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循環經濟實例

      循環經濟實例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循環經濟實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循環經濟實例范文第1篇

      [關鍵詞]循環經濟特征系統措施

      當今,許多城市面臨著一些共同的問題—城市人炸式增長、交通擁擠、供水緊張、熱島效應、污染嚴重、環境惡化等。這些問題已經對城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城市人居環境的長期可居住性造成了相當大的影響。因此,尋找健康的途徑,清醒地、明智地、非短期地實施城市人居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已成為當今人類普遍關注的問題。

      一、循環經濟概述

      所謂循環經濟,也稱資源循環經濟,就是在人類生產活動過程中,控制廢棄物的產生,排放,建立起反復利用自然資源的循環機制,把清潔生產和廢棄物的綜合利用融為一體。其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它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重構經濟系統,使經濟系統和諧地融人到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中,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轉向。循環經濟是以物質、能量梯次和閉路循環使用為特征的。相對而言,傳統經濟是以“資源產品——廢棄物——污染物排放”單向流動為基本特征的線性發展模式,表現為資源的高消耗、高污染、低利用;循環經濟是以“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產品”雙向流動為特征的閉合發展模式,表現為資源的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和高循環率,是符合可持續發展原則的經濟發展模式。

      二、循環經濟的原則

      循環經濟是可持續發展的高級階段,其基本原則體現為“減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環(recycle),即3R原則”。

      減量化原則(Reduce)是輸入端原則,即減少進入生產和消費流程的物質量,因此減量化又稱為減物質化,要求用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達到既定的生產目的或消費目的,在經濟活動的源頭就注意節約資源和減少污染。在生產中,減量化原則常常表現為要求產品體積小型化和產品重量輕型化。此外,要求產品包裝簡單樸實而不是豪華浪費,從而達到減少廢棄物排放的目的。

      再使用原則(Reuse)屬于過程性原則,要求盡可能多地以多種方式使用物品,例如產品和包裝容器能夠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使用,而不是用過一次就扔掉。通過再利用,人們可以防止物品過早成為垃圾,還可以抵制當今世界一次性用品的泛濫帶給環境的災難性破壞。生產者應該將制品及其包裝當作一種日常生活器具來設計,使其可以再次使用。再使用原則還要求生產廠商盡量延長產品的使用周期,而不是過于頻繁地更新換代。

      再循環原則(Recycle)是輸出端原則,要求生產出來的產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變成可以利用的資源而不是無用的垃圾。目前有兩種不同的再循環方式:一是原級再循環,即將消費者遺棄的廢棄物資源化后形成與原來相同的新產品(如報紙變成報紙、鋁罐變成鋁罐等),原級再循環在形成產品中可以減少20%~90%的原生材料使用量;二是次級再循環,即日廢棄物變成不同類型的新產品(木筷變紙張,鐵盒變鋼材等等),次級再循環減少的原生物質使用量不會低于25%。很顯然,通過再使用和再循環原則的實施,反過來強化了減量化原則的實施。

      三、城市循環經濟體系的基本特征

      1.高效性。經濟是社會發展的基礎,不僅體現在量上,而且還體現在質上。循環經濟是一種高質量的和諧經濟,它不僅有高效的轉換系統(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再生產品)和流轉系統(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價值流和人流),而且有發達的教育體系和較高的人口素質,使得人類社會與生態環境的關系達到了從未有過的協調度。同時,它實現了城市人口控制、社會服務、勞動就業、城市建設等高效率的管理,達到物盡其用、地盡其利、人盡其才,各施其能、各得其所,實現了外部“生態成本”的“內部化”。

      2.整體性。城市循環經濟體系在規劃、建設、管理時,一方面,要求不僅要兼顧社會、經濟、環境三者的整體利益,協調發展,而且還要滿足不同地區、社會、后代的發展要求;另一方面,要求城市的社會保障系統、技術支撐系統、基礎設施系統以及綠色產業系統四者之間更具有協同性和整體性。

      3.復雜性。城市循環經濟體系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反饋系統,可通過生產食物鏈(產品食物鏈、剩余物質鏈、能量食物鏈)等組成若干“企業層面”的循環經濟體系,在此基礎上,可組合成“產業園區層面”、“城市層面”,甚至“城鄉綜合體層面”、“城市鏈層面”的循環經濟體系。在這一過程中,其管理保障系統和技術支撐系統十分復雜。

      4.公平性。與傳統經濟相比,循環經濟具有很強的公平性,這不僅表現在對人的尊重,強調城市文化中的包容度,強調對外來移民創業、歸宿的容納能力,主張公平合理的競爭方面,而且表現在對大自然的尊重上,即把環境資源的開發與保護、資源存量的減少及其再生、環境的惡化與重建等納入協調的宏觀經濟運行中。四、城市循環經濟體系的構成

      1.社會保障系統。社會保障系統是城市中人類及其自身活動所形成的非物質生產的組合,涉及人及其相互關系、意識形態和上層建筑等領域,包括人口、文化、藝術、道德、宗教、法律、政治及人的精神狀況等。

      2.技術支撐系統。發展城市循環經濟,技術支撐系統非常關鍵,與其相關的技術主要有企業、產業園區、城市三個層面的多種技術清潔生產技術,生態整合與協同技術,生產食物鏈(網)技術,建筑結構、形態、功能的生態整合技術,建筑用地生產與服務功能的空間生態恢復與補償技術,廢棄物的就地經濟處理、循環再生技術,可再生資源、能源的開源與節流技術,健康建材的研制、開發與推廣技術,綠化的入戶、上樓以及屋頂景觀、水泥景觀的改造技術,室內外生命空間的活化、美化、自然化技術等。

      3.基礎設施系統。它是指既為城市物質生產又為城市人民生活提供一般條件的公共設施,是城市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對城市系統運行的促進和保障作用日益突出,已成為城市循環經濟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城市基礎設施一般包括五個子系統—能源動力系統、給排水系統、交通運輸系統、郵電通訊系統和城市防災系統。

      4.綠色產業系統。綠色產業就是指對自然生態環境不產生或很少產生危害的產業,包括生態產業和環保產業。生態產業包括生態農業(城市郊區)、清潔生產工業和生態服務業,環保產業包括廢棄物利用、環境凈化和能源節約等產業。

