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對職業衛生的認識和建議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衛生類高職 醫德教育 人才培養
課 題:本文系江蘇省教育廳2015年度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指導項目(編號:2015SJD611):新形勢下衛生類高職生醫德教育研究與2014-2015年度江蘇省衛生職業院校文化建設課題重點項目“以醫德為核心的衛生職業院校廉潔文化建設研究”(編號:JCK201506)的成果。
衛生類高職院校醫德教育不僅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一個重要部分,更是職業道德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之一,高職院校不僅僅是要培養技術型人才,更是要培養有醫德的技術型人才,這樣才能確保衛生事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為進一步了解當前形勢下醫德教育在衛生類高職院校的現狀,近期,筆者對蘇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300名衛生類醫護學生開展了相關問卷調查。
一、調查對象與方法
調查對象,該校300名學生,其中護理專業100名,藥學專業100名,中藥專業50名,醫學檢驗專業50名。本次調查采用無記名問卷形式,發放300份調查問卷,并按時收回300份,回收率為100%。
二、調查內容及結果
1.衛生類高職學生對醫德的認識
300名衛生類高職學生,273人(91%)認為開展醫德教育很有必要,27人(9%)認為醫德教育在職業教育中可有可無。這組數據說明“重醫護技能,輕職業道德”的觀念仍在一部分學生的思想中存在。在回答“對醫德的認知程度”這一問題時,18人(僅6%)表示對醫德知識非常熟悉,而絕大多數學生表示不太熟悉,這說明了開展醫德教育的重要性,但為了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高校往往傾向于專業技能的訓練。
2.衛生類高職院校醫德教育的開展情況
255人(85%)認為學校沒有開設專門的醫德教育課程,這反映出高校對醫德教育的忽視。雖然該校沒有開設專門的醫德教育課程,但是學生在溝通中也表示,在傳統的思想道德修養課、專業實驗課、學校文體活動、輔導員班團會的其他渠道,老師都提及過醫德教育的相關內容。因此,筆者認為該校意識到了醫德教育的意義,但是它不如專業技能教育受重視,這也是由市場環境所制約。
3.傳統醫德地位受到挑戰,醫德信仰不堅定
在回答“您認為現在的醫德價值在何處”這一問題時,得到的反饋與筆者預期有較大出入。中國有著深厚的傳統醫德文化,如懸壺濟世等,但是目前衛生類高職學生對傳統醫德的信念卻不堅定。在對學生關于“對救死扶傷、敢于獻身等傳統醫德的態度”的調查中發現,有高達40%的學生認為敢于獻身可敬不可學,為工作犧牲不必要。
4.醫德行為受到衛生類高職學生認可
65%的學生在校期間曾參加過無償獻血活動。100%的學生參加過暑期社會實踐和專業見習活動。75%的學生參加過團委組織的三下鄉專業志愿服務活動。這都是醫學職業道德意識提升的表現。
5.醫德素質有待提高
在面對“如何給百姓開藥”這一問題上,高達30%的學生選擇了“作為員工,要為藥店盈利,開利潤高的藥品”,大多數學生選擇“開價廉物美的藥品”,而15%的學生表示不好說。
數據表明,該校衛生類學生醫德修養較好,在面臨實際問題中,大多數學生能堅定職業信念,有責任感,但是仍有部分學生在重要的醫德問題上具有功利主義傾向。
三、思考與建議
通過調查筆者發現,蘇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醫德教育現狀有以下特征:第一,醫德教育在內容和課程設置上相對薄弱,沒有形成系統化、體系化教學。第二,部分學生對醫德教育缺乏正確認識,學校重視技能教育,道德修養教育有待提高。第三,醫德教育的非課堂教育開展較好,獻血、導醫、實踐、下鄉、社區衛生服務等活動較多開展。
結合實際情況,筆者提出一些建議。首先,增設醫德教育相關課程,如醫學倫理,同時,為避免把思想修養課上成“思想休息課”而改進授課形式,加強理論實踐結合,把現有好的傳統與課程相融合,開設符合學生需求的醫德課程。其次,重視情感激發,開展醫德活動,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可以開展醫德知識競賽、護士授帽儀式、醫德現象小品展演等活動,同時,結合國家重大事件進行先進事跡宣講,開展衛生事業醫護生宣誓活動,以滲透醫德內容,激發醫德情感,鞏固傳統文化。
關鍵詞:蓄電池廠;健康檢查;結果報告
Report of Shenyang City in a Storage Battery Factory 227 Workers Examination Results
YANG Li
(The Ninth People's Hospital of Shenyang City,Shenyang 110024,Liaoning,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understand the battery industry workers blood lead level, the prevention of occupational lead poisoning, to ensure that the laborers health. MethodsCombining with the occupational health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 Results In a medical workers have a certain percentage of the nerves, digestive symptoms, 26 people blood lead paint, 2 people diagnosed with of management of occupational chronic lead poisoning. ConclusionFactory management to improve production technology, improve the production environment, occupational safety supervision departments should strengthen the security supervision,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of workers to prevent battery industry workers lead poisoning.
