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美麗鄉村建設理念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傳統民居;文化傳承;鄉村生態建設
豫西泛指河南省西部地區,主要有洛陽市和三門峽市這兩個地級市。豫西地區地形較豫東和豫中來說較復雜,多山和丘陵,主要有嵩山、白云山、老君山、伏牛山等多個山峰,這些山峰是河南省重要的旅游資源,同時在諸多山地地形中也形成了窯洞這種獨居特色的豫西傳統民居。[1]豫西傳統民居是豫西人民在世代生存中積攢的文化財產,是豫西人民智慧和勤勞的象征,同時是豫西人民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體現。豫西傳統民居富含了深刻的建筑內涵和文化內涵,繼承和發展這種特有的文化內涵,對于現代社會的鄉村建設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給現代社會鄉村的建設帶來了重要的參考依據。
2013年農業部了美麗鄉村的意見書,要打造具有生態文明的美麗鄉村,營造和諧、美好的鄉村生活環境,還指出美麗鄉村的建設也是美麗中國的建設,由此可見我國對于美麗鄉村生態建設的重視程度。[2]美麗鄉村生態建設要落實好農業部發出的相關意見,發展生態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營造出一種和諧、美好、恬淡的和諧鄉村環境。美麗鄉村生態建設要以生態經濟建設為基礎,切實提高人民生活條件和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以及鄉村人民精神和物質文明的同步發展。
2 豫西傳統民居蘊含的文化價值
我國新農村建設已經開展了有一段時間,僅僅從房屋建設方面來看,可以發現很多地區都缺乏對農村房屋的整體規劃,大多是對城市房屋的模仿,隨意拆遷和改造傳統民居,造成了傳統民居文化的凋零和遺失。為了改變這一現狀,保護好我國傳統民居這一寶貴的歷史文化資源,要傳承傳統民居的文化特色,與新時期美麗鄉村生態建設相結合,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建設的共同發展。
傳統民居是我國歷史上出現得最早的建筑類型,蘊含了豐富的人文、習俗等精神文化,也是區域政治和經濟發展情況的反映。傳統民居不僅是我國歷史文化的彰顯,也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體現。河南是中原文化的發祥地,也是黃河文化的發祥地,深厚的文化底蘊賦予了河南民居濃重的人文關懷,表現了中原人民寬廣的胸懷和文化內涵。河南分布的民居建筑較多,這些建筑都是因地制宜,分為土木建筑和生土建筑。豫西的建筑就屬于土構形態,主要形式是窯洞(見圖1),窯洞的建造是與大地最大程度的結合,為人們提供了舒適度較好且廉價住所,同時保持了自然環境的原貌,是建筑與大地相結合的典型代表。[3]豫西窯洞這種傳統民居主要分布在三門峽地區,最典型的是陜縣廟上村的坑院。該村的坑院歷史年代悠久,最長達400年以上,一些已經被開發為旅游度假村??釉旱闹饕卣鳛橄虻叵律钔冢瑱M向開鑿,與我國傳統建筑“堪天道,輿地道”的理念的相符合。具有遠望只能看見樹影,而看不到人家,走進才發現村莊在地平線以下的特點。河南省為了保護這一傳統民居,將其列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民居的文化價值會越來越突現出來。[4]
3 傳承與發展傳統民居文化的意義
3.1 傳承傳統民居文化能夠促進美麗鄉村生態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美麗鄉村生態建設既是鄉村經濟的建設,也包含了一定的文化建設。經濟建設離不開文化建設為依撐,文化建設也需要經濟建設提供的物質基礎,二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豫西傳統民居中蘊含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可持續發展理念,為美麗鄉村生態建設提供了發展理念和經驗,也是美麗鄉村生態建設中的文化建設,對于美麗鄉村生態建設具有深遠意義。
3.2 傳承傳統民居有利于彰顯地域文化色彩
