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水生態修復技術導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水質;生態;工程設計;自然處理;人工處理
Abstra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ore attention, this paper mainly to the Fengxian campus of the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campus water as an example, through investigating the status quo of the water quality, sediment, aquatic organisms, ripari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o as to reduce the school in the water replacement cost, save cost and get better campus environment. The method can also be applied to other regional water improvement project.
Key words: water quality; ecology; engineering design; natural treatment; artificial processing
中圖分類號: Q49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概述
長期城市化與工業化對河流生態系統健康狀況造成了嚴重影響,河流生態系統修復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調查顯示,我國90%以上城市河流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生態功能喪失現象嚴重[1]。近幾年來,國內許多專家學者對河流水生態治理與修復進行了深入研究,蘇冬艷等人(2008年)對河流治理與修復技術進行了綜述[2],劉輝等(2009年)提出了利用水生態修復技術治理治理杭州河道水生態系統的對策和建議。
以水的自我調節為基礎,遵從“道法自然”的自然依據,按照物質在自然界遷移、轉化、流動與循環的規律,在少量人類輔助功能的幫助下,充分利用自然生態系統,與地方自然條件、社會條件和經濟條件相結合,使之相互聯系成一個有機系統,促進良性循環,同步增加與兼收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
城市河道水生態環境問題及治理現狀
2.1城市河道水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
2.1.1城市河道渠化破壞河道生態系統
天然的河流、湖泊、池塘是自然變遷和構造運動的產物,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的開發活動,尤其是隨著城市人口密集,開發建設強度大,對河道裁彎取直,修建水庫和其他水利設施,以及開辟人工河道等,河道水生態系統自然屬性遭受破壞,呈現出人工化、渠道化與規則化,水文流態受水利設施控制,且受到現澆混凝土、預制混凝土塊體或漿砌石結構的護坡影響,隔斷了地下水與土壤的聯系,導致水生態系統結構單一,恢復和緩沖能力減弱。
2.1.2城市河道水體污染嚴重
部分工業廢水及大部分生活污水未加處理直接排入河道,致使部分區域的河流浮萍藻類生物的迅速生長,水體甚至呈現紅褐色,墨綠色,水體富營養化現象嚴重。另外由于人類保護水生態環境意識較薄弱,隨手向河內丟棄垃圾等,導致部分河段水面雜物漂浮、蚊蠅孳生。據統計,中國80%的城市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許多流經城市段的江河水質都劣于Ⅲ類水,河中生物基本絕跡,河流的生態功能惡化[3]。
2.1.3城市河道淤積嚴重
受到不恰當的城市開發的影響,使許多河流的河道變窄,河網被分割,城市建設中廢物傾倒使河床越來越高,并且政府有關部門不重視河道清淤工作,沒有定期對河道進行清淤,致使部分河道淤積嚴重,不但影響了河道水質,也嚴重影響了河流本身所具有的泄洪功能,加劇了城市洪澇災害發生的頻率和程度。
2.2城市河道水生態環境治理中存在的問題
通過對全國各地河道整治資料進行查閱發現,當前大部分城市的河道水質治理方面存在以下幾個主要問題:利用水生態修復技術治理城市河道水生態系統的重要性依然沒有引起相關部門的足夠的重視,現如今河道的主要整治措施還是截污納管、生活污水處理和底泥疏浚;一些地方雖然在整治方案中都強調了生態治水的重要性,但在具體技術上缺乏相應的實施方案和操作措施;在利用生態技術修復河道水生態的認識上存在較大的偏差,許多設計者對于河流的生態修復純粹是從景觀美學的角度出發,沒有考慮河道的基本情況及其功能定位。
2.3城市河道水生態環境的一般修復方法
水生態修復是一項理論復雜、因素眾多、操作困難的工作,既要因地制宜,又要符合科學,更要講究實效。按照水生態系統的理論,結合全國河道、湖泊水生態系統修復情況的分析,修復水生態系統的主要處理技術可以分為:物理技術、化學技術以及生物技術。具體處理方法及其相應的特點見下表(表1):
表1環境修復技術及其特點
3.工程實例
3.1上海師范大學奉賢校區河域概況
由于上海師范大學奉賢校區校內所有水域均流通,故以中心河的水質數據為樣本進行分析,從而對全校水質進行估計。
(1)中心河及其排水口現狀
圖1為中心河的衛星圖,從西面起第一座橋設為橋①(玉蘭前),第二座橋(三教前)設為橋②,東面起第一座橋為橋③。相關數據如下(表2):
圖1中心河的衛星圖
表2中心河現狀相關數據
根據實地調查,大中型排水口個數及分布如圖所示,小型排水口分布如下:
橋①以西,北岸有小型排水口7個,南岸有小型排水口6個。橋①―橋②,北岸有小型排水口16個;南岸無小型排水口。橋②―橋③,北岸有小型排水口14個,5個小型排水口。橋③以東,北岸有小型排水口13個;南岸有小型排水口10個。
(2)中心河水域生態環境現狀
2012年7月對中心河進行了實地考察,對其水域生態環境現狀的初步了解如下:
橋①至橋③的區域,湖水基本清澈,能見度較高,有魚、蝦等水生生物。橋③以東,湖水稍有渾濁,東墻周圍湖水能見度低,總體流動性較小,湖水泛綠,河岸邊緣及角落有浮游類植物。橋①以西區域水質情況較差。湖水呈青綠色,部分區域有輕微乳白色,湖水能見度河岸邊緣大型排水口處有浮沫以及少量的上層浮油,大部分區域水質混濁,能見度低,水生生物稀少。中心河河岸由水泥石塊砌筑,水域底部淤泥較厚。綜上,預估中心河富營養化情況比較嚴重。
3.2水環境試驗與監測
在2011年10月起對四個河段(為方便起見,在下文,橋①以西命名為#1,橋①―橋②命名為#2,橋②―橋③命名為#3,橋③以東命名為#4)進行為期1年的采樣。因分析水域生態環境現狀得出本河段富營養化情況嚴重,故擬測試pH、水溫、DO、COD、BOD5、NH3-N,6項指標來評估富營養化情況,并對未來形成治理方案提供依據。測定方法如下[4][5]:
表3 水環境測定方法
(1)關于中心河水溫T的監測值分析
從圖2中可看出中心湖的水溫分布均勻,4個監測點只有較小偏差,同時最高水溫為#2處的28.5℃,7月; 且1月份水溫均低于5℃,與上海市的氣溫變化同步。由于缺少近十年的當月平均水溫,無法對其級別定位,僅從一年的數據觀察看,水溫指標滿足IV類水標準要求。
(2)關于中心河pH值監測值的分析
從圖3中看出PH值的變化范圍為6.31~7.54,其中5月至10月呈弱堿性, 11月至4月顯弱酸性,其PH值最大值出現在7月和最高水溫相對應。中心河的酸堿度基本滿足景觀娛樂用水水質標準,但1月份測得的酸堿度超過了標準。河水的PH值是河水及其水域各種自然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在流動河水中,氫離子的濃度并不取決于水分子的離解,而主要取決于河水中各種負離子,例如碳酸根、碳酸氫根、二氧化碳的對比關系。在富營養化水體中,隨著富營養化的發展,由于藻類光合作用消耗水中的二氧化碳,致使水中氫離子減少而導致PH值升高,呈現PH值隨藻類生長而顯著增高趨勢[6] 。
圖2 中心河水溫T監測值 圖3中心河PH值監測值
(3)關于中心河溶解氧DO監測值的分析
從圖4中可知,中心河水體中溶解氧最小值是1.6mg/L,最大值是3.78mg/L。除了7月至8月溶氧量值低于標準外,#1處溶氧量值從5月至8月間亦低于標準值,此處根據實際調查確是存在嚴重的富營養化以及嚴重的污水排放情況。潔凈水體中的溶解氧一般接近飽和,如果水體受到有機物質和還原性物質污染時,溶解氧會低于飽和值,尤其當藻類在水面形成遮光阻氣層時,影響大氣氧和水中氧的正常平衡以及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受阻,會使低層溶解氧大幅度降低,甚至趨于零值。此時將會導致厭氧微生物繁殖、水質惡化。
(4)中心河生化需氧量監測值的分析
從圖5中可看出中心河生化需氧量的變化范圍是23mg/L~47mg/L, 明顯高于IV類水體的生化需氧量標準值。生化需氧量越高,表示水中需氧有機污染物越多。
圖4中心河溶解氧DO監測值 圖5中心河生化需氧量監測值
(5)中心河化學需氧量監測值的分析
如圖6中所示,中心河重鉻酸鉀指數較高,變化范圍為62mg/L~110mg/L,最大值出現在6月的#1處。重鉻酸鉀指數是表征水體中可被高錳酸鉀氧化的物質,主要是有機物的含量。是一項重要的水質參數。在富營養化水體中由于浮游植物強烈的光合作用生成了大量的有機體,使水體的化學耗氧量明顯增高。5月至7月間,中心河的重鉻酸鉀指數足以體現。
(7)中心河氮氨含量監測值的分析
如圖7所示,中心河氮氮濃度都較高。最大偏差為1.96mg/L。最大值出現在6月,最小值出現在11月。氮氨濃度較高時必然會導致水域的富營養化。中心湖氮氨變化范圍為1.85~4.97mg/L。達到標準值僅為#3處的1,2,11,12月數據以及#2處的1月數據。且#1處的數據均高于其它監測點的數據,可見#1處的富營養化最為嚴重。
可見對中心湖進行整治規劃勢在必行也刻不容緩。
圖6中心河化學需氧量監測值圖7中心河氨氮含量監測值
3.3水生態環境修復
中心河是貫穿上師大奉賢校區,與新農河和月亮湖等其他水域連通,因此它不僅和其他水體一起調節了局部氣候,同時也具有一定的欣賞價值。但是由于疏于管理,導致目前中心湖富營養化程度嚴重,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因此有必要對該河流進行治理,并需要通過多種方法的結合,已到達徹底修復河道水生態系統的目的。
3.3.1處理河流底部沉積物
富營養化湖泊中的底部沉積物常是一個營養庫,在一定條件下可不斷釋放磷,這稱為內部負荷。當外部負荷減少后, 內部負荷可補償,使富營養化現象繼續存在[7]。底泥疏浚與覆蓋技術是河流污染治理中普遍采用的措施之一,可以較大程度的消減底泥對上覆水體的污染貢獻率,進而解決內源釋放而造成的二次污染問題,并為后續的生物技術介入創造出良好的生態條件。通過挖泥疏浚可以直接去除底泥中的營養鹽含量,減輕內部負荷對湖泊的影響[8]。
