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有機化合物分析

      有機化合物分析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有機化合物分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有機化合物分析

      有機化合物分析范文第1篇

      關鍵詞 :水性內墻涂料 揮發性有機化合物 測定

      一、實驗部分

      1.1 材料試劑

      載氣:氮氣,純度≥99.995%;

      燃氣:氫氣,純度≥99.995%;

      助燃氣:空氣;

      稀釋劑:乙腈(色譜純);

      輔助氣體:與載氣具有相同性質的氮氣;

      內標物:試樣中不存在的化合物,且該化合物能夠與色譜圖上其他成分完全分離。純度至少為99%,或已知純度。本實驗采用乙二醇單丁醚;

      稀釋溶劑:用于稀釋試樣的有機溶劑,不含有任何干擾測試的物質。純度至少為99%,或已知純度。乙腈;

      標記物:用于按VOC定義區分VOC組分與非VOC組分的化合物。涂料中的醇酯-12(沸點255 ℃);

      苯、甲苯、混合二甲苯(包括乙苯)、丙二醇,均為分析純。

      1.2儀器及設備

      氣相色譜儀,具有以下配置:分流裝置的進樣口,并且汽化室內可更換;

      程序升溫控制器;

      色譜柱:聚乙二醇毛細管柱;

      進樣器:微量注射器,1μL、10μL、100μL、10mL;

      配樣瓶:8mL的玻璃瓶,具有可密封的瓶蓋;

      天 平:精度0.1mg

      臺式離心機:最大轉速5000r/min。

      1.3氣相色譜測試條件

      色譜柱(確認柱):聚乙二醇毛細管柱(PEG20000),30cm×0.32mm×0.25μm;

      進樣口溫度:240℃;

      檢測器:FID,溫度:250℃;

      柱溫:程序升溫,60℃保持1min,然后以20℃/min升至240℃保持20min;

      柱前壓:0.04 MPa;

      分流比:分流進樣,分流比可調;

      進樣量:1.0μL。

      1.4 試驗方法

      1.4.1氣相色譜的基本原理

      流動相(N 2)載著樣品通過色譜柱內的填充物(固定相)時,樣品中的組分在流動相和固定相之間連續移動多次進行重復分配平衡。各組分的物化性質、幾何結構不同,在兩相間的分配比不同,沿著色譜柱運動的速度就不同。流過適當長度的色譜柱后,各組分拉開一定距離,先后從柱后流出進入檢測器,產生的離子流訊號經放大后,在記錄儀上描繪出各組分的色譜峰。

      簡單說就是試樣經稀釋后,通過氣相色譜分析技術使樣品中各種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分離,定性鑒定被測化合物后,用內標法測試其含量。

      1.4.2測試步驟

      開氮氣瓶:先開高壓閥(逆時針);再開低壓閥(順時針),至壓力為0.4Mpa。

      打開色譜儀電源,設定進樣器、檢測器及柱箱溫度。 再打開空氣發生器和氫氣發生器電源,工作壓力均為0.4Mpa。等待儀器各部位到達設定狀態,以及空氣和氫氣發生器穩定后即可點火。

      點火:按下操作面板上的點火開關約7-8秒,完成點火操作(判斷火是否點燃的常用方法:用表面光潔的金屬體或玻璃片放在離子室的“放空口”處,若金屬體或玻璃片表面有水蒸氣凝結,則說明火已點燃)。

      啟動計算機系統(打開顯示器、計算機主機、打印機),進入Windows系統,再進入色譜數據處理工作站。待基線走直后,系統即穩定,之后就可進行性能測試或試樣分析工作。

      二、結果分析與討論

      內墻涂料中揮發性有機物的試驗結果分析與討論

      1、本試驗是建立一個簡便易行、準確可靠的分析內墻涂料中VOC的氣相色譜測試方法。經過反復試驗證明:本方法可以將內墻涂料中的VOC(包括苯系物、二元醇和成膜助劑等)很好地分離且可以滿足GB18582-2008標準中對苯系物的最低檢出限50mg/kg的要求。

      2、本試驗采用的測定內墻涂料中VOC的方法,具有良好的重現性和精密度,檢測苯系物的相對偏差小于12%,檢測其他有機物的相對偏差小于3%。方法準確、可靠,試驗中對二甲苯的加標回收率在80.3%~117.0%,對丙二醇的加標回收率在92.1%~103.7%。

      3、本試驗采用二階程序升溫分離內墻涂料中的VOC,主要目的是為了使基線更穩定,避免了基線不穩定對測量結果造成的誤差,同時也使各種化合物得到更好地分離。本試驗曾采用一階程序升溫(初溫70℃,保留6min,升溫速率20℃/min,終溫180℃,保留8min),效果不是很好。

