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系統科學的基本原理

      系統科學的基本原理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系統科學的基本原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系統科學的基本原理范文第1篇

      【關鍵詞】思維方式;中醫系統論

      【中圖分類號】R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8517(2009)08-0034-01

      著名物理學家海森堡指出:“我們所觀察的不是自然本身,而是由我們用來探索問題的方法所揭示的自然。” 這里“探索問題的方法”指的就是思維方式。思維方式決定著醫學研究的角度和視野,支配著醫學研究的思路,制約著研究方向,內在性的決定著研究成果的性質和水平,對于理論的形成和發展起著先導作用[1]。

      從20世紀80年代起,中醫學對自身思維方式的認識才逐步明確,從定性的角度來看是系統論的,從發展水平來看是樸素的,尚未達到現代系統論思維方式的水平。中醫學樸素的系統論思想,是對人的健康與疾病的系統特性和系統規律的認識和駕馭,其主要內容體現在它的六個基本原理(非加和原理、元整體原理、功能性原理、有機性原理、有序性原理、自主性原理)中,下面就從中醫系統論的六個基本原理認識中醫學的思維方式:

      1非加和原理

      該原理是從只存在于“人”的整體層次,不能分解為機體的各部分的內容或其相加和角度出發,來解釋精氣神、陰陽、藏象、經絡、“證”等內容。

      2元整體原理

      該原理指出中西醫學具有不同的整體觀看待“整體”與“部分”的關系,西醫學是“合整體觀”,中醫學是“元整體觀”,即西醫認為“部分”是產生決定“整體”的原因,而中醫認為“部分”是由“整體”產生和決定的;西醫重視“部分”,而中醫重視“整體”。 如下圖所示:

      整體(果)產生、決定反作用部分(因)整體(因)產生、決定反作用部分(果)

      [西醫學“合整體觀”][中醫學“元整體觀”]

      3功能性原理

      該原理指出中醫學注重功能性病變,重視陰陽失調、氣機失調和正邪相爭;相對而言,西醫較為重視器質性病變,重視局部的組織結構的病理改變。

      4有機性原理

      該原理又稱聯系性原理。該原理認為中醫學是“關系中心論”,認為健康的本質是“關系”(陰平陽秘)正常,疾病的本質是“關系”(陰平陽秘)不正常。

      5有序性原理

      該原理指出人是典型的耗散結構,有如下特征:①人的機體的穩定是高有序度上的穩定。②人的機體的有序穩定是靠耗散物質、能量建立和維持的。③人的機體的有序穩定在熱力學上是非平衡的。該原理的重點在于正確認識到“陰平陽秘”不等于“陰陽平衡”:人體陰陽的運動變化反映著生命過程中物質、能量、信息的流通和轉化。①在熱力學上,陰、陽的任何一方,其自身都不能是平衡的。“陰平”是“陰藏精”過程流的最佳,“陽秘”是“陽化氣”過程流的最佳,都是遠離平衡的。②陰與陽之間的關系更是不能平衡的。陰與陽之間通過物質、能量、信息的流通和轉化,形成“互根、互用、互生、互化”的相互關系,這些都是以陰與陽之間的非平衡為前提的。另外,“陰平陽秘”作為人身的健康態,它不只是“穩定”,更重要的是“有序”,且“穩態”是其外在表現,“有序”是其內在本質。故“陰平陽秘”是陰陽統一體的“非平衡有序穩態”。“陰平陽秘”這一最佳狀態的“失調”有兩種基本情況:①“失穩”但不“失序”。此時陰陽運化能力仍強,有序度沒有改變,故雖有偏離但“陰陽自和必自愈”,往往不藥而愈。②“失序”必致“失穩”。這是“失調”的較重狀態,此時陰陽的運化能力失常,機體有序度下降,進一步惡化會發展到“陰陽離絕”,這種“失調”必須通過調理和治療才能恢復正常。

      6自主性原理

      該原理最具代表性的觀點就是“陰陽自和必自愈”。“陰陽自和必自愈”首見于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原文58條指出:“凡病,若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陰陽自和者,必自愈。”可見,“陰陽自和”是機體所固有的調節陰陽的消長、平衡,以及進行自我修復、自我完善的能力及過程。“陰陽自和”是“必自愈”的前提條件[2]。“自”不表示“自身”而意為“理當”、“自然”。《說文》:“和,相應也。”五聲和而后悅耳,五味和而后適口,故“和”是適合,和諧,是恰到好處之意。和,是治療的目的。在疾病過程中,機體本身也在不斷地進行調整和修復,從而表現出一定的“自愈”趨向。從《傷寒論》中的自愈證來看,都是以“陰陽自和”為前提的[3]。“陰陽自和”論的要害不在“和”,而在“自”。它所解決的已不是什么健康態的問題,而是陰平陽秘這種有序穩態的健康態是怎樣形成的問題。它的回答是,陰平陽秘這種“和”的健康態不是依靠外部力量的控制作用形成,而是由陰陽本身的內在矛盾運動自然而然地形成的,是“自和”,不是“他和”。中醫學認為疾病的發生并非人體被動地被損傷的結果,而是自主性地反映過程。因此,中醫治療疾病的中心環節是依靠、調動、發揮機體固有的抗病祛病的機制和能力,治病的本質并非“治愈”,而是“自愈”。