3.3.2水生動物修復技術
水體中的藻類除受營養物質的控制外,也受到浮游動物和魚類的控制。因此,可以通過放養浮游動物和魚類來達到改善區域性水水質的目的。常用于攝食藻類的魚類有螺螄、鰱魚、鳙魚、鯽魚等。根據調查,蚌類可以將水中懸浮的藻類及有機碎屑濾食;螺螄主要攝食固著藻類,同時分泌促絮凝物質,使湖水中懸浮物質絮凝;濾食性魚類,如鰱魚、鳙魚等可以有效去除水體中的綠藻類物質。我國的謝平、劉健康等(1999年)提出旨在控制藍藻水華的非經典生物操縱法[9]可供參考。
3.3.3河道補水
可通過增加水利設施并加以調控,引入上游或者附近水源,加快水流速度等。既補充河道水量,又可以沖刷稀釋污染水域,置換死水區的河水,使河流由厭氧狀態變為好氧,在短時期內降低水體的污染負荷,改善水生動物、水生植物的生存環境,提高河流的自凈能力,改善水環境質量[8]。
通過上述三種方法的結合使用,中心河水質有了明顯的改善。
4.結論與建議
相較于化學修復法的易造成二次污染和物理修復法的治標不治本,生物生態修復法具有工程造價相對較低,不需耗能或低耗能,運行成本低廉,處理效果好且不會形成二次污染的特點。近年來這種技術發展很快,在國外已經達到工程實用化的程度,并且積累了系列觀測數據。通過對上海師范大學奉賢校區中心河水質監測與相應的修復處理,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及建議。
交疏挖底泥處理法,水生動物修復和河道補水法更具有可持續發展性,不僅可以節約財力,更可以全面改善生態環境,利用自然自我修復和凈化的能力改善水質。
富營養化湖泊中的底部沉積物是一個營養庫,單獨采用水生動物修復或河道補水法,很難在短期內有效改變河道水質,所以定期清理河流底部沉積物是必須的。
在水域內放置生態浮床,并放養攝食藻類的魚類等,以構成生物鏈。以達到在修復水質的同時增加河域的觀賞性的目的。
加強點源和面源污染治理,通過加強截污納管建設,加快城鎮污水收集管網工程建設,從而從源頭上根治水生態污染狀況。
參考文獻
[1]曾勇,趙彥偉,楊志峰,等.北京北環水系生態修復方案優選[J],生態學雜志,2008,28(8),
1450-1454.
[2]蘇冬艷,崔俊華,晁聰,等. 污染河流治理與修復技術現狀及展望[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25(4),56-60.
[3]楊士弘.城鎮生態環境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103-133.
[4]《水和廢水監測分析方法》第三版,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89.
[5]《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地面水環境》(HJ/T2.3)對中心河采用《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 (GB3838-2002)中規定的IV類水標準.
[6]張勇.城市淺水景觀湖水質模型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2006.5.
[7]張鎮,劉桂民. 當前我國湖泊富營養化治理的進展及思考[J],工業安全與環保,2007,33(10),
50-52.
關鍵詞:草本水生植物;園林景觀;園林應用
1草本水生植物在園林綠化中的主要作用
1.1固坡護堤
草本水生植物大都是蔓延繁殖,生長在岸邊,可以有效地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改善土壤的結構和性能。草本水生植物大都是生長在水陸交界的位置,由于草本水生植物的發達根系可以減少水土流失。因此,草本水生植物不僅僅可以改善土壤的結構,增加肥力同時還可以減少水土流失,起到固坡護堤的作用。
1.2凈化水質
草本水生植物有很好的凈化水質的作用,草本水生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時候會吸收環境中的二氧化碳,并釋放出氧氣。但同時草本水生植物還能夠吸收和消除水中的有害物質,還可消除污染水環境的主要物質,達到凈化水質的作用,提高水的質量。例如蘆葦可以吸收水中的汞,鉛等有害物質,同時還能夠凈化水中的懸浮物,硫酸鹽等物質。
2草本水生植物在園林綠化中的應用
2.1溪澗造景中草本水生植物的應用
草本水生植物同溪石結合成景是造景的主要形式,像水蔥、蘆葦、海芋、千屈草等具有高觀賞價值的挺水植物呈現斷續狀,于石頭自然堆砌的臨水種植池中進行種植。這樣,種植池就對挺水植物生長的范圍作出了有效的控制和限定,利于草本水生植物景觀持續性和穩定性的保持。同時,溪澗的邊緣種植水金錢、黃菖蒲、石菖蒲等偏低矮株型的挺水植物,通過對草本水生植物的充分利用,營造出了斷續有致、高矮不一的自然景觀。
2.2河岸綠化
當前很多城市都會有一些河岸需要綠化,但是大都沒有找到合適的綠化手段,導致城市的河岸環境遭到破壞,影響了河水的質量和城市的環境建設。但是草本水生植物可以對城市的河道進行綠化,并且還可以起到美化城市環境的作用。
2.3盆栽綠化
當前城市居民都喜歡種植一些盆栽當作辦公室或者是家中的裝飾物,盆栽不僅僅有裝飾作用,同時也有比較好的美化環境的作用。草本水生植物成為盆栽同樣可以發揮出十分重要的美化環境的作用,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
2.4湖泊綠化
當前城市的建設中湖泊的綠化逐漸受到重視,草本水生植物在湖泊綠化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當前城市為了城市的美觀都會建設人工湖,但是人工湖通常面積比較大,湖泊的綠化工作比較困難,因此很多城市雖然建設了人工湖但沒有進行有效地綠化反而影響了城市的環境。但是可以在人工湖中種植一些草本水生植物不僅可以美化湖泊的環境,凈化水質,同時又可以增加湖泊的美觀程度,供人們觀賞。
3草本水生植物的價值
3.1景觀價值
草本水生植物景觀清新、雅致,不僅可以觀花、品姿,還能欣賞碧波倒影、花隨水移的別致景象,令人浮想聯翩。如荷葉隨波起伏,嫩蕊凝珠盈盈欲滴,清香襲人。草本水生植物同樣可以營造野趣盎然的景觀,如菖蒲點綴碎石于其間亦或成片的蘆葦林,呈現出生機勃勃,野趣橫生的景象。此外,水蔥、傘草等,都在草本水生植物園中備受親睞。
3.2生態價值
20世紀70年代,造園家開始注意到草本水生植物的生態效應,并巧妙地應用于園林中,協同污水治理。近30年來,大量研究證明,草本水生植物可吸附水體中的營養物質及其他元素,緩解水體富營養化,維持水體的生態平衡。如在東湖、滇池、洪湖等污染水體的修復中,草本水生植物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近年來興起的人工濕地系統,完美的體現了草本水生植物的生態價值,人工濕地景觀也為城市呈現了極富自然情趣的景觀。
4草本水生植物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大量研究者對草本水生植物進行調查探究,包括種質資源,草本水生植物資源的分類及分布,草本水生植物的栽培養育等。而對草本水生植物的應用,及對優良品種的開發運用有一定的局限性。使得許多較高品質的具有觀賞性及生態性的草本水生植物未能發揮其效應及價值。由于對植物的生態習性缺乏全面了解,在植物景觀配置時不能將植物進行科學的良好的配置,導致水體景觀較為單一,缺乏新的亮點,影響了草本水生植物的觀賞性。應根據水體及地域性,配置多種草本水生植物,形成不同的層次。結合湖岸的變化,營造和諧優美的生態水景。
4.1草本水生植物的園林綠化需要做到因地制宜
草本水生植物有自己的生長環境,因此草本水生植物應用于園林綠化也需要考慮草本水生植物的生長環境,做到因地制宜。不同的草本水生植物有著不同的生長環境,草本水生植物在進行園林綠化的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因地制宜,這樣才能保障草本水生植物發揮出最大的作用。在園林綠化的過程中需要對當地的水溫,土壤,光照等因素進行檢查,根據這些因素選擇合適的草本水生植物,才能更好地發揮出草本水生植物的作用,提高城市的環境質量。
4.2園林綠化中需要保護草本水生植物的多樣性
草本水生植物的種植需要充分考慮其多樣性,只有保障草本水生生物的多樣性才能更好地發揮草本水生生物的重要作用。草本水生生物之間的多樣性不僅僅可以提高草本水生生物的環境綠化作用同時還可以提高草本水生生物的生命力。城市在進行園林綠化的過程中不能僅僅是種植一種或者幾種簡單的草本水生植物,需要種植多種草本水生植物,最大程度地發揮各種草本水生植物的環境綠化作用,提高城市的環境質量。同時保障草本水生植物的多樣性也可以促進草本水生植物的生長,豐富城市的植物景觀,更好地發揮城市園林的綠化作用。
5.草本水生植物的應用前景
5.1側重于對鄉土草本水生植物品種的應用
盡管我國草本水生植物有著繁多的種類,但一定不能濫用,需針對不同地域環境,來進行不同植物品種的選擇,且在園林景觀配置中應當側重于對鄉土草本水生植物品種的應用。在建設人工濕地時,更應當將這一原則作為重要前提,面對一些外來的新奇植物品種,在實施景觀配置前,應當先確定或參考其在附近地區或本地區的生長表現,來避免因盲目引入,則造成施工難度的增加。
5.2草本水生植物的種類選擇與搭配應當適宜
水景的營造可通過組合植物色彩,來就內斂、開朗、寧靜、熱烈等情緒進行表達。園林景觀配置中草本水生植物的應用,應當對不同植物花色、葉色的組合效果進行充分的考慮,且在選擇植物時,應當就對應草本水生植物的生長特性有一個充分了解,強調色彩搭配、株型大小同周圍環境與觀賞風格的相互融合、一致協調。可以是幾種混種,在混種時除需要對植物生態要求進行考慮外,且需要在景觀美化上區分主次,從而使所造景觀具備一定特色。也可以是只種植一種,如種植荷花于較大水面等。
5.3草本水生植物品種的應用應當結合土壤條件和流水情況
對于保肥能力強、土壤養分含量高土壤,應當種植喜肥的草本水生植物類型,而對于沙化嚴重、貧瘠的土壤環境,則應當選擇耐貧瘠性較強的草本水生植物類型。挺水類植物適合栽種于流水環境下,而浮水、浮葉植物則適合載種于靜水環境下。
結語
隨著我國經濟技術的高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是得到的巨大的提高,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不僅要求解決溫飽,還要求生活環境能夠越來越美好,園林在改造人們生活環境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園林可以凈化空氣,美化環境,使人們心情愉悅,草本水生植物在園林中的應用也是越來越突出,其變現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張誼.論城市水景的生態駁岸處理.中國園林,2003(5).
