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垃圾分類回收利用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高校垃圾的現狀以及垃圾對江蘇大學校園環境的影響
80.83%的同學認為校園垃圾的主要來源于剩菜剩飯、果皮等食品,72.50%的同學認為校園垃圾的主要來源于廢紙、布料等可回收物,41.67%的同學認為校園垃圾的主要來源于塑料、金屬制品,15.83%的同學認為校園垃圾的主要來源于廢舊電池,僅有8.33%的同學認為校園垃圾的主要來源于醫學廢品。被調查的同學認為江大校園垃圾具有分散性、多樣性、未經分類、大多為白色垃圾、可利用性、相對集中性等性質所占百分比分別為61.67%、48.33%、41.67%、39.17%、14.17%、12.50%。從垃圾分布上來看,不同的區域的垃圾主要構成均有所不同。教學區及圖書館的垃圾以廢紙為主,食堂垃圾主要是餐飲垃圾和剩菜剩飯,學生及教職工宿舍區則以塑料食品包裝、果皮果核以及各種日用品包裝為主。
而校園垃圾主要污染地方由重到輕分別是校園空氣、校園道路、校園里的湖泊與河流、宿舍環境、校園土壤、教學樓與圖書館以及田徑場與籃球場。垃圾中的細微顆粒、粉塵等會隨風飛揚,對大氣環境造成污染。堆放的垃圾會釋放出大量的氨、硫化物、甲烷等有害氣體散發于大氣中,這些氣體中含有多種致癌畸形物,從而對大氣環境造成進一步的污染。玉帶河曾經是一條清澈見底的河流,如今已經成為了校內人盡皆知的“臭水溝”,原因是大量垃圾直接倒入玉帶河,這不僅影響水資源的充分利用,也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嚴重污染。女生宿舍附近有垃圾堆放處,垃圾任意露天堆放,占用一定土地的同時,垃圾所含的有害物質將會改變土壤的性質和結構,并對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動產生影響,甚至危及人體健康,影響日常生活質量。
94.55%的同學認為目前校園垃圾嚴重影響到校園環境,51.67%的同學對校園環境的總體評價是比較滿意,僅有0.83%的同學對校園環境的總體評價是非常滿意。58.33%的同學認為校園垃圾對他們的身心健康造成了輕微的影響。
二、高校垃圾分類回收、近零排放及資源化利用的意義和江蘇大學校內垃圾處理、利用的現狀
高校垃圾分類回收、近零排放及資源化利用,能夠有效控制和遏制環境污染,制造良好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環境,也間接可以體現學校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現今,垃圾的資源化利用已經成為一種發展方向和必然趨勢,學校應當健全校園垃圾資源化利用的體系。
根據垃圾種類和具體分布上看,教學區及圖書館的垃圾以廢紙為主,食堂垃圾主要是餐飲垃圾和剩菜剩飯,教職工與學生宿舍則以塑料食品包裝,果皮果核以及各種日用品包裝為主。由此可見,江大校內垃圾的分布明顯,為分類回收工作提供了方便。現在,校園里大部分垃圾回收至江大附近的中轉站,再由中轉站運向垃圾處理站進行更細一步的分類處理。食堂區域的垃圾主要有剩菜剩飯回收點。然而,還有部分垃圾并沒有實施分類回收,比如教學區和圖書館的垃圾桶為塑料桶,物業清潔人員每日打掃,將每層的垃圾匯總在衛生間的大垃圾桶里,定點定時處理。在校園垃圾中,有部分是資源垃圾,如同學們不要的舊書,以及飲料瓶等,經常可以看到收廢品的人到宿舍區門口,定期回收,但只有極小部分同學會以宿舍為單位自覺收集此類物品賣給回收人員。
經調查,有44.17%的同學偶爾會在扔垃圾的時候進行分類,25.00%的同學經常會在扔垃圾的時候進行分類,每次都會分類的同學僅僅占6.67%,也有26.67%的同學在扔垃圾的時候從不分類。江大校內的垃圾桶大部分是分類垃圾桶,然而51.67%的同學認為分類垃圾桶的效果不明顯,甚至有7.5%的同學認為分類垃圾桶是多此一舉,沒有必要的存在。對于有回收價值的垃圾還,學生的處理方法很多,35%的同學會聚集起來賣給小商販,23.33%的同學直接扔到垃圾桶,22.50%的同學一部分直接扔掉一部分賣掉,14.17%的同學選擇分類扔掉,11.67%的同學則會選擇一部分分類扔掉,一部分賣掉。實際上,大部分的同學認為垃圾資源化很重要,面對校園垃圾分類不善,71.67%的同學認為是因為學生的環保意識較差所導致,59.17%的同學認識是因為設施不完善,例如垃圾桶不人性化所導致,35.00%的同學認為是因為學校管路不到位,如保潔員偶爾不負責任所導致,27.50%的同學認為學校的教育不到位。
三、江蘇大學校內垃圾分類回收、近零排放及資源化利用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分析