      4、本試驗要求色譜儀有較高的靈敏度和穩定性,因為內墻涂料中苯系物的含量為微量(10-6級),色譜圖縱坐標電壓在小于1 mV時才能看出苯系物的出峰情況,基線稍有波動就會對測量結果造成干擾,

      所以試驗中要求基線要盡量平穩。

      5、本試驗對試劑的純度有一定要求,稀釋劑乙腈用色譜純、其他試劑均采用分析純,只要保證其中的雜質與被測組分能徹底分離且不干擾苯系物的測定即可。

      6、試驗中對涂料試樣只稀釋不破乳,經離心分離后上層澄清,但含有部分樹脂,因此氣化室內需配有石英玻璃襯管,內填適量的石英棉,如果石英棉變成褐色,可將襯管放入600℃馬弗爐中灼燒1~2h即可變白重新使用。

      7、試驗中也可以采用內標稀釋劑加入法,即將內標物與稀釋劑配制成一定質量分數的內標稀釋劑,在測定樣品時,直接加入一定量的內標稀釋劑即可,這樣可以使操作更簡便,測量更準確。

      三、結論與展望

      3.1 結論

      通過對兩種內墻涂料產品采用色譜法進行了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測定(VOC),兩種內墻涂料各項指標都在國標允許的范圍內,證實了該檢測方法的準確和合理性。為檢測內墻涂料環保的重要指標提供了科學合理的方法。

      3.2 展望

      雖然內墻涂料存在這一些問題,但展望內墻涂料的前景仍充滿生機和活力。要改善內墻涂料,必須從涂料產品結構入手,提高品質功能,使其適應市場多樣化、人文化、個性化的需要;加大研發力度,讓水性涂料、粉末涂料、無溶劑涂料、環保節約型涂料、高附加值的功能性涂料占據涂料業的主流。只要抓住機遇,不斷優化涂料業技術結構、產品結構、企業組織結構,通過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品牌創新,全面提升產品質量和檔次,就一定能發揮資源優勢。從改進建筑涂料的應對策略來說,解決好一下幾點至關重要:

      1、加大科技投入,實現技術創新

      技術是企業發展的保證,先進的技術只有通過成果的轉化才能在產品中得以體現,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得以立足。因而,改善涂料業必須加大科研經費的投入,保證研發費用的落實,引進富有創新思想的科研人才。以往的建筑涂料市場受人才缺乏和科研設施落后的嚴重制約,所以,實現建筑涂料業的現代化,必須盡快培養造就一流的高素質人才,制定振興建筑涂料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將其列入“四新”技術加以大力推廣,并由政府制定合理政策,推動建筑外墻涂料的全面推廣應用。

      2、走節約型、環保型、健康型之路

      建筑涂料與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在倡導綠色、環保先行的今天,建筑涂料業只有生產出符合健康、環保、節能的涂料,才能提高企業在消費者心中的地位,才能保持持久的生命力并實現可持續發展。

      3、走國際化發展之路

      進入21世紀,以及我國加入WTO所受到全球經濟浪潮的影響,使走國際化發展成為了改善建筑涂料業必經之路。國際化發展之路有利于建筑涂料業的改革開放,有利于建筑涂料業引進資金和技術,有利于建筑涂料業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有利于建筑涂料業做大做強,增強抗風險能力和企業競爭力,有利于實現低碳環保、綠色“中國夢”。

      有機化合物分析范文第2篇

      關鍵詞:金屬有機化學 進展 探究

      中圖分類號:TQ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3)05(a)-0013-01

      1 簡述金屬有機化學

      1.1 金屬有機化合物的組成

      金屬有機化合物即為碳元素和金屬元素經過某一反應而形成的化合物,人類發展比較早的金屬有機化合物主要有格式試劑、而叔丁醇鉀等化合物,這些化合物的結構是由金屬原子和氧原子組成的,所以不能認為格式試劑、而叔丁醇鉀等化合物是金屬有機化合物。從廣義上講,金屬有機化合物中的金屬指的是一些具有金屬性質的非金屬元素(如硫、碲、硒、硼、硅、砷等),實際上,這一定義已遠不符合經典金屬有機化合物的范疇。但是因為元素有機化學和金屬有機化學之間存在緊密的關聯,所以,即便是分不清元素有機化學和金屬有機化學的概念,也不可能造成什么麻煩。

      1.2 金屬有機化學研究分類

      我們將對金屬有機化合物的探討的科學稱之為金屬有機化學。在學術界中,這一化學往往被分為兩種。

      1.2.1 探究金屬有機化合物的合成及金屬有機化合物的性質

      采用一系列方法合成金屬有機化合物并研究它的一些物理化學性質,其實質上就是合成金屬有機化合物,并且研究這些化合物的相關物理性質和金屬有機化合物在高分子材料科學領域中的應用。