不同的地區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色彩,對生態文化內涵也有著不同的解釋。豫西傳統民居蘊含的文化價值,是豫西人民與自然長期相處中獲得的,也是豫西鄉村建筑文化和自然生態文化的精髓。傳承豫西傳統民居文化可以增加美麗鄉村生態建設的文化內涵,使美麗鄉村生態建設彰顯濃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和人文關懷,體現出多元化新農村建設要求。
3.3 傳承傳統民居文化有利于增強鄉村凝聚力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鎮化建設的推進,農村人口出現了向城市大規模轉移的現象,導致了很多村莊都是空心的,或者留下的都是孤老寡人和留守兒童。這種現象加大了我國鄉村文化的傳承困難,而且加速了傳統特色的民居和技藝的流失,對于美麗鄉村生態建設來說也是極為不利的。因此,在開展美麗鄉村生態建設時傳承傳統民居特色文化,能夠喚起在外的人民的共鳴,促進人民的回歸,增強鄉村的凝聚力。
4 美麗鄉村生態建設對于傳統民居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4.1 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發展理念
對傳統民居蘊含的深厚文化有一定深刻的理解,才能在美麗鄉村生態建設中實現對傳統民居文化的傳承。了解傳統民居蘊含的深厚文化,是美麗鄉村生態建設的首要任務,因此要先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發展理念。豫西傳統民居經過了幾百年的發展,是幾百年文化的沉淀與積累,也是豫西人民幾百年來文化特色的彰顯,是經過豫西人民幾百年與自然相處得來的經驗。從此可以看出,豫西傳統民居的形成與發展,是在與自然和諧相處中發展而來的,也是和自然和諧相處中而得以保存的。因此,美麗鄉村生態建設也要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發展理念。在這個理念的指導下,在美麗鄉村生態的建設中可以發現傳統文化中與現代需求相符合的地方,可以將優秀的文化用于新農村的建設中,同時也是優秀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發展理念下,形成“以自然為本”的建設思路,采取多種共同發展的措施,建立傳統民居特色文化的應用和傳承體系。[5]自然、純真是鄉村的最大特點,一望無際的田野,藍天綠水下撒歡的牛羊都是鄉村最亮麗的風景。鄉村生態系統處于較平衡的狀態,因此具有較強的自我修復能力,鄉村生態系統通過自我完善和更新而具有維持農民正常的生產與生活的能力。鄉村這種平衡的生態系統下,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創造了美好、和諧、宜居的自然環境。
4.2 彰顯特色歷史文化風采
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發展理念下,彰顯特色歷史文化風采,保存特色歷史文化景觀,是豫西傳統民居文化的傳承關鍵。不同的區域會形成各具特色的歷史人文景觀,表現出不同的風俗風情和人文面貌。這些不同的文化形態是區域文化特色的延續和發展,營造了富有地域色彩的生態建設人文環境。因此,打造彰顯特色歷史文化風采對于美麗農村生態建設是非常必要的。主要有以下三種方法:
第一,做好傳統民居保護工作。像豫西傳統民居中窯洞這樣的建筑,流傳了幾百年甚至上千年,擁有極大的文化價值。就拿豫西陜縣廟上村這個歷史久遠的北方村落來說,人民的生活方式、娛樂方式、語言特點、服飾特點等,都蘊含了廟上村這個古老村落的歷史人文景觀,具有很大的發掘價值。因此美麗鄉村生態的建設要深入了解當地所埋藏的、深刻的文化價值,積極吸收這些具有地域色彩的文化內涵,彰顯特色歷史文化風采,建設具有文化內涵的美麗鄉村。
第二,吸收傳統民居文化精髓。不同的地域所形成的傳統民居特色是不同的,既是獨特的也是多樣的。例如豫西傳統民居所蘊含的特色價值,不同于北京的傳統四合院的建筑,也不同于江南水鄉的青瓦白墻,他們都有自身特有的價值與特色。[6]在美麗鄉村生態的建設中要善于利用這種特色的傳統民居文化,因為他們得以傳承的最大原因就在于所蘊含的古老的生態原理,是人們世代傳承的文化精髓。
