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嬰幼兒口腔健康管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保育人員;在職培訓;臺灣
無論是在幼兒園、托幼機構還是家庭中,幼兒的保育工作都是促進幼兒健康成長和發展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1995年,國家勞動部組織有關專家制定了《保育員國家職業技能標準(試行)》和《家庭服務員國家職業技能標準(試行)》,對保育人員應該接受何種培訓、擁有何種技能進行了詳細的規定。自當年起,能夠在正規托幼機構和幼兒園中從事保育工作的人員必須通過國家職業資格考試并持有相應證書。
在我國臺灣省,“保育人員”也被稱作“保母人員”,對于保母人員的專業培訓有著嚴格而全面的系統。本文就臺灣省關于保姆人員培訓的文獻進行梳理和評介,從中對我國大陸地區保育人員的專業技能培訓獲得啟示。
一、臺灣省保母人員專業訓練的歷史演變
臺灣省保母人員的訓練始于1987年臺北市政府委托臺北家庭扶助中心(現更名為臺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臺北分會南區分事務所)試辦“鄰里托兒-保母訓練”,1989年起臺北市政府正式委托民間團體辦理保母人員訓練方案,每期上課60小時;高雄市則是自1989年和高雄家扶中心合作推動“家庭托育人員服務訓練”;1992年起,全省各縣市陸續開辦保母人員基礎訓練;1997年《兒童福利專業人員訓練實施方案》規定保母人員至少需訓練滿80小時才可以參加保母人員技術士技能檢定,各縣市政府與民間團體陸續開辦保母人員訓練,協助有醫院從事保母工作者參與保母人員技術士考試,以提升保母人員的素質。
1987年臺北市政府委托臺北家扶中心辦理免費的保母人員訓練,訓練課程內容為:①嬰幼兒營養與食物調配;②嬰幼兒發展與輔導;③嬰幼兒保育(衛生保健);④嬰幼兒教育與實習;⑤親職溝通;⑥嬰幼兒服務的展望;⑦家庭托育中心的環境;⑧嬰幼兒溝通;⑨嬰幼兒游戲與玩具;⑩鄰里托兒服務之認識;⑪兒童保護觀念與作法;⑫嬰幼兒疾病;⑬親子關系與管教;⑭托兒的法律常識;⑮專題演講與討論等。
1997年臺灣省內政部規定保母人員的基礎訓練類別為職業倫理、嬰幼兒托育、幼兒發展、嬰幼兒保育、嬰幼兒衛生保健、嬰幼兒生活與環境與親職教育,課程內容如表1:
2000年臺灣省內政部兒童局以《社區保母支持系統實施計劃》作為推動保母人員督導管理制度之依據,將保母人員的督導管理內容分為職前訓練、媒合轉介與支持輔導(包含咨詢、家訪輔導、在職訓練),同時將保母人員的基礎訓練界定為保母人員的職前訓練,是參加保母人員技術士技能檢定的資格條件。自此,臺灣省保母人員訓練分為了職前訓練與在職訓練兩種。
2005年內政部兒童局將保母人員職前訓練的核心課程修訂為7學分126小時,職前訓練的核心課程包括兒童及少年服務法規、嬰幼兒發展、親職教育、托育服務概論、嬰幼兒環境規劃及活動設計、嬰幼兒健康照顧、嬰幼兒照護技術等七類。保母人員職前訓練的核心課程內容如表2:
從職前訓練的核心課程內容可以了解到臺灣省保母人員應具備嬰兒發展、健康照顧、營養、托育環境規劃、學習活動設計、托育相關政策法規、親職教育等知識與技能,對于只完成了臺灣省義務教育或者非幼保相關科系畢業者必須先接受保母人員職前培訓的核心課程,完成核心課程訓練才能參加臺灣省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舉辦的保母人員技術士技能檢定。
而從臺灣省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制定的《保母人員技術士技能檢定規范》可知,保母人員檢定范圍包括學科及術科測驗兩部分。學科部分,主要是測驗兒童及少年福利專業人員保母人員核心課程的內容,即職業倫理、嬰幼兒托育導論、嬰幼兒發展、嬰幼兒保育、嬰幼兒衛生保健、嬰幼兒生活與環境和親職教育的內容。術科測驗則包括游戲學習區、清潔區、調制區、安全醫護區等技能檢定。
從保母人員專業訓練發展的演變可知,在專業訓練上是由局部地區擴展到全省實施的,訓練時數由80小時增加至126小時。訓練期分為職前訓練與在職訓練,并由職前訓練與保母技術士技能檢定兩部分相結合,強制非幼保相關專業者接受專業訓練。
二、臺灣保母人員在職訓練的實施
臺灣省保母人員在職培訓開始于1999年,臺北市政府委托信誼基金會與臺北家扶中心試辦了“保母督導系統”。該系統首次以訓練、媒合以及督導三合一的方式,讓完成訓練的保母人員能繼續接受督導——一方面給于保母人員支持,另一方面透過督導系統督導保母人員的托育品質。2000年臺灣省內政部兒童局正式將保母人員的在職訓練納入《社區保母支持系統實施計劃》的文本中,以提升保母人員照顧幼兒的服務品質。
(一)保母人員的在職訓練
