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病理學診斷常用的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of Ulster, UK
Advanced Techniques in
Diagnostic Cellular Pathology
2009, 196pp.
Hardcover
ISBN: 9780470515976
Wiley-Blackwell
Mary Hannon-Fletcher等編
近年來隨著細胞技術和靶向治療技術的發展,細胞病理學技術被廣泛地應用于疾病的診治中。該書介紹了細胞病理學技術是如何推動臨床診療的發展,同時細胞病理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又將如何改變目前對疾病的診斷和靶向治療的認識。該書分為六個部分。
第一部分,編者介紹了顯微技術在細胞病理學中的應用。幾個世紀以來,顯微鏡一直被用來觀察細胞和組織樣本,然而近年來在計算機技術、成像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幫助下,可以實現對病例樣本的診斷并同時上傳至互聯網。這樣不僅可以實現遠程診斷,同時這些病歷資料的集中對于尋找新的生物標記也具有指導意義。
第二部分是關于細胞病理學的介紹。細胞病理學的發展及液基檢測法(Liquid-based cytology)大大提高了傳統染色方法的靈敏度。編者從樣品的選取、處理、樣品的分析都作了詳細的介紹。其中作者著重討論了人瘤病毒的檢測及其疫苗相關情況,因為這一疫苗已經完全改變了婦科子宮檢查的現狀。
第三部分是關于流式細胞技術的介紹。近年來隨著多細胞和蛋白多色彩標記方法的應用,流式細胞技術得到了巨大的發展。而只有在了解了流式細胞儀的構造和各種標記的性質之后,操作者才能更加準確地使用該技術。在這一章里,編者詳細地介紹了樣品的準備,使用流式細胞儀需要注意的各種問題,以及該技術在臨床中的應用。
第四部分是關于免疫組化技術的介紹。隨著疾病診治的需求,免疫組化技術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應用,大量抗體的出現也使得免疫組化技術的發展獲得了堅實的基礎。這一章里作者介紹了免疫組化的基本方法,特別強調了對照樣品的準備,如何評價免疫組化結果。最后編者介紹了免疫組化技術在臨床檢測中的應用,常用的癌癥分子標記物的應用及檢測情況。
第五部分,基于芯片技術的比較基因組雜交技術。主要介紹了不同的平臺在尋找關鍵基因和蛋白中的應用,如何根據樣品情況選擇不同的平臺,怎樣作分析和進一步的確認,最終找到目的基因或蛋白,及其在臨床中的應用情況。
第六部分編者介紹了原位雜交技術。不同探針的選取、樣品制備信號的獲取、對照樣品的設置以及原位雜交技術在臨床中的應用,包括腫瘤及感染的檢測。最后編者簡要介紹了原位雜交技術最新的發展情況及將來可能的發展方向。
本書適合具有一定的病理學基礎的基礎研究人員、臨床研究工作者閱讀
張軍杰,
博士生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關鍵詞: 高職高專;醫學檢驗技術;病理學;實驗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2)07-0190-01
0引言
病理學是醫學教育中的一門基礎課,它是診斷疾病的重要手段,同時還是臨床檢驗的重要內容,它連接著醫學的各個學科。一直以來,高職高專病理實驗教學并沒有體現出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特色,它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實驗考核只是與臨床醫學專業的傳統方法相似而已,為了適應醫學檢驗技術專業任職崗位的需求,我們要積極改進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病理實驗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1調整病理實驗教學內容
1.1 適當整合病理學傳統實驗根據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特點及培養目標,病理學教材中涉及到十幾個章節的實驗,它的傳統實驗教學中內容很多,我們要對其進行整合、序化。例如在病理學各論中將部分章節融合,為了使學生掌握的知識更加全面,我們要求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常見疾病的病變情況。而在組織細胞損傷與修復、炎癥、腫瘤實驗方面,我們要讓學生學會觀察各類細胞及病變特點,掌握基本病變的形態表現,使他們的實際學習能力得到切實的加強。