      人的機體是通過自我復制、自我更新、自我調節組織起來的“自組織”系統,人是靠機體固有的調節能力進行自主性調節。通過比較不難發現,中醫學指出的“陰陽自和必自愈”與現代的諸多理論精巧吻合:《從現代系統理論探討張仲景“陰陽自和”觀》一文從“物理統一場論”和“現代非線性系統理論”來解釋“陰陽自和”[4]。《“陰陽自和必自愈”新解》一文對“陰陽自和必自愈”的解釋是“順勢療法”,即不直接針對病因和病灶產生特異性的治療作用,而是作為外加的物質、能量、信息的輸入,作用于機體的“中介”或“氣化”過程,推動機體的自組織,即順勢調節,因勢利導。并指出陰陽自和在時間方向上不可逆[5]。現代系統自組織理論揭示出,一切自然系統都存在著自組織機制和過程,即在自然條件下,自己走向有序化,并建立和保持有序穩定。耗散結構理論指出“耗散導致有序”,協同學指出“協同導致有序”,超循環理論指出“超循環導致有序”,這些理論均揭示了自然系統普遍的存在著自組織機制,它像“一支看不見的手”,能把環境提供的條件有選擇的進行利用,組織為系統自身,提高系統的有序度,保持特定的有序穩定狀態。

      經過20多年的挖掘總結研究,發現中醫學系統論思維方式的基本內容,是對人的健康與疾病的系統特性和系統規律的認識和駕馭,形成科研和臨床診治中的系統觀點和系統方法。根據已有的研究,其主要內容是:非加和觀、元整體觀、功能觀、聯系觀、有序觀、自主觀。現代系統科學的一些基本原理,在中醫學里已經以樸素的形式體現出來,印證了中醫學的思維是樸素的系統論思想之說。

      參考文獻

      [1]祝士訥.中西醫學差異與交融[M].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11.

      [2]梁華龍.傷寒論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224.

      [3]紀立金.傷寒析變[M].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5.

      [4]張敬文.從現代系統理論探討張仲景“陰陽自和”觀[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9(5):34-36.

      系統科學的基本原理范文第2篇

      關鍵詞:系統科學 城市管理與規劃 系統分析 系統規劃 功能模擬

      1 引言

      步入20世紀,中國的經濟轉型極大的刺激和促進了中國城市化的全面發展,預計到2012年,中國城市化率將達到50%。一方面,快速的中國城市化進程意味著中國城市的規模和數量、城市的物質空間與社會經濟空間都將會發生巨大變化;另一方面,中國的城市系統的復雜化程度以及內部的矛盾也逐漸增強。因此,傳統的城市管理與規劃的理念、辦法和手段已經難以適應市場機制的需求和時代的發展。在這種現實背景下,從事城市管理與規劃的政府管理人員與學者們要更新觀念、改良方法,用系統科學去發現、思考、研究和解決城市管理與規劃中出現的新問題。

      2 城市管理的系統性研究

      2.1 系統和系統科學

      目前,國內外對系統的定義很多,其中相對簡潔且認可度高的定義是,“系統是指由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構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統一整體。”系統具有的主要特點有:(1)由若干要素組成;(2)各要素之間存在著特定關系;(3)其結構決定了整體的特定功能;(4)功能是在系統與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現出來的。

      系統科學是探索系統的存在方式和運動變化規律的學問,是對系統本質的正確反映和真理性認識。從分析綜合的統一性出發,研究影響和改變系統結構和系統功能的一般途徑。

      2.2 城市的系統性研究與其特征

      城市的系統性是研究城市管理與規劃的系統性的基礎。從浩瀚無際的宇宙,到分子、原子,均可稱之為系統。城市當然也是一個由復雜交錯的各種成分組成的系統,其具有系統的整體性、關聯性、功能性和環境適應性等基本特征。

      通過對城市定義的理解,可以發現城市作為一個系統,有以下幾個要點:首先,城市是一個灰色系統,具有自然系統與人工系統復合,硬系統與軟系統相復合的特點;其次,城市是一個開放性系統,既系統本身與系統外部環境有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再次,城市是極為復雜的,包括眾多元素的社會復雜巨系統。最后,城市是動態系統,處于不斷發展變化的背景之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至大,從簡入繁,從單一到綜合。這些特點,顯示出城市系統既存在空間層面的轉移,有包含時間軸的演化,貫穿于城市系統的始終。

      3 系統科學在城市管理與規劃中的應用

      對城市系統性分析,也就是將系統科學的原理、觀點和方法運用于城市系統的管理與規劃中。主要的城市系統分析的方法有三種:系統分析方法、系統規劃方法、功能模擬方法。

      3.1 系統分析方法

      系統分析方法是為確定系統的組成、結構、功能、效用,而對系統各種要素過程和關系進行考察的方法。在城市研究中。系統分析方法是作為城市總體研究方法出現的,它的主要功能特點是:(1)始終把城市看作一個由眾多要素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要把城市整體作為研究問題的出發點。(2)為城市在“協調、合理”的原則下,尋求最優的發展道路提供研究方法上的可能性。唯有從城市整體出發的系統分析方法有可能把握那些最能反映城市問題特征的變量或參數,從而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前提下找出一條最佳發展道路。

      在目前條件下,系統方法在城市研究中還主要用來進行一些宏觀領域的分析和宏觀政策的評價,定量化的水平還有待大力提高。系統方法在城市研究中的有效使用程度,仍然是擺在城市問題專家和系統方法專家面前的一大問題。

