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飲食文化的形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烹飪飲食保健;茹毛飲血;自然火;人工取火;遺址;文化遺存;腦量;生食;熟食;植物原料;動物原料;膳食結構;文化特征
一、中國烹飪飲食保健文化的形成期年代
中國烹飪飲食保健文化形成年代,相當于考古學舊石器時代中、晚期以及新石器時代早期之無陶階段,古人類學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時期,距今約20萬年左右至距今1萬年左右。中國烹飪飲食保健文化的形成以晚期智人為主,我國境內發現的晚期智人遺址中,比較重要的有河套人、柳江人、麒麟山人、資陽人、峙峪人和山頂洞人等。
二、中國烹飪飲食保健文化形成期的主要標志是人工取火時期
原始人類人工取火是一項系統工程,它是人類歷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原始人類人工取火與原始社會經濟形態、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原始人類所使用的生產生活工具以及制造這些工具所采用的技術、原始人類大腦的生理機能、原始人類動物原料熟食等因素息息相關。
1.中國舊石器時代中、晚期原始人類人工取火的社會背景。
(1)先進生產生活工具的出現。舊石器時代中、后期各類遺址出土了大量先進的生產生活工具:水洞溝遺址出土有骨錐、北京山頂洞遺址出土有骨針和鉆孔的獸牙、許家窯遺址出土有骨鏟以及一千多枚石球、河北陽原虎頭梁遺址出土有石矛頭,山西朔縣峙峪和沁水下川遺址出土有石鏃,遼寧海城小孤山遺址出土有骨鏢,柳州白蓮洞遺址出土有骨錐與骨針等等。
(2)狩獵經濟和漁獵經濟走上歷史舞臺。隨著石鏃、石矛、飛石索、弓箭、骨鰾等一大批先進生產工具的發明和使用。狩獵業、漁獵業已經成為社會生產活動中一個獨立的生產部門,采集、狩獵、漁獵已經出現分工。生產效率大大提高,原始社會的狩獵經濟和漁獵經濟得到了突飛猛進地發展,狩獵經濟和漁獵經濟已經成為社會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進入到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2.中國舊石器時代中、晚期原始人類人工取火的條件
(1)技術條件:人工取火所用到的技術有打、鉆、摩、刮等幾種,而在我國舊石器時代中、晚期的文化遺址中,這些功能都清晰可見。北京山頂洞人遺址,據碳十四測定,下窨骨化石年代距今18865,誤差在420年,文化層中的獸骨年代距今10770,誤差在360年。文化遺存有骨針(殘長82毫米,針身微彎,刮磨得很光滑,針眼系用尖狀器挖成的,針眼直徑3.1毫米,最大直徑3.3毫米)1件、磨光的鹿角1件、磨光的斑鹿下頜骨1件、磨鉆穿孔石珠7件、鉆孔小礫石1件、穿孔各種野獸獸牙125枚、磨制骨墜4件、磨制穿孔海蚶殼3件、鉆孔魚骨1件等等[1],這些文物的出土,標志著舊石器時代中、后期,磨制、鉆孔等制造生產工具的先進技術已經廣泛應用到工具的制作之中,人工取火的技術條件已成熟。
(2)智能條件:舊石器時代中、后期原始人類大腦機能的完善為人工取火提供了保障。原始人類大腦的生理機能與腦量的大小有很重要的關系,人類學家吳汝康研究認為:“在前一百多萬年內,人腦的腦量只有600-700毫升,大約一百萬年前后,人類的平均腦量是800-1000毫升,在二十到三十萬年,腦量的平均值與現代人相近,更后的人腦量雖在體積上沒有繼續增大的趨勢,但腦子的形態還在改變,內部結構日趨完善和精致,腦細胞的數量增多,密度加大,新的聯絡在發展。”[2]醫學家嚴健民在論述人腦進化時認為:“所謂人腦組織結構的進化,是指腦量的增加,腦神經元數量的不斷增多。如古猿的腦量只400-650毫升,經漫長的進化,猿人的腦量,早期猿人在800毫升左右,晚期猿人在1200毫升左右。25萬年前的古人,腦量已達到1300毫升左右。有資料反映,‘現代人的腦量多在1100-1500毫升之間,男人比女人稍大’。”[3]說明在大約距今20萬年左右,人類的大腦機能已經非常完善了。
(3)客觀需求條件:熟食是人工取火的核心推動力。舊石器時代早期,原始人類狩獵水平非常低,能夠捕獲獵物機會少之又少,所以用火烹飪動物原料的需求不大。原始人類保存自然火御寒,這種情況幾乎不存在,原始人的體質特征跟社會生產力水平是相適應的,他們體表有一層厚厚的皮毛完全可以抵御嚴寒,實在嚴峻,冬暖夏涼的山洞完全可以居住。需求是決定人工取火成功與否的決定性因素,舊石器時代早期,對火的需求不是很大,原始人類在保存利用自然火的過程中,經常出現斷火是非??赡艿摹.斎?,也不排除在某一區域或某一群落有連續存火的現象。但是,在舊石器時代的中、后期情況就大不一樣了,由于狩獵業和漁獵業的訊猛發展,狩獵動物和漁獵水產原料急劇增加,這些動物原料不適于生食,不然危急人體健康,用火烹飪食物的概率大幅度提高。一種既簡單又經濟實用符合歷史潮流的用火方式的出現勢在必然,在人類熟食的召喚下,人工取火便悄無聲息來到原始人類的生產生活中,一個斬新的時代-人工取火的時代誕生了。
