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培養青少年文學素養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Reformation
for English Majors in Guizhou Province
WANG J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Guizhou Colleg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uiyang, Guizhou 550004)
Abstract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is a core course for English majors. However, the course faces many problems in Guizhou Province due to its economy, location and minority population. This paper comes to discuss the reform of literary teaching for English-majored undergraduates in Guizhou. Offering literary optional course would be a supplement and a preparation for this compulsory course.
Key words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teaching refor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Guizhou Province, literary optional courset
1 英美文學課現狀
我國高等院校英語專業教學中,英美文學選讀是一門介紹英美文學史,文學作品和文學理論的核心課程,“目的在于培養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英語文學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方法。通過閱讀和分析英美文學作品,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學及文化的了解。”因此,它對語言學習者的語言能力,文學修養和人文素質起到積極的提升作用。然而,近年來英語專業的市場化和嚴峻的就業形勢將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向了商務英語,經貿英語等實用性較強的課程上。加之文學課程學習時間長,不能立竿見影,因而它被實用主義風氣和急功近利思想推到了英語專業教學的邊緣。此外,傳統的單向教學模式,即教師在短時間的課堂教學中向學生進行知識的單向傳輸和“填”入。“上課記筆記,下課對筆記,考試背筆記,考完全忘記”(王學文,2002)成為學生對文學課最深的印象。教師講,學生聽的授課模式,枯燥乏味,難以激發學生興趣。英美文學課的改革要求迫在眉睫。
2 貴州省高校英語專業學生英語水平狀況
貴州省處于我國西南邊陲,交通不便,信息閉塞,文化和經濟發展相對落后。這些使貴州的英語教育遠遠落后于東部及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我省學生的英語水平與其它省份相比較低,導致這一狀況主要有三個原因:
(1)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教育規模及水平都受到限制,教育觀念也不夠先進。如英語書籍的購買、放音設備、多媒體教室備置等都不能滿足語言教學的基本需求。教學硬件設施的缺乏使學生很少有機會接觸到純正的英語語音語調,聽說的能力得不到有效培養。
(2)貴州是少數民族地區,共有49個民族,全省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37.9%。少數民族特殊的語言文化背景使其思想保守,排斥異質文化,不重視英語學習,這些使他們對英語產生了盲目排斥和厭學心理。另外,少數民族學生在學習英語時母語、漢語和英語,三語間相互干擾,增加了學生英語理解的難度。因而,少數民族學生自認不如漢族學生,自暴自棄,學好英語的愿望和動機不高。
