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農旅融合的意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我覺得全省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與省旅游局合作開展“龍江自由行”(暫定名)旅游卡業務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冰雪夏都”旅游卡發行的成功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冰城夏都”旅游卡是哈爾濱銀行與哈爾濱市旅游局聯手推出的針對有旅游需求的客戶群體發行的一款具有差異化和個性化的個人金融產品,是全省首張金融旅游卡?!氨窍亩肌甭糜慰ǖ陌l行對哈爾濱銀行既產生了豐厚的經濟效益,又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實乃一舉多得之舉。
二、全省農村合作金融機構遍及城鄉,發行涵蓋全省的特色卡對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快速發展中間業務具有重要作用
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很重要的一個優勢是點多面廣,業務覆蓋全省縣鄉。但長期以來農合機構的各項收入中中間業務收入微乎其微,營業收入中以利息收入為主一直是農村信用社的一個主要特點,而經營先進的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銀行的中間業務收入已經達到了一個較高的比例,對于我們來說,千方百計提高中間業務收入始終是必須要面對和解決的重要課題之一。如果以發行涵蓋全省的特色旅游卡為契機,進一步推進我省農村合作金融機構鶴卡業務的多樣化和功能多樣化,對于全省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快速增加中間業務收入,實現更好更快發展將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當前,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的鶴卡 “鶴翔神州,卡通天下”的理念漸入人心,“一卡多賬戶、一卡多功能”、跨行交易暫不收費等特色使鶴卡聲譽鵲起。當前,我們還正在加大ATM機布設力度,為持卡人提供自助服務渠道,開通24小時自助服務銀行;積極發展特約商戶、布設POS機,打造信用社貸款—貸戶“鶴卡”—特約商戶“鶴卡”—信用社存款的良性資金流動環境;廣泛動員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利用鶴卡工資,代繳水、電、氣等費用,帶動存款業務的增長和中間業務的發展,這些都預示著我們的鶴卡前景越來越好,越來越為廣大城鄉居民所接受和認可,這些也使我們的銀行卡業務快速發展起來。但是,盡管鶴卡發展較快,但從廣義上說,鶴卡的相關附屬功能還有待于進一步開發,建議結合我省農村信用社點多面廣、人熟地熟等優勢,積極開展多品種的特色卡服務。一方面可以拓寬鶴卡的功能和服務水平;另一方面可以使農村信用社點多面廣的優勢得到更加充分的發揮??梢韵葟摹褒埥杂尚小甭糜慰ㄩ_始,積極協調有關主管部門,研發出一系列特色卡,讓我們的特色卡為“展翅翱翔的仙鶴”再裝上一雙“翅膀”。
三、相關建議
關鍵詞:農業旅游;市場;策略
農業旅游是產業旅游的一種新的發展業態,是把農業與旅游業結合在一起,利用農業景觀和農村空間吸引游客前來觀賞、游覽、品嘗、休閑、體驗、購物的一種新型農業經營形態,也稱觀光農業、旅游農業、鄉村旅游等。我國的農業旅游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
