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有機化學心得體會

      有機化學心得體會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有機化學心得體會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有機化學心得體會范文第1篇

      1教學中滲透化學史,保持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上好一門課程的關鍵問題是如何激發和保持醫學生的學習興趣。作者在教學中發現,學生對有機合成的化學史很感興趣,就有意識地嘗試課程內容與化學史結合,并且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這樣能不斷增強學生對有機合成的興趣。例如講緒論時介紹1828年人類第一個有機物的人工合成,化學家維勒用氰酸銀與氯化銨反應得到了有機物尿素,這是人類正式進入到有機合成年代;我國1965年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個具有生物活性的人工合成結晶蛋白質—牛胰島素,標志著我國有機合成的水平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針對一些特殊的試劑如格氏試劑,首先講述格氏試劑的發明者維克多•格林尼亞年輕時愛情經歷挫折所激發起的奮發學習勁頭,成為著名化學家的軼事,接下來再講述格氏試劑的制備、反應,就會使學生感興趣。在講有機反應時,介紹了國際上唯一以我國化學家名字命名的有機反應——黃鳴龍反應。黃鳴龍先生對反應過程一次忘塞瓶塞,產物收率提高的偶然事件認真探究,發現了新的羰基還原反應。我國科學家的這些成就喚起了學生的強烈民族自豪感,并養成了認真做好實驗的習慣。美國有機化學家科里1967年提出的有機合成路線的常用逆合成分析法,使合成路線設計成為嚴格思維邏輯的科學,并編制了第一個計算機輔助設計程序,開計算機輔助有機合成先河。他由于這方面的重大貢獻獲得1990年諾貝爾化學獎。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科學家威廉•諾爾斯、日本科學家野依良治和美國科學家巴里•夏普雷斯在不對稱合成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使化學家們能夠有效地操縱化學反應。在課程中貫穿有機合成發展的歷史,讓學生多了解科學家們的探索經歷和偉大成就,激發自己的斗志,始終保持學習興趣。

      2對照比較,建立概念的規律性聯系

      有機化學的知識點多,使內容顯得繁雜,在學習時醫學生常常感到混淆不清,理解不深入,導致死記硬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作者在教學過程中采取對照比較的方法,進行相似知識點的異同辨別,突出知識點的內涵和本質,使學生從根本把握。例如有機化學中的一種常見現象,是在有機反應中,在不同的反應條件下,相同的反應物其反應產物也不同,在講課時注意對比這些反應,引導學生注意到它們之間的區別。再如,具有不同官能團的化合物對應于不同類型的有機化學反應,上課時可就這方面進行對照比較。學生普遍認為在有機化學的學習中,最困難的是要記憶大量的反應式。有機化學反應看似千變萬化,實際是極具規律性的,從反應機理來看,基本是親電、親核、取代、加成等,而有機合成基本是這些反應的組合。如果學生熟悉了有機反應,就能有規律地學習合成的技巧。在學生具備有機化學基礎后,教師把親電、親核、取代、加成等基本概念,以及相關的規律性概念和思維方法給學生歸納出來。學生在理解有機化學反應機理和掌握基本方法后,就能化解反應式記憶的困難,只需適當的記憶就能掌握大量的反應式。

      3引入學術前沿動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師應在教學中讓學生認識到有機合成是一個新反應和新試劑不斷涌現的快速發展的領域,而新反應和新試劑的應用使有機分子的合成路線更趨向簡單、快速、高效、綠色。給他們介紹生物化學合成、仿生合成、超分子合成、模板合成及綠色有機合成等新領域,使學生了解有機合成化學的學科進展,體會到新知識對人類的影響。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該關注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要向醫學生介紹學術前沿的新動向、新知識,讓學生盡快的接觸學科前沿,體會到有機合成的魅力,保證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和先進性。另一個方面是要引導學生關注科學研究,形成創新意識。教師上課時可結合教學內容給學生介紹自己學術研究方面的進展情況,以及自己做科研時遇到的問題、困難和解決思路與方法等,以自己的切身經驗和體會帶領學生跨入研究和創新的門檻,引導他們適應新的社會要求,跟上時代的步伐。