      五、我國城市循環經濟體系建設的措施

      循環經濟是一種新型的、先進的經濟形態,是集經濟、技術和社會為一體的系統工程。目前,盡管已有部分城市開始了基于循環經濟理念的建設,但總體來講,更多的還是停留在概念層次上。因此,筆者認為要建設完整的城市循環經濟體系,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要有符合循環經濟的設計,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統一起來,充分注意到使物質循環利用,做到物盡其用。在產品設計中,盡量采用標準設計,使一些裝備便捷地更新換代,而不必整機報廢。在產品使用生命周期結束以后,也利于拆卸和綜合利用;同時,在產品設計中要盡量使之不產生或減少產生對人體健康和環境的危害影響;不使用或盡可能少使用有毒有害的原料。

      其次,依靠科技進步,積極采用無害或低害新工藝、新技術,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實現少投入、高產出、低污染,盡可能把對環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產過程之中。德國在GDP增長兩倍多的情況下,主要污染物減少了近75%,收到了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雙贏”的結果。

      再次,資源的綜合利用,使廢棄物資源化、減量化和無害化,把有害環境的廢棄物減少到最低限度,這是循環經濟的一條重要原則和重要標志。工業生態園是推行循環經濟的一種好方式,這種方式模仿自然生態系統,使資源和能源在這個工業系統中循環使用,上家的廢料成為下家的原料和動力,盡可能把各種資源都充分利用起來,做到資源共享、各得其利,共同發展。近年來我國城市地區紛紛出現的“工業開發區或高新技術開發區”中,已有工業生態園的一些考慮:離開市中心區,實行集中式供熱、污水處理和垃圾處置,園區的綠地占有很大的比例等等。但是,對資源的循環利用則很少顧及。如果在這個基礎上再前進一步,距這種工業生態園就不遠了。

      最后,科學和嚴格的管理。循環經濟是一種新型的、先進的經濟形態。但是不能設想僅靠先進的技術就能推行這種經濟形態,它是一門集經濟、技術和社會于一體的系統工程,科學地和嚴格地管理是做好這種經濟的重要條件。因此,需要建立一套完備的辦事規則和操作規程,并且有督其實施的管理機制和能力。從清潔生產角度看,國內外的調查證實,工業污染物排放的30%~40%是管理不善造成的。就是說,只要加強管理,不需要花費很多的錢,便可獲得削減物料和污染物的明顯效果。

      從對循環經濟的上述分析來看,它對我國城市發展也是完全適用的。實際上,循環經濟思想和戰略的一個很重要的淵源就是生態城市。因此,可以本著上述循環經濟的思想和戰略,來制定和指導我國城市發展的戰略和政策。

      參考文獻:

      [1]吳志強蔚芳:可持續發展中國人居環境評價體系.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1~12

      [2]高鵬飛等:基于循環經濟的資源型城市發展.今日科苑,2007~8

      [3]楊益均沈勛豐:城市循環經濟.集團經濟研究:2007~2

      循環經濟實例范文第2篇

      一、循環經濟的含義

      美國學者波爾丁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了循環經濟。他認為,循環經濟不同于舊有的過分依靠資源來實現經濟增長的模式,而是建立在資源循環運用基礎上的經濟增長模式。循環經濟實現了資源的合理運用與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它要求在經濟增長過程中,綜合利用資源,使經濟系統有機融合到整個生態系統的循環進程中,從而使得物質資源在不斷循環運用中得到充分利用。總而言之,循環經濟是高效、污染低的一種可持續增長的經濟發展方式。

      二、我國旅游經濟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市場不健全

      我國旅游業發展非常迅猛,旅游經濟管理市場建設嚴重滯后于旅游業的發展。比如,我國還沒有全國性旅游行業組織機構以及現代企業制度,一些地方政府旅游經濟管理模式單一化。當前,旅游主管部門已初步意識到旅游經濟管理不僅僅是單項事務的管理,還涉及城管、交管、物價、勞動、衛生、工商、消防等部門。因此,需要成立一個多職能單位兼收的管理委員會,專項并有針對性地對我國的旅游經濟進行管理。另外,許多地方旅游管理部門管理模式單一陳舊,缺乏創新,忽略旅游經濟管理人才隊伍的建設,導致其管理水平一直處于相對落后的狀態,難以形成強大合力,實現有效的旅游經濟管理。

      (二)旅游經費投入不足

      目前,我國旅游經濟管理中存下著旅游經費投入不足及不合理的情況。1.旅游經費投入不足。旅游行業產業鏈比較廣泛,涉及人們的吃、住、行、游、購、娛等環節。而一些地方政府的財政支出龐大,難以組織財政資金投向旅游設施建設,導致旅游市場基礎設施不健全,無法發揮優質旅游資源的經濟價值。比如,外部交通、旅游步道、排水以及垃圾處理系統建設落后等。總而言之,旅游經費投入不足,導致旅游基礎設施不健全,從而制約了旅游經濟管理的效益。

      (三)重開發、輕保護現象嚴重

      為了短期利益,有些旅游經營者盲目開發旅游資源,違背自然資源發展規律,不考慮自然資源的承受能力。這種現象不僅出現在旅游資源開發初期,而且在已經開發的旅游資源利用中,也存在這種不注意資源保護的做法。這種旅游資源開發和利用模式,根本談不上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這種行為后果必然要以高昂的治理費用作為代價,甚至是旅游資源的永遠破壞。

      (四)旅游產品缺乏個性

      許多旅游景區的產品缺乏個性,采用舊有的產品設計方案,滿足不了游客越來越個性化、多樣化、新穎性的需求,難以吸引回頭客,旅游經濟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一些主題公園雖然提供了豐富的旅游產品,但是由于缺乏個性,并沒有給游客留下深刻印象,從而導致游客數量不斷減小。

      三、基于循環經濟視域下的旅游經濟管理創新

      (一)系統觀創新

      旅游行業是綜合性強的行業,涉及人們的吃、住、行、游、購、娛等方面的產業。旅游行業存在政府部門、旅游經營開發者、當地居民等利益主體,涉及資源、環境、人文、經濟、社會、科學技術等要素。因此,旅游行業應該在“五位一體”發展指導下,構建系統管理和控制的系統觀。系統觀要求旅游行業發展要考慮供求規律,從整體出發,整合旅游資源,著力打造品牌景區,用品牌景區帶動區域旅游行業的整體發展。旅游行業的開發與管理要盡量實現市場化操作,有效融合旅游資源,增強旅游產業的整體合力。另外,規劃旅游行業時,要以系統觀為原則,考慮影響旅游行業發展的所有因素,規劃旅游行業,以促進旅游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經濟觀創新