1.2 增加病理檢驗技術實驗在病理學實驗中適當安排病理檢驗技術內容,重點學習病理標本的處理方法、常規病理石蠟切片制作技術,對冷凍切片、免疫組化等技術及相關儀器設備的使用加以介紹,讓學生熟悉病理學常用儀器設備及其操作方法,了解病理檢驗工作程序、要求及其它常用的制片及染色技術,拓寬學生就業途徑,使一部分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畢業的學生能從事病理檢驗的技術工作[1]。
1.3 學習脫落細胞學檢查知識脫落細胞學也稱細胞病理學、診斷細胞學,包括脫落細胞和細針吸取細胞二大方面檢查,其對腫瘤的診斷具有初篩、確診及普查的意義,臨床應用范圍廣,深受歡迎[2]。脫落細胞學檢驗是一門形態學科,具有很強的直觀性和實踐性,學生在學習中既要重視理論知識的學習,又要重視基本技術操作和涂片標本的觀察。在實驗教學中先以示教形式讓學生對脫落細胞的形態有一基本認識,繼而讓學生詳細閱讀脫落細胞玻片,為將來的專業課學習打下基礎。
1.4 開設臨床病理討論臨床病理討論具有復習鞏固所學理論知識,訓練分析、綜合、判斷和鑒別能力的作用[1]。在醫學檢驗技術專業臨床病理討論素材與討論內容上增加或強化了相關的實驗室檢查內容,利用典型的尸體解剖檢驗資料,把臨床病歷、病理切片發給學生,訓練學生把相應的臨床檢驗指標、臨床表現、形態學改變結合起來,培養學生分析病例的能力。
2選擇適合的實驗教學方法
2.1 加強實驗技能操作對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學生來說,顯微鏡的使用十分重要,要求學生操作要相當熟練,另外病理切片制作技術、脫落細胞玻片的制作技術及閱片的基本功要進行訓練,認識各種正常細胞、變性壞死細胞、炎性細胞和腫瘤細胞的形態,在實驗中增加學生實際動手能力,適應臨床檢驗的需要。
2.2 充分將現代和傳統教學相結合數碼顯微互動系統的引入和應運,對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起了推動作用[3]。在病理學實驗課方面有了多方的改進,包括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試方式等等。運用數碼顯微互動系統針對教學切片講解全面細致,課堂氣氛活躍,對學生學習過程全程監控,師生之間互動交流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在教學切片的學習上,通過教師對教學切片緊貼實驗內容適量繪制模式圖邊繪邊講,對于難于理解的抽象內容,通過肢體語言及豐富的臨床實驗經驗去影響學生,讓學生產生難以忘懷的印象。
2.3 加大實驗室開放力度,增加學生學習的機會在完成教學計劃安排的實驗教學任務外,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完成各種實驗內容的開放,根據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教學目的,采取多種開放形式。實驗室堅持全面開放、資源利用最大化及因材施教的開放原則。如定時開放病理技術室和資料室,全天開放病理標本室和顯微鏡室,教師值班輔導,充分挖掘現有師資、儀器設備、環境條件等資源,讓學生查找所需的病理資料和進行病理切片和脫落細胞玻片制做的練習,實驗室開放增加了學生學習的機會,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彌補了由于課程學時少,課堂實驗教學的不足,培養了學生的多方面的技能,拓寬了學生今后從事臨床工作的范圍。
3改革實驗考核方式
我們通常將考核分為實驗理論考試、組織切片考試、實驗作業和出勤率等,將實驗考核計入總成績,占30%,實驗技能的考核尤為重要。這種綜合的評定方式,既考核了學生的學習態度和處理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又考核了學生的基本技能操作,達到了實驗課的培養要求。
高職高專教育是一種職業特征鮮明的高層次職業技術教育類型,目前檢驗醫學教育著重研究的問題就是高職高專的教育問題。為了適應醫療單位尤其是基層衛生單位檢驗工作的要求,體現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學生的人才培養特點,我們必須將高職教育的鮮明的教育特點展現出來。在病理實驗教學中,要真正體現高職高專醫學檢驗技術病理實驗教學的特色,改革傳統的病理實驗教學中不適宜的地方,樹立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教育的真正目標。
參考文獻:
[1]李楠,劉德純,葛霞.醫學檢驗專業病理學教學改革的嘗試與探討[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8,10(2):144-145.
