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礦山生態修復規劃

      礦山生態修復規劃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礦山生態修復規劃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礦山生態修復規劃

      礦山生態修復規劃范文第1篇

      結合當前工作需要,的會員“康輝小陳”為你整理了這篇2021年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工作總結和2022年工作安排范文,希望能給你的學習、工作帶來參考借鑒作用。

      【正文】

      根據工作安排,現將我局2021年工作總結和2022年工作安排匯報如下:

      一、2021年工作總結

      (一)加強資源要素保障。2021年完成用地報批組卷13個批次,獲批面積2093.22畝。全年供應土地127宗、面積2325畝,其中劃撥62宗、面積1019畝,出讓65宗、面積1306畝,出讓價款25724萬元。啟動實施新增耕地3149.84畝,完成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獲批指標4009.54畝,完成增減掛鉤指標歸還3035.54畝。完成地票交易4089.13畝,成交價款44233.62萬元。編制上報土地成片開發方案24個,全部獲得審批。

      (二)強化土地集約節約利用。一是強力推進“五未”土地處置,根據《宣州區“五未”土地處置專項行動實施方案》,對全區批而未供、閑置土地進行了全面排查。形成存量資源圖譜,并制作成“一張圖”。2021年度已處置批而未供土地1443畝、供而未用594畝。二是積極開展“標準地”改革工作。2021年已成交的標準地2宗,面積70.03畝,成交價款795萬元。宣州經濟開發區2021年7月制定《“標準地”改革試點實施方案(試行)》。

      (三)推進國土空間規劃編制。一是初步劃定了宣州區永久基本農田線和城鎮開發邊界。二是完成了市級村莊規劃試點水東鎮祁梅村村莊規劃編制,啟動了區級村莊規劃試點水陽鎮新珠村、洪林鎮南湖村的村莊規劃編制。

      (四)優化自然資源管理

      1.以“長牙齒”的硬措施加強耕地保護。一是在“三調”初步成果基礎上,扎實開展永久基本農田核實。二是廣泛宣傳亂占耕地建房“八不準”,穩步推進農村亂占耕地建房問題整治。三是完成揚子鱷保護區整改以及占用永久基本農田調整補劃工作。

      2.有力推進礦山生態修復。一是實施了3個在建礦山“邊開采、邊治理”項目,修復面積16.876公頃。二是實施了3個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項目,修復面積4.32公頃。三是全力推進利用市場化方式實施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工作。

      3.扎實推進礦產資源管理。一是完成宣州區青峰山棗子溝大型礦山采礦權掛牌出讓工作,采礦權出讓收益13億元。二是完成茶山、幸福兩個礦山剝離物有償處置試點,礦益權收益2057.87萬元。三是完成《宣州區礦山資源總體規劃(2021-2025年)》編制工作。四是全面開展2021年度省級綠色礦山遴選工作。

      4.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堅決落實《宣州區2021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全面開展地質災害風險普查,完成地質災害汛前調查、汛后核查,妥善轉移安置“煙花”過境期間受災群眾,未發生地質災害安全事故。

      (五)強力推進“難辦證”問題專項治理。一是完成宣州區房地產領域歷史遺留“難辦證”專項問題總計7個項目, 共640套房屋。首次登記了640套,完成率100%,已辦證到戶618套,辦證率96.56%。二是啟動宣州區集體和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難安置”問題專項治理。全面摸排統計,宣州區逾期未安置項目共3個、585套。根據“一項目一政策”制定工作方案,明確整改措施。

      二、2022年工作安排

      (一)強力保障項目用地需求

      1.積極爭取更多項目納入省委省政府“雙招雙引”引領的十大新興產業特別重大項目以及延鏈補鏈強鏈的重大產業項目。爭取省級以上配置新增建設用地指標計劃,保障重大項目用地需求。

      2.深化“五未”土地處置專項行動,持續開展批而未供、閑置、低效土地全域治理,盤活存量建設用地1800畝以上,節約高效保障項目用地。

      3.全力推進新增耕地和增減掛鉤工作,全年計劃實施新增耕地2000畝、增減掛鉤1500畝,合理有效利用增減掛鉤指標,兜底保障所有項目用地需求。

      4.全面完成國土空間規劃編制。一是將按照省、市工作要求,繼續開展三線劃定相關工作,按時間節點要求完成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工作。二是根據《宣州區村莊規劃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21-2023年)》要求,在村莊規劃試點的基礎上,全面推進宣州區村莊規劃編制工作。

      5.積極推進宣州區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指導有關鄉鎮和街道有序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工作。

      (二)全面加強自然資源管理

      1.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一是全面推行田長制,建立區、鎮、村三級田長體系,落實田長責任。二是加強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

      2.加強礦山生態環境治理。一是對全區16家在建礦山實施“邊開采、邊治理”。二是根據《宣城市礦山生態修復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實施方案》,全面開展全區在冊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對符合條件的礦山積極運用市場化方式進行修復。三是積極開展綠色礦山創建工作,爭取不少于50%的礦山企業能夠達到綠色礦山標準。