      經濟觀創新指的是旅游行業要根據生態經濟學、環境經濟學等理論,優化旅游行業資源,提高旅游資源的利用效益,在開發和利用旅游資源時考慮環境的承載力,以促進旅游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旅游經濟管理時,要考慮環境的容量,以保證旅客有一個舒適和愉快的旅游體驗。同時,旅游行業的經濟觀要求,在保證旅游資源質量以及自然資源不危及未來發展需要的基礎上,取得最合理的經濟利益。也就是說,旅游行業的開發和經濟管理過程中,要避免對自然資源的過分掠奪,在自然資源可以承載的范圍內開發和利用,以維護生態系統的平衡。

      (三)環境倫理觀創新

      環境倫理觀的主要內容是建立平等的人際關系、人與自然關系,宣揚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人以外的物種存在于世界,也具有其生存價值。人類作為自然界進化的最高物種,對地球其他生命體應該承擔倫理責任。基于循環經濟視域下的旅游經濟管理要尊重生態環境,肩負保護環境的倫理道德,并且將環境倫理觀運用于旅游業的開發和經濟管理,運用于保護環境的實踐。

      (四)生產觀創新

      循環經濟視域下的生產觀要求在生產過程中節約生產資料,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效率。同樣,在旅游行業開發利用中,運用清潔生產、節約生產和綠色生產等生產方式,提高技術含量,加大知識等非自然資源物質在旅游市場中的比重,減小旅游行業發展過程中的資源消耗,實現旅游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加快旅游行業國際認證,按照國際標準化ISO14001的標準,開發和利用旅游資源,提高旅游資源的利用效益。

      (五)消費觀創新

      循環經濟實例范文第3篇

      3.3優化土地利用結構,促進土地循環使用

      此建議遵循的是循環經濟中的再循環原則,對土地利用結構進行合理優化,使土地資源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得以多用途使用,也就是使其可以循環使用。在土地進行下一用途的使用時,要查看土地的質量問題,根據土地質量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土地用途,比如耕地在質量達不到種植標準要求后,可用作質量要求相對比較低的建設用地。從根本上講,土地的可循環利用的前提就是土地利用結構合理,所以城市應該將商業區,居民居住區與工業區,還有農業區的用地結構合理安排好。

      4結束語

      循環經濟背景下的城市土地管理遵循三個重要原則,使有限的土地資源得到有效利用,節省了用地成本的增加,還保護了環境,相關人員要遵循三個原則,對城市土地使用管理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有效處理,使城市土地使用合理、有效。

      循環經濟實例范文第4篇

      [關鍵詞] 循環經濟 特征 系統 措施

      當今,許多城市面臨著一些共同的問題―城市人炸式增長、交通擁擠、供水緊張、熱島效應、污染嚴重、環境惡化等。這些問題已經對城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城市人居環境的長期可居住性造成了相當大的影響。因此,尋找健康的途徑,清醒地、明智地、非短期地實施城市人居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已成為當今人類普遍關注的問題。

      一、循環經濟概述

      所謂循環經濟,也稱資源循環經濟,就是在人類生產活動過程中,控制廢棄物的產生,排放,建立起反復利用自然資源的循環機制,把清潔生產和廢棄物的綜合利用融為一體。其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它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重構經濟系統,使經濟系統和諧地融人到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中,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轉向。循環經濟是以物質、能量梯次和閉路循環使用為特征的。相對而言,傳統經濟是以“資源產品――廢棄物――污染物排放”單向流動為基本特征的線性發展模式,表現為資源的高消耗、高污染、低利用;循環經濟是以“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產品”雙向流動為特征的閉合發展模式,表現為資源的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和高循環率,是符合可持續發展原則的經濟發展模式。

      二、循環經濟的原則

      循環經濟是可持續發展的高級階段,其基本原則體現為“減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環(recycle),即3R原則”。

      減量化原則(Reduce)是輸入端原則,即減少進入生產和消費流程的物質量,因此減量化又稱為減物質化,要求用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達到既定的生產目的或消費目的,在經濟活動的源頭就注意節約資源和減少污染。在生產中,減量化原則常常表現為要求產品體積小型化和產品重量輕型化。此外,要求產品包裝簡單樸實而不是豪華浪費,從而達到減少廢棄物排放的目的。

      再使用原則(Reuse)屬于過程性原則,要求盡可能多地以多種方式使用物品,例如產品和包裝容器能夠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使用,而不是用過一次就扔掉。通過再利用,人們可以防止物品過早成為垃圾,還可以抵制當今世界一次性用品的泛濫帶給環境的災難性破壞。生產者應該將制品及其包裝當作一種日常生活器具來設計,使其可以再次使用。再使用原則還要求生產廠商盡量延長產品的使用周期,而不是過于頻繁地更新換代。

      再循環原則(Recycle)是輸出端原則,要求生產出來的產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變成可以利用的資源而不是無用的垃圾。目前有兩種不同的再循環方式:一是原級再循環,即將消費者遺棄的廢棄物資源化后形成與原來相同的新產品(如報紙變成報紙、鋁罐變成鋁罐等),原級再循環在形成產品中可以減少20%~90%的原生材料使用量;二是次級再循環,即日廢棄物變成不同類型的新產品(木筷變紙張,鐵盒變鋼材等等),次級再循環減少的原生物質使用量不會低于25%。很顯然,通過再使用和再循環原則的實施,反過來強化了減量化原則的實施。

      三、城市循環經濟體系的基本特征

      1.高效性。經濟是社會發展的基礎,不僅體現在量上,而且還體現在質上。循環經濟是一種高質量的和諧經濟,它不僅有高效的轉換系統(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再生產品)和流轉系統(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價值流和人流),而且有發達的教育體系和較高的人口素質,使得人類社會與生態環境的關系達到了從未有過的協調度。同時,它實現了城市人口控制、社會服務、勞動就業、城市建設等高效率的管理,達到物盡其用、地盡其利、人盡其才,各施其能、各得其所,實現了外部“生態成本”的“內部化”。

      2.整體性。城市循環經濟體系在規劃、建設、管理時,一方面,要求不僅要兼顧社會、經濟、環境三者的整體利益,協調發展,而且還要滿足不同地區、社會、后代的發展要求;另一方面,要求城市的社會保障系統、技術支撐系統、基礎設施系統以及綠色產業系統四者之間更具有協同性和整體性。

