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免疫學的重要性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系統性紅斑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累及多系統并伴有多種自身抗體為特征。近年來,由于免疫學檢測技術的不斷改進,對系統性紅斑狼瘡的認識更加深入。祖國醫學對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研究也將宏觀辨證與微觀檢測結合起來,尤其是免疫學方面的檢測。
1 T淋巴細胞亞群
施欣紅等[1]觀察中藥二青湯對SLE患者治療前、后T淋巴細胞亞群變化水平。其以單克隆抗體法,對45例SLE患者與22例健康對照者同步進行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測定。結果顯示:未治療組T淋巴細胞亞群低于治療組和對照組(P<0.01);潑尼松組低于中藥加潑尼松組(P<0.01)。提示:中西醫結合治療的療效優于單用西藥。
朱方石等[2]探討中藥狼瘡靜顆粒對自發性狼瘡(NZB NZW F1)小鼠血漿CD+4、CD+8 細胞分布的影響。用流式細胞儀檢測經治療后6組小鼠外周血CD+4、CD+8細胞。結果:CD+4細胞檢測狼瘡靜加潑尼松組、西藥潑尼松組高于模型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P<0.05,P<0.01),CD+8細胞檢測西藥潑尼松組、狼瘡靜加潑尼松組低于模型對照組,P<0.05,P<0.01,狼瘡靜組低于西藥潑尼松組,P<0.05。結果顯示,中藥狼瘡靜和西藥潑尼松均能改善T細胞分布。張志禮等[3]對1029例SLE患者,分單純中藥、單純西藥、中西醫結合3組進行臨床研究,治療后結合組激素維持量明顯低于西藥組而T淋巴細胞亞群測定值顯著改善,提示中藥有調節內分泌和免疫機能的作用。
2 抗dsDNA抗體
傅庭煥等[4]觀察冬蟲夏草對SLE模型大鼠的作用,結果:對照組抗dsDNA抗體水平從第12周的(0.141±0.036)升至第20周的(0.198±0.047),治療組從(0.172±0.009)降至(0.112±0.015),第20周時兩組間有顯著性差異(P<0.05)。證明冬蟲夏草能夠使系統性紅斑狼瘡大鼠降低抗dsDNA抗體的水平。
賀學林等[5]探討克狼靈煎劑對GVHR狼瘡樣小鼠自身抗體的影響,將F1代小鼠隨機分為5組,結果為:誘導后抗dsDNA抗體第4周末至第14周末明顯高于正常組,差異顯著(P<0.05)、且于第10周末達到峰值(P<0.01)。模型組與各用藥組相比較:誘導后第6周末至第14周末,各用藥組的抗dsDNA抗體較模型組低,差異顯著(P<0.05)。提示克狼靈能降低小鼠模型的抗dsDNA抗體水平。
王玉璽等[6]研究祛毒膠囊治療SLE樣小鼠的免疫學機制,用LPS誘導昆明純種小鼠制備了SLE樣模型。將75只小鼠隨機分為5組灌胃15 d后用ELISA法檢測血清抗dsDNA抗體水平。結果:模型組抗dsDNA抗體水平明顯高于其他各組(P<0.05)。對dsDNA抗體的影響,各藥物治療組問差異無顯著性(P>0.05)。說明祛毒膠囊有類似潑尼松樣的免疫抑制作用。
3 白介素
張劍勇等[7]用苓丹片、青蒿琥酯治療SLE患者25例,并探討其對IL2活性及sIL2水平。其中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治療前IL2和sIL2R水平與正常組比較分別降低、升高,差異有非常顯著意義(P<0.01);治療后兩組IL2水平均回升,兩組slL2R水平均下降,尤以治療組明顯(P<0.01),組間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實驗表明:苓丹片配青蒿琥酯對機體免疫功能具有雙向調節作用。
顧軍花等[8]研究復方自身清治療SLE的作用機制,采用模擬體內用藥環境的血清藥理學方法,將含復方自身清的兔血清加入活動性SLE患者外周血單核細胞(PBM)的體外培養體系中,實驗顯示該含藥血清能使患者高于正常人的可溶性白細胞介素2受體(sIL2R)水平顯著下降(P<0.05),證明復方自身清能通過雙向調節SLE患者的細胞免疫紊亂達到治療SLE的目的。
4 補體C3和免疫球蛋白(IgC)
趙振宇等[9]研究中藥復方狼瘡方二號及皮質類固醇對BXSB狼瘡小鼠腎臟中補體C3和IgC的含量。將BXSB狼瘡模型鼠隨機分成4組:空白對照組、中藥組、西藥組、中西藥合用組。結果:各給藥組均能降低小鼠補體C3、IgC的熒光強度,與空白對照組相比有顯著差異(P<0.05),中西藥合用組有非常顯著差異(P<0.01)。說明中、西藥均能有效防止免疫復合物在腎臟的沉積。
目前,對SLE在微觀辨證(實驗研究)與SLE不同證型之間關系的研究上,仍不多見,各證型之間免疫學指標有無差別,是否能夠結合宏觀辨證指導臨床治療,將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施欣紅,沈好波.二青湯對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T淋巴細胞亞群及可溶性白介素2受體的影響[J].中華實用中西醫雜志,2001,1(14):1801-1802.