以貴州民族學院為例,少數民族學生占在校生人數的60%左右。他們絕大多數生活在貴州邊遠山區,中學階段就沒有打好基礎,進入大學后跟不上教學進度,又面臨四、六級考試的壓力。因此,他們會產生強烈的焦慮心理,進而影響其它科目的學習。
(3)近年高校降低錄取分數線擴大招生數量,導致生源質量下降。報考英語專業的考生,其英語高考分數已不完全是錄取與否的唯一標準。有的學生甚至是從其它專業調劑到英語專業的。其總體英語語言基礎不高,文學功底差,學習意愿和興趣不強。
3英美文學課的優化方案
針對貴州省大學生英語基礎較差,少數民族學生較多等諸多問題,應改進目前的教學模式和方法,選擇適合民族地區及偏遠山區的教材,增加英語文學原著的藏書量以及增配多媒體教室等。在外語教學實踐中,文學課教學改革勢在必行,而且這種改革還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和與時俱進。正如Brandes和 Ginnis 所指出:“要在學習中獲得有意義的,有相關性的東西,一是靠教什么,二是靠怎么教”(Brandes,1986:12)。
3.1 開設選修課,調整開課時間
在2005年5月頒布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規定英美文學課是英語專業學生的必修課,學時應在280學時左右,歷時2學年。然而,在貴州省的各高校英語專業課程設置中,作為高級課程的英美文學課通常只在大三上學期和下學期開設,課時量在80至140學時之間,遠遠低于《大綱》要求。因此,增加課時數是必要的,但大三或大四階段課時數的簡單積累并不能完全改變現狀。王守仁曾呼吁應該改革《英美文學選讀》課“文學史+選讀”的教學模式。然而,貴州省大部分高校開設的文學課情況更糟:文學史的傳授占課堂時間的80%以上,很少或沒有時間討論作品和分析文本,教師也極少安排課后研讀作品。既然貴州大學生英、漢語言功底差,很少真正地閱讀文學作品,那就更應讓他們盡早接觸英美文學作品、了解異國文化、擴大詞匯量,豐富語言表達,為高年級階段更好地系統地學習理論知識、培養文本分析能力,欣賞經典作品打好基礎。因而筆者建議大一上學期就開設“英美文學專題作品賞”之類的選修課作為《英美文學選讀》課的補充。作品類別應從簡單的“兒童文學”到“青少年文學”,進而過渡到難度較大的“浪漫主義文學”、“圣經文學”、“詩歌”等專題。這種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方式有助于學生在英語技能不斷增強的過程中培養起信心和繼續探索的興趣。
3.2 優化選材
如何選材,直接關系到學生對作品的反應程度。作品內容應與學生自身經歷有一定的聯系。學生可在作品中找到情感共鳴,以自己的經歷來審視作品。若學生從大一開始就接觸深奧難懂的古典文學等,被學生們形容為“恐龍時代的英語作品”,他們對英美文學的興趣就會消減,甚至變為排斥和恐懼。因而,選修課的作品應選現當代的兒童文學、青少年文學作品為起步,盡量避免因時代和文化差異加大理解難度。青少年文學作品與大學生的年齡、經歷、愛好、理解力相近,主題貼近生活,縮小了作品與學生的距離,減少學生閱讀時的受挫感。再者,青少年文學作品的語言及用詞較成年人文學簡單,難易程度適合貴州大學生的英語水平,有助于培養起學生的閱讀習慣及真正獨立理解作品,進而用英語書寫,口頭闡述觀點和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學生的詞匯量經過大量閱讀文學作品得到擴大,理解力得到提高,并建立起一定的文學概念,為高年級學習理論知識和欣賞經典作品做好鋪墊。
與此同時,少而精是英美文學課教學中至關重要的原則,即在一個時代,一個作家上選擇最有代表性的名著進行精讀。與其囫圇吞棗,不如深入研讀幾部名著。
3.3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很多年前,教育界就開始呼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但實際中未能完全采用。教師仍是滿堂灌,學生則被動地“聽”,影響教學效果也消磨學生的積極性。筆者以美國青少年文學為例簡要闡述“學生為中心”這一教學模式的實施。