3.中國舊石器時代原始人類人工取火的時間。
與我國古史傳說中“燧人氏”和“伏羲氏(庖犧氏、伏犧氏)”時期相當?!俄n非子.五蠹》曰:“有圣人作,鉆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之‘燧人氏’。”唐代史學家司馬貞的《補史記.三皇本紀》記載:伏羲氏“結網罟以教佃以漁,故曰宓犧氏,養犧牲以庖廚,故曰庖犧?!薄妒?廣澤》:“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漁,慮犧氏之世,天下多獸,故教民以獵。”《周禮.含文嘉》云:“燧人氏鉆木取火。炮生為熟,令人無腹疾,有異于禽獸。”等等,這些都是對人工取火的權釋。中國原始人類人工取火的年代在距今20萬年左右到距今1萬年左右。相當于考古學舊石器時代的中、晚期以及新石器時代前陶期,古人類學智人時期、新人初期。
三、中國烹飪飲食保健文化形成時期的特征
中國舊石器時代中、后期以及新石器時代早期無陶階段各遺址豐富的文化遺存,充分反映中國烹飪飲食保健文化形成時期的特征。
1.烹飪原料
舊石器時代中、后期,距今大約20萬年左右至距今1萬年左右,烹飪原料仍然以采集為主,但隨著生產力水平提高,狩獵工具大量涌現,不僅可以捕獲中小型的動物,還可以捕獲地面上的豺狼虎豹、空中飛禽和水中的魚類。狩獵經濟和漁獵經濟在原始人類的整個經濟中,所占的份額越來越大。舊石器時代中期許家窯遺址,1976年發現了1059個石球,最大的重達1500克以上,最小的不足100克,利用這些石球可以制作“飛石索”,石球與飛石索對狩獵都有重要的意義[4]。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峙峪的動物化石至少有一百二十匹野馬,八十八頭野驢[5],說明該時期的峙峪人已經以獵取大型動物為重要的生產活動了。新石器時代早期無陶階段,隨著砍伐器、石斧、石錛、磨盤、磨棒等生產工具的出現,農牧業文明的腳步慢慢跨入人類社會的歷史舞臺,原始人類的經濟形態在“攫取性經濟”的基礎上出現了新的經濟形態“生產性經濟”,原始人類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來生產食物,但規模有限。
2.烹飪熱源形態
熱源多元化是火食時期烹飪飲食保健文化的顯著特征。北京人遺址第四文化層距今27-33萬年[6]。第四層為上部灰燼層,由上紫、紅、黃、灰、綠、黑色等雜色灰土組成,內含燒骨、燒石。被燒過的動物骨骼中,有的變形或變成灰色。被燒過的石塊上,有許多裂紋。厚度大約6米。第六文化層有5米厚,也含有燒骨與燒石。中國舊石器時代各時期遺址的文化遺存幾乎都有燒骨、炭灰、燒石、燒土,而且隨著年代的推移,燒骨、燒石、燒土、灰燼層在文化遺存中越來越豐富。燒骨、燒石、燒土、灰燼這些物質都富含熱能,都有烹飪食物的功能。熱源越多,相對應的利用熱源的方式就越多。原始人類在烹飪食物時,除了直接讓烹飪原料與明火直接接觸外,還有更多選擇,除明火外,還可用燒骨、燒石、木炭、灰燼、燒土來加熱食物。明火有很重的煙熏味,燒石、燒骨、灰燼、木炭、燒土已充分燃燒,有充足的能量,但幾乎沒有異味,不僅如此,許多還有特殊的香味,經這些熱源烹飪出來的食物,風味更佳。
3.食物分解工具
分解食物的工具形態小形化、刀刃復雜化、用途專業化,骨刀、骨錐廣泛出現在舊石器時代中、后期的遺址中,研磨器、研磨棒等具有新石器文化標志的工具出現在舊石器時代晚期、中石器時代以及新石器時代早期無陶階段的文化遺址中。器形變小與狩獵業相適應,許家窯遺址是我國小型石器出土最多的遺址,許家窯遺址出土的與食物分解有關系的石器分刮削器、尖狀器、石砧、磨石、石球等。刮削器有七大類,尖狀器有五大類[7],小型刮削器和尖狀器可用于分割野獸的皮肉以及割斷動物的筋肉。石砧的出現,為分解食物提供了固定的場所,使食物分解衛生快捷。磨石可以將分解食物的工具加工得更加鋒利,方便食物的分割。石球既可以用來狩獵,又可以用來砸碎動物骨骼,取食骨髓。舊石器時代晚期和新石器時代早期的無陶階段,原始人類對于動物肉類的利用更加平常,該時期內各遺址的文化遺存中骨器很多。例如骨錐和骨刀,骨錐比起石尖狀器,更容易分解動物的皮肉。骨刀的出現,使食物的分解變得更加容易,骨刀刀刃通常都非常鋒利,在分解食物時的阻力更小。切割后刀口比石刀切割的刀口更清晰、食物形態更美觀,符合人類的審美要求。骨刀可以將食物分解得更小,保障食物均勻受熱、減少有害人體物質產生的概率,方便原始人類的進食。既豐富了烹飪飲食保健文化的內涵,又促進原始人類的文明進步。隨著研磨器、磨棒的出現,食物的形態除經石刀或骨刀分解成塊狀外,還可能將食物加工得更細,比如顆粒狀或粉末狀,無疑對食物的深加工具有積極的意義?;鹗硶r期分解食物的工具有:刮削器、尖狀器、砍砸器、砍斫器、石砧、石球、骨錐、骨刀、研磨器、研磨棒等。