      3.復雜性。城市循環經濟體系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反饋系統,可通過生產食物鏈(產品食物鏈、剩余物質鏈、能量食物鏈)等組成若干“企業層面”的循環經濟體系,在此基礎上,可組合成“產業園區層面”、“城市層面”,甚至“城鄉綜合體層面”、“城市鏈層面”的循環經濟體系。在這一過程中,其管理保障系統和技術支撐系統十分復雜。

      4.公平性。與傳統經濟相比,循環經濟具有很強的公平性,這不僅表現在對人的尊重,強調城市文化中的包容度,強調對外來移民創業、歸宿的容納能力,主張公平合理的競爭方面,而且表現在對大自然的尊重上,即把環境資源的開發與保護、資源存量的減少及其再生、環境的惡化與重建等納入協調的宏觀經濟運行中。

      四、城市循環經濟體系的構成

      1.社會保障系統。社會保障系統是城市中人類及其自身活動所形成的非物質生產的組合,涉及人及其相互關系、意識形態和上層建筑等領域,包括人口、文化、藝術、道德、宗教、法律、政治及人的精神狀況等。

      2.技術支撐系統。發展城市循環經濟,技術支撐系統非常關鍵,與其相關的技術主要有企業、產業園區、城市三個層面的多種技術清潔生產技術,生態整合與協同技術,生產食物鏈(網)技術,建筑結構、形態、功能的生態整合技術,建筑用地生產與服務功能的空間生態恢復與補償技術,廢棄物的就地經濟處理、循環再生技術,可再生資源、能源的開源與節流技術,健康建材的研制、開發與推廣技術,綠化的入戶、上樓以及屋頂景觀、水泥景觀的改造技術,室內外生命空間的活化、美化、自然化技術等。

      3.基礎設施系統。它是指既為城市物質生產又為城市人民生活提供一般條件的公共設施,是城市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對城市系統運行的促進和保障作用日益突出,已成為城市循環經濟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城市基礎設施一般包括五個子系統―能源動力系統、給排水系統、交通運輸系統、郵電通訊系統和城市防災系統。

      4.綠色產業系統。綠色產業就是指對自然生態環境不產生或很少產生危害的產業,包括生態產業和環保產業。生態產業包括生態農業(城市郊區)、清潔生產工業和生態服務業,環保產業包括廢棄物利用、環境凈化和能源節約等產業。

      五、我國城市循環經濟體系建設的措施

      循環經濟是一種新型的、先進的經濟形態,是集經濟、技術和社會為一體的系統工程。目前,盡管已有部分城市開始了基于循環經濟理念的建設,但總體來講,更多的還是停留在概念層次上。因此,筆者認為要建設完整的城市循環經濟體系,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要有符合循環經濟的設計,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統一起來,充分注意到使物質循環利用,做到物盡其用。在產品設計中,盡量采用標準設計,使一些裝備便捷地更新換代,而不必整機報廢。在產品使用生命周期結束以后,也利于拆卸和綜合利用;同時,在產品設計中要盡量使之不產生或減少產生對人體健康和環境的危害影響;不使用或盡可能少使用有毒有害的原料。

      其次,依靠科技進步,積極采用無害或低害新工藝、新技術,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實現少投入、高產出、低污染,盡可能把對環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產過程之中。德國在GDP增長兩倍多的情況下,主要污染物減少了近75%,收到了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雙贏”的結果。

      再次,資源的綜合利用,使廢棄物資源化、減量化和無害化,把有害環境的廢棄物減少到最低限度,這是循環經濟的一條重要原則和重要標志。工業生態園是推行循環經濟的一種好方式,這種方式模仿自然生態系統,使資源和能源在這個工業系統中循環使用,上家的廢料成為下家的原料和動力,盡可能把各種資源都充分利用起來,做到資源共享、各得其利,共同發展。近年來我國城市地區紛紛出現的“工業開發區或高新技術開發區”中,已有工業生態園的一些考慮:離開市中心區,實行集中式供熱、污水處理和垃圾處置,園區的綠地占有很大的比例等等。但是,對資源的循環利用則很少顧及。如果在這個基礎上再前進一步,距這種工業生態園就不遠了。

      最后,科學和嚴格的管理。循環經濟是一種新型的、先進的經濟形態。但是不能設想僅靠先進的技術就能推行這種經濟形態,它是一門集經濟、技術和社會于一體的系統工程,科學地和嚴格地管理是做好這種經濟的重要條件。因此,需要建立一套完備的辦事規則和操作規程,并且有督其實施的管理機制和能力。從清潔生產角度看,國內外的調查證實,工業污染物排放的30%~40%是管理不善造成的。就是說,只要加強管理,不需要花費很多的錢,便可獲得削減物料和污染物的明顯效果。

      從對循環經濟的上述分析來看,它對我國城市發展也是完全適用的。實際上,循環經濟思想和戰略的一個很重要的淵源就是生態城市。因此,可以本著上述循環經濟的思想和戰略,來制定和指導我國城市發展的戰略和政策。

      參考文獻:

      [1]吳志強 蔚 芳:可持續發展中國人居環境評價體系.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1~12

      [2]高鵬飛等:基于循環經濟的資源型城市發展.今日科苑,2007~8

      [3]楊益均 沈勛豐:城市循環經濟.集團經濟研究:2007~2

      循環經濟實例范文第5篇

      關鍵詞:循環經濟;經濟增長;技術;制度;資本;自然資源

      中圖分類號:f061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13)09003708

      一、引言

      經濟體的快速增長一直是各個國家和地區追求的終極目標之一,中國經濟長達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長創造了世界奇跡。可這種增長的動力來自于哪里?能否持續下去或被復制?背后又有著怎樣的邏輯?已經成為許多研究者長久以來關注的焦點。一個普遍的觀點認為,中國經濟長達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長主要是由大量投資、人口紅利和資源環境消耗帶來的,技術進步和體制改革等也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這種投入模式的產出效應正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弱化,特別是以犧牲資源和環境為代價的發展模式受到越來越多的指責。如今中國經濟在世界舞臺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增長模式的轉變成為躋身世界經濟強國的必由之路,更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內容。

