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突發事件響應機制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第一條制定本預案的目的
突發性是由各類不正確因素導致突然發生的集體性群眾上訪、斗毆、阻礙交通妨礙正常辦公秩序以及危害公共安全的事件。為了有效應對處置突發性事件,維護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根據縣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及相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我鄉實際,特制定本預案。
本預案主要是指突然發生造成群體性涉及對社會治安秩序、黨政機關、事業單位的正常辦公秩序、交通、危害公共安全造成重大影響或重大損失的案件。
第二條適用范圍
適用于處置鄉轄區內。
第二章組織機構與職責分工
第三條組織機構
(一)鄉處置突發性小組。
鄉成立處置突發性應急領導小組,由鄉黨委書記任組長,鄉長、鄉黨委委員任副組長,成員有。領導小組在綜治辦設立辦公室。
(二)鄉處置突發性事件應急工作隊,隊長:(黨委委員,副隊長由鄉綜治辦主任、司法所所長擔任,成員由各村場支部書記、鄉機關干部及巡邏隊成員組成。
第四條職責分工
(一)鄉處置突發性應急領導小組職責
1、協調、組織在本行政區域內各村組、部門、企事業單位的關系,在縣委、縣政府的統一指揮下,使群體性突發事件應急處理工作高效有序地進行。
2、收集、匯總、分析有關穩定信息,并及時向縣委、縣政府和縣政法委維穩辦匯報,與縣相關部門交流信息。
3、協同縣政府其他相關部門做好突發性事件應急處理的相關工作。
4、排查能引發突發性的糾紛和調處上報工作。
5、負責組織協調建立人員、物資等保障機制,統一調配。
(二)應急處置工作隊職責
1、鄉應急處置工作隊負責協助縣級部門對鄉域突發性的現場處置。
2、對重點部位進行監控、堅決防止勢態的進一步惡化,事發地村兩委領導要立即趕赴突出事件現場,組織有關人員進行先期處置,控制事態并將處置情況隨時報告鄉黨委、政府主要領導及處置領導小組。
3、第一時間到達現場,控制勢態發展,并確定事件的根本起因和主要人員,做好耐心細致的疏導工作。
第三章監測與報告
第五條監測
(一)加強對民間各類糾紛的調處力度,做好回訪和監控工作。
(二)對因各類非正常因素引發的具有群體性性質的突發事件要及時報告政府。
第六條責任報人與報告程序
(一)責任報告人
村支部書記、村主任、組長、黨小組長、各企事業單位負責人為責任報告人。
(二)報告時間
對突發性必須報告及時鄉政府巡邏隊和派出所,報告電話,鄉巡邏隊:,鄉派出所:,實行24小時報案制度。
第四章應急處置
第七條建立鄉、村兩級應急分隊,鄉上成立一支由20名基于民兵組成的應急分隊,各村、場鄉和企(事)業單位要成立8—10人組成的應急分隊,由民兵連長、治保主任、保衛科長等任隊長,確保人員落實。
第八條當發生群體性鬧事、械斗、圍攻等事件時,鄉突發事件處置領導小組要迅速趕赴現場并立即調動鄉治保巡邏隊和各應急分隊,控制事態發展,盯死看牢首要分子,并及時上報鄉黨委、政府主要領導和公安派出所,協助上級或有關部門搞好善后工作。
第九條當發生嚴重搶劫案件時,鄉綜治辦、司法所要迅速出擊,同時報告派出所,并協助公安機關迅速追捕,必要時要調用應急分隊進行圍捕。
第十條當發生嚴重火災時,鄉綜治辦人員要迅速趕赴現場,組織應急分隊和群眾搶救物資,人員開展滅火工作,同時應及時報警,請求消防救援,并協助受災單位或群眾恢復家園。
