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礦山生態修復技術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礦山廢棄地是指在采礦活動中被破壞、未經治理而無法使用的土地,包括廢石堆廢棄地、采礦坑廢棄地、尾礦廢棄地、其他類型廢棄地[1]。礦山廢棄地的出現,導致區域環境的污染和景觀的破壞,礦山地質災害和安全隱患,以及礦區地下含水層破壞和土地資源的浪費,甚至是引發其他社會矛盾[2]。美國在二次世界大戰前制定相關的法令和法規強制對礦區采礦后的土地進行修復。傳統的廢棄地景觀營造主要是植物種植或簡單的一些土地改造,側重于對惡劣場地的處理和增加植被。隨著現代的技術和新理念在礦山修復中得到了廣泛運用,人們更注重廢棄地的再利用和資源的循環使用,運用生態學,美學以及其他學科要建立一個能夠自我維護、運行良好的完整生態服務系統[3]。因此,廢棄地的生態修復及景觀再造的具體內容和方法對資源的循環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一、礦區廢棄地的改造模式探討
1.對待礦山廢棄地態度的轉變
通過對國內典型案例的綜合分析(表1)單一復綠型、綜合治理型和資源循環利用型三個典型階段。我國礦山廢棄地的改造20世紀50年代開始,但80 年代后,研究工作才有了長足發展,并逐步開始建立法規,并開展了大規模的生態修復項目,可能由于單一復綠的模式以及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等原因,使得相當一部分工種項目生態修復效果都很不理想。而后,生態景觀設計理念開始進入廢棄地改造領域,改造方式從單純的生態復綠進入綜合治理階段。土壤整治,植被恢復,微生物技術以及其他工種措施,成功地運用于礦山廢棄地綜合治理,并出現了一些優秀案例,如神府東勝礦區,唐山南湖公園等。隨著現代工業藝術及生態美學思想的演變,資源的循環利用在礦山廢棄地改造與利用得到了體現。
表1礦山廢棄地改造模式分析樂
2.礦山廢棄地改造方式轉變
在改造方式上,現代礦山生態修復和改造已逐漸從傳統的復綠層面向生態景觀層面過渡,運用的技術手段和表現手法也越來越多樣化,生態修復過程更注重模擬自然,尤其是地貌、地形、水文、生態等,依靠自然、人工促進的修復過程,實現了資源的合理利用、綜合開發和廢棄地的文化藝術價值再現。
從改造策略上看,現代景觀營造更加注重場地特征的挖掘與表達,注重場地文化的傳承與再現,展示自然與技術的關系,探索廢棄物的景觀特質及觀賞價值,以促進資源的循環利用。
從改造方法上看,現代方式常常采用生態恢復與景觀改造相結合,更注重區域的整體設計和自然模擬設計,如美國礦山廢棄地修復技術“師法自然生態修復法”[4]。
二、礦山廢棄地生態修復與景觀構建原則
隨著可持續發展戰略在全球范圍內的確立,人們更注重對礦山廢棄場地精神的挖掘,對于場地遺留物及廢棄物的處理,從場地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角度重新審視礦山廢棄地的態度和改造。因此,如何在礦山修復中變廢為寶,實現礦山廢棄地的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每位景觀規劃師將面對的重要問題。
1.自然生態式修復原則