[2]朱方石,金石,汪 悅,等.狼瘡靜顆粒對自發性狼瘡小鼠腎狼瘡樣改變抑制作用的實驗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4,24(4):343-347.
[3]張志禮,安家豐.中西醫結合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的臨床及實驗研究[J].中國中醫藥科技,2006,3(4):11-15.
[4]傅庭煥,林敬明.冬蟲夏草對系統性紅斑狼瘡模型大鼠的治療作用[J].中藥材,2001,24(9):658-659.
[5]賀學林,李夏玉,溫成平,等.克狼靈煎劑對GVHR狼瘡樣小鼠作用的實驗研究[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3,9(6):27-29.
[6]王玉璽,王惠國,王俊志,等.祛毒膠囊對系統性紅斑狼瘡模型鼠免疫學機制的實驗研究[J].中華現代皮膚科學雜志,2005,2(2):127-129.
[7]張劍勇,鐘嘉熙,彭勝權.苓丹片、青蒿琥酯對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IL2與slL2R影響的研究[J].河南中醫學院學報,2003,18(2):38-39.
關鍵詞:醫學免疫學;教學方法;學習興趣
在學習任何學科的過程中,興趣都是最好的老師,換句話說,只有對所學學科提起了足夠的興趣,才能在該學科的學習過程中有接受新知識的動力,對于新知識心向往之,才能夠為以后在該學科上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1]。由于醫學的學科特殊性,在學習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種絆腳石,尤其是對初學者來說,非常容易發生因為遇到困難就退縮心理的現象,甚至有些同學直接就失去了繼續學習醫學免疫科學的興趣,這種狀況的發生對醫學免疫教學形成了無形的阻礙,所以如何將枯燥的醫學免疫教學變為學生感興趣的學科,是當下醫學免疫教學工作人員需要探討的問題。
1為醫免疫教學創造一個良好的開端
萬事開頭難,一個好的開始就會為后續學習創造一個良好的基礎。對于剛剛接觸免疫教學的學生來說,第一節課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起著先導性作用,如果在醫學免疫教學中能使學生在第一節課時就對所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那么對于學生來說將是一個良好的開端。所以,對于緒論課講師的要求也要有高標準,需要選擇一些有經驗的、能夠以自己獨特的講課方式吸引學生的教授進行學生第一堂課的入門講解,讓學生對醫學免疫學科激發起足夠的興趣,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克服對醫學免疫學科的學習障礙。在緒論課的學習過程中,需要將醫學免疫學科的特殊地位向學生介紹清楚,明確該學科的重要性,結合實際案例對醫學免疫學科的重要性進行解釋,并向學生展示出醫學免疫學科在保障人類健康方面的杰出貢獻。疫苗的發展時間很短,但是醫學免疫中的各種研究成果卻層出不窮,通過對醫學疫苗的新學生進行上述多方面的引導,讓學生對疫苗醫學產生敬仰心理,提高學習積極性。第一堂課是否成功直接與學生在未來的學習熱情相聯系,所以就需要醫學免疫的教育工作者充分發揮出創造力,在最大程度上開發出學生對疫苗醫學的興趣。