Key words:Battery factory; Health examination; Results reported
鉛是一種高毒物質,對人體神經系統、造血系統和消化系統可產生毒性作用,導致鉛中毒發生[1]。鉛主要以鉛塵或鉛煙的形式通過呼吸道及消化道進入人體產生危害,鉛中毒多由過量鉛接觸引起,職業人群是鉛中毒的高危人群,多以低劑量長時間接觸引起的慢性中毒為主。發病率以鉛冶煉和蓄電池制造行業較高[2]。近年來, 隨著科技和工業現代化的發展, 加劇了鉛污染的危害性及廣泛性,而汽車、通信、電力、交通等行業的迅猛發展, 對蓄電池的需求日益增長, 促進了蓄電池行業的發展, 但同時也產生了一系列的職業衛生問題[3]。鉛是蓄電池生產企業的重要原料,為了解蓄電池企業的鉛污染情況以及鉛對職業接觸人群健康的影響, 2013 年對沈陽市某蓄電池廠的227名在崗期間接觸鉛作業工人進行職業健康身體檢查,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健康檢查
1.1 檢查依據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 》、《職業健康監護管理辦法 》及《職業健康監護技術規范 》。
1.2檢查對象 沈陽市某蓄電池廠在崗接觸鉛作業工作者,參加本次體檢的工人對象包括包片崗位、裝配崗位、燒焊崗位的作業人員。
1.3檢查人數 參加本次職業健康檢查的人數共計227人,男 188人,女39人,年齡 22~54歲,平均 36歲 ,接害工齡1~29年(平均 12年)。
2 方法
2.1 詢問職業史及既往病史 由體檢醫師對全部接受體檢接鉛工人的職業史及既往病史進行詢問 ,并登記在職業體檢表中。詢問的重點是既往貧血史、卟啉病史、地方性周圍神經病,及消化系統和神經系統癥狀,如:頭痛、乏力、頭暈、煩躁、腹痛、失眠、記憶力減退、多夢、便秘、食欲減退、四肢麻木等癥狀。
2.2 由專業醫師對本組受檢者進行內科及神經系統的常規檢查。
2.3 實驗室檢查 參加體檢的所有工人均進行尿常規、血常規、血鉛及心電圖檢查。
3結果
227名工人的血鉛值測定結果顯示, 26例血鉛超標,其超標率達8.3%,測得血鉛平均值為(1.51±0.78)μmol/l,疑似鉛中毒5例,經職業病診斷結果顯示,2例職業性鉛中毒(慢性),見表1。
4 討論與建議
鉛及其化合物是高度危害的毒物,蓄電池制造業是鉛毒物來源之一。職業活動中的鉛主要經鉛煙及鉛塵的形式經呼吸道進入機體內,其對機體中的消化系統、神經系統、生殖系統以及血液循環系統產生不同程度的損害。血鉛濃度較穩定,與機體對鉛的吸收、排出、分布處于平衡狀態,是目前最好的鉛接觸監測指標[4],故血鉛可作為鉛的毒性效應標志物,反映機體內劑量水平,血鉛濃度越大,對人體的危害也就越大。職業性鉛中毒在我國的職業性疾病中較為常見,尤其是蓄電池行業其發病率相對較高。輕度鉛中毒幾乎沒有顯著的臨床癥狀。但已產生毒性作用。因此,預防工人鉛中毒在蓄電池的生產行業中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對職業性鉛中毒的控制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不接觸,其二是少吸收。故此,建議相關企業對生產工藝進行改進,尤其是排煙設施的防護改善,并且盡快改革生產工藝, 采用有利于職業病防治和保護勞動者健康的新技術、 新工藝,提高生產的機械化、 自動化和密閉化水平,優化生產環境,加強源頭控制,對超標嚴重的作業場所進行整改。同時,鉛的職業病危害與接觸時間有關,建議企業加強對工人的宣傳教育工作,提高工人的自我保護意識,配備有效的個人防護裝備,對工人進行教育以養成較好的衛生習慣,進入上班車間即穿戴好防護用品,工作場所內不進食,車間內嚴格執行濕式清掃制度,洗手、更換工作服后就餐等,均可有效切斷鉛毒經呼吸道、 消化道吸入的途徑。對于鉛相關崗位餓的工作人員在崗前、中及離崗時進行體檢,若有職業禁忌癥則應及時調離且妥善安置,并及時安排其入院觀察。