第十一條當發生嚴重車禍時,鄉治保隊要迅速趕到現場,搶救傷員,保護現場,并報告交警,協助共同處理善后工作,確保交通暢通。各類突發事件的發生都帶突發性,我們應認真面對,沉著、冷靜、有組織、有秩序,忙而不亂的將各類情況處理好,保證鄉經濟發展的良好秩序,從而全力維護社會政治的穩定。
第五章宣傳教育
第十二條統一對外宣傳口徑,要利用各種宣傳媒介和多種宣傳形式,開展有關法律法規和處置程序的正面宣傳。教育群眾加強法律法規知識的學習,克制不理智的行為,要正確理解和認識當前的經濟發展形勢,勸解旁觀者并對突發性中主要責任人和主體事件進行分析并做好工作,防止因不理智而引發更大的損失,同時還要密切注意是否有操縱者和組織者。
第十三條對確認的操縱者和組織者必須予以單獨教育直至依法處置,并將處置結果通報,以教育后者,成功處置突發性事件。
第六章技術培訓與后勤保障
第十四條技術培訓與后勤保障
1、各企事業單位、村組,要組織學習群體性突發事件的處置知識和技術,政府要組織搞好巡邏隊的集中訓練,組織基干民兵集中訓練。
2、統一指揮,統一調配,多方協作,作好后勤保障,快速、準確、高效配合現場工作。
關鍵詞:預應力張拉壓漿
中圖分類號:TU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工程概況
本預制梁廠共承擔生產的兩種規格的后張法預應力混凝土簡支箱梁: 31.5m跨度(直、曲線)簡支箱梁240片、23.5m跨度(直、曲線)簡支箱梁20片。
二、施工技術控制及工藝流程
1、鋼絞線制束
(1)鋼絞線進場檢驗
鋼絞線進場時除要有出廠合格證,還必須對其質量指標進行全面檢查,按批抽取試件做破斷負荷、屈服負荷、彈性模量、極限伸長率試驗,其質量必須符合國家標準的規定和設計要求。
(2)鋼絞線下料在特制的放盤架中進行,防止鋼絞線彈出傷人和扭絞。
(3)鋼絞線下料,按設計孔道長度加張拉設備長度,并預留每端錨圈外不少于100mm的總長度下料,下料采用砂輪機平放切割,嚴禁電弧焊切割。斷后用塑料膠帶纏裹鋼絞線頭,防止鋼絞線散頭。
(4)鋼絞線切割完后須按各束理順,并間隔1.5m用鐵絲捆扎編束,同一束鋼絞線順暢不扭結。
(5)鋼絞線束要進行編號標識,分別存放。編號時在兩端系上鐵皮小牌,注明預制梁號和鋼束號,以免混雜。
(6)鋼絞線下料質量要求
①下料后的鋼絞線不得有死彎、沾染油污、污泥或片銹、老銹。
②同編號的鋼絞線放置在一起,下墊上蓋,嚴禁亂堆、亂放。
③預應力鋼絞線下料長度允許偏差滿足下表規定。
項目 允許偏差(mm) 檢驗方法
鋼絞線 與設計或計算長度差 ±10 尺量
束中各根鋼絞線長度差 5
2、穿束
預應力鋼絞線采取人工單束或多束穿放。穿束前將錨墊板上及喇叭管擴大部分內沾附的砂漿清除干凈。
穿束質量要求:
(1)每束鋼絞線根數符合施工圖要求。
(2)穿束時拖拉方向和鋼束穿入方向均應與錨具錨墊板垂直。
(3)穿入孔道內的鋼絞線整齊順直。
3、錨具、夾具和連接器
預應力筋用錨具、夾具和連接器使用時,必須對其質量指標進行全面檢查并按批進行外觀、硬度、靜載錨固系數性能試驗,其質量必須符合現行國家標準規定和設計要求。
錨具滿足分級張拉、補張拉以及放松預應力的要求。錨具或其附件上宜設置壓漿孔或排氣孔,壓漿要有足夠的截面面積,以保證漿液的暢通。
夾具具有良好的自錨性能、松錨性能和重復使用性能。需敲擊才能松開的夾具,必須保證其對預應力筋的錨固沒有影響,且對操作人員的安全不造成危險。
4、預應力鋼絞線張拉
后張法預應力砼箱梁預施應力張拉分為:初張拉、終張拉兩個階段,張拉力、張拉順序按設計要求進行。(將預張拉和初張拉合并為一個階段進行)
(1)預應力設備選用及校正
張拉千斤頂額定張拉噸位宜為張拉力的1.5倍,且不得小于1.2倍,張拉千斤頂在張拉前必須經過校正,校正系數不得大于1.05。校正有效期為1個月且不超過200次張拉作業,拆修更換零配件的張拉千斤頂必須重新校正。