2將高科技技術和多彩的語言環境應用到教學中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多媒體技術等高科技技術已經走入了課堂,在醫學免疫學的教學過程中也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將醫學免疫學科中的重點難點通過生動形象豐富的感官效果傳達給學生,使枯燥乏味的學習更易被接受。通過多媒體教學中的動態演示等可以幫助學生將一些抽象的知識變得更加容易理解。另外,在講師進行醫學免疫學的講解時,應該注意講課的方式方法,因為醫學免疫學科本身就有一定的刻板性,如果講課教師在講課時不注意方式方法,只會更加增添學生對學習醫學免疫學的抵觸情緒,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學生對醫學免疫學的學習積極性。在學習過程中,講課教師可以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對醫學免疫學中的知識進行講解,發散學生思維,增加課堂活躍度,使學生在潛意識中提高對醫學免疫的學習興趣。
3結合實際例子對醫學免疫進行學習
實踐出真知,在任何學科的學習研究中實踐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醫學免疫的教學學習中結合一些與生活有緊密聯系的實際例子,既能夠開發出學生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潛能,又能對學生在醫學免疫學科中的不良學習情緒進行改善[2]。在學習過程中,引導學生主動對所學知識提出相悖問題,從而增大學生對醫學免疫學科的探究,讓學生不只是因為學習而學習,更是因為興趣研究而不斷接受新知識。
4通過免疫醫學歷史發展的介紹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每一種學科都有自己的發展史,醫學免疫學也不例外,發展需要汗水和智慧做鋪墊。通過在醫學免疫學習中加入一些醫學免疫發展歷史,讓學生更加了解本學科的發展過程和發展中遭受的困難的坎坷[3],從而使學生在感受歷史的同時感受到科學發展過程中經歷的波折和成功的喜悅,例如向學生講述加拿大免疫學家斯坦曼為了醫學免疫事業的發展將自身的疾病投入到科學實驗中并且最終成功延長生命的事跡,通過這些歷史事跡的影響,加大學生對醫學免疫學的學習興趣。
5改善教學評價方式
在傳統的醫學考試測評中,大多側重點都在對學科理論性知識點的考察,學生多只通過生硬的記憶來應對考核,并沒有從真正意義上了解這些知識并且熟練的對這些知識進行應用。針對這種現象的應對方式是改良現在醫學免疫教育的考核制度,在合理的情況下增大平時表現成績的比例,激發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熱情,并且對在課堂上對思維活躍的同學加以激勵。在課堂中鼓勵學生進行相關知識的討論,讓學生在豐富的學習形式中獲取新知識。
免疫醫學的學生是免疫醫學發展的后備軍,只有后續部隊的穩步發展才能讓免疫醫學未來的研究發展之路獲得保障。由于免疫醫學學科的特殊性質,造成了部分免疫醫學學生對該學科的學習的消極心理的產生,但是相信通過教學工作者對免疫醫學教學過程中的方式方法進行不斷完善,在不斷的教學實踐中積累經驗,一定會激發起學生在免疫醫學學科中學習熱情和研究積極性,為我國的醫學免疫事業創造出更大的價值。
參考文獻:
[1]李艷艷.赫爾巴特教育思想對當今教學改革的啟示[J].當代教育論壇,2011,1(9):54-55.