傳統的生態修復模式一般是基于人為干預下“水平梯形坡面,直渠排水”的地形設計,修復后景觀不完全自然地協調周圍環境,水土保持效果也不好,而且需要長期的人工養護。因此,美國等其他發達國家推崇一種在新理念下的生態修復模式——“師法自然生態修復法”。 其基本內涵是:應用現代 3S 技術對擾動區或周邊地形、地貌、水文、氣象、氣候等條件進行詳細了解和調查的基礎上,運用系統理論、應用數學,應用計算模擬等先進技術,設計出一種近似自然地理形態的人工修復模型,并按照設計模型施工的一種生態恢復方法[4]。它強調整個修復后的生態系統必需能夠自我維護,自我保持,功能逐漸增強。
2.安全生態的原則
植物景觀規劃礦區生態修復和景觀營造的核心內容,對修復土壤,保持水土,美化環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植物景觀規劃設計要尊重自然,保護自然景觀,增加生態多樣性,保護環境敏感區;根據立地條件選擇與之相適應的植物種類與植被群落,構筑有地域區系和植被特征的礦區生物多樣性格局。利用鄉土植物來增加景觀的適應性和地域性,選擇耐污能力、抗病除害能力、抗寒能力能力強,根系發達,莖葉茂密的植物,同時也要加強地帶性植物的引種馴化,適當引進國內外特色優良品種。
3.特色景觀元素的處理和利用
礦區景觀營造要反映礦區的地域自然和景觀特色,,景觀元素的適應性改造與循環利用是切實有效的途徑。如澳大利亞墨爾本疏芬山是將廢棄礦區改造為戶外博物館的實例。杜伊斯堡的攀巖公園利用料倉高大厚實的混凝土制成了攀巖墻,墻面上被礦石撞擊和摩擦形成的劃痕和溝槽成為了登山愛好者們自由攀爬可以利用的天然錨點。
三、礦山廢棄地景觀營造內容及方法
通過在進行礦山修復與景觀改造工程的內容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 清理廢物;(2) 加固或清除危險建筑物和浮石;(3) 堵塞危險洞穴,填充礦坑;(4) 用門和石暾封堵坑口、礦井;(5)覆蓋表土;(6)植被恢復。
1.廢物(污染物)處理
礦山廢棄地殘留著許多礦業污染物,比如煤炭礦區的重金屬污染物、多環芳烴等。 場地的污染凈化是修復工作的基礎,通常廢棄地污染較輕或對環境不產生較大影響的區域可以進行工種處理。對受到污染的表土和其他污染嚴重的有毒有害物質完全移除;深層污染的土壤可以采用固化措施,即在污染上壤的上面,覆蓋一層瀝青,然后再鋪置新土,進行植被修復。
2.地表痕跡的處理和再利用
采礦過程留下的人為遺跡,如廢棄的礦渣、尾礦、礦坑等,可以通過藝術加工等處理方式,保留下來。表2,通過國內礦山廢棄地改造案例總結了礦坑的常見改造與利用方式。
3.植物景觀設計
在礦山廢棄地景觀重建的初始階段,植物的選擇至關重要。從景觀層面對礦山廢棄地進行獨具特色的植物選擇與種植設計,既可作為改良土壤、美化環境、恢復生態環境的先鋒,又具有對硬質景觀的柔化協調、空間造景功能。下面重點探討一般礦山廢棄地的環境條件下,植物種類選擇的原則:
3.1選擇適應栽植地段立地條件的適生種類,括抗旱、耐濕、抗污染、抗風沙、耐瘠薄、抗病蟲害,甚至可以考慮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的種類;
3.2優先選擇當地優良的鄉土植物和先鋒植物;
3.3優先選擇具有改良土壤能力的固氮植物;
3.4在滿足生態功能的前提下,考慮到植物的色、香、形等,滿足造景需要。
四、結束語
礦山廢棄地的出現,導致了區域環境的污染和景觀的破壞,礦山地質災害和安全隱患,以及礦區地下含水層破壞和土地資源的浪費,甚至是引發其他社會矛盾。礦山廢棄地生態修復不能只強調技術和手法,還應該注重管理體系的建立,需要從法律法規執行的力度和方法上下功夫,使礦區的生態修復在為輔助管理下自我修復和維護,回歸自然,構建穩定的生態系統。
表2礦坑的改造與利用方式
參考文獻:
[1] 楊曉艷,姬長生,王秀麗. 我國礦山廢棄地的生態恢復與重建[J]. 礦業快報, 2008,10(10):22-24.