臺灣省內政部兒童局自2000年起規定各縣市的社區保母系統每年必須辦理系統內保母人員的在職訓練,訓練經費由內政部兒童局補助;未參加訓練的保母必須退出社區保母系統,完成訓練后才能重新加入社區保母系統。由于大多數保母人員的托育時間為星期一到星期五,所以社區保母系統多利用假日舉辦保母人員的在職訓練。同時,為了節省訓練經費與訓練時間,一般而言在職訓練多采用密集式課堂授課方式進行。
各社區保母系統對保母人員安排的在職訓練內容多以內政部兒童局每年所規定的訓練內容為范圍進行課程規劃,并且在辦理保母人員在職訓練前必須將訓練計劃陳報各縣市政府備查。2007年內政部兒童局《社區保母系統實施計劃》規定,保母人員必修的在職訓練內容為:兒童保護、衛生保健、發展遲緩兒童篩檢、嬰幼兒發展與學習、保母情緒管理、托育倫理。2008年規定保母人員必修的在職訓練內容為:分享育兒照顧新知、育兒經驗分享、提升保母自我照顧能力、兒童保護、衛生保健(視力保健、口腔保健以及健康)、發展遲緩兒童篩檢保育、嬰幼兒發展與學習、保母情緒管理、意外事故預防與處理、托育倫理等。
(二)臺北市保母人員的在職訓練
將2006年至2008年臺北市所辦理的保母人員在職訓練課程內容警醒歸納整理如下表:
表3:2006年至2008年臺北市保母人員在職訓練內容一覽表
年 在職訓練內容
2006 幼兒腸胃功能認識與保健、中年婦女之身心適應、嬰幼兒過敏疾病認識與照護、嬰幼兒衛生與保健、幼兒生活教養、保母日志撰寫、嬰幼兒感覺統合與潛能開發、兒童保護、口腔清潔與齲齒防治、嬰幼兒身體發展與醫療保健、行為觀察與處理原則、游戲學習設計、保母情緒管理、嬰幼兒按摩理論與實務、嬰幼兒副食品、親子活動設計、說故事研習營、幼兒創意語文、兒童發展遲緩、社區保母系統計劃說明、急救CPR、更年期婦女的保健、談幼兒情緒、親職溝通、如何與家長簽訂保母任務契約、動手做玩具、哺育母乳、保母責任險說明、嬰幼兒發展評估相關資源整合及運用、0-3歲幼兒發展認識與協助、培養嬰幼兒注意力、幼兒聽力發展認識與協助、應用音樂啟發嬰幼兒學習與發展、嬰幼兒意外緊急處理、保母與家長溝通技巧、嬰幼兒營養之均衡發展、早產兒的居家照顧、家庭托育環境的規劃與布置。
2007 新生兒與嬰兒疾病觀護與急救、從營養與副食品談嬰幼兒健康、幼兒常用食品營養成分與體質關系分析、0-3歲親子音樂游戲、危機預防與處理、從清潔與收納談托育環境維護、保母托育相關政策、各類營養素對各年齡層之重要性、嬰幼兒急癥的處置與照護、由醫學觀點看學習障礙、感覺統合、幼兒語言發展與唇腭裂幼兒之照護、幼兒獨立人格訓練、幼兒按摩技巧、育兒工作者易發生的職業傷害、受虐兒童與目睹家暴的認識與處遇、兒童視力保健、0-4歲發展檢核表實作技巧、嬰幼兒教具制作、0-6歲兒童行為改變技術、說故事研習、保姆情緒控制管理、保母專業倫理、兒童哲學與教學、如何幫助情緒障礙的孩子、托育事件個案探討、文化古跡參訪、意外保險、游戲治療活動設計、保母職場壓力管理及心理調適、學齡前幼兒口腔保健、用藥安全、保母與家長的溝通技巧、嬰幼兒發展檢核、以只能治療角度看0-3歲的幼兒發展、保母形象建立、會談技巧、兒童托育政策與居家式兒童照護服務管理自治條例說明、保母系統與勞動權益、嬰幼兒常見的皮膚病、早產兒照護、嬰幼兒意外預防與處理、0-3歲激發孩子的學習潛能、0-3歲分離焦慮情緒與處理、寶寶腹瀉與便秘的預防與照護、新生兒的照護、發展遲緩兒童篩檢、嬰幼兒發展與學習、嬰幼兒的感覺統合、嬰幼兒的安全-CPR。
2008 意外傷害預防與處理、幼兒腦力潛能開發、托育經驗分享、如何與0-3歲幼兒說故事、如何培養孩子學習力、專注力、記憶力、托育契約權利義務說明與簽訂原則、保姆自我照顧分享、公共衛生與傳染病預防、圖書故事與幼兒發育、幼兒色彩學、幼兒游戲心理與行為、善用學習策略提升學習成效、傳媒對幼兒早期發展的影響、多元文化與幼兒教育、家庭與法律、兒童發展篩檢介紹、保母情緒與壓力管理、早產兒居家招呼、系統政策及托育輔助業務說明、0-2歲嬰幼兒適性發展游戲活動設計、衛生保健(視力、口腔及)、新CPR訓練、兒童保護、穿出自信(保母形象管理與溝通)、嬰幼兒良好飲食習慣、認識孩子與照顧者的依附關系、有效的家計管理、認識母乳、認識兒虐與法律常識、增進幼兒適當的表達能力與改善構音、托育環境規劃與安全、嬰幼兒的發展與學習、托育倫理、寶寶日記書寫技巧、如何和家長做有效的溝通。
臺北市保母人員的在職訓練從1999年起實施已10年,起初由臺北市政府委托民間團體辦理,2000年起依照臺灣省內政部兒童局的規定由各社區保母系統辦理。多年來各社區保母系統辦理的保母人員在職訓練為配合保母的時間多于假日舉辦,訓練方式則以課堂講授方式進行,在職訓練內容依循當年臺灣省內政部兒童局規定的必修課程進行調整和規劃。
綜上所述,從臺北市各社區保母系統自2006年至2008年所舉辦的保母人員在職訓練內容觀之,每年的在職訓練內容差異并不大,這應該與內政部兒童局已對保母人員在職訓練課程內容做了原則性規范有關。而各區保母系統辦理保母人員在職訓練前亦會參考保母人員的建議對訓練內容進行調整,保母人員多建議增加工作上需要的知識技能或保母人員自我照顧的需求。
三、對我國大陸地區保育人員專業培訓的啟示