如果從大農業和大旅游結合的角度來看,還有更廣闊的領域和更多的創新方式。一是林業旅游的發展,使傳統的采伐林業向觀賞林業轉化,有些地方更進一步達到了觀賞林業與采摘林業的結合。二是休閑漁業。較普遍的方式是郊縣魚塘垂釣,沿海的一些海上養殖業也成為觀光點,更講究一點的則發展到出海捕撈,漁民在這一過程中變成了教練員和服務員。三是房地產開發中滲透進農業文化,如一套別墅帶一畝大棚或園地,又如在市場發育的過程中形成的“教授村”、“畫家村”等專業村,既成為鄉村發展的特色,也成為特色的旅游點。
我國已經處于工業化中期,政府主導、農民主體的“以工促農、以城帶鄉”戰略的實施已是時代命題,而旅游與現代農業融合發展是推進實施中國農村現代化的重要途徑。
我國農業旅游資源極其豐富,各地應因地制宜地發展農業旅游。這種農旅結合、攜手發展,以旅促農、強農興旅的發展新形式,是新形勢下農業和旅游經濟結構調整、產業發展的需要,是我們落實科學發展觀、調整農業結構、提升農業產業層次、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必然選擇。發展農業旅游的對策有:
研究政策,予以扶持。我國有條件的地方政府尤其是區(縣)鄉(鎮)兩級政府應該把發展農業旅游作為改善農村產業結構、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改變農村面貌的大事來抓,統籌規劃指導,給以政策及資金扶持,為本地農業旅游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氛圍。發展農業旅游是建設新農村的一條有效路徑,農業旅游點和投身農業旅游開發建設的相關企業,應該享有那些為推進新農村建設而出臺的相關扶持政策。諸如:參與農業旅游區(點)開發、投資額達到一定數量的企業,應該作為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或扶貧龍頭企業看待,享受國家制訂的相關扶持政策;貧困鄉村在規劃指導下搞的農業旅游開發項目,應該納入申領扶貧開發資金或貸款的范疇;農業旅游點的道路連接線建設,應納入交通部門的鄉村道路建設規劃之中,并優先解決;農業旅游點的水體面源污染及環境治理工程,應納入農業部開展的“鄉村清潔工程”之中,優先得到支持;農業旅游規模較大的農村的污水處理工程,應納入市縣的公益項目建設計劃予以解決。如所在市縣在財力上確有困難,省區市相關部門應支持解決。
建立資金投入機制,完善配套設施。我國農業旅游發展要逐步實行政府、農民、社會相結合的多元化投資模式,不斷加大市場開發力度,解決農業旅游發展的資金瓶頸問題。首先政府要廣開資金投入門路,把農業旅游的資金投入計劃納入到旅游業和農業發展的計劃中。同時,我們還應加大市場化運作力度,積極培育市場,改善投資環境,吸納更多的社會資本投入農業旅游項目開發,擴大社會資本在總資本中的比重。對于旅游配套設施的建設,需要各個部門的充分合作,要綜合考慮一個區域內景點的分布情況等因素,盡可能提高設施的檔次和使用率。
貫徹“以農為本”的思想?!耙赞r為本”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十分重視土地資源保護,鼓勵通過科學合理開發荒山、荒坡等來發展農業旅游,千萬不能把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建立在犧牲耕地的基礎上?!耙赞r為本”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十分重視土地資源保護,鼓勵通過科學合理開發荒山、荒坡等來發展農業旅游,千萬不能把發展農業旅游建立在犧牲耕地的基礎上。“以農為本”還應特別重視現有設施栽培、生態養殖、立體種養、種養加一體化、有機農業等高效生態農業模式的功能拓展,使之成為農業旅游區的重要功能區。