關鍵詞:病理學;實驗教學;自主學習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46-0271-02
病理學是一門研究疾病發生發展規律,揭示疾病本質的醫學基礎學科,也是聯系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橋梁學科[1]。病理學實驗課是病理學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是對理論學習的補充和延伸,實驗教學的質量直接影響整個病理學教學的質量。現代醫學知識日新月異,不斷有新的疾病及新的診斷及治療技術出現,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會醫學生終生學習,可以幫助醫學生不斷發展完善自己,站在科學的前沿,更好地為病人服務。因此,我們需要根據病理學課程特點,突破傳統的病理學實習課教學模式,探索一套全新的病理學實驗教學體系及教學手段,培養具有自主學習能力及開拓創新精神的高素質醫學人才。
一、我院病理學實驗教學體系的現狀
我院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的病理學課程安排在大學三年級的上學期開設,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病理學實驗課共計13次3時,以觀察病變標本和切片為主要教學內容,以“灌輸式”或“填鴨式”的傳統授課方式為主要教學手段,按照理論課內容開展的驗證性實驗,認識各種疾病的基本病變特征。這種教學模式下的教與學顯得比較枯燥乏味,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只是被動接受知識,缺乏主動學習的熱情,不能主動地將疾病的臨床表現與病理改變相結合,不善于思考標本和切片的臨床意義。自2009年以來,我院配備了100套數碼顯微互動系統用于組織學及病理學的實驗教學,顯微數碼互動系統集影像、聲音、圖像、文字以及靈活的互動系統為一體,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可以豐富教學內容,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學效果[2],但因實驗教學體系設置陳舊、實驗課學時有限等原因,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仍有待加強。
二、新的病理學實驗教學體系的構建
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是決定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五年制本科生病理學的教學的目標,是要使學生認識疾病的形態學變化及其發生、發展的規律,進而認識疾病的本質,闡述病理與臨床的聯系,為學習臨床醫學以及防治疾病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實驗課的總論部分主要讓學生認識疾病共有的基本病理變化及其發生發展的基本規律,實驗課的各論部分要求學生掌握各系統常見病多發病的主要病理變化及其特殊規律。通過實驗課教學,我們重在提高學生對病變的觀察和辨認能力,加深他們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并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尤其是對知識的綜合分析和應用能力。因此,有必要構建新的病理學實驗教學體系,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學會理論聯系實際,注重形態與功能的聯系、整體與局部的聯系,并了解學科領域的新發展和新動態,從而具備快速適應臨床工作的能力。