對臺灣省保母人員職業培訓的歷史沿革以及訓練課程內容的梳理,可以看出在臺灣省對于保育人員訓練的內容不僅包括了幼兒保育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同時也涵蓋了對于專業倫理和個人發展的素質培訓。
而在我國的大陸地區,對于保育人員的專業培訓目前還只是對職前培訓有著嚴格的要求,在職培訓并未有著明確的規定以促進其繼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技能標準》中對于保育員的要求來看,對于保育員的專業培訓內容還僅僅是關注對幼兒生理心理的了解、幼兒常見疾病和護理方法以及對幼兒教育保育的技能等,而對于保育人員的專業倫理、職業發展、與家庭和幼兒的溝通以及共創支持保育人員專業發展平臺的關注較少。
基于以上對于我國臺灣省保育人員專業培訓的述評以及對于我國大陸地區保育人員培訓的比較,可以看出我國大陸地區可以在保育人員的專業倫理、在職培訓、專業發展以及職業生涯規劃等方面給予更多的重視,為提高保育人員自身素質和保育質量打造更好的平臺。
參考文獻:
[1] 關于頒發保育員、家庭服務員國家職業技能標準的通知[J].創業者,1997(6)
[2] 李慧娟.家庭保母訓練方案之評估研究——以臺北家庭扶助中心鄰里托兒服務方案為例[D],1989
[3] 臺灣省內政部.兒童福利專業人員訓練實施方案,1997
[4] 臺灣省內政部兒童局,兒童福利專業人員保母人員核心課程,2005
[5] 臺灣省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保母人員技術士技能檢定規范,2007。
[6] 臺北市政府社會局.臺北市政府社會局試辦保母督導系統計劃,1999
[7] 臺灣省內政部兒童局.社區保母支持系統實施計劃,2000
[8] 臺北市政府社會局.臺北市政府社會局90年度業務報告,2001
[9] 張美美.臺北市保母人員在職訓練需求之研究,2009
[10] 臺北市政府社會局.臺北市政府社會局97年度業務報告,2008
【摘要】近年來,我國的幼兒手足口病進入一個高發時期,手足口病疫情開始大幅回升,防治形勢日趨嚴重。雖然手足口病是一種完全可防可治的高傳播性的傳染病,但是幼兒作為特殊的易感人群,要做到有效的防治,我們就必須發動全社會的力量去共同努力。
【關鍵詞】手足口病,幼兒,傳染病,幼兒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FMD)是一種常見傳染病,主要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柯薩奇病毒A16(CA16)和腸道病毒71型(EV71)是本病的主要致病原。手足口病發病在全年均有可能發生,主要發生于夏、秋季節,手足口病發病人群以學齡前兒童為主要發病對象,成人也有得病可能,其中3歲以下嬰幼兒發病率最高。感染手足口病后,患者體內只會獲得該病毒的免疫力,對其它類型病毒交叉感染無免疫能力,患者有可能會同時出現其它的并發癥。手足口病的潛伏期一般為2-10天,平均為3-5天。手足口病傳染性極強,傳播途徑廣,傳播速度快,在短期內即可造成大范圍流行,社會影響大。因此對幼兒手足口病的防治尤其是重癥患兒的治療就變得非常重要。
一 早期識別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的治療目前尚無預防用的疫苗,這種病屬于可預防的疾病,一旦發病只要早發現、早治療,完全可防可治。手足口病普通病例癥狀一般表現為急性發病,口腔內部黏膜出現散狀1-3mm大小的皰疹,手心、足趾表面以及指、趾間的皺褶處出現斑丘疹、皰疹,臀部皮膚也會發生同樣的癥狀,皰疹周圍一般會出現炎性紅暈,皰內液體部分相對較小。手足口病并發時會出現發熱,并伴有流涕、咳嗽、無食欲等類似感冒的癥狀表現。另外,有部分病例僅表現為皮疹或者皰疹性咽峽炎。重癥病例的表現有:少數病例(尤其是小于3歲者)出現神經系統發生損傷,伴有心肌炎、循環衰竭、肺水腫等嚴重的并發癥,高熱出現38~40℃的體溫,嚴重時危及生命。因此,對家長來說,無論發現孩子出現上述的任一種癥狀,都應立即送孩子到具有專業資質的醫院就診。
二 保護易感人群
手足口病患者中0-5歲嬰幼兒占發病人群的97%,屬于重度易感人群。主要是因為這一階段嬰幼兒免疫力不全,對疾病傳播的抵抗能力極差,因此需要家長和幼教機構重點保護該年齡段的嬰幼兒,避免發生傳染。
手足口病多發生在嬰幼兒聚集場所,據統計數字顯示,托幼機構的發病人數占整個幼兒發病人群一半左右,因此需要家長在該病易發高發季節提前做好各種預防工作,而且要在疾病流行期間盡量避免帶兒童到人口聚集的地方,尤其是兒童聚集的地方。減少到空氣流通不暢的公共場所的次數以減少被感染的機會。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搞好環境衛生和個人衛生,注意食品安全衛生,把好病從口入這一關,飯前便后和外出歸來要用香皂給兒童洗手,不要讓兒童喝生水、吃生冷事物。家人在接觸孩子時,也需要嚴格注意自身的健康和衛生狀況,以免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加強對嬰幼兒的護理,注意補充營養、休息,保證食物新鮮,適度曬曬陽光,平時讓兒童多飲水,做好口腔衛生,預防細菌感染,餐后需用溫水漱口。體質較差者可注射免疫球蛋白,增強免疫力。