4.烹飪方法
烹飪方法產生的客觀因素。熱源多元化、分解食物的工具多元化,決定了烹飪方法的多元化。石器時代的傳熱方式主要是輻射傳熱,其次是傳導傳熱和對流傳熱。烹飪之法有烤、熏、炮、燎、炙、燒、燔、焐。其中烤與炮近似、燎與炙近似、燒與燔近似,東漢人鄭玄認為:“燔,加于火上;炙,貫于火上;炮,裹燒之也”。最古老的烹飪方法應當是焐和燒,原始人類抓住獵物,直接將食物放在炭火上或灰燼中就可以將動物燒熟或焐熟,這是最簡單易行的烹飪法,越簡單越符合原始人的審美觀。在舊石器時代,原始人類有沒有用泥土將食物包裹起來投入炭火中或灰燼中焐熟呢?舊石器時代許多遺址的文化遺存中都有燒土,所以不排除這種可能。居住在巴西中部地區的克林-阿卡洛列印第安人其炊煮食物的方法是,用野香蕉葉把木薯和香蕉包起來,放在燒熱的石塊之間烙烤[8]。倘若果真如此,在舊石器時代烹飪飲食保健文化將翻開新的一頁,食物避開了與熱源的直接接觸,使食物受熱時的溫度更低,經這種工藝烹制出來食物更加安全衛生。烤的工藝是食物置于懸在炭火或灰燼之上,比食物直接放在灰燼中焐熟更衛生?!皬娜苏莆樟嘶鸬臅r候起,就開始了動物以及植物食品的燒和烤。最原始的燒和烤是在篝火上、在木炭上、在熱灰上、乃至在被燒熱的石頭上進行?!盵9]樣的論述不夠全面。原料烹飪時的存在方式有四種:在熱源體中;在熱源體表面;在火苗中;在火苗或熱源體上方。在熱源體中,烹飪方法稱之為焐;在熱源體表面并且有火苗燃燒,烹飪方法稱之為燒;在熱源物上方的火苗中,烹飪方法稱之為燎;在無火苗的熱源體表面、在熱源體或火苗的上方,沒有煙霧或煙霧較少的,烹飪方法稱之為烤;在無火苗的熱源體表面、在熱源體或火苗的上方,煙霧較大的,烹飪方法稱之為熏?!豆攀房肌罚骸肮耪呷忝嬔萑耸香@火,始裹肉而燔之,曰炮?!边@里的炮是在原料表面包裹有一層物質,比烤更進了一步??镜哪甏h遠比《古史考》上說的燧人氏時期要早。原始烹飪方法燒與現在烹飪方法燒的內涵完全不一樣,現在燒是指水傳熱。
煮、燒(指具有現代烹飪法意義)、燉、燜、煨、炒、烙等烹飪法的萌芽。我國舊石器時代許多遺址之文化遺存都有燒石、燒骨、燒土,這些富含能量的熱源物、食物以及水常常出現在原始人類的視線中,存在決定意識,將熱源物與食物、水有機地結合起來是完全可能的。原始人類狩獵后,將大型獵物剝皮后,去掉體內骯臟,將燒熱的石塊投入腹腔,再置于燒熱的坑內蓋上泥土加熱成熟[10]。近代美洲大草原印第安人燒煮肉食,是將水和肉放在輔了皮革的坑里或放在用木栓繃緊的形似鍋子的皮革內,然后向皮革內投進燒紅的石塊,直至把肉煮熟[11]。根據民族學資料,我國已有類似的情況:東北鄂倫春族淬瀹肉:將肉與水放入刳成空心的木頭容器中,不停地投入小燒石,以致肉熟。鄂倫春族吊燒:獵獲的獸胃洗凈,放進水和肉塊,吊在火上烤,胃焦肉熟。云南的傣族,殺死牛后,在地上挖一個大坑,剝下的牛皮墊于坑中,盛上水放入牛肉,投入燒紅的石塊,直至肉熟。食物的加熱方法是以水傳熱來完成的,這是煮、燉、燜、煨等烹飪方法的前奏。谷類、堅果之類的小形體原料,采用石上燔谷方式進行烹飪,《禮記.禮運》:“中古未有釜甑,釋米捋肉,加于燒石之上而食之耳?!贝硕卧捳Z隱藏了兩種烹飪法―炒和烙。將石板用火燒至很高的溫度,小形體整粒食物置于石板上炒熟,這是烹飪方法炒的原生形態。我國舊石器時代晚期和新石器時代早期前陶時期的文化遺址有研磨器、研磨棒出土,可用之將谷米研細,與水和漿,入燒石上烙熟,把食物經放在熾熱的石板上使之成熟,烹飪方法為
烙。根據民放學資料:獨龍族和納西族人用一塊圓形石板架在火塘上,把和好的餅漿倒在燒燙的石材上烙熟。的門巴族和珞巴族在燒熱的石上烙餅。它們的文化基因可能就來自于舊石器時代晚期、中石器時代或新石器時代無陶時期。
參考文獻:
[1]《周口店山頂洞之文化》 作者張汝玖、胡曉春編《裴文中科學論文集》[C]科學出版社 1990年出版P123-133
[2]吳汝康著《人類發展史》[M]北京科技出版社1978年P209
[3]嚴健民著《遠古中國醫學史》[M]中醫古籍出版社2006年P5
[4]《許家窯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1976年發掘報告》作者賈蘭坡《賈蘭坡舊石器時代考古論文選》[C]文物出版社1984年出版P154
[5]《山西峙峪舊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作者賈蘭坡《賈蘭坡舊石器時代考古論文選》[C]文物出版社1984年出版P175
[6]宋兆麟、黎家芳、杜耀西著《中國原始社會史》[M]文物出版社1983年P31
[7]《陽高許家窯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作者賈蘭坡《賈蘭坡舊石器時代考古論文選》[C]文物出版社1984年出版P139-141