1.教學內容的整合及優化。病理學以解剖學和組織胚胎學為基礎,在學生掌握器官和組織的正常結構的基礎上學習疾病狀態下的形態變化及相應的臨床病理聯系。我們以突出課程的實用性、系統性與科學性為原則,對現有教學計劃進行調整,重在教學內容上加以整合和優化,實驗內容的精簡和重組,重點講疾病的共性,常見病和多發病,刪減現在的少見病和疑難病。具體來說,病理學實驗內容的整合及優化如下:病理學基本實驗技術(3學時),加入尸檢、切片制作及免疫組化等內容。通過尸體解剖觀察,學生能更好地樹立系統觀,深入體會疾病發生、發展過程及轉歸過程,明確病變的性質及死因,有助于培養和鍛煉學生的臨床分析能力。組織切片是病理學實驗最常用的素材,每張HE切片需要經過取材、固定、脫水、包埋、切片、染色、封片等多個步驟才能完成,其中任何一環節處理不恰當,都會影響到最后的切片質量和診斷結果。讓學生了解切片的制備流程,有利于學生全面理解所觀察的切片。此外,細胞穿刺和免疫組化是臨床病理診斷的重要部分,介紹相應的操作步驟可以讓學生更好地了解臨床疾病診斷的基本方法。組織損傷及修復(3學時),血液循環障礙(3學時),炎癥(3學時),腫瘤(6學時),各論:循環、呼吸、消化、生殖、泌尿、傳染病各3學時,再加上典型病例討論3學時。通過這種教學內容體系的變革,可以幫助提高學生對疾病的整體認識,掌握切片制作的來龍去脈,疾病的基本病理變化和各系統疾病病變的特殊規律,培養學生主動思考及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2.革新病理學實驗教學手段。傳統的病理學實驗教學主要以教師講解切片及標本病變要點,學生觀察畫圖為主要形式。筆者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發現能夠主動思考問題的學生非常少,對疾病病變特征及轉化規律的整體認識不夠。為了改善這種狀況,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記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引入不同的教學方法。在基本病理實驗技術環節,因為涉及的內容比較多,課堂學時有限,可以事先將尸檢、切片制作、細胞穿刺及免疫組化等內容的視頻放到校內病理學學習網站上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學,上課時各組推選小組長匯報學習要點,教師予以指導和總結。總論部分的基本病理變化也可摒棄以往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描述看到的基本病理變化,并根據病變特征學會基本病變的診斷,讓學生在主動學習過程中加深對理論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各論部分采用病例式教學,選擇各系統典型的、與病理知識相關緊密的臨床病例,讓學生的小組的形式討論并匯報小組結論,讓學生自主地解決臨床實際問題,一方面激發學生對疾病發生發展規律的探究熱情,另一方面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在案例討論過程中,充分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極性,培養學生團結協作能力和語言溝通能力,增強學生作為醫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3]。
3.改進病理學實驗考核方式。我校原有病理學考試模式采用期末終結性評價考試的方式進行,對這門課程的評價主要靠期末考試的分數評定,學生考試前死記硬背,基本能通過考試,因此,改革病理學考核方式非常必要。鑒于理論課是大班上課,人數較多,根據學生的日常表現及學習過程給形成性評價可行性不大。因此,根據實驗課上學生的表現,增加平時成績的比例,有助于促進學生的日常學習。從病理基本實驗技術的匯報環節,到總論切片的自主診斷及各論病例的討論,均可以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形成性評價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特別是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臨床思維、推理能力等。另一方面,形成性評價可以提高教師的教學效果,形成規范、完善、有效的學習成績評定體系[4]。