      1.2.2 探究金屬有機合成化學

      采用一系列方法研究金屬有機化合物如何在合成中得到更好的應用,雖然金屬有機化合物也在合成的范圍之內,此外,還通過其他一些方法獲得一些配體,但是其主要目的是研究金屬有機化合物在有機合成學上所起的作用,這類研究本質上就是研究金屬有機合成化學。

      我們可以從上述論述中得知,金屬有機化學是一種由多種學科構成的組合學科,其構成學科主要有晶體學、無機化學、材料學等和有機化學等一系列學科,金屬有機化學對于不對稱有機合成學而言有著重要的基礎性作用,被認為是現代的有機化學界研究的重中之重。

      2 我國金屬有機化學進展

      2.1 主族元素金屬有機化學

      2.1.1 有機硅化學

      現如今,有機硅化合物廣受人們的青睞,究其主要原因有其種類多種多樣,使用范圍廣。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林一和王葆仁等人合成對有機硅聚化合物和有機硅單體領域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主鏈是硅氧烷。后來,北京大學也對領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目前,有機硅工業體系已經在我國形成了,下列五個品種早已完成了其工業化進程,即為硅橡膠、硅凝膠、硅樹脂、硅偶聯劑和硅油等五大品種,此外,它們還對我國經濟和國防建設起到了身份重要的作用。

      2.1.2 有機硼化學

      21世紀60年代末,我國科學院下面的上海有機化學研究中心和其他研究中心開展了緊密的合作,它們主要研究了硼氫化合物,這之中有B2H6、B3H9、B6H11和 B10H14等的合成方法,其實驗水平已經接近空前的程度。時間進入60年代,人們開始關注有機硼在有機合成中的應用,這指的是硼氫化反應,硼氮六環、氮硼烷的合成,此外,還有硼烷的結構規則以及硼酸酯化學等。

      2.2 過渡金屬有機絡合物化學

      2.2.1 過渡金屬絡合物的合成、反應及結構

      眾所周知,積極研究過渡金屬有機絡合物的合成方法及相關物理化學性質具有重要的意義,它在進行金屬一碳鍵研究的過程中具有基礎性作用,此外還有利于金屬有機化學的進一步發展。

      2.2.2 絡合催化和小分子活化

      在此之前,由烯烴聚合而成的催化劑只能在d族過渡金屬中得到一些應用,沈之荃及歐陽等人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并做了一些研究工作,得到了一種新的稀土催化劑。

      3 我國金屬有機化學進展方向

      3.1 根據現有的金屬有機化合物反應規律來研究新的合成反應

      目前,像炔烴-αβ-不飽和羰基化合物之類的串聯偶聯反應等金屬有機化學反應得到了較為細致的研究;此外還有雙取代、三取代烯烴,共軛雙烯等的立體選擇性合成技術比較成熟;亞胺的烷基化反應和四異丙氧基鈦促進的還原烯化反應也在現代工業中得到廣泛使用。值得慶祝的是,我國獨自研究了一種新型反應,即為炔烴-αβ-不飽和羰基化合物的串聯偶聯反應,這一反應給我們展現了一種較為先進的質解方法,可用于猝滅C-Pd鍵。

      在我國技術有機化學研究中,亞胺的烷基化反應是一種快速發展的反應,而目前,這一反應已經出現了幾個子系列。在亞胺的烷基化反應中存在亞胺經三甲基氯硅烷活化后和烯丙基錫的反應,當有鋅粉或鎂屑存在的情況下和烯丙基溴的Barbier型進行反應,以及和氟離子引起的亞胺和三甲基烯丙基硅烷的反應。

      3.2 進一步研究金屬有機化合物的反應規律

      金屬有機化合物的雙等瓣置換和伴隨加合的等瓣置換新模式和氧橋聯二茚基稀土化合物的立體控制選擇性合成是我國在研究金屬有機化學程中得到的。這兩個反應規律是一種研究程度較高的金屬有機化合物的反應規律,它以研究單等瓣置換反應為基礎,發現橋連雙環戊二烯基雙金屬絡負離子可以一起和兩分子簇合物發生等瓣置換反應,最終獲得一系列具有較新結構的橋連雙環戊二烯基雙原子簇化合物。因此,它對于現有反應規律做深入研究有很好地指導作用,此外,還對金屬有機化學的研究工作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3.3 加快研究新的金屬有機化合物反應機理

      在剛發現的金屬有機化合物基元反應之中二價鈀在催化反應中鹵離子的作用下和氟離子形成的三甲基烯丙基硅烷和亞胺的反應機理是技術比較成熟的,要知道,鹵離子在質解反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氟離子在該反應中只起催化作用,氟離子沒有可能完全產生其催化作用。所以,對于新的金屬有機化合物反應機理所做的的進一步探究同樣具有非常重要研究價值。

