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經營活動的定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首先需要準確的理解營銷的含義。
美國的Philip Kotler曾經在他的《市場營銷管理》一書中給營銷下過一個定義,基本都被各國所接受。該書有中文版,但我覺得還是把英文列出來,更能原汁原味的理解營銷。
The following definition of marketing was found in Philip Kotlers:Marketing Management, 7th edition, USA, 1991 :
Marketing is a social and managerial process by which individuals and groups obtain what they need and want through creating, offering and exchanging products of value with others.
據此,我可以對營銷做如下理解:
1、營銷是一個社會化和管理的活動過程。
2、該過程的目的是滿足個人和團體的need和want。(需求need、欲望want和需要demand的定義可參考Kotler的《市場營銷管理》)
3、而實現該目的,是要通過為他人生產、提供或交換有價值(value)的產品。
4、在這里,產品的概念包括有形的和無形的。而營銷的適用范圍也包括贏利機構和非贏利組織。
網絡營銷來自英語:Internet Marketing,Web Marketing,E-Marketing等。馮英健先生在他的《網絡營銷基礎與實踐》一書中是這些論述的:
??為了理解網絡營銷的全貌,有必要為網絡營銷下一個比較合理的定義:“網絡營銷是企業整體營銷戰略的一個組成部分,是為實現企業總體經營目標所進行的,以互聯網為基本手段營造網上經營環境的各種活動?!?/p>
??據此定義,網絡營銷的核心思想就是“營造網上經營環境”。所謂網上經營環境,是指企業內部和外部與開展網上經營活動相關的環境,包括網站本身、顧客、網絡服務商、合作伙伴、供應商、銷售商、相關行業的網絡環境等,網絡營銷的開展就是與這些環境建立關系的過程,這些關系處理好了,網絡營銷也就卓有成效了。
對此定義簡單做個分析,可以得出:
1、網絡營銷也是各種活動。
2、這些活動的目的是為實現企業總體經營目標。
3、而實現這個目標,是要通過“以互聯網為基本手段營造網上經營環境”。當然,要實現這個目標還要做很多工作,網絡營銷只“是企業整體營銷戰略的一個組成部分”。
兩者定義做下對比,問題就發現了:
首先,根據馮的“網絡營銷的核心思想就是‘營造網上經營環境’”一說,可以推論“營銷就是企業營造經營環境”。但在營銷學科出現以前,一樣也有企業,企業一樣也需要營造經營環境。而營銷概念的提出,是要企業應以消費者為中心,通過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的方式來經營企業并實現企業的目標??梢姡瑺I銷是一種企業經營的新哲學、新理念,但并不等同于經營本身。那些不能站在消費者和消費者需求的角度,比如站在自己的角度來經營的企業行為,就不能算是市場營銷。
其次,馮認為網絡營銷是為了實現企業總體經營目標。而企業的總體經營目標又是什么?如何才算是實現?非贏利組織是不是無法進行網絡營銷?
再次,關于“網上經營環境”,馮認為是“是指企業內部和外部與開展網上經營活動相關的環境”。如何界定企業的內部與外部?而什么算是“網上經營活動”?“環境”又如何定義?
企業在這種經營環境中,如果以持續經營為目標,那么以銷售量和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壟斷性經營活動就不可能存在。對企業持續發展(Going Concern)最重要的是建立并長期維持與各利害關系者(Stakeholders & Interest Groups)間的良好關系。為了達到這一目的, 必須在經營活動中最大限度地反映利害關系者的意向和希望。市場理念、廣告活動或公共關系活動在成為近代企業經營必不可少條件的過程中,逐漸與經營管理中的要求相一致。 這種狀況從傳播角度來看,它意味著企業經營活動使利害關系者認識和理解企業存在價值和活動領域中的許多內容和方面。
人們一般對未知的對象或內容往往會產生戒心,力求回避對這種對象或內容的支持和采用。從企業經營角度來看,就是基本避免購買和消費未知企業提供的產品或服務。為了突破這種屏障,企業就必須積極開展包括廣告在內的各種傳播活動。
如果把確保利害關系者對企業活動情況的認識和理解作為經營的必要條件的話,那么力求提高包括廣告在內的企業傳播活動的效率將成為企業必需的經營活動。