      3.2 系統規劃方法

      系統規劃方法主要有PER方法、PDCA方法。PER方法是指科學研究計劃的選擇修定方法。PER是計劃(Plan)、選擇(Elect)、修定(Revise)三個英文的簡稱。運用PER方法時,按以下步驟進行:(1)按照系統方法的原則,通過系統分析,了解全部工程要素和關系的邏輯順序,制定初步方案和計劃,計劃可有幾套以供選擇;(2)根據工程順序列出明細表,通過計算分析。畫出工作計劃的網絡圖,找出“關鍵線路”;(3)進行系統的可行性研究,根據網絡圖的“關鍵線路”篩選方案,確定最佳方案;(4)執行計劃或方案。在使用PER方法的執行方案過程中,為不斷完善和提高,通常用“PDCA計劃循環法”(PDCA是計劃(Plan)、執行(Do)、檢查(Cheek)、總結處理(Action))。

      3.3 功能模擬方法

      所謂功能模擬法,是指在暫不考慮系統內部組成要素及結構的條件下,運用模型來再現原型功能的方法。城市系統模擬的基本特征是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把城市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加以模仿、簡化與抽象。

      常用的模擬分析方法是“列昂節夫”的投人―產出模型,及其擴充模型-SAM(社會核算矩陣)。在系統動力學思想方法的基礎上。德國科學家維斯特(Vester))和赫斯勒(Hester))博士70年代末提出了“靈敏度模型”,它適用于城市生態系統關系的模擬與調控。

      4 結語

      從我國規劃理論的建設來看,目前正處于理性規劃的階段,也與系統規劃的基本原理相符合。并以系統論的基本觀點來指導城市規劃實踐活動。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城市管理者與研究學者由來以久的使命感,從而才能使規劃更好地為城市建設服務。

      參考文獻:

      [1]劉綜如.系統科學方法及其在城市規劃中的應用[J].華中建筑,2005(1):15-16.

      [2]張帆,朱嶸.基于 Mcloughlin 系統論的城市規劃管理研究[ J] .上海城市規劃,2005(4): 13-17.

      [3]王磊,董磊,吳偉.基于系統論的城市規劃研究[J].沿海企業與科技,2008(1): 41-42.

      [4]沙里寧.城市-它的發展、衰敗與未來.顧良源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6.

      系統科學的基本原理范文第3篇

      中圖分類號:R2-0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07)07-0058-01

      李約瑟先生曾經說過:“中國人的思想和哲學傳統在許多方面都比基督教徒的世界觀更與現代科學合拍。”在數十年中人們對歐洲以外的偉大文明古國尤其是中國和印度的科學技術史產生了極大的興趣。現代科學家們對中國傳統思想進行研究和認識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對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的認定,中國傳統方式與現代科學一致性的分析。本文列舉幾個和中醫有關的系統工程的常規問題和大家討論。

      1 就現代醫學比較而言,中醫更符合將來的“系統醫學”模式

      十八、十九世紀的機器醫學模式到二十世紀70年代以來,以美國科學家恩格爾為代表的“生物醫學模式”都未能完善“系統醫學’,模式,當今吵得沸沸熱熱的全科醫學模式中心理問題、障礙、疾病邊緣、系統脫敏療法、厭惡療法等等都有局限性。中醫學雖然樸素但大巧若拙更符合將來的“系統醫學”模式。從系統論來說人是一個開放的大系統,這個系統主要矛盾就是健康與疾病的相互轉化。故“人”和“健康與疾病”就成了醫學模式中必須對應的要素。中醫學在《內經》中就指出心理活動稱之為“心”或“神”,并提出了神的活動是經過“五神”和“五志”表現出來的。《內經》又指出了“五臟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以成為人――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立而終矣”等等“形神相即”的思想,這種心身統一的思想,貫穿在中醫的方方面面,非常符合世界衛生組織《迎接21世紀的挑戰》報告中指出的“21世紀的醫學模式,不應該以疾病為主要研究領域,應當以人類的健康為醫學模式主要研究方向”相統一。可見中醫比現代醫學更符合系統醫學模式。

      2 中醫學包含著大量控制論的基本原理,更好體現了中醫系統化的特點

      控制論就是以機器模擬人的功能為基礎建立起來的,這門學科與近代系統論有緊密的聯系。包括生命所有過程的中醫學幾乎包含著控制論的所有原理。因為黑箱原理許多書上都有論述,本文把另外一些最實用自控原理和中醫的對應列舉一下。(1)正負反饋原理:根據第一次調節反饋回來的信息,分析此信息和第一次的偏離來重新調整和決定新的調節,使整個系統接近目標值。中醫治療中廣泛應用這種方法如一個發熱的病人,中醫在做出診斷后先按寒熱真假來治療。假設中醫在先按真寒假熱證來治療之后,發現此病^病情加重說明開出的方子與病人狀況不接近,則他就可能按別的思路來治療之。(2)“快速通過非直線區”和“遲緩區”是中醫和系統工程廣泛接觸的一大方面。通俗地說在人體這個系統中往往是運動變化著的并且很不穩定,病人盡可能離開危險的時間,藥效盡可能大是醫生所希望達到的目的。中醫學在此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如治療腹痛時所用的瀉心湯就是“快速通過非直線區”,而甘草瀉心湯,半夏瀉心湯,附子瀉心湯的選擇就是“快速通過遲緩區”實際上四大經典之一的《傷寒論》里從桂枝湯到梔子豉湯的化裁無不和這個思想有關。此外,積分控制,模糊控制,最佳控制,系統采樣控制,微分控制,各種變換控制無不和中醫各方面有著聯系。