為此,我們建議生產蓄電池企業要努力降低生產環境中鉛煙(塵)的濃度,主要措施是加強工藝改革、控制溶鉛濃度、加強通風、使用無毒或者低毒的物質替代鉛作業。加強工藝改革是促使生產過程機械化、密閉化、自動化,減少人工操作,例如涂膏機、切邊機及鑄造機等。政府、安全監督部門應加強宣傳《職業病防治法》,同時以行政手段輔助監督企業負責人理解并學習企業衛生法律,加大企業衛生的監督力度,強化企業負責人的職業衛生防治意識,,開展經常性的職業衛生安全知識培訓,自覺建立健全職業衛生防護相關規章制度并加以貫徹落實。要充分認識到保障工人身體健康是創造經濟效益的最基礎性工作,健康的身體才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源動力。
參考文獻:
[1]呂惠中.某蓄電池廠鉛作業工人的職業健康監護情況[J].中外醫療,4:113-114.
[2]陳珠.實用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1998 :683.
1.1對象選定新疆某大學臨床醫學、臨床藥學、麻醉醫學、藥學、預防醫學、衛生事業管理共6個專業326名醫學生作為調查對象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326份,其中大學二年級82份,回收79份;大學三年級96份,回收91份;大學四年級148份,回收134份;共收回304份問卷,回收率為93.8%。
1.2內容與方法內容包括:①在校醫學生對學習衛生法律知識的態度及建議,如學習的重要性、對法律課程開展年級和開展形式的建議,存在的問題,對授課方式和教師的期望等。②醫學生學習衛生法律知識的目的及對醫療糾紛的認識。③醫學生對衛生法律知識的了解和掌握情況,包括衛生法律專業知識和相關法律法規等。
2結果
2.1醫學生對學習衛生法律知識的態度及課程開設的建議有62.5%的醫學生認為學習衛生法律知識非常重要,32.2%的醫學生認為比較重要。有60.9%的醫學生認為在一年級(30.0%)到二年級(30.9%)開設衛生法律課程較為合適。最受歡迎的開設形式為必修課(13.5%),對授課教師的期望上有62.5%的醫學生認為最受歡迎的是有醫學與法學背景的教師,見表1。
2.2醫學生學習衛生法律知識的目的及對醫療糾紛的認識有33.9%的醫學生表示學習衛生法律的主要目的為掌握醫療工作法律防范,而認為提高醫療服務水平的占32.5%。分別有30.6%、30.3%及27.6%的被調查者認為醫療體制不完善、醫生法律意識淡薄和患者法律意識淡薄為醫療糾紛頻發的主要原因2.3醫學生對衛生法律知識的了解和掌握情況被調查醫學生對衛生法律知識的了解情況不容樂觀,絕大多數醫學生對衛生法律知識和相關法律規范的認識僅處于“知道一點”和“一般了解”狀態。有關醫療器械使用、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認知情況為“不了解”的醫學生占多數,見表3。
3討論
目前,我國塵毒職業病危害依然嚴重,矽塵、苯、鉛及其化合物等高致病性化學危害因素尤其突出。因此,學習、借鑒相關先進經驗,貫徹落實《職業病防治法》對高毒、高危粉塵作業實施特殊管理的要求,制定科學、可行的特殊職業衛生管理法規,意義重大。
區別一般塵毒職業病危害,加強高毒、高危粉塵作業的特殊職業衛生管理,應嚴格落實職業病防治“預防為主”的方針,進一步明確相關主體的職業病防治責任,并借鑒國際普遍采用的風險管理方法,在強調源頭控制、前期預防和強化過程防護與管理的同時,實施基于風險的強度差異化管理。
加強危害源頭防控
由于高毒、高危粉塵較強的致病風險,遵循職業病防治 “三級預防”的要求,堅持“預防為主”尤其重要。對高毒、高危粉塵職業病危害的“防”包括多個層面,既體現于選擇有利于職業病危害防治的技術、工藝、材料和設備,還體現于用人單位工作場所及工藝設備的良好布局、工程控制,避免危害的擴散和交叉污染,以及嚴格上崗前和轉崗時的職業健康檢查,嚴禁職業禁忌人群和特殊人群從事相關作業等。
從根本上講,鼓勵和推動用人單位按照國家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要求,加強技術工藝的革新、改造,淘汰落后工藝,并加強相關技術、工藝、材料和設備在供應鏈、生產鏈過程上的風險管控,是實現高毒、高危粉塵職業病危害防控的基礎性工作,也是職業病危害防控源頭的工作。
明晰相關主體責任
《職業病防治法》中明確了安全生產、衛生計生和勞動保障三個行政部門的職業病防治職責,技術、工藝、材料和設備的管理等內容,又與國家產業政策管理等部門密切相關,從業人員勞動過程中的防護與管理也涉及多個部委和行業主管部門。因此,做好高毒、高危粉塵作業的職業病危害防治工作,有必要進一步明確相關主體的責任,并落實“一崗雙責”的責任制要求。