可見,傳播活動是構筑企業經營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的前提條件,并且已從使利害關系者加深對企業的認識和理解發展成為培養他們對企業經營狀況的信賴感。這是因為物質日益豐富的社會和社會成員的個性化導致了"個客(Private Customer)"的出現,以此為基礎,消費者對企業各種建議的選擇標準也越來越嚴格。對企業提供的豐富商品和多種服務已很熟悉的消費者可以以多樣、自由的方式選擇和采用企業各種建議。而保證利害關系者獲得最大限度的"滿足"或促使它們"接納"企業建議的重要因素,就是信賴感。
利害關系者對企業的信賴感大體上可分為對企業存在的信賴感和對包括商品、服務等市場活動要素以及每個具體經營活動的信賴感。前者意味著接觸企業名稱后產生的一種對整個企業的茫然的信賴感,及對企業本身及企業經營活動的信賴感,接著就會產生消費者購買該企業商品、投資者求購股票或債券、就業者的應聘等行為。這種狀況不管在整個企業的活動,還是作為具體的一種活動,利用作為市場要素之一的企業名稱,確保利害關系者信賴感,這才是共同的目標。對于一個企業,獲得利害關系者的信賴感和確立信賴關系,將是一筆巨大的"無形資產"。
由于得到與企業經營成敗密切相關的利害關系者的理解及信賴十分重要,因此企業必須向利害關系者提供豐富且真實的信息。如果所提供的企業經營信息不足,容易引起胡亂猜測及想象,招來對該企業經營不利的結果,并會擴大與實際情況不符的惡性謠傳。這也意味著作為企業經營前提條件的傳播沒有正常開展。在企業競爭愈演愈烈的情況下,企業只有得到利害關系者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才能追趕并超越競爭對手。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傳播量的擴大、質的提高、密度的增強等都成為管理者亟待解決的問題。
特別是在企業經營不景氣時,傳播活動作為擺脫困境的核心經營手段,應更加重視擴大發送的信息量。這時的企業傳播的特點是整合各要素以擴展其關系領域:即降低事件(Event)或展覽等需支付大量費用的活動的比率,減少費用投入的絕對量,宣傳或促銷(Sales Promotion)、人員銷售(Personal Selling) 等傳播活動也無須擴大規模,主要以增強傳播密度的方式加大整體傳播量并提高效率。
由此可見,對以廣告為主的企業傳播及其管理的要求已日益嚴格,把各自分散開展的企業傳播活動戰略性地聯結起來已成為迫切的需求,這就構成了在可能的限度內進行整合的具體傳播戰略──IMC戰略的基礎。
在市場傳播領域優惠附單(Coupon)廣告或店內推銷(Instore-Merchandising)戰略的興盛、在廣告戰略中商品廣告及企業廣告的結合開展、促銷和宣傳的共同推進等企業傳播活動的日漸增多,都說明了整合化傳播增加的趨勢。這種傳播整合化不是局限于廣告或市場傳播等個別活動領域,而是已擴大到企業對內對外開展的所有傳播活動中,這是最近企業傳播的顯著特征。
整合傳播不僅包括廣告和促銷,而且還包括面向企業外部以企業廣告、公共關系、企業宣傳活動等為主要內容的對外企業傳播(External Corporate Communication or Extracorporate Communication)與面向企業組織內部以提高組織成員士氣、歸屬意識為目的的對內企業傳播(Internal Corporate Communication or Intracorporate Communication),它反映出企業經營的整體水平,即企業面向內、外部開展的所有形態的傳播的整體化,也可稱為整合營銷傳播(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 IMC)。
關于IMC的諸觀點
整合營銷傳播這一觀點,在80年代中期開始提出。許多學者預感到具有戰略意義的"傳播協同效果(Communication Synergy)"時代的到來,并從各自的觀點出發提出了傳播協同效果的定義。企業各傳播手段的協同效果發展為IMC這一概念,但還沒有確切的定義。研究者們當時都普遍認為根據研究角度、使用立場的不同,IMC定義也應不同。1996年美西北大學贊助的第3屆IMC年會上提出的關于IMC定義涉及五個方面,簡述如下:
·IMC是一個對現有顧客和潛在顧客發展和實施各種形式的說服性溝通計劃的長期過程;
·顧客決定溝通方式;
·所有與顧客的接觸點必須具有引人注目的溝通影響力;
·技術使與顧客的相互作用越來越成為可能;
·需要測試營銷溝通結果的新辦法。
1989年后,全美廣告業協會(AAAA)促進了IMC的研究、發展,他們的定義如下:
"IMC是一個營銷傳播計劃概念,它注重以下綜合計劃的增加值,即通過評價廣告、直接郵寄、人員推銷和公共關系等傳播手段的戰略作用,以提供明確、一致和最有效的傳播影響力。"
很多學者引用他們的見解。但是作為這一定義的實例,AAAA列舉了屬于市場組合之一的促銷組合(Promotion Mix)中的例子,因而有可能被認為是著重于促銷的狹義的IMC定義。實際上其定義包含著概括性意義,概括起來如下:
·使用了多種多樣的傳播手段(條件A);
·是對這些手段的整合(條件B),只有同時滿足條件A和條件B,才能形成IMC;
·是對多種傳播手段的戰略作用進行比較分析的戰略決策(Strategic Decision Making);
·是營銷傳播計劃(Marketing Communication Planning)概念。
然而這定義容易被理解成是從傳播者角度觀察接受者的單向式傳播。定義不僅應對廣告主和廣告公司有價值,而且對消費者也應有價值。IMC理論的發源地──美國西北大學的研究組把IMC定義成:
"IMC把品牌等與企業的所有接觸點作為信息傳達渠道,以直接影響消費者的購買行為為目標,是從消費者出發,運用所有手段進行有力的傳播的過程"。
而且,這一研究組的先驅者舒爾茨(Don E·Schultz)教授對此作了如下補充說明:
"IMC不是以一種表情、一種聲音,而是以更多的要素構成的概念。IMC是以潛在顧客和現在顧客為對象、開發并實行說服性傳播的多種形態的過程。IMC的目的是直接影響聽眾的傳播形態,IMC考慮消費者與企業接觸的所有要素(如品牌)。IMC甚至使用以往不被看作是傳播形態、但消費者認為是傳播形態的要素。概括地講,IMC是為開發出反映經過一定時間可測定的、有效果的、有效率的、相互作用的傳播程序而設計的"。
事實上,這些概念還不充分,不能說哪個更為確切。以上概念都是根據整合傳播的中心的不同,其IMC定義也不同。根據研究者、實踐者的觀察角度的不同,IMC形態也不同。
整合營銷不僅以消費者,而且還把從業人員、投資者、社區、大眾媒體、政府、同行業者等作為利害關系對象,不是對這些對象進行一次性整合,而是分階段一步步地進行。目前,不僅美國、日本、歐洲等先進國家的市場,而且發展中國家的一部分商品也逐漸趨向飽和及均衡狀態。對于企業,以產品力(Product Power)為基礎的產品差別化變得很困難;開發創造性的新技術或新產品也變得很難,即使開發出新產品,由于技術的發達,仿制品會很快上市,產品的先占效果也很難實現;至于價格戰略,降價固然很重要,但這也很難與低價的無商標產品(No Brand Product)競爭,何況通過合理的流通渠道節約費用,從而降低單價的方法也有其界限。綜合上述觀點,通過IMC戰略所追求的戰略傳播的整合創造價值才是企業創造以后競爭優勢(Competitive Advantage)的唯一方法。以方法論而言,獲得競爭優勢的最主要核心就是集中管理企業傳播要素,能夠創造對應于企業利害關系者所提出的充分必要條件。
[表1]表示了從廣告主、廣告公司、媒體機構、學術研究等不同角度出發的IMC理論研究。
[表1] IMC理論的諸觀點
**從廣告主的角度看IMC
以廣告,推銷,公共關系等多種手段傳播一貫的信息,整合傳播戰略,
以便提高品牌和產品形象;
**從媒體機構上看IMC
大型的媒體公司在80年代并吞了別的媒體機構成為龐大的多媒體機構。
所以不是個別的媒體實施運動,而是以多種媒體組成一個系統,給廣告
主提供更好的服務;
**從廣告公司的角度看IMC
不僅是廣告,而且靈活運用必要的推銷,公共關系,包裝等諸多傳播方法,
【關鍵詞】渝北區 跨國經營 問題 困難
一、跨國經營的內涵
目前,學界對跨國經營的定義還存在一定爭議。本文認為潘思諭學者對跨國經營的定義較為妥當,其給跨國經營下的定義為:主要是指跨越國界從事生產經營管理活動。根據是否涉及海外管理權和控制權,跨國經營活動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享有國外管理權和控制權的活動,包括對外直接投資、國際服務性經營和工業合作;另一類是不享有國外管理權和控制權的活動;包括進出口、金融機構貸款、技術授權、合同安排、國際租賃以及國際咨詢等。
為進一步明確跨國經營的含義,有必要把跨國經營與跨國公司這兩個經常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區別。有人經常把跨國經營理解為跨國公司特有的經濟行為,似乎只有成為跨國公司,才能從事跨國經營。事實上,跨國經營與跨國公司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鐕居斜容^嚴格的定義,有一系列的特征標準??鐕臼侵浮霸趦蓚€或更多國家里控制有工廠、礦山、銷售機構或其他資產的企業”。而跨國經營則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念,主要是指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有跨越出國界的業務,包括跨國采購、跨國生產、跨國銷售與服務、跨國研發等。
二、渝北區企業跨國經營面臨的問題和困難
調查顯示,渝北區企業跨國經營面臨的問題和困難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溝通風險方面