提升旅游產品檔次。農業旅游要充分表現和突出本地區農村自然景觀和農業產業特色,但也不能停留在“春天看花,秋天收果”的傳統低層次產品上,一定要提高農業旅游產品的層次;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使游客每到一處都有新的意境、新的感受、新的享受。一要提高農業旅游的可參與性,參與性強是農業旅游的一大特點,讓游客下地干農活,上樹摘蔬果,下海捕魚蝦,上馬牧牛羊;二要提高農業旅游的科技含量,在保持“農味”特色的基礎上,加大科技在農業旅游項目上的應用;三要豐富農業旅游產品的內容,盡可能多地綜合糧、果、蔬、畜、漁、草、花等農業資源要素,以豐富的產品組合吸引游客,延長其停留時間,提高其消費水平。
提高管理水平和人員素質。農村旅游管理水平相對比較落后,缺乏高水平專業管理人才和高素質的從業人員,管理比較粗放、渙散,接待水平較低,這樣繼續下去勢必會嚴重影響農業旅游的發展。各地要重視建設一支高水平、高素質的管理隊伍與從業隊伍,可采取集中培訓和“走出去”學習外地先進經驗相結合等多種辦法和方式,不斷增強從業人員素質,提高管理水平,并注意精心培育當地最佳窗口形象,以榜樣的力量帶動全面的提高。另外,高校要密切跟蹤市場需求的變化,及時調整學科和課程的設置,培養農業旅游所急需的人才。
注重生態消費和生態保護。我們應該將生態理念時時處處貫徹在農業觀光旅游的開發過程中。首先,開發時要杜絕對生態環境和景觀的破壞,無論是主體設計,還是配套的服務設施建設,都要避免對自然環境和人文景觀造成破壞。其次,要突出特色、因地制宜,農業旅游實際上是由農業的發展延伸而來的,因此其具有強烈的地域性和季節性。發展農業旅游必須根據各地區的農業資源、農業生產條件和季節特點,突出農業生產發展的區域特色。這樣才能展示當地獨特的生態景觀,而不是矯揉造作的模仿。應當在原有農業景觀與當地特有農耕文化的基礎上適當進行人為開發,為游客提供便利的條件,增加旅趣。
參考文獻:
關鍵詞:休閑農業;特色小鎮;規劃策略
0引言
特色小鎮建設是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必然要求,江蘇作為“魚米之鄉”和沿海發達省份,休閑農業特色小鎮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已經引起關注。高卓、王?。?018)[1]分析了農業特色小鎮文化建設;王瑋、黃春曉(2018)[2]研究了江蘇農業特色小鎮的現狀和發展路徑;蔡宇超、唐依依(2018)[3]研究了江蘇農業特色小鎮的產業發展。本文擬從江蘇休閑農業特色小鎮建設的意義出發,分析江蘇休閑農業特色小鎮發展目前存在的問題,最后從規劃視角提出優化江蘇休閑農業特色小鎮的策略。
1江蘇休閑農業特色小鎮建設的意義
促進休閑農業特色小鎮的建設發展,對于農業現代化,提高農民收入,傳承優秀農耕文明具有重要意義。
1.1促進鄉村振興,縮小城鄉差距
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中,城鄉差別是重點。鄉村振興和特色小鎮建設是解決主要矛盾的重要抓手。作為城鄉差距最小省份,通過特色小鎮建設,改善農村民生,優化城鄉布局,促進農業現代化,實現城鄉服務均等化,可以最終實現城鄉一體化。
1.2促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產業升級
農業現代化是徹底走出傳統農業社會,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必由之路。農業現代化有多種發展路徑,休閑農業是一種重要路徑,有利于實現江蘇的農業現代化,也有利于江蘇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建立,促進農業產業體系的優化升級。
1.3有利于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城鄉消費升級
農業休閑小鎮擴大了農業和旅游業發展空間。一方面,厭倦城市生活的人們向往鄉村田園風光,希望去鄉村、小鎮、田園去旅游和體驗生活,去升級消費層次;另一方面,地處鄉村和小鎮的人們希望通過休閑農業發展來實現現代化和收入提高,當地居民提高收入后也可以更好地消費和生活。
1.4有利于江蘇優秀文化的傳承創新