關鍵詞:礦區環境 ; 現存問題 ; 生態環境恢復
1礦區生態環境的現狀及問題
我國是全球性的礦業大國,現有各類礦山約15萬個 ,礦業城市300多個。21世紀以來,社會進入了消耗快速增長的階段,隨著對礦產資源需要的不斷增長,礦山生態環境的破壞日趨嚴重,恢復治理的任務也越來越艱巨。
1.1目前礦區環境主要存在的問題有:
1.1.1占用和損毀土地嚴重。礦業開發占用和損壞的土地大部分為尾礦堆放占地,另外還包括露天采坑占地、采礦塌陷占地及為采礦服務的廠房、交通設施等占地。
1.1.2引發多種地質災害。主要包括地面塌陷、沉降、地裂縫和礦井突水等。
1.1.3破壞地下水資源。采礦使地下水均衡系統得到破壞,引起地表缺水嚴重,影響了礦區人們的生活質量。
1.1.4“三廢”(廢石、廢水、廢氣)問題嚴峻。艾維爾溝礦區每年產生的廢石和尾礦巨大,年排放煤矸石449346噸,尾礦134804噸,粉煤灰14183 噸,占用土地,污染環境;礦山礦井水經處理后排放艾維爾溝河,加劇了區域性水體污染;采礦產生的大量廢氣、煙塵、SO2,和C0,導致空氣濁化,酸雨區擴大。
1.1.5破壞地貌景觀。礦山開采造成對山體和自然景現的破壞嚴重。
2、礦區生態環境恢復的對策
礦區生態環境修復是一個對因采礦造成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區域采取科學的治理措施,使其恢復到期望狀態的過程。要做到開采資源的同時,對區域生態環境進行保護。
2.1指導思想
礦區生態環境的修復是一個涉及多學科的交叉性系統工程,要求各學科的專家通力合作,在礦山開發及修復的全過程中對礦山生態環境給予超前的、動態的保護和恢復。
由于在礦產資源的開采中,礦區的生態環境破壞大多都是可以預見的,因此,生態環境的修復應開展于礦區資源開發的各個階段,從勘探、設計到生產直至報廢,都應始終貫穿著恢復環境的思想,超前采取各種治理措施,盡可能地減小對礦區環境的破壞。在資源的開采過程中,應及時對礦 區生態系統的組成、結構、功能和破壞特征進行積極的調控,將礦區重建為一個可持續的生態系統。應從礦區的產業結構、經濟組成等方面進行綜合的規劃、評價和治理,使礦山的開發更加科學合理,從而降低環境修復的難度,使礦區的生態恢復工作高效而經濟地進行。
2.2典型技術
2.2.1針對沉陷礦區的復墾技術
沉陷是礦區生態環境問題中較常見的一種,治理措施主要包括:疏排法、挖深墊淺法,修整法、填充法等幾種復墾技術。疏排法采用建屯排水溝等合理的排水措施.再加以必要的地表整修,即可使小面積積水的區域并得以恢復。此法一般應用于潛水位不高、地表下沉不大,正常的排水措施即可見效的礦區。對于沉陷較深,且有積水的高、中潛水位地區,可采用挖深摯淺法,即在沉陷較深的位置再挖深,而將挖出的土方填埋到沉陷較淺的區域,形成的水塘和耕地可以同時從事水產養殖和種植業,以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修整法應用于淺水位沉陷土地無積水的情況下,主要通過將礦區改造成梯田等方式恢復利用土地。此法的采用需要綜合考慮工程量、坡度、坡向及灌溉等多方面的條件。填充法一般利用礦區附近既有的材料(如煤矸石)填充沉陷地區以實現復田綠化。由于填充法可以同時解決沉陷礦區復墾和礦山固體廢棄物處理這兩個問題,因而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但填充法可能造成二次污染,因此無污染填充材料的選取非常關鍵。除上述幾種方法外,生態工程復墾法目前也正在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此方法是一種綜合運用生物學、生態學、環境科學、農業科學以及經濟學和系統工程學的理論,利用生態系統的物種共生和物質循環等原理,結合系統工程方法,對遭到破壞的土地進行多層次利用,以達到持續發展的復墾目的的工藝技術。