      3 中醫學有一個科學的時空過程,這是系統論中不可少的

      系統科學的基本原理范文第4篇

      [摘 要] 學生信息素養能力培養關鍵在于培養過程中各要素的協同合作。本文基于協同學理論,分析了從協同論視角對學生信息素養能力進行培養的可行性與科學性,構建了學生信息素養能力培養的協同框架,提出了高校學生信息素養能力的培養策略。協同學理論為學生信息素養能力的培養提供了一種有益的思維方式。

      [關鍵詞] 信息素養; 信息素養教育; 協同分析

      [關鍵詞] 信息素養; 信息素養教育; 協同分析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8. 068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8. 068

      [中圖分類號] G64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2)08- 0100- 02

      [中圖分類號] G64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2)08- 0100- 02

      1 信息素養能力的重要性

      1 信息素養能力的重要性

      在當今信息社會,信息素養是評價人才綜合素質的一項重要指標,良好的信息素養已成為人們基本的生存能力和終生追求的目標。對大學生來說,信息素養是必備素質之一,高校學生信息素養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整個社會信息素養的高低。因此,需要從高校的現狀著手,探索和實踐培養大學生信息素養的策略,這是當前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

      在當今信息社會,信息素養是評價人才綜合素質的一項重要指標,良好的信息素養已成為人們基本的生存能力和終生追求的目標。對大學生來說,信息素養是必備素質之一,高校學生信息素養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整個社會信息素養的高低。因此,需要從高校的現狀著手,探索和實踐培養大學生信息素養的策略,這是當前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

      一般認為,信息素養是指信息主體運用已學過的知識獨立尋找、獲取、加工和利用信息,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信息技能。信息素養是信息主體所具備的信息意識、信息知識、信息能力、信息道德所構成的有機整體。信息意識是信息主體使用信息技術獲取信息的前提;信息知識是信息主體使用信息技術獲取信息的保障;信息能力是信息主體使用信息技術獲取信息的核心;信息道德是信息主體使用信息技術的準則。∫話閎銜畔⑺匱侵感畔⒅魈逶擻靡蜒Ч鬧抖懶⒀罷搖⒒袢 ⒓庸ず屠瞇畔治齪徒餼鍪導飾侍獾男畔⒓寄堋P畔⑺匱切畔⒅魈逅弒傅男畔⒁饈丁⑿畔⒅丁⑿畔⒛芰Α⑿畔⒌賴濾鉤傻撓謝濉P畔⒁饈妒切畔⒅魈迨褂瞇畔⒓際躉袢⌒畔⒌那疤幔恍畔⒅妒切畔⒅魈迨褂瞇畔⒓際躉袢⌒畔⒌謀U希恍畔⒛芰κ切畔⒅魈迨褂瞇畔⒓際躉袢⌒畔⒌暮誦模恍畔⒌賴率切畔⒅魈迨褂瞇畔⒓際醯淖莢頡

      2 高校學生信息素養能力教育現狀分析

      2 高校學生信息素養能力教育現狀分析

      信息素養教育是一種鼓勵自我發揮、自我教育、自我培養、自我認識、自我管理,引導人們主動去觀察新事物、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形成新概念,滿足人才自身發展需要的創新教育。信息素養教育是高校素質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其教育的內容應注重信息意識培養、信息知識的應用,其目的是提高大學生的信息素養和創新能力。

      信息素養教育是一種鼓勵自我發揮、自我教育、自我培養、自我認識、自我管理,引導人們主動去觀察新事物、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形成新概念,滿足人才自身發展需要的創新教育。信息素養教育是高校素質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其教育的內容應注重信息意識培養、信息知識的應用,其目的是提高大學生的信息素養和創新能力。

      我國高校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逐步在教學計劃中增加信息素養培養的內容與課程,并在培養的過程中進行了改革與探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形成了一些比較有效的培養方案和實施辦法。但從信息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角度來審視目前我國高校對大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問題,還存在一系列的不足。目前我國大學生信息素養培養現狀主要呈現為:大部分高校普遍開設了計算機應用基礎課、文獻檢索課和如何利用圖書館資料等專題講座,承擔著信息素養培養重任的文獻檢索課往往缺少專業實踐環節。在教學中只側重對學生的信息知識和技能培養,并不注重大學生應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工作和實踐的能力培養。我國學生信息素養教育歷史短、發展快,培養機制和培養模式還相對落后,經費投入不足,學生信息素養能力的培養還很薄弱,這就要求對學生信息素養能力培養進行改革。

      我國高校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逐步在教學計劃中增加信息素養培養的內容與課程,并在培養的過程中進行了改革與探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形成了一些比較有效的培養方案和實施辦法。但從信息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角度來審視目前我國高校對大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問題,還存在一系列的不足。目前我國大學生信息素養培養現狀主要呈現為:大部分高校普遍開設了計算機應用基礎課、文獻檢索課和如何利用圖書館資料等專題講座,承擔著信息素養培養重任的文獻檢索課往往缺少專業實踐環節。在教學中只側重對學生的信息知識和技能培養,并不注重大學生應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工作和實踐的能力培養。我國學生信息素養教育歷史短、發展快,培養機制和培養模式還相對落后,經費投入不足,學生信息素養能力的培養還很薄弱,這就要求對學生信息素養能力培養進行改革。