在用人單位管理層面,通常涉及企業主要負責人、職業衛生管理人員和車間/班組管理人員三個層次。對于具備一定規模的用人單位,具體的職業病危害防治工作完全依靠職業衛生管理人員來落實并不現實。堅持用人單位領導層面的“一崗雙責”,充分發揮一線車間/班組管理人員的主觀能動作用,關聯負責人、職業衛生管理員和車間/班組管理人員,形成有機的互動鏈條,是發達國家職業安全衛生管理的基本經驗,可資借鑒。
日本《勞動安全衛生法》要求,根據企業人數及所屬行業,確定安全衛生委員會的設立,以及安全管理員、職業衛生管理人員和產業醫生的配備。明確了企業經營者、安全衛生管理人員和班組長(現場管理指揮人員)等的各自職責權限,通過不同層級的安全衛生職責分工,明確了相關責任并形成安全衛生管理的管理鏈條。
班組長的主要安全衛生業務或責任通常包括:完善或參與完善應成為安全衛生作業標準的文件(作業程序、作業標準、技術標準等),促使班組內員工遵守;編制安全衛生《自主檢查表》,促使組員實施檢查;掌握作業環境檢測情況;完善“整理整頓標準”,使其得到嚴格執行;實施有關安全衛生的培訓和訓練;推進提高班組員工安全衛生意識的活動;推動開展員工的職業健康管理活動。
差別控制作業風險
職業病危害防治的風險管理始于20世紀80年代,是美國、英國和日本等工業發達國家與ILO(國際勞工組織)、WHO(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組織確立的當前職業安全衛生管理所遵循的基本理念。基于對有害因素職業健康風險的認識,工業發達國家強調職業性有害因素行政管理與過程控制的差別化。
行政管理的差別化主要體現在對于致病風險不同的因素或物質,采用禁止使用、許可使用、風險評估等差別化的行政管理措施。過程控制的差別化通常強調工作場所設置專門控制區域以及基于風險的管理措施與管理強度的差異性。
借鑒上述風險管理經驗,建議對以下兩點統籌考慮:
一是實施安全衛生的一體化行政許可。近年來,我國加大了簡政放權力度,實施高毒、高危粉塵作業職業病危害防治的行政許可,可立足當前安全生產、職業衛生行政管理現狀,借鑒國外職業安全衛生一體化的通常做法,統籌高毒、高危粉塵職業病危害防治相關許可與安全生產現有相關行政許可工作。
二是加強專門控制區的管理。在過程控制的差別化上,我國近年來頗多探索,在放射性危害的防控上也有設置專門管理區的概念。專門管理區域的劃分,不可避免地帶來科學設定管理界限的問題,是否確定為控制區域,其根本還在于勞動者所從事危害作業的暴露水平。控制區域的特殊性不僅體現在對空間范圍的嚴格控制(限制進入、嚴格出入程序及防護等),也體現于對人群管理的特殊性,即對進入該區域從事職業病危害作業勞動者等的管理要有不同于一般區域的要求。
具體實施上,建議將基于“行動水平”的管理理念、控制區域管理理念,同具體的職業病危害防治管理措施有機結合,強調基于風險的差異化管理措施和強度,突出重點、提升用人單位職業病危害防治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另外,職業病危害的有效防控,涉及工作場所管理、作業管理和勞動者職業健康管理等核心內容。工作場所是勞動者從事高危粉塵、高毒作業的具體活動地點,有效控制工作場所的高危粉塵、高毒職業病危害,建議基于前述風險管理的理念,突出重點、區別一般,實施隔離、控制和區別于普通管理的差別化管控。
具體來講,應按照《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要求的布局原則,遵循高危害與一般危害分開、隔離設置等基本要求,對特殊危害實施專門的區域控制,以避免高危粉塵、高毒職業病危害的擴散與交叉污染。
對于相應的職業病危害作業,宜強調“以人為本”,強化對從事相應作業的勞動者及其勞動過程中的防護與管理,對從業人員的職業健康條件、職業病防護知識與能力等提出針對性要求,并通過建立健全包含相應防護內容的操作規程和加強執行情況的監督,來促進高危粉塵、高毒作業勞動者自覺有效地加強自我防護。
提高員工防護意識
管理效果達成的關鍵在于相關責任主體的決策和執行能力,前提是支撐其良好分析、判斷能力的認知水平。影響用人單位職業病危害防治成效的關鍵之一,是能否有效提升相關人員的職業病危害防治能力,包括主要負責人、職業衛生管理人員、車間/班組管理人員及勞動者。