水文形態;白河白河灣段;生態修復;小型濕地;懷柔;北京
[摘要]
選取北京市懷柔區白河部分河段為研究對象,在2010—2014年對其河流水文形態進行了5次實地調查,結果顯示:河流水文形態逐年變差,2014年研究區河段保持自然河流水文特性的河道長度只占研究區河道總長度的14.7%;河流水文形態破壞的主要原因是旅游業發展對河流擾動的增加、不合理的河道整治工程和當地群眾較差的河流生態保護意識。在充分了解河流水文形態破壞的原因和當地社會經濟發展對河流需求的基礎上,提出了縱向以潭代壩、橫向生態護岸和局部小型濕地等適合研究區河流水文形態修復的治理模式。
水是生命之源,在廣闊的內陸地區,河流生態系統健康與否對保護水資源和生物多樣性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1-2]。河流生態系統是一個復雜、開放、動態、非平衡和非線性的系統,其健康離不開河流正常的水文形態,河流的許多功能都是以河流水文形態為基礎的[3]。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許多地區河流的正常水文形態正遭受著嚴重的毀壞。北京市郊區(懷柔、延慶、昌平、密云等區縣)多為山地地形,水系較多,水量也較為充沛,自然景觀非常秀美,旅游業近年來非常火爆。受此影響,短短幾年內,京郊河流也相繼出現了水質污染、河道連續性遭到破壞、河岸固化嚴重、生物多樣性減少等諸多生態問題,對北京郊區的經濟社會發展造成了極大的損害。要對京郊河流進行生態修復,就必須對其河流水文形態的破壞形式、原因進行研究,并了解當地群眾對河流的需求,進而為河流生態修復提供依據。在這種背景下,2010—2014年,我們選取北京市懷柔區白河白河灣河段進行了連續5年的實地調查研究,全面了解了該河段水文形態的動態變化趨勢,并結合相關的河流修復研究探討了京郊河流水文形態的修復模式,希望能夠為北京市郊區河流的生態治理提供依據。
1研究區概況
研究區位于京承高速后安嶺村附近的白河灣段,調查河段全長10km,途經后安嶺、胡子溝、狼虎哨、白河北、梨樹溝、青石嶺、五道梁等自然村。該段河流為山區河流,水量充沛,四季無斷流,河床多以石質和沙質為主,水質較好,森林覆蓋率70%以上,動植物資源非常豐富。氣候屬于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期,夏季濕潤,冬季寒冷少雪。全年日照時數2800h,年平均氣溫9~13℃,無霜期170~200d,年平均降水量600~700mm,主要集中在6—8月。經濟發展以農業和旅游業為主,其中旅游業已經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年接待游客過萬,是懷柔區比較有特色的旅游區之一。
2研究方法
2.1調查內容與方法
2.1.1調查內容河床底質調查。目測河底材料,如卵石河床、沙質河床等,判定河床底質為人工化、半人工化或是保持自然狀態(人工化主要為漿砌石結構,半人工化為人工采用近自然材料鋪設,保持自然為河流保持天然的底質形態)。(1)河流連續性。包括河流的橫向連續性和縱向連續性,主要調查影響徑流、泥沙和生物連續性的工程或行為,并測量攔擋建筑物的高度。(2)河岸改造。確定河岸的改造狀況,分為保持自然、受寬型護體工程束窄和受窄型護體工程束窄三種形式,其中:沒有人工護岸工程的判定為保持自然;一岸或兩岸建有石質護堤工程,距水體較遠,部分束窄河流空間但影響較小的,判定為受寬型護體工程束窄;一岸或兩岸建有石質護堤工程,距水體較近,部分束窄河流空間但影響較大的,判定為受窄型護體工程束窄。(3)外界脅迫因子。包括取水、傾倒垃圾、排放污水、采砂等行為。
2.1.2調查方法調查時段為2010年10月至2014年10月,調查時間為每年的10月,調查方式是按照調查內容對河流的水文形態進行實地踏看,記錄相關數據,并拍攝實地照片,調查完成后將所有數據歸納整理、存儲。
2.2數據分析方法調查數據按照北京市水文形態分級判定試用導則進行處理,詳見表1。
3結果與分析
3.1水文形態變化趨勢將按照河流水文形態分級辦法處理后的5年調查數據用EXCEL繪制成圖1。2010—2014年河流水文形態的總體變化情況是:Ⅰ級河流水文形態由2010年的45.4%下降到2014年的14.7%;Ⅱ級由32.3%下降到16.7%;Ⅲ級由11.2%上升到23.5%;Ⅳ級由6.7%上升到32.7%;Ⅴ級由4.4%上升到12.4%。從數據上看,調查河段的水文形態急劇惡化,應當引起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并采取適當的方式進行生態修復。
3.2水文形態破壞的主要方式在5年的實地調查過程中,我們將河流水文形態破壞的形式及規模做了詳細記錄,歸結整理如下:漿砌石工程護岸2.45km,橫向攔擋建筑物17處,硬化河床200m,裁彎取直河道1300m,修建漿砌石親水平臺6處、河岸帶游覽棧道6.2km等。
3.3原因分析京郊河流水文形態的主要破壞方式就是對河流連續性的破壞,尤其是攔河建壩蓄水、河岸硬化等一些不合理的工程建設。(1)旅游業發展帶來的河流生態破壞。近年來京郊休閑旅游業飛速發展,為了吸引游客,多通過攔河建壩的方式營造水面景觀,部分缺水地區為了能保留水面,甚至將整個河道硬質化。(2)多部門任性的河道整治工程。政府、民間都希望通過河道整治工程,實現其目的。如土地部門搞“河道治理”是為了圍河造地,土地復墾;建旅游度假村搞“河道治理”是為了圍河建飯店、旅社,建水景觀;在河道上游搞“河道治理”是為了攔河蓄水,搶占水資源;當地政府搞“河道治理”是為了提高當地的GDP水平。(3)對生態河道的認識有待提高。對自然河道的生態功能還缺乏深入的認識,對生態河道缺乏研究,習慣上沿用城市河道的治理方法治理山區河道。在認識上,生態河道存在城鄉差別,城里人更喜歡自然的河流,鄉里人更喜歡人工的河流。
4修復模式探討
為了社會經濟發展而對河流過度開發是河段水文形態破壞的主因,如攔蓄水源形成水面景觀、開發漂流等娛樂項目。我們認為,研究河段的生態修復必須考慮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需求,采取以經濟為基礎、以生態為保障的修復模式。基于此,借鑒國內外相關的河道治理文獻和工程案例,我們提出了縱向以潭代壩模式、橫向生態護岸模式和局部小型濕地恢復模式。
4.1縱向以潭代壩模式在京郊地區,河流多為季節性的中小河流,河道上的橫向攔擋建筑物也相對較矮,大多不超過2m,具備通過開挖深潭來代替工程筑壩的條件。王兵等[4-5]認為,自然界的深潭多位于跌水附近,在北半球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深潭多位于河道右側。因此,在以潭代壩模式中,深潭的位置位于原攔水建筑物的前后;在深潭開挖過程中,應由淺到深,形成一個平滑的曲面。深潭開挖完成后,要對原來的攔水建筑物進行拆除,并利用碎石、木材等材料,人工修建一處近自然跌水[6]。在跌水附近淺灘處,種植水生植物,進行區域綠化美化,促進生態系統的恢復。
4.2橫向生態護岸模式在京郊河流的治理過程中,存在不根據河流實際盲目采用工程護岸的行為。我們認為,在對河流實施護岸工程措施前必須明確具體的實施對象。對一些人口較少,附近沒有農田、村莊,防洪壓力不大的河流,完全沒有必要進行大規模的漿砌石河岸防護工程,應盡可能保持河流的自然形態。而在一些防洪壓力較大的區域,應根據河流防洪設計水位,采取相應的防護措施,盡量使用生態的護岸方式。
4.3局部小型濕地模式小型濕地的構建對河流的水文形態有一定的要求,在選擇構建位置的時候應選擇水量相對較多、流速較慢、水面較寬的河段。在構建小型濕地過程中可能會對河流進行蜿蜒化和拓寬改造,因此應該選擇河床較為寬闊的地帶。
5結論與建議
(1)2010—2014年,研究區河段河流水文形態逐年變差,到2014年研究區河段保持自然河流水文特性的河道長度只占研究區河道總長度的14.7%,這應當引起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2)河流水文形態破壞的主要原因是旅游業發展對河流擾動的增加、不合理的河道整治工程和當地群眾河流生態保護意識較差等。(3)綜合研究區河流水文形態現狀、社會經濟需求,應試點推行縱向以潭代壩、橫向生態護岸和局部小型濕地生態修復模式,并以科學的方法驗證修復效果,以期為京郊河流治理提供決策依據。
[參考文獻]
[1]董哲仁,孫東亞,趙進勇,等.河流生態系統結構功能整體性概念模型[J].水科學進展,2010(4):550-559.