      4 結語

      最近幾年,金屬有機化學這一前沿學科有了飛速發展,其中它的發展打破了傳統的無機化學和有機化學的界限,同時又和合成化學、理論化學、結構化學、催化、高分子科學、生物無機化學等交織在一起,從而成為近代學科前沿領域之一。金屬有機化學的探究對我國的科技發展有著非常重要意義,其中在農業、醫藥、輕工業等廣闊領域有著非常寬廣的前景。所以深入探究金屬有機化合物的性能和結構的關系,不僅能夠為結構化學、有機化學做出貢獻,還對了解有機錫化合物的催化性能、生理活性和熱穩定性等都有非常重要意義,并對尋找新材料、新藥物有非常重要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唐晉.我國金屬有機化學的研究已進入世界前沿[J].化學進展,2006(11).

      [2] 李東.金屬有機化學研究方向及進展[J].化學科技導報,2005(6).

      [3] 張興全.有機化學發展前景分析[J].化工時代,2005(8).

      有機化合物分析范文第3篇

      [關鍵詞]ChemDraw 最低系列 錯誤概念 有機化合物

      [中圖分類號] O6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3)14-0146-03

      有機化合物的命名是有機化學課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很多教材對命名規則的表述有差異,部分教師對這些規則的解釋也有偏差。在學習過程中,部分學生對碳鏈編號中的“最低系列”規則,容易形成錯誤概念,利用ChemOffice軟件的命名功能,可以幫助學生糾正錯誤。

      一、有機化合物命名的“最低系列”規則

      有機化學中所講的“系統命名法”,是根據國際上通用IUPAC命名原則,結合中文習慣和漢字特點確定的規則。例如,對于有機化合物主碳鏈的編號,當有多種編號可能時,英文名稱和中文名稱都是選定具有“最低系列”的編號。分子中有多個支鏈時,在IUPAC規則中,英文名稱是按取代基的首字母次序排列支鏈;在中文系統命名法中,中文名稱則是根據“次序規則”,按支鏈大小確定,小在先、大在后。

      對于“最低系列”,部分教師對概念的解釋有偏差,當有機化合物的結構簡單時,這種偏差常常覺察不出來。所謂“最低系列”,是指碳鏈以不同方向編號,得到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不同編號的系列,然后順次逐項比較各系列的不同位次,最先遇到的位次最小者,定為“最低系列”。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經常提出異議,認為“最低系列”應該是學過的“所有取代基位次總和最小”。

      化合物 Ⅰ

      以ChemDraw命名:2,2,4-trimethylpentane

      (1)按照“先遇位次最小”編號:2,2,4-三甲基戊烷 (正確)

      (2)按照“位次之和最小”編號:2,2,4-三甲基戊烷 (正確)

      2,4,4-三甲基戊烷 (錯誤)

      化合物 Ⅱ

      以ChemDraw命名:23,9,9,11-pentamethyldodecane

      (1)按“先遇位次最小”編號:2,3,9,9,11-四甲基十二烷 (正確)

      (2)按“位次之和最小”編號:2,4,4,10,11-四甲基十二烷 (錯誤)

      有機化合物的命名原則是“簡便、明確”,也就是要求名稱盡可能“唯一、簡單、直觀”。“最低系列”的命名規則,用方法(1)“先遇位次最小”和(2)“位次之和最小”進行編號比較,當化合物結構簡單時,方法(1)和(2)的結果是一致的,如化合物Ⅰ;但當化合物的碳鏈較長、支鏈較多時,方法(1)和(2)的結果可能是不一致的,如化合物Ⅱ。

      采用方法(2)“位次之和最小”的編號,假如遇到編號不同但加和相同的情況,又該如何選定編號呢?顯然,方法(1)“先遇位次最小”的編號“簡單、直觀”,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而方法(2)則將編號規則復雜化。雖然,2,3,9,9,11-四甲基十二烷和2,4,4,10,11-四甲基十二烷兩個名稱對應的化學結構是“唯一”的,但一個化學結構具有兩個系統名稱,讓不熟悉化學的人容易誤會,也形成了資源浪費。因此,“最低系列”的正確規則是方法(1)“先遇位次最小”的編號方法。

      二、ChemOffice的命名功能

      ChemOffice是世界上最優秀的化學工具軟件之一,其中化學結構繪圖ChemDraw組件內置了IUPAC命名規則,具有化學結構式與系統名稱相互轉換的功能,可以將化合物的系統名稱直接轉為化學結構式,也可根據化學結構式給出系統名稱。