新學期第一次文學課上,教師向學生展示本學期教學任務和計劃,讓學生對將要學習的內容有大概的了解和規劃。教師以少而精的原則列出一兩條教學主線。例如,以獲獎作家為主線,將1988年至2010年間獲美國國家圖書館協會所頒發的瑪格瑞特?愛德華終身成就獎得主及獲獎作品按年份羅列出來,要求每位學生選擇一位感興趣的作家,并進行研究。教師要求學生以口頭演講的形式完成此任務。演講學生提前與教師討論演講內容,預約演講日期。并應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內用PPT,視頻片段,分發講課提綱等方式完成演講。演講學生可自行決定演講形式,從任何角度介紹作家生平、探討作品內容。教師對任務完成情況予以評估,得出分數,作期末考試成績。這種教學模式的目的在于真正讓學生參與和組織課堂學習,課前認真收集和準備資料。同時“觀眾”學生也須積極參與演講學生安排的任務,其“參與度”作為平時成績記錄下來。
教師也可按青少年文學的體裁分類,如幻想小說,科學小說,懸疑小說,歷史小說等。在介紹某一體裁的代表作品時,關鍵環節就是教師扮演“書商”,向學生“推銷”這些小說,以作品的精彩情節和懸念“誘惑”學生“購買”書籍。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一本喜歡的作品,課后共同閱讀討論并寫讀書報告。課堂上教師組織每個小組口頭介紹作品概要,并提出問題待學生回答和討論。不足之處教師應立即補充、說明。這種模式不僅使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間互動增加,還培養了他們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能從宏觀上了解和把握文學脈絡,掌握文學文本的分析方法。教師所扮演的角色只是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和框架。這種教學更重視學習方法和文學感悟的培養,而不僅是知識的背誦,強調學生自主學習,對學生來說受益無窮。
3.4 改進考評方式
閉卷考試往往是對英美文學課的考評方式,以一張試卷考查學生死記硬背的能力,而非重視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運用英語知識的能力。因此應以平時學生完成任務、課堂參與和討論的情況給學生一個綜合評分。此種考評方式下,學生感受到一定的壓力,便會認真準備和完成,才能保證教學效果。
3.5 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充分利用廣播、錄音、視頻、網絡等多媒體手段。在學生看了英文原著之后,請他們欣賞據原著所改編的電影進行對比,讓他們充分體會文學作品的魅力。同時,聽、說、讀、寫、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加強英美文學課的直觀性、生動性和形象性。
4 結語
綜上所述,在貴州高校英語專業課程中另設一門英美文學選修課,作為高年級《英美文學選讀》這門必修課的補充和鋪墊,符合貴州少數民族地區學生的英語水平狀況及發展要求。同時教學模式及內容的優化,對教師隊伍的專業素質和人文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校圖書館或資料室也應購買和收藏更多的英文原著,為學生提高更好的硬件支持。
本文屬于貴州省教育廳2011年人文社科課題:“貴州省少數民族地區英語教育研究:歷史與現狀的研究”的部分成果
參考文獻
[1]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26.
[2]王學文.高校英語專業英美文學課教學改革芻議[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2(6).
[3]Brandes, D.and P. Grinnis. A Guide to Student-Centered Learning. Oxford:Blackwell.1986.
[4]陳光樂.英美文學教學與大學英語教學[J].山東外語教學,2004(4).
2008年的一個碩果累累的美好季節,秉承著“提升教師素養,培養文學新人,著眼學生未來”的辦社宗旨,努力辦成“全省一流,全國知名”的靈石文學社應運而生。
從她誕生的那一刻起,就顯示出強大的生命活力。著名作家、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曹文軒親切關懷并欣然為“靈石文學社”題寫了刊名。組建以來,文學社社員先后在《新作文》《課堂內外》《中學生學習報》等全國數十家報刊社發表文章近100篇。