建議開展差別化的職業病危害防治知識與技能教育培訓,對存在高毒、高危粉塵作業的用人單位,區別存在一般塵毒職業病危害作業的用人單位,強化關鍵崗位人員教育培訓和考核管理,確保相關人員具備良好的職業病危害防護知識和能力。
定期清潔工作場所
高毒、高危粉塵對健康危害較大,在清潔或清除不到位的情況下,工作場所的殘留物會帶來嚴重的二次污染,甚至會在有限空間作業等特殊作業情形下引發事故。
因此,加強整理、整頓和定期清潔,不僅是用人單位及時排查和消除事故隱患的需要,也是高毒、高危粉塵職業病危害防控的需要。對于部分高毒、高危粉塵,如石棉,本身具有致癌性且在環境中較難降解,在清潔過程中除加強清潔作業人員職業病危害防護外,還應注意嚴格遵守環境保護對“三廢(廢氣、廢水、廢渣)”清潔和處理的要求。
關鍵詞:衛生職業教育 英語教學 改革 建議
一、引言
衛生職業教育是國家宏觀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不斷加強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等領域與國外的交流與合作,醫護人員出國學習的機會增多,這對醫護人員的英語水平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不僅如此,國際醫護市場出現了嚴重的“用人荒”現象,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因人口老齡化及醫療機構革新,對國外醫護人員的需求量持續增加,美國預計到2020年注冊醫護的短缺量將達到50萬人;再加上外資醫院不斷涌入中國醫療市場,其急需精通英語的醫學專業人才來拓展中國的業務。因此,具有高水平英語的醫學專業人才越來越受到國內外醫院的青睞,英語水平等級是就業單位考慮的重要因素。然而,目前衛生職業教育英語教學方式和教學理念相對落后,對于學生提高英語水平沒有實質性的幫助,且與衛生職業教育是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就業教育宗旨不符。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大力推進英語教學改革,為學生搭建具有醫學專業特色的英語課程,探尋一種專業與英語相結合的新模式來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大化成為必然要求。
二、衛生職業教育英語教學現狀及其產生原因
近年來衛生職業教育發展迅猛,但從人才培養角度分析,衛生職業教育英語教學的發展還相對滯后,在教學理念和觀念上存在錯位和偏差,對英語教學的基本特征認識不足,英語教學效果無法滿足衛生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要求和社會需求,英語教學水平和質量還有待提高。通過調查研究,并結合教學工作實際,總結出英語教學現狀產生的原因:首先,英語教學模式單一,教學內容陳舊,英語教學評價機制沒有新穎性,缺乏課堂互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其次,由于國家招生政策的調整,衛生職業教育招生規模過度擴大,生源質量顯著下降,絕大多數學生的英語基礎較差,英語學習方法落后,缺乏學習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對英語學習不感興趣。再加上學生的入學動機不同,學習目的不明確,大多數只是為了就業,什么專業熱門就學習什么,對英語課程的學習存在誤區,抱著無所謂的態度,英語學習的積極性不高。然后,英語課程體系設置不合理,教材編寫不恰當,專業教學與英語教學脫節,英語教學特色不明顯,課程銜接不緊密。最后,教師沒有發揮良好的指導作用,且師資力量嚴重匱乏,教師多為英語專業出身,不具備醫護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其教學模式、教學思想、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等不能適應衛生職業教育英語教學的特點,導致了英語教學的脫軌。
三、衛生職業教育英語教學改革建議
基于上述現狀,結合自身教學經驗,為改善英語教學質量和提高英語水平,提出了如下幾點建議。
1.改革教學模式,創新英語教學評價機制
