越肉體而尋找新的寄托肉體,或游離為鬼神,導致人們陷入了不可認識論宗教由此而產生。古代彝族人認為大自然、社會的唯物主義和神鬼冥界的唯心主義可以同時存在,對自然界和社會中的一些不可解釋現象,都歸之神靈的創造,這種創造是以精氣為基礎。因此,古代彝族文化中的二元論哲學思想寓于其中。
二、彝族文化中的“形影”說
彝族是極具魅力的民族之一,彝族文化資源底蘊豐富,古代彝族文化更是神秘難測,今天我們一同揭開它神秘的“面紗”。古代彝族的先民,在其獨特的環境中鍛造了智力和實踐能力發展,在母系社會發展時期,人們便發現了陰性和陽性兩種物質精氣。同時,彝族先民們睿智的大腦中形成了物質精氣的“形”和“影”,作為交際工具的圖畫及文字。在文明社會之前,圖畫文字演變為象形文字,進入文明社會后,象形文字發展為表意型彝文。這種“形、影”演變進程,顯示了古代文明下彝族文化的巨大內在力量。
作為有形有影的彝文字體,它是精氣物質的第一個基本屬性。古代彝族人們認為形和影作為物質存在的基本形式,從大自然的山川河木、動植物到有生命機體、再到人類族群,無不具有形和影。反之,無“形、影”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如天文、地理等也是有形影。因此,形和影作為事物存在形式和運動方式,包含了一切有生命機體的事物運動依附于其中,塑造了古代彝族文化形影說存在此中。
三、彝族文化中的數、量變論
古代彝族文化博大精深,文化內涵豐富。首先,數變也稱為量度,是精氣物質中的一個因素,數變有奇偶之分,奇數為陰,偶數為陽,由陰陽的變化引起了數變學說,奇數變為一、三、五、七、九,偶數變為二、四、六、八、十。所以,古代彝族人們認為晝夜交替和四季變化是由奇數變和偶數變引起陰陽發生變化。乾坤上下運行,則白晝和黑夜相互更替,而白晝剛性黑夜柔性,兩者剛柔結合使得晝夜交替趨于規律化。再者,一年十二月按八節氣劃分,立春和春分,立夏和夏至,立秋和秋分,立冬和冬至,氣象流程有分明,八節時度相生圓。此數變致天地四方風調雨順,亦有其規律可循。
其次,彝族文化中對屬相的解釋也離不開精氣元素。彝族先輩認為十二層天下充滿著清濁氣,不斷變化產生萬物。古人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為十二屬相,蒼天十二方主管乾坤天地大事運生生物。概而言之,人們所知五行相成十二屬相,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方,天七地八,天九地十根由產生,亦如乾氣運生星云太陽運天道,觀察運行依道法推理。因此,清氣升濁氣降產生乾天坤地,清濁氣結合又使天空明朗、天地燦爛。
最后,彝族文化中“質量”互變說也集聚古人哲學思想,它融合了古代彝族先輩對自然界及社會發展的“先天”認識智慧和經驗。在《天壬地癸》、《九宮八卦》等文獻記載中,講述了自然界動植物及人類社會發展,其過程是經過量變引起質變的完整發展進程。同時,古代彝族人也認識到自然界處在不斷發展運動之中,量變到質變的生成與轉化即是推動人類社會從落后向文明的歷史進程,這就是彝族文化中精氣所引起質變學說。
總之,通過對古代彝族文化深入細致的分析,探尋先輩們遺留下來的文化印記,探索古代彝族人們創造文化時積淀出大量哲學思想。一方面使更多的彝族同胞對本民族文化確立新的認識,另外,對繼承與保留古代彝族文化資源也響應了時展的口號,更加顯示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薪火相傳、源遠流長。
參考文獻:
[1]巴莫曲布嫫.《鷹靈與詩魂:彝族古代經籍詩學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2]李紹明,馮敏.《彝族》[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3]普學旺.《彝族原始宗教繪畫》[Z].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
[4]張福.《彝族古代文化史》[Z].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簡介:
【摘要】在中國美學史上,由于魏晉六朝這一時期是中國的美學思想大轉折的關鍵,這一時代的詩歌繪畫都對以后的藝術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對于美學史的研究往往就跳過了對先秦和漢代的美學思想的研究而直接從魏晉六朝開始。從新石器時代一直到漢代,曾存在過豐富的美學思想,并且這些思想與六朝以后有很大的不同,這些都能從出土的文物器具和古代的文獻資料中得以驗證。他們將美的理解傾注于被塑造的物體,即工藝品、古代文獻上,從而得到美與工藝、文學相結合的成就。
【關鍵詞】美學;先秦;工藝美術;古代哲學;文學
一、學習中國美學思想時需把握的特點
討論美學思想學習的特點前我們要先明確一點,即美學與美學思想是不同的,朱光潛在其晚年著作《美學拾穗集》里,作出了這樣一種用語上的區分:“美學”與“美學思想”。他認為, 1750 年鮑姆加登的《美學》這本書出版,“美學”才成為一門獨立科學, 而“美學思想”卻與“人類歷史一樣的古老”。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上,美學作為學科的時間并不很長久,但美學思想卻一直都存在,無論是魏晉六朝時代的詩歌、繪畫還是書法,比如謝靈運、顧愷之、王羲之等人的作品,對于后世藝術的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啟示作用。而這個時代所醞釀的各種藝術理論,如鐘嶸的《詩品》、陸機的《文賦》等都為后世的文學、繪畫理論奠定了基礎。正因如此,過去對于美學思想的研究就從魏晉六朝開始。而先秦兩漢時的美學思想則并不為大多數人所熟悉。其實從新石器時代一直到漢代這段時間里,美學思想也曾如花朵般靜靜綻放過,并且這些思想有著自身獨特的魅力,影響著后世。因此,為了對中國的美學思想有更全面與深刻的了解,我們在學習美學思想的時候就要注意兩個特點:第一,中國歷史上,美學思想不僅僅是存在于哲學作品中,而且歷代的詩人、建筑學家、畫家……所留下的各種理論中也都有豐富的美學思想。這樣就要求我們在學習美學思想時要開闊眼界,廣泛涉獵,搜尋更豐富的材料來分析研究;第二,各門傳統藝術,比如繪畫、詩文、戲劇、建筑等各自都有自己的獨特體系,而且各門藝術間相互影響,有時候甚至會相互包含。因此,在學習美學思想時要充分認識到各門藝術之間的相同之處和相通之處。只有這樣才能讓中國美學思想研究的難處變為它的優越之處,并且賦予這一研究更特殊的意趣。
二、先秦時期的工藝美術及其中體現的美學思想
中國有著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若論造物工藝甚至可以追溯到距今數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那時由于生活的需要,人類對各類的石、骨、角進行加工制作,并在這一過程中在腦子里逐漸形成了成熟的器物形態,形成了造型的觀念。
先秦時期的雕刻藝術充分展示了古人對于美的追求。如廣東省曲江縣馬壩鎮石峽遺址出土的幾件玉琮,其中一件就是在簡單的轉動軸上機械操作得來的,這證明當時的人類已有了簡單的玉飾鉆孔打磨的技藝了,并且對于玉飾的造型有所考慮,盡管只是處于極簡的形態。到了商周時代玉器的制作則不僅是只考慮其用途,其外形也更加精美,如河南殷商婦好墓中出土的755 件玉器,有各種禮器、柄形器及配飾等,其中多是平雕、圓雕的動物、人物,形象生動,線條流暢。
先秦時代的陶器制作也是藝術與美學的巧妙結合。人們在打磨光滑的陶坯上以天然礦物顏料描繪,再經高溫煅燒,經過這般制作紋飾色彩愈加鮮艷,與器物的造型形成高度統一,從而達到了美化裝飾的效果。原始陶器的造型并沒有很大的突破,直到快輪工藝的出現,陶器的造型才發生了重大變化。如龍山文化黑陶中的“蛋殼陶杯”,造型挺拔規整,器壁勻薄。這一時期的陶器造型技藝均是原始審美進一步發展的體現,因為人們不僅表現了高度的技巧,同時還表現了他們自身的藝術構思以及對美的理想追求。陶器在商代后的發展,又出現了貴族專供的高級陶器,如白陶,是由高嶺土燒制而成的,扣之有聲,色澤皎潔,代表著當時制陶工藝的最高水平,也是我國瓷器的前身。在這些陶器的制作中,工匠們從技術結構的設計到外形的設計都必須達到合理、美觀,這就要求他們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思維藝術使得作品既要體現出工藝美、形式美,又要具備時代的特色。因此在先秦陶器制作工藝中,美學思想始終貫穿其中,美與生活在工藝文化中相互結合,相互發展。