隨著現代藥學的發展,已經有越來越多以免疫學為知識背景的新型生物技術藥物(如分子靶向藥物、疫苗、免疫分子等)進入臨床,甚至成為臨床一線用藥;免疫學的深入研究也揭示,目前已應用于臨床或正在研發的許多生物技術藥物、化學藥物及中藥制劑的藥理學作用、藥效學機制、毒副作用等均與機體免疫系統及免疫應答的改變有關。而目前使用的免疫學教材,雖然在內容編排上做到了知識點的面面俱到,但卻未充分體現藥學專業特點,未突出具體的免疫學知識與臨床藥物間的關系,使學生的理論學習和藥物的實際應用脫節。
2解決方案
2.1聯系臨床用藥,突出專業特點科技的日新月異,使得免疫學在現代藥學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作為藥學專業免疫學教師,應該與時俱進,關注臨床用藥變化,在授課過程中將藥物的臨床應用及其最新發展現狀與免疫學理論知識相結合,突出藥學專業特點,使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能將所學知識與實際工作迅速結合,適應新的工作環境[2,3]。例如,講授抗原時,可以學生經常接觸、臨床上常用的乙型肝炎疫苗等預防類藥品為例;講授免疫球蛋白及抗體時,可以人血白蛋白、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等中國藥典三部中收錄的生物制劑為例;講授超敏反應,可以青霉素的降解產物青霉烯酸導致Ⅰ型超敏反應為例;講授自身免疫疾病時,可以磺胺類藥物引起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為例。通過在授課過程中加入相應的臨床藥物知識,豐富教學內容的同時,使學生進一步深入了解免疫學在藥物研制、生產、臨床應用中的重要性,突出藥學專業的特點。
2.2應用案例教學法,激發學習興趣由于課時等因素的限制,傳統的免疫學教學通常重理論而輕實例,而抽象復雜的理論容易讓學生產生厭學情緒。上述“聯系臨床用藥,突出專業特點”著重點在于根據教學內容列舉相應臨床用藥實例,豐富學生的臨床藥物知識,并未完全降低抽象的理論知識的學習難度。因此,我們進一步嘗試“案例教學法”,即在教學過程中穿插豐富的案例,通過具體、生動的臨床用藥案例的講解,讓學生理解并掌握抽象的理論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授抗原抗體時,可以羅氏公司研制的用于腫瘤治療的新型分子靶向藥物重組人類單克隆IgG1抗體Avastin(貝伐單抗,Bevacizumab)為例,將抗體的分子結構、抗原抗體特異性結合等抽象、微觀的知識通過具體的臨床實例生動化、形象化;在講授細胞因子中的集落刺激因子時,可以臨床紫杉醇、氟尿嘧啶等化療藥物治療腫瘤導致的骨髓抑制等毒副作用為例,介紹GM-CSF(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等集落刺激因子在化療保護中的臨床應用。
2.3應用PBL教學法,提高學習主動性PBL(problem-basedlearning,基于問題的學習)由Barrows教授于1969年在加拿大麥克馬斯特(McMaster)大學首創,目前在世界范圍內廣泛流行。與教師為主體、學生“填鴨式”被動接受的傳統教學方法不同,PBL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依托,以探究為導向的教學方法。在PBL教學中,教師將學習內容設置于復雜的、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小組討論、互相合作的形式共同解決實際的或真實性問題,以此來學習隱含在問題背后的知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并發展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人格品質。免疫學內容抽象、理論性強,無論是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均具有一定的難度。通過PBL教學方法將學生置于教師設置的教學問題、教學環境中,再以討論、情景模擬等形式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降低了免疫學抽象的理論知識的教學難度,提高了教學效果。以“自身免疫及自身免疫病”的教學為例,課前可請學生先預習自身免疫病的分類、特征、致病因素和治療原則等知識,課堂上結合課前的預習內容,給出全身性紅斑狼瘡、甲狀腺毒癥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實例,請學生以分組討論或情景模擬等形式,探討各種病例分別屬于什么類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采用何種藥物治療等問題,最后根據學生的討論結果,教師進行總結性點評。藥學專業免疫學教學中采用PBL教學方法,可達到以下教學效果:(1)通過討論、情景模擬等形式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及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2)通過免疫學知識與相關疾病的臨床用藥的結合,鞏固和提高學生所學的相關藥學專業知識,突出專業特點。(2)通過教師的點評鞏固學習內容,提升教學效果。