壓力表選用防震型,表面最大讀數為張拉力的1.5~2.0倍,精度不低于1.0級,首次使用前必須經計量部門檢定,使用時必須定期檢定,壓力表發生故障必須重新校正。
油泵的油箱容量宜為張拉千斤頂總輸油量的1.5倍,油泵的額定油壓為使用油壓數的1.4倍。
張拉千斤頂、壓力表和油泵等配套校正、配套使用,當在使用過程中出現異?,F象時,重新校正。
(2)梁體張拉的混凝土強度及彈性模量要求
為使梁體不發生早期裂縫,在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強度的50%時松開內模,按設計要求進行預張拉。預張拉后,等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強度的60%時拆除內模,外模固定不動。預應力束張拉前,清除管道內的雜物及積水。
當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強度80%時,進行初張拉。初張拉后,梁體方可移出臺座。
當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強度100%、彈性模量達到100%且混凝土齡期滿足10d方能進行終張拉。
(3)預應力筋張拉程序除符合設計要求外,一般按下列程序執行:
①初張拉控制程序:00.2σk初(測初始伸長量及夾片外露量)σk初(持荷5分鐘)補充到σk初(測控制油壓伸長量及夾片外露量)錨固(測錨固回縮量);
②終張拉控制程序:0σk初(測初始伸長量及夾片外露量)σk終(持荷5分鐘)補充到σk終(測控制油壓伸長量及夾片外露量)錨固(測錨固回縮量);
張拉順序嚴格按設計圖紙要求。
(4)張拉操作工藝:
按每束根數與相應的錨具配套,帶好夾片,將鋼絞線從千斤頂中心穿過。梁兩端同時對千斤頂主油缸充油,使鋼絞線束略為拉緊,充油同時調整錨圈、墊圈及千斤頂位置,使孔道、錨具和千斤頂三者之軸線互相吻合。
張拉時當鋼絞線的初始應力達0.2σk時停止供油。檢查夾片情況完好后,畫線作標記。油壓達到張拉噸位后關閉主油缸油路,并保持5分鐘,測量鋼絞線伸長量加以校核。在保持5分鐘以后,若油壓稍有下降,須補油到設計噸位的油壓值,夾片自動鎖定,千斤頂回油。張拉完成后,在錨圈口處的鋼絞線上做記號,以作為張拉后對鋼絞線錨固情況的觀察依據,及時作好記錄。
張拉值的大小以油壓表的讀數為主,以預應力鋼絞線的伸長值加以校核,實際張拉伸長值與理論伸長值的偏差控制在±6%范圍內,每端錨具回縮量控制在6mm以內。全梁預應力筋斷裂或滑脫數量不得超過預應力筋總數的0.5%,并不得位于梁的同一側,且每束內斷絲不得超過1根。張拉端預應力筋內縮量限值不大于5mm。
張拉過程中出現以下情況之一者,需要換鋼絞線重新張拉:
a、后期張拉時發現早期張拉的錨具當中夾片斷裂者;
b、錨具內夾片錯牙在4mm以上者;
c、錨具內夾片斷裂兩片以上者(含有錯牙的兩片斷裂);
d、錨環裂紋損壞者;
(5) 鋼絞線伸長量計算
σk—張拉端控制應力
Ep —預應力筋的實際彈性模量
k —孔道每米局部偏差對摩擦的影響系數。
μ—預應力筋與孔道壁的摩擦系數。
X —從張拉端至計算截面的孔道長度(m),可近似按X軸投影長度計算。
L —預應力筋的長度。
(6)張拉控制應力以施工圖紙的要求為依據。
(7)其他注意事項
在進行第一孔梁張拉時需要對孔道摩阻損失、錨圈口摩阻損失進行測量。根據實測結果對張拉控制應力作適當的調整,確保有效應力值。
箱梁兩側腹板宜對稱張拉,其不平衡束最大不超過一束,張拉同束鋼絞線采用兩端同步張拉,嚴禁一端張拉,并按設計圖規定的編號及張拉順序張拉,預施應力值以張拉力為主,伸長量作為校核的雙控原則。
每孔梁張拉時,必須有專人負責及時填寫張拉記錄。
(8)安全要求:
高壓油管使用前要作耐壓試驗,不合格的不能使用。