      3.全力做好宣州區清理規范林權確權登記歷史遺留問題試點工作。一是做好宣州區林權登記存量數據整合和宛陵林場國有林權確權工作。二是推進林權登記法制化、規范化、標準化、信息化建設。

      礦山生態修復規劃范文第2篇

      一、以鐵的措施和紀律強力推進礦山整治修復

      首先,要真正擺上位置。開展礦山整治和修復,是市委、市政府立足全市經濟社會長遠發展,經研究作出的重大決策,省市都高度重視,并將其納入“十二五”規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面來抓。從縣內來說,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進全縣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點工作。各鄉鎮、各部門尤其是領導干部,必須真正把思想統一到市委、市政府和縣委、縣政府的決策部署上來,充分認識開展礦山整治修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正確處理經濟利益與社會利益、局部利益與全局利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系;在經濟增長方式上更新觀念,堅持經濟、社會、環境效益相統一,堅持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相協調;決不能搞犧牲生態環境的發展,決不能搞高能耗、高污染、粗放型的發展,決不能搞資源消耗型、“吃子孫飯”式的發展。要從政治和全局高度進一步強化認識,抓緊年內有限的工作時間,針對目前存在的差距和問題,繼續加大工作推進力度,以攻堅破難、背水一戰的精神,確保礦山整治和修復目標任務的完成。

      其次,要緊盯目標任務。前不久召開的全縣礦山整治指揮部會議已明確了各項目標任務,即全縣干線公路可視范圍內的所有礦山必須全部關閉,所有大小礦山必須全面進行整治,該關的關,該停的停,同時,修復石澗鎮、蜀山鎮兩處廢棄礦山生態環境,這些任務必須確保不折不扣完成。各鄉鎮、各部門一定要始終咬定目標,按照“三個必須”的要求,扎實有效地抓好整治工作。必須敢于碰硬。礦山整治涉及面廣、利益性強、困難很多,我們一定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要有攻堅破難、敢于碰硬的決心,緊緊圍繞工作目標,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切實排除干擾礦山整治的各種因素,扎實推進整治工作。必須突出重點。各鄉鎮和相關部門要嚴格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堅決關閉取締主要交通干道沿線、旅游風景區內、城市周邊一批不符合要求的礦石破碎加工、小石灰窯等礦山企業。同時,除在已有開采區實施的資源整合項目外,暫停新設采礦權,確保全縣礦山開采秩序和生態環境有明顯好轉。必須持之以恒。要充分認識礦山整治的艱巨性、復雜性和反復性,堅持整治和修復相結合,堅持近期目標與長期目標相結合,常抓不懈,一抓到底。要通過連續幾年扎實工作,連續幾年完成整治目標,最終實現全縣礦山生態環境的顯著改善。

      第三,要狠抓綜合整治。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經濟等手段,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多管齊下,對礦山進行綜合整治。要控好源頭、壓住總量,嚴格按照市、縣要求,一律不批新礦。同時,抓緊修編規劃,調整礦山布局,加快關閉城市周邊、主干道路沿線有損景觀的礦山企業。要強化行政執法,依法從嚴查處非法開采、無證加工、破壞生態、污染環境、超限超載運輸、毀壞林地等違法違規行為。要堅決落實保留礦山的整治措施,嚴格規范礦山開采,不斷提高開采技術含量,進一步強化安全生產監管。要抓緊實施廢棄礦山治理工程,引入市場機制,確保資金到位,加快治理進度。要加大稅收和行政規費的征收力度,稅務部門要按照應收盡收的要求,對礦山企業進行地毯式檢查,防止稅費流失。各有關部門也要切實履行職責,落實責任,密切配合,按照“該關停的關停,該整治的整治,該查處的查處”的原則,做好職責范圍內的工作,形成礦山整治修復的合力。

      第四,要實行全縣聯動。礦山整治是一項系統性、綜合性工程,要求高、任務重、難度大,必須全縣聯動,確保整體推進。要做到上下聯動,鄉鎮聯動,部門聯動。上下聯動就是各鄉鎮要不折不扣地落實縣委、縣政府有關礦山整治工作的部署和要求,決不允許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做到上下一條心,步調一致,齊抓共管;鄉鎮聯動就是要做到堅持統一的政策和措施,貫徹統一的標準和要求,不得自行其事、各自為政,確保整治工作整體推進。部門聯動就是各職能部門要認真履行好各自的職責,主動配合,積極參與,對整治中的難點和棘手問題決不能相互推諉扯皮,努力營造合力整治的氛圍,確保圓滿完成年內既定的各項目標任務。