[2]董哲仁.保護和恢復河流形態多樣性[J].中國水利,2003(11):41-43.
[3]錢正英,陳家琦,馮杰.人與河流和諧發展[J].河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1):88-93.
[4]王兵,劉慧博,李峪,等.深潭的功能及在城市河道治理中的構建模式[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14(3):108-111.
[5]王浩,章明奎,韓冰.河流生態系統修復技術研究綜述[J].江西農業學報,2008(6):76-79.
關鍵詞:錦州農村;對策及建議;環境污染問題
1引言
近年來,錦州市各縣區、各部門按照國家、遼寧省農村環保工作的有關精神,不斷加大農村環境保護工作力度,開展了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農村生態示范區建設、土壤調查及農業污染源普查等工作,使得部分地區環境質量有所改善,但污染問題依然嚴重,環境問題亟待解決。
2當前農村存在的主要環境污染問題
2.1農村生活污染不斷加劇
全市農村每年生活垃圾排放量約60萬t,生活污水約0.5億t。由于農村基礎設施相對落后,污水缺乏有效收集治理措施,生活污水排放分散,水量小,污水收集難度大且建設成本高,致使管網覆蓋率低,少數村鎮污水處理廠運行效率低,處理效果差;農村生活垃圾不能得到有效處理,生活垃圾在溝渠、村頭路邊,隨意亂倒堆積,成為新的污染源。同時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的生活垃圾的組成日趨復雜,有毒、有害物質增多,農民的垃圾還田積極性不高,土地消解比例下降。垃圾處理率低、處理設施建設不完善和管理落后,導致大部分污水隨意排放,垃圾排放多為填溝、填坑、沿河排放和露天堆放,嚴重影響村容村貌,雨季被沖入河流造成水體污染。城市生活垃圾向農村轉移的現象仍然存在,清運車將垃圾傾倒在農村,成為農村環境的“潛在污染源”。綜上,由于對農村生活污染缺少行之有效的建設和管理模式,導致農村地區的環境問題日益突出。
2.2畜禽糞便污染
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農村養殖專業戶越來越多,規模逐漸擴大,但是,大多數養殖專業戶對畜禽場排放廢棄物的處理和貯運能力不足,畜禽產生的固體糞便隨意露天堆放,不能進行及時有效的無害化處理,造成臭氣四溢,糞水橫流;畜禽場產生的廢液污水,多數就近直接排入溝渠,導致農民生產和生活環境污染加劇。未經過無害化處理的畜禽糞便含有多種致病病菌和寄生蟲卵,直接作為肥料,或一遇大雨,糞便污水隨地表徑流入水體,必然會導致疾病傳播,威脅到人體健康。
2.3新能源利用率低
多數村屯對太陽能、秸稈生物能等新能源利用率低。大量秸稈在農田直接燃燒在浪費能源的同時,還造成對大氣環境的污染。
2.4農業面源污染嚴重
農藥、化肥及農膜的大量使用,使農產品的污染居高不下,“白色污染”有增無減。農民盲目追求農產品單產,超量或不科學使用化肥,使農產品質量降低的同時過量的農藥化肥隨地表徑流造成對地表及地下水潛在污染威脅;此外過量或濫用農藥,使糧食、果蔬等農產品受到污染,同時還影響到有益生物與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致使生態失去平衡;大量使用地膜或塑料大棚,可以使農作物早結果、早上市,但不容忽視的是,大量使用地膜,又不進行清理或科學處理,長期使用,對土壤十分有害,造成了農用地膜污染嚴重。這些都使農村及農業污染日益加重,農業面源污染比重逐步上升。
3環境污染問題的對策及建議
3.1農村生活污水治理
錦州市目前各縣政府所在地均擁有一座縣級污水處理廠,并投入運營,但各鄉鎮和村民居住集中村屯的污水處理廠(設施)建設相對滯后。根據錦州市農村現有經濟發展水平,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點”的原則,結合農村生活污水收集和處理系統的現狀,全面啟動鄉鎮(中心村)生活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建設,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實現各鄉鎮都有污水處理設施的目標,同時對于規模較小的村屯修建排水溝及出戶排污水管道,修建氧化塘接收污水,種植水生植物,實現污水自然氧化并有效利用。這在一定程度上可解決農村人口生活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放問題,實現可收集污水基本得到治理、配套管(渠)網初步形成、治理設施正常運轉。
3.2農村生活垃圾治理
對于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問題,力爭在現有縣城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的基礎上建設規模較大鄉鎮生活垃圾集中處理處置設施,大力推進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推動人居環境的全面改善。在重要水源地、交通干線沿線、主要河流域沿岸和城市近郊等重點區域的村莊,充分依托現有的城鎮垃圾處理設施,對生活垃圾進行集中收運處理,采用“戶分類、村收集、鎮(鄉)中轉、區(縣)處置”模式。在經濟欠發達、交通不便的地區,實行垃圾不出村,除漚肥、回收利用外,自行將不可利用垃圾填埋在合適的地方,采用“統一收集、就地分類、綜合處理”模式。農村垃圾收集轉運體系由縣區政府統一負責,或鄉鎮政府直接負責,或鄉鎮委托公司市場化運營。積極推進農戶或村莊實行源頭分類,就地減量收集,分揀回收可利用垃圾。鼓勵收集廢家電、廢電池、農藥瓶、廢燈管(泡)等有害垃圾,并定期交送有相應處理資質的單位集中處理。各鎮建立專業環衛保潔管理隊伍,負責鎮區內(包括自然集鎮區域)及交通干道兩側垃圾清運和公共區域的衛生保潔;各村建立保潔隊伍,負責本村范圍內農戶、企事業單位的垃圾清運和公共區域保潔。全面推進農村垃圾“組保潔、村收集、鎮中轉、縣(區)處理”的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與運轉的四級集中處理模式體系,以及“市、鎮(街道)、村(居委會)、組”四級聯動、分級負責、城鄉一體的長效保潔機制。到2015年,所有行政村設置垃圾箱,聘用保潔員,配備垃圾轉運車,保障垃圾的統一集中焚燒處理或填埋。各鄉鎮根據實際需要分別設置垃圾中轉站,中心村及其他大型農村居民點設置垃圾收運點。各村(居委會)負責選點建設垃圾池,組織落實保潔人員和設備,將屬地范圍內的生活垃圾統一清運至鎮(街道)垃圾中轉站,并負責對本村(居委會)保潔人員進行管理考核。各鎮(街道)中轉站壓縮處理后的垃圾由區環衛辦統一轉運至縣(區)垃圾填埋場進行無害化處理。建立專業環衛保潔隊伍,環衛保潔員按大村4人,小村2人配備。
3.3農村畜禽糞便治理
目前,各縣區養殖業發展迅速,養殖種類涉及肉牛、奶牛、肉雞、蛋雞及豬等5類,且飼養量不斷提高,為縣域農畜業發展、拉動地方經濟增長及保證城鄉居民菜籃子供給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但由于沒有普及規模化養殖場,畜禽散養戶居多,畜禽養殖環境污染問題逐漸顯現,對畜禽糞便治理應按照規模化養殖場、分散式畜禽養殖小區及庭院養殖戶分類治理原則。(1)對規模化養殖場,按照雨污分流、干濕分離、種養結合、達標排放的要求,指導養殖業主進行綜合配套治理。采用節水措施,減少污水排放;鋪設污水管道、實施雨污分流、完善沼氣池等糞污處理設施;建造與養殖量相匹配的防雨水沖刷(流失)的干糞堆倉和污水處理池,保持養殖場整潔衛生等措施,強化養殖面源污染的“源頭控制”。鼓勵建設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有機肥生產利用工程,實現畜禽養殖廢棄物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2)鼓勵養殖小區、養殖專業戶和散養戶進行適度集中,對污染物集中收集和治理。(3)對分散的小規模庭院養殖,主要依靠加強宣傳,推進人畜分居,實行畜禽圈養,鼓勵建設沼氣處理設施,配套“一池三改(沼氣池、改廚、改廁、改圈)”等技術措施,引導糞污還田利用。針對養殖專業戶和散養戶積極推廣諸如發酵床養殖等新的生態養殖技術,做好糞污處理技術篩選及推廣。到2015年末,全市100%以上的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和養殖小區已配套完善固體廢物和污水貯存處理設施,但要保證設施正常運行,同時畜禽糞便處理率達到80%以上。