2.4多媒體動畫教學計算機的普及和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使得多媒體成為日常教學中的常用方式。運用文字提示、圖片展示、動畫教學等多媒體手段,結合臨床案例,將枯燥、乏味的理論知識融入到色彩鮮艷、生動、直觀的免疫學課件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
3小結
國家規定中職學校滿三年的應屆護理專業畢業生,完成實習8個月,就可以參加當年的全國護士執業資格考試(下文簡稱為護資考試) ,取得護資考試資格證明,方可從事護理工作。可見護資考試對護理專業畢業生的重要性。
護資考試大綱明確規定,考試模塊主要包括與護理工作密切相關的醫學基礎知識、護理專業知識和技能以及與護理工作有關的社會醫學、人文知識。其中,與護理工作密切相關的醫學基礎知識部分的考試內容包括免疫、醫學微生物和寄生蟲,即病原生物免疫學基礎的學習內容。可見深入學習病原生物免疫學基礎,在護資考試中具有重要作用。為了提高中職護資考試通過率,病原生物免疫學基礎的教師應積極分析護資考試大綱、剖析護資考試真題、研究相應的教學對策。
二、分析護資考試大綱,剖析考試真題
認真學習近三年護資考試大綱,且研究2014 年、2015年、2016年護資考試統一試題。試題分為兩個科目,即專業實務和實踐能力,2014年每個科目題量各為 135 題,2015年、2016年每個科目題量各為 120 題,全部為選擇題,考試題型有 A1、A2、A3、A4四種題型。對試題內容的知識點在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中直接和間接所占分值進行了分析。
1.護資考試情況變化
(1)時間縮短。時間將由150分鐘縮短為120分鐘,將要縮短為100分鐘。
(2)題量減少。由135道減為120道,但在護士考試大綱中明確規定“每個科目題量為120~160道”。
(3)各題型內容中,病例分析題是考試的主力軍。
(4)考核側重點的變化。基礎知識比例有所下降,而護理倫理與法規、護理禮儀與人際溝通的比例明顯增加,側重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和考核,使用人機對話考試方式。這些內容與護士的具體工作息息相關,體現了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的發展理念。這就要求學生們在學習時切忌死記硬背,一定要理解理論知識,靈活運用。
2.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約占分值
三年護資考試中,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直接和間接涉及的知識點所占的分值約為:2014年專業實務占26分,實踐能力占28分;2015年專業實務21分,實踐能力占22分;2016年專業實務占31分,實踐能力占27分。由此深知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知識的重要性。
三、結合考題,分析實情
根據護資考試大綱,高等院校和中職學校的護理畢業生參加標準一致的護資考試,這對中職學生而言,難度是顯而易見的。
1.護資考試難度加大
在專業實務和實踐能力這兩個考試科目中,尤其是從2016年人機對話試點考試情況來看,護士資格考試內容變化很大。考試方式不同于原先直截了當的知識點考查,更傾向于知識的臨床實踐運用,最突出的表現就在于病例分析題增多,輔以少量考查概念的A1型題。
2.學校的生源情況
現在的問題是中職學校生源質量下降。中等職業學校招生難,為保證數量,降低門檻,初中生不管分數高低都可上,雖有了生源但學生綜合能力差,基本上是初中“被遺忘的一群”“混天的一族”了。學生“聽不懂”“學不會”,不僅基礎差,而且學習習慣不好,教學難度很大。
3.護資考試真題中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的相關內容
研究護資考試近三年的真題,出現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知識點較多的是:細菌的外界環境和細菌的致病性;免疫學中超敏反應、人工自動免疫和人工被動免疫有直接和間接考題;常見病原菌化膿性球菌所致疾病出現概率比較高,破傷風梭菌和結核分枝桿菌考點多;常見病毒中呼吸道病毒和腸道病毒都有,甲肝病毒、乙肝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的傳染源、傳播途徑和致病性,還有狂犬病病毒、乙型腦炎病毒、輪狀病毒的相關知識;寄生蟲章節考點是蛔蟲和溶組織內阿米巴。