      二、以強烈的責任加快推進農村土地綜合整治

      當前,我們正處在全面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不發展就是死路一條,發展沒有招數突破土地瓶頸制約就會寸步難行,用地指標僅靠向上被動爭取肯定無法滿足。而開展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就是為了解決“地從哪里來”的問題,就是為了緩解城市建設、工業發展、新農村建設的用地壓力,從面加速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代進程。因此,這項工作必須緊緊抓在手上,全力加快工作進度。但從目前推進情況來看,各鄉鎮雖然做了不少工作,但總體進度還不平衡、不理想,有的鄉鎮土地置換項目拆遷、安置、補償工作還沒有到位,影響了報批速度。各鄉鎮和相關部門必須要搶抓年內剩下的時間,把這項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花大力氣,下真工夫,加快推進速度,加快報批速度,確保圓滿完成土地整治工作目標任務。

      一要進一步抓好選點和規劃??h國土部門和各鄉鎮要本著先易后難、先行先試的原則,在調查摸底的基礎上,嚴格按照標準條件優先在新農村示范村、拆遷成本較低、新增耕地面積大、干群積極性高的地區選好項目點。選點過程中要算好三筆帳,一是成本帳,二是增加指標帳,三是工作帳,以確保整治項目順利實施,確保干一處、成一處。在選好項目點的基礎上,要堅持規劃先行。做到沒有規劃不搞整治,沒有規劃不搞建設,規劃必須先行,也必須科學。但從目前情況看,規劃工作還相對滯后,尤其是村鎮建設和村莊布點規劃還不完善,已成為制約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工作的重要因素。因此,縣建設、國土等部門要按照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村建設與產業統籌的原則,加快土地整治專項規劃的編制,特別是要按照新農村的標準,借鑒先進地區經驗,盡快做好村鎮建設和村莊布點規劃,以規劃引領項目建設。各鄉鎮也要從自身實際出發,認真研究和編制安置點村莊建設規劃,一定要具有農村特色,體現新農村的特點,做到自然、生態、宜居。

      二要進一步抓好拆遷安置。各鄉鎮和相關部門要按照縣農村土地整治工作領導組制定的統一標準,全力加快拆遷補償和安置工作進度,對補償標準、數額及安置情況要張榜公布。特別是已上報土地置換項目的鄉鎮,要抓緊完成拆遷、安置和補償工作任務,絕不能因此而影響項目的報批工作。要依法保護農民合法權益,對農民的各類補償,要嚴格執行標準,及時足額到位。要堅持拆與建并重,對安置點村莊建設要按照“統一規劃、合理布局、配套建設”的要求搞好規劃設計,統一提供宅基地,統一水、電、路、通訊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真正把安置點建成環境優美、功能完善、適宜人居的新型農村示范點。要鼓勵農村居民點通過置換向中心村、中心集鎮集中,努力做到建一片成一片、成一片亮一片。

      三要進一步抓好綜合整治。各鄉鎮和相關部門要根據復墾方案的要求,切實抓好土地復墾,認真執行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做好補充耕地工作。要嚴格按招投標程序進行公開招標,確定施工單位、明確監理單位,做到高標準、嚴要求。對這項工作,縣領導組辦公室要加強檢查指導,加快工程推進速度,使被置換地能盡早獲得批準。同時,要切實抓好新農村的環境綜合整治,統籌做好農業綜合開發、村村通建設、農村垃圾集中處理、溝渠水系整治、文明創建等各項工作,真正建成新型村莊,真正改善農村環境。

      四要進一步抓好資金籌措。資金投入是土地綜合整治工作的關鍵。要堅持政府主導、多元投入,積極構建穩定的資金投入機制。一方面,要以土地整治專項資金為基礎,進一步整合基礎設施、社會事業、生產發展等各類相關的涉農資金,集中用于土地整治項目,發揮綜合效益;另一方面,要積極爭取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支持,引導社會資本投入土地綜合整治,實現互利共贏。同時,還要鼓勵廣大農民積極投工投勞,進一步發揮農民群眾的作用。對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補助資金,縣委、縣政府將進一步研究提高標準,調動大家的積極性。對新增的建設用地指標,原則上主要由縣里進行統籌使用。

      五要進一步加快工作進度。要堅定不移,快速推進,各鄉鎮要按照年初工作計劃,倒排時間節點,優化流程控制,務必完成年度目標任務;要多頭并進,整體推進,各鄉鎮、各部門要各司其職,縣鎮要整體聯動,縣直部門間要協調統一,形成整體推進農村土地綜合整治的工作合力;要嚴格管理,規范推進,進一步規范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資金撥付、管理、使用的各個環節,確保不出問題。同時,各鄉鎮和國土等相關部門要積極主動對上爭取銜接,創造條件加速項目報批、驗收,確保項目和指標盡快獲得省市批準。