3.4農村新能源
利用新能源主要包括太陽能、秸稈綜合利用、沼氣利用、氫能、核能、風能等,結合目前錦州市農村地區實際情況,重點推廣生物質能轉化、太陽能綜合利用和沼氣發電等農村新能源。
3.4.1太陽能開發利用與推廣
太陽能目前在農村正在普遍采用,太陽能熱水器主要用于取暖、洗澡、日常生活用熱水、冬季養豬拌飼料等。至2015年農村30%住戶采用太陽能供熱。
3.4.2沼氣技術綜合利用
隨著北方冬季沼氣應用技術的成熟,以及農技部門的大力推廣,沼氣應用的優點在廣大農村被普遍認識,被采用的越來越多。主要技術以“一池三改”、“四位一體”為主要內容,農戶改廚、改廁、改圈,發展沼氣生態農業,也包括鄉村級農村沼氣服務網點和縣級服務站。
3.4.3秸稈綜合利用建立
以企業為龍頭,農戶參與,縣、鄉(鎮)人民政府監管,市場化推進的秸稈收集和物流體系。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和企業建設必要的秸稈儲存基地。鼓勵發展農作物聯合收獲、粉碎還田、撿拾打捆、貯存運輸全程機械化,建立和完善秸稈田間處理體系。大力推廣秸稈快速腐熟還田、過腹還田和機械化直接還田。鼓勵養殖場(戶)和飼料企業利用秸稈生產優質飼料。積極發展以秸稈為基料的食用菌生產。結合農村環境整治,積極利用秸稈生物氣化(沼氣)、熱解氣化、固化成型及炭化等發展生物質能,逐步改善農村能源結構。推進利用秸稈生產燃料乙醇,逐步實現產業化。合理安排利用秸稈發電項目。鼓勵采用清潔生產工藝,生產以秸稈為原料的非木紙漿。引導發展以秸稈為原料的人造板材、包裝材料、餐具等產品生產,減少木材使用。積極發展秸稈飼料加工業和秸稈編制業。到2015年,秸稈綜合利用率已達到90%。
3.5農村面源污染治理
對于農村面源污染治理應采取多方位多渠道進行,具體措施如下。
3.5.1逐步建立農村土壤監測體系
開展糧食主產區、瓜果和蔬菜產地以及礦產資源開發影響區等重點地區土壤污染加密調查。在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目標責任制試點地區和“以獎促治”政策實施村鎮開展土壤環境監測試點,逐步建立和完善土壤環境監測網絡,加強土壤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能力建設,建立土壤突發環境事件預防預警工作協調機制。加強土壤環境保護隊伍建設,加大培訓力度,培養和引進一批專門人才。
3.5.2加大農用地土壤環境保護力度
以基本農田、重要農產品產地特別是“菜籃子”基地為重點,開展農用地土壤環境監測、風險評估與安全性劃分,建立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檔案。嚴格控制主要糧食產地和蔬菜基地的污水灌溉。按照《食用農產品產地環境質量評價標準》、《溫室蔬菜產地環境質量評價標準》和《畜禽養殖產地環境評價規范》等環保標準的要求,開展農產品產地環境質量狀況評價,推進保障食品安全工作。按照《化肥使用環境安全技術導則》、《農藥使用環境安全技術導則》、《農業固體廢物污染控制技術導則》等環保標準要求,強化對農藥、化肥及其廢棄包裝物,以及農膜使用的環境管理。
3.5.3啟動農用地土壤修復試點
工作開展農村地區污染場地調查與評估,建立農村地區污染場地清單,嚴格控制污染場地再開發利用的環境風險。以環境糾紛多發區等環境熱點地區,以及以地下水為水源地的地區、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等為重點,查明全省土壤污染狀況、污染程度和污染成因,針對不同土壤污染類型(重金屬、農藥殘留、有機污染、復合污染等),選取有代表性的區域開展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示范工作。組織篩選農用土壤、農村地區工業污染場地土壤治理修復技術,通過“以獎促治”等政策措施,加快農村地區歷史遺留工業污染場地治理修復。
3.5.4加大土壤污染防治宣傳力度
發揮輿論導向作用,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雜志、網絡等新聞媒體,大力宣傳土壤污染的危害以及保護土壤環境的相關科學知識和法規政策。把土壤污染防治融入學校、工廠、農村、社區等的環境教育和干部培訓當中,引導廣大群眾積極參與。
4結語
農村地區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在現有基礎上加大治理力度,至2015年末農村環境已得以初步改善,同時隨著中央積極推進城鎮化進程,到2020年末農村污水、生活垃圾及畜禽糞便治理率可實現100%,同時土地流轉政策的實行,便于機械化種植和科學、合理施肥,也便于土地涵養,秸稈綜合利用率可實現100%。
參考文獻:
[1]劉青松.農村環境保護[M].北京:中國環境出版社,2003.
[2]張雪綢.我國農村環境污染的現狀及其保護對策[J].農村經濟,2004(12).
[3]馮燕,周梅.發展生態農業,控制農業污染[J].山東環境,2002(13).
關鍵詞:大運河;國土安全;生態基礎設施;南水北調
Abstract:Ecologicalinfrastrueture(EI)isthecrilicalnaturalsystemsthatprovidenature''''sservicetocitiesandtheirresidents,whichiscomposedofnotonlythetraditionallyrecognizedgreensystems,butalsosuburbanforests,farmlandandnaturalhabitatsthatareconnectedasanintegralinfrastructure.Justlikeacivicinfrastructurethatiscriticalto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acityandaregion,soistheecologicalinfrastructuretothesustainableenvironmentoftheregionandthecity.TheconstructionoftheElmustbebuiltacrossadministrativeboundariesandmustbestrategicallyallocatedforthenextcenturiestocome.Therefore,theplanningandconstructionmustbetakenaslong-termstrategyattheregionalandnationalscales.Thespeedyurbanizationprocess,andtheenormouslandscapechangeprojectssuchasthewaterdivertingprojectsfromthesouthtothenorth,offergreatopportunitiestotheformationoftheregionalEl.ThispaperproposestheplanningandestablishmentofaregionalecologicalinfrastructurealongtheGreatCanaltosupportthesustainabilityoftheeastChina,meanwhileprovidesopportunitiesforlocalandregionalrecreation,andprotectsahistoricalheritagecorridor.Step-by-stepapproachesarealsosuggestedfortheplanninganddesignoftheGreatCanalecologicalinfrastructure.