[8]劉達成等編譯《當代原始部落漫游》[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P234
[9]斯科文著 張錫彤譯 張廣達?!对嘉幕肪V》[M]人民出版社出版1955 P110
【關鍵詞】 產褥期婦女; 飲食行為; 文化程度; 調查研究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9.068
從胎盤娩出至產婦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恢復或接近正常未孕狀態所需的一段時期,稱產褥期,一般規定為6周[1],即通常所說的“坐月子”。產褥期是婦女一生中非常特殊的階段,合理的營養和膳食對于產婦及嬰兒的健康都是至關重要的[2]。有報道指出,婦女在產褥期出現的健康問題較多,這些問題的出現可能與我國傳統的“坐月子”方式有關[3—4]。為了解果園街道不同文化程度婦女在產褥期的飲食行為,從而發現其中的不足并制定出相應的有針對性的干預措施,筆者于2011年1—12月對密云縣果園街道9個社區的6個月以內嬰兒的母親進行了相關調查,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采用隨機整群抽樣的方法對果園街道543名產褥期婦女進行知識問卷調查,發放問卷543份,回收有效問卷500份,手工剔除無效問卷25份,有效率為92.08%。被調查者健康狀況良好,其文化程度分布為:技校及初中最多214人,占45.1%;高中及中專124人,占26.1%;大專87人,占18.3%;大學50人,占9.9%。其中,年齡最小的21歲,最大46歲,平均(28.2±4.01)歲。
1.2 調查方法 采用自行設計的營養知識調查問卷,由醫務人員對果園街道的產褥期婦女進行面對面的營養知識問卷調查和膳食調查。營養知識調查問卷內容包括被調查者的一般情況、產婦健康狀況、知識和行為、產褥期膳食攝入頻率調查等四個方面。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資料的錄入、分析。計數資料采用 字2 檢驗。對不同文化程度與飲食行為分布行相關性分析。P
2 結果
在調查中發現,果園街道婦女在產褥期食物攝入較為單一,一般以小米、面條、雞蛋等為主,水果蔬菜和一些較為生冷硬的東西基本不攝入或很少攝入。該地區不同文化程度產褥期婦女飲食分布狀況見表1。
表1 果園街道不同文化程度產褥期婦女飲食分布狀況 例
由表1可知,不同文化程度產褥期婦女飲食行為在食用水產品、內臟、鮮奶、奶制品、豆漿、豆制品、大米、雜糧、薯類、綠葉蔬菜、其他蔬菜、水果果汁、動物油、干果類、堅果類等15項食物方面總體分布不同,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行相關性分析得文化程度與攝入內臟、水產品、鮮奶、奶制品、豆制品、大米、雜糧、薯類、綠葉蔬菜、其他蔬菜、水果果汁、干果類、堅果類等13類食物存在負相關(P
表2 不同文化程度與飲食行為分布相關性分析
3 討論
該調查結果表明:果園街道不同文化程度產褥期婦女在“坐月子”期間還存在許多飲食上的不良習慣,如大多婦女在整個產褥期幾乎只攝入小米、面條、雞蛋等食品,而富含維生素和各種礦物質的水果蔬菜、肉類等很少或根本不攝入,食物中缺乏纖維素以及腸蠕動減弱,這些不合理的飲食行為習慣可能直接或間接影響產婦的健康,很可能會導致一些肛腸疾?。ū忝?、痔瘡)和產后過度肥胖的疾病的發生,應引起足夠重視,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可能與婦女不同文化背景有關。因此,作為基層社區服務中心保健機構,為了婦女及兒童健康,應根據社區產褥期婦女的文化程度,針對婦女在產褥期飲食行為方面存在的誤區及不良習慣,抓住重點環節、薄弱環節,在產婦及其家人中開展多種形式的營養健康宣傳教育,及時糾正那些錯誤的飲食行為習慣是非常必要的[5]。
參考文獻
[1] 樂杰.婦產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82.
[2] 毛麗梅,孫秀發,劉烈剛,等.婦女產褥期飲食行為及影響因素研究[J].營養學報,2005,27(2):110.
[3] 王曉莉,鐘興蘭,康楚云,等.不同地區婦女產褥期衛生行為研究[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0,9(3):175—177.
[4] 王曉莉,王靜,歐柳菁,等. 淶水縣婦女產褥期飲食、行為研究[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0,9(1):29—30.