如今,靈石文學社正帶著一群“水鄉孩子”,用自己七彩的筆,描繪著身邊多彩的生活。相信,靈石文學社一定會以文學社為主陣地,打造出文學教育特色的新形象,營造出青少年文學教育的新氛圍。
老師寄語
這是一個文學的平臺,同時更是一個展示自己寫作的舞臺。所以我們希望能夠借助這個平臺,一方面去圓孩子的寫作夢,另一方面能夠陶冶孩子的情操,教他們怎么做人。
(指導老師:崔益林)
活動照片
成員習作
我的新樂章
徐世鈺
當我牙牙學語時,當我蹣跚學步時,當我第一次被老師表揚時,當我拿到第一張獎狀時,當我第一次挨罵時,當我離家出走時……不管怎樣,前方總會有兩個人等待著我,鼓勵著我,安慰著我,擁抱著我。他們就是我的爸爸媽媽。
我曾天真地以為,他們永遠不會離開我。但我錯了,錯得很徹底。
當我踏入六年小學生涯的最后階段時,他們變了:以前我碰都不碰的換洗衣服、臟碗筷,必須自己洗;被老師批評了,回家再也聽不見“沒事了”“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等安慰的話語,迎來的只有更多的罵聲……他們變了,從慈父慈母變成狼爸虎媽,他們再也不會對我笑了。
直到錄取通知書發下的瞬間,我才看見他們嘴角揚起一絲若有若無的笑意,但很快又被一臉冰冷所代替。
我終于離開了他們,我的心早就“硬”了,真想在學校里生活一輩子,再也不見他們。
這次我終于離開了那個所謂的“家”,那里曾載著我的歡聲笑語和傷心淚水,我揮著手和它說再見。
在這所遠近聞名的中學,我開始了自己的生活。在這里,有氣派的教學大樓,有和藹可親的老師,更有天真爛漫的同學,集體生活彌漫著師生之情、朋友之誼。我每一天都過得充實而美好,但總覺得心中有一個地方空蕩蕩的。
直到那天,英語老師語重心長地對我們說:“你們來自不同的學校卻齊聚在這里,你們的父母為了你們的未來可以不惜一切代價……”
聽到這里,我的眼前不禁浮現出他們對自己的冷眼相對、袖手旁觀。我才知道,那并不是因為他們不愛我、不喜歡我,相反,那是因為他們希望他們至愛的女兒能夠長大成人、成才。
想到這里,我的眼眶不知不覺地濕潤了。雨適時地落下,悄然無聲地融入大地中,仿佛不愿被人察覺,只是默默“流淚”。
那一夜,我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抬頭望著那滿天繁星,我覺得自己好傻,明明父母是愛我的,我卻認為自己不是他們的親生骨肉,記恨著他們。他們愛我的方式是那樣的與眾不同,就如那滿天繁星,無聲地注視著我,在我的人生路上默默為我指明方向。
我終于明白:父母總有一天會離開我,世間萬物,流云逝水。問世間何物未變?情未變,情依舊。此時此刻,我將帶著情與夢想,奏響自己生命之曲,綻放生命獨有光彩,在彼岸與天使相見。
習作點評
這篇習作的語言和結構都是很不錯的,作者在老師的點撥下,明白了父母對自己的良苦用心。人生路途茫茫,什么都有可能會變,但唯一不變的是父母永遠站在我們身后。但是作為“我的新樂章”,文章主要應該強調的是“新”字,可是作者卻用了很多的筆墨來寫以前的事,所以入題顯得慢了一點。
書,你是我永遠的情結
舒冒無垢
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我隨著人流走進了圖書館。放眼望去,到處彌漫著書墨的氣息,仔細聽,我還能夠感覺到它們似乎正向我低聲絮語呢……
突然間,我似乎嗅到一陣比書墨味更香的東西,抑或是一種力量,令我無法抗拒。
我愣在原地,畏懼起了這力量。身旁的好友見了,一臉茫然,用胳膊肘捅了捅我:
“喂?怎么了?不舒服?”
我立刻反應過來,“我沒事,謝謝。”我笑著說,“你有沒有覺得,這里有股很強大的力量?”
她低下頭,隨后又抬起頭,和我對視:“這里給人一種肅穆之感。也許吧,那是一種無形的力量,是知識的力量!”
我默默地點了點頭。
我咽了咽口水,小心翼翼地徜徉在書與書之間,我看到一個個同學也在吮吸著知識的源泉。我的心頓時開始翻江倒海,眸子里映出掩飾不住的激情。
“好多書哇!”我的朋友不禁感嘆,“讀完這些書,一定需要好長好長時間啊……”我驚了,是啊,什么時候才能讀完這些書?我不敢想象。
她拿出一本書,翻了翻,隨后趕緊小心地放了回去。
我用指尖點著書,瀏覽著,有節奏地走著。圖書館里很靜,靜得連我那愛說話的朋友也大氣不敢喘一下。
我停在一本書前,不由自主地從書架上取出了那本書,慢慢翻開,頓時,眼前一亮,那種感覺,仿佛是在童話里,一個美麗的小女孩在小心翼翼地打開神奇的魔法書似的。
我一臉的茫然:原來我懂的東西是那么少。于是,我虔誠地讀了起來……