      3 基于協同理論進行高校學生信息素養能力培養

      3 基于協同理論進行高校學生信息素養能力培養

      3.1 協同學簡介

      3.1 協同學簡介

      協同學,是前聯邦德國著名物理學家赫爾曼?哈肯教授創立的一種系統科學原理。哈肯發現:有序結構的出現關鍵并不在于熱力學的平衡還是不平衡,也不在于離平衡有多遠,關鍵在于系統內部各子系統(或要素)之間能否協同。協同理論研究的是開放系統。當外控制變量達到一定閾值時,子系統通過協同作用和相干效應,使系統由無規則混亂狀態轉變為宏觀有序狀態。這一從無序到有序的自組織過程被稱為協同過程。

      協同學,是前聯邦德國著名物理學家赫爾曼?哈肯教授創立的一種系統科學原理。哈肯發現:有序結構的出現關鍵并不在于熱力學的平衡還是不平衡,也不在于離平衡有多遠,關鍵在于系統內部各子系統(或要素)之間能否協同。協同理論研究的是開放系統。當外控制變量達到一定閾值時,子系統通過協同作用和相干效應,使系統由無規則混亂狀態轉變為宏觀有序狀態。這一從無序到有序的自組織過程被稱為協同過程。

      3.2 從協同學視角對學生進行信息素養能力培養研究的可行性與科學性

      3.2 從協同學視角對學生進行信息素養能力培養研究的可行性與科學性

      根據協同學的基本原理,系統內部要產生協同效應或是說系統內部要使各子系統相互促進、相互滲透、相互補充、產生自組織的協同合作,必須具有3個基本條件:① 系統是開放的;② 系統內部的各個子系統要有較強的非線性相互作用;③ 系統中普遍存在漲落。只有具備以上3個條件的系統,才屬于協同學理論研究的范疇,協同學基本原理才會在該系統中運用和體現,從而產生系統效應。

      根據協同學的基本原理,系統內部要產生協同效應或是說系統內部要使各子系統相互促進、相互滲透、相互補充、產生自組織的協同合作,必須具有3個基本條件:① 系統是開放的;② 系統內部的各個子系統要有較強的非線性相互作用;③ 系統中普遍存在漲落。只有具備以上3個條件的系統,才屬于協同學理論研究的范疇,協同學基本原理才會在該系統中運用和體現,從而產生系統效應。

      協同理論既處理非平衡相變,也處理平衡相變,具有極其廣泛的普適性,因此強調系統思維、協同效應的協同理論可為高校學生信息素養教育教學發展中遇到的問題提供思路。學生信息素養能力的培養是在由信息化學習環境、校園信息資源、圖書館的信息化、多媒體教學、研究平臺、管理制度、師資隊伍等要素所構成的系統中進行的,涉及人員、物質、資金、制度、外部環境等多種要素的集成。學生信息素養的高低直接與系統的優化與否緊密相關,這為協同奠定了基礎。協同原理運用于學生信息素養能力的培養中,具有可行性,并充分具有科學性、合理性。

      協同理論既處理非平衡相變,也處理平衡相變,具有極其廣泛的普適性,因此強調系統思維、協同效應的協同理論可為高校學生信息素養教育教學發展中遇到的問題提供思路。學生信息素養能力的培養是在由信息化學習環境、校園信息資源、圖書館的信息化、多媒體教學、研究平臺、管理制度、師資隊伍等要素所構成的系統中進行的,涉及人員、物質、資金、制度、外部環境等多種要素的集成。學生信息素養的高低直接與系統的優化與否緊密相關,這為協同奠定了基礎。協同原理運用于學生信息素養能力的培養中,具有可行性,并充分具有科學性、合理性。

      3.3 基于協同理論進行高校學生信息素養能力培養的框架及策略

      3.3 基于協同理論進行高校學生信息素養能力培養的框架及策略

      基于協同理論,本文構建了學生信息素養能力培養的協同框架,如圖1所示。

      基于協同理論,本文構建了學生信息素養能力培養的協同框架,如圖1所示。

      (1) 管理協同。管理協同需要校領導的高度認同和足夠的支持,同時需要教師、圖書館員、計算機中心、教務處等部門的配合;學校的預算和經費運用需要重新調整;需要建立信息素養能力培養教學質量的評估體系等。管理者需要通過制定學生信息素養能力培養相關管理方法或制度,并實施制度化的措施,才能使得學生信息素養能力培養鏈條上的成員(如教師、圖書館員、學生等)與整體有相同的利益要求和共同的價值準則,從而營造良好的學生信息素養能力培養文化氛圍。

      (1) 管理協同。管理協同需要校領導的高度認同和足夠的支持,同時需要教師、圖書館員、計算機中心、教務處等部門的配合;學校的預算和經費運用需要重新調整;需要建立信息素養能力培養教學質量的評估體系等。管理者需要通過制定學生信息素養能力培養相關管理方法或制度,并實施制度化的措施,才能使得學生信息素養能力培養鏈條上的成員(如教師、圖書館員、學生等)與整體有相同的利益要求和共同的價值準則,從而營造良好的學生信息素養能力培養文化氛圍。