      三、以堅強的組織領導確保順利完成兩項工作目標

      第一,要加強領導、明確責任。今天會后,各鄉鎮和相關部門要對照目標任務,認真梳理工作推進中存在的差距和問題,進一步明確任務、落實責任、加快進度,層層傳遞壓力、人人落實責任。各鄉鎮主要責任同志要親自抓、分管領導要具體抓、其他人員要分片抓,相關部門所承擔的職責也要明確落實到人。特別說明一下,市委、市政府把礦山整治工作列入縣區綜合考核范圍,實行“一票否決”??h委、縣政府也將把這兩項工作作為年終考核的重要內容,嚴格落實責任追究、問責問效等制度,確保完成各項工作任務,確保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礦山生態修復規劃范文第3篇

      關鍵詞:大田縣;礦產資源開發;環保建議

      1引言

      大田縣礦產資源豐富,開發利用礦產資源是縣域經濟、農村經濟建設和財政收入的重要支柱。但同時也給轄區生態環境帶來沖擊和壓力,給大田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

      2大田礦產資源開發現狀

      大田縣礦產資源豐富,有“閩中寶庫”之稱?,F已發現的礦產有煤、鐵等30多種。已探明煤炭儲量2.25億t,預測全縣蘊藏量2.9億t,是全國首批100個重點產煤縣之一;鐵礦石已探明儲量為5914.7萬t,預測全縣蘊藏量1.5億t,是省內五大鐵礦之一;含氧化鈣55%以上的石灰石預測儲量5億t;瓷土已探明儲量182萬t,預測總儲量1.5億t[1]。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是大田縣財政的主要來源,縣財政收入80%來自工業,而工業80%是資源型的[2]。

      3大田縣礦產資源開發存在的環境問題及原因分析

      3.1生態治理待強化

      大田礦山企業多為露采礦山,由于缺乏詳細而全面的規劃布局,礦產企業較為分散不能形成連片和上規模的工業區,企業環保投資不到位,導致露采礦山開采直接毀壞地表土層和植被,造成的礦區水土流失、采空區塌陷、地下水下降等現象比較嚴重。根據2011年遙感普查,大田縣水土流失面積達39.83萬畝,占全縣國土面積的11.95%,其中:礦山水土流失面積3萬畝,占流失總面積的7.53%;強烈流失6.11萬畝,占流失面積的15.35%;極強烈以上流失1.89萬畝,占流失總面積的4.74%[3]。永安煤業柯坑煤礦、仕坑石灰石礦、龍床石灰石礦因水源問題影響當地群眾日常生活。2012年,大田縣被列為福建省22個水土流失治理重點縣之一。

      3.2土壤污染待修復

      大田縣礦區的土壤環境質量狀況整體還是安全穩定的,但局部區域土壤污染狀況不容忽視。根據環保部全國土壤現狀調查數據,大田縣土壤環境受到一定程度的重金屬污染,土壤環境質量監測點位超標率為14.29%,位居全省第10、全市第3。土壤重金屬主要超標因子是鎘、砷,土壤污染主要分布在礦區采、選區域。其中,建設、太華、均溪等以資源為主要產業的鄉鎮周邊土壤重金屬污染相對較為嚴重[4]。3.3礦權整合待徹底由于歷史遺留原因,有的礦權整合不夠徹底,礦權配置出現了區塊交叉現象,導致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權責不清,礦山企業在生態治理過程中出現扯皮現象,影響了廢水、棄土、棄碴等環保設施的統一規劃、治理。如銀川礦區和均溪十八灣硫鐵礦區,一個獨立的開采區有多個開采權人[1]。

      3.4科技含量待提升

      產業鏈短,主要以探、采、選為主,有2/3的企業處于礦產資源的原礦初加工水平。如煤炭資源主要以原煤銷售為主,加工轉化率僅為3%,煤矸石等的綜合利用率不高[1]。

      3.5環保意識待提高

      據2009年調查,大田礦產企業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短,小學以下文化占46.6%,初中文化占40.5%,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僅占12.9%[5]。由于礦山企業從業人員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部分業主、員工存在“先污染后治理”、“重經濟輕環?!钡男睦恚踔烈誀奚h境為代價的短期經濟行為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

      4對策及取得的成效

      4.1礦產資源開發從粗放型逐步向集約型轉變

      近年來,大田縣采取法律支持、經濟補償和政府引導相結合的辦法,集中整合礦產資源,截至2015年,整合配置礦權138個,面積達190km2[6]。隨著探采區塊的不斷擴大,大田縣礦產企業利用區域、資源等優勢,加大對選、冶技術的科技攻關力度,就地提高精礦的品位,建設“海西機械鑄造重要基地”就地生產鑄件,延伸礦產業的產業鏈。如鑫榮礦業投資1億元與武漢高等院校合作建設年可處理50萬t低品位錳礦渣鐵錳分離的項目,年產重型機械配件10萬t的華倫特重工、年產5萬t鑄件的長鑫船舶配件鑄造等35家機械鑄造業先后投產[7]。