      應用ChemDraw組件對有機化合物命名的方法:新建“空白頁面【New Document】”,從“主工具欄【Main Toolbar】”中選擇合適的線條,畫出化合物的結構式,然后用“選取框【Marquee】”選擇結構式,再從菜單“結構【Structure】”上選擇“結構轉為名稱【Convert Structure to Name】”命令,則在結構式下面出現化合物的系統名稱。

      對于化合物Ⅲ的碳鏈編號,雖然只有2個碳原子,但取代基也有“1,1,2-”和“1,2,2-”兩種編號,顯然前者符合“最低系列”的要求。在英文名稱中,三個取代基按照首字母來排序,“bromo, chloro, iodo”,名稱為1-bromo-2-chloro-1-iodoethene;而在中文名稱中,按照“次序規則”來排序,也即原子序數大小的次序為“氯、溴、碘”,名稱為2-氯-1-溴-1-碘乙烯。

      化合物 Ⅲ 化合物 Ⅳ

      (Z)-2-氯-1-溴-1-碘乙烯 1-甲基-6-乙基環己烯

      化合物Ⅳ的碳環上有雙鍵,烯烴的命名要讓雙鍵碳的位次編號最小,取代基有“2,3-”和“1,6-”兩種編號,顯然后者符合“最低系列”的要求。在英文名稱中,兩個取代基按照首字母來排序,“ethyl, methyl”,名稱為6-ethyl-1-methylcyclohex-1-ene;而在中文名稱中,按照“次序規則”來排序為“甲基、乙基”,烯基在碳鏈末端時可以省略其位次,名稱為1-甲基-6-乙基環己烯。

      化合物Ⅴ和Ⅵ的結構相似,環己烯上的基團分別為溴和羥基。在化合物Ⅴ中,主官能團為烯鍵,母體為烯烴,溴為取代基,位于烯烴的3-位,名稱為3-溴環己烯。而在化合物Ⅵ中,主官能團則為羥基,母體為醇,環己烯為取代基,在取代基中烯鍵位于2-位,名稱為環己-2-烯基醇,簡稱為2-環己烯醇。

      一個有機化合物的系統名稱是否正確,對命名規則的理解是否準確,在不同的教材里可能有不同的解說,而借助于ChemOffice軟件的內置命名規則,畫出結構式讓ChemOffice軟件自動生成系統名稱,可以對有機化合物的系統名稱進行辨識,無疑是一種快速有效的方法。

      三、通過新途徑,建構正確概念

      在有機化合物的命名中,將“最低系列”理解為“所有取代基位次之和最小者”是錯誤的。一些錯誤概念形成的原因,一是部分教師對概念的解釋有偏差,對學生形成了誤導;二是某些輔導教材或者學生自己總結的學習技巧,對正確概念形成了曲解;三是一些錯誤的概念具有隱蔽性,能夠成功解釋一些問題,教師和學生認為有偏差也無所謂。

      有機化合物分析范文第4篇

      關鍵詞: 先學后教 探究式教學 同課異構

      2014年12月23日,福建省基礎教育萬名骨干教師同課異構活動在霞浦一中舉行,五位教師針對魯科版必修化學2第三章“重要的有機化合物”第一節“認識有機化合物”,進行了關于“有機化合物的結構特點”的同課異構活動,五位開課教師都展示出了較高的教育教學水平,體現出了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和學生的互動積極,重難點突破有效,實現了教學目標。不同教師體現出不同風格特點。下面以張堅老師使用的“先學后教”模式和左友松老師使用的“探究教學”模式做對比,探討不同教學模式的具體表現。

      表1 教師基本信息

      兩位教師所在學校均為福建省一級達標高中,學生層次差別不大,同時兩位教師今年均不在高一任教,均使用借班上課。

      1.課前準備

      1.1課程要求

      《有機化合物的結構特點》是魯科版必修化學2第三章“重要的有機化合物”第一節“認識有機化合物”的第二課時,根據魯科版必修模塊有機化學的特點,通過有機物的結構和有機物的性質兩條線進行編排,在學習有機物的結構和有機物的性質過程中,使學生認識有機化合物的多樣性,初步形成有機化學科學素養。

      聽課對象是霞浦一中高一學生,具備一定的信息查詢、檢索和整理能力,在學習中與同伴合作,并且具備一定的化學思維和表達能力。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第一課時有機化合物的性質,包括甲烷的化學性質、取代反應等,學生在初中已學過乙醇、乙酸等常見的有機化合物,對有機化合物的概念有初步認識,但未學習過烴的知識。