目前,焦煤集團高度重視生態綜合整治并制定生態綜合整治原則原則,1、減少荒漠化擴大的原則 ;2、自然資源損失的補償原則;3、自然生態體系受損區域恢復原則;4、人類需求與生態完整性維護相協調的原則;5、避讓原則6、最小化原則;7、減量化原則;8、修復原則;9、重建原則。礦區煤礦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危害性滑坡、裂縫等沉陷災害的治理率達到100%。近兩年,焦煤集團塌陷區治理共計資金投入2500萬元。事實證明,其具有較大的社會綜合效益。
2.3綠化技術
近年來,焦煤集團在礦山固體廢棄物的綜合利用方面已經取得了一些成功經驗,但其綜合利用程度總體仍不足45%,因此,綠化造林作為礦山固體廢棄物堆區域環境修復的有效途徑,其重要性也越來越突出。由于礦山固體廢棄物堆坡陡且較松散,立地條件差,不利于植物的生長,所以在綠化造林前,應首先采用穴坑整地法或梯田整地法,對地表進行平襤工作。選擇植物的品種時,要結合當地的土壤、氣候條件,選擇耐旱、耐貧瘠,生長快、且根系發達的品種,并遵循喬、灌,花草混植和先綠化品種后經濟品種的原則。在植物的種植方式上,要針對不同植物的品種分別選擇適宜的種植方式。焦煤集團礦區公園充分利用煤矸石填坑綠化,綠化面積達到20萬平方米,得到了礦區職工的好平。實踐證明,根據礦區冬暖夏涼的氣候條件,對落葉喬木、灌木等應采用少鼉配土栽植,對常綠樹種則應采取帶土球移植的方法,而對于草本植物采用拌土播撒或沾泥漿等方法種植較為適宜。
2.4污染土壤修復技術
礦區土壤的污染一般以重金屬污染為主,目前治理土壤重金屬污染的方法有:固定/穩定修復法、去除法和隔離法等。在有條件的地區聯合使用這幾種方法,可以取得更好的修復成果。固定/穩定修復法是指運用各種物理、化學及生物的方法將土壤中的污染物穩定或固定在土壤中,降低其在環境中的遷移性和生物可利用性。去除法也需要運用物理、化學或生物的方法。物理方法主要是用機械、人工等措施將污染t壤挖出、運走,化學方法則利用化學試劑對土壤進行清洗而去除污染物。這兩種方法都具有成本高、可能造成二次污染的缺點。生物方法可以利用超累積植物去除污染物,此方法經濟、安全,但植物品種少,修復速度慢。隔離法使用水泥、粘土等各種防滲材料,將污染土壤就地與未污染土壤或水體分開,從而達到阻止污染物擴散的目的。此方法一般用于污染嚴重、易擴散且污染物可在一段時間內自動分解的情況使用。
3結語
礦山生態環境的治理是一項工作量巨大的系統工程,由于礦山數景眾多,生態環境問題嚴重,礦區環境恢復就更加具有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只有將生態壞境的修復作為礦區建設的首要任務,才能營造適宜人們生存發展的空間,滿足城市經濟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羅守敬.礦區士地復墾與生態重建技術研究【J1.城市地質,2008(3).