綜上所述,在醫學知識日新月異的今天,構建新的病理學實驗教學體系,重新整合及優化實驗教學內容,突出突出課程的實用性、系統性與科學性;革新實驗教學手段,改進實驗考核方式,可以較好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為今后的臨床實踐奠定了基礎。我們將不斷研究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促進教師的專業水平和教學組織能力。
參考文獻:
[1]李玉林.病理學[M].第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1-4.
[2]金家紅.顯微數碼互動系統在醫學形態學實驗教學中的利與弊[J].醫藥前沿,2013,16(6):298-299.
宮頸癌;人瘤病毒;液基細胞檢查;陰道鏡
作者單位:136000吉林省四平市中心人民醫院婦產科
半個多世紀以來,宮頸癌的治療重點是宮頸癌的預防。宮頸癌的預防重點是定期篩查與早期治療。宮頸癌的發生是多因素、多步驟、多基因共同作用的結果。目前宮頸癌的檢查方法臨床常用的有:細胞學檢查(包括巴氏涂片檢查、液基細胞檢查),人瘤病毒(HPV)檢查,醋酸染色檢查(VIA),碘染色檢查(VILI),陰道鏡檢查,宮頸活檢,宮頸管搔刮等。自從德國Zur Hausen H[1]發現了HPV感染是導致宮頸癌的罪魁禍首,并發現其中某些類型的HPV就是宮頸癌的病原體,這一發現是劃時代的開始,WHO于1992年宣布其中高危型人瘤病毒感染是引起宮頸癌變的首要因素。隨著HPV與宮頸癌之間病因學聯系的確定,臨床將目光投向液基細胞檢測、HPV檢測、陰道鏡下活檢病理學檢查以早期診斷宮頸上皮內瘤變(CIN)和宮頸癌。
1 那些人需要做宮頸癌篩查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道,全世界每年新發生的宮頸癌患者50萬人,其中,我國每年新發病例13.5萬,約占世界的三分之一。其發病特點為,多發于早婚、早育、多生、性生活開始早和多者,35~39歲、60~65歲為發病高峰,農村發病率高于城市。定期檢查、早期發現是目前預防宮頸癌的有效手段。由于性觀念的改變、環境污染和不良衛生習慣及宮頸癌篩查的普及,使子宮頸癌患者近年明顯增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年滿18歲并有過性生活的女性,每年都應進行一次的宮頸癌篩查[2]。除了定期的宮頸疾病篩查之外,各年齡段的婦女,只要有后出血或滲血,都要引起高度重視,應想到有宮頸癌的可能,盡早去醫院做詳細的全身檢查及婦科檢查。宮頸癌早期多無癥狀,與慢性宮頸炎無明顯區別,有時甚至見宮頸光滑,尤其老年婦女宮頸已萎縮者。
2 細胞學檢查
巴氏涂片檢查:因其方法簡便,患者無痛苦,且成本較低,非常適合大范圍人群的普查,至今沿用了近半個世紀,有些地方仍然在使用。用一個軟木刮板,在宮頸處輕輕刮取采集脫落細胞,涂抹在載玻片上,經過染色處理后,由病理醫生在顯微鏡下觀察作出診斷。缺點:假陰性率即誤診率較高。液基細胞檢查:20世紀90年代又出現新柏氏膜式液基薄層細胞學技術(TCT)。 方法:醫生將采集到的細胞放入裝有細胞保存液的標本瓶中送達實驗室,制片過程由計算機程序控制。主要步驟有,細胞混勻;細胞負壓采集;細胞轉移。其優點是清除了雜質,形成一個清晰的細胞單層涂片,病理醫生可以一目了然,使宮頸癌尤其是癌前病變的診斷率顯著提高。此外,TCT的保存液還可以直接用于人瘤病毒基因檢測。
3 病毒學檢測
人瘤病毒(HPV)基因高危型檢測。目前資料證明,HPV感染是宮頸癌及其癌前病變的最主要病因,99.8%的宮頸癌患者中可以發現HPV病毒,被批準在臨床使用的最新檢測HPV感染方法有雜交捕獲法。方法:用特制小毛刷在宮頸處采集細胞,患者無損傷和痛苦。該方法的準確率相當高,但因費用較高,通常只在高危人群中使用。
4 陰道鏡檢查