目前,衛生職業教育英語教學大多采用“填鴨式”“滿堂灌”這種單一枯燥的教學模式,講述、板書和放錄音的教學手段永恒不變,照本宣科,只講授教學大綱所要求的語法和知識點,忽視了英語實際運用的重要性,沒有形成師生交流互動的過程。這種呆板的英語教學模式限制了學生的思維,阻礙了英語教學的發展。因此,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創新出一套為學生量身定做的教學模式顯得十分必要。采用分層教學法,將英語基礎不同的學生分成若干層次,給每個層次的學生設定不同的學習任務、學習目標和評定標準;然后根據目標檢測法對某一階段應取得的學習成績進行檢驗和反饋,使教學活動具有針對性和可檢驗性。在課堂上可采用情景教學法、角色扮演法、游戲教學法等模擬生活場景進行口語訓練,學以致用,可以比較明顯地改善課堂教學效果,讓學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共同提高駕馭英語的能力,提高英語交際水平。
教學評價機制是獲取和分析學生水平和教學有效性的一種方法,對于保證教學質量、提高學術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沒有評價機制,整個教學模式將會成為只有執行沒有反饋的開環過程,不利于學習氛圍的培養和學習積極性的提高。長期以來,我們習慣把英語學習成績的終結性評價(如階段考、期末考)作為判斷英語教學水平高低的標準。這種以分數為基準的終結性評價機制忽視了其為學生服務的功能,影響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動力,阻礙著衛生職業教育英語教學改革的深化。然而,形成性評價是伴隨學習過程持續進行的評價,既是一種評價手段,也是一種學習方式,還是教學活動的完整記錄。它強調評價與教學的有機結合,強調學生的參與,強調對學習過程的評價,毋庸置疑更加符合英語教學的實際需求和發展狀況。因此,我們要摒棄英語教學終結性評價機制,逐漸從終結性評價向兼顧終結性評價并最終實現形成性評價過渡,逐漸從老師對學生的單向評價向多元化評價過渡,逐漸從關注考試結果向關注學生進步發展過渡。
2.培養英語學習興趣,激發學習積極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是,大多數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目的不明確、自信心不足、自學能力差、感覺英語學習的用處不大,致使衛生職業教育英語教學效果差,教學質量受到很大的影響。如何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是改善衛生職業教育英語教學現狀的關鍵,是提高學生英語水平的重要措施。首先,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氣氛,這可以讓學生們消除英語的抵觸情緒,使自己達到一個最佳的學習狀態。上課發言不管對錯,都應該得到肯定。經常受到表揚的學生,其學習興趣會逐漸形成并鞏固;相反,經常受到批評的學生,其學習興趣會日益衰減。其次,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調動積極性。多媒體設備為英語教學提供了各種教學情境和真實的交際場面,通過生動的對話、真實的畫面、優美的語言來加強視覺、感覺和聽覺的感知度,使教學內容新穎而引人入勝,把學生吸引到教學實踐中,增強學生的記憶效果,極大限度的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最后,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課外活動是英語學習的第二課堂,是運用英語交流的難得機會,要敢出錯,不要浪費每一次開口說英語的機會。有條件的話,老師可以組織課外英語活動小組來開展英文電影學習、演唱英文歌曲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互相學習、相互督促、共同進步,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增添英語學習的樂趣。
3.調整英語課程體系,重視教材編寫