一、金融全球化概述
金融全球化是指金融業跨國發展,世界范圍內各國的匯率、利率、金融市場、金融機構等金融要素互相影響,金融市場按全球統一法則運行,同質的金融資產價錢趨于同等,巨額國際本錢經由過程金融中心在環球范圍內敏捷運轉,從而構成環球一體化的趨向。
金融全球化的背景是20世紀70年代初,跟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解體、1973年石油危機的發作、1972年美國通貨膨脹的飛速加快,首要發達國家進入“滯脹”時期 。資本主義為了擺脫危機,恢復經濟,極力推進經濟全球化,隨后由歐美波及發展中國家,拉美、非洲、東南亞的許多國家紛紛進行自由化改革,在這種條件下,金融全球化得以迅速發展。
金融全球化的形成原因可總結為三點:其一是科技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交通運輸變得更加快捷,通訊技術得以迅速進步,這些大大地降低了金融交易的成本,資本得以最大限度地擺脫時空的束縛在全球范圍內涌動;其二是70年代初;其二是70年代初,固定匯率軌制的解體,金融市場的開放,新興市場的異軍突起,新自由主義的海潮,信貸自由的進步;其三是各??金融機構自身發展的迫切要求,金融自由化和西方發達國家的利益推動。但是貨幣資本循序漸進地實現對投資部門標的目的和節奏的管制,這個過程從中國擴張到國際范圍,各個國家間資源的流動使每個國家內部社會階層和社會階級對財產發生轉移和變化從而對債券和股票市場的控制力發生一系列的變動,這個才是金融全球化的根本動因。
金融全球化的特點主要有如下三點:投資的全球化,金融市場的全球化以及金融機構及其資產收益的全球化。
二、金融全球化下城市商業銀行面臨的挑戰
金融全球化導致一場城市商業銀行與中國大型商業銀行和國際金融潮流的角逐競相展開;中國的商業銀行應做金融全球化的弄潮兒,而不是在角逐中喪失競爭地位,淹沒在洪流中;就目前中國的城市商業銀行發展狀況,在全球金融化中仍存在一些問題,接下來我便對這些問題做一些詳細闡述。
(一)中國大多數城市商業銀行新的戰略定位不夠清晰
中國城市商業銀行在之前為城市商業銀行的時候吸收了部分當地自然人入股,其主要是投資給當地事業單位,財政,企業,是在以往基于服務于地方、服務于市民、服務于中小企業而出現的。在初期確實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而快速擴張,但在近幾年,由于世界經濟復蘇乏力,上升動力不足,內部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協調區域化發展,中國經濟增速逐步放緩以跟隨世界整體經濟發展步伐。中國城市商業銀行與地方關系密切,因此迫切的需要制定新的發展戰略,提高盈利能力。中國城市商業銀行,受政府干預較大,其發展歷程中的幾次戰略定位,變遷也是受政府主導的,這種變遷是強制的。因此中國城市商業銀行沒有建立起合理、有效的戰略定位。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城市商業銀行跟國外銀行和中國工、農、中建四大行比較而言,沒有差異化優勢,沒有清晰的戰略定位,沒有較大的競爭力。
(二)金融全球化增大了中國城市商業銀行的經營風險
中國城市商業銀行是由20世紀80城市信用社發展而來,2001年增資擴股,提高了風險抵抗力,而中國加入WTO后,中國銀行面臨著國外銀行巨大的沖擊,尤其是中國城市商業銀行。中國城市商業銀行成立時間較國際銀行時間較短,實力距中、農、工建四大行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還沒有進入穩定大型銀行階段。而中國城市商業銀行一直受國家政策照顧,自身競爭力較國際銀行不高,抗風險能力差。跟著經濟下行、產能過剩、部門行業不景氣和市場利率化歷程加速致使利差收窄的情形呈現,城商行的信貸風險、不良貸款不竭上升,面對的資產質量壓力不竭加大。金融全球化又使得中國城市商業銀行和國際銀行一起競爭,國際金融市場競爭激烈,中國城市商業銀行將面對更大的經營風險。金融全球化沖擊著傳統商業銀行的布局;金融全球化的金融要素重新配置使得中國商業銀行的管理重心偏移,經營風險加大。
(三)中國商業銀行的品牌知名度不高
開放、平等、協作是目前各商業銀行的主要經營理念,而中國城市商業銀行依然處于追求地域,追求速度的陳舊理念,對新的創新理念,人力資本,知識產權,技術能力提高帶來銀行品牌價值的提升認知不足。隨著金融全球化,西方商業銀行的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理念和中國商業銀行經營理念有很大區別,并且西方商業銀行注重潛在客戶的開發;在金融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國的傳統經營理念和文化還未和西方商業銀行帶來新的理念文化相適應,傳統經營理念遭到挑戰,陳舊的經營理念將很難適應經濟全球化。中國城市商業銀行只在當地有一定影響力知名度,而在金融全球化的浪潮下,相比其他聞名中外的銀行更加沒有品牌優勢。
三、商業銀行發展對策
(一)全面思考相對優勢,深化戰略定位
近年來,深化戰略定位應該成為中國城市商業銀行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經過翻閱資料獲悉,在2014年一部分銀行分析研究它們自身優勢特點和周圍環境之后,找到了更適合它們自己發展的道路。比如鄭州銀行將自己定位成一個專注于商貿物流的銀行、精益求精的社區銀行和為中小企業解決融資問題的專家,而嘉興銀行又在現代化的今天,決定將科技融入金融,泰隆銀行將電商作為主攻標的目的、摩拳擦掌“立等貸”,哈爾濱銀行開始提供對俄金融服務,威海市商業銀行開通的對韓特色服務,蘇州銀行建立三農業務部、推出三農產品等等。上述銀行只占全國城市商業銀行的一小部分,或許借鑒它們的戰略能夠幫助其它各地城商行正確的定位自己,抓住自己的發展機遇。
(二)加??金融監管、提高風控能力