關鍵詞:礦山 重金屬 生物修復
礦產資源是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基本源泉之一,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我國目前95%的能源和80%的原材料是依靠開發礦產資源來提供的,因此我國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礦業,但是礦業又是個污染相當大的行業。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礦山的開采不斷加大,礦山的開采伴隨著很多環境問題的產生,破壞了自然生態環境,其中礦業廢水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屬,對環境污染嚴重,污染水源,對人體健康構成威脅。因此必須有效地處理礦山固廢以及廢水。
1、礦山重金屬的來源
金屬礦山開發的開采、選洗、冶煉都會向環境中排放重金屬元素,原生硫化物礦床在開采利用過程中,廢棄的硫化物經過長期的自然氧化、雨水淋濾而導致重金屬元素大量進入礦區。硫化礦物的氧化反應速率除與反應時間、溫度、硫化礦物的含量、種類有關外,還與外界環境如氧氣、水、生物活動特別是氧化鐵桿菌等有關。固體廢物的風化可以導致重金屬元素的淋濾釋放,特別是鉛鋅礦、汞鉈礦在開采利用過程中,尾礦廢石中的鉛、鋅、砷、鉈以及伴生組分如鎘、鉻、銅在地表水的沖洗和雨水的淋濾下進入土壤并累積起來。
土壤中重金屬元素的遷移分布行為受到土壤pH值、有機質、礦物組成、陽離子代換量等性質的制約,如鉈在土壤中的含量與有機質含量有明顯的正相關性,而與土壤中的粘土礦物含量呈負相關性。通常情況下,表層土壤中含鉈量較高,深層土壤與土壤下伏的基巖中含鉈量低,錳礦物對重金屬元素有著強烈的固定作用,這使得重金屬元素在土壤中的含量明顯高于河流沉積物。
2、重金屬的危害分析
重金屬在土壤一植物系統中遷移直接影響到植物的生理生化和生長發育,從而影響作物的產量和質量。當土壤被重金屬污染后,重金屬在土壤中累積,當達到一定程度便會對作物產生不良影響,不僅影響作物的產量和品質,而且通過食物鏈最終影響人類健康。如鉛能傷害人的神經系統,特別對幼兒的智力發育有極其不良的影響;鎘的毒性很大,在人體內蓄積會引起泌尿系統功能變化,還會影響骨骼發育,如1955年發生在日本神通川地區的“痛痛病”,就是因為該地區的土壤一植物系統受到鎘的污染;1953年日本水俁氮肥廠的乙酸乙醛反應管排出含有氯化甲基汞的汞渣流入水體,有毒物質被魚、蝦、貝類食人后,由食物鏈進人人體,導致了“水俁事件”的發生。在中國,隨著污灌面積不斷擴大,土壤重金屬的污染問題日趨嚴重,如沈陽、蘭州、桂林、萍鄉等地重金屬污染均較明顯;湖南株洲的冶煉廠和化工廠附近地區的重金屬汞、鎘、鉛的含量均超標,對人和家禽健康危害很大。土壤重金屬污染對人類健康造成的威脅已引起世界各國科學工作者的普遍關注,對其治理成為目前研究的難點和熱點。
3、礦山重金屬污染的生物修復技術
生物修復,指一切以利用生物為主體的環境污染的治理技術。它包括利用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吸收、降解、轉化土壤中的污染物,使污染物的濃度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或將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轉化為無害的物質,也包括將污染物穩定化,以減少其向周邊環境的擴散。這是一種利用各種天然生物過程而發展起來的現場處理各種環境污染的技術,生物修復的處理費用比較低,而且對環境的影響也比較小、生物處理的效率相對也比較高。
3.1植物修復
植物修復技術是利用植物提取、吸收、分解、轉化或固定土壤、沉積物、污泥或地表、地下水中有毒有害污染物技術的總稱,也就是將某種特定的植物種植在重金屬污染的土壤上,而該種植物對土壤中的污染元素具有特殊的吸收富集能力,將植物收獲并進行妥善處理后即可將該種重金屬移出土體,達到污染治理與生態修復的目的。植物提取是目前研究最多并且最有前景的方法。目前發現的具有超累積能力的植物約400多種。植物提取技術首先要篩選出超累積植物,植物提取利用植物從土壤中吸收金屬污染物,并在植物地上部分富集對植物體收獲后進行處理,從而降低了土壤中重金屬的含量。
植物修復技術目前已經廣泛地應用于對土壤重金屬污染的治理,但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產生了很多的問題,比如植物修復技術并不能從根本上消除重金屬污染的問題,而是將重金屬從土壤中吸收或吸附到植物體內或根部.然而如何防止富集在植物中的重金屬重新流入到環境和食物鏈中,怎樣有效的處理植物中的重金屬以及防止產生二次污染等。