學校具有對校園垃圾的主導職能。校內有物業公司和后勤集團,然而在校園垃圾分類回收、近零排放與資源化利用的事情上存在職能錯位、缺位的現象。相關部門對自身職能范圍內的一些工作沒有完全盡到職能,并且由于職能分割,校園垃圾多家分管,再加上執行部門不加以重視,容易造成校園污染,資源浪費。學校也沒有完善相應的規章制度,缺乏對大件垃圾、有害垃圾進行有效的分類回收。如果規章制度不健全,那么將無法有效制約企業和個人的行為,也難以對校園環境加以保護,更談不上經濟利益的提升。此外,垃圾的分類回收、近零排放及資源化利用屬于公益事業,其資金主要源于學校,這對于學校是一種經濟壓力。近些年,江大雖然在垃圾治理方面投入部分資金,但還是難以滿足最佳處理垃圾的需求。
校園內能夠資源化利用的垃圾難以形成體系。目前,校內有拾荒者以及回收廢舊的人員,這些以盈利為目的的個體收購網點散落在學校各個地方,影響校容并再次污染環境。在三食堂樓下的創業孵化基地曾有一家舊書回收的店鋪,具有場地、人員等優勢,然而因為種種原因,舊書店經營萎縮,已經倒閉。而我校師生對于垃圾分類回收、近零排放及資源化利用的意識雖強,甚至上升到了道德的層面,但未落到實處。同學們對于垃圾分類的自覺性不夠,大家認識到自己是污染的制造者也是受害者,可惜總是貪圖方便,長期以來形成的投放垃圾習慣一時之間難以完全改變。
四、對江蘇大學校內垃圾分類回收、近零排放及資源化利用的建議
第一,學校的相關部門應該各司其職,健全相關的規章制度以及管理體系,并且加大資金投入,對設備和技術都進一步提高。設立專門的垃圾回收站點,進行有效的資源化利用,確定垃圾的近零排放,避免污染環境。
第二,增加垃圾分類回收、排放及資源化利用的渠道,可通過一些專業經營性公司處理垃圾。只有企業的參與結合學校的管理,才能使垃圾分類回收、近零排放及資源化利用的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達到最大化。
從“垃圾圍城”到“垃圾圍村”,這是當前無法回避的一個生態環境問題。從我國垃圾處置現狀來看,作為最主要處置方式的填埋越來越受到容量、選址、二次污染等因素的制約,實行資源化處理勢在必行。
據中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協會此前的數據,我國每年產生的生活垃圾,80%以上可作為再生資源回收和利用,垃圾Y源化處理的前景十分廣闊。但在有的城市或社區,分類的垃圾桶只是個擺設,各種垃圾擺放并沒有分類放置,也沒有人進行管理。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要求,普遍推行垃圾分類制度,加快建立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垃圾處理系統。各地區各部門應該抓住機遇,讓垃圾分類成為改善生態環境的惠民之舉,為經濟轉型發展助力。
對垃圾分類處置和回收利用,可以推動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轉型升級,還可以發展循環經濟。但是,真正做到垃圾分類處置并非一件容易事。
目前,垃圾分類是個短板,亟待彌補。有關方面要加緊制定有效措施,不能讓垃圾分類依然掛在嘴上,推而不行。“垃圾分類需要全民參與。現在需要找到短板,而且應該先易后難。”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總工徐海云說,面對垃圾分類收集問題,可回收物要與廢品回收利用系統對接起來,有害垃圾的收集要與危險廢物收運系統對接起來,廚余垃圾收運要與生物質的利用對接起來。
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垃圾分類做得越細,垃圾的回收利用率就越高,處置成本越低;其次是解決終端市場問題,要創新垃圾處理方式,實現垃圾處置的市場化運營。
(一)全面發動,大力宣傳南京市成立了以市政管委、市容委牽頭,其他部門參加的綜合性領導小組,加強了分類收集工作的領導和指導。編印了60萬封“致市民一封信”,召開三次全市性垃圾分類收集骨干動員會,逐級動員,分層培訓。由于各級領導重視,媒體的大力宣傳,在南京引起較大反響,社會的廣泛支持,群眾的積極參與,為垃圾分類收集工作的開展奠定的基礎。
(二)精心制定工作方案和配套政策。南京市市容委會同公安、工商、房產、環保、供銷等部門先后下發了《關于實行生活垃圾分類管理的意見》、《關于準予統一聘任垃圾資源回收員進入居民小區收集垃圾的資源通知》、《關于加強可再生垃圾資源管理的通告》《及垃圾資源回收員暫行管理辦法》等,形成各方支持、齊抓共管的局面。