伴隨著金融全球化,世界經濟呈現出風險性和投機性;加劇了全球金融動蕩,尤其在加大開放程度后中國要根據國際慣例和中國的實際情況進一步改善市場環境統一監管標準。中國城市商業銀行面對的金融風險壓力加大。因此“十三五”計劃發起中已對金融監管指出了明白的鼎新標的目的和要求;另一方面角度來講,中國商業銀行務必加強金融監管也是因為嚴峻的內外部情勢。應對金融監管只有強化內控建設,提高中國城市商業銀行本身抗御風險的實力。其次,城市商業銀行應該在經濟下行的今天控制住不良貸款率,如在保證效率的前提下在事前嚴格審核及時給出結果,中途隨機關注資產變化情況,貸款到期前及時提醒、確認情況,配合國家相關單位增加違約失信懲罰措施。
筆者通過對CNKI進行檢索,發現關于飲食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論文數量相對較少,一共14篇,這說明關于飲食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問題還沒有得到國內學者的充分重視。根據筆者統計CNKI搜索結果,近幾年國內關于飲食文化旅游資源的研究集中在幾個方面,《基于旅游需求的飲食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張磊,2010),以淮安為例,認為淮安飲食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要以終端市場的需求為核心,運用主題化、個性化、多樣化、生態化開發策略;《論飲食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張建忠,2009),從飲食文化的審美構成要素入手,分析了中國飲食文化旅游資源開發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中國飲食文化的旅游資源開發的方向與途徑;《試析飲食文化旅游資源開發》(楊麗,2001),認為中華飲食文化源遠流長,把飲食文化與旅游活動相結合,無疑會形成旅游業的又一個開發熱潮,要適應市場變化,把握旅游餐飲消費的潮流和趨勢,注重旅游者的物質享受和精神享受,深層次挖掘飲食文化資源,開發多種特色飲食文化旅游,提高旅游地的綜合吸引力,促進餐飲業和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淺議飲食文化旅游資源開發》(樊玲、洪鋒,2007),認為飲食文化與旅游業有著密切的聯系,開發利用飲食文化這一獨特的旅游資源,可加快中國旅游業的發展和促進飲食文化的進一步繁榮,要充分利用飲食活動所占有的空間和時間,大力開展旅游活動,以實現飲食業與旅游業的雙贏;《寧波傳統飲食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思考》(胡一旻,2009),認為飲食文化資源與旅游業發展關系密切,分析了寧波傳統飲食文化資源的特點和現狀,論述了寧波傳統飲食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必要性,并對如何開發寧波傳統飲食文化旅游資源進行了初步探討;《挖掘民族飲食文化,豐富云南旅游資源》(黃繼元,2005),認為云南民族菜肴是中國飲食優秀文化遺產之一,應該繼承和發揚,并且它在云南建設民族文化大省和培育旅游支柱產業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提出了挖掘云南民族飲食文化的思路;《四川佛教飲食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毛震,2007),認為佛教飲食文化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獨特的佛教旅游資源,四川地區佛教旅游資源豐富,開發佛教飲食文化可與發展佛教旅游相互促進。
飲食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尚未得到國內學者的重視,研究居于表面化,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論,本文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從營銷學的角度,探討泰安飲食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
二、研究意義及泰安飲食資源狀況
(一)研究意義
作為一種傳統民俗文化現象,飲食文化是一種重要的旅游資源,它能夠滿足旅游者的多種需要,促進旅游地的經濟發展,在旅游產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地方特色飲食可以滿足旅游者口腹之欲、滿足旅游者求新、求異和好奇的心理、滿足旅游者的文化需要、作為旅游購物品。[1]旅游六要素:食、住、行、游、購、娛,飲食作為旅游六要素之一,在旅游活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滿足旅游者需求的同時,可以拉動當地經濟的發展,解決當地居民的就業問題,拉動當地農業、餐飲業、制造業的發展。
泰山雄偉壯麗,成為中國精神的象征,泰山文化底蘊豐厚,泰山飲食文化同樣博大精深,加大對泰山飲食文化的開發力度,有利于更深刻地挖掘泰山文化內涵,使游客在輕松愉悅的氛圍內感受泰山的浩瀚與深邃。
(二)泰安飲食資源狀況