由于社會文化的差異往往使同一個詞具有不同的內涵,如“propaganda”含有“撒謊、欺騙”等文化意義,而漢語的“宣傳”則無此義。此外,中外在對待同一種事物會有兩種不同的態度和看法,如在我國傳統習慣中,“狗”往往比喻壞人壞事,所以與“狗”有關的成語都含貶義,如“狐群狗黨、狗仗人勢、狗嘴吐不出象牙”等等。英國人則相反,他們往往把狗看成是有褒義,如lucky dog(幸運兒);a top dog(優勝者)Every dog has its day(人皆有得意之日)。因此,企業在與東道國消費者或客戶進行產品及服務等方面方面溝通時,必須充分認識和防范這種在溝通交流方面所存在的這種風險。
(二)政治風險方面
區內企業在進行跨國經營時,都或多或少面臨著東道國的政治風險,主要體現在如下兩個方面:
(1)沒收、征用和本土化。沒收是最大的政治風險,即外國公司被迫無償地將股權轉讓給政府。征用的風險雖比不上沒收,但也相當嚴重。征用要求政府對其所占有的股權作出一定的補償。風險列第三位的政治風險是本土化。本土化是指東道國通過制訂一系列的政府法令逐步將外國投資置于東道國控制之下,其最終目的就是迫使外國投資者將更多的產權與管理權交給東道國國民。為此,東道國政府常常下令:將產權部分或全部轉讓給東道國國民;將大量東道國國民提拔進入高級管理層;讓東道國國民享有更大的決定權;提高產品的東道國國產配件的含量;制定具體出口條例,要求產品必須在東道國之外的市場銷售。
(2)政治制裁。政治制裁是指某個或某幾個國家(地區)斷絕與別國(地區)的一切貿易往來,或者對特定商品實施貿易制裁。例如,2013年5月,菲律賓公務船掃射臺灣漁船致漁民死亡事件發生后,菲律賓政府最初拒不道歉,后又拖延敷衍。菲律賓的這種蠻橫做法,激起了臺灣民眾的極大憤慨,臺灣當局也相繼啟動了對菲律賓的11項包括經貿方面的制裁措施。
(三)經營層次方面
渝北區企業進行跨國經營活動的主體是中小企業,跨國經營進入方式以貿易和境外加工為主,跨國經營層次明顯偏低,而進行跨國并購或直接投資等高層次的跨國經營企業極少。貿易型公司在海外設立的子公司未主要停留在“招待所”、“接待站”的階段,非貿易投資企業多以境外加工等裝配型企業為主。
(四)經濟風險方面
經濟風險風險主要包括外匯管制和進口限制,具體如下:
(1)外匯管制。外匯管制是指政府或中央銀行為避免該國貨幣供給額的過度膨脹,或外匯準備的枯竭,對跨境貿易或資金流動所采取的任何形式的干預。1929~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時期,很多在戰后取消外匯管制的國家又重新實行外匯管制,一些實行金塊和金匯兌本位制的國家也紛紛實行外匯管制。1930年土耳其首先實行外匯管制,1932年,德國、意大利、奧地利、丹麥、阿根廷等20多個國家也相繼實行了外匯管制。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參戰國立即實行全面嚴格的外匯管制。1940年,在100個國家和地區中,只有11個國家沒有正式實行外匯管制,外匯管制范圍也比以前更為廣泛。戰后初期,西歐各國基于普遍存在的“美元荒”等原因,繼續實行外匯管制。50年代后期,西歐各國經濟有所恢復,國際收支狀況有所改善,從1958年開始,各國不同程度地恢復了貨幣自由兌換,并對國際貿易收支解除外匯管制,但對其他項目的外匯管制仍維持不變。1961年,大部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會員國表示承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第8條所規定的義務,即避免外匯限制而實行貨幣自由兌換。但時至90年代,絕大多數國家仍在不同程度上實行外匯管制,即使名義上完全取消了外匯管制的國家,仍時常對居民的非貿易收支或非居民的資本項目收支實行間接的限制。
(2)進口限制。進口限制對企業的出口影響很大。如巴西對外貿易委員會2012年7月4日宣布,對來自中國的鞋類半成品及配件征收高達182%的附加稅。這是在實施了反傾銷政策2年之后,巴西進一步加強對進口中國鞋類的限制。據調查,在巴西進一步加強對進口中國鞋類限制后,在巴西僅有的幾家溫州鞋類企業很可能會就此放棄巴西市場。
渝北區企業在跨國經營活動中除了面臨上述四個主要方面的問題之外,還面臨在跨國經營戰略、組織結構、人力資源、內部監控、政府審批和監管、融資、外匯使用及產品創新等方面的問題。
關鍵詞:零售企業;核心競爭力;指標體系
中圖分類號:F222.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7)10-0027-02
一、核心競爭力的概念