      (2) 資源協同。圍繞提高學生信息素養能力的目標,打破學科之間界限,重新整合學校人才、物力、財力及知識資源,優化各種資源的配置,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為學生信息素養能力的提高提供有力保障。其中,加快網絡信息資源平臺建設,拓寬網絡發展區域,改善學生獲取信息資源的渠道,構建通暢的信息資源平臺尤其重要。

      (2) 資源協同。圍繞提高學生信息素養能力的目標,打破學科之間界限,重新整合學校人才、物力、財力及知識資源,優化各種資源的配置,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為學生信息素養能力的提高提供有力保障。其中,加快網絡信息資源平臺建設,拓寬網絡發展區域,改善學生獲取信息資源的渠道,構建通暢的信息資源平臺尤其重要。

      (3) 知識技能協同。強調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都具有較好的知識技能互補性,便于更好地啟發創新思維。

      (3) 知識技能協同。強調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都具有較好的知識技能互補性,便于更好地啟發創新思維。

      (4) 教學協同。協同教學就是兩人以上所組成的教學團隊,通過合作、協同,借由彼此的專業所長,優勢互補,針對不同學生,設計出不同于以往的多元化教學方式,以期更好地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習成效。

      (4) 教學協同。協同教學就是兩人以上所組成的教學團隊,通過合作、協同,借由彼此的專業所長,優勢互補,針對不同學生,設計出不同于以往的多元化教學方式,以期更好地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習成效。

      常見的協同教學模式有:

      常見的協同教學模式有:

      (1) 教師與學生的協同合作(如圖1中的標示1)。協同教學強調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學生在學校接受的知識有限,關鍵是能夠養成學習能力。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或者是學生提出問題,在同學之間引起討論并引發教師的思考。通過這種探究知識的方式形成教師與學生之間共同的教學需求:教師與學生為了回答問題都必須關注問題的答案。這個過程,其實就是一個學生信息素養能力培養和鍛煉的過程。而且,解決問題的過程,本身是一個教師與學生互相作用的過程,一旦對問題達成一致,就能夠實現教師與學生的協調,促進教學系統的和諧。程,其實就是一個學生信息素養能力培養和鍛煉的過程。而且,解決問題的過程,本身是一個教師與學生互相作用的過程,一旦對問題達成一致,就能夠實現教師與學生的協調,促進教學系統的和諧。

      (2) 教師之間的協同合作(如圖1中的標示2)。主要有全員模式和支持模式兩種模式。全員模式的教師之間的協同合作:教學團隊全體成員共同對教學內容的設計、呈現和成績評定負責,這是最典型的協同教學模式,教師之間的協作貫穿于教學的整個過程。支持模式的教師之間的協同合作: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教師協同合作,根據自身的研究方向和專業領域輪流授課,負責不同的課程主題,并共同參與最終的考核與成績評定。

      (2) 教師之間的協同合作(如圖1中的標示2)。主要有全員模式和支持模式兩種模式。全員模式的教師之間的協同合作:教學團隊全體成員共同對教學內容的設計、呈現和成績評定負責,這是最典型的協同教學模式,教師之間的協作貫穿于教學的整個過程。支持模式的教師之間的協同合作: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教師協同合作,根據自身的研究方向和專業領域輪流授課,負責不同的課程主題,并共同參與最終的考核與成績評定。

      (3) 圖書館員與教師協同合作(如圖1中的標示3),圖書館員和教師隨時保持聯系,定期協商課程相關問題。多數情況下,教師是“主角”,負責課程的講授和指導,圖書館員更多的是做“幕后”工作;如果課程需要,圖書館員也可以是“主角”, 教師則處于從屬地位,承擔輔助教學的責任。同時,教師和圖書館員又是“學習者”,圖書館員可以幫助教師提高信息意識,增強信息敏感性,教師可以幫助圖書館員提高教學能力,熟悉學生的優劣勢和興趣愛好。此外,圖書館員和教師要職責分明,合作并不抹殺分工,同時要敢于承擔責任,不能相互推諉指責。

      (3) 圖書館員與教師協同合作(如圖1中的標示3),圖書館員和教師隨時保持聯系,定期協商課程相關問題。多數情況下,教師是“主角”,負責課程的講授和指導,圖書館員更多的是做“幕后”工作;如果課程需要,圖書館員也可以是“主角”, 教師則處于從屬地位,承擔輔助教學的責任。同時,教師和圖書館員又是“學習者”,圖書館員可以幫助教師提高信息意識,增強信息敏感性,教師可以幫助圖書館員提高教學能力,熟悉學生的優劣勢和興趣愛好。此外,圖書館員和教師要職責分明,合作并不抹殺分工,同時要敢于承擔責任,不能相互推諉指責。

      (4) 圖書館員與學生協同合作(如圖1中的標示4)。圖書館員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利用從文獻檢索課中學到的信息技能來解決本學科的問題,同時為學生提供參考咨詢與情報服務,二者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從而產生協同合作。

      (4) 圖書館員與學生協同合作(如圖1中的標示4)。圖書館員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利用從文獻檢索課中學到的信息技能來解決本學科的問題,同時為學生提供參考咨詢與情報服務,二者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從而產生協同合作。

      (5) 協同學習(如圖1中的標示5)。協同學習是指學生以群體形式為獲得個人與群體的習得成果而進行合作的學習方式。在協同學習中,學生的知識建構可以被整個群體所共享,即由整個群體共同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相對于個體學習,協同學習可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協同學習的基本原理為“深度互動,信息匯聚,集體思維,合作建構,多場協調”。協同學習要求學生能自動地相互利用信息,完成復雜問題的求解,同時正確處理競爭與合作的關系,從而能夠改善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