青銅器是先秦時期人們的又一重要發明,主要是利用采冶或鑄造的方法制作。青銅禮器的制作在商代可以說是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如1939 年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做工極其考究。《周禮·考工記》中記載:“六分其金,而錫居其一,謂之鐘鼎之齊(劑)。”即鑄造鐘鼎一類的器物,銅與錫的比例應為6 : 1( 銅占85 .7% ,錫占14 . 3% ) ,這樣可使器物呈橙黃色,比較美觀,并且可以敲擊出美妙的音響。由此可見,古人在青銅器的制作中,首先考慮的是其造型、色彩是否符合審美,然后在此基礎之上追求更高的理想即創造新技法力求使青銅器的敲擊聲響亦達美境。
先秦時期雖無明確美學思想提出,但每個人、每件工藝作品都以自己獨特的方式推動著社會的進步、觀念的發展、新作品的創作。而通過對各種新作品的外形、原料、合理性的考慮,工匠們在先秦工藝作品中不斷融合了文化的精髓以及審美的觀念,從而使每件作品都成為了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征的藝術品。
三、古代哲學文學及其中體現的美學思想
中國古代人民不僅在創造新式器具上展示了高超的技藝,在哲學文學方面也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與體驗。在先秦時期就有許多著名的哲學家,他們在自己的人生哲理中不可或缺的都有探討關于美的問題,談到對藝術的理解。其中道家學派的代表莊子、儒家學派的代表孔子和孟子,以及先秦著作《淮南子》《禮記》等都提出了各自對于藝術及美的個性理解,比如孔子善用繪畫來比喻禮,用雕刻來比喻教育。當然中國哲人的思想中體現的美學思想與西方哲學中的美學有著相當大的懸殊,中國古人慣以自身的生活與自然結合的體驗而得出哲理,而西方人則非親身感受,而是根據已有的經驗規則利用嚴密的邏輯來演繹推導出觀念與哲學體系。在先秦諸子哲文中我們不難看出中國古人的哲學思想中有著與自然相契合的渾然天成的大氣之美,即美學中的“自得”思想。從美學的角度看,“自得”意味著審美體驗的超越前人,不依藩籬,更意味著個性的獨立,破除已為僵硬外殼的既成模式。當這種自得思想被先秦諸子百家所吸收后,表現出來的就是兩種觀點,第一種是孔子之類的“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此類尊重藝術尊重美,尋求禮樂的本質和根源,于自然之中體驗大道而得真理。另一類則是墨子、莊子之類的“非樂”、“見獨”思想,他們對于藝術與美持有的是一種否定、批判的態度,認為對于藝術與美的追求是物質欲望的表現,應該堅持精神的樸素與升華。但是一言以蔽之,無論是尊重美和藝術,積極探尋美,還是持否定批判的態度,都為先秦時期中國美學思想的發展提供了動力,對后世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四、總結
中國歷史的劃分使得中國美學的研究呈現出階段性,先秦時期中國雖未正式出現美學的分類,但美學思想已然萌發。諸子百家常用藝術作比喻來闡釋自己的哲學思想,與此同時,他們的思想對后世的藝術創作也有很大的影響。在工藝品中所表現的無論是《考工記》中所形容的錯彩鏤金、雕繢滿眼的一種狀態,還是魏晉六朝之后“初發芙蓉”以素為美的理想追求,都是中國古人對美的感悟與理解。乃至后世其與文學、繪畫等藝術形式重疊交織共同演變發展出今時中國的獨特美學思想。可見,先秦時期的工藝美術與哲學、文學是中國美學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朱光潛《美學拾穗集》.百花出版社,1980.8頁.
[2]范琪. 論先秦工藝文化中的科技與藝術.焦作大學學報,2011 年第4 期.
[3]宗白華.《美學散步》.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33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