      4結語

      有機化學心得體會范文第2篇

      1 激發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歌德也曾說過:“哪里沒有興趣,哪里就沒有記憶。”一塊黑板、一支粉筆的傳統教學模式已經不能充分滿足課堂上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尤其在進行元素化合物知識模塊的教學時,大量的物質有著各不相同的性質和淵源,利用多媒體可以豐富所學知識,調動學習興趣。

      比如,在講到“從鋁土礦中提取鋁”這節內容時,筆者利用多媒體播放圖片材料“金屬鋁在實際生產生活中得到普遍應用的實例”,從包裝藥片用到的鋁箔,到電線電纜,再到廚房炊具中的各種鋁制品,最后到天上飛行的飛機和宇宙飛船,讓學生感受到鋁制品在生活中無處不在。然而,如今看來如此普通的金屬鋁在19世紀由于難以冶煉,還是非常昂貴的。隨后利用多媒體播放文字材料:“據說在一次宴會上,法國皇帝拿破侖三世獨自用鋁制的刀叉,而其他人都用銀制的餐具;泰國當時的國王曾用過鋁制的表鏈;1855年巴黎世界博覽會上,展出了一小塊鋁,標簽上寫著‘來自粘土的白銀’,并將它放在最珍貴的珠寶旁邊。直到1889年,倫敦化學會還把鋁和金制的花瓶和杯子作為貴重的禮物送給門捷列夫。”這個時候,學生迫切地想知道為什么當初鋁難以提煉,如今又用什么方法冶煉金屬鋁?學生的學習興趣被迅速激發出來,師生順利地開展下面的教學內容。

      再比如,學到“氯氣的性質”一節時,筆者利用多媒體播放2004年4月18日發生在我國重慶的氯氣泄露事件的多媒體視頻資料,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氯氣的性質和預防措施。這些視聽材料讓學生獲得的震撼要遠遠超過簡單的教師講授,同時省去了很多板書的時間,增大了課堂容量,也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

      2 化抽象為形象,變微觀為宏觀

      化學中有很多微觀粒子的活動抽象難懂,單憑教師講授不易被學生接受,借助多媒體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就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

      1)在講到氧化還原反應中的電子得失時,筆者借助制作好的課件,以動畫的形式展示給學生,把電子形象比喻成有腿有腳會走路會說話的小人偶。在氧化還原反應過程中,電子從還原劑這邊“走”到氧化劑那邊,嘴里還叨咕著:“失去我就是發生了氧化反應。”既形象又生動,學生很快就理解了,而且記憶也很深刻。

      2)在講到原電池和電解池時,筆者借助課件把電解質溶液中的陰、陽離子形象比喻成可愛的卡通人物,清晰地呈現出它們的運動軌跡,幫助學生深刻領會了兩種電池的工作原理。

      3)在學習硫酸的工業制法時,利用多媒體展示硫酸工業制法中涉及的三種設備:沸騰爐、接觸室、吸收塔。根據教學需要,可以展示剖面圖,也可以把局部放大,還能通過動畫模擬仿真,將孤立的設備連接起來形成系統的生產過程,完整地表示出來,整個工藝流程看得清楚、明白,易于理解。

      4)在學到有機化學時,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把原子放大,可以反復演示在有機反應中原子或者原子團之間的拆分與組合,增強學生對有機物結構的理解,也加強了對有機反應中斷鍵、成鍵等反應原理的深刻理解。

      在日常化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傳統教學與多媒體信息技術的有效融合,帶領學生從宏觀走向微觀,再從微觀走向宏觀,通過化學學科的神秘來吸引學生不斷進行深入研究。

      3 模擬實驗,增強實驗效果

      化學離不開實驗,有課堂上教師的演示實驗,也有進實驗室完成的學生分組實驗。實驗的目的多是為了探尋物質的結構、性質和反應原理。有些實驗操作簡單,現象明顯,可以達到預期效果。但也有的實驗操作復雜,耗時較長,或者由于物質有毒有害不便演示或學生操作,還有一些工業生產的實驗在課堂上難以呈現,即便做了實驗也不能有很好的實驗效果。這個時候就要借助多媒體信息技術,通過模擬實驗來克服實際操作上的各種困難,達到實驗目的。