當宮頸細胞學涂片檢查發現異常時,就需做陰道鏡檢查以確定病變,必要時取若干塊組織送病理檢查,為手術治療提供依據。檢查前常規詢問病史、月經史,以選擇合適的檢查時間;常規滴蟲、霉菌檢查、巴氏涂片檢查;對可疑感染者,應做陰道、頸管分泌物培養,對陽性發現者應先對癥治療;術前24 h禁行婦科檢查等陰道操作;術前48 h禁陰道用藥,以免藥物黏附于陰道和宮頸表面,影響檢查結果。檢查時應于宮頸表面涂3%醋酸液,柱狀上皮在醋酸的作用下水腫、微白成葡萄狀,而鱗形上皮則色澤微微發白而無葡萄狀的改變,以此來鑒別宮頸鱗形上皮與柱狀上皮。醋酸試驗后常規以1%碘溶液均勻地涂抹于宮頸表面,柱狀上皮不染色,原始鱗形上皮染色呈深棕色,化生的鱗形上皮則根據其化生的成熟程度不同而顯示出染色的深淺不一。為了更清晰地觀察血管的形態變化可運用綠色濾色鏡檢查。同時正常的血管在醋酸作用下立刻收縮,而異常血管則無這一變化,以此有助于鑒別血管的性質。①正常宮頸陰道部鱗狀上皮:涂3%醋酸后上皮不變色。碘試驗陽性。②宮頸陰道部柱狀上皮:涂3%醋酸后迅速腫脹呈葡萄狀。碘試驗陰性。③轉化區:涂3%醋酸后化生上皮與圈內的柱狀上皮明顯對比。涂碘后,碘著色深淺不一。病理學檢查為鱗狀上皮化生。④不正常的陰道鏡圖像 碘試驗均為陰性,包括:a.白色上皮,病理學檢查可能為化生上皮、宮頸上皮內瘤變。b.白斑,病理學檢查為角化亢進或角化不全,有時為HPV感染。在白斑深層或周圍可能有惡性病變,應常規取活檢。c.點狀結構,病理學檢查可能有不典型增生。d.鑲嵌(mosaic),病理學檢查常為不典型增生。e.異型血管,碘試驗陰性或著色極淺。
5 宮頸活體組織檢查
宮頸多點活檢組織病理檢查是診斷子宮頸癌最可靠的依據。對陰道細胞學、陰道鏡檢查可疑或陽性;對臨床表現可疑宮頸癌或子宮頸其他疾病不易與宮頸癌鑒別時,均應進行活組織檢查。子宮頸錐形切除檢查:對陰道細胞學屢次陽性,而陰道鏡或活檢陰性者;宮頸多點活檢證實為原位癌,但又不能排除浸潤癌者,治療前應考慮宮頸錐切,作連續切片進一步明確診斷。醫學上曾有這樣的病例,多次宮頸刮片陽性,但多次多點活檢及頸管搔刮均未查見癌,最后行宮頸錐切,作連續切片1500張,才確診為原位癌累及腺體。雖然宮頸錐切的診斷準確率較高,但操作較復雜,須住院,術后并發癥亦較多。
6 及時治療宮頸病變
不注意經期衛生,混亂以及一些慢性宮頸疾病。如宮頸糜爛、慢性宮頸炎以及白班、裂傷等都和子宮頸癌有一定的關系,如果能夠克服不利因素并積極治療這些慢性宮頸疾病及宮頸上皮內瘤變,也是預防子宮頸癌的重要措施。
7 人瘤病毒(HPV)疫苗
由于宮頸癌的主要致病因素是人瘤病毒感染,所以根本的方法是采用疫苗預防,包括預防性疫苗和治療性疫苗,在不遠的將來,宮頸癌將成為人類通過免疫接種方法來全面預防和根除的惡性腫瘤。
由于宮頸癌的發生是一個長時間,可逆轉的癌前病變期,從癌前病變期發展為宮頸癌又要大約10~15年的時間,所以宮頸癌完全可以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及時發現宮頸癌前病變,可以大大減少子宮頸癌的發生。基于近年來宮頸癌預防研究取得了三大突破性進展:①確立了高危型人瘤病毒(HPV)感染是宮頸癌發生的病因。②新發展的薄層液基細胞學和檢測HPVDNA的新技術(雜交捕獲試驗)顯著提高識別宮頸高度病變的敏感度,大大降低了假陰性,合理運用篩查方法可查出98%以上的早期患者。③HPV預防性疫苗已獲準進行臨床驗證,正進行三期臨床試驗。目前,我國科學家正在進行宮頸癌快速篩查技術的研制,宮頸癌檢測即將被簡化成一片試紙,受測者幾分鐘之內就知道自己是否感染了HPV病毒。根據我國國情,主張所有有且年齡為21~65歲的婦女,每年至少進行1次宮頸細胞學檢查,一旦發現有宮頸糜爛、宮頸肥大等宮頸炎癥,應抓緊治療。臨床已經證實,液基薄層細胞學檢查法與傳統方法相比,對宮頸癌和宮頸癌癌前病變的檢出率有非常顯著的提高,對普通瘤變的檢出率提高了100%,對高度瘤變的檢出率提高了23.3%,診斷結果準確可靠,正在逐步取代巴氏涂片法,成為目前最理想的宮頸癌篩查方法。定期篩查可以幫助宮頸癌的早期發現和根除。
參 考 文 獻
【關鍵詞】乳腺癌 鉬靶 B超 CT MRI 核素
1 乳腺鉬靶X線攝影檢查
乳腺鉬靶檢查系統是一種低劑量乳腺X光拍攝的技術,它能清晰顯示乳腺各層組織,可以發現乳腺增生,各種良惡性腫以及乳腺組織結構紊亂,可觀察到小于0.1毫米的微小鈣化點及鈣化簇,是早期發現,診斷乳腺癌的最有效和可靠的方式,尤其對于臨床不可能及的,以微小鈣化簇為唯一表現的早期乳腺癌具有特征性的診斷意義。乳腺鉬靶檢查系統具有成像清晰、檢查操作方便快捷、輻射量小等特點,該儀器檢查診斷可準確發現乳腺增生、病變、包塊、鈣化的形狀、大小、密度、性質等。對于彩超無法辨別的乳腺病變鈣化點進行準確判斷與鑒別,被譽為國際乳腺疾病檢查的“金標準”。