3.2微生物修復
除了植物修復技術外,重金屬污染的處理措施還包括有微生物技術。土壤重金屬污染的微生物修復是利用微生物的生物活性對重金屬的親和吸附或轉化為低毒產物,從而降低重金屬的污染程度。在長期受某種重金屬污染的土壤上,生存著數量眾多的、能適應重金屬污染的環境并能氧化或還原重金屬的微生物類群。對于某些重金屬污染的土壤,可以利用微生物對重金屬進行固定、移動或轉化,改變它們在環境中的遷移特性和形態,從而進行生物修復。微生物主要通過生物吸附和富集作用、溶解和沉淀作用、氧化還原作用和菌根真菌與土壤重金屬的生物有效性關系對土壤中重金屬活性產生影響。
3.3動物修復
土壤中的某些低等動物(如蚯蚓和鼠類)能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屬,因而能一定程度地降低污染土壤中重金屬的含量。隨著生物技術和基因工程技術的發展,土壤生物修復技術研究與應用將不斷深入并走向成熟,特別是微生物修復技術、植物生物修復技術的綜合運用將為有毒、難降解、有機物污染土壤的修復帶來希望。
4、結論
酸性礦山廢水和尾礦是造成礦山重金屬污染的主要原因,因此,在以后的礦山重金屬污染研究中,測定礦區有毒、有害重金屬元素的總量及其在不同環境介質中的賦存相態,區分重金屬元素的來源及其在礦區的運移途徑;綜合利用重金屬元素污染的評價方法,從環境地球化學工程學的原理和方法出發,加大礦山重金屬元素的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工作等方面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劉敬勇,常向陽,涂湘林.礦山開發過程中重金屬污染研究綜述.礦產與地質.2006年l2月
[2]楊先偉,張滿滿,王潤沛,陳龍雨.礦山重金屬污染及植物修復研究進展;2010年第21期
【關鍵詞】生態環保;礦產資源管理;機制創新
1前言
現階段,資源和環境問題已經成為了制約我國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轉變過去的礦產資源管理模式,使其從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向著更加生態環保的方向演變,是實現我國礦產資源開發和利用工作提質增效轉型的關鍵,必須得到足夠的重視。本文正是出于這一立場,對生態環保視角下的礦產資源管理機制進行了探討,目的是為了解決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和生態環保之間的矛盾,進而尋找到一條能夠對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持續促進作用的資源管理機制。
2當前礦產資源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近年來,我國進入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占比提升明顯,但因為受到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的影響,重工業和第二產業的占比優勢還是會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而這就決定了對礦產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工作在以后的一段時間內還依然是重點。雖然近年來我國的礦產資源管理水平取得了明顯的進步,尤其是在快速推進工業化、城市化等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從生態環保的角度來說,我國的礦產資源管理中還存在著一系列的不足,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我國很多地方對礦產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工作依然比較粗放,高消耗、高污染和高排放的現象非常嚴重,由此帶來的直接惡果不僅表現在經濟增長方式的低效上,而且還體現為礦山的生態環境日益惡化,與踐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背道而馳;第二,眾多小規模礦山的采選技術落后,存在只重視產量卻忽視生態環保的現象,一些企業更是存在只采礦不回填等問題,而這不僅會造成生態環境的惡化,而且還會產生很多自然災害隱患;第三,經過多年的發展,很多優質、易采的礦區都陸續得到了充分的開發,這些礦區的資源貧化問題逐漸暴漏,再加上新礦的勘探和開采難度不斷提高,進而都造成了礦山的生產成本增高、資源的緊缺形勢日益嚴峻。