四、對策
為提高護資考試通過率,基礎醫學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的教師應積極探討教學對策。
1.全校一盤棋,強化護資考試通過率的重要性
首先是校領導重視,教師才有狠抓護考的熱情,學生才有備考的動力,從而提高護考的通過率,提高學校的知名度,為招生宣傳增加資本。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的教師集體學習護資考試內容,加深對執業考試的認識和理解;和臨床科室老師進行知識的交流,增加護資考試的臨床資料;圍繞護資考試這一指揮棒進行教學改革,與護資考試早早接軌,提升護資通過率。
2.根據護資考試內容,調整教學大綱,重新構建教學內容
學習護資考試大綱,分析近三年護資考題內容,及時調整教學大綱,加強消毒滅菌等外界環境對細菌影響章節的內容,免疫學基礎重點在超敏反應和免疫學防治,常見病原菌的重點為細菌的致病性。注意教學內容與護資考試內容的相關性,在課堂中加大人文知識的滲透,重新構建教學內容,保證教學內容的適用性。
3.多種教學方法靈活使用,提高學生知識掌握能力
面對基礎知識薄弱、學習習慣不好的學生,為了讓這些學生掌握知識,教師在課堂中要多種方法并用。
首先,運用護資考試真題導入,引起學生對教學內容的重視。
如講授結核分枝桿菌時,應用2016年真題。
例1:我國縮窄性心包炎最常見的病因是
A.創傷 B.腫瘤 C.結核菌感染 D.化膿性細菌感染 E.非特異性感染
答案:C
例2:共用題干
患者男,43歲,開放性肺結核,咳嗽、咳痰1周入院。
作為隔離病區的護士在護理該患者時,應明確該病的傳播途徑是
A.直播接觸傳播 B.間接接觸傳播 C.消化道傳播
D.共同媒介傳播 E.空氣傳播
答案:E
對于該患者的護理措施,正確的是
A.必須單間隔離 B.家屬可以隨意探視
C.患者離開病房應該不受限制 D.注意開門開窗使病室內空氣流通 E.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必須消毒后方可丟棄
答案:E
使用真題引起學生高度關注,學生用心聽講,扎實掌握了結核分枝桿菌的相關知識。
其次結合臨床知識,使微免基礎與臨床知識緊密相連。強化微免基A知識與臨床的緊密結合,比如在講Ⅰ型超敏反應時提出問題:為什么在給病人用青霉素前必須做皮試?皮試多長時間觀察結果?皮試結果可以用注射青霉素,但注射青霉素后還要在醫院內觀察多長時間才能離開,為什么?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而且使學生加深了對理論的理解,輕松地掌握了教學的重點、難點。多種教學方法并用,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知識的動力,又促使學生牢記了知識。
4.改變考試形式,提高學生適應能力
關鍵詞:醫學免疫學;教學改革;臨床執業醫師考試
執業醫師資格考試是我國現階段醫師資格的準入考試,也是衡量醫學院校教學質量的重要標準。自2001年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實行全國統考以來,我國醫學院校臨床執業醫師資格考試通過率始終低于70%[1],反映出我國高等醫學院校臨床醫學教學標準與醫師資格準入門檻存在較大差距。研究表明,我國醫學院校執業醫師資格考試成績與學生在校相關科目考試成績呈正相關[2],其中基礎醫學綜合是執業醫師資格考試的重要組成部分。我校臨床醫學專業執業醫師考試通過率始終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明顯落后于兄弟院校[3],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采取必要的措施扭轉。醫學免疫學作為國家臨床執業醫師資格考試中基礎醫學綜合科目之一,是以免疫系統及其作用機制為主要研究對象,是生命科學和醫學領域中一門重要的基礎性、前沿性和支柱性學科,與臨床醫學、預防醫學以及生命科學等多學科廣泛交叉滲透。醫學免疫學的理論與實踐為臨床相關疾病發病機制的探索以及免疫相關疾病的診斷和防治奠定基礎。但醫學免疫學理論具有很強的系統性和邏輯性,對于初學者而言內容較為抽象,如何使學生理解醫學免疫學基本理論和實驗方法,學好這門課程,是需要授課教師深入思考和解決的問題[4]。基于醫學免疫學在生物醫學領域中的重要性及其學科本身迅猛發展的現狀,根據我校2018年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提出以臨床執業醫師考試為導向的醫學免疫學教學內容改革,為我校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有針對性地重新修訂教學大綱,優化教學內容,加強免疫學臨床應用相關知識點的講授,使學生在系統掌握醫學免疫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基礎上,將所學知識整合和運用到分析免疫性疾病的免疫學特征和發病機制,培養學生分析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以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1優化理論教學內容