      決定中國經濟走向的因素有很多,按照已有文獻研究,資本、勞動、技術和制度的貢獻一直是爭論的核心。相應的有制度決定論、新古典內生要素論、金融決定論和地域決定論四種觀點。歸納起來都是在強調其中的某一個或某一些要素,這多是緣于分析問題的角度和采用的分析方法與模型的不同。如今更多的文獻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審視經濟增長。而循環經濟作為一種新模式,承載著轉變傳統經濟增長方式、解決環境污染、保障經濟走上新型工業化道路和小康社會實現的多重目標性,在快速的經濟增長中,顯得格外突出。因此,對循環經濟視角下經濟增長的動力分析就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重大實踐意義,而資本、勞動、技術和制度等要素與經濟可持續發展關系的討論則是該領域的重點。不同于以往的研究視角,本文從循環經濟的角度來審視經濟增長問題,探討資源環境約束下經濟增長的內在規律和決定性因素。

      二、經濟增長動力分析

      1基于研究范圍和對象

      縱觀增長經濟學發展脈絡,按照研究對象分大致有三類觀點:

      第一類,國家經濟增長研究。其中,古典增長理論假定技術不變,只研究資本和勞動兩種要素,強調資本積累的作用,認為經濟增長與儲蓄率和投資率有著緊密的聯系。新古典經濟增長則認為,資本邊際產出遞減趨勢無法對經濟增長做出合理解釋,在尚未擺脫以資本積累為核心的分析思路下,將經濟增長的動因歸于外生的技術進步[1]。不過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romer[2]、lucas[3]以及becker和murphy[4]等為代表的研究者嘗試突破以上研究理論框架,逐漸完成技術因素在模型中的內生過程。但是,隨后的全要素生產率(tfp)實證分析卻發現技術因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并不如人們所預期的那樣高,例如,東亞四小龍的tfp甚至比南亞許多貧困國家還要低。雖然后來研究者指出,對tfp隱含在設備引進中和勞動力素質提高的忽視是造成上述結論的主要原因[5]。但更多的研究者開始考量制度因素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以諾斯為代表的新制度經濟學派認為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等因素是經濟增長本身,制度才是經濟增長的關鍵。它為技術進步和資本積累提供有效的激勵,特別是對于中國這種經歷改革開放的發展中國家。易綱等[6]以及胡鞍鋼[7]認為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是未來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決定因素。董祥海和李升[8]則對c-d生產函數進行修改,加進制度因素,認為1980—1994年間制度因素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占主要部分。

      第二類,區域間經濟差距分析。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世界經濟日益朝著多極化的方向發展,中國區域間經濟增長差異也在不斷擴大,關于各地區增長差異和國際貿易對一國經濟增長影響的研究大量涌現,研究焦點主要集中在對全要素生產率的計算和分解上。例如,根

      edward和denison[9]的研究,全要素生產率可分解為技術進步、技術效率和要素(即資本、勞動和自然資源)配置效率。而樊綱等[10]、汪鋒等[11]以及胡曉珍等[12]也嘗試將制度因素引入,多方面考察區域增長差異的終極原因。

      第三類,產業增長因素分析。north[13]集中研究了1600—1850年間的海洋運輸業生產率提高的原因,發現此期間海洋運輸業并沒有重大的技術進步發生,認為其生產效率的提高主要來源于制度創新,即經濟組織和市場制度的改善。而rae和ma[14]對中國農業生產率進行了詳盡的分析,張軍等[15]則對中國工業(包括國有工業和鄉鎮企業)生產率進行了研究。資本、勞動、技術和制度是影響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袁新華等[16]分別從這些方面對比探討了制度變革對漁業經濟增長的貢獻水平。

      總體來說,現有文獻多是根據范圍及對象的不同來研究經濟增長的差異及其背后的原因,國民經濟、區域經濟和產業經濟是比較典型的三個層次,可持續發展理念在這三個層次上也有著不同程度的實施。但不少研究者直接將制度因素體現在c-d生產函數中,無論是將其內生還是外生,都試圖得到理想的結果,最終卻沒有給出令人信服的理論說明或推導演示,制度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評價至今仍缺乏堅實的理論和數理基礎,更沒有在經濟學領域達成共識。

      2基于要素稀缺性

      在田園經濟時代,自然資源較為豐富,人口相對稀少。“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成為古典政治經濟學勞動價值論的形象說法。人口增長成為帶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但隨著“資源絕對稀缺論”和“資源相對稀缺論”的提出,研究者發現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才是決定國民財富增長的主要因素,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則依賴于資本要素的積累。國民收入投入到生產勞動的比例越大,國民經濟增長的速度越快。后來又經過研究發現,進入工業革命后,技術進步相比資本和勞動,逐漸成為解釋經濟長期增長的關鍵。而becker[17]和schultz[18]等研究者又對此進行了深入探討發現,提高工人的技術知識和技能是保證人均資本持續增長的根本。

      近些年,經濟增長動力的分析越來越復雜,標準的經濟增長理論也開始嘗試把一些原有的既定因素和沒有考慮到的因素囊括進來,特別是制度因素。制度經濟學派認為“不涉及制度就不可能解釋經濟增長率上的持續差異” [19],特別是對于中國式的轉軌經濟國家的崛起。同時,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世界先后爆發了兩次能源危機,自然資源和環境的稀缺性開始得到廣泛的關注。以循環經濟為代表的增長方式轉變先后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傳播。制度和資源環境因素日益增加的重要性對經濟增長要素分析及其效率問題的研究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前者要求制度量化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后者則需要科學地選擇能夠代表可持續發展的綠色指標。

      循環經濟作為一種新的增長模式,其發展動力分析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而綜合考量資本、勞動、自然資源、技術和制度對循環經濟推廣的影響,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因此,本文將在以往文獻的基礎上統籌考慮新時期中國經濟增長問題,以循環經濟為切入點研究可持續發展的一般規律。

      3循環經濟視角下的經濟增長

      從20世紀后半期開始世界經濟不斷遭遇資源環境問題,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的兩次石油危機更是將資源環境問題推到最前沿,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逐漸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在當代,經濟體的快速增長和持續發展共同構成世界各國經濟活動及學術研究的主題。中國從20世紀后半期陸續出臺了一系列保護資源環境的法規政策,以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和加強環境規制,國民經濟追求在最大化利用資源環境的同時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增長。

      20世紀90年代,中國正式引入循環經濟,并作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在全國試點推廣,特別是在資源能源產業、耗能大戶和環境影響嚴重的領域。不同于以往高能耗、高污染和低附加值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循環經濟提倡“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閉環流動型經濟模式,追求生產要素更高的使用效率和更少的環境破壞。近二十年來,循環經濟發展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可持續發展的成效。