      4.2礦山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初顯成效

      2012年以來,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大田礦山水土流失治理要在全省乃至全國爭創治理樣板”的要求。針對礦山水土流失嚴重問題,大田縣委、縣政府通過理念創新、技術創新、機制創新和管理創新,探索推進礦山治理的“五園模式”,對不同的礦山實行分類治理,重點抓好貴竹林、山貴崎、十八灣、銀頂格駿原工貿礦區、川石礦區等23個示范點建設,致力將礦山逐步修復打造成公園、工業園、物流園、田園、家園。2012~2014年,全縣籌資3.79億元,實施治理項目128個水土流失,土壤侵蝕量比治理前減少91%,年減少土壤流失總量4.27萬t[8]。

      4.3統籌推進礦區土壤污染防治工作

      近年來,大田縣通過開展礦區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有針對地在建設、太華、均溪等重金屬污染土壤相對較為嚴重的鄉鎮開展土壤污染修復示范項目建設,通過以點帶面,推動礦區土壤環境保護工作。

      5大田礦產資源開發可持續發展的環保建議

      5.1完善環境規劃,把好生態環境保護紅線關

      大田礦產資源開發要結合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密度、發展潛力和環境保護狀況,將生態環境保護紅線劃定作為依據,修編礦產資源開發方案,將礦產資源劃分為優先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類,為項目所處生態環境功能區的功能定位、保護目標、準入條件、保護措施等提供環境準入依據。要做好資源整合、鉛鋅業發展、煤礦業發展、鑄造業發展等專項規劃,依法開展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并把專項規劃環評作為項目審批前置條件。在資源開發建設項目管理中,要嚴把環保關,凡不符合國家產業和技術政策、生態功能區劃、發展規劃、環境規劃、污染物排放總量要求的項目堅決“卡死”,一律不批,對新建項目全過程進行環境監管和竣工驗收。

      5.2注重生態保護,加強礦山水土流失治理

      按照生態保護與生態修復并重的思路,大力恢復礦山植被和治理“青山掛白”,著力探索推行“五園治理”模式,把廢棄礦區變為公園、田園、家園、物流園、工業園,推進廢棄礦山復墾和礦山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打造礦山水土流失治理樣板。

      5.3推進土壤修復,改善礦區土壤環境質量

      按《土十條》有關規定,把改善礦區土壤環境質量作為實現礦業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將礦區土壤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強化監管和修復措施,開展礦區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做好土壤污染治理修復項目建設。

      5.4推進礦業轉型,打造綠色礦業園區

      探索特色產業發展之路,淘汰落后產能,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進行轉型升級,建設綠色礦業鏈群。轉變資源利用方式,加大礦產資源整合力度,大力支持礦產品深加工產業的綠色轉型,建立礦產資源粗放開發企業的升級改造和退出機制;引導縣內優勢企業整合全縣礦產資源,促進優勢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提高礦產資源利用效率,引導產業鏈關聯企業向園區集聚,把現有園區逐步改造成為低消耗、可循環、少排放、無污染的綠色生態礦業園區。

      5.5加大環保宣傳,增強礦產資源從業人員環保意識

      礦山生態修復規劃范文第4篇

      各位領導:

      現將**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貫徹落實《土壤污染防治法》工作情況匯報如下:

      2019年1月1日《土壤污染防治法》正式施行以來,我局結合自身職責,認真厘清思路,把土壤污染防治同耕地保護、土地征收、建設用地供應、城鎮建設規劃實施等各項工作有機結合,將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融入到自然資源管理的各個環節,嚴守耕地紅線,嚴防土壤污染。

      一、實行分類管理,強化耕地質量保護

      保護耕地是自然資源管理部門的首要任務,保護耕地重在保護耕地的種植條件,保護土壤不受污染。我局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落實。

      一是壓實耕地保護責任。按照耕地保護任務,認真落實耕地保護目標責任制,逐級簽訂《耕地保護目標責任書》,以責任書的形式明確各級保護責任,對全縣116.7611萬畝耕地(其中永久基本農田97.6萬畝)實行最嚴格的保護。2019年,縣政府與鄉鎮、街道簽訂《耕地保護目標責任書》18份、鄉鎮、街道與村級簽訂責任書222份。

      二是建立考核機制。將耕地保護目標責任落實情況、打擊違法占地和非法采礦行為、閑置土地清理工作納入年終考核并實行獎懲,確保資源紅線不被逾越。

      三是開展多種形式宣傳。把對耕地保護的宣傳作為“4·22”地球日、“6·25”土地日、“8·29”測繪法宣傳日、“12·4”法制宣傳日等活動的主要宣傳內容,通過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媒體多渠道、多角度、多層次開展自然資源管理法律法規宣傳,同時,在劃定的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域設立了240處保護標識,埋設了1140根界樁。

      四是強化部門聯動,實行分類管理。我局會同相關部門完成了耕地環境質量劃分工作,其中優先保護類耕地115.8764萬畝,占比99.24%,安全利用類耕地0.8847畝,占比0.76%。建立了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分類清單,其中詳查單元內包含15個優先保護類I、352個安全利用類II,土壤污染物均為鎘;詳查單元外包括18個優先保護類I1和3個優先保護類I2, 土壤污染物為鎘。