江蘇“魚米之鄉”特色鮮明,耕讀文化傳統深厚,歷史上就是最富庶之地,也是南北文化交匯區域,農業文明源遠流長,人文景觀遍地皆是,風格迥異的吳韻漢風概括了江蘇的文化特征,“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作為亞歐大陸橋東橋頭堡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優秀文化傳統需要進一步傳承創新,休閑農業小鎮可以有效地擔負起這個重大歷史責任。
2江蘇休閑農業特色小鎮建設面臨的問題
江蘇是中國唯一同時擁有大江大河大海大湖省份,省內基本都是平原,河網密布,農業休閑特色小鎮的發展條件較好,但是仍然面臨一系列的問題。
2.1工業化和城市化使鄉村環境面臨污染破壞風險
作為長三角、長江經濟帶和沿江城市群主要組成部分,江蘇省是工業最發達省份。拓展的城市、鄉鎮企業、工業園區等不斷侵蝕鄉村資源,在沿江和蘇南地區尤為明顯,太湖、淮河等環境治理壓力大,農村面源污染形勢嚴峻,水、土壤、空氣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影響了休閑農業發展。
2.2城鄉差距使鄉村公共服務設施不足
休閑農業小鎮需要現代公共服務設施配套與支撐,作為鄉村建設較好省份。城鄉差距和鄉村公共服務設施的不足,影響了鄉村地區的現代化,也影響了休閑農業的發展。
2.3文明建設不足,優良傳統文化傳承不夠
作為文明繁盛之地,有“天下才子出三江”之說,江蘇為三江之首,耕讀傳統深厚,南北交匯的地理區位和通江達海的開放胸懷,使江蘇文明發展一直走在全國前列。鄉村地區相對較為封閉,蘇北農村尤甚。鄉村封建思想影響和市場經濟沖擊,使優良傳統文化沒有得到較好傳承,封建迷信、賭博、拜金等現象屢見不鮮,影響了現代農業休閑特色小鎮發展。
2.4休閑農業特色沒有凸顯
魚米之鄉的農業資源豐富,具有發展休閑農業的先天優勢。由于地域分割和過于強調農業某一方面優勢,導致各地農業產業單一現象突出,蘇南、蘇北、沿海、沿江、沿湖、沿河及內陸各有優勢產業,但是沒有農事體驗、休閑觀光、養生度假、民歌民謠、節慶活動、手工藝品、特色農產、餐飲住宿、文化展示等綜合考慮,影響了農業休閑功能發揮。
2.5水鄉田園風光遭到侵蝕
由于鄉鎮企業發展和城市化推進,圍湖造田、填河造田等情形時有發生,使水鄉面貌發生很大變化,片面追求經濟效益,不注重生態保護,很多地方農作物種植品種較為單一,河湖圍網養殖較多,化肥農藥農膜使用過度,水鄉田園風光遭到了一定破壞。
2.6現代服務支撐體系不足
現代特色小鎮離不開現代服務體系支撐,很多特色小鎮都是在傳統小鎮基礎上建設,傳統小鎮處于城鄉之間,缺少像大城市那樣現代服務支撐體系,醫療衛生、休閑養老、購物娛樂、交通出行、教育培訓、政府服務、餐飲住宿等較為缺乏,影響了休閑農業小鎮建設。
3江蘇休閑農業特色小鎮規劃策略
由于江蘇休閑農業特色小鎮在規劃建設中面臨這樣和那樣的一些問題,建議在休閑農業特色小鎮的規劃發展中,選用如下一些規劃策略。
3.1立足魚米資源,打造水鄉特色
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先行區和傳統稻作發達區,水域面積比例較大,淡水資源豐富,坐擁長江、淮河、大運河、太湖、洪澤湖等河流和湖泊,東臨大海,可以大做水文章,突出水鄉特色。像稻作、荷藕、芡實、螃蟹、魚蝦、海水養殖捕撈等資源豐富,陽澄湖大閘蟹、盱眙龍蝦、金湖荷藕、長江三鮮、太湖三白名聞天下,在規劃中,充分發揮水鄉觀光、農事體驗、特色美食、休閑宜居、健康養老、會議會展等休閑農業產業。
3.2發掘文化資源,傳承吳韻漢風
作為南北文化交匯之地,兼具南北方特點,沿江及蘇南是吳文化發源地,吳語軟儂,淮北又是楚漢風云之地,漢風濃郁,蘇中兩者兼具,形成中國特有的文化遺存和文明特色。文化資源豐富,歷史文化名城和勝跡眾多,歷史遺跡和血脈中的文明,都值得充分發掘。
3.3注重城鄉結合,發展生態優勢
特色小鎮是城也是鄉,是城鄉的橋梁,與城市相比生態優勢明顯,與農村相比,現代設施豐富。要注重城鄉結合,發揮生態優勢,打造生態宜居之地,成為市民綠色家園和城市化新的發展空間,成為鄉村振興重要抓手,使生態特色貫穿在休閑農業特色小鎮建設的始終。
3.4保護人文資源,實現古今融合