油壓表安裝必須緊密滿扣,油泵與千斤頂之間采用高壓油管連接,油路的各部接頭均須完整緊密,油路暢通。在最大工作油壓下保持5min以上均不得漏油,否則及時修理更換。
張拉時,千斤頂后面不準站人,也不得踩踏高壓油管。
5、鋼絞線切割
(1)終張拉完畢24h,經檢查確認無斷絲、滑絲后,采用切斷機或砂輪鋸切斷,不得采用電弧切斷,也不得使預應力筋經受高溫、焊接火花或接地電流的影響。
(2)預應力筋錨固后外露長度為30mm~40mm。
(3)鋼絞線切割前如發現斷絲、滑絲,要及時換束處理。放松鋼絞線時兩端不得站人,且用標識牌明示。
6、預應力管道壓漿
終張拉完畢后,在48h內進行管道壓漿,壓漿前,清除管道內的雜物和積水。
拌制好的漿體壓入梁體孔道之前,首先開啟壓漿泵,使漿體從壓漿嘴排除少許,以排除壓漿管路中的空氣、水和稀漿。當排出的漿體流動度和攪拌罐中的流動度一致時,方可開始壓入梁體孔道。
壓漿的最大壓力不宜超過0.6MPa。壓漿充盈度達到孔道另一端飽滿并于排氣孔排出與規定流動度相同的漿體為止。關閉出漿口后,保持不小于0.5 MPa且不少于5min的穩壓期。壓漿過程要連續一次完成。
壓漿過程中,每孔梁制作3組標準養護試件(40mm×40mm×160mm),標準養護28天,評定水泥漿強度,另2組試件隨梁體養護作為檢驗。
三、結束語
至此,260片后張法預應力混凝土簡支箱梁全部預制架設完成,預應力施工技術控制滿足要求,質量檢測合格率為100%。后張法預應力混凝土簡支箱梁預應力施工技術在本梁廠得到成功應用,可為同類型項目的施工提供一定的參考。
參考文獻
1、《預應力混凝土用鋼絞線》GB/T5224-2003
2、《預應力筋用錨具、夾具和連接器應用技術規程》JGJ85-2002
一、天津市突發事件應急預案概述
預案的編制關系著應急管理系統的突發事件應對能力,關系著能否最大程度地預防和減少突發事件及其造成的損害。
天津市以《國家突發應急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為指導,分別于2006年、2008年頒布實施了《天津市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天津市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管理暫行規定》。在編制預案的過程中,根據天津市相關領導在應急管理工作會議上提出的要求,不斷增強預案在編制過程中的時效性,加強與預案有關部門的協調與溝通,保持預案的相互銜接,進而實現應急管理預案符合處置突發事件的工作實際,適應風險狀況和具備的應急能力,做到相關部門能夠按預案實施有效的應急管理,讓應急預案真正成為天津市應對突發事件的重要平臺。同時,根據應急預案體系: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要求,“橫向”要涵蓋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等各類突發事件,“縱向”要延伸到區縣、鄉鎮、街道及居(村)委會、社區、學校、企事業等單位。天津市政府部門將應急預案分為六大類:總體應急預案、專項應急預、部門應急預案、企事業單位應急預案、基層應急預案、大型活動應急預案,以便對突發事件進行有針對性的管理。
二、天津市突發事件應急管理體制
應急管理體制主要是指應急管理機構的組織形式,即綜合性應急管理組織、各專項應急管理組織以及各地區、各部門的應急管理組織各自的法律地位、相互間的權力分配關系及其組織形式等。天津市應急管理體制充分體現了黨委領導、政府主導,條塊結合、屬地為主,專業處置、部門聯動,軍地協同、全社會參與的應急管理工作原則。