身邊的一切事物仿佛都在無意間飄散而去……
就這樣,不知過了多久,我情感的思緒,幻化為縷縷輕煙,漸漸地融入書的世界。我感到身心愉快,我開始以自己從未有過的思想,控制著自己曾一度失控的情緒。我知道,那是一個我攀登不到的高峰,但是我在盡力縮短它與我的距離。
……
如今,我會時不時地打開書,一股清香涌上,我微笑,這一系列動作已是習以為常。我似乎隱隱約約地感到,我內心深處已經與書有了一種默契。
打開書,拿起筆,定住神,動起腦。
這已經成了我的一種好習慣。
這習慣,似我輕踩在泥地上的腳印;這習慣,如四季的風兒,為我歌唱;這習慣,更像雨水般,用它的力量,不知不覺地潤濕我內心的種子。
就算我得不到成功,我也得到了飛向成功的翅膀……因為,書,你是我永遠的情結。
習作點評
文章從走進圖書館寫起,把自己對書的那份情結,巧妙地通過心理活動和動作刻畫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水到渠成,一氣呵成。從行文的字里行間,我們能夠感覺到作者是一個愛動腦愛思考的文學愛好者。相信通過她的筆,一定能夠繪出更多更精彩的生活。
花開兩岸
顧予思
從詩人余光中的《鄉愁》里,我知道了寶島臺灣;在他一詠三嘆的思念和感傷里,那灣淺淺的海峽,也成了我心中最渴望跨越的屏障。但沒想到的是,我與臺灣的緣分,來得如此突然。而我對臺灣的記憶,是那樣難以忘懷。
咖啡館的電梯門即將關閉的時候,媽媽突然伸手摁住了開關,原來,遠處有一群人正疾步走來。我小聲嘟囔:“我們先上,干嗎要等他們?又不認識。”媽媽微笑著說:“多等幾秒鐘,得到的會是別人的微笑和感謝,不好嗎?”果然,這群人在踏進電梯的時候,連聲說著感謝,笑容蕩漾在整個電梯間,陌生的氣氛蕩然無存。一個儒雅的叔叔甚至撫摸著我的頭,我們像是熟悉的老朋友。
一層到五層,一分鐘不到的時間,媽媽卻充分利用這時間,對我講起了乘坐電梯的禮儀:盡量靠邊站,說話要輕言細語,要主動詢問他人到幾層,出電梯時要請別人先行等等。我不點頭,心里卻是暗暗嘀咕:乘個電梯,哪有那么多講究?
五樓到了,我在媽媽的示意下,摁住開關,有禮貌地請那群人先下電梯。他們依舊微笑著連聲道謝,臨別時,那個儒雅的叔叔還特意問了我的姓名。
很多天過去了,這一幕早被我忘到了九霄云外。一天,媽媽興奮又神秘地對我說:“兒子,你立功了!”“立功?”“你不知道吧?你在電梯里的表現,為海安招來了一個大客商,一個臺灣的大客商!”聽到這里,我更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媽媽趕緊遞上那家咖啡館的內部報紙。原來,那回電梯里媽媽對我的教誨,那次禮讓,開成了一朵最絢爛的文明之花。那位與我對話的叔叔――上海臺商協會副會長王冉之先生感慨地對記者說:“海安有這樣的媽媽和孩子,這座城市也一定是文明禮儀之都,我對這里印象很好!”
我知道,以我一己之微力,是不可能真的招來這么大的客商的,但我也因此知道:文明具有非凡的力量。
以后的日子里,我和那些叔叔交上了朋友。我發現,他們有些不一樣:他們的臉上總是掛著和善的笑容;他們說話的聲音總是低低的,“對不起、謝謝”不離口;他們衣著得體,干凈整潔……媽媽說:“臺灣人的文明素養很高,等有時間了,一定帶你去看看。”
2010年的夏天,我終于踏上了臺灣的土地。近十天的時間里,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這一方土地上迷人的文明魅力。
在臺灣,一路走馬觀花,卻很少聽到汽車的鳴笛聲,一座座繁華而又安靜的城市,讓人流連;拍完照片,一回頭,身后的車子排成了長龍,竟沒有一聲喇叭催促,甚至,開車人還搖下車窗,微笑著示好,讓人感動;博物館里,志愿者頻頻舉起“請小聲點”的牌子,悄無聲息地站在大陸游客的面前,那一刻,讓人無地自容;景區里,到處是長長的隊伍,插隊的同胞在別人鄙夷的目光里臉紅脖子粗……
華夏千年文明,傳承至今。神州萬里疆域,從來都以禮儀之邦為傲。臺灣與大陸,同根同源,卻為何讓文明在時空的變換中產生了如此大的差距?作為新時期的學子,我們將如何把文明有禮融入血脈,堅守它的風骨,豐富它的內涵?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中:
小時候,文明是“孔融讓梨”,我在這頭,謙讓在那頭;
長大后,文明是“程門立雪”,我在外頭,師長在里頭;
后來啊,文明是“不學禮,無以立”,我在這頭,規范在心頭;
而現在,文明是“薪火相傳”,我在這頭,未來在那頭……
(指導老師:崔益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