Keywords:ecologicalinfrastructure;greatcanal;ecologicalplanning;south~northwaterdivert
1關于區域生態基礎設施實踐與理論
生態基礎設施(EcologicalInfrastructure,簡稱EI),本質上講是城市所依賴的自然系統,是城市及其居民能持續地獲得自然服務的基礎(NaturesServices),這些生態服務包括提供新鮮空氣、食物、體育、休閑娛樂、安全庇護以及審美和教育等等。它不僅包括習慣的城市綠地系統的概念,而且更廣泛地包含一切能提供上述自然服務的城市綠地系統、森林生態系統、農田系統及自然保護地系統。
1.1早期規劃實踐和理論中體現出來的生態基礎設施建設思想
早在100多年前(1879—1895),Olmsted和Eliot就將公園、林蔭道與查爾斯河谷以及沼澤、荒地連系起來,規劃了至今成為波斯頓驕傲的“藍寶石項鏈”(KmeraldNecklace)。在1883年,景觀設計師克里夫蘭得(Cleveland)為美國明尼蘇達的明尼阿波利斯做規劃,當時明尼阿波利斯還是一個小鎮,克里夫蘭得讓市長和決策者在郊區購買大面積的土地,用以建立一個公園系統。在土地還遠未被開發時,就非常廉價地買到了大塊土地。這一行動是為50~100年之后的城市所規劃的。如今100多年過去了,城市已經擴大了幾倍,但這些廉價購得的土地卻成為城市中寶貴的綠地系統。這樣一個綠地系統的形成,不光是要一個好的概念,同時需要城市決策者提前50-100年進行投資。在同時代,當堪薩斯(Kansas)和克里夫蘭(Cleveland)都還是小鎮時,就用便宜的地價在其郊外購置大量土地,結合區域的河流水系規劃建設并一直保護了一個綠地系統。這一當時尚在郊區的綠地系統而今已成為城市的一個有機部分了,成為居民身心再生的場所。
所以,如同城市的市政基礎設施一樣,城市的生態基礎設施需要有前瞻性,更需要突破城市規劃的既定邊界。唯其如此,則需要從戰略高度規劃城市發展所賴以持續的生態基礎設施。而中國快速的城市化進程為明智而又有良知的城市決策者提供了一個造福子孫的極好機遇。
1.2綠道和遺產廊道與生態基礎設施
綠道(Greenway)是指不同寬度的綠色廊道構成的網絡。根據功能,主要可分為三類:生態綠道,休閑綠道和歷史遺產廊道。綠道主要指自然形成,或歷史本來存在,如河流、山谷構成的廊道,也包括完全人工的,如城市林蔭道,運河廊道當然也包括在內。
早在1960年代,Lewis的“環境走廊(EnvironmentalCorridors)”概念對于類似思想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他認識到水系在生物等資源上的特殊生態意義,將水系作為城市和區域綠色通道的基本框架。McHarg在此后不久提出了“設計遵從自然”的生態規劃思想,將區域和自然生態環境的關系推到了一個新的層次。
隨著對大尺度景觀的重視,綠道規劃逐步成為開放空間規劃的一個有效的、社會期望的方法。通過系統的線路選擇和連接,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地和廊道成為區域的綜合性的綠道骨架,在景觀生態學等相關學科不斷發展的情況下,人們也漸漸認識到綠道對于物種的保護作用。許多科學家認為生境的破碎化,是對生物多樣性的最大威脅。島嶼生態學理論認為,加強生境島嶼之間的生物運動可以降低由于生境碎裂化帶來的物種滅絕的可能性,因此廊道連接各生境島嶼對野生生物保護具有重要的作用。生態學家提出建立景觀廊道線狀聯系,可以將孤立的生境斑塊連接起來,提供物種、群落和生態過程的連續性。
1995年,Bueno等進行了南佛羅里達地區區域生態綠道研究,從而重新建立了聯系不同區域的大尺度生態框架。由于區域的自然景觀已隨農業和城市化的擴張而日益破碎化,區域性綠道(RegionalGreenway)的提出是為了在破碎化的景觀之間建立生態聯系通道。這樣一條區域生態廊道可以從自然和文化兩方面聯系原來破碎的景觀,從而使之成為巨大的資源。原本為農業和城市發展而興建的水利工程如運河、排水溝、水庫和防洪設施等,經過生態恢復和管理可以作為區域生態網絡提供生態服務,同時也可作為一種文化載體發揮其價值。
值得一提的還有建立在遺產保護區域化和綠道概念基礎上的遺產廊道概念,它針對包含獨特文化資源的線形景觀提出,包括運河、鐵路線都屬于記載人類早期運動路線的遺產廊道。遺產廊道的目標是包括遺產保護、休閑、教育、生態功能在內的多贏戰略。在遺產廊道的綠地系統規劃中應注意連續性、多樣性和關鍵區等。
經過長期發展,綠道由最初的單一目標(美化、休閑)規劃已經發展成為包括棲息地的保護、歷史文物的保護、教育、解釋等在內的多目標規劃。綠道規劃的核心思想與生態基礎設施實際上已經極為類似。
1.3生態足跡、生態服務和生態基礎設施
生態足跡是由MathisWackernagel和WilliamE.Rees提出的。生態足跡是無限期地用以維持一定人口和物質水平所需要的土地(水面)面積。在一定的人口或經濟條件下,生態足跡能夠用有一定生產力的土地面積來評價資源消耗和廢物降解的程度。它拓寬了人們對城市與區域關系的認識,指明城市必須依托于更大范圍的區域而持續。
Costanza等學者提出了生態系統服務(ecosystemservice)的概念。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是指生態系統與生態過程所形成與維持的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條件與功能。生態系統為人類提供了食物、醫藥及其他工農業生產的原料,更重要的是支撐與維持了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統,維持生命的地球化學循環與水文循環,維持物種與遺傳多樣性,凈化環境,維持大氣化學的平衡與穩定,提供啟智的機會等。區域和城市生態系統的生存與發展取決于其生命支持系統的活力,這個系統的活力取決于其關鍵性結構,也就是生態基礎設施的承載能力及生態服務功能的強弱。
1.4景觀安全格局和中國城市生態基礎設施建設戰略
在有限的土地資源條件下,高效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關于如何高效地進行生態基礎設施規劃與建設,俞孔堅提出景觀生態安全格局(SecurityPatterns)的理論與方法。該理論把景觀過程(包括城市的擴張,物種的空間運動,水和風的流動,災害過程的擴散等)作為通過克服空間阻力來實現景觀控制和覆蓋的過程。要有效地實現控制和覆蓋,必須占領具有戰略意義的關鍵性的空間位置和聯系。這種戰略位置和聯系所形成的格局就是景觀生態安全格局,它們對維護和控制生態過程具有異常重要的意義。根據景觀過程之動態和趨勢,判別和設計生態安全格局。景觀生態安全格局理論在區域EI建設中的意義在于它為在有限的國土面積上,以最經濟和高效的景觀格局,維護生態過程的健康與安全,控制災害性過程,為實現人居環境的可持續性提供了可能,而不同安全水平的存在更滿足了建設前瞻性和高效的生態基礎設施的要求。在此基礎上,提出中國城市的生態基礎設施建設的主要戰略,包括維護和強化整體山水格局的連續性、保護和建立多樣化的鄉土生境系統、維護和恢復河道和海岸的自然形態、保護和恢復濕地系統、將城郊防護林體系與城市綠地系統相結合、建立非機動車綠色通道、建立綠色文化遺產廊道、開放專用綠地,完善城市綠地系統、溶解公園成為城市的綠色基質、保護和利用高產農田作為城市的有機組成部分、建立鄉土植物苗圃等。
2國土安全與中國東部生態基礎設施戰略
2.1大運河是中國東部區域生態基礎設施建設的關鍵
中國的城鎮化進程正呈燎原之勢,在未來近十多年時間內,中國的城市化水平將從目前的36%達到65%。快速城市化給中國大地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生態壓力。人口負重與土地資源的貧乏,使中國的城鎮化進程危機四伏,區域可持續發展問題突出,已經引起學術界和政府的空前重視。中國東部城市化水平遠高于西部是中國城市化的特點之一。城市化速度過快使得自然條件限制和歷史遺留問題造成的危機更為明朗化,生態環境問題層出不窮,嚴重威脅著中國東部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前景。總的來說,東部地區面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
(1)人口密度高,城鎮密集,資源需求與資源承載力矛盾突出;
(2)水資源污染和浪費嚴重。污染問題不僅存在于城鎮地區,新興的農村工業化過程使得局部農村區域的污染甚至超過了城市。
這兩個問題的本質就是對生態基礎設施缺乏保護,同時現有生態基礎設施也缺乏效率和前瞻性。京杭大運河是中國東部溝通南北的重要水系,其本身在長期參與和影響河域的生態演化進程的情況下,已經成為中國東部區域生態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其流域所面臨的快速城市化影響下的景觀生態問題在東部地區也有著廣泛的代表性。因此,以京杭大運河為骨架建立區域生態基礎設施,對中國東部區域國土的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關鍵意義。
2.2以南水北調工程為契機,建設中國東部區域生態基礎設施
中國的京杭大運河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完全通航也有七百多年歷史。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運河對區域景觀和城市的發展形成了深刻的影響。例如在揚州城市水系的形成中,京杭大運河就是最重要的主導因素。而在蘇、杭城市環境形成和發展中,大運河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京杭大運河跨京、津、冀、魯、皖、蘇、浙七個省市,穿越兩個中國最富活力的經濟帶(沿海經濟帶和長江經濟帶)和經濟圈(長江三角洲經濟圈和環渤海灣經濟圈),在中國“開”字形區域發展戰略格局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以來,隨著快速的城市化和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規劃建設,運河廊道區域正面臨著一系列威脅和挑戰,區域可持續發展問題日益突出。
在此新的歷史條件下,維護景觀和區域尺度上生態過程的健康與安全,使運河生態網絡成為高效的、能夠持續地提供多種生態服務(包括輸水、物種棲息、遺產保護、休閑和防洪等)的區域生態基礎設施,已迫在眉睫。為了緩解中國南北水資源分配不均所帶來的發展困境,國家已經制定了南水北調戰略的多套方案。然而,國際上的大型調水工程大多毀譽參半,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是其主要負面意見所在。如俄羅斯北水南調等工程一方面滿足了有關地區工農業用水,緩解了里誨水位下降,但也影響了調出地區的水量、水溫、積水、含鹽量等,帶來巨大的環境負面效應;而巴基斯坦的調水工程直接造成輸水管兩岸數百米寬的地帶沼澤化,使耕地銳減。