英語教材是實施英語教學的基礎,是學生獲得英語知識、提高英語水平的重要工具。好的英語教材感知豐富,觀念清晰,使學生獲得的知識更加系統化、規范化。面對衛生職業教育生源英語水平參差不齊,基礎薄弱的現狀,原有的英語課程體系和教材完全不能適應衛生職業教育的特點。學生普遍反映語法不理解、課本看不懂,教學內容銜接不恰當,偏難偏深;教師覺得教學困難,無法達到英語大綱的要求,難以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調整英語課程體系,
重視教材編寫是衛生職業教育英語教學的核心任務。構建與學生實際英語能力相符合的教學模式,以社會應用需求為目標的英語課程體系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首先,要糾正英語課為專業課讓步這種片面的、錯誤的衛生職業教育觀。職業教育并不能狹隘地定義為專業教育,衛生職業教育不是崗前培訓或崗位培訓。學校不斷縮減英語課程的課時,給學生以英語課不重要的強烈信號。衛生職業教育英語課程設置的目的是使學生鞏固擴大基礎知識,注重培養學生運用英語日常交流的能力,為學生步入社會和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因此,要端正衛生職業教育英語課程的學習價值觀,提高英語水平,進一步為綜合職業能力奠定基礎。
其次,面對不同基礎、不同社會需求、不同發展方向的學生,不能將英語課程體系的目標簡單劃一。傳統的課程結構已不能適應衛生職業教育英語教學發展的需要,必須增加其多樣性和選擇性,把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和有助于學生謀生就業作為調整的目標。新的英語課程體系要以醫療衛生行業的要求和標準為參考,結合各崗位的社會需求,對結構進行適當的優化,要體現醫療衛生行業的新知識、新方法、新理念、新設備和發展的最新成果;新的英語課程體系要重視專業選題與職業技能培訓的適用性,注重聽、說、讀、寫能力的全面提高,增強單元主題和教學內容的整體性。
最后,整合英語教材編寫團隊。目前,學校自主編寫衛生職業教育英語教材的數量寥寥無幾,即使是有,其編寫團隊大多以本校英語教師為主,編寫的內容與學生實際、職場要求不是很密切。我們鼓勵、支持學校自編教材,同時吸納專業教師、學生、行業專家及具有臨床一線經驗的醫護人員參與,才有可能根據學生水平、求職需求和教育目標進行針對性、實踐性強的英語教材編制,且編寫的教材要體現內容新、綜合性和實用性強、編排方式活、突出技能訓練等特點。
4.發揮教師引導作用,優化師資隊伍
當前,衛生職業教育教師資格審核制度缺少對教師專業能力、素質和相關工作經歷的要求,專業教師的繼續教育和培訓制度尚未完善,不能滿足專業教師提高自身素質的要求。為保證衛生職業教育英語教學的質量,必須對現有教師隊伍進行優化。積極將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引進衛生職業教育英語教學,培養具有一定醫護理論知識和臨床經驗,且具有較高英語水平的“雙師型”師資隊伍。通過ESP“1+1”模式,即一位英語老師和一位專業老師,解決學校“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問題,并借鑒TAFE教育(技術與繼續教育)培訓模式來提高“雙師型”教師的素質、教學思想、教學模式,不斷優化師資隊伍。
參考文獻:
[1]安續寧,張會君.借鑒美國護理教育體系改革我國護理教育[J].護理學雜志,2005,20(17):66-68.
[2]任暉.我國衛生職業教育發展現狀及對策[J].衛生職業教育,2010,28(23):6-8.
[3]曹雪梅.在中職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實踐探索[J].職業教育,2011,10(1):112.
[4]宋利民,楊敬芳,丁娟.涉外護理專業英語有效教學實驗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2,28(8):37-38.
[5]鐘桂香.新課標下中職衛校英語學習評價的探討[J].衛生職業教育,2008,26(14):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