天津市把應急管理組織分為橫縱兩線。縱線最高領導機構為天津市人民政府,并加掛市應急委員會牌匾。其中,由市長擔任應急委主任一職,相關部門主官擔任副主任委員,如市政法委書記、分管應急任務的副市長等??v向常設辦事機構為市政府應急辦公室,加掛應急指揮中心牌匾,于市政府辦公廳內設立。天津市下設區、縣也依據市級組織架構,采用職責同構原則設立了相關應急管理機構,負責轄區內應急體系建設、日常突發事件應急管理。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社區、村兩委等基層組織則不強制要求配備專職應急管理人員,大部分由其組織內部人員兼職應急管理工作。由此形成天津市縱線應急管理一體化無縫連接。
在橫向組織上,天津市政府分別在各委辦局成立突發事件應急管理領導機構和辦事機構,并根據四大類型突發事件:災害事故、公共衛生事故、社會安全事故、自然災害事故的特點,在職能部門內部分別組建了19個專項應急指揮部,如天津市防汛抗旱指揮部等,負責領導處置專項突發事件,形成應急對接。與此同時,天津市政府下屬各職能部門根據應急管理職能要求,分別劃分應急管理責任分區,較好的避免了組織間推諉扯皮、九龍治水的現象發生。
三、天津市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機制
天津市對應急響應機制做了四級維度劃分。Ⅰ級響應(特別重大),,需市政府或國務院參與應急響應,由天津市長擔任應急總指揮,協調全市資源進行管理。Ⅱ級響應(重大)和Ⅲ級響應(較大)指需要市政府進行應急救援的突發事件,期間由分管副市長或專項指揮部領導擔任現場總指揮,其余部門協調開展工作。Ⅳ級響應(一般)指區縣政府能夠自行處理的突發事件,由區縣領導統一指揮。
在應急信息傳遞機制上,天津市應急委在應急指揮中心設立了專人值班24小時電話,要求事發地區縣人民政府、市有關部門和責任單位:在突發事件發生后,按照“急速事件,慎報援引”的原則,必須在1小時內向市應急指揮中心電話報告,書面報告不得遲于事發后2小時,避免因瞞報造成的應急救援行動延誤,導致重大人員財產損失。
在應急管理地區聯動機制上,隨著現時突發事件復雜性增大、跨區域應急已成常態,“單打獨斗”的應急管理方式已日漸式微。天津市應急辦聯合北京市、河北省應急辦于2014年8月7日,共同簽署了《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應急管理工作合作協議》。今后三方將密切配合,協同應對涉及跨區域突發事件,聯合開展應急工作。三地聯合有助于理順應急管理機制,將進一步夯實天津市應急管理體系。
四、天津市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法制
相對于天津市預案建設,天津市市級的法制、法規建設顯得較為滯后。目前,天津市應急管理法制主線借續于國家級法律法規,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而天津本市根據自身情況制定的應急法律較少,未能形成完整的法律法規范式。雖然天津市突發事件應急管理主體法律――《天津市突發事件應對條例》已于2013年初進入天津市人大常委會年度立法規劃調研階段,但經過長時間的調研準備后,天津市至今依然未能頒布該應急管理條例。但毫無疑問,天津市近年來在延續國家應急法制下,也根據天津本市實際情況,相繼頒布實施了一系列法規條例,如《天津市氣象災害防御條例》、《天津市防震減災條例》、《天津市安全生產條例》、《天津市防洪抗旱條例》等,對天津市應急管理法制化進程起到了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 鐘開斌.回顧與前瞻-中國應急管理體系建設[J].政治學研究,2009(1).