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最多的省份,人文薈萃,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徐州、揚州位列九州,南京是六朝古都,蘇州地區為吳文化的中心,在眾多人文資源和古城古鎮中,可以追憶歷史,在高鐵高樓旁又可以感受現代,在規劃休閑農業小鎮中,保護好古跡,又體現現代文明氣息,實現古今融合。
3.5結合功能分區,培育農旅混合城鎮
隨著淮河生態經濟帶上升為國家戰略,全省各功能區逐漸明晰,相互有一定差異,發展路徑也不同。蘇南走在現代化前列,蘇中蘇北追趕越來越快。長江城市帶、沿海經濟帶、長江城市群、江淮生態功能區特征明顯,規劃建設農旅混合休閑農業特色小鎮。
3.6結合國家戰略,發展宜居鄉村
由于“一帶一路”戰略、長江經濟帶、淮河生態經濟帶、沿海發展戰略等各不相同,又同時疊加在江蘇,要充分依托國家發展戰略促進自身發展,在規劃建設時,在國家各種發展戰略疊加中找準自身定位,為國家發展戰略添磚加瓦,規劃宜居宜業現代休閑農業特色小鎮[4]。
今年,文大叔早早就對苗年開始期待,還和鄰居們討論到底會有多少游客來到寨子一起吃長桌宴。他家的民宿從春天路邊野花盛開,一直忙到國慶稻米收割,過去幾十年從來沒有這么多人來到過龍塘。
穿過山中薄霧進村,吃過龍塘魚醬的人,都說“龍塘不錯”。
龍塘是融創中國深度參與鄉村振興的案例之一。2018年融創中國聯合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進駐幫扶,2019年全村脫貧成效檢查通過,2020年幫扶成果移交,2021年融創宣布繼續支持龍塘鄉村振興工作。曾經被千米海拔深山“封印”,大部分青壯年流失到廣東、福建、浙江、北京打工,老幼留守、村落衰敗、年關冷清的百年老寨,復活了。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鄉村振興是在脫貧攻堅的基礎上再向前一步,為2035年我國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推動“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鄉村圖景實現。
融創中國之前積極參與了13省21村的幫扶工作,2021年又深度參與鄉村振興,并從龍塘的鄉村振興實踐中總結經驗,在重慶中益鄉、延安萬莊等大量幫扶項目開展中進行補充迭代,歸納了基于企業責任和自身資源的融創鄉村振興模式:通過文旅切入,實現“四推動、五振興”,切實助力鄉村在產業、組織、文化、人才、生態維度上全面振興。
1
以文旅帶動一產、二產,打牢產業基礎,推動鄉村產業結構優化
農村窮,是因為產業弱。據統計,2020年我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為2.56,在世界范圍內處于偏高水平,意味著我國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較大。城鄉產業差距是導致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大部分農戶為了保障生活水平,不得不外出打工。人才外流,又進一步削弱了鄉村的產業基礎,尤其是在偏僻地區。
建立合理的產業體系,成為改變鄉村現狀,實現鄉村振興的主要抓手之一。融創在龍塘村的幫扶過程中發現,此前因為交通閉塞,龍塘保留了良好的自然資源,且有完整的苗寨村落風貌和苗族的人文環境,具備做文旅鄉村的基礎。
而融創自身在文旅產業方面有技術優勢和運營基因。因此,“文旅切入”成為龍塘鄉村振興的第一落點。融創依據龍塘自然人文資源,定制了觀光游+苗鄉生活方式深度體驗的多層次文旅產品體系。
常年在雷山縣城打工、老房閑置的村民文武家和另外一家貧困戶的房子被融創與友成基金會幫扶項目組整體翻修,改造成荷塘雅苑、糧倉樓,做成了示范民宿。并因此帶動了村里15戶村民相繼自發改造了自家老房子,開起民宿和商店。