三 切斷疾病的傳播途徑
手足口病具有傳染性強,傳播方式多,傳播速度快的特點。病毒主要通過人群間的密切接觸傳播,傳播方式主要是通過患者咽喉的分泌物以及唾液中的病毒,以飛沫形式傳播到呼吸道感染新的感染者;病毒還可以通過皰疹液、唾液、糞便經手或借助毛巾、玩具、食具以及衣物等,進入食道呼吸道傳播給他人;與患者近距離接觸更易被感染;還有飲用水也可以傳播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患者、無癥狀帶毒者及其它隱性感染者為主要傳染源,其發病后的第1周病毒傳染性最強。
腸道病毒在濕熱的環境下適宜生存與傳播,常用的酒精消毒劑(75%酒精和5%來蘇水)不能將其殺滅,但腸道病毒對紫外線輻射及干燥環境非常敏感,病毒在50℃可被迅速殺滅。手足口病消毒建議使用的消毒劑是含氯消毒劑,在普通的商場或藥店就可以買到合適的消毒劑品種。在消毒時,只要按照消毒劑說明書中的使用方法和使用范圍,掌握消毒濃度及消毒時間進行消毒。
對嬰幼兒所能接觸到的日常用品,包括玩具、床上用品、食具或其它用品應及時清洗干凈并消毒處理,衣物等不宜蒸煮或浸泡的物品置于陽光或者紫外線燈下暴曬,以防細菌感染,嬰兒居室內應空氣保持新鮮,溫度適宜并定期通風,每日進行空氣消毒。而最重要的一點是發現孩子有類似手足口病癥狀要立即去醫院就診登記。
四 醫療機構加強宣傳,制定防治方案
我國是人口大國,城市人口密度很高,環境質量不容樂觀。夏秋兩季作為手足口病高發季節,全國已報告的嬰幼兒手足口病病例數、重癥及相關并發癥病例數和死亡人數有逐年上升的趨勢,防治工作十分嚴峻。在防治工作方面,我們仍需要借助國家的力量,要求各地醫療衛生部門切實制定和落實各項防治措施,做好手足口病的預防和治療工作。各級衛生行政部門和公共管理機構要密切與教育、宣傳等部門的溝通與協調,加大手足口病及其它易發高傳染性疾病的宣傳工作,加強公共場所的檢查和綜合評估,尤其是學校、托兒所、幼兒園等教育場所的衛生安全工作。各級疾控機構、檢驗檢疫部門要切實做好病原學動態監測工作,安排專職人員流動監測轄區內手足口病等疾病疫情信息,完善重大疫情及時通報體系。各地所有醫療機構、單位必須認真履行手足口病發現和及時報告職責。醫療衛生監管部門應協助托幼機構、學校等單位要做好兒童或學生的晨檢、午檢工作,做到及時發現疑似病人,及時隔離治療,對接觸人群進行復查,對公共場所進行全面消毒,確保無傳染擴大后才能復課,減少感染機會。
基層醫療要提高對手足口病病例的早期識別能力,做好醫療救治工作,避免出現誤診耽誤治療等醫療事故。并及時將重癥病例或無法確診的病例迅速集中收治到具備重癥監護救治能力的兒童專科醫院或定點綜合醫院,降低死亡率。充分發揮手足口病診療專家組的作用,通過治療技術培訓、重癥病例會診和疫情較重地區對口支援等形式開展幫助,協助當地醫療機構進行救治工作。
總之,針對嬰幼兒這個特殊的手足口病易感人群,預防工作是對整個社會環境衛生的考驗,要求醫療衛生機構積極探索新的有效治療方法,并減少并發癥產生,提高患兒的治愈率。公共管理機構和環保部門加大環境和公共衛生的治理、宣傳力度,為社會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幼兒教育部門和家長配合相關職能部門做好早期預防工作,減少手足口病的發生和傳播,保護嬰幼兒的健康成長。
五 體會
近年來,我園在園領導的高度重視下,成立了專門防控領導小組,修訂了防控預案,通過層層落實,全園教職員工嚴格做好各項防控工作,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使手足口病得到有效控制。
參考文獻
[1] 何登明,張建. 勇手足口病防治體會[J],泰山衛生,2004 年第28卷第1 期
[2] 手足口病預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 [S]
[3]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2012年1月全國法定傳染病報告發病、死亡統計表
[4] 尚云,陳麗. 手足口病護理及預防[J],泰山衛生,2004年第28卷第5期
【關鍵詞】 手足口病;住院病例;分析
【中圖分類號】 R181.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8231(2011) 07-0304-02