      (5) 協同學習(如圖1中的標示5)。協同學習是指學生以群體形式為獲得個人與群體的習得成果而進行合作的學習方式。在協同學習中,學生的知識建構可以被整個群體所共享,即由整個群體共同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相對于個體學習,協同學習可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協同學習的基本原理為“深度互動,信息匯聚,集體思維,合作建構,多場協調”。協同學習要求學生能自動地相互利用信息,完成復雜問題的求解,同時正確處理競爭與合作的關系,從而能夠改善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

      4 結 語

      4 結 語

      綜上所述,學生信息素養能力的培養有賴于多種因素的集成,如果這些因素不是團結協作而是相互牽制、相互抵消,形成內耗,那么即使擁有出色的生源、先進的硬件平臺、充足的資金保障等,也不可能促進學生信息素養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協同學理論為學生信息素養能力的培養提供了一種有益的思維方式。

      綜上所述,學生信息素養能力的培養有賴于多種因素的集成,如果這些因素不是團結協作而是相互牽制、相互抵消,形成內耗,那么即使擁有出色的生源、先進的硬件平臺、充足的資金保障等,也不可能促進學生信息素養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協同學理論為學生信息素養能力的培養提供了一種有益的思維方式。

      主要參考文獻

      主要參考文獻

      [1] 徐亞清,王文利,王怡然.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協同學思考[J] .中國高等教育,2009(6):45-47.

      [1] 徐亞清,王文利,王怡然.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協同學思考[J] .中國高等教育,2009(6):45-47.

      [2] 施葉麗. UTA 輔助下專業信息素養培養模式的設計與實施[J]. 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11,27(9):24-27.

      [2] 施葉麗. UTA 輔助下專業信息素養培養模式的設計與實施[J]. 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11,27(9):24-27.

      [3] 馬新蕾,周鳳飛,楊志剛,等. 館員―教師協同教學模式: 信息素養教育的發展方向[J]. 圖書館論壇,2008,28(1):53-56.

      [3] 馬新蕾,周鳳飛,楊志剛,等. 館員―教師協同教學模式: 信息素養教育的發展方向[J]. 圖書館論壇,2008,28(1):53-56.

      [4] 吳紅晶. 我國大學生信息素養培養研究[D]. 東營:中國石油大學,2008.

      [4] 吳紅晶. 我國大學生信息素養培養研究[D]. 東營:中國石油大學,2008.

      [5] 劉麗娟. 論協同理論運用于聲樂演唱教學的可行性[J]. 當代教育論壇,2008(5).

      [5] 劉麗娟. 論協同理論運用于聲樂演唱教學的可行性[J]. 當代教育論壇,2008(5).

      [6] 方蓉. 論協同理論在教育領域中的移植[J]. 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0,29(2):17-18.

      系統科學的基本原理范文第5篇

      1學習多種教學模式,博采眾長,提高教學能力

      當前,中學數學教學主要有下面幾種基本模式:

      1.1講授模式:

      它屬于傳統模式,突出都是的主導作用有利于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系統地學習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它的基本程序是:

      復習講授——理解記憶——練習鞏固——檢查反饋

      它是當前教學中采用的主要模式.解放后廣泛推行的前蘇聯凱洛夫五環節教學,即組織教學、復習提問、講授新課、鞏固練習、布置作業也屬于這個模式.多年以來,在這個基本模式下,為了探索動用啟發式教學,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不斷變革,演變出一些新的形式,正在被廣泛運用.

      1.2發現模式:

      按照美國教育學家布魯納的教學理論,為了培養學生探究精神和創造性,不少教師通過精心設計,經常在一些思維價值較高的課例上,運用發現模式進行教學,基本程序是:

      創設情境——分析研究——猜測歸納——驗證反思

      這種教學模式注重了知識的形成過程,有利于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及研究問題的方法.但是相對來說教學進度較慢,基礎較差的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困難.這種教學模式整體或部分地在教學中運用,越來越受到教師的重視.

      1.3自學模式:

      為了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各地創造了多種自學模式,它的基本程序是:

      布置提綱——自學教材——討論交流——練習鞏固——自評反饋

      這種教學模式有利于提高對語言的閱讀、理解、交流、運用能力.對于閱讀性比較強的教學內容,采用自學模式十分有利.

      1.4掌握模式:

      按照美國教育學家布盧姆的教學理論,注重反饋和評價作用.當前,不少地區使用的目標教學模式屬于此類,基本程序是:

      目標定向——實施教學——形成性檢測——反饋矯正——平行性檢測

      這種教學模式強調了目標和評價,注重把教學過程分解,有利于加強基礎,防止分化,在師生基礎比較薄弱的學校適應性更強.

      屬于基本教學模式的,還有結構教學模式、程序教學模式和注重學生合作突出討論的教學模式,這里不一一介紹.這些基本的教學模式反映了國內外教育心理學、數學教育學、系統科學的研究成果,也是多年來數學教學富足經驗和教改的結晶.對它們的學習和研究,是提高教育理論水平和教學能力的有效途徑.

      可以看到,當前教學改革中涌現出的各式各樣的教學模式,多數是由上述基本教學模式,,多數是由上述基本教學模式交叉或變形組合而成的.抓住對基本教學模式的學習,就可以更加深刻和主動地理解和學習其它教學模式.