法律依據缺位?,F階段,高校在應對突發事件時主要以政策條文和校規校紀為依據,法律法規嚴重缺位。高校校規校紀主要是為了實現教育行政管理而依據國家教育法律法規制定,僅僅是高等教育領域法律法規的補充和延伸,絕不屬于“法”的范疇①,因此其效力遠低于國家法律。此外,在高校發生突發事件頭緒繁雜且原因復雜,各部委的法規配套往往缺乏對所有突發事件的統一效力,而且過多強調重要性、缺乏可操作性,更沒有法律的強制性可言。因此,法律依據的缺位是亟需解決的現實問題。
責任主體不明。高校應對突發事件的責任主體不明,沒有形成有責任主體、可操作性的突發事件應急管理預案,往往是在事件發生后臨時組成領導小組和處置小組,這樣的臨時組織在應對突發事件時過多依賴領導的個人決策,難以有效組織開展應急工作。
應對舉措乏力。盡管大部分高校本著“預防為主、提高效率”的原則建立起了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然而很多預案本身過多強調原則性而忽略實踐性和可操作性,高校中更鮮有完善的突發事件預警機制、研判機制、追蹤機制以及報告機制等體系,難以在事發前預防或在源頭上控制突發事件的發生,難以在發生突發事件時及時有效地進行響應,更談不上運用社會資源形成綜合防控體系共同應對。
在管理高校突發事件時,要從多方面綜合考慮,建設完整的管理系統。
完善高校安全相關立法。在全面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必須解決有法可依的問題。高校公共安全立法應當盡快提上日程,從法律層面強制預防、處置和善后等環節。同時,在相關法律的指導下,還應依據《高等教育法》的規定,通過大學章程的制定在高校形成有法可依的法律體系,出臺配套的應急預案,明確處理突發事件的基本流程。
成立專業應急團隊,明確責任主體。在學校內成立專業化的突發應急小組,明確責任主體,規范現場指揮權交接方式和程序,一旦發生突發事件,堅持“專業處置,崗位權力大于級別權力”,校領導積極協助專業突發小組工作、全校師生一致聽從專業指揮團隊的現場指揮,確保應急指揮科學有序進行。
建立預防、處置及善后三大應急管理體系。高校應對突發事件應以法律為依據,制定合理的事前預防、事發快速有效處置、事后妥善處理認真總結的完整體系。我們應該秉持“預防為主、積極處理”的理念,通過建立完整應急預案、實際演習訓練等手段,提高高校師生的安全意識,做好應對突發事件的各項準備。突發事件發生后,嚴格按照事先制定的預案進行處置,不慌亂、不緊張,做到責任明確、目標明確。突發事件處理完成后,應妥善處理有關事項、人員的善后事宜,對事件進行充分反思總結,積累經驗,改正不足。
動員全校師生加強突發事件處理能力。高校要注重培養校園各個部門基層員工的“第一響應者”能力,保證將事件控制在源頭。與此同時,高校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理還需要充分依托大眾力量,讓處在案發第一現場的師生自發響應號召、第一時間參與處置。在日常學習中加強高校師生應對突發事件的處理能力,整體提高大家應變能力,動員全學校的力量加強應急管理綜合工作。
(作者為南京工業大學副校長、教授)
【注釋】
英國等歐洲國家針對突發應急事件管理和應急志愿服務的研究起步較早,在實踐和理論研究方面都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我國在經歷過SARS、汶川地震、雪災冰凍、玉樹地震等公共突發事件后,對應急志愿服務的研究也引起了政府和學界的重視。借鑒發達國家在應急志愿服務方面的成功之處,建立我國應急志愿者響應機制,破解應急志愿者體系面臨的管理難題,充分發揮其在突發事件處理中的優勢,有序、有效參與應急管理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英國應急志愿服務的經驗
英國應急志愿服務的有序開展依賴于科學、健全的應急管理機制,應急志愿組織的響應、行動和人員保障均以應急管理機制為基礎。在應急體系建設方面,由國內緊急事務秘書處(CCS)負責總協調,提高全社會的綜合應急能力;在法律保障方面,建立以《國內應急法》為總綱,以《應急準備》和《應急處置和恢復》兩個法制文件為具體指導,地方法規和部門規章相結合的法律保障體系。在此基礎和平臺上,英國積累了豐富的應急志愿者參與應急服務的理論和實踐經驗。