3礦產資源管理不注重生態環保的原因及表現
工業化和城市化對生態環保產生不利影響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礦產資源的過度利用,具體則表現為礦產資源管理不注重生態環保,體現為:第一,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監督管理機制不健全,有些甚至還在沿用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手段,這種粗放的管理機制忽視了對生態環境的評價,亂采濫挖、大礦小開、采富棄貧、破壞生態等現象非常普遍。在這種情況下,對礦產資源加強管理和整合,尤其是對于一些對生態環境破壞較大的礦山企業進行治理已經成為了當務之急。第二,很多礦山企業缺乏基本的生態環保意識,存在只重視產量而忽視生態環境修復和治理的問題,至于實際應用中的環境修復和治理措施更是非常缺乏,導致礦山周邊的生態環境可能會遭到嚴重破壞,如圖1所示。例如金屬礦山開發中形成的廢石、廢水、廢氣和尾砂等沒有經過處理就隨意注入到周邊的自然環境當中,各種露采小礦山毀壞、壓占土地的現象十分嚴重,沒有得到有效地治理。
4生態環保視角下的礦產資源管理機制創新途徑
(1)礦產資源法律體系建設生態化,明確生態環保目標。首先,國家和地方政府應建立健全礦產資源法律體系,尤其要重點突出生態環保的內容,對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中的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必須加以明確。其次,生態環境保護不是一種單獨的法律責任,而是需要借助多種法律手段來實現,例如可以加入與環境影響評價、環境修復監督、環境保護保證金等相關的法律制度,以形成一個比較完備的生態環保體制。最后,加強礦產資源保護與綜合利用的立法,融入生態環保的理念,為促進礦產資源行業綠色發展提供法律依據。
(2)健全礦產資源規劃管理制度,體現生態環保理念。礦產資源的規劃管理要統籌好資源開發利用、生態環境保護和地區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實現礦產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此外,還要建立礦產資源規劃實施的配套監督機制,對依生態環保理念制定的規劃的落實情況加強監督。
(3)礦產資源稅費管理制度生態化,突出稅收對生態的調節作用。首先,在礦產資源的稅費法律體系中,要體現諸如促進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使用、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減少對環境的污染以及重視對環境的修復等理念;其次,對當前的礦產資源稅費進行調整,調整后的稅費應主要用于對礦山生態環境的修復和治理上;最后,構建礦產資源生態稅費體系,設立諸如生態環境保護稅、礦山環境修復保證金等稅費制度。
(4)重視資源環境監督,完善礦產資源監督管理制度。首先,根據生態環保的要求和當前的開發技術水平制定新的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考核制度,從而促進礦產資源行業的綠色發展;其次,礦產資源監督要進一步強化對礦業權人履行生態環保義務的監督,督促其在開發利用中就采取措施減少生態破壞和加強環境修復;最后,國家和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視并有效制止各類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的開采行為,做到及時識別和查處,并依法追究相關企業和人員的責任。
5結語
新時期下,經濟增長方式要求實現提質增效轉型,而作為經濟發展重要物質基礎的礦產資源也必須進行管理機制創新,只有更加突出生態環保的理念,才能促進礦產資源行業的長遠發展,進而也才能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更好地支撐。
參考文獻:
[1]汪民.以礦產資源可持續利用促進生態文明建設[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3(2):226~231.
[2]李建功.轉型綜改《總體方案》解讀之二:完善資源能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機制規范礦產資源管理促進資源持續利用[J].科技創新與生產力,2013(2):22~23
[3]陳從喜.構建基于生態文明建設下的礦產資源管理新機制[J].礦產保護與利用,2012(6):1~5.