第三,注入時代精神和內涵。傳統的民居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是古老人民智慧的結晶,但是畢竟是在過去社會環境下所形成的,是過去社會的體現,存在一些與現代社會發展不相符合的地方,因此在美麗鄉村生態建設中既注重傳統民居特色文化內涵的引用,也要注重時代精神和內涵的注入,使建設出的鄉村與現代社會和經濟相適應。例如豫西傳統民居中對于廟上村坑院文化發展,錯落里共有87座坑院建筑,其中有5座歷史超過了400年,陜縣政府將這5座坑院開發為生態旅游度假村,賦予了這個村落新的時代精神和文化內涵,使其能夠實現古老生態文化與現代生態文化的完美結合。
4.3 發展和諧的鄉村生態文化
發展和諧的鄉村生態文化,既是對傳統民居文化精髓的傳承也是現代生態文化的集中體現。因此,在建設美麗鄉村時既要促進經濟的發展,又要傳承傳統民居文化。不同地域的鄉村要根據自身特點制定出產業發展方式,促進鄉村經濟的整體提升。例如,陜縣廟上村將歷史最悠久的坑院開發為旅游度假村的行為,就是根據自身特點所制定出的經濟發展方式。同時還要建設鄉村文明。在以現代技術為依托的農業生產中,還要實現鄉村資源的優化配置,如發展鄉村綠色有機食品。和諧的鄉村生態文化的發展要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發展理念相結合,在美麗鄉村生態建設中,傳承傳統民居文化。
5 結語
文章對美麗鄉村的概念、傳統民居的價值、傳承與發展傳統民居文化的意義以及美麗鄉村對傳統民居文化的傳承做了深刻的分析。美麗鄉村生態建設要牢牢把握傳統民居中的生態文化精髓,并注入現代的生態文化理念,切實推進美麗鄉村的生態建設,營造和諧、美好、宜居的鄉村環境,促進我國美麗鄉村的建設,實現我國鄉村又好又快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白憲臣,張義忠,賀子奇.新農村規劃建設中傳統民居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利用――以豫西民居為例[J].資源科學,2010,32(9):1792-1798.
[2] 齊皓,樊柯.基于民俗傳承、文化遺產保護與美麗鄉村建設的村落文化生態學研究[J].藝術百家,2014(a01):86-87.
[3] 張夢潔.美麗鄉村建設中的文化保護與傳承問題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2016.
[4] 王麗霞.談美麗鄉村建設中傳統生態文化的傳承與發展[J].山西建筑,2016,42(7):4-5.
[5] 海繼平.探討建設美麗鄉村聚落與傳統文化生態的傳承關系[C].中國建筑學會年會,2013.
指出: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他還強調,要繼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 村建設,為農民建設幸福家園和美麗鄉村。
今年5月,在浙江 考察指導工作時指出,浙江建設美麗鄉村有自然稟 賦,也有當年開展“千村示范、萬村整治”的前瞻性;希望浙江再接再厲,繼續走在前面;要繼續推進美 麗鄉村建設,把“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提高 到新的水平。的講話,既是對浙江堅 持走綠色發展之路、建設“美麗鄉村”的充分肯定、 極大鼓舞,更是為浙江加快推進“兩富”、“兩美”建 設,打造美麗鄉村建設“升級版”賦予了新使命、指 明了新方向。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經濟高速發 展,逐漸富裕起來的農村居民,對生存發展環境和農村生態尤為關注。2003年,浙江省委、省政府按照黨的十六大提出的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順應農民群眾的新期盼,作出了實施“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的重大決策。時任省委書記同志提出,要“用城市社區建設的理念指導農村新社區建設,抓好一批全面建設小康示范村鎮”,“使農村與城市的生活質量差距逐步縮小,使所有人都能共享現代文明”,并深入基層調查,研究思路政策,確定總體布局,推進工作部署。至2007年,全省10303個建制村得到整治,其中的1181個建制村建設成為“全面小康建設示范村”。在此基礎上,2010年,浙江省委、省政府進一步作出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決策。