應急志愿服務的響應機制
對應英國應急響應機制,一般應急服務由地方政府組織或應急志愿者牽頭響應;特殊的應急服務則由中央推動,地方政府協調參與。
當地區性公共危機發生時,一般由當地應急論壇(RRF)聯合地區應急小組(RRT)協調當地政府和應急志愿組織來應對公共危機。RRF一般由地區相關的關鍵機構組成,如當地政府、軍隊、應急志愿組織、公用事業和交通管理機構等。以倫敦抗災小組(LRT)為例,該小組由一名高級公務員領導,核心部門設有專門的工作人員,負責借調倫敦抗災伙伴組織,包括急救服務、地方當局、運輸運營商、保健部門和應急志愿組織等。
當有大范圍的公共危機發生時,一般由國內緊急事務秘書處(CCS)確定應急級別及響應方案;隨后CCS聯系各個應急志愿組織,分配需要的應急志愿者的數量和種類;應急志愿組織在接到信息后,通過日常已成立的各應急小組領導層層向下通知,召集各處自愿參加此次救援的應急志愿者參與服務。如英國紅十字會,它是最可靠的全國性的緊急應對組織,每處都有地方性應急小組,可和其它各處小組聯絡,相互調動資源。
在應急志愿組織內,設有多個應急小組,由組長負責電話聯系組內志愿者。本著“respond if you can”的自愿原則,接到信息的應急志愿者可選擇是否參與,并反饋給組長。確定參加的應急志愿者仍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管理,在救援現場服從地方政府的指揮。
應急志愿服務的主要內容及作用
英國應急志愿服務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應急計劃制定、響應演練、面向公眾的宣傳、應急志愿者的招募和培訓等。其中,由RRF和RRT牽頭制定的許多針對關鍵區域開展應急救援時遵循的協議和計劃,目前已經包括指揮和控制協議、后果和恢復管理協議等。響應演練主要由應急志愿組織通過聯系政府和應急部門(如警察局、消防隊等)借用場地,定期展開,一方面作為日常培訓的內容,一方面檢驗應急方案是否能在真實場景內正常運轉。面向公眾的宣傳是防患未然的重要手段,針對火災、爆炸、流感等突發事件都有分化詳細并針對民眾的指導手冊可以在網站、公共場所查詢。
當危機爆發后,應急小組先對危機進行簡單評估,如果認定風險比較大如高?;顒樱ǖ巧骄仍龋?,則不召集應急志愿者。隨后確定需求指標,如地域、專業、人數等,分派給各個應急志愿組織。應急志愿者在現場的工作主要是參與救援和疏散群眾,危險及專業工作由消防、警方等專業人員負責。對于應急志愿者,事先由應急志愿組織對其投保來保障其在參加應急項目受傷后的權益。危機過后,一般應急志愿組織即可參與到災區民眾心理疏導、災后經濟重建等工作中。
英國的主要應急志愿服務組織
英國公民參與志愿服務的意識強烈,每年都有接近50%的成年人參與到各類志愿服務中。在英國已登記注冊的近20萬個民間公益組織中,以社區為基礎的小型組織占絕大多數,組織規模較大的約1萬個,屬于大型組織的有400個。各類志愿組織的總資產額達700億英鎊。資金主要來源于企業或個體名流捐款以及商業活動,如給醫院、幼兒園等提供專業的救護培訓。英國慈善委員會對這些公益組織進行監督管理。
英國主要的應急志愿服務組織包括英國紅十字會、皇家英國婦女志愿者協會、圣約瀚急救編隊、皇家國民救生艇協會、國際營救隊和英國醫生緊急救護協會等。為使之具有法律效力,這些應急志愿組織均被編入“地方政府突發事件應急計劃”中,由各地政府的“突發事件計劃官”負責掌握當地的志愿者資源并在應急過程中指揮協調。為保證應急志愿者訓練有素,可以隨時參與到公共緊急危機的救援中,會有計劃的進行突發事件應急培訓及實戰演練,以及溝通能力和團隊合作技能培訓。
應急志愿服務呈現的特點
首先,英國應急志愿資源雄厚。不僅數量大、資源豐富,英國公民自身的抗險救助能力也較強。這有賴于非政府組織在英國的規范發展,應急志愿組織多次參與公眾事件處理和社會建設服務的經驗。當突發事件發生時,本地居民在專業應急服務人員到達前成為第一反應人,主動參與救援。