融創又聯合知名設計師孟凡浩建造了“龍塘山房”這一高端民宿IP,和村民家的民宿形成產品錯落搭配。大體量民宿形成配套,龍塘的村容、道路、居住設施也得到規劃、修整和升級,龍塘也具備了接待游客的前提條件。
改造好“硬件”,經過企業自身資源和平臺導流,大量游客涌進龍塘和村民們一起過上苗年、魚凍節。預計2021年全年,龍塘接待游客數量將突破萬人,為龍塘帶來三百萬元左右的收入。有了客流和知名度,再加上文旅產業建立之后部分青壯年回歸,龍塘的產業被真正激活。
在此基礎上,融創聯合友成基金會又對龍塘村產業進行了調優升級。一方面,支持龍塘的農業產業優化升級、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協助龍塘打造“龍塘好物”自有農產品品牌;另一方面,通過消費扶貧方式,打通推廣渠道,帶動龍塘村合作社銷售本地魚醬酸、茶葉、玫瑰花等產品的市場化運轉,形成可持續模式。
農村是中國傳統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的“博物館”,像龍塘這樣的少數民族聚集區不僅具有數百年歷史,還保有有自己獨特的技藝和文化習俗。因此,融創在龍塘挖掘苗鄉非遺文化,通過技藝、技能培訓打造“繡娘團”和扎染、苗繡等文化特色產品,搭建文化產業,增加龍塘產業體系的立體性和體驗感。
建立產業體系是融創鄉村振興模式的抓手。通過文旅切入帶動一產、二產,龍塘形成了旅、農、文鄉村“新三產”的跨界深度融合,用產業化思維推動了龍塘產業結構優化。通過產業帶動,一方面增加了農民收入,并打造經營性收入、工資收入與財產性收入的多樣化增收體系;另一方面,調動了村民參與鄉村建設的積極性,形成安居樂業的鄉村新生活方式;此外,還通過產業化運作,增加了公益觸點,拓展了公益場景,讓更多人有機會參與到鄉村振興中。
2
建設鄉村治理體系,強化人才支撐,推動可持續運營
2018年12月,龍塘鄉村旅游專業合作社成立。之前在外打工、夏天才回村的文遠勝看到村里的新變化之后,決定留在村里,加入合作社。文遠勝的父母強烈反對,但他自己則異常堅定。
合作社組織開展了生態稻米種植和銷售試點工作,文遠勝和另外6名村民積極響應。今年他們種植的 6.9畝紅米,5.4畝香米,預計產值可達11.7萬余元。除了村里的經營性收入,種地的收入也提高了,又可以陪著家人孩子,文遠勝的生活有了富足感。
組織村民開展生態稻的種植和銷售試點,推動農業產業的生態化發展之外,融創和友成基金會幫扶項目組還以合作社為基礎,帶動成立了非遺發展小組、社區應急響應隊、導賞員小組、民宿發展管理小組等,通過一個人帶動一批人,通過一批人影響一村人。
非遺工坊成立的時候,在外打工的潘曉芬也和丈夫回到了龍塘。她很快成為非遺工坊第一批參加培訓的“繡娘團”成員。她們的蠟染、苗繡產品,現在已經成了村里的特色旅游產品。潘曉芬自己在今年也成了非遺工坊的負責人,開始培訓更多年輕女性成為“繡娘”。
沒有產業引不來“金鳳凰”、留不住“能人”是以前鄉村的痛點。現在的龍塘有了產業體系,人才能不能跟上、有沒有成長空間、愿不愿意留下來成為鄉村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在龍塘村,鄉村旅游專業合作社在融創和友成基金會的指導下成立,之后又以合作社為示范,引導村民自發組織了各類經濟、技能培訓、文娛、公益小組。幫扶項目組還展開了一系列培訓,這些培訓包括了餐廳和民宿的運營管理、蠟染和苗繡的技藝技能學習、非遺文化和非遺產品的市場推廣、生態農產品的種植技術,以及合作社等小組的管理知識和龍塘旅游產業發展的各項機制等等,逐步培養提升龍塘村民的運營和市場開拓能力,達到“授之以漁”的效果。
合作社資金互助小組也在融創與友成基金會的推動下成立。通過資金互助的方式解決村民在生產經營和生活提升方面碰到的資金問題,同時又將利息收入歸還于龍塘,用于敬老社員的生活改善。
龍塘的生產、管理方面有了組織協作體系,過去農戶自給自足、各自為戰的狀況被改變,村民之間再也不是“小散”關系。通過生產經營管理培訓、職業技能培養、資金互助,龍塘的村莊治理能力也得到提升,有能力的村民也可以在新的體系中找到位置,發揮更大作用。村民有了成就感和可持續運營能力。