泰安地處我國古代齊魯大地的腹地,其飲食文化屬我國四大菜系的魯菜系。中國歷代都有對泰山的封典祭祀,由此而形成的泰山祭祀性的飲食文化一脈傳承,至今仍綿延不斷。泰安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其位于華北大平原的東部、山東省的中部,北依濟南,南接孔子故里曲阜,因此泰安的飲食文化深受濟南菜和孔府菜的影響。泰安屬泰山所在地,泰安的飲食文化有著明顯的泰山文化的痕跡,泰山是一座神山、圣山,包羅萬象,以其博大的胸懷接納著人世滄桑,佛、道、儒相安于泰山,泰安的飲食文化必然有佛、道、儒文化不同程度的滲入,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蘊構成了洋洋大觀的泰安飲食文化———內容豐富、底蘊深厚、各種文化兼蓄并存。泰安依托于泰山,泰山的物產是泰安特色菜的主要用料來源,泰山的儒、道、佛文化又從素食方面對泰安菜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外延,使得泰安菜呈現出多樣而質樸的特點。以泰山物產和泰山儒、佛、道文化為基本內涵的泰安飲食文化主要表現為泰山豆腐宴、泰山藥膳宴、泰山野菜宴、泰山赤鱗魚等。
不同文化的聚攏,促成了泰安豐富多樣的特色飲食,主要有泰安煎餅、野菜宴、東阿阿膠、泰山女兒茶、泰山板栗、泰山靈芝等。
三、泰山飲食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存在的問題
(一)專門經營具有地方特色餐飲的酒店不多,地方餐飲質量較低
國內外游客來到泰山,除了感受泰山的雄偉壯麗、探尋歷代帝王在泰山上留下的足跡、體驗泰安的民族風情外,同時對依托于泰山文化底蘊下的泰安的飲食充滿了期待,對此,并沒有引起泰安政府和旅游行業的重視,“正宗四川風味”、“沙縣小吃”、“佛跳墻”、“韓國休閑餐廳”、“哈爾濱餐廳”、“客家水煮魚”、“東北餐館”等餐廳在泰城林立,而“魯菜館”僅有“泰山一家人”一家連鎖餐廳,對于以“泰安名吃”命名的正規餐廳卻幾乎沒有,泰安回民聚居區最為著名的早餐———糝,只在路邊的小攤位有,卻沒有環境優雅、制作工序精良的正規飯店,沒有打造屬于泰安的字號,同樣泰安煎餅、泰山赤鱗魚、泰山豆腐宴都沒有形成自己的字號,沒有專門的飲食文化管理部門,這種現象時間長了,易使本地獨有的工藝和技術慢慢退化,寶貴的本地飲食文化旅游資源逐漸消失;有一些經營者單純追求利潤,在工藝和選料以及加工上偷工減料,使游客花了錢卻品嘗不到正宗的泰安美食,從而對泰安飲食大失所望,嚴重影響了泰安飲食文化的口碑。
(二)宣傳力度不夠,營銷體系不完善
“山東煎餅”、“東阿阿膠”聞名中外,泰安因依托于泰山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擁有“泰山豆腐宴”、“泰山藥膳宴”、“泰山煎餅”、“泰山板栗”、“泰山三美”、“泰山野菜宴”等獨一無二的飲食資源,游泰山、品泰安美食成為游客游玩的主要目的,但如此優越的先天條件卻并沒有得到政府和業內人士的重視,對泰安飲食文化的宣傳力度不夠,沒有進行整合營銷。人們談到北京,就能想到“全聚德烤鴨”等老字號;來到重慶,說起火鍋,就能想到“德莊”、“小天鵝”等火鍋名店;提起揚州的早茶文化,那肯定離不開“富春茶社”,提起泰安,卻沒有一家代表泰安當地特色飲食文化的餐飲名店,所以,必須加大泰安飲食的宣傳力度,將泰安飲食文化作為一個品牌來包裝,完善營銷體系,實現泰安餐飲文化與旅游業協調發展,拉動當地經濟的發展。[2]
(三)文化內涵挖掘不到位,參與性不強
目前泰安餐飲文化在旅游活動中的開發主要以品嘗美味佳肴為主,開發者忽視了菜肴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如今,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游客已不滿足于吃飽、吃好,而是追求吃得有品位,所以挖掘飲食背后的文化是適應市場需求所必須的。泰山作為國人心目中的神山、圣山,受到歷代帝王、文人墨客的頂禮膜拜,其深厚的文化底蘊為泰安的飲食文化的開發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另外,對于游客來說,能夠親身體驗菜肴的制作會得到更大的滿足,這方面應該引起泰安飲食企業的重視。
四、泰安飲食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幾點思考
基于上述基礎,筆者對泰安飲食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思路總結為以下幾點:
(一)推進區域旅游合作,實現泰安飲食文化資源的合理利用
將曲阜三孔(孔府、孔廟、孔林)、泰山、濟南飲食資源進行整合營銷,充分利用“山水圣人線”的優勢,推出“品孔府宴、嘗泰山煎餅、飲泰山女兒茶、感受濟南菜”的飲食線路。
(二)推出飲食文化旅游專項產品
1.泰山農家樂體驗游
“農家樂”是一種依托農業的“寄生”產業。因此,“農家樂”不是毀農造景,而是以農為景;不是拋棄農業原有的生產價值,簡單追求生態、社會和文化價值,而是在農業原有的生產價值基礎上,增加生態、社會和文化價值。
泰山北麓“農家樂”已頗具規模,“住農家屋、吃農家飯、干農家活、享農家樂”的農業觀光休閑游正在成為都市人群休閑消費的時尚,泰山野菜、泰山炒雞、泰山山珍正是發展泰山農家樂體驗游的優良先決條件。泰安要充分利用泰山優美的自然環境和泰山北麓清幽的農戶庭院,以農戶的菜園、花園、果圃、魚塘,配合上泰山悠久的文化氛圍和民風民俗,如泰山封禪文化、東岳廟會等,要讓游客動手采摘菜園、果園的菜品、果品,這些成為游客的用餐原料;要為游客準備野雞蛋、板栗、核桃等“農”味十足的土特產供游客選購帶回家。
2.泰山豆腐宴專線游
泰山有三美“白菜、豆腐、水”,泰山豆腐被譽為“泰山神豆腐”,豆腐宴大概始于古代帝王來泰山封禪祭祀時,“食素齋,整潔身心”。經過歷代廚師的挖掘整理,泰山豆腐宴已成為魯菜中的一朵奇葩。宴會時有多達150多道豆腐菜可供選擇。以豆腐為主料烹制的名菜有:一品豆腐、八仙瑤池聚會、佛手豆腐、人參豆腐、芙蓉豆腐、荷花豆腐等,色香味形,美侖美奐。泰安開發豆腐宴旅游專線,讓游客在品泰山豆腐宴嘗泰山美食的同時,遐想帝王封禪泰山時的情形。
3.在現有泰山觀光游中添加飲食文化元素