      根據現有經濟增長理論,要素積累、技術進步和制度創新是促使經濟增長和產業發展的主要動力。資本、勞動、自然資源、技

      術和制度是影響循環經濟在產業發展中發揮作用的重要因素。主流經濟學也認為,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和加強環境保護通常有兩種辦法:一是提高生產要素的質量,包括機器設備的更新、勞動力素質的提升和原材料材質的改善。二是改進生產要素的組合方式,減少不可再生資源的使用和替代環境污染大的生產工藝。這相當于引入一種新的生產函數,是資本、勞動、自然資源、技術和制度的一種重新組合。但現有研究還沒能夠將這種變化科學地體現在生產函數變化形式上,對于技術和制度與產出之間的建模存在很大的爭議,而這兩點恰恰是考察循環經濟發展成效的關鍵要素,這也是本文力爭解決的問題。

      鋼鐵工業既是典型的原材料和基礎產業,又是資源密集型與能源密集型產業。在為人類提供生產、生活資料的同時,對環境也造成一定的壓力,其中蘊含著諸多減量化、再利用以及資源化的可能性,在實施循環經濟上具有較大潛力。早在1978年,國家冶金部就對鋼鐵工業能耗與世界工業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進行過調查,并制定計劃,革新改造,組織節能培訓,先后制定了燒結、焦化、煉鐵、煉鋼和軋鋼等14個工序節能規定,隨后還印發了《鋼鐵工業節能技術三十例》,使行業節能上了一個大臺階。1983年,冶金部進一步向國家提出了《鋼鐵工業以發展連鑄技術為中心提高成材率的措施方案(草案)》,使中國連鑄比和鋼的成材率節節上升。2005年,國務院和發改委又分別了《關于做好建設節約型社會近期重點工作的通知》和《鋼鐵產業發展政策》,強調鋼鐵工業的節能減排[20]。

      雖然近幾年中國鋼鐵行業節能減排取得了巨大進步,但是按行業分能源消耗量排名依然處于第一位,從全國能源消耗比例看,還存在著小步上升的趨勢(如表1所示)。在工業廢水、so2、固體廢物排放中,只有工業廢水排放比例在逐漸減少,工業so2排放比例還有微弱的上升勢頭,而工業固體廢物排放比例則存在一定的波動。鋼鐵行業循環經濟的深化還面臨著巨大的問題,因此,以鋼鐵行業為例來研究循環型經濟增長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同時也區別已有的對一國循環經濟發展機制的研究視角。

      三、以鋼鐵行業為例的實證分析

      圍繞著生產關系的經濟學解釋,研究者已經建立了許多描述經濟增長的計量模型。柯布—道格拉斯函數(c-d生產函數)是其中具有重要地位,也是經濟學中使用最為廣泛的生產函數。它模式簡便,卻也是最具爭議的領域。不少文獻直接假定α+β=1,默認研究對象符合規模報酬不變,卻忽視了現實中的一國、一地區或某產業很難在長期內保證最佳規模,甚至是接近最佳規模的情況。而且要素間除了有可能的共線性外,還有可能存在非線性關系,這些都使得c-d生產函數的實證研究效果大打折扣。

      一般認為,資本和勞動是生產關系形成的兩個基本要素,也是構建生產投入產出關系計量模型的基本指標。但隨著經濟增長研究的深化,技術、自然資源和制度等成為解釋經濟增長的新要素,而現有研究卻沒有對此達成共識,給出一個合理反映要素投入和產出關系的生產函數,特別是對于制度的衡量和量化存在很強的隨意性。相比之下,dea模型由于沒有要求生產函數的具體形式,也沒有對變量的內生性質和外生性質進行特殊的限制,只需模型中的變量存在投入產出關系即可,成為目前分析投入產出效率和因素影響的常用方法之一。因此,本文嘗試通過隨機有效前沿分析方法,從生產三要素、技術以及制度因素三方面構建相關指標,研究鋼鐵行業的生產決定過程,探討上述各要素在循環經濟背景下鋼鐵行業產出決定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并在此基礎上分析鋼鐵行業產出與各制約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具體來說,首先,通過兩步dea,將制度因素納入經濟增長理論框架,對中國七個區域鋼鐵行業的循環型增長進行投入產出效率分析,重點提煉出技術和制度效率水平。其次,運用反映區域比較優勢的截面分析考察中國鋼鐵行業資本、勞動、自然資源、技術和制度的影響程度。最后,通過協整方法研究要素之間可能存在的變動關系,以得出比較客觀的結論和建議。 為了能夠反映區域比較優勢對循環經濟背景下鋼鐵行業產出的截面效用影響,且鋼鐵行業在中國的發展帶有顯著區域布局特征,本文將全國劃分為華北(hb)、東北(db)、華東(hd)、華中(hz)、華南(hn)、華西(hx)以及西北(xb)七個區域,根據各省市的指標值采用算術平均的方式獲得相應的勞動、

      資本、自然資源、技術和制度量化指標,并據此截面劃分口徑,利用1995—2010年的相關量化指標建立相應的面板數據分析模型,以體現鋼鐵行業發展的區域布局特點,同時設定區域為研究對象,避免了部分省市數據缺失導致的實證分析結果可信度不高的問題。

      1技術投入指標的量化

      由于通過年鑒數據很難直接獲得有關鋼鐵行業用于循環經濟發展的科技投入及相關指標,因而本文并沒有直接在指標設置中使用年鑒相關數據,而是通過dea法,對循環經濟背景下鋼鐵行業的投入產出效率進行計算,并以此投入產出效率值作為衡量循環經濟背景下鋼鐵行業科技投入的量化指標。在dea 計算過程中,以投入產出效率表示的技術效率值是一個相對指標,并不能代表循環經濟背景下鋼鐵行業科技投入的絕對水平,但這個以相比指標表示的科技投入水平并沒有影響到本文的分析結果,本文著重分析科技投入的時序變化對循環經濟背景下鋼鐵行業產出的影響,強調的是一種基于時序分析的趨勢研究,而不是具體投入指標水平的量化研究。