2008年5月2日國家將手足口病納入法定丙類傳染病,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逐年受到政府和疾控部門的高度重視,由于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學特點和無有效疫苗的預防,該疾病的危害尤其是住院病例給家長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或身心危害的同時,也給當地的經濟或教育部門帶來一定的影響,為有效控制住院病例的發生,減少手足口病帶來的危害,現將2010年青云譜區手足口病住院病例分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資料來源于《疾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系統》”下載青云譜區2010年度手足口病住院病例,對所有住院病例回顧性查閱“手足口病個案調查表”,并對個案調查表的內容進行統一匯總、統計和分析。
2結果
2.1一般資料
2010年度的95例手足口病住院病例中,男60例、女35例,男女發病比1.7:1,年齡最小者4月齡,最大者7歲(具體分布相見附表1),發病到就診住院為2.63天,職業分布中散居兒童75例,(占79%),幼托兒童18例(占18.9%),學生2例(占2.1%),95例患者中僅有12例有明顯接觸史,其余均沒有明顯接觸史。
附表12010年度青云譜區95例住院病例年齡構成表
2.2臨床表現
95例患者中均有手、足、口腔同時或其中1-2個位出現皰疹,且53例患者口腔粘膜上出現紅色潰瘍型皰疹,10例患者出現呼吸系統癥狀如咳嗽、咽痛,3例患者出現消化道癥狀如惡心、嘔吐、腹痛、腹瀉,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發熱,體溫最高者40度,最低者37.9度,但38.5度及以上的患者79例。
2.3發病時間及到就診住院時間
95例患者中發病到就診入院時間最短者為9小時,最長者249小時,發病到就診住院時間中位數為2.63天。住院病例發病時間主要發生于4-7月份,合計72例(占76%)。(各月病例數分布圖詳見下圖1)
2.4病原學檢測及轉歸
95例住院病例中采集咽拭子23例,采用Real-Time PCR方法檢測,陽性率為74%,其中EV71型11例、EV未分型4例、CoxA16型2例。所有住院病例經過規范住院治療均已治愈出院,未發生1例死亡病例。
【關鍵詞】 單腔導尿管 吸痰 嬰幼兒
【Abstract】 to observe one-time drapes cavity in the infant catheters sputum suction effect.Method: will 446 cases need sputum suction by disposable sterile children single lumen catheter sucking phlegm, statistical children sucking phlegm efficient, adverse reactions.Results: using disposable sterile than single lumen catheter efficient the conventional sputum suction pipe sputum aspiration hav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sucking phlegm adverse reaction is the conventional sputum suction pipe sputum aspiration for significantly less.
【Key words】 sputum suction single lumen catheter infant
肺炎是威脅我國兒童健康的嚴重疾病,無論是發病率還是病死率均居首位,在我國肺炎患兒占住院患兒總數的24.5%—56.2%[1]。嬰幼兒由于其呼吸系統生理解剖上的特點,如氣管、支氣管管腔狹窄,粘液分泌少,纖毛運動差,肺彈力組織發育差,血管豐富等,有痰不會咳,很容易堵在喉、氣管或咽于胃中,大量痰液堆積在呼吸道內,嚴重時可引起窒息,甚至危及生命。同時,肺炎患兒有效排痰,決定著疾病的恢復時間。吸痰是兒科常用的、保持呼吸道通暢的措施,是一項重要的急救措施,也是嬰幼兒肺炎治療中常用的治療操作。吸痰是利用負壓原理,將患兒呼吸道內的痰液或誤吸的異物吸出,達到清理呼吸道,改善呼吸功能的目的。但嬰幼兒黏膜細嫩,抵抗力差,吸痰易造成鼻黏膜損傷,堵塞吸痰管。我科對肺炎患兒吸痰采用不同材質,取得良好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治療
選擇2010年3月—2011年3月需要吸痰患兒446例,男236例,女210例,支氣管肺炎172例、毛細支氣管炎160例,重癥肺炎114例,其中日齡28天—6月234例,6月—1歲146例,1歲以上66例。
1.2 方法
1.2.1 材料
選用事達一次性無菌單腔導尿管,規格:8Fr,10Fr,12Fr,14Fr。