根據我校2018年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修訂醫學免疫學教學大綱,將理論教學內容進行優化重組,在理論教學42學時不變的情況下,適當增加與臨床結合緊密的教學內容,體現免疫學理論的系統性,增加感染免疫和黏膜免疫授課內容。
1.1基礎免疫部分
以免疫應答為核心開展教學。從參與免疫應答的組成成分入手,包括免疫器官和組織、抗原、免疫分子(抗體、補體、細胞因子、主要組織相容性抗原)、免疫細胞(B淋巴細胞、T淋巴細胞、固有免疫細胞);圍繞免疫應答(細胞免疫、體液免疫、固有免疫、黏膜免疫、免疫耐受)系統介紹免疫應答的各參與成分及免疫應答的發生過程。過去限于對黏膜免疫的認識不足,舊版本教材將黏膜免疫放在免疫器官和組織中簡要介紹,直到2018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醫學免疫學》(第7版)才將黏膜免疫獨立成章。人體近50%的淋巴組織分布于黏膜系統,黏膜免疫系統構成了人體重要的防御屏障。鑒于黏膜免疫在機體免疫應答中的重要性,臨床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大綱中對其有8個知識點要求。我們根據教學實際情況,修訂教學大綱,增加黏膜免疫,安排1學時在固有免疫應答后講解,從而使學生對免疫應答有系統性認識。此外,在理論教學內容中去除臨床執業醫師資格考試不要求的抽象難懂內容,如抗體的多樣性和免疫原性、T細胞和B細胞活化的信號轉導途徑等內容,便于學生系統學習理解免疫應答的發生過程。
1.2臨床免疫部分
免疫系統的組成和功能異常可導致超敏反應、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感染性疾病、腫瘤等免疫性疾病的發生。在臨床免疫部分主要闡述免疫性疾病的發病機制及臨床常見疾病。免疫學是在人類與傳染病斗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獨立學科,免疫學發展的初期主要是抗感染免疫。過去,抗感染免疫分散至醫學微生物學教材中,但限于教學學時、教學難度和交叉學科問題,免疫學教學內容不做授課安排,直到2018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醫學免疫學》(第7版)才將感染免疫獨立成章。感染性疾病是機體免疫防御功能低下或缺失導致的免疫性疾病,與免疫缺陷病的發生有相似之處。臨床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大綱中對其有5個知識點要求。我們根據教學實際情況,修訂教學大綱,增加感染免疫,安排1學時在免疫缺陷病后講解,從而使學生對免疫應答異常引起的免疫性疾病有整體認識。此外,在臨床免疫教學內容中,針對各種免疫性疾病適當增加臨床相關知識的講授,結合臨床典型案例,使學生對臨床常見免疫性疾病的發生機制有深入認識。
2整合實驗教學內容
在重新修訂醫學免疫學教學大綱理論教學內容基礎上,保持實驗教學12學時不變,對實驗教學內容進行整合,精簡驗證性實驗,增設綜合設計性實驗,鼓勵學生開展創新性實驗,使實驗內容整體化,全部安排學生實驗操作,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而且精選出少數經典的、有代表性的和有臨床價值的實驗開展,可極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5,6]。整合前和整合后實驗內容對比如下(見表1)。
2.1凝集反應實驗
凝集反應包括直接凝集反應和間接凝集反應兩種類型。本實驗包括利用直接凝集反應原理進行ABO和Rh血型鑒定判斷血型,利用間接凝集反應原理進行類風濕因子檢測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其中類風濕因子檢測為新增實驗。該實驗內容均為凝集反應,有利于學生系統掌握凝集反應原理,去除原有實驗內容中較為零亂單一的示教部分,如巨噬細胞吞噬試驗、中性粒細胞吞噬試驗、單向瓊脂擴散試驗、雙向瓊脂擴散試驗。
2.2免疫標記技術實驗
包括利用酶免疫技術建立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抗體診斷乙型肝炎,利用膠體金標記技術檢測人尿液中絨毛膜促性腺激素診斷早孕,其中膠體金檢測為新增實驗。兩項實驗內容均為免疫標記技術,是臨床常用的檢測技術,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免疫標記技術在臨床疾病診斷中的重要地位,有利于學生對授課內容的理解。去除原有實驗內容中較為枯燥的示教部分,如E花環試驗、淋巴細胞增殖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