多年來,浙江不斷豐富村莊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的內涵,從人居環境、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起步,結合生態省建設、文化大省建設和“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的要求,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屆接著一屆干,形成了今天以“四美三宜二園”為目標的美麗鄉村建設局面,走出了一條具有浙江特色的美麗鄉村建設新路子。到2014年底,全省2.7萬個左右建制村完成了村莊整治建設,整治率達到94%左右,46個縣(市、區)成為美麗鄉村創建先進縣。
當前,浙江全省上下正認真學習貫徹考察指導工作時的重要講話精神?!案煲徊?、更進一步,繼續發揮先行和示范作用”的總要求,“干在實處永無止境,走在前列要謀新篇”的新使命,要求我們更加堅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全面落實“兩富”“兩美”浙江建設決策部署,以“水凈、人文、村美、民富”為基本要求,以改革創新為內生動力,大力拓展村莊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的廣度與深度,全面加強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區和美麗中國先行區建設,扎實推進美麗中國在浙江新的生動實踐。
關鍵詞:生態型;美麗鄉村;規劃與建設;研究與分析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 A
前言:面對巨大的發展壓力,鄉村建設必須投入大量財力、物力,立足于發展生態化美麗鄉村,為我國可持續發展建設提供良好的發展平臺。目前,鄉村規劃建設仍處在建設初期,很多建設內容和結構設計理念并不能支撐鄉村整個發展體系良性發展,在城鄉一體化建設中,生態型農村建設內容和結構依然存在諸多發展問題。
一、生態型美麗鄉村規劃與建設發展現狀分析
1.1美麗鄉村建設簡述
鄉村經濟是國民經濟的短板,在決策科學理論中,生態環境與經濟建設是密不可分的,所以無論是小農經濟發展,還是鄉村生態結構建設,生態型美麗鄉村都是推動鄉村文化在現代化經濟建設中良性發展的必然手段。
浙江安吉是典型的“生態型”美麗鄉村的發源地,在以“村村優美、家家創業、處處和諧、人人幸福”為總體目標的指引下,全縣鄉村建設視廊的空間面積逐步擴大,形成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相互協調的生態結構,安吉中國美麗鄉村模式正式成為“國家標準”和省級示范,已被授予全國唯一的“縣級最佳人居環境獎”和“聯合國最佳人居獎”。浙江安吉在美麗鄉村建設中不僅順利完成了編制建設目標,還為其他省市美麗鄉村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示范經驗。
1.2生態型美麗鄉村規劃特征
生態型美麗鄉村是一個綜合、全面的現代化建設模式,不僅要突顯出鄉村的“美麗”,還要本著生態循環、可持續發展理念創建新型農村,以有效提高農村居民生活質量、優化生存環境。
1.2.1尊重自然
山、水、田、宅一體化是生態型美麗鄉村應具備的主要特征,農村生態環境所體現出來的秀麗風光不僅要通過規劃設計來呈現,還應在尊重自然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將建設結構融合在鄉村地理環境中,在鄉水風格的影響下,突出自然的主導作用。
1.2.2環境優美
美麗鄉村除強化自然生態的重要性之外,還需注重鄉村衛生管理和監督,在公共場所、街道周圍都應設置警示性標語,讓居民能夠時刻保護鄉村環境,有利于長效保潔機制的建立。與城市相同,美麗鄉村對生活垃圾的處理也逐漸變得科學化,分類收集、分類處理的垃圾處理方式為美麗鄉村提供了良好的建設管理空間。
1.2.3合理規劃