關鍵詞 礦山廢棄地 植被恢復 生態重建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Q143 文獻標識碼:A
環境與發展,是當前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礦業作為中國重要基礎產業,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了95%的一次能源,80%以上的工業原材料和70%以上的農業生產資料。然而,采礦活動及其廢棄物的排放不僅破壞和占用大量的土地資源、加劇了我國土地資源的短缺,也帶來了一系列影響深遠的環境問題。
1礦山植被恢復工程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很多地區開展了以造林綠化為主要措施的礦山植被工程,并初見成效。現將礦山植被恢復工程中存在的問題加以舉例剖析,并再找出應對措施,以提高礦山植被恢復工程的效果。
1.1缺乏統籌規劃
礦山植被恢復工程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國土、工業、農業、林業、生態等行業,涉及國家、集體、礦山、個人四個方面的利益,因此實施礦山植被恢復工程之前,必須以一個行政區域一個大中型礦山企業為中心,進行統籌規劃,聘請相關行業的專家起草礦山植被恢復工程實施方案與技術標準,并在實施過程中嚴格執行。礦山植被恢復工程結束后,還要進行檢查和驗收,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礦山植被恢復工程走上科學化、規范化的軌道,發揮出礦山植被恢復工程應有的功能與效益。實踐中,有的鄉縣或企業仍無統籌規劃,致使礦山植被恢復工程混亂、零散,未顯現出整體效果。
1.2缺乏主動性
有的企業為降低礦山植被恢復工程費用,不是積極主動地搞好礦山植被恢復工作,致使在應該綠化的地塊零星栽植了部分苗木,以應對檢查;有的甚至拖延,導致礦山植被恢復工程進展緩慢。
1.3方法單一
多數礦山植被恢復工程主要采用了剖巖廢料異地填埋造田綠化法和尾礦庫直接綠化兩種方法,由于廢料臺太高、太陡且多為石塊,缺乏是以林木生長的土壤,缺乏與之相配套的植被恢復技術,因此廢料臺的植被恢復工作處于起步和探索階段,未能大范圍實施,成為礦山植被恢復工程的難點,同時也缺少科技含量高的植被恢復方法。
1.4植被恢復應用的樹種不夠豐富
樹種單一,適宜立地條件的外地樹種應用很少,綠化樹種不夠豐富,不符合物種多樣性的要求,同時也缺乏景觀效應。
1.5造林技術應用不到位
主要表現在礦山植被恢復工程施工過程中,不按技術規程操作,造林技術應用不規范,只是造林成活率不高,或成活后管護不到位,保存率低,使整個礦山植被恢復工程建設不達標。
1.6經濟效益不顯著
廢物填埋造田成為可以耕作的土地,但應用面積太小。礦山恢復工程治理后,栽種樹種基本無經濟效益,只能供農民作薪柴用。由于經濟效益低,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民礦山植被恢復的積極性。
1.7意識不夠
人們還未能全面認識礦山植被破壞帶來的影響,沒有引起高度意識,對于礦山植被恢復態度漠然。為了追求經濟效益,過度開采礦源,破壞礦山植被并且對于植被恢復認為是勞民傷財。
2礦山植被恢復與生態重建的方法
近代人類活動的影響對生態系統造成了嚴重破壞。為了改善退化生態系統,保護并合理利用有限的自然資源和生存空間,人們開展了各種形式的退化治理與生態恢復工作。
2.1土壤治理
礦山植被恢復與重建的重要環節之一是土壤治理,它包括礦山周圍地區土壤質量的改善,覆蓋在土壤上的尾礦及廢棄礦石堆性能的改良。
2.1.1客土、排土法
這種方法主要針對重金屬污染礦區,大多集中于地表數厘米或較淺層。挖去污染層,用無污染客土蓋于污染土之上。此法需消費大量勞動力,并需有豐富的客土資源為條件。
2.1.2化學改良法
礦山尾礦及廢棄礦中均缺少植被生長所必須的有機質、N、P、K等物質,因此對礦山土壤進行化學改良是必要的。如對富含較高碳酸鈣及pH值得礦山廢棄物,可利用適當的煤炭腐殖酸物質進行改良。施用低熱值煤炭腐殖酸物質,依靠干濕交替的土壤熱化過程,可以提高石灰性土壤中磷供應水平,從而達到對土壤的改良作用。
2.2植被恢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