      比如在學習鈉的性質時,涉及金屬鈉與水反應的演示實驗。一般這個實驗都是在燒杯中演示完成,但鈉只有豆粒大小,而且與水反應迅速,往往后面的學生還沒有看見什么,這個實驗就結束了。為了增強實驗效果,筆者借助多媒體來完成這個實驗,把以前用的燒杯換成培養皿,放到投影儀上,利用實物投影把實驗現象投放到電子白板上,所有的實驗現象變得一目了然:鈉浮在水面上,迅速熔成閃亮的小球,在水中四處游動,發出嘶嘶的響聲;生成的液體滴入酚酞后變成紅色。這樣既保證了實驗的可操作性,又滿足了全部學生的好奇心。

      再如在學習甲烷時,筆者通過播放一些煤礦的瓦斯爆炸事故,利用視頻材料,創造身臨其境的感受,引出甲烷的存在和性質。這些材料既對課本實驗進行了補充,也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的滲透,同時通過宣傳安全生產知識,讓學生懂得尊重生命的意義。

      4 順應時代潮流,推動教學改變

      隨著時代進步,電腦等高科技電子產品走進千家萬戶,多媒體信息技術也在各個領域逐步發揮重要作用。學生獲取知識和信息的途徑越來越豐富,對課堂教學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傳統單調的“填鴨式”教學早已不適應社會的發展,教學改革勢在必行!讓多媒體信息技術走進課堂,更好地輔助課堂教學,這是教學改革的關鍵一步。多媒體信息技術能夠以聲音、圖片、視頻資料、動畫等多種形式參與教學。這些材料可以是教師有針對性的準備,也可以是學生自己動手收集的素材。學生不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他們更是主動學習的實踐者,課堂不再是教師的“一言堂”。放手給學生,讓他們借助多媒體信息技術插上自由的翅膀,不拘泥于課本上的知識,不拘泥于被動地聽教師講授,讓他們可以更好地進行自主探究、合作學習,體會學習的快樂。

      有機化學心得體會范文第3篇

      關鍵詞:課堂語言;趣味設計

      文章編號:1005-6629(2008)03-0006-02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C

      1 改變實驗地點

      如果改變實驗地點,讓學生把簡單并具有趣味性的實驗帶到第二課堂或帶回家中進行。學生自己動手準備實驗,當實驗現象產生的時候,他們會更容易體驗到成功感,更加領悟到化學的魅力。而且學生在完成自己的實驗之后,必定會加倍思索為什么,在興趣的指引下又可以得到了思維能力的鍛煉,從而逐漸增強其理解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例1紙上層析實驗的家庭實踐

      人教版化學選修6《化學實驗》教材中的第二單元的“實踐活動”,安排了學生應用紙上層析法分離鐵離子和銅離子。為了讓同學們能夠更好地理解紙上層析法的實驗原理,我們安排了一個家庭實驗:利用藥店常賣的糖尿病簡易檢測試紙對清水和糖水進行檢測,從而加強了同學們對該方法的親身體驗。

      例2證明水是極性分子的家庭實驗

      高中化學安排了實驗證明水是極性分子:用摩擦帶電的玻璃棒靠近從滴定管中流出來的水柱引起水柱偏移。該課堂演示實驗最大的不足在于現象不夠明顯,持續時間短。為此,我們安排了家庭實驗:調節好家里的水龍頭出水速度使之形成一條細小的水柱,然后再用絲綢或皮毛摩擦過的玻璃棒靠近水柱,這樣同學們在家里就可以體會到自己動手實驗的樂趣了。

      心得體會:這里值得一提的是,改變實驗地點后并不等于離開了老師的指導,相反教師還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選材和輔導。選材時應注意盡量避開復雜危險的實驗,以免起到反效果。

      2 改良實驗裝置

      教材的演示實驗未必就能很好地適應所有學校的情況,這就要求教師因地制宜,有原則地改進教材的實驗裝置。

      例3二氧化硫的生成及性質的微型實驗

      原二氧化硫的制備及其化學性質的實驗使用標準儀器不足之處在于裝置比較龐大,實驗步驟繁瑣,不便于學生操作。我們運用實驗微型化的思想,開發出了一套研究二氧化硫性質的微型實驗裝置,現象明顯,且不易污染空氣。