      二、堅持用地準入制度,從源頭管控污染源

      為認真落實《土壤污染防治法》、《國務院關于印發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通知》、《污染地塊土壤環境管理辦法(實行)》等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要求,按照《2020年合肥縣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要點》的部署,結合本部門在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中的職責,嚴格執行國家產業政策,進一步規范建設用地準入范圍和條件,對污染行業用地嚴格把關,特別是對554.01平方公里的生態紅線內項目用地,實施最嚴格的管控,必須完全達到環境保護要求。縣生態環境分局和農業農村局都是縣土委會、規委會成員單位,全縣所有項目用地都必須經土委會、規委會研究,實行集體決策,共同把關,用地準入管理信息溝通機制順暢,凡界定屬于潛在污染行業的建設用地申請,一律不予辦理供地手續;對在土地開發利用前,涉及用地性質變為住宅和公共服務、公共管理用途的,對原場地未進行土壤污染狀況調查不得開發利用,確保人居土壤環境質量。2019年以來,我局通過招拍掛向社會供應土地70宗,其中工業用地42宗2558.31畝,經營性用地28宗1286.81畝,全部符合環境保護要求,無污染土壤項目。

      三、合理布局,科學防控

      1.在積極配合相關部門做好土壤污染現狀調查和重點行業用地土壤污染現狀調查的基礎上,實現調查成果共享,不斷完善國土空間規劃中的相關土壤數據信息,科學規劃相關行業企業選址布局,禁止在水源地保護區、居民區、學校、醫療和養老機構等周邊地區新建化工、冶煉等行業企業。嚴把土地征收關,嚴格管控建設用地受污染地塊的開發利用,對已經污染的地塊實行科學規劃,嚴格落實管控措施。我縣化工企業****化工有限公司經縣政府批準土地收儲,收儲面積447畝,該地塊疑似污染,我局會同相關部門及時展開調查,確定聚氯車間和精煉銅泵車間存在土壤污染。為防止污染擴散,加強風險管控,縣政府要求由所在的****街道辦事處具體落實該儲備地塊的土壤污染防治和風險防控工作,所需資金由縣財政從土地儲備資金中安排撥付,同時要求我局和相關部門加強聯動監管,確保土壤環境安全。

      2.加強廢棄礦山生態環境治理和生產礦山、尾礦庫的土壤環境治理。**縣已實施國家級合肥縣環**地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示范工程(**片區項目)和**縣北郊礦區廢棄礦山治理修復項目等約14個生態修復項目,投入治理資金2億多元,累計恢復廢棄礦山生態環境約5平方公里;環****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項目計劃投資20.34億元,計劃于2024年底前全面完成**縣域范圍內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縣現有生產礦山6座,主要生產水泥用灰巖、鐵礦石、冶金(鎂)用白云巖;尾礦庫4座,現狀全部為停排尾礦庫。礦山每年采取人工取樣和委托第三方檢測單位對礦山、尾礦庫土壤、地下水進行檢測,確保采礦區、尾礦庫土壤安全。

      四、強化動態監管,嚴厲打擊違法行為

      礦山生態修復規劃范文第5篇

      關鍵詞:烏溪江流域;現狀;特征;發展條件;措施

      中圖分類號:X5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3)10-0066-02

      1引言

      遂昌縣烏溪江流域地處縣域中部和西南部,包括湖山、金竹、王村口、焦灘等12個鄉鎮的部分區域,流域面積1510km2,占全縣的64%;烏溪江流域地處上游地區,擔負著烏溪江水庫水源保護和水源涵養兩大生態功能。烏溪江流域又是欠發達的革命老區,由于交通相對閉塞、經濟基礎薄弱以及森林限伐、水源保護等因素的制約,貧困現象較為突出,居民脫貧致富的要求極為迫切,面臨著“維護生態、共保環境”與“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雙重壓力。亟待通過編制和實施生態保護與發展規劃,指導流域生態空間布局、生態環境建設和生態經濟開發,進而實現流域可持續發展,為遂昌建設生態文明,謀求跨越發展,打造“長三角休閑旅游名城”提供有力支撐。

      2烏溪江流域發展現狀

      2.1錢塘江水系的源頭區域

      烏溪江古稱東溪,為衢江一級支流,發源于浙、閩交界處仙霞嶺山脈的大福羅山,自龍泉流入遂昌,縣域境內有洋溪源、周公源和湖山源,均匯流入湖南鎮水庫,屬錢塘江水系。烏溪江流域地處水系上游,是衢州市乃至錢塘江流域下游重要的生產生活用水來源,在全省綠色生態屏障建設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據錢塘江水環境容量研究成果,錢塘江水系在75%水文保證率下,遂昌境內環境容量COD為5914t/年,氨氮為411t/年,目前遂昌相應污染物現狀排放量均低于環境容量。水環境監測表明,全年平均為Ⅱ類水,水質狀況良好。