      1.2教學目標

      通過本節課學習,學生能夠了解有機化合物中碳的成鍵特征,體會有機化合物的多樣性。同時以甲烷及烷烴的結構特點為例,知道有機化合物中存在同分異構體和同分異構現象,能夠書寫結構式、結構簡式。在具體實踐中,通過拼裝烷烴的模型,學生認識有機化合物分子的立體結構,逐步培養空間想象能力。

      本節課的重點是學生通過組裝有機分子的模型的實踐活動,了解有機化合物結構的多校性,培養學生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和動手實踐能力,激發學生探索未知知識的興趣,讓他們享受到探究未知世界的樂趣。

      1.3教學方法

      1.3.1“先學后教”教學法

      “先學后教”教學法打破了傳統由教師教、學生學的教學模式,課堂教學全過程都讓學生參與,從而真正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其特點是學生先“學”(看書并檢測看書效果),然后才“教”(解決“學”中暴露出的問題)。自學為主,以學定教。

      其基本環節為學生課前通過導學案自學、課堂中教師檢測學生自學情況、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學生展示討論結果、教師根據學生問題進行點評,最后當堂鞏固。

      1.3.2“探究式”教學法

      “探究式”教學法是以探究為主體的一種教學活動方式,通過教師的課堂組織,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激發學生興趣,開發學生的潛能和創新意識,同時通過不同類型的探究,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及團體協作精神,使學生在掌握知識和提升能力兩方面和諧發展。

      其基本環節為教師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進行猜想和假設,教師指導學生進行活動或實驗,啟發學生得出結論,再進行反思和提高。

      2.課堂實錄

      以下兩位老師的上課,“先學后教”教學法以“先”代表,“探究式”教學法以“探”代表,學生以“學”代表。

      2.1復習舊課

      兩位教師均使用語言幫助學生回憶上節課所學內容,學生通過引導回憶甲烷的性質。

      2.2引入新課

      引入新課

      先:通過課前發放導學案,學生在前一天晚上依導學案進行課前自學,已經了解本節課需要實現的目標,教師在上課開始的PPT上直接打出本節課需要實現的教學目標。

      學:已經自學完成,知道本節課需要上什么內容,不需要老師引入。

      探:提出問題,甲烷的性質由什么決定?結構決定性質。制造懸念。

      學:對甲烷的性質是由什么決定的感到好奇,對新課充滿興趣。

      2.3新知學習

      先:發放檢測卷,學生根據自己課前自學情況進行作答。教師不做講解,由學生自行處理。學生完成課前檢測后,小組內開始討論,得出小組內的共同意見。每小組派一位代表將本組內的意見板演到黑板上,各小組繼續討論。本部分完成“自學檢測、小組討論、成果展示”等幾個環節,基本未使用PPT。

      學:老師未傳授知識,只能通過自己的理解完成,不清楚的地方由同學之間互相幫助,對與不對都需要自己探索,雖然不知道結論是否正確,但每個同學都必須參與,協作完成。

      探:教師通過精美的PPT進行情境創設,通過電子式引出結構式、結構簡式教學,以及展示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學生被深深地吸引住,依教師精心設計的思路。通過課堂學案表,依教材內容進行活動探究。

      學:老師講得非常精彩,認真預習和認真聽講的同學收獲很大,不認真或課前未預習過的同學,只好順著老師,聽多少是多少,以待課后鞏固。

      2.4活動探究

      先: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各組結果,小組討論出現問題的原因,引導學生用桌面模型進行組裝,通過實踐證明自己的觀點是否正確,小組內討論交流個人的看法,對前一個階段認識進行糾正。教師并未講解,由學生自行組裝。

      學:通過自己動手,以及和同學間的協作,逐步消除原先自學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并對所學知識有一定的認識。由于教師未講解,拼出了各種奇怪的模型。

      探:實施活動探究二,進行猜想和假設,用桌面上的模型組裝丁烷的結構,通過學生組裝出的結構模型,講解丁烷、同分異構體、同分異構現象,教師細致講解,學生認真學習。

      學:通過自己動手,完成兩種類型的丁烷結構,待老師講解后,學會教材中的知識點,由于時間關系,目標比較明確,完成丁烷結構,未進行發散,以拼出其他模型。

      2.5難點突破

      先:引導學生上臺展示自己所做的模型,通過實物展臺和PPT,由學生講解自己的思路和設想,教師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進行講解,其他學生根據自己的實踐和思索,提出質疑或咨詢,教師一一分析和講解,消除學生疑惑。

      學:通過展示和老師講解,發現自己原先的看法正確還是錯誤,由于是親自動手探究,并在未知情況下進行思索,當正確結果出現后,印象深刻,消除存在疑惑。

      探:提出問題,創設情境,以PPT形式展示,不同結構是否屬于同分異構體?二氯甲烷有幾種同分異構體?學生根據老師上課中傳授的知識進行比對、分析、判斷,得出結論,教師進行講解和點評,消除學生疑惑。