泰山文化底蘊深厚,飲食同樣具有深厚的文化元素,在對泰山進行旅游開發時,在泰山觀光游中添加飲食文化元素,使游客在感受泰山雄偉的自然風光的同時,體味泰山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內涵,得到心靈的凈化與靈魂的升華,泰山野菜宴、豆腐宴食用歷史悠久,始于古代帝王來泰山封山祭祀時“食素齋,整潔身心”。如“在體驗泰山封禪文化的同時,感受豆腐宴、野菜宴”,則一定能給泰山旅游增添更多的樂趣。
4.大力開發飲食類購物品
泰山當地特產豐富,有泰山煎餅、泰山女兒茶、泰山板栗、泰山靈芝等等,充分利用這些資源,開發各種品質優良、品種多樣的飲食類購物品,可以考慮自建直營店、零售店并且通過與旅游購物店合作,銷售獨具特色的泰山飲食類購物品,作為游客返家攜帶當地特產或旅游觀光式購買,通過游客的無意識營銷,對泰山飲食類購物品進行推廣,同時實現宣傳泰山文化的雙贏效果。
5.興建泰安美食文化街
政府應發揮其宏觀調控能力,建立泰安飲食文化一條街,美食街的整個設計要結合泰山封禪文化、民俗文化,如泰山石敢當信仰、泰山山神崇拜、東岳廟會等,使游客置身于泰山浩如煙海的文化氛圍中品嘗泰安美食,讓游客對泰山美食在口感和內涵上都被吸引,同時結合泰山東岳廟會,借助泰山東岳廟會的影響力,策劃泰安美食節,借此平臺宣傳泰安美食。
6.宗教飲食文化體驗游
泰山佛、道、儒三教合一,普照寺、靈巖寺成為泰山佛教的神髓所在,開發佛教素食文化體驗游,使游客體驗泰山佛教的空靈和浩瀚;碧霞祠、岱廟為道教神靈碧霞元君、東岳大帝的神府,給了無數善男信女以寄托,定期舉辦道教飲食養生論壇,在提高現代人養生意識的同時,宣傳泰安飲食文化及宗教文化。
7.加大泰安飲食文化的宣傳力度
利用各種美食節、洽談會、旅游大篷車、建立旅游飲食推廣網站等平臺,宣傳泰山飲食文化,通過旅游包機、旅游專列等活動加大旅游促銷力度;在對外的媒體宣傳片中加入對泰安飲食及文化的宣傳。
隨著網絡影響力的日漸增強,旅游網絡推介已經成為一種新型旅游宣傳方式,網絡營銷旋風正席卷整個旅游市場,為旅游行業帶來了新的營銷商機,正在成為主流旅游營銷平臺?,F在游客普遍通過互聯網來獲得各種旅游信息,他們獲得的泰安飲食信息多是從旅行社網站、各種自助游網站等得到,此外還有一些官方網站如山東新聞網等,但這些是遠遠不夠的,要建立一個網上泰安飲食旅游超市,所有的泰安飲食旅游資源都在里面展示,為游客提供各式選擇,為游客提供一站式的服務。還要針對不同客源地的喜好和個性化需求,設計不同風格、不同內容的泰安飲食旅游推廣網站。
一、中華民族飲食文化情結
(一)飲食文化情結的定義。旅游飲食情結就是基于人們對異地飲食文化的認識及好奇,而產生的趨向他鄉,品嘗異地美味佳肴和欣賞異地飲食文化并借此滿足或實現自己心境平衡的持續性愿望和情緒。
(二)旅游者飲食文化情結的具體表現
1.品嘗異地風味飲食的欲望。中國人對待旅游飲食,不把它僅僅看作是果腹的手段,而重在品嘗和欣賞,而且很多旅游者同時也是美食家,品嘗異國他鄉的美食是旅游中的一大享受。由于地理環境,物產氣候等方面的差異,加上民族傳統烹飪技藝的不同,產生了飲食上的地區差異性。正是這些飲食上的地區差異性,才產生了飲食方面的旅游吸引力。
2.了解異地特色烹飪技藝的欲望。旅游者在品嘗和欣賞了美味佳肴的同時,為了增長自己的烹飪技藝,更好的介紹目的地的美味佳肴,他們常常對菜肴的制作流程很感興趣,經常向服務員和烹調師詢問一些菜肴的制作方法和工藝流程,得到滿意的答復后,他們會感到特別愉悅。
3.感受異地奇特的就餐環境、進食方式的欲望。不同的地區都有自己獨特的飲食文化,包括吃什么,如何吃,和在哪里吃等多個方面。對于旅游者,這也是旅游飲食情結之所在。旅游活動本身就是一項高檔次的審美活動,好奇心是人們求知的理解的基本的精神需要,這種需要會驅使人們去探索周圍的一切,并具有強大的推動力量。
4.探求異地佳肴背景文化的欲望。旅游者在品嘗美味佳肴的同時,如果能了解到滲透與于飲食中的人文歷史典故,不但他高了旅游品位,而且讓其感受到從未有過的心理滿足。
二、中華民族飲食文化的特點
(一)地方風味各異。 由于各地氣候、物產、風俗習慣的差異,自古以來中華飲食就形成了許多各自不同的系。
(二)講究美感,藝術性強。我國飲食講究色澤美,香味美,滋味美,造型美,注重食物的色、香、味、形的協調一致,而且還非常重視飲食器具的美,色、香、味、形、器是我國飲食文化不可分割餓5個方面,美食和美器的統一是我國飲食文化的優良傳統。
(三)飲食體現文化,文化融于飲食。中國人賦予飲食的強烈文化意義,單從平平淡淡的菜名就可略見一斑。例如,游龍戲珠,陽春白雪,金玉圍翠,玉手摘桃,五花八門,應有盡有,充滿了詩情畫意,有時就是一種立體的詩配畫,讓人在進食的同時浮想聯翩,精神愉悅。
三、開發飲食文化旅游資源應遵循的幾個原則
盡管目前飲食文化旅游的發展不很理想,但長遠看,中國飲食文化旅游市場是一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大市場,蘊藏著巨大的市場潛力。充分利用旅游活動所占有的空間和時間,大力開展旅游活動,無疑會拉開一道別有情趣的風景線。
(一)注重產品文化內涵。文化是當今社會人們的一大追求,是旅游產品開發的靈魂,目前,飲食文化旅游產品基本上以品嘗佳肴為主,開發者往往忽視對中國幾千年深厚的飲食文化傳統的發揚,旅游者所看到的往往只是菜肴表面的色、香、味、形。因此,飲食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應注重文化內涵,要特別注意把握產品的文化特色,在“文化”上做文章。
(二)突出當地特色。為迎合復雜多變的口味需要,各地紛紛引進外地菜肴,仿制其他地區的口味,以此來吸引更多的游客,增加經濟收入。由于家家仿照,就難以把握原汁原味,從而使各大菜系紛紛串味,失去了原來的風味特色,失去了中國飲食文化獨特的魅力。因此,飲食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一定要立足于當地,保持本土化,突出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