      2.2經濟社會發展的后發區域

      烏溪江流域多高山深谷,人口密度較低,交通極為不便,經濟發展遲滯,屬全縣后發地區。工業經濟薄弱,僅有礦產加工、食品生產等零星產業,該區域是遂昌茶葉、高山蔬菜、食用菌、水干果和竹炭粗加工產品的主產區,依托溫泉、水庫風光和歷史遺跡的休閑旅游已有所起步。受制于產業基礎薄弱、水資源保護約束和林業限伐等因素,流域居民經濟來源比較單一,生活較為貧困。近年來,通過實施“下山脫貧”、“烏溪江庫區異地脫貧”、“強村固基”等工程,村級集體經濟培育取得初步成效,居民生活繼續改善,但相對遂昌東部區域仍處較低水平。

      2.3待開發資源較為豐富的潛力區域

      (1)旅游資源。不但擁有九龍山自然保護區、湖山森林公園、周公源“小三峽”、焦灘龍門瀑布等秀麗自然風光,而且保存了王村口革命遺址、獨山明代一條街等寶貴人文景觀。流域現有兩處溫泉,是浙江省目前發現的出水量最大的溫泉。

      (2)土地資源。擁有若干離城鎮及交通干線較近的低丘緩坡區,開發條件好,用地成本低,是發展生態經濟的寶貴空間。

      (3)森林資源。烏溪江流域擁有較為豐富的森林資源,林地面積13萬hm2,約占流域總面積的89%;流域森林覆蓋率達84.2%,九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遂昌國家級森林公園位于境內。

      (4)礦產資源。湖山素有“螢石之鄉”美譽,是浙江省四大螢石開發基地之一,累計探明資源儲量約1200萬t,現保有資源儲量約400萬t。

      (5)生物資源。流域內的九龍山自然保護區,生態保存完好,珍稀生物富集,是浙江省的生物基因寶庫。流域共有種子植物1000多種,包括南方紅豆杉、香果樹、白豆杉等國家一、二級保護植物10多種,森林中棲息著110多種鳥類和野生動物,包括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金錢豹、黃腹角雉、穿山甲和黑麂等。水庫內有魚類38種,包括娃娃魚、鰣魚、長臂銀魚、鱖魚等國家保護的珍稀魚類。

      3有利條件分析

      3.1生態環境價值不斷提升

      隨著工業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場化、國際化的快速推進時期,全社會對高品質生態環境的需求快速增長,生態環境優勢將日益成為推進區域快速發展的重要依托。隨著交通條件的加速完善,將大大縮短遂昌與長三角主要城市的時空距離,為生態休閑旅游、生態農業等發展提供了廣闊機遇。烏溪江流域層巒疊嶂、植被良好、人口稀少,擁有原生態的環境和人文資源,面對長三角城市消費的升級趨勢,恰恰具有針對其市場需求的供給條件,休閑度假、原生態農產品等將成為吸引長三角高端需求的潛力產品。

      3.2生態建設力度不斷加大

      為確保烏溪江水質完全達標、保護好下游飲用水源,遂昌不斷加大生態建設力度。沿江沿溪污染源基本得到整治,先后關閉工業企業2家,分類治理螢石礦開采等,嚴格禁止有污染企業進入。流域內森林限伐基本得到落實,每年減少林木采伐量約6.57萬m3。生態能源推廣取得進展,及時開展了以沼氣建設和綜合利用為主的畜禽養殖污水治理工作。

      3.3休閑名城建設不斷推進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遂昌縣委、縣政府從長三角發展大局和區域分工的戰略高度,作出了建設“長三角休閑旅游名城”的重大決策??h委、縣政府提出,要高度重視湖山區塊產業培育和旅游開發,以湖光山色的自然景觀為依托,以溫泉、休閑、運動、觀光等為特色,將休閑度假、體育運動、峽谷觀光、生態農業等有機融合,高起點、高標準謀劃好湖山旅游整體規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適時啟動項目建設,努力把湖山區塊建設成為以溫泉養生度假為核心主題的休閑度假天堂。

      4制約因素分析

      4.1現行傳統發展方式亟待轉變

      烏溪江流域生態環境相對脆弱,傳統發展模式已對其造成一定影響。流域土質以紅黃壤丘陵山地為主,土壤表層一般為非穩性粘狀構造,加之分布有大片毛竹林和板栗林,高強度農業開發中的松土除草極易造成水土流失,導致水源涵養能力不足。前期螢石礦開采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尚未及時得以補救與恢復,特別是礦山開采時遺棄的廢土、廢渣,成為誘發地質災害的隱患。

      4.2基礎設施建設亟待推進

      烏溪江流域地處高山深谷,基礎設施建設總體滯后于縣域平均水平,對當地生態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形成較大制約。道路交通仍處較落后狀態,道路等級偏低,線型較差,大部分為四級、準四級公路,極易受雨雪天氣影響;鄉鎮客運站標準低,設施簡陋,難以適應生態旅游發展要求。環保設施建設滯后,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垃圾集中處理場地等尚未普及;湖南鎮電站水庫發電水位年季變化較大,消落深度高達40m,因此湖山庫區水位很不穩定,枯水期下送水體水質保障問題突出,壅水凈化工程項目亟待建設。