      循環經濟背景下鋼鐵行業的產出指標應包含兩方面內容:一是反映生產經濟價值的物量指標,本文選取鋼鐵行業單位能源消耗的鋼產量反映鋼鐵行業的經濟產出,該指標不僅能反映行業生產的總量變化,同時也能反映出行業的經濟生產效率。二是反映生產外部性的環境指標,本文選取單位能耗下的鋼產量來描述經濟生產對資源環境的影響程度,其數值越大表明經濟生產給資源環境帶來的壓力越小,循環經濟活動效果越顯著。兩個產出指標通過各自的方差貢獻率進行賦權匯總,得到綜合的產出指標。遵循傳統的生產要素指標設置方法,從資本、勞動和自然資源三個角度出發選取產出的投入指標,本文分別選取固定資產凈值年均余額、年末職工人數和鋼鐵工業煤炭消耗量作為衡量循環經濟背景下鋼鐵行業生產的投入量化指標。相關的dea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各區域循環經濟背景下鋼鐵行業的技術效率大致呈現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趨勢。在2000年左右,循環經濟背景下鋼鐵行業的技術效率達到最低,2000年之前技術效率呈現出下降的趨勢,而2000年之后技術效率則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中國清潔生產等循環經濟戰略部署集中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先后進行了多次培訓和試點工作,因而1995年以來中國鋼鐵行業技術效率經歷了高開低走再上升的過程主要源于最初循環經濟發展較高的邊際效用,2000年之后中國鋼鐵行業技術效率的上升趨勢主要源于國企改革帶來的制度紅利,特別是大中型國有鋼鐵企業體制的改進,以及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進一步強化和改進了循環經濟導向的技術投入和效率。

      2制度指標的量化

      制度指標的量化一般是通過構建相關指標體系的方法完成的,但指標體系的構建往往具有主觀性,且制度相關指標數據較難獲取,因而通過構建指標體系,并加以一定的賦權方法獲取表征影響循環經濟背景下鋼鐵行業產出的制度量化指標是很難實現的。結合技術投入量化指標的獲取方法,本文采用了兩步dea結果差值的方法來獲取用以反映影響循環經濟背景下鋼鐵行業產出的制度量化指標。在技術投入量化指標獲取的第一步dea計算過程中,并沒有考慮制度變量對循環經濟背景下鋼鐵行業投入產出效率的影響,而是在第二步dea計算過程中,將能夠反映制度因素的相關變量考慮到循環經濟背景下鋼鐵行業投入產出效率的計算模型中,據此可以得到考慮制度因素影響后的循環經濟背景下鋼鐵行業產出的技術效率。比較考慮制度因素影響后的技術效率與未考慮制度因素影響前的技術效率,兩者間的差值反映了制度因素對循環經濟背景下鋼鐵行業產出的影響,可以作為影響循環經濟背景下鋼鐵行業產出制度因素的量化指標。本文選取政府支出占gdp比重、國有企業工業增加值占全社會工業增加值比重、進出口總額占gdp比重、研發支出占gdp比重以及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作為衡量影響鋼鐵行業投入產出效率的制度政策調整指標,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對其提取公因子,得到綜合的調整指標,將其作為dea的投入指標進行第二步的dea分析,最后將兩步dea投入產出效率的差值作為衡量影響循環經濟背景下鋼鐵行業產出的制度量化指標。相關結果如表3所示。

      注:下標2表示未考慮制度因素前和考慮制度因素后的投入產出效率量化結果的差值,其實質是剔除制度因素后投入產出效率的水平。

      由表3可知,制約循環經濟

      背景下鋼鐵行業產出的制度變量影響程度出現了先增強后弱化的趨勢。其中2000年之前,制度變量呈現出不斷強化的趨勢,說明中國鋼鐵行業循環經濟發展受到制度因素不斷增強的正面影響,也就是說,2000年前后中國的節能減排、國有企業改革等制度改進和相關促進政策所釋放的邊際效用處在一個較高的水平。2000年之后,制度變量表現出不斷弱化的趨勢,鋼鐵行業的發展呈現出市場導向,在制度建設得到一定完善的情況下,法規政策對鋼鐵行業產出的影響在下降,市場因素成為鋼鐵行業發展的內在驅動力。

      四、循環經濟背景下鋼鐵行業產出的制約因素分析

      在得到影響循環經濟背景下鋼鐵行業產出的制度和技術量化指標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建立基于面板數據的回歸模型,以考察資本(k)、勞動(l)、自然資源(n)、技術(a)和制度(g)因素對循環經濟背景下鋼鐵行業產出的影響程度,相關計量模型如下:

      相關面板數據分析結果表明需采用固定效用變截距模型,各系數檢驗結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面板數據模型通過了顯著性檢驗,且調整后的判定系數為0778,具有較高的擬合優度,面板數據固定效用變截距模型擬合效果較好。在影響循環經濟背景下鋼鐵行業產出的相關因素中,資源的投入、技術效率以及制度環境都對鋼鐵行業循環經濟發展起到推動作用。其中,比較技術效率和制度環境,技術效率對鋼鐵行業循環經濟發展的影響程度遠遠超過了制度環境的影響。一方面,制度環境有利于鋼鐵行業循環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鋼鐵行業循環經濟發展主要是依靠自身技術創新投入的增加來完成的,而不是單純被動地受制度政策限制來發展循環經濟。勞動和資本的投入與循環經濟背景下鋼鐵行業產出呈現出負相關關系,說明循環經濟背景下鋼鐵行業勞動和資本的投入與產出相比有投入過剩的現象,特別是勞動的投入,而資本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配置低下問題,因而還需繼續優化要素配置結構,轉變生產模式。通過固定效用分析可知,西北和華東地區的固定效應較大,說明西北和華東地區鋼鐵行業在循環經濟發展過程中具有較強的區域優勢,相反,西南地區固定效用為-7294,鋼鐵行業在循環經濟發展過程中具有較弱的區域優勢。  表4面板數據固定效用變截距模型相關檢驗結果

      為了更好地研究循環經濟背景下鋼鐵行業產出決定過程,本文對制約鋼鐵行業產出的各相關因素進行協整檢驗,以考察各制約因素間是否存在長期穩定的作用關系。具體檢驗結果如表5所示。

      相關檢驗結果表明,影響循環經濟背景下鋼鐵行業產出的制約因素間存在一個長期穩定的協整關系,即資本和勞動的投入都對技術進步有影響,但技術進步的主要來源是依靠資本的投入來完成,勞動在技術進步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相對較弱。在鋼鐵行業循環經濟發展過程中,技術效率的提高主要是依靠資本的投入,相對而言,人力資本對技術效率的提高影響程度則較弱。