農村建筑的質量、結構布局可以影響整個美麗鄉村的空間造型和生態結構,所以在農村特定地理風貌環境的影響下,鄉村外貌形象必須與景觀相適應,在契合現實發展目標的基礎上,增加土地的流轉、土地整合項目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同時,鄉村文化也一樣,傳統建筑、傳統文化、先進思想都需要在美麗村莊鄉村建設上有所體現。綜上分析可知,合理規劃是生態美麗鄉村建設中的重點發展項目,是集約化鄉村經濟發展的必要前提。
二、生態型美麗鄉村規劃
規劃是鄉村建設的前提,受村民審美意識的限制,村民對新式洋樓推崇之至,對傳統建筑卻是嗤之以鼻,顯而易見,盲目的追求新潮會讓農村脫離傳統文化建設內涵。在“新村運動”的影響下,規劃鄉村必須以和諧美為建設目標,不僅要切實解決新農村建設中環境與資源之間的發展矛盾,還需盡可能減少機械化生產給農村環境帶來的環境壓力。
“官民一體”是生態型美麗鄉村規劃理念的核心,在全面了解農村居民生活需求和發展訴求的基礎上,農村政府還應以提高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為重點規劃項目。規劃需要具體建設項目落實,建設項目需要在嚴格落實規劃內容的基礎上,完成鄉村發展目標,因此,從規劃和建設兩方面來講,規劃是前提,而建設是整體生態型美麗鄉村的項目核心。
生態型美麗鄉村規劃、建設內容包括主體建筑、環境優化、村莊用地布局等方面。
三、生態型美麗鄉村建設實踐
本文以浙江安吉鄉村建設內容為主要研究對象,對規劃范圍內的主體建筑、環境優化內容、村莊用地布局等三方面展開詳細討論。
3.1主體建筑
浙江安吉鄉村的主體建筑大多為新型建筑,在保護傳統鄉村文化特色的同時,設置了保溫結構和裝飾模型,對老式建筑進行了全面的擴建和重建。在原有建筑的基礎上,進行細節調整??刂平ㄖ⒚媾c住宅結構之間的協同作用之后,施工單位還增設了多個保護性裝置,以烘托建筑特征為基準,將新型建筑的主體高度提高了2、3層(如圖1所示)。同時,農林、農田以及其他景觀建筑結構還需進行拓展改革,山體公園和休閑活動廣場應聯合相關經濟項目發展,與傳統發展項目不同,旅游開發建設可以幫助農村經濟轉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圖1 遞鋪鎮橫山塢村主體建筑設計樣圖
3.2村莊用地布局
主體建筑特征確定之后,村莊的用地布局也需要進行逐步改革,無論是結合經濟發展,還是策劃經濟項目,景觀環境是必須圍繞主體建筑,形成一個具有經濟價值和使用功能的生態景觀建筑群(如圖2所示)。在核心景觀的帶動下,一系列規劃服務項目設施也應隨之增加。以景觀軸為中心,各農業種植、經濟建設項目為景觀節點,如魚塘、駁岸、生態公園等。在浙江安吉鄉村的生態農業基地上,核心景觀是由生態公園和新型建筑構成的,不僅承擔著為農村居民提供生活空間的責任,還承載著促進經濟發展的重任。同時,與景觀建筑交相輝映的還有公共服務建設,在核心服務項目的影響和促進作用下,村民對生態型美麗鄉村的創新式發展的認可度越來越高。從目前來看,生態環境與新型建筑景觀建設已成為浙江安吉村下一階段建設的重點和難點內容。
圖2 遞鋪鎮橫山塢村功能建筑規劃示意圖
3.3空間環境規劃
在新建住房中有很多農具、儲藏、養殖禽類的空間設計都需要進行“增值”設計,村民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需求選擇不同的空間環境,每個村民居住空間應形成高度的統一性,在統一的基礎上,增加道路系統、水利工程、農田建設、道路景觀等方面的空間結構調整(如圖3所示)。公共活動空間在平面設計的基礎上需按照考察內容完成空間環境設計內容,對特色傳統建筑――文化古寨、宗祠實施保護制度,以居民建筑和旅游景觀為機理的雙重結構模式,可以突出生態型美麗鄉村的地形特點,使形成的空間環境與傳統鄉村形態呈現和諧統一的發展關系。
圖3 遞鋪鎮橫山塢村空間環境規劃示意圖
結論:通過上文對生態型美麗鄉村的規劃和建設內容進行深入分析可知,從本質上講,鄉村的美化過程不僅體現在現代化建設上,也不僅表現在經濟增長上。鄉村是目前我國生態環境非常好的地區,在地域經濟上雖然存在薄弱環節,但是其發展的意義和公益能力卻非常重大。因此,要創建生態型美麗鄉村不僅要注重考慮提升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還需在整頓農村經濟建設空間結構、環境上多下功夫。政府必須正確把握角色,在鄉村建設中與農村居民做好溝通,讓農村居民可以加入到建設“美麗中國”的隊伍中來。
參考文獻:
[1]周源.基于新農村建設的村莊規劃和村莊管理研究[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3(09):110-125.