其次,英國政府與志愿服務組織之間有著良好的合作互動關系,相互獨立且共同發展。針對應急志愿服務,英國在1998年建立了《政府與志愿及社區組織合作框架協議》,來規范政府與行為,這是二者建立合作關系的開端,也是雙方在各個領域展開合作的基本制度保障與平臺。在此規范下,英國政府一直堅持應急志愿組織的獨立性,弱化政府對其干預和控制程度,保持伙伴式的框架合作。
最后,英國的應急志愿服務組織有充分的法律保障。由于應急事件的特殊屬性,應急志愿者面臨著特殊風險及其權利和義務等相關立法問題。英國政府、應急機構和應急志愿組織三方不斷強化應急志愿者的法律背景,成為應急志愿者參與救援的重要保障。
當前,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各種傳統的和非傳統的、自然的和社會的風險、矛盾交織并存,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工作面臨的形勢更加嚴峻。例如,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經四川省抗震救災指揮部直接授權,各級共青團組織負責組織抗震救災志愿服務工作,在省、市、縣三級迅速建立了志愿服務指揮中心,及時應急志愿者招募公告,構建立體化、多層次的志愿服務體系,在搶險救援、醫療救治、衛生防疫、心理撫慰、物資轉運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據不完全統計,累計接受應急志愿者報名118萬余人,有組織派遣應急志愿者18萬余人,開展志愿服務達到178萬余人次。
由于仍處于起步發展階段,我國應急志愿服務管理體系問題在突發事件響應過程中凸顯,急需解決和調整。借鑒英國在應急管理機制和應急志愿服務方面的經驗,我國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完善應急志愿服務管理體系。
目前,我國部分地區如四川、北京、重慶、江蘇等地建立了應急志愿者總隊,2008年公安部與團中央等部門推出的“中國消防志愿者行動”,各地消防部門與團組織緊密協作,建立了省、市、縣三級消防應急志愿組織。但由于建立時間短、專業化水平還有待提高,各個部門間的合作和運行,應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建立一個集中、統一、高效的應急志愿服務多級響應聯動機制。一方面,明確領導協調機制,加強政府應急部門與共青團、紅十字會等部門的協調、協作,提升應急領導力;另一方面,針對不同類型、不同級別的突發事件,制定詳細的應急預案,并在演習過程中不斷完善。
在專業應急人員未到達突發事件現場時,若附近公民中有應急志愿者或者接受過應急培訓,則他們可以成為“第一反應人”,疏散民眾并提供初級幫助,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突發事件的破壞程度。英國應急志愿服務參與程度很高,在突發事件中本地居民通??梢曰ハ鄮椭?,并在處置和救援中發揮作用。在我國,按照《中國注冊志愿者管理辦法》進行規范注冊的志愿者數量雖然已達3392萬人,但在應急志愿者的數量、公民參與認知程度等方面與英國等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不小差距。因此,我國應該在組建多支專業應急志愿隊伍的基礎上,培訓大量具有基本應急常識的應急志愿者,利用各種宣傳渠道加快突發事件應急知識的普及,提高公民對應急志愿服務的認識以號召更多民眾參與到應急志愿服務之中。
非應急狀態下,災前的預防和災后的恢復重建等工作可以由應急志愿者為實施主體,承擔起大量科普宣傳、信息傳遞、物資儲備等工作。我國應適時建立起體系管理的長效機制,把應急志愿服務納入應急管理體系,充分發揮社區、個人志愿者的應急志愿服務作用,明確招募、培訓、組織、響應、管理、解散等多個階段政府和應急志愿組織的角色和作用,發揮志愿者的獨特作用,提高全社會的綜合應急能力,注重公民應急素質的培訓。在應急志愿者管理方面,成立地方性應急志愿服務隊,通過隊、組等形式對應急志愿者進行日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