1.2.2 吸痰方法
評估患兒呼吸及痰液阻塞情況,按需吸痰。
吸痰前給患兒吸入高濃度的氧1—2min,防止在吸痰過程中缺氧窒息。備齊用物,攜至患兒床邊。檢查吸痰性能是否良好,連接是否正確。調節壓力,試吸少量生理鹽水,將患兒轉向操作者一側,并使其張口,護士以無菌操作為原則,將一次性無菌單腔導尿管(一般28天—6月選用8Fr導尿管,6月—1歲選用10Fr導尿管,1歲—5歲選用12Fr導尿管,5歲以上選用14Fr導尿管)裝在中心吸引裝置的玻璃接口上,一手將導尿管末端(連接玻璃接口處)折疊便可進行吸痰操作。每次吸痰時間不超過15s,吸痰時要做到迅速、輕柔,吸痰完畢后再給予高濃度吸氧2—3min。
1.2.3 效果判斷標準
有效:吸痰后血氧飽和度>94% [2]。無鼻黏膜出血,口唇發干明顯緩解,痰鳴音減少,無惡心,無阻塞吸痰管。無效:吸痰后血氧飽和度<94%,有鼻黏膜出血,患兒呼吸困難,口唇發紺無明顯緩解,痰鳴音無明顯減少,惡心明顯,阻塞吸痰管[3]。
2 結果
血氧飽和度>94% 433例,占97.09%;口唇發紺明顯緩解,痰鳴音減少442例,占99.10%;鼻黏膜出血5例,占1.12%;阻塞吸痰管8例,占1.79%。采用一次性無菌單腔導尿管有效率較采用常規吸痰管提高,吸痰不良反應較常規吸痰管明顯減少。
3 討論
由于嬰幼兒氣管與支氣管相對狹窄,軟骨柔軟,彈性及肌肉發育不完善,管壁易變形,且黏膜柔嫩纖細,血管豐富,纖毛運動差,排痰能力差,吸痰時易造成鼻黏膜損傷出血。采用單腔導尿管吸痰優點在于比常規吸痰管柔軟,管壁薄,在吸痰過程中不易損傷鼻黏膜,且對于小氣道梗阻常規吸痰只能吸出口腔和咽喉部的分泌物,不能及時有效地清除下呼吸道分泌物,而采取深部吸痰法更易損傷患兒黏膜。一次性無菌單腔導尿管有足夠的長度,是硅膠材質,具有彈性,清除下呼吸道分泌物,進行深部吸痰時不易造成鼻黏膜損傷。吸痰時要控制好吸痰的負壓[4],避免因吸引負壓不足,粘稠痰液在抽吸過程中脫落,形成新的梗阻;避免因負壓過大,抽吸時間過長,造成缺氧,應嚴密觀察患兒面色、心率、血壓,氧飽和度的變化。在插入吸痰管時不應使用負壓,負壓時間應小于10s,整個吸痰時間應小于15s。口鼻腔內吸痰應先吸口腔,再吸鼻腔,動作應輕柔、迅速、準確,盡可能減少對氣道損傷,開放負壓后,將吸痰管邊旋轉邊吸引,慢慢向外吸出,整個吸痰治療要求嚴格實行無菌操作。
吸痰過程中,因負壓過高,或吸痰管開口正對著氣管壁,且停留時間長,負壓將小黏膜吸入氣管內而導致出血。所以,吸痰管插到氣管遠端前,不能帶負壓,以免過度抽吸肺內氣體。嬰幼兒時期的嬰兒大腦皮質發育不夠完善,對分析和綜合外界刺激調節和控制自己的行為還不成熟,對皮質下中樞活動不能很好地控制,以至在受到強烈的刺激時,皮質下興奮很容易擴散,從而引起興奮活動等。患兒受到刺激時,常出現強烈的哭吵、反抗,表現為頭左右亂搖、口唇緊閉、四肢亂動、雙手抓吸痰管、極度不合作,同時增加耗氧量,吸痰時易出現鼻黏膜損傷[5]。吸痰雖然不是有創性操作,但不易被病人接受,尤其是兒科患者。一方面,要做好患兒及家屬的心理護理,對患兒給予鼓勵、贊揚、安慰,輕輕撫摸患兒,用鮮亮玩具或音樂分散患兒注意力。李清華等[6]提出,音樂不僅有減輕患兒呼吸、心血管、內分泌和免疫系統對緊張的生理反應等作用,而且還能增強患兒免疫力。另一方面,護士面帶微笑,和藹可親,向患兒家屬講解吸痰的作用、注意事項及有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如吸痰時會有憋氣等非常短暫的不適,取得患兒家屬積極配合,減少患兒吸痰不良反應,避免護患矛盾。同時,加強輔助排痰措施,如霧化吸入,翻身,叩背,機械震蕩排痰,濕化痰液或利痰劑的使用。Rosen等認為,實際作用在肺部的負壓壓力并不能通過負壓裝置表盤上的讀數來反映,而是取決于吸痰管管徑和人工氣道內徑的比率、吸痰持續時間、痰液的量和粘稠度。因此,應根據患兒實際情況,合理選用吸痰管大小及調節負壓大小。患兒黏膜細嫩,抵抗力亦差,如果過濫吸痰或者操作不當,未能嚴格執行無菌操作等,易致黏膜損傷、感染等并發癥,所以,在吸痰時應按需吸痰,即痰量多時增加吸痰次數,痰量少時減少吸痰次數,無痰時不再吸痰[7]。另外,吸痰過于頻繁,可導致不必要的氣管黏膜損傷,加重低氧血癥和急性左心衰;吸痰不及時,又可造成呼吸道不暢,通氣量降低、窒息,甚至心率失常,所以,掌握判斷好吸痰時機,是保持呼吸道通暢的關鍵 [8,9]。任海燕[10]提出,適時吸痰方法,以聽診為依據,在確定痰液位置的前提下,對大氣管內痰液及時吸出。同時,指導患兒家屬給予患兒少食多餐,忌過飽,以免吸痰時引起惡心嘔吐,阻塞氣道。經臨床實踐,一次性無菌單腔導尿管用于嬰幼兒吸痰,能提高吸痰有效率,減輕吸痰不良反應。
參 考 文 獻
[1]王慕逖.兒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244—248.
[2]姜安麗,石琴.新編護理學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36.