      2綜合、靈活、發展地運用多種教學模式,立足整體,優化課堂教學過程

      我們常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因材施教,貴在得法”,對于教學模式來說也是這樣,教學作為一門科學,應當有規可循,但是教學作為一門藝術,不應當也不能僅依靠某一種教學模式來實現它的全部功能.重要的是針對具體情況,選擇、設計最能體現教學規律,達到教學目的的教學過程.

      為了發揮教學過程的整體功能,保持教學系統的最大活力,在教學中綜合應用多種教學模式,相互補充,形成良好的整體結構.教學模式的多樣性,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認知活動,為能力的全面發展創造條件.當然,教學模式的綜合應用,要從教學目的、教材要求、課型內容、學生水平、教師能力、教學條件等多方面考慮.

      比如,在一章教學中,對于概念、定理、公式、法則,為了突出知識形成過程,可以動用發現模式;同時選定幾節便于學生閱讀;討論的內容,可安排用自學教學模式,突出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對一般內容,可以采用講授模式,以便保證教學進度.這樣在一章教學中,幾種教學模式分別發揮了它們的優勢,從整體上提高了教學效益.

      再如,在一冊的教學來看,,也可選定內容比較適合結構教學模式的章節.比如平面幾何“四邊形”等內容,采用結構教學模式,貫徹整體——部分——整體的結構體系,對于開闊學生研究問題的思路是有益的.但如果每章教學人武部采用這種模式,不僅教學困難,而且也不利于學生全面掌握知識.

      再如,從學生的實際水平考慮,對于基礎較好的班級可以更多的采用發現模式;對于基礎較差的班級,經常采用講授模式和掌握模式,通過及時反饋,查漏補缺,使學生樹立學習信心,這對于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是有益的.

      從教學改革的角度看,教學模式的綜合應用,本身就是創新和發展,我們要在原來熟悉的教學模式基礎上,吸收其它教學模式的優勢,開拓創新,逐漸形成

      自己的教學風格.

      靈活地運用教學模式,是指在對比各種教學模式的理論、優點和局限性的情況下,針對教學實際,吸收幾種教學模式的特點,重新進行組合,使教學過程得到優化.比如,在一節課的教學中,知識引用階段采用發現模式,例題教學時采用講授模式,小結時運用自學模式.當然,這對教師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和功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學生的認知水平是不斷發展的,一般來說,不同的教學模式適應不同層次的認知水平.比如發現模式比掌握模式在認知水平上要求更高.我們的教學模式要結合學生的生理、心理特征,相應地不斷變化,促進學生認知水平向高層次發展.另外,從引導學生參與程度,發揮學習的主動性來看,采用的教學模式也要逐漸由封閉走向開放,體現“教學是為了發展”這一規律.比如,在較高層次的教學模式中,可以更多地體現知識結構特征,突出討論交流的形式.從教學的過程來看,發展地造反教學模式是提高學生能力,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途徑.

      3了解發展教學模式的新思路,開拓創新,深化教學改革

      從教學改革的方向出發,當前發展中學數學模式的基本思路是什么呢?

      3.1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使課堂教學由封閉型向開放型轉化.

      啟發式教學原則是先哲孔子所強調的,但當前廢止注入式,提倡啟發式仍是教學過程中繼承與發展的核心問題.數學教學是數學思維過程的教學,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尤其是在思維上深層次的參與,是促進學生形成良好認知結構,培養能力,全面提高素質的關鍵.為了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過程中,就要由教師到學生的單向交流,變成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多向交流,使教學成為一個開放的系統.

      3.2運用系統科學的整體、有序、反饋三個基本原理指導組織教學過程.

      一方面要從整體效益和結構考慮優化教學過程,另一方面還要加強反饋和矯正環節在教學中的作用,并立足于教學系統的開放與發展,把系統科學的基本原理具體運用到教學模式的學習與發展上來.

      3.3注重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注重學法指導.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目的、興趣、意志、態度、習慣等非智力因素是教學的動力系統,對學生的學習過程起著發動、維持、調節的作用.吸收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在教學模式中進一步發揮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使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的學習,由“愛學”到“學會”,再到“會學”,注重學法指導,突出從“學”的視角進行教學模式改革,無疑是一個需要加強的問題.

      亚洲av日韩专区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网站18禁止久久影院|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99精品|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京东传媒|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 亚洲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不卡精品国产_亚洲人成在线| 亚洲片国产一区一级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高清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综合亚洲色hezyo| 亚洲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熟妇无码八AV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亚洲高清一区二区| 亚洲中文字幕成人在线| 国产精品亚洲美女久久久| 国产精品亚洲αv天堂无码 |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三区| 亚洲一区动漫卡通在线播放| 亚洲免费福利在线视频|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一二三区| 久久精品亚洲日本波多野结衣| 国产亚洲综合久久|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 国产成A人亚洲精V品无码|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 | 久久精品蜜芽亚洲国产AV|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11| 亚洲日本va一区二区三区| 苍井空亚洲精品AA片在线播放| 亚洲福利在线播放| 亚洲人成色77777| 亚洲免费在线播放| 亚洲乱码一二三四区麻豆| 亚洲日本天堂在线| 亚洲美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久久久妻妇| 亚洲第一区在线观看| 亚洲情XO亚洲色XO无码| 色噜噜综合亚洲av中文无码| 亚洲一区在线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