      五、結論與建議

      本文立足于國民經濟增長實踐,考慮發展中越來越重要的制度和資源要素,基于主流經濟學的學理分析,從循環經濟視角探討經濟增長問題。利用dea法對1995—2010年間中國七個區域鋼鐵行業的發展進行投入產出效率分析,突出說明技術和制度因子的效率水平以及其發展趨勢,并運用反映區域比較優勢的截面分析考察中國鋼鐵行業資本、勞動、自然資源、技術和制度等因素的影響程度,最后通過協整方法研究了要素之間可能進一步存在的相關關系。依次得出如下三方面結論:

      第一,自然資源、技術和制度對單位能耗下的鋼產量有正相關的影響,也就是說,這三個要素對于鋼鐵行業循環經濟模式下的鋼產量具有積極的提升作用。其中,技術的相關系數要更高一些,說明近些年中國鋼鐵行業產出的提高更多的是依靠技術的投入。另外,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的國有體制改革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等配套政策釋放了較強的技術創新力量,制度的創新也在一定的時間點發揮著直接和間接的促進作用,但技術進步儼然已成為中國鋼鐵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而資源投入的正相關關系則在很大程度上驗證了鋼鐵行業是資源密集型產業的屬性。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分析發現勞動和資本的投入與鋼產量呈反比關系,說明中國循環經濟模式下的鋼鐵行業存在勞動力過剩和資本配置效率不高的問題,特別是勞動力的使用還存在很大的改進空間。

      第二,技術、資本和勞動間存

      在一個協整關系,其中,資本與技術間的相關關系較勞動和技術間的相關關系強,鋼鐵行業技術進步主要是依靠資本和勞動的投入,而且資本的作用最大。另外也可以說明,中國鋼鐵行業的技術進步比較倚重模仿和引進,技術多以成套設備和技術專利的大規模資本投入為主。

      第三,從區域優勢角度出發,西南、東北、華北、華南、華中、華東、西北地區的區域優勢依次增強。但通過方差分析,七個區域循環經濟背景下鋼鐵行業產出存在顯著的差異,其中f統計量值為8134,p值為0000,說明區域地理位置對鋼鐵行業具有重要影響。這一方面與鋼鐵行業的資源依賴性分不開,更與各地區市場經濟發展程度有關,特別是因各地區技術創新水平、習慣和相關促進政策及制度約束不同而造成的巨大差異,這也為中國區域經濟增長差異化研究提出了新的課題。

      根據以上結論,在未來較長時間內,資本投入雖然還是中國鋼鐵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但應盡可能地減少技術對其投入的依賴性,鼓勵以人力資本為主的自主創新和項目創新,不斷提升中國勞動力總體水平。制度與循環經濟發展關系密切,但分析結果并沒有明確指出制度在經濟增長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而過分依賴或強調制度創新并沒有根據。技術進步、人力資本提升和資本合理配置都是影響中國經濟走向的重要因素,它們彼此的配合才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不同時期,生產要素對經濟增長的制約作用不同,因而只分析各要素的貢獻率遠遠不夠,更要明確要素之間的彼此牽連和作用關系,以及辨明不同時期起著關鍵作用的要素。當前中國循環經濟已經踏上低能耗、低排放的發展之路,但是最初由節能減排釋放的巨大邊際效用正出現弱化的趨勢,未來一段時間,技術進步將是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制度創新、人力資本提高和資本投入結構優化則發揮著積極配合和支持作用。

      參考文獻:

      [1]solow,mr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56,70(1):65-94

      [2]romer, pm 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0,98(5):71-102

      [3]lucas, er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8,22(1): 3-42

      [4]becker,sg, murphy,mkthe division of labor, coordination costs, and knowledge[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2,107(4):1137-1160

      [5]劉明興,陶然,章奇制度、技術和內生經濟增長[j]世界經濟文匯,2003,(6):64-80

      [6]易綱,樊綱,李巖關于中國經濟增長與全要素生產率的理論思考[j]經濟研究,2003,(8):13-20

      [7]胡鞍鋼未來經濟增長取決于全要素生產率提高[j]政策,2003,(1):29-30

      [8]董祥海,李升c-d生產函數的一種改進模型[j]大眾科技,2004,(10):17-19

      [9]edward,fd,denison,efthe sources of economic growth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alternatives before us[r] new york: committe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196276-92

      [10]樊綱,王小魯,張立文,朱恒鵬中國各地區市場化相對進程報告[j]經濟研究,2003,(3):9-18

      [11]汪鋒,張宗益,康繼軍企業市場化、對外開放與中國經濟增長條件收斂[j]世界經濟,2006,(6):48-60

      [12]胡曉珍,張衛東,楊龍制度環境、技術效率與區域經濟增長差異[j]公共管理學報,2010,(2):79-88

      [13]north, d csources of productivity change in ocean shipping, 1600—1850[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68,76(5): 953-970

      [14]rae,a, ma, h projecting chinas grains and meats trade: sensitivity to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growth[r]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trade research consortium annual general meeting,200314-16

      [15]張軍,施少華,陳詩一中國的工業改革與效率變化——方法、數據、文獻和現有的結果[j]經濟學(季刊),2003,(4):1-38

      [16]袁新華,李彩艷,繆為民我國漁業經濟增長的制度經濟學分析[a]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2008中國漁業經濟專家論壇論文集[c]2008180-187

      [17]becker,sginvesment in human

      capital: a theoretical analysi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62,70(5):9-49

      [18]schultz, wt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1,51(1):1-17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区6| 国产亚洲精品美女2020久久 | 亚洲a∨无码精品色午夜| 久久久亚洲欧洲日产国码aⅴ| 亚洲成av人影院| 亚洲色偷偷狠狠综合网| 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 亚洲美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久久久妻妇 |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久久久久|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久久2020| 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亚洲精品福利你懂|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精品一区| 亚洲AV无码之国产精品|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俺去了| 亚洲国产精品ⅴa在线观看| 亚洲乱妇熟女爽到高潮的片| 亚洲GV天堂无码男同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mⅴ在线观看| 亚洲avav天堂av在线网毛片| 国产亚洲精品91|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ⅴ蜜臀色欲| 亚洲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国产亚洲精品麻豆| 亚洲AV无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热久久| 亚洲成a人片77777群色| 亚洲成a人片在线看|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四页|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人人| 亚洲人成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青草影视| 亚洲精品免费在线视频| 亚洲伊人精品综合在合线|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mv| 亚洲阿v天堂在线2017免费| 亚洲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天堂| 亚洲天堂2017无码中文|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亚洲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