      學:剛學完丁烷,老師又推出其他結構,用本節課現學的知識進行分析、判斷,解決問題,老師的講解非常重要,學生認真聽講,消除疑惑。

      2.6當堂鞏固

      先:發放當堂鞏固練習,本練習對提升學生認知水平有效,學生根據本節課的學習收獲,進行提高和延伸,結束練習后,繼續小組交流、教師點評等環節,最后消除完全部疑問后小結,不布置課后作業。

      學:新發的練習難度加大,需要認真反思本節課的知識點,完成后,經過老師的點評,對本節課的收獲很大,課后沒有作業,負荷降低。

      探:教師通過總結得出結論,同時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和提高,以練習形式進行鞏固和小結,學生獨立完成,教師進行點評和講解,課后布置一定量的作業,進行知識鞏固和提升。

      學:通過老師的講解,回顧本節課所學內容,回家需要對所學知識進行復習和鞏固,同時安排一定時間完成課后作業。

      3.課后反思

      美國科學研究院院長布魯斯阿爾伯茲說過:當學生面臨困難但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問題時,通過努力得到問題的答案,這樣一來,學生就不斷成長,就能處理越來越復雜的問題,當他們養成探索的習慣時,他們就成了學習的主人。本節課容量大,光名詞,如“烴”、“結構式”、“結構簡式”、“同分異構現象”、“同分異構體”等就達三十多個,學生需要在極短時間內了解課內知識,難度較大。

      “先學后教”教學法,學生通過課前教師發放的導學案自主學習,可以將本節內容消化大部分,然后課內,教師通過檢測發現學生自學中遇到的問題,組織小組進行合作學習,可以解決個人不能解決的疑難問題。教師點撥時,激勵學生充分闡述自己的思維過程,無論正確與否,教師均不急于發表意見,以免限制學生思維,而是鼓勵學生相互評價,使課堂呈現“思維活躍,反饋暢通、小組協作、不斷創新”的局面,然后教師展示自己的思維過程,給學生以啟迪。通過生生交流、師生交流,在思想碰撞中,學生學有所悟、學有所獲。

      雖然整節課教師講授的內容不是很多,但是教師成為課堂的組織者,通過嚴密的課堂環節,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把學生置于生動、開放、多元、探究的環境中,學生全方位得到獲取知識體驗的方式,以及通過親身實踐、合作探究體會到探索的,有利于激發學生尋求真理、認真探索的精神,并重現歷史上科學發現的過程。全體學生均能主動參與,效果良好。

      “探究式”教學法,通過精心設計教學流程,教師把探究式教學有機融入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選擇合理的方法,在情境創設中,學生能夠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探究過程中,學生能夠掌握基本化學方法,體驗發現過程,鍛煉思維的嚴密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個體形成和發展。教師在探究活動策略與方法的制定方面起決定作用,引導學生有效參與探究學習,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使教學充滿生機與活力。

      從教學整個過程來看,課堂設計合理,教學內容密度適中。學生能夠很好地參與課堂討論,老師講授時機把握較為準確、恰當,整個教學過程非常流暢,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互動較好,對學生認識素養的發展能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先學后教”教學法,教師通過組織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發散性好,“探究性”教學法,教師通過引導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條理清晰,通過本節課教學,兩位教師均達到了自己最初的教學設想,同時讓我們對“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有了更充分的認識,無論使用哪種教學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都需要教師調動和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要靠教師啟發和發散。

      參考文獻:

      [1]王安康.關于高中化學探究式教學開放性的思考與實踐[J].考試周刊,2014(8).

      有機化合物分析范文第5篇

      關鍵詞:卷煙商標紙 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 空白

      卷煙商標紙印刷過程中會產生溶劑殘留,這是卷煙商標紙中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 的主要來源,溶劑殘留在含量過高時會對產品吸昧和消費者健康產生不良影響[1]。為了提高卷煙的產品質量,減小卷煙對人體健康的危害,近年來煙草行業在這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頒布了煙用商標的VOCs檢測標準[2]和VOCs限量標準[3]。嚴格控制煙用商標紙中VOCs的殘留量,對提高卷煙吸食安全性和卷煙產品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

      卷煙商標紙中VOCs的測定方法是頂空―氣相色譜法,目前對這方面的檢測研究報道很多,但不同空白處理方式對檢測結果的影響分析方面卻未見報道。本文參考國家煙草行業檢測標準,以PE頂空一氣相色譜法作為定量方法,對檢測過程不同空白處理方式進行對比分析,旨在通過對比分析尋求一種科學合理的空白處理方式,為提高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和比對實驗結果的一致性提供一種參考方法。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試劑與儀器