      改進做法:把直徑為6cm的培養皿作為反應容器,直徑為9cm的培養皿作容器蓋子。實驗時將小培養皿放在白紙上,在小培養皿中間放上少量亞硫酸鈉晶體,周圍分別放置一小段濕潤pH試紙、一滴紫色石蕊溶液、一滴酸性高錳酸鉀溶液、一滴品紅溶液、一滴NaOH加酚酞溶液等藥品。開始實驗時,將濃度約60%的硫酸溶液滴到亞硫酸鈉晶體上,馬上蓋好培養皿。1min后,可以觀察到培養皿中各種液滴的顏色發生了變化,反應裝置俯視圖如下圖所示。該實驗裝置經改動后既可放在實物投影儀上用于課堂演示,又可用于學生的分組實驗[1]。

      例4 燃燒條件實驗的改進

      在講授粵教版初三化學上冊燃燒和緩慢氧化這一節內容的實驗時,學生對隔絕空氣可以滅火很容易理解,但對將溫度降低至可燃物著火點以下同樣可以滅火,總是持懷疑態度。為了使學生真正理解滅火原理,我們增加了一個降低溫度滅火的實驗。

      改進做法:向一個250mL的燒杯中加入150mL左右的冰水。接著將少量乙醇(不要用含甲醇的工業酒精)倒入一個小鐵盒中,并點燃;用坩堝鉗把小鐵盒放在燒杯冰冷的水面上,學生這時可以看以由于溫度的降低而使火焰慢慢變小直至熄滅。為了使觀察到的現象更全面,把小鐵盒拿出來,重新點燃,殘留在鐵盒中的乙醇在空氣中則再次燃燒起來。至此學生對降低溫度可以滅火深信不疑,同時也加深了對滅火原理的理解。

      心得體會:改良實驗裝置時要注意(1)保證教材內容的完整性,要突出主要的、本質的教材內容;(2)要考慮有利于學生觀察;(3)要注意簡便性,安全性,環保性。

      3 改良實驗藥品配方

      教師除了有原則地改進教材的實驗裝置外,對于一些實驗的藥品配方也可以適當加以改良。

      例5用氫氣流醮取肥皂液吹氣泡實驗的改進

      粵教版初三化學上冊第五章的實驗[5-1]:用氫氣流醮取肥皂液吹氣泡。原實驗的缺點:氫氣流需要先經過干燥劑除去水分后吹出的氣泡才能向上升,干燥劑容易潮濕,不能反復使用,需要經常更換,由此造成了使用上的不便。

      改進做法:在實驗藥品肥皂液里加入甘油,肥皂液和甘油的體積比約為10∶1。這樣改進后的優點:就可以把干燥劑省略掉。因為加入甘油后,由于甘油中的羥基對水分子存在締結作用,使水的表面張力大大加強,吹出的氫氣泡體積增大,產生的浮力足以使氣泡向上升起[2]。

      例6 電解水實驗的改進

      電解水實驗,教材提示可以加入少量燒堿或硫酸以增加水的導電性。原實驗的缺點:燒堿和硫酸都是有腐蝕性的藥品。改進做法:把燒堿和硫酸換成硫酸鈉。優點:既解決了水的導電問題,又不用接觸腐蝕性藥品。

      心得體會:化學實驗是化學教學的重要的組成部分,無論是改良實驗裝置還是實驗藥品都能促進學生的有意義學習。

      綜上所述,改進化學實驗其實還有許多可挖掘的方面,這是一項長期、艱巨而具有深遠意義的工作,它可以使素質教育目標得到全面落實,使學生獲得更多技能,是提高學生化學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值得廣大的教育工作者加以注意并做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有機化學心得體會范文第4篇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12.035

      《石油化工工藝學》是我校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開設的專業核心課程,該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從石油化工生產工藝角度出發,運用化工過程的基本原理,闡明石油化工工藝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介紹典型工藝的生產方法與工藝原理、典型流程與關鍵設備、工藝條件與節能降耗分析。與化工專業其他課程相比,該課程具有綜合性強、知識點多、應用性強,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等特點。面對繁瑣的知識點,如何在有限的教學課時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啟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習主動性成為教學的關鍵問題,本人在多年的石油化工工藝學課程教學中,通過與本校及其他院校“教學名師”學習交流,并反復教學實踐及接受學生反饋,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下面將從以下幾點進行闡述。