[2]季秀麗,陶濤.旅游型美麗鄉村規劃對策研究――以安吉天荒坪為例[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2013,12(07):109-114.
[3]吳玲娜.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生態文明建設研究[J].城市規劃,2011,12(23):110-130.
[4]馬玲燕,肖淑娟.鄉村空間資源化視角下的鄉村規劃設計探索[J].浙江農林大學學報,2013,14(04):109-114.
[5]葛丹東.基于浙江省美麗鄉村建設背景的產業型鄉村綠道規劃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4(29):179-183.
關鍵詞:美麗鄉村;建設背景;鄉村景觀規劃設計;方法
前言:浙江省安吉縣是最早踐行“美麗鄉村”建設理念的,其在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的過程中,將生態環境的塑造和經濟建設進行了緊密的結合,最終形成了中國第一生態縣,并從鄉村的社會和景觀兩個角度出發,對“美麗”一詞進行了重新解讀,為我國全國范圍內“美麗鄉村”建設工作的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F階段,我國在積極加強農村建設的過程中,必須做到從“美麗鄉村”建設背景出發,充分利用各個鄉村景觀構成要素,才能夠提升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的獨特性和科學性。
1 “美麗鄉村”建設背景下的鄉村景觀構成要素
在“美麗鄉村”的建設背景下,聚落性景觀和生態性景觀兩要素共同構成了整體的鄉村景觀。
1.1 鄉村聚落性景觀
鄉村的建筑以及整體的生活環境共同構成了鄉村聚落景觀,鄉村聚落性景觀作為環境景觀,在整體的鄉村景觀中占據著基礎性地位。這是因為較高的觀賞價值存在于聚落性景觀中,因此加大對這部分景觀的完好保存力度具有重要意義。
鄉村在上百年甚至更久的發展時間里,會形成具有特色的文化內涵,這些內容都將被鄉村建筑景觀所記載,因此村莊特殊的審美傾向將被當地建筑充分的展現出來[1]。例如,在安徽宏村,鄉村建筑中完整的保留了徽派民居,因此在現代社會,可以將擁有上百年歷史文化的村莊展現在世人面前,充分發揮了自身的審美功能。
鄉村中的廣場、庭院、文化場所等公共活動空間,都是鄉村生活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環境是村民長期生活中逐漸形成的,由于各地區民族特點不同,因此這部分環境也形成了一定特色。
由此可見,鄉村建筑以及鄉村生活環境對鄉村聚落性景觀具有重要的影響,也因此決定了鄉村規劃設計者必須在尊重村莊肌理的基礎上,才可以規劃設計鄉村聚落性景觀,加大對村莊原始形態的保護力度,盡量減少建設用地面積,這是規劃設計村莊基礎設施以及村莊聚落風貌的重要內容。
1.2 鄉村生態性景觀
在鄉村的生態性景觀中,包含多項組成內容,如自然保護區、水文、植被等。這些景觀不可以被鄉村建設用地所占用,在鄉村規劃設計過程中,必須加以保護[2]。森林綠地、植被斑塊以及生態防護林等是植被的組成部分,在加大對這些內容的保護力度過程中,景觀規劃設計還應當進一步統一設計自然生態環境內容,實現科學布局,從而促使鄉村開發空間能夠為人們提供更合理而舒適的服務,并為促進當地經濟、環境的協調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濕地以及河流等都是水文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將科學規劃以及生態設計應用于這一系統中時,有助于提升水體景觀的優質性;生態敏感區即自然保護區,通常需要得到重點保護,才能夠維持當地生態平衡。