[3]Leley Gaskin,Jackie Thomas.Pulse oximetry and exercise[J].Physiotherapy,1995,81(5):254—261.
[4]黃秋葵,周璇.不同吸引負壓對小兒吸痰效果的影響[J]醫學理論與實踐,2007,(9):45—46.
[5]嚴呂芳,饒曉玲,何可芝,等.兩種吸痰程序效果觀察[J].山西護理雜志,1998,12(6):257.
[6] 李清華,王小軍.音樂療法在嬰兒吸痰中的應用研究[J]現代護理,2006,12(25):2399—2400.
[7]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Respiratory Care.Nasotracheal suctioning 2004 revision update[J].Respir Care,2004,49(9):1080—1084.
[8] 姚景鵬.護理內科學[M]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78—79.
關鍵詞: 發病機制;手足口病;臨床資料;流行病學;臨床特征
中圖分類號:R7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2)06-0119-03
近年來,手足口病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命健康。本課題將通過實驗,以218例手足口病患者為例,從流行病學的角度,著重探討該病發生的臨床特征,并根據試驗結果給出恰當、有效的預防措施。
1 資料和方法
1.1研究對象
隨機抽取2009――2010年間感染科手足口病患者218例,218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26例,女性患者92例,其中嬰幼兒所占比例為67%。所有患者年齡在5個月和56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81歲。所有的調查、研究結果均以衛生部頒發的《手足口病預防控制指南》為參照標準。
1.2方法
對所抽取的218例病例嚴格按照規定再次進行篩查和診斷,并準確上報病情。在診斷時均做以下檢查:檢查三大常規、胸片、肝功能等,同時,根據實際情況對一些病情特殊的患者進行心電圖、心肌酶譜、行血電解質等檢查[1]。從手足口病的臨床表現、發病規律、并發癥等方面分析檢查的結果,最后按照各項規定和標準對218例患者實施悉心護理,加強綜合治療,并做好相關資料記錄。[2]
2 結果
2.1流行病學特征
2.1.1性別年齡分布。通過實驗,我們發現218例手足口病患者中的年齡、性別差異具有顯著特點:患者年齡最小為5個月,最大為56歲;其中不足1歲的有28例,1歲到2歲的有88例,2歲到3歲的患者有49例,3歲到5歲的患者有32例,5歲到6歲的患者有21例,其中3歲以下的嬰幼兒一共有130例。 這表明:手足口病的發生以5歲以下的嬰幼兒為主,1歲左右幼兒的發病率最高。另外,調查顯示,男性患者與女性患者的比例為1.3:1,男性患者略微高于女性。
2.2.2時間分布。通過調查,我們發現218例患者病例發生的時間具有差異顯著性:2009年4月份有2例, 5月份有67例, 6月份78例, 7月份46例, 8月份9例,9月份16例。這表明該病病情發生的時間集中在5月份―7月份。
2.2.3空間分布。通過實地調查法,我們對218例患者進行了采訪調查,調查發現,218例手足口病患者的發病人群具有差異顯著性,218例患者的組合方式如下:133名散居兒童,62名托幼兒童,23名學生。其中城鎮患者有119人,農村患者有99人。同一幼兒園、同一村組和同一家庭等先后發病或同時發病的手足口病患者有162例。有3例患者曾患過手足口病。1例患者為復發就診。數據表明:手足口病的發病場所多為家庭聚集處或部分集體機構等人群密集的地方。
2.2臨床病理特征
2.2.1發熱。經過對218例病例的分析、回顧以及當事人的采訪,總結出該病有潛伏期,發病時間為3天到一周,多起急性。據統計,218例患者中出現發熱癥狀的160例,占總人數的73.3%。輕度發熱患者有56例,中度發熱患者有112例,重度發熱患者有50例。發熱時還伴有厭食、乏力、煩躁、頭痛、頭暈等特點,部分患者還會有嘔吐、咽喉發炎、腹瀉等癥狀。
2.2.2紅疹。紅疹是218例患者的另一主要特點。據統計,218例患者中有211例出現過紅疹,占總人數的97%。出疹的部位多為手掌、下肢膝蓋、口腔、臀部、肛周、腳底等部位,初步為紅色斑丘疹,后迅速發展成為皰疹、丘疹或斑丘疹,大小如黃豆或米粒,并且皰內有少量液體,皰疹的周圍出現紅暈,皰壁有堅實感,較厚,無觸痛,不易破潰,一般在2到4天內出齊。消退時間一般為5至9天,消退后不留任何疤痕和沉著的色素。另外,218例患者中,有56例出現了黏膜皰疹,大多出現的部位為軟腭、舌緣、唇齒黏膜或頰黏膜處,皰疹的外表被淺黃色假膜覆蓋,還有部分的皰已經融合成片。給患者帶來了劇烈疼痛感。