      1 將該課程內容與前期課程內容結合對比講解

      《石油化工工藝學》課程是在學生學習了《有機化學》、《化工原理》、《化學反應工程》及《煤化工工藝學》等課程的基礎上開設,學生通過前期課程的學習掌握了精餾、重整及裂化等相關知識點,該課程在講授的過程中如果涉及到與前期課程相關的內容,可以與之結合對比講解,在回顧前期內容的同時也便于其理解掌握新的內容。例如在講授“原油的常減壓蒸餾”時,將其與化工原理課程中精餾部分的內容結合對比。首先,讓學生回憶精餾的原理及所用設備的結構、分類和特?c;然后,要求學生將普通精餾設備與原油常減壓蒸餾設備對比并討論它們之間的異同點。通過這種方式能夠大大活躍課堂氣氛,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同時,也能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他們對該課程的學習興趣。再比如,講授“催化重整工藝”時,首先讓學生聯系有機化學中“同分異構”的概念,這樣學生便能明白“重整”過程中分子結構發生的變化,進而能夠深刻理解催化重整提高汽油辛烷值的本質原因[1]。

      2 引入新的教學方法及案例

      教學方法是實現教學目標、提高教學質量的具體實施環節,也是教學改革的重點之一[2]。根據教學內容選擇適當的方法,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教學效果。目前,《石油化工工藝學》仍以課堂教學為主。為了更好的提高教學效果,引入新的教學方法及案例非常必要。如引入多媒體教學手段,可以借助多媒體的聲光交互、動靜結合的特點給學生全新的視覺感受,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3];此外,教學中如果將一些設備和生產工藝流程以圖片、聲像資料和動畫等方式展示,可將抽象的原理簡單化、直觀化,復雜工藝流程中的單元操作也變得形象、易懂,能夠幫助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接受一些難點內容,實現了高效且良好的教學效果。比如在講授催化裂化工藝流程的核心工藝反應-再生系統時,書本上給出的僅僅是簡單的流程示意圖,不利于學生理解掌握反應-再生系統中原料的反應、催化劑的分離再生及產品的分離精制等重難點內容。如果能夠找到一些相關的工藝流程錄像和動畫,幫助學生直觀地觀看原料和催化劑在反應器中的存在狀態、反應狀況及催化劑的分離再生特點,就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另外,通過嘗試“翻轉課堂”的教學方法,利用短小精悍的教學錄像,也可以重構學生的學習流程,提升學生的自學能力。

      案例教學,是一種開放式、互動式的新型教學方式。通過引入一些實際案列可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喚起潛藏在學生身上的豐富實踐經驗及能力;通過對同一問題不同觀點的交流互動,能夠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其判斷、分析、協調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講授目的產品不同的原油常減壓精餾工藝時,可以引入下面的案例:以生產燃料為目的的原油常減壓工藝流程,常采用三段汽化工藝,即,在常壓精餾塔前還設置有初餾塔;而在以生產基本化工原料為目的的三段汽化工藝流程中,在常壓塔前設置的是閃蒸塔。針對這個實際案例,組織學生對兩個工藝過程的不同之處展開討論,在這種交流互動中,學生可以暢所欲言,盡情發揮自己的觀點,獲取專業知識的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思考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3 組織學生在課堂上將所學重難點內容進行講解