在中益鄉,融創捐贈建設初心學院,聯合清華大學開展黨建引領、組織振興工作。清華大學鄉村振興重慶石柱遠程教學站、清華大學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在初心學院掛牌,面向黨政干部、企業管理者舉辦高層次教育培訓,加強管理人才隊伍建設,提高治理能力,提升企業的管理水平。
以初心學院探索“黨建引領”,不僅讓中益鄉實現了組織振興和人才振興,教學基地的模式也搭建了中益鄉和校企資源的長期聯結路徑,形成了開放性的人才培養體系。
融創認為,鄉村振興模式中,產業是實現目標的路徑,人則是一切的基礎和源點,通過人才培養激活人的因素,才能激活鄉村的內生動力,推動鄉村產業和治理體系的可持續發展,這是融創鄉村振興模式的關鍵。
3
改善人居環境,復活風俗風貌,推動人文宜居生態
鄉村和城市的主要差距體現在現代化程度上,但鄉村的生產生活方式都具有其獨特性,大量民風民俗和建筑風貌還帶有文化的傳承功能,需要被充分尊重,這是融創開展鄉村振興工作的原則性前提。
例如,龍塘是一個擁有千年歷史的傳統村落,至今保留了大量傳統建筑。全村285戶中有苗寨吊腳樓200余座,其中一百年以上的傳統建筑就有9座。村里還有大量古樹和一口古龍井,每逢新年和嫁娶,龍塘人都會去古井挑水取一個好的寓意。
位于石柱縣武陵山區大風堡原始森林深處的中益鄉,是土家文化的傳承地。融創聯合清華大學設立了非遺研培點,啟動非遺傳承人研培計劃,針對本地百姓和相關愛好者提供技術培訓,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發展。
文化是鄉村生活方式中不可缺失的精神內容和身份認同。融創認為,尊重鄉村風俗風貌,才能達成鄉村振興的真正意義,實現鄉村和城市的融合發展。
因此,融創在鄉村振興模式中,會先對鄉村的資源和文化進行摸底和系統梳理,做因地制宜的文化激活,不搞標準化設計,不建“歐洲村”,不盲目推進現代化,重點做人居改造和歷史人文特色景觀帶的打造。
在被幫扶之前,龍塘村委會主任文沖有一個心愿:改造之后的龍塘仍“保持原有的生活形態,不走過于商業化道路,而是做成一個苗家生態核心博物館。”
龍塘幫扶建設期完成并運營迄今的一年內,文沖的愿望實現了。龍塘的傳統習俗和文化被相對完整地保留下來,苗年、魚凍節、吃新節等重要節日比以前更加熱鬧,游客們來到龍塘和村民一起跳蘆笙、抓魚、斗鳥、拔河、賽苗歌、斗牛,還喝上了村民自釀的米酒。住吊腳樓、深度體驗龍塘的民俗文化已經成為最吸引游客們的旅游項目。
在重慶中益鄉,融創根據村里的生態和歷史文化,捐贈打造初心學院、畢茲卡里、中華蜜 蜂谷、伴鄉原宿四大項目,帶來了中益鄉基礎設施的巨大改善。一套綿延 6 公里的景觀谷地在“鄉村地文化渲染+旅游產業喚醒”理念中,復原了中益鄉的土家文化和鄉村文化,同時融入紅色主題游,打造旅游體驗和文化教育復合功能空間,讓它成為了被激活的中國傳統村落人文宜居新樣本。
通過鄉村振興復活傳統村落和文化,提供一個區別于城市的美好生活樣本,這是融創做鄉村振興看到的另一層重要意義。
4
做好教育幫扶,提供多樣化教育支持,推動下一代看見美好
鄉村化的生活方式和城市生活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但鄉村的教育資源和城市的差距卻顯而易見。因此,教育幫扶是融創鄉村振興模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教育扶智方面,融創將英苗培養計劃帶進大山,用教育的力量讓龍塘的未來煥發生機,嫁接自身文旅及文化資源,打造“一進+一出+全面探訪”的助學模式,更深度、長線地為龍塘等鄉村的孩子提供多樣化教育支持。
針對鄉村學校教育設施、教學器材等硬件和課程落后、信息“軟資源”鴻溝兩大方面的不足,融創一方面通過捐贈教學器材、改善學校設施,提升學校的課堂教學質量;另一方面通過募集網上名校精品課程,搭建英苗書屋,邀請部分師生代表走出大山體驗外面的世界,開拓師生視野,建立信息獲取渠道和意識;此外,融創還通過教育基金方式給具備特定條件的學校、學生提供更多維度支持。
通過教育幫扶,讓鄉村的孩子親身體會到愛心的溫暖,發現更美好的世界,對未來抱有信心和希望,這是融創做鄉村振興的一點心愿。