2 “美麗鄉村”建設背景下的鄉村景觀規劃設計方法
新寨村地貌特點為喀斯特地貌,擁有3.5km2的區域面積,村戶數量為185,在積極參與“美麗鄉村”建設的過程中,通過合理構造鄉村生活空間和凸顯鄉村的地域特色,提升了規劃設計的科學性,并取得了一定成就。
2.1 合理構造鄉村生活空間
街道是構建整個鄉村的重要紋理,是鄉村空間特色形成的基礎。只有合理的規劃公共服務設施,才能夠提升鄉村生活空間的合理性,在滿足村民正常的生產和生活基礎上,給予村民最大的舒適度。例如,為了滿足村民正常的步行需求,應確保村民可以在15min以內到達公共服務設施地,而900m的半徑應當存在于公共服務設施中。而要想提升人際交往的便利性,村民應當能夠在10min內到達目的地。如果步行速度為1m/s,那么,600m應當作為人際交往的半徑[3]。由此可見,在規劃設計鄉村建設用地時,不可以盲目擴大范圍,從而降低鄉村生活空間的這通達性,影響村民生活質量。
2.2 凸顯鄉村的地域特色
當地的民族風情和歷史文化是地域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給予村民最大的精神財富。因此新時期在積極加強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的過程中,必須注重對當地地域特色的凸顯,充分利用鄉土元素,如包含當地歷史文化的建筑以及特殊植被等[4]。同時,在凸顯地域特色的過程中,還必須注重促進自然景觀同生活環境的融合,在重視域特色的規劃設計中,對于促進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具有重要促進作用。
結束語:綜上所述,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要求鄉村規劃設計者能夠全面C合考慮鄉村的生態、環境、經濟等因素,從而在美化鄉村景觀同時,加大當地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建設力度,從整體上提升村民的生活質量。值得注意的是,在“美麗鄉村”建設背景下展開的鄉村景觀規劃設計,必須能夠加大對鄉村與生俱來的特色利用率,通過科學的規劃設計方法,綜合應用多種景觀要素,從而凸顯出鄉村景觀的個性化特點,在給予當地村民更加優質的生活環境基礎上,為我國整體的現代化建設貢獻出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 戴松青.“燕城古街”鄉村景觀營造――北京市雁棲鎮范各莊城郊鄉村景觀規劃設計[J].中國園林,2016,32(1):28-31.
[2] 邵劍杰,黃淑娟,李先富等.“美麗鄉村”建設背景下的鄉村景觀規劃設計方法研究――以桂林市陽朔縣新寨村景觀規劃設計為例[J].住宅科技,2014,34(1):39-43.
[3] 陳勝.生態型鄉村景觀規劃設計途徑探究--以美麗鄉村建設為例[J].現代園藝,2016(6):111-111.
“桃花湖模式”包括項目模式和參與方模式。其中,項目模式是以民宿旅行為切入口,打造桃花湖的暢游閉環服務系統,在系統內提供主題民宿居住及活動體驗,生活雅集文化體驗,培育旅行新媒體及旅行達人,運營維護熱愛民宿旅行的城市社群,同時推動美麗鄉村建設。與高校合作,開辦文創旅游民宿專業,培養專業人才。參與方模式則是桃花湖團隊聯合當地政府、村集體與村民,以項目連接城市中產階層。在這個模式中,桃花湖團隊主要由媒體人、設計師、規劃師等組成,包括民宿酒店運營團隊、文創園區以及產品運營團隊、鄉村旅游景區策劃運營團隊。進行鄉村旅游民宿策劃運營,鄉村文創區域建設,鄉村旅游景區策劃建設運營。桃花湖團隊與當地政府是戰略合作關系,共同尋找鄉村旅游、文創建設的契合點。村集體與村民是桃花湖旅行的合作者和股東,針對區域發展項目,成立新經濟體,村集體以土地等資源入股,企業出資,合作開發推進。村集體與理事會對資源實行統籌優化,區域合作。桃花湖的項目吸引城市中產階層前來,參與度假、共建分享,而城市中產階層反哺鄉村,將會帶動農產品的銷售、就業,促進城鄉多元融合。