      通過課堂教學和自主學習的合理分配,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是提高教學效果的有效方法之一[4]。傳統的課堂教學活動中,都是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大部分時間處于聽的狀態,不利于教師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針對該問題,在講授完一些重難點內容后或在開始講授一些新的內容前,指定若干學生利用課下時間將以上內容進行匯總整理。后期上課時,要求他們作為 “教師”將整理的內容在課堂上講解(講解時間一般10分鐘),進行教師和學生的角色轉換,把課堂交給學生;同時,要求其他學生認真聽講并將講解錯誤或不明白的地方記錄下來,講完之后進行現場提問。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可以充分了解學生對于內容的掌握情況還可針對其薄弱環節進行補充強化;與此同時,學生也可以鍛煉自己的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也為一些打算考取教師資格證的學生提供了組織課堂教學的機會。例如,在介紹催化重整部分內容時,提前一周把要講授的內容布置給學生,要求學生利用課下時間準備課件,重點講解催化重整原料的預處理、重整工藝流程和工藝條件。學生在課堂上講完之后,引導聽課的學生針對講授的內容進行提問,比如,催化重整工藝流程中串聯了三個反應器并且每個反應器之前都設置了加熱爐,為什么要采用這樣的流程,設置加熱爐的目的是什么?學生還可以聯系之前的內容進行提問,催化重整的原料對砷含量要求非常嚴格,為什么?常減壓精餾過程中如何控制砷含量?通過類似這樣提問回答的交流過程,學生可將該課程前后章節的內容聯系起來,溫故知新,也提升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

      4 將部分教學內容與科研實踐相結合

      以上的課堂教學方法,既注重了知識的交叉與融合,又注重了知識領域的拓寬和案例的結合,但是學生仍缺乏實踐經驗及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工程問題的意識,所以可將教師的科研與教學內容結合。實際上,大量科研課題是針對石油化工中的瓶頸問題開展的,因此可將教師的科研實踐與教學內容相結合,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和研究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例如,在講授“石油烴裂解制烯烴”時,告知學生目前乙烯的產能過剩,而丙烯的需求量很大,靠石油烴裂解制烯烴時副產的丙烯不能滿足目前的市場需求,因此大量科研工作者在研究用甲醇制丙烯。以此為切入點還可引導學生分析甲醇的來源,將煤化工工藝學的內容聯系起來。在課堂教學中大量與科研實踐相結合,促進了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工程問題意識的培養。此外,還可通過認識實習、開設專業綜合實驗、頂崗實習等多種實踐教學手段,補充和完善理論教學,培養與訓練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師也可通過將學生邀請進入自己科研團隊的方式讓學生進一步了解行業背景,嘗試讓學生利用書本知識解釋科研實驗中的反應機理。例如,上面提到目前很多科研工作者從事甲醇制丙烯的研究,用到的催化劑是固體分子篩酸堿催化劑,之所以用分子篩催化劑是因為它的酸堿中心可以使碳鏈發生異構化、烷基化等反應,通過這樣的思考可以促進學生對于專業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經過從理論到實際,再到理論的摸索學習過程,增強了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也增強了教學效果。

      有機化學心得體會范文第5篇

      【關鍵詞】新課標 ; 高效課堂 ; 課前準備 ; 課堂實施 ; 輔導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27-0210-01

      課堂效率是教學的生命線,如果課堂高效,師生都是最大的受益者。反之,師生都是受害者。對課堂是否高效,其評判標準并不能僅僅是分數,還應該看學生是否在創新能力上得到提高。低效課堂,往往是教師的“一言堂”,教師以絕對的權威,凌駕于學生之上。學生始終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境地。而高效課堂,是追求在有限的時間內,取得最理想的教學效率。

      在當前的高考模式下,面對高中化學課時數的調整,如何才能 把既定的教學計劃保質保量地完成,就必須向課堂45分鐘要效率,這正是所有高中化學教學工作者一直在尋找的答案。如何才能構建高中化學高效課堂呢?下面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從課前準備、課堂實施、課后輔導三個方面闡述如何構建高中化學高效課堂,談幾點心得體會:

      一、課前準備要高效

      課前高效的準備是課堂高效的前提和保證,具體來說,課前準備要做以下工作:

      1.備內容

      化學教材是最好的范本,首先在研讀課程標準和考試說明的基礎之上,將教材中的重點和難點知識進行詳細的解讀分析,力爭在課堂上能講清講透。其次就是在方法選擇上,根據知識的類型,如果是比較抽象的內容,可以利用多媒體的輔助手段幫助學生消化理解。例如有機化學新授課時,有機反應方程式不必直接告知給學生,可用動畫演示,讓學生觀察反應過程,從而掌握反應機理,由此推廣到同類其他物質,如此一來,學生的印象肯定深刻。再者就是教學流程的設計,知識點的呈現可以用問題的形式,提問不能流于形式,每個問題的設置都是有目的的,問題間環環相扣。以問題為主線,讓教學流程層層推進。