在我國人口、資源與環境問題越來越嚴峻的情況下,南水北調不應僅僅成為一項單純的調水工程,而應成為工程所在區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有機組成部分。南水北調各線路的生態環境影響正在成為一個學術研究熱點。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特別是在南水北調工程契機下,本論文提出在區域尺度上建立以京杭大運河為骨干的生態基礎設施,并提出應盡快對此進行長期的科學研究和監測。
3京杭大運河的區域生態戰略意義
3.1作為對區域生態結構有著廣泛影響的半自然生態系統
以大運河為走廊、運河支流為廊道、以與運河毗鄰的湖泊和濕地及城鎮為斑塊,以周邊農田為基質形成區域尺度上的景觀生態系統,簡稱大運河景觀生態系統,是一個獨特的、有著廣泛影響的半自然生態系統。運河廊道長期橫跨南北多種不同類型的自然、半自然、人工生態系統,通過長期的能量、物質、信息的流動和循環,河域本身形成了復雜、影響廣泛的生態系統,形成了自身的生態調節能力。現在,其整體結構和功能雖然在人工、自然等多種外來因素的干擾下部分已處在癱瘓狀態,但臺兒莊以南部分仍然發揮著包括航運在內的多種作用。其整體在系統的生態修復之后仍然有可能恢復其區域生態功能。
3.2作為運河區域城鄉EI的重要組成部分
運河廊道是運河區域多個城市環境形成的主要因素或主要因素之一,灌溉是運河歷史上除去運輸以外的最大功能。歷代修運河,“貢賦通漕”之外,兼利灌溉都是另一個重要理由。其木斷流的部分,至今仍是區域農業安全的重要基礎。運河不但是中國東部區域城市和鄉村重要的自然條件,而且發揮著重要的生態服務功能,是河域城市和鄉村EI的重要組成部分。
3.3豐富的濕地生態系統存留
濕地是人類及眾多動植物的重要生存環境之一,它具有極為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和多項生態服務功能,被譽為“自然之腎”。運河河道大多依據天然河道修筑,雖然這些天然河流在航運功能要求下大多渠化,但經過長期的生態變遷以后,仍然存留了大量的沼澤、泥地。歷代為蓄瀉洪水,同時也沿河修建了大量的人工池塘或修建、利用湖泊作為蓄瀉之用,這些湖泊、池塘或存或廢,都發揮著重要的濕地生態系統功能。
3.4極為重要的遺產廊道
遺產廊道是美國在遺產保護區域化和綠道概念發展成熟基礎上提出來的概念。由于京杭大運河所包含的豐富的文化資源在中國歷史上的特殊地位,它實際上就是一條極為重要的遺產廊道。
所以,從區域景觀生態角度出發,在南水北凋重大工程,遺產保護及區域城市化與區域可持續發展背景下,建立大運河區域生態基礎設施,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
4建立大運河EI的問題背景
4.1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問題
景觀生態學認為區域由多個景觀所構成,而每一景觀都是由基質、廊道、斑塊組成的異質空間鑲嵌體。運河流經的中國東部區域是城市化進程最快的地區之一。從景觀生態學的
角度看,快速城市化進程對于運河區域可持續發展問題的影響主要體現為區域景觀生態問題。主要概括如下:
(1)快速城市化進程帶來的基質數量和質量的變化。京杭大運河區域的基質主要是農田,包括黃淮海平原主產小麥的耕地和長江三角洲主產稻米的耕地。城市化所蠶蝕的土地大多為城市周圍地勢平坦、交通方便、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的農田,直接影響了基質的數量和質量,對運河區域的景觀生態造成破壞性影響。
(2)對運河及其支流廊道的功能和結構的影響。河流廊道是廊道的重要形式,是聯接城鄉并為其提供生態系統服務的關鍵通道。在區域景觀生態格局中起著重要作用。快速城市化進程對運河廊道結構和功能的影響是多方面的:
(a)出于美化或治理目的的建設性破壞。城市美化在西方曾有過慘痛的教訓,在今天的中國仍然陰魂不散,對中國大地的生態安全構成嚴重威脅。人們出于美化或治理目的對運河加以整治,但往往只把河道作為對象,進行大規模的人工化整飭,堤岸的自然形態因此消失,其后果是對鄉土生境的破壞,造成物種地方性與多樣性的喪失,破壞生態效應的發揮。
(b)污染嚴重。污染嚴重是東部地區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最主要問題之一。水型型缺水已經造成水鄉無水喝的尷尬局面。運河區域的水污染的主要問題來自于沿河城鎮不斷增加的排污,這正是快速城市化的后果。污染破壞了水質,直接導致運河廊道生態功能的喪失和癱瘓。同時威脅到運河區域生態網絡的健康性與完整性。
(c)毀林開墾,水土流失加大。毀林開墾是城市化侵占農田的后果。水土流失則是困擾中國河流的三大問題之一。水土流失對河流廊道的功能和結構都造成重要影響。
此外還有快速城市化帶來的建筑開挖、表土擾動、硬質界面增大,航運通行、灌溉、供水等壓力過大等,這些都影響到運河廊道的生態功能和結構。
(3)快速、無序的城市化導致區域景觀格局急劇變化。運河區域的城市化多是在沿河城鎮出于本身發展或各省區小于本地區發展、而不是整個區域的宏觀背景所制定的政策主導下進行的。加之很多規劃編制仍在傳統的規劃方法下進行,很少或根本沒有考慮生態問題。城鎮斑
塊不斷擴張,農田、林地、濕地等自然斑塊不斷縮減,直至破碎化。區域景觀格局的安全存在嚴重問題。
(4)快速城市化嚴重威脅遺產廊道的保護。城市的迅速擴張正在破壞運河的歷史環境。一方面運河區域的各個歷史文化遺產受到威脅,另一方面,運河遺產廊道作為一個人類與自然結合的工程遺產整體上受到嚴重威脅,在現有的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保護區、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架構下沒有得到適宜的保護,其真實性(authenticity)和完體性(integrity)都受到損害。
(5)快速城市化和經濟的迅速發展帶來居民休閑需求。在經濟和城市化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城鄉居民的身心再生要求是區域發展面臨的重要挑戰之一。早在1860年中期,Olmosted就把公園、河谷、荒地、沼澤連接起來,規劃成令波士頓人感到驕傲的“藍寶石項鏈”。1883年,Cleveland為Minneapolis做規劃時,就主張購買大片土地作為公園綠地系統作為未來居民休閑場所。經過長期發展,證明這一主張十分英明。京航大運河區域有著豐富的自然、文化資源和風景審美資源,如何整合這些豐富資源,滿足城鄉居民的身心再生要求并具有一定前瞻性,也是運河區域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
4.2南水北調工程帶來的區域生態問題
南水北調工程的規劃建設又使得運河河道被以新的方式、賦予了新的功能——輸水功能。運河廊道的景觀屬性也因此面臨新的改變。其結構和功能都將重新調整,從而對區域生態產生重大影響。
(1)南水北調是繼京杭大運河開鑿以來又一次對以運河為骨架和主體形成的、包括支流
和湖泊、池塘、沼澤等濕地在內的運河區域生態網絡施加的人工干擾。南水北調作為大規模的跨流域調水工程,將是人工因素對區域生態系統的又一次大規模干擾過程。這一干擾在景觀和區域尺度L的模擬和研究,對于區域可持續發展來說,無疑有著極為重要的理論價值。
(2)南水北調將在區域尺度上改變運河區域生態網絡的功能和結構。調水改變河道的功能,進而影響到整個網絡。水作為核心生態因子又影響和改變整個區域生態格局和過程。其影響的過程可歸納為:調水+改變原來的水文情勢+自然環境變化+社會經濟變化[o,。
這些都將對區域可持續發展造成重大影響。
(3)南水北調是對大運河區域生態系統的巨大挑戰,更是重要機遇。大規模調水形成的人工干擾,有機會使得已經成為生態基礎設施的部分變得更加高效和具有前瞻性,并同時有機會對斷流和生態功能癱瘓區域進行系統的生態系統修復,保護運河遺產廊道,從而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
5建立大運河區域生態基礎設施的技術途徑
基于以上討論,提出制定以大運河景觀生態系統為骨架的區域生態基礎設施建設對策,并提出具體實施戰略與實施導則。導則分別在兩個層次上進行:
第一個層次是區域景觀格局的構建(oonfiguration),包括對景觀元素的空間位置、形狀、尺度和連續性等進行戰略性規劃;
第二個層次是景觀元素的設計導則,包括如運河道整理斷面及護岸設計導則、湖泊及濕地邊界處理導則,城市邊緣與水系邊界設計導則,林帶及斑塊構成導則,文化遺產廊道設計導則。
參照Steinitz的景觀設計框架,建立大運河區域生態基礎設施的技術途徑可分為六個步驟(表1):
(1)景觀呈述:通過采集大量數據(借助遙感和GIS技術),歸類整理,并用圖、表和文字的方式進行表達大運河區域景觀生態狀況。
(2)過程分析:對上述成果根據研究的需要重點分析,并形成新的信息來源。
(3)評價:基于判斷矩陣的綜合比價和評判。
(4)改變方案:在上述研究基礎上預測在一定干擾下的景觀生態狀況,使用預測模型(ProlectionModels)和干預模型(InterventionModels)。
(5)影響評價:在上述干擾和預測模型基礎上,進行影響評價。
(6)決策:在上述步驟基礎上,用決策模型(DecisionModel)來進行決策。
screen.width-500)this.width=screen.width-500"vspace=5border=0>
6結論
以京杭大運河為骨架和主體形成的包括支流和湖泊、池塘、沼澤等濕地在內的運河區域生態網絡長期參與和影響河域的生態演化進程,已經成為河域REI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景觀生態學及區域生態戰略意義。
但在經濟高速增長、快速城市化和南水北調工程建設背景下,這一生態網絡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和廣闊的機遇。在這樣巨大的機遇和挑戰面前,建立大運河區域生態基礎設施,對中國東部廣大地區獲得健康的生態服務、對中國東部城市帶的可持續發展、對遺產廊道本身的保護和滿足未來居民的休閑和教育需求,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這一區域生態基礎設施的建立,需要借助一整套科學而系統的方法,多學科合作,當然還要借助國家政策和行政手段。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59778010)和(39870147號)。
參考文獻:
[1]Mander,U.,J.Jagonaegi,etal.Networkofcompensativeareasasanecologicalinfrastructureofterritories.ConnectivityinLandscapeEcology,proc.ofthe2ndInternationalSeminaroftheInternationalAssociationforLandscapeEcology.FerdinandSchoningh,Paderborn.1988,35~38.