      商標紙取自紅塔遼寧煙草有限責任公司營口卷煙廠倉庫,種類主要是卷煙條、盒商標紙。

      試劑:乙醇、正丁醇、異丙醇、丙酮、環己酮、4一甲基一2一戊酮、乙酸乙酯、丁酮、乙酸正丙酯、甲苯、苯、二甲苯(鄰、間、對)、乙苯、乙酸異丙酯、丙二醇甲醚、乙酸正丁酯和三醋酸甘油酯,上述試劑均為分析純。

      儀器:XS204電子天平(感量0.0001g,瑞士梅特勒公司);M240烘箱(德國BINDER公司);HS-40頂空進樣器(美國PerkinElmer公司);Clarus 600氣相色譜儀(美國PerkinElmer公司)。

      1.2 儀器分析條件

      1.2.1 頂空條件

      靜態頂空儀(HS):20mL頂空瓶,樣品加熱溫度80℃,樣品加熱時間45min,進校針溫度100℃,傳輸線溫度120℃,加壓時間2min,進樣時間0.2min,拔針時間0.2min,進樣模式高壓進校,色譜柱壓力20psi,進校壓力35psi。

      1.2.2 氣相色譜儀條件

      氣相色譜儀(Clarus600GC):VOCOL毛細管柱,60m×0.32mm×1.8um,載氣為He,進樣口溫度150℃,進樣口設置流量關閉,程序升溫:40℃(保持2min)以4 ℃/min升140℃(保持4min)然后以15℃/min升200℃(保持15min)。FID檢測器:溫度240℃,氫氣流量45mL/min,空氣450mL/min。

      1.3 樣品處理

      從印刷廠取得商標紙原紙做為空白實驗室樣品,裁切根據國標《卷煙條與盒包裝紙中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測定頂空一氣相色譜法》中的方法進行樣品制備。

      1.4 標準曲線的制備

      按照國標《卷煙條與盒包裝紙中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測定頂空一氣相色譜法》的方法制備標準曲線,色譜定性分離圖見圖一,各成分的定量標準曲線相關系數如表1所示。

      2 結果與討論

      我們分別將空白原紙采用三種方式進行處理:第一種直接裁切空白樣品后加入頂空瓶,稱為原紙;第二種方式是將裁切好的樣品100℃時烘四小時降至室溫后放入頂空瓶,稱為烘紙;第三種方式是將裁切好的空白放入樣品瓶后100時烘四小時降至室溫,稱為烘瓶,每瓶均加入同一濃度的試液,每個樣品分別進行了平行樣檢測,結果取平均值。分別對不同克重的樣品A和樣品B的檢測結果及對比圖示分別如表2和圖2、圖3所示。

      上表和上圖結果表明,針對差異較大的樣品A和樣品B空白處理方式的不同,將會導致測試結果有一定的差異,將樣品裁切后進行烘或放入樣品瓶后烘均比直接裁切后進行分析空白值要小,尤其是丙二醇甲醚和乙酸正丙酯受的影響更大,因此對于煙草行業各企業開展包裝紙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測定時空白處理時最好先烘后再加液分析。

      3 結論

      本文通過對不同樣品的空白處理方式VOCs檢測結果對比,尋找出對檢測結果影響較小的空白處理方式。本方法簡便實用,便于推廣,為企業開展VOCs檢測和實驗室之間比對實驗提供了一種參考手段。

      參考文獻:

      [1]謝焰,陸怡峰,孫文梁等.卷煙包裝紙中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的頂空一氣相色譜分析.中國煙草學報,2007,13(6):l3.

      久久久婷婷五月亚洲97号色 | 亚洲视频国产视频| 区久久AAA片69亚洲|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老师| 亚洲?V乱码久久精品蜜桃 | 亚洲AV无码AV吞精久久| 亚洲真人无码永久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男人天堂| 亚洲夂夂婷婷色拍WW47| 亚洲精华国产精华精华液好用| 亚洲老熟女五十路老熟女bbw| 亚洲国产成人手机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国产| 精品久久久久亚洲| 亚洲精品在线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国产v亚洲v天堂无码网站|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色欲| 亚洲丝袜美腿视频| 亚洲欧洲日产韩国在线| 亚洲av无码国产综合专区| 亚洲人成电影网站免费| 国产偷国产偷亚洲高清人|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国自产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不卡在线| 亚洲成在人线av|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观看|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第一综合99久久| 亚洲av日韩av永久在线观看|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国产| 亚洲性猛交XXXX| 老汉色老汉首页a亚洲| 亚洲人成激情在线播放| 亚洲熟妇av午夜无码不卡| mm1313亚洲精品国产|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66| 亚洲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青青| 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笫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