      2.備學生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始終要把學生放在課堂主體的位置上,課堂是否高效不是看你教師講了多少,而是要看學生真正解決了什么問題,把解決學生實際存在問題作為實施課堂教學的主線,這樣的課才是高效的。所以教師在課前必須全面了解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搞清學生存在什么問題,需要解決什么問題,根據“學情”做到有的放矢。

      3.備訓練

      教師自己先把習題做一遍,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精選例題、變式題和鞏固題,力爭做到同一問題不重復,精講精練,重點問題變換角度,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二、課堂實施要高效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是教師教學水平的集中展示,學生的進步與成長建立在每一堂課的積累基礎之上。新課程理念倡導探究式學習方法,也就是說教師的角色已發生轉變,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教師的作用在于啟發和引導。 只有學生參與進來,有了學習的熱情,探究問題才會積極,研究問題才會更加深入,這正是提高課堂效果的立足點。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談以下幾個方面:

      1.學會創設問題情境

      高效的學習一定離不開情境,脫離情境的學習,往往會變得很枯燥、機械。所以教師要思考的是如何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通過情境產生認知沖突,激發求知欲。化學是一門實驗性學科,例如在研究某一物質性質時,可以通過實驗現象引發學生思考,最終自己找到答案。因此,有了情境學生的思考才會有針對性,才可以深入進去。

      2.多采用合作探究的互動式學習模式

      我們很多教師擔心放手讓學生討論的話,只會浪費掉時間,而問題卻得不到解決。開始我也有這樣的顧慮,經過一段時間的嘗試,我發現:通過學生間相互交流,簡單的問題基本上可以通過討論解決,而且討論拓展了學生的思路,這樣學生對化學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課堂積極性很高。特別是在對化學習題講評時,對學生中典型錯誤,教師可以投影展示,把錯誤直觀地呈現出來,讓學生 自己尋找答案,通過師生互動,活躍了課堂氣氛,解決了學生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同時,對化學習題中的同一類型的問題,通過相互合作探究,節省了講評時間,提高了效率。

      3.多給學生消化整理、內化的空間

      一堂課從頭到尾都是教師一個人講的話,學生成了看客,時間長了就會失去積極性和主動性,完全成為被動接受知識的機器。高中化學學的內容既多又雜,如果沒有時間消化整理的話,肯定記不住,理解也不會透徹。所以每節課都必須給足一定時間讓學生自主整理消化,內化為自己的東西,碰到新問題才可以從容地應對。

      4.要有當堂檢測的反饋練習

      檢測是為了發現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并不知道學生掌握 的實際情況。一方面,當堂檢測是對所學內容的鞏固和延伸;另一方面,可發現學生中還存在什么問題,為下一步采取相應措施提供必要的依據。

      三、課后輔導要高效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深夜天堂|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乱码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96精品亚洲| 亚洲 自拍 另类小说综合图区| 亚洲日韩一区二区一无码| 激情内射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爱妻| 亚洲精品自在线拍| 亚洲综合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91精品国产亚洲爽啪在线影院| 亚洲免费在线视频| 亚洲综合国产精品| 亚洲美女视频网址| 亚洲国产精品线观看不卡| 亚洲免费中文字幕| 亚洲成a人片在线看| 亚洲熟伦熟女专区hd高清| 亚洲欧美乱色情图片|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牲色 | 亚洲日韩乱码中文无码蜜桃臀网站|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理论片不卡| 国产亚洲精品不卡在线| 亚洲色WWW成人永久网址|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天堂| 久久噜噜噜久久亚洲va久| 亚洲邪恶天堂影院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电影午夜| 亚洲最大黄色网站| 亚洲国产日韩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品善| 亚洲成a人无码av波多野按摩|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爆乳av中文|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永久在线 |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蜜芽| 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麻豆| 亚洲国产日韩一区高清在线| 亚洲最新黄色网址| 亚洲最大av资源站无码av网址| 色婷婷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日韩亚洲一区|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无码不卡| 亚洲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动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