[2]Selm,A.J.Van.Ecologicalinfrastructure:aconceptualframeworkfordesigninghabitatnetworks.InSchrieiber,K.-F.(ed.),ConnectivityinLandscapeEcology,ProceedingsOfthe2ndInternationalSeminaroftheInternationalAssociationforLandscapeEcology.FerdinandSchoningh.Paderborn.1988,PP63~66。
[3]俞孔堅,李迪華,潮洛濛.城市生態基礎設施建設的十大景觀戰略.規劃師.2001,17(6):9-17.
[4]Costanza,R.andH.E.Daily.Naturalcapital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ConservationBiology.1992,(6):37~46.
[5]Costanza,R.etal.TheValueoftheWorld''''sEcosystemServicesandNaturalCapital.Nature.1997,387(15):253~260.
[6]Daily,G..Whatareecosystemservices?In:DailyGed.NaturesServices:SocietalDependenceonNaturalEcosystems.Washington,DC:IslandPress.1997,1~lO.
[7]Walmsley,A..Greenwaysandthemakingofcityform.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1995,33:81~127.
[8]劉東云,周波.景觀規劃的杰作——從“翡翠項圈”到英格蘭地區的綠色通道規則.中國園林.2001,(3):59~61.
[9]Zube,E.H..Theadvanceofecology.LandscapeArchiteeture.1986,76(2):58~67.
[10]Steinitz,G.黃國平譯.景觀規劃——思想發展史.2001年在北京大學的講演.中國園林.2001,(5):92~95.
[11]俞孔堅.吉慶萍.國際“城市美化運動”之于中國的教訓(上,下).中國園林.2000,(1):27~33;(2):32~35.
[12]俞孔堅,李迪華.城市景觀之路——與市長們交流.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13]Fabos,J.G..Introductionandoverview:thegreenwaymovement,usesandpotentialofgreenways.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1995,33:1~33.
[14]Zube,E.H..GreenwaysandtheUSnationalparksystem.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1995,33:17~25.
[15]Ahern.J..GreenwaysasStrategicLandscapePlanning:TheoryandApplication.WageningenUniversity,TheNetherlands.2002.
[16]Lewis,P.H.Jr..QualityCorridorsforWisconsin.LandscapeArchitecture.1964,54(2):100~107.
[17]McHarg,L..DesignwithNature.JohnWiley&Sons,Inc.1969.
[18]Linehan.J.,M.G.Meiretal.GreenwayPlanning:developingalandscapeecologicalnetworkapproach.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1995,33:179~193.
[19]Neuman.M..Regionaldesign:Recoveringagreatlandscapearchitectureandurbanplanningtradition,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2000,47:115~128.
[20]Harris.L.D..TheFragmentedForest:IslandBiogeographyTheoryandPreservationofBioticDiversity.UniversityofChicagoPress.Chieago.II..1984,211.
[21]Forman.R.T.T.andM.Godron.LandscapeEcology.NewYork.JohnWiley.1986.
[22]Forman.R.T.T..LandMosaies:TheEcologyofLandscapesandRegions.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5.
[23]Bueno.J.A.V.A.Tsihrinzis.L.Alvarez.SouthFloridagreenway:aconceptualframeworkfortheecologicalreconnectivityoftheregion.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1995,33:247~266.
[24]Forman,R.T.T.,D.Spring,andJ.A.Bissonette,etal.RoadEcology:ScienceandSolution.IslandPress.2003.
[25]MacArthur,R.H.andE.O.Wilson.Anequilibriumtheoryofinsulargeography.Evolution.1963,17:373~87.
[26]MacArthur,R.H.andE.O.Wilson.TheTheoryofIslandBiogeography.Princeton,Nj.,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67.
[27]Merriam,G..Connectivity:afundamentalcharaeteristicoflandscapepattern.InBrandt,J.andP.Agger,eds.,ProceedingsofthefirstInternationalSeminaronMethodologyinLandscapeEcologicalResearchandPlanning(VoL.1)Roskilde,Denmark:RoskildeUniversitetsfolagGeoRue.1984,5~15.
[28]Schreiber,K-F..Ed.ConnectivityinLandscapeEcology,Proceedingsofthe2ndInternationalSeminarofthelatemafionalAssociationforLandscapeEcology.FerdinardSehoningh,Paderborn.1988.
[29]Noss,R.F.landscapeconnectivity:differentfunctionsatdifferentscales.In:W.E.Hudson(Editor).LandscapeLinkagesandBiodiversity.IslandPress.Washington.DC.1991,27~39.
[30]Juliette,K..Landscapequalitybasedupondiversity,coherenceandcontinuityLandscapeplanningatdifferentplanning-levelintheRiverareaofTheNetherlands.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1998,43:91~104
[31]宗躍光.城市景觀生態規劃中的廊道效應研究——以北京市區為例.生態學報.1999,19(2):146~151.
[32]王志芳,孫鵬.遺產廊道——美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中一種較新的方法.中國園林.2000,16(6):36~39,
[33]Seams,R.M..Theevolutionofgreenwaysasanadaptiveurbanlandscapeform.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1995,33:65~80.
[34]Rees.W.E.andM.Wackernagel.EcologicalfootprintsandAppropriatedCarryingCapacity:MeasuringtheNaturalCapitalRequirementsoftheHumanEconomy,Washington:IslandPress.1994.
[35]Waekernagel,M.andRees,WE..OurEcologicalFootprint:ReducingHumanImpactontheEarth.NewSocietyPublishers.Philadelphia.PA.1995.
[36]Weizsacker,E.Von,A.B.LovinsandL.H.Lovins.FactorFour:DoublingWealth--HalvingResourceUse.EarthscanPublicationsLtd,London.1997.
[37]Yu,K.-J..SecurityPatternsinLandscapePlanning:WithaCaseInSouthChina.DoctoralThesis.HarvardUniversity.1995.
[38]Yu.K.-J..1996.Securitypalternsandsurfacemodelinlandscapeplanning.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36(5):1~17.
[39]俞孔堅.景觀生態戰略點識別方法與理論地理學的表面模型.地理學報,1998,(53):11~20.
[40]俞孔堅.生物保護的景觀安全格局.生態學報.1999,19(1):8~15.
[41]張惠遠,倪晉仁.城市景觀生態調控的空間途徑探討.城市規劃,2001,(7):15~18.
[42]周—星、曹廣忠,改革開放20年來的中國城市化進程.城市規劃,1999,(12):8~14.
[43]吳良鏞.發達地區城市化進程中建筑環境的保護與發展.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9,1~10.
[44]胡序威.有關城市化與城鎮體系規劃的若干思考.城市規劃,2000,(1):16~21.
[45]吳良鏞.面對城市規劃的“第三個春天”的冷靜思考,城市規劃,2002,(2):9~14.
[46]楊多貴、陳邵鋒、王海燕等.中國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力差距的系統學研究.系統辨證學學報,2002,10(2)19~23.
[47]汪達.論國外跨流域調水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與發展趨勢——兼談對我同南水北調規劃的思考.環境科學動態.1999,3:28~32.
[48]俞澄生.南水北調的資源、環境和社會效應.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1994,3:41~42.
[49]閻占元,劉荷芬,侯懷恩.中線南水北調概況與區域發展研究.地域研究與開發,1995,(4):38~47.
[50]傅肅性,張崇厚,曹桂發等.南水北調西線下程與區域持續發展.地理科學進展,1997,2:22~25.
[51]尚宇鳴,丁自鮮,童海鴻.南水北調西線工程生態環境影響分析.人民黃河,2001,10:27~30.
[52]吳俊,王培.南水北調對長江口生態環境影響的綜合分析.科技導報,2002,(2)12~31.
[53]王慶.陳吉余.淮河流域綜合治理與南水北調(東線)工程.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1998.7(4):378~382.
[54]陳吉余.陳沈良.南水北調工程對長江河口生態環境的影響,水資源保護,2002,(3):19~25.
[55]劉昌明,楊志峰,孫睿等.南水北調工程的生態環境影響.海河水利,2002,(1):1~5.
[56]李曉儲,孫傳余,董志良等.揚州古運河生態環境林建設研究.江蘇林業科技,2002,2:16~19.
[57]何小弟,趙御龍,蔣獻忠.揚州古運河風光帶生態景觀建設規劃.揚州大學學報(農業與生命科學版),2002,23(3):75~78.
[58]汪斌,程緒水.治污先行建設南水北調東線清水廊道.水資源保護,2002,3(1):15~19.
[59]徐新偉,吳中華,于丹等.漢江中下游水生植物多樣性及南水北調工程對其影響,生態學報,2002,22(11):1333~1338.
[60]楊楊勝天.南水北調西線調水工程區的自然生態環境評價.地理學報,2002,(1):41~44.
[61]傅祟蘭.中國運河運河城市發展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94~96.
[62]呂憲國,黃錫疇.我國濕地研究進展.地理科學,1998,18(4):294~3
00.
[63]左東啟.論濕地研究與中國水利.水利水電科技進展,1999,19(1):14~21.
[64]劉紅玉,趙志春,呂憲同.中國濕地資源及其保護研究.資源科學,1999,21(6):34~37.
[65]孟憲民.濕地與全球環境變化.地理科學,1999,19(5):385~391.
[66]余國營.濕地研究進展與展望.世界科技研究與進展,2000,22(3):61~66.
[67]王瑞山,勇,楊青等.我國濕地資源現狀、問題及對策.資源科學,2000,22(1):9~13.
[68]Flink.C.A.andR.M.Searns.Greenways.Washington:IslandPress,1993,167.
[69]姚漢源.京杭大運河史.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8,1~5.
[70]安作璋.運河文化史.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
[71]張文忠.我國城市化過程中應注意土地資源減少的幾個問題.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1999,9(1):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