(三)因地制宜、積極探索將垃圾分為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再由環衛站或回收網點二次分揀。組建了一支150人的專職回收員隊伍,隸屬市供銷社的物資回收公司管理,統一培訓、統一持證、統一標識、統一量具、統一車輛、統一價目、統一中轉,定人、定時、定街回收。同時立足社區,以物業管理人員、環衛職工、民辦保潔員為兼職回收員,并對400多家廢舊物資收購站點兼并聯網,形成一個專兼結合、布點合理的回收網絡。南京市的分類收集工作已基本上在6個城區、47個街道、900多個社區普遍推開,并引入了競爭激勵機制,把垃圾分類收集推向市場。可見雖然分類收集工作在南京開展的時候不長,但取得了令人鼓舞的進展。當然,在這短短的幾十天的實踐調查中,我也發現其中還有一些可以研究討論的問題:
“城市礦產”開發時
北京市環境交易所總裁助理王穎在論壇上表示:“城市資源的循環利用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密不可分。近些年,城市資源循環利用領域中,小到生活垃圾的合理分類、餐廚垃圾的處理,地溝油回收利用問題,大到建筑垃圾的再循環等,更為凸顯的是電子垃圾的回收利用問題,乃至火爆城市的共享單車大量報廢和回收利用的問題,都是城市資源循環利用中的新生問題。”
北京環衛集團于2016年成立了城市微環境公司,主要負責再生資源垃圾分類的前端回收工作。早在2014年,北京環衛集團首次提出了“一體兩翼”的核心發展總目標,其中“一體”指得是大環衛主題,“兩翼”指的是“垃圾的清除分類”和“城市礦產的開發”。
北京環衛集團微環境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朝輝介紹,北京環衛集團經過多年的實踐,深刻認識到“城市礦產”同時具有城市資源屬性和固體廢物雙重屬性,因此確立了“城市資源中再生礦產”的發展總目標。而且“城市礦產”的開發體系又與城市垃圾回收運輸體系有部分重合,更加方便推動“城市礦產”開發再生資源的回收工作,以此帶來的經濟價值,更是北京環衛集團著重打造“城市礦產”再利用的有力目標。
垃圾分類靠研發技術
據記者了解,在“城市礦產”的實際回收工作運行以來,北京環衛集團還探索出了“一網N源”獨特運送模式。“一網”是利用北京環衛集團已有的先天優勢中的垃圾清運網絡,將回收服務對象從傳統的公共區域延伸到了社區、學校、家庭,從服務源頭獲取更多的城市固體廢棄物。而廢物回收的服務對象也從傳統的生產垃圾延伸到再生資源、大件垃圾、有毒有害、可再生資源等“城市礦產”領域,增加垃圾收運的范圍和數量,并歸納到垃圾收運系統中。
李朝輝還表示,“一網N源”運送模式中的“N源”是指在傳統固廢末端處理中增加相應的功能設施,例如增加再生資源的“打撈站”,分布在北京五環、六環,以及城市邊緣地區,可以有效緩解城市再生資源中轉、打包的囤積問題,有效解決再生資源的消納和轉運工作。
由于建筑垃圾的迅速增長,有關方面也需要配套和健全相應的處理體系。北京建工資源循環利用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爍在論壇上表示,現在工業設計院的建筑垃圾設計處理方面并沒有成熟的體系,北京建工集團只能堅持從源頭做起,先弄清建筑垃圾的組成成份,再設計回收利用的不同工藝。在走訪了國內幾百家相應的設備的制造業企業,發現建筑垃圾只要略有不同,配套設備的差異就有可能變得很大,使用起來非常不便。
據記者了解,由于建筑垃圾的成分復雜,且具有不確定性、不穩定性,這無形中加大了建筑垃圾破碎料回填的難度,北京建工集團引用了先進技術,處理設備全部采用第三方檢測,做了五種不同配比的靜載實驗,保證了建筑垃圾處理指標的穩定性,使得建筑垃圾破碎料回填比素土回填的性能更加優越,目前北京建工集團每天的建筑垃圾“雜填土”處理已達15000噸。
充分利用再生資源
全國的社區居民垃圾分類中,大約60%左右屬于含水量較高的廚余垃圾,為了杜絕垃圾的二次污染,北京環衛集團采用“干濕分離”的回收方式,同時配合利用環衛集團固有的垃圾轉運站的工業化分揀,在回收前端將垃圾“除濕”,再將剩下的干垃圾直接進入分揀轉運站。
在整個“城市礦產”運營過程中,北京環衛集團采用的是“垃圾分類+再生資源的回收”的“兩網融合”模式。目前,北京環衛集團垃圾前段回收已經深入社區服務,日處理量是200至500噸,一年時間已在北京市的800個小區展開,預計將在全國8個城市的1000個小區進行垃圾分類回收工作。
1、減少土地侵蝕,生活垃圾中有些物質不易降解,使土地收到嚴重侵蝕,因此回收利用可以減少危害。
2、變廢為寶再利用,一噸易拉罐融化后能結成一噸很好的鋁塊,可少采20噸鋁礦,生活垃圾中有30%到60%可以回收利用。
垃圾分類,指按一定規定或標準將垃圾分類儲存、分類投放和分類搬運,從而轉變成公共資源的一系列活動的總稱。分類的目的是提高垃圾的資源價值和經濟價值,力爭物盡其用。
(來源:文章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