事實上,荊州市如桃花村般發展成熟的都市農業并不多見,與桃花村相比,很多發展中的都市農業由于前期經驗不足、選址不合理等因素在激烈的同質化競爭中不幸夭折,都市農業的發展應跟隨經濟發展的腳步做出相應的調整和改變。荊州市都市農業發展應秉承“以農為本,貼近生活,發展楚都文化”的新型都市文化理念;以“戰國”為魂魄,突出特色,發展有特色的都市農業旅游產業;以“融合”為途徑,農、旅結合,發展產業化的都市農業項目;以“環?!睘榍疤?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發展低碳化的都市農業。同時,在湖北構建世界現代衛生城市的背景下,都市農業的發展也必須體現“自然生態、城鄉一體”的概念,即實現促進農民就業增收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目標,體現促進農村發展、惠及農民生活、融通城鄉一體、服務大眾社會的核心理念。荊州市政府采取多種措施和手段推動荊州市都市農業的發展,為實現未來荊州市都市農業的轉型升級,應從以下幾個方面繼續深化改革創新:
1.1荊州市都市農業人才轉型培養升級方案
高素質人才是荊州市都市農業的升級的重要支撐,荊州市都市農業人才培養的轉型升級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開展:一是轉變觀念,積極引進人才。人才的教育與培訓需要得到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通過人才的引進和培養,提高荊州市服務行業人員的素質,從而提升荊州郊區旅游農業服務業的整體行業素質。都市農業的經營者和企業也要摒棄傳統家庭經營觀念和守舊思想,加強自身學習和參觀培訓,從根本上提升都市農業整體行業的創新意識和學習意識;
1.2荊州市都市農業市場轉型升級方案
都市農業已經成為市場經濟中不可或缺的一項產業。面對復雜的市場形勢和多元化的市場需求,荊州市都市農業市場的轉型升級主要側重于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市場的基礎性拓展。目前荊州市都市農業的市場覆蓋程度低,產業規模較小,遠未不及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都市農業的產業規模。在市場的基礎性拓展上,荊州市應該著重于營銷合作模式,推動荊州市乃至整個湖北省的都市農業市場由“區域化競爭”向“區化域合作”的轉型,從而實現市場資源共享、人才交流提升的共贏局面;二是深入和細分市場的營銷。荊州市需要深入研究湖北省都市農業產業的市場需求,根據市場的不同需求設定不同的營銷方案。針對湖北省荊州市的楚都文化、關公祠堂、三國爭霸等歷史文化類旅游產品,著重擴展湖北省周邊的消費者,針對節假日休閑、旅游團等大型散客為主設置相應的與旅游風格結合的都市農業活動,積極發展營銷合作組織,形成統一協調的市場,順應信息化和網絡化的潮流,進行網站建設和在線服務。
1.3荊州市都市農業產業化轉型升級方案
荊州市都市農業的發展應置于湖北省都市農業發展的大背景下,實現湖北省農業經濟的統籌發展,在實現湖北省農業產業的轉型升級的前提下,實現荊州市都市農業的大發展。在發展荊州市都市農業的同時,將旅游業、農業、飲食產業、交通業、房地產業、環保產業等產業融合貫通,形成共同良性發展的局面。在荊州市大力發展花園城市、黃花菜基地、鄂菜產業化基地、中部花鄉等現代農業產業化項目的同時,抓住荊州市的都市農業的發展機遇,借助其他產業發展的“東風”,使荊州市的都市農業大力發展;在發展荊州市都市農業的同時,重視產業鏈的強化發展,大力推廣創新思維,以生態都市農業為優先,合理配置其他相關資源,建立旅游———文化———娛樂完整的產業鏈,實現都市農業在產業鏈上的完善和創新;將引進旅游和農業項目作為實現手段。荊州市引進了魚米之鄉、關公祠堂、中國戰國文化博覽園、楚都文化探秘之旅等大型推廣項目,應充分利用這些項目的帶動和示范作用,整合產業內要素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