      4.3保護生態與改善民生的難題亟待破解

      長期以來,烏溪江流域居民為了達到水源涵養要求,產業開發受到諸多限制,生活水平難以快速提高,為下游用水安全做出了犧牲。近年來,通過啟動異地脫貧工程,采取有土安置、無土安置、分散安置等多種形式,已異地安置庫區群眾690戶6000人,相應減輕了流域生態壓力。然而,隨著資源保護力度的加大和節能減排約束的加強,傳統發展模式的空間日益縮小。當地干部群眾對發展生態經濟,實現脫貧致富的呼聲極為熱烈,亟待通過創新發展模式和發展路徑加以解決。5加強生態建設的措施

      5.1水質水環境整治

      認真實施《浙江省烏溪江環境保護若干規定》,加強對斷面水質的環境監測工作,制定水污染應急處理預案,確保出境水質達到水功能區要求。積極籌劃壅水凈化工程建設,穩定湖山庫區枯水期水體自凈庫容,保障下送水體質量。加大水污染綜合治理力度,進一步加強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繼續抓好烏溪江流域治理工程和生態農業示范工程、標準江堤和河口治理工程;加強河道綜合整治,搞好渠系配套,減輕洪澇災害;保護基本農田,改造中低產田,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有效治理農業面源污染。

      5.2水土保持

      按照錢塘江源頭地區水土保持工程建設要求,重點整治烏溪江水庫上游地區水土流失,提高區內植被覆蓋率和水源涵養能力,減輕下游河道和水庫淤積,改善水生態環境。實施生態修復,通過營造水保林、經濟林,退耕還林,生態移民等,切實改善流域水土保持能力。嚴格保護森林生態系統和珍稀野生生物棲息地,以自然為主恢復退化的森林植被或生態系統,科學治理水土流失,積極防治地質災害。建立嚴格保護區域,停止一切導致生態功能繼續退化的開發活動和污染環境的建設項目。

      5.3林地保護

      全力抓好生態公益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全面落實國家級和省級生態公益林的管護人員和管護責任,認真實施林分改造工程,做好樹種結構調整和補植套種工作,全面提高林分質量和生態功能等級。切實做好綠化造林工作,抓好跡地更新、城區山體景觀林、生物防火林帶、闊葉林改造、自然保護區等工程建設,逐步形成良好的生態體系。以天然林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水源林建設為重點,骨干生態林工程為主體,制定和實施烏溪江流域植被恢復方案。著眼于構建生態網絡,改善森林結構,大力發展公益林,打造以山體森林為主體、道路景觀林與河道(庫區)防護林為綠色連接線的生態林網體系,提升森林生態功能。

      5.5礦山環境恢復

      結合螢石礦資源開發利用、礦山日常監督管理、礦山關、停、轉、遷等,積極開展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治理工作。對限采區實行礦山收縮,禁止白馬山森林公園礦區的開采活動。對烏溪江庫區周邊瑩石礦廢渣堆放加強監管,制定礦山環境應急預案,防止突發生態環境事故。對已關閉礦山造成的退化土地分階段進行修復,正在開采的礦山應做到邊開采、邊修復。進行生態環境修復時,如修復成建筑用地,必須達到地基沉降量的限制標準;如修復成草地,植被覆蓋率也應達到相應要求,生態環境修復類型要與礦區周邊土地利用方式及景觀相協調。

      參考文獻:

      亚洲AV色无码乱码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精品香蕉久久网97| 亚洲天天在线日亚洲洲精|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 国产天堂亚洲精品| 亚洲爆乳无码精品AAA片蜜桃|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久久2020|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去台湾| 激情五月亚洲色图| 2020久久精品亚洲热综合一本| 亚洲1234区乱码|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国产| 亚洲人成电影网站色| 亚洲另类无码专区首页|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网址|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V |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 亚洲精品二三区伊人久久| 亚洲 暴爽 AV人人爽日日碰| 亚洲综合激情五月丁香六月| 在线观看日本亚洲一区| 亚洲日韩AV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 亚洲一卡2卡3卡4卡乱码 在线| 亚洲人xxx日本人18| 亚洲午夜福利在线视频| 亚洲AV无码AV男人的天堂不卡 | 亚洲宅男永久在线| 91亚洲性爱在线视频| 亚洲男人天堂2022| 春暖花开亚洲性无区一区二区| 91嫩草亚洲精品| 2020久久精品亚洲热综合一本| 亚洲人片在线观看天堂无码| 亚洲JIZZJIZZ妇女| 国产精品久久亚洲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亚洲美女久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一线岛国| 18gay台湾男同亚洲男同| 人人狠狠综合久久亚洲婷婷| 久久久综合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