以上模式。將會對桃花湖的美麗鄉村建設帶來以下效果:一是項目的落地推動,村集體與村民閑置荒地增值,就業機會增多,鄉村經濟實力增強,區域價值提升。二是鄉村旅游,民宿度假景區集群形成發展,有序建設,避免了一哄而上建民宿的亂局。三是鄉村旅游有效帶動精準扶貧。
桃花湖模式將會有力帶動桃花湖周邊村落的美麗鄉村建設。名人民宿。一是村民以房入股,可充分利用閑置房屋。村民不僅每年有收入或分紅,在合作期結束之后,還可以收獲一棟完好的物業。有效利用閑置資源,實現增值,提高收入。二是民宿內投入重金,建設生化環保處理系統和配備現代化廚房進行垃圾分類處理,以減少生活污染,改善村容村貌。三是依托民宿成立桃花湖公益團隊,在村內宣揚環保理念,開展各樣公益活動,豐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四是桃花湖旅行團隊可以起到帶領都市人回歸鄉村的作用,進行鄉村建設,促進城鄉融合。
文創硅谷。游客涌入,帶動文創產品的銷售以及鄉村旅游服務業的發展,創造大量的就業、創業機會,吸引青壯年返鄉,復活“空心村”。
蒸汽朋克山地樂園。通過在周邊鄉村建設桃花湖藝術小鎮的蒸汽朋克山地樂園板塊的部分項目,帶動周邊農家樂、住宿、餐飲等旅游相關服務業的發展,將使農民逐步建立起可持續發展的優質生存方式。
創意農業。在桃花湖畔鄉村落地創意農業板塊,開發觀光農業區,在桃花湖畔鄉村落地建設部分創意農業項目,使當地松散型的生產方式逐步走向集約化、產業化,增加農民收入。
基礎設施。桃花湖旅行團隊對桃花湖的發展規劃獲得當地政府的肯定,與其形成了良好的關系,直接帶動區域的基礎建設以及旅游配套設施的完善,促進城鄉一體化。
從桃花湖開始,桃花湖旅行團隊致力于打造桃花湖模式,形成美麗鄉村建設的可復制模式,并將其推廣至全國鄉村的建設,開拓美麗鄉村建設新藍圖。
對話研討
“鄉建熱”的冷思考
中國美麗鄉村研究中心主任 魏玉棟
當下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存在一些值得重視的問題:一是少扶強、多扶弱,變“錦上添花”為“雪中送炭”,必能激發出更多農民群眾參與的熱情;二是少打擾、多尊重,少打擾生態,尊重世間萬物的自然存在。少打擾村莊,鄉村的發展都有自己的規律、自己的道理。更重要的,少打擾農民。三是少、多自愛,可以學人家的思路、理念、方法和技巧,但絕不能生搬硬套;四是少統一、多差異,美麗鄉村建設的真諦是做差異,而不是做統一。產業需要做差異,文化需要做差異,村建更需要做差異。
由點及面 梯度推進 打造美麗鄉村建設升級版
山東省臨沂蘭陵縣委副書記、縣長 薛峰
近年來,我們將美麗鄉村建設作為一項政治任務和民心工程,以全省“多規合一”試點縣為契機,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由點及面、梯度推進。目前,全縣建成國家級生態鄉鎮1個、省市級生態鄉鎮10個,中國美麗鄉村創建試點村莊1個、省市級生態村45個。
鄉村建設要強調內在的靈魂
杭州靜廬瀾柵民宿主人、杭州藏美建筑公司創始人 杜江
規劃設計是外在的,鄉建才是美麗鄉村的核心,它更強調仍詰牧榛輳強調文化群、強調鄉愁與情感、強調因地因時制宜、強調服務設施的配套與舒適程度等。其實我們所期待和向往的鄉村,就是外在是鄉土的,但是仍諶詞薔致的、舒適的,符合現代人的生活享受。
各方協同參與形成有機的鄉建共同體
九派新聞文明頻道主編、九派開元智庫機構負責人 王龍泉
若要實現理想申的美麗鄉村建設愿景與目標,有四條路徑可供選擇,一是政府主導,自上而下;二是資本主導,農民看戲;三是農民主導,自下而上;四是情懷主導,多方介入。這四條路徑各有利弊。面對多元復雜的美麗鄉村建設,各方協同參與,形成一個有機的鄉建共同體,是一條值得探究的新思路。
“四位一體”美麗鄉村建設湖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