2.2.3其他癥狀。除上述發熱、起疹等顯著癥狀外,218例患者中有20例發生了支氣管肺炎18例有心肌受損,還有2例患者出現神經系統受累。另外還有部分患者出現了肌力下降、肢體抖動、抽搐、易驚、嗜睡甚者昏迷等不同的病理特征。
2.3分類管理和治療
通過對218例手足口病患者的觀察后,院方根據其病情的變化和病情的輕重程度對他們進行分類管理和治療。
第一類:多為年長兒,病情良好,無發熱癥狀,血象正常,有皮疹出現,輕度癥狀。一共有59例,在治療時對他們進行適當的抗感染治療和隔離觀察。
第二類:多為嬰幼兒,食量少精神差,血象異常,發熱且有皮疹的普通癥狀患者,一共有130例,在對他們進行治療時,首先要采取住院隔離,再次對他們進行常規的治療和抗感染,進行靜滴頭孢類抗生素和利巴韋林,注意口腔和皮膚的護理,對嚴重患口腔皰疹的患者要涂擦蒙脫石混合劑【3]。
第三類:病發癥狀嚴重的患者,一共29例,在對他們進行治療時,要對其嚴密觀察,并將其安排在重癥監護室治療,時刻關注其肌力、神志和生命體征的變化,對其除了采用常規的治療方法外,還要對其進行加強免疫的治療。
結果:第一類和第二類患者均在一星期左右治愈,第三類重癥患者的病情大多在5到7天后發生好轉,兩個星期左右后均能治愈。
3 討論
3.1手足口病的護理
3.1.1口腔護理
患者在口腔潰爛后會導致流涎、拒食等,因此要對患者口腔進行及時的護理,減輕患者痛苦。首先,患者進食前要用溫水或生理鹽水漱口,漱口時,對年齡較大的患者用抗病毒含片或西瓜霜護理,對年齡較小的患者則用棉簽蘸去生理鹽水進行清潔;其次,口腔已經發生潰爛的患者用維生素B2粉劑和碘甘油反復涂抹,為保證藥物充分吸收,每次用藥過后的30分鐘內盡量不要飲食。同時,在涂藥時還要觀察口腔潰瘍的情況,觀察有無糜爛跡象。
3.1.2皮疹護理
對于皮膚出疹的手足口病患者,在護理時首先要對患者家屬講述出疹的危險性和皮膚的護理方法;其次出疹初期的患者要保持其干燥和清潔,每天早晚要用爐甘石洗劑涂擦出疹處,對形成皰疹和出現破潰的患者要及時用0.5%的碘涂擦患處;再次,對于部分臀部出疹的患者要保持臀部的干燥和清潔,及時用消毒液清理大小便。除此之外,還要注意為患者勤換衣服、被單,為防止患者用手指抓破皮膚而感染出疹,要為患兒勤剪指甲;在為患者洗浴時要禁止用沐浴液和肥皂等具有刺激性的化學用品,多用溫水沐浴。
3.1.3發熱護理
對發熱患者的護理,要時刻對其進行體溫測量,每隔四小時測量一次。發熱嚴重的患者1到2小時測量一次。發熱度低的患者要叮囑其多用溫水沐浴,多喝開水;對發熱度高的患者要使用溫水擦浴、冰袋和冷敷的方法進行降溫處理。同時,為防止高熱驚厥,要對其服用退熱藥。另外,患者要多補充水分,減少活動,注意休息。
3.2手足口病的預防【4】
3.2.1做好健康教育工作
手足口病屬于傳播性強的傳染疾病,為避免感染,要加強對患者健康知識的宣傳教育。具體方法有講座、貼墻報等。另外,在手足口病的高發季節要加強患者防范意識,對于已經入院患者的患者要指導其勤換衣、勤洗手、勤剪指甲等。同時要告知患者注意室內的清潔和通風,常用的餐具要經常消毒。多吃蔬菜,注意休息,減少與感染源的接觸。
3.2.2做好消毒隔離工作
手足口病屬于腸道病毒性的傳染病,由于它的傳染性強,所以做好消毒隔離工作。手足口病的傳染渠道主要有消化道和呼吸道,部分是通過親密接觸而導致的,傳染源為患者的糞便、尿液、唾液、胃液和痰液等。在消毒隔離方面,首先要對已感染者采取隔離措施。將其安排在空氣清新的病房內,病房定時用空氣消毒劑消毒,每天消毒兩次。其次,保證室內用品的清潔。每天用消毒液按時清洗床頭柜和地板,每天拖地至少2次,每周要按時清理患者的床單和被套,清洗時要用一定比例的氯胺溶液清洗且各病房的消毒用品禁止混合使用。再次,切斷傳染源。手足病患者的糞便要用含氯消毒劑浸泡過的容器收集,處理時要用一定比例的生石灰和消毒液攪拌后沖入下水道。最后,醫護人員在護理時要進行嚴格的消毒,比如在處理患者臟物時要戴一次性手套,處理完后要立即用消毒液清洗雙手。同時還要禁止患者外出,避免感染他人。
4 小結
手足口病作為丙類法定傳染病,就目前來說,疫苗是預防傳染病最有效的武器,手足口病沒有疫苗,就很容易發生流行,因此,該病重在預防。通過實驗,我們了解到其基本的發生規律和病發機制,作為治療手足口鼻的臨床醫師,首先要能認識該病的流行規律,預測該病的流行趨勢。該種傳染性疾病的診治要掛號收費、候診、化驗、取藥、廁所相分開,嚴格消毒隔離制度,減少醫院交叉感染。其次,院方的病房要保持潔凈,對于隔離的患者要對其加強勸解和溝通。最后要動員全社會的力量。教導全民和患者勤洗手、洗凈手、喝開水、吃熟食、勤通風、曬衣被等。
參考文獻
[1] 許慶蘭.手足口病48例臨床分析[J].中國醫藥導報, 2008, 5(25): 169~170.
[2] 黃鸝,路中江,陳少華.兒童手足口病562例臨床流行病學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 2008, 8(4): 897~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