乳腺增生(乳腺結構不良)根據乳腺腺體的增生的部位和程度不同,其X線表現比較多見的可顯示為結節型、小片狀、結構紊亂、密度增高等等,也可顯示為小球性致密團、大片狀、腫瘤型 、條索狀、多種影像綜合表現等,但在臨床上除了這些典型的征象外,或者這些征象處于不同的月經生理周期其X線表現也會有所不同。對于有乳腺增生病史或者典型臨床征象的患者,其X線表現有異常的大約占60-70%(個人統計資料);對于同一病例不同的影像醫生診斷結論可能會相差甚遠。因此研究乳腺增生的各種鉬靶乳腺機X線征象以及與臨床表現的關系有重要意義。此組病例的研究表明乳腺增生的X線表現是多樣性的,即使X線表現陰性,在臨床上也并不代表沒有乳腺增生;因此,乳腺增生的診斷也要密切結合臨床,對于可疑患者應隔期復查。為預防增生癌變及乳腺癌的發生,這樣做很值得。此100例探討病例雖然形態表現各有不同,但共同點是病變密度多數是等密度;其病變密度較高者惡變率也高,這一點也符合病理規律。因此,病變密度應做為增生是否有癌變危險的警惕指征。
乳腺鉬靶X線機,如圖1所示。具有照片圖像清晰、對比度適宜等優點,可清楚顯示內小于1cm的結節性病灶,并可準確定性、定位。乳腺鉬靶攝影常能檢查出醫師不能觸及的結節,即所謂“隱匿性乳癌”和很早期的原位癌,比有經驗的醫師早兩年發現早期乳腺癌。其輻射劑量亦降低至每人次(兩側四位)0.003Gy以下,對人體無損害。即使臨床診斷乳腺癌已很明確時,仍應進行乳腺鉬靶攝影,因乳腺鉬靶攝影可幫助明確腫瘤的位置、腫瘤的浸潤范圍、有無多發癌灶以及對側乳腺的情況,以上資料對于正確制定治療方案至關重要。
2 其他輔助檢查
2.1 B超檢查
B超檢查也是乳腺疾病常用的檢查方法之一,可與乳腺鉬靶x線攝影檢查結合起來使用。該方法具有無 毒,無害,簡便等特點,能鑒別良、惡性,囊、實性,增生等乳腺疾病。但超聲檢查有時會出現假陽性,對小于1厘米的腫塊確診困難。
2.2 乳管鏡檢查
如果患者有溢液(流水),可以采用乳管鏡檢查,大多數患者可以確診。該方法確診率高、痛苦小,但在檢查前,應檢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必要時還應檢測艾滋病病毒(hiv),以防止交叉感染發生。
2.3 病理學檢查
病理學檢查是臨床確診乳腺癌的必備依據,主要用于乳腺鉬靶x 線攝影檢查和b超檢查可疑者。病理學檢查包括細胞病理學檢查和組織病理學檢查兩種。細胞病理學檢查損傷小、痛苦少、速度快、方便易行。組織病理學檢查不但可以定性,還能在手術前確定腫瘤的類型,為治療提供參考。新一代組織穿刺設備甚至可以吸(切)除早期癌灶而免于手術。
2.4 乳腺紅外線檢查
乳腺紅外線檢查:這項檢查因為速度快、無放射性而常在體檢中作為乳腺疾病的初篩檢查,尤其適合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費用大約幾十元。它利用正常組織和病變組織對紅外線吸收率不同,而顯示透光、暗亮等不同的灰度影像,由此診斷乳腺疾病。雖然不是乳腺癌的專業檢查,但可以作為乳腺病變的篩檢。
3 討論
乳腺鉬靶檢查是一種低劑量乳腺X光拍攝的技術,能清晰顯示乳腺各層組織,可以發現乳腺增生、各種良性腫、惡性腫瘤以及乳腺組織結構紊亂,它的技術優勢有:①早期診斷可以檢查出醫生不能觸及的乳腺腫塊、結節,即隱匿性乳癌和很早期的原位癌,提高早期診斷率,比有經驗的醫生早兩年發現早期乳腺癌,因為對于臨床上難以發現的以微小鈣化塊為唯一表現的早期乳腺癌,只有憑借軟X線檢查才能被早期發現、診斷。②精準定位:照片圖像清晰、直觀,可清楚顯示內小于1cm的結節性病灶,明確病灶的位置、浸潤范圍、有無繼發癌灶等,在臨床已廣泛應用。③可靠鑒別:比較可靠地鑒別出乳腺的良性病變和惡性腫瘤。④安全便捷:是一種相對無創性的檢查,其輻射劑量亦降低至每人次(兩側四位)0.003Gy以下,對人體無損害,能比較全面而正確地反應出整個的大體解剖結構。⑤有效檢測:對于乳腺癌患者進行放療、化療后的病變情況進行隨訪檢查,觀察療效,并對健側進行定期監測。除此之外,如“火眼金睛”般可觀察到小于0.1毫米的微小鈣化點及鈣化塊,這是普通X線及CT、MR、B超、紅外線等檢查手段難以做到的,尤其對于臨床上難以發現的以微小鈣化塊為唯一表現的早期乳腺癌,具有特征性的診斷意義,特別是對于大和脂肪型,其診斷性可高達95%,對乳腺癌的診斷敏感性為82%~89%,特異性為87%~94%,是目前早期發現、診斷乳腺癌的最有效、最可靠的方式。
參考文獻
[1]白人駒.醫學影像診斷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7: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