企業核心競爭力是由美國著名的戰略學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爾于1990年在《哈佛商業評論》上提出來的。他們將核心競爭力解釋為企業的“一組先進技術的和諧組合”。他們所提出來的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概念是以制造業的企業為研究對象,而零售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與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既有相同之處,也有其獨特之處。由于商業貿易企業的顯著特點是直接面對廣大消費者,其主要任務是經營而不是制造商品,由此決定了零售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的本質特點在于經營能力和服務能力。因此,可以把零售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定義為:以零售企業的經營能力和服務能力為表現形式的各種力量的集合。在這個集合里,包括零售企業的營業能力、服務能力、應變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內部管理能力、企業文化滲透力和感染力以及人力資源開發力等各種有機力量的綜合。這些力量是一個整體,只有各種力量的有效結合才形成了一個零售企業特色鮮明、令人難以模仿的核心競爭力。
二、體系的研究
本文將對中國的上市零售企業的財務資料進行分析,在這里將采用的指標體系根據零售企業的經營特征,在體系構建上綜合了前人對上市公司財務指標體系的建立意見。指標體系包括以下三部分:
1.償債能力指標體系
企業的利益相關者都有了解企業償債能力的客觀要求,尤其是對企業的債權人最為重要。企業的償債能力一般可劃分為短期償債能力和長期償債能力。但是隨著時間推移,長期債務總是要變成短期債務,最終將用現金來償還。在一般經營情況下,企業當期經營活動所獲得的現金收入,首先要滿足生產經營活動中的一些基本支出,然后才用于償付債務。因此,分析企業的償債能力,首先應看企業取得的現金在滿足了日常經營活動的基本現金支出后,是否有足夠的現金用于償還到期債務的本息。參考劉習勇的文章,確定其指標有如下三個:
1.1 現金流量流動負債比率;1.2現金流量到期債務比率;1.3現金流量負債總額比率。
在所選取的三家上市公司里,根據其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計算其數值分別為:(如表1)
(1)指標說明:
指標1.1:現金流量流動負債比率=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流動負債。該指標表示企業償還即將到期債務,償還流動負債的能力,是衡量企業短期償債能力的動態指標。一般來說,其比率越大,表明企業的短期償債能力越好,其比率越小,表示企業短期償債能力越差。
指標1.2:現金流量到期債務比率=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本年到期債務。該比率用來衡量企業到期債務可表示經營活動創造現金支付的程度。比率越大,說明企業償付到期債務的能力就越強。一般來說現金流量到期債務比應大于1。
指標1.3:現金流量負債總額比率=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負債總額。該指標反映了企業因年度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凈流量償還企業全部債務的能力,一般而言,該比率越大,說明企業償債能力越大,企業償債風險相應越小。
2.收現能力分析指標
收現能力分析指標為了掌握企業獲取的收益是否為已實現的收益,評價其收益的質量,應當把現金流量表與損益表結合起來進行分析。由于利潤計算過程多受主觀估計和人為判斷的影響,以利潤為基礎計算的指標缺乏客觀性,因而在反映企業資本維持以及未來盈利方面存在缺陷。為了彌補這樣的缺陷,設定其指標有如下三個:
2.1 現金流量凈利潤比率;2.2現金流量銷售收入比率;2.3現金流量總資產比率
通過計算得出表2:
(1)指標說明
指標2.1:現金流量凈利潤比率=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凈利潤。該指標反映企業經營活動所產生的現金凈流量與按權責確認的本期凈利潤的比較,從而對企業的收益質量進行評價。在一般情況下,比率越大,代表收益不確定性越小,企業盈利質量就越高,盈利能力越強。
指標2.2:現金流量銷售收入比率=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銷售收入。該比率表明每一單位銷售收入所能帶來的現金凈流量情況,主要用于衡量企業銷售收入的收現程度,是對傳統銷售利潤率指標的修正和補充。
指標2.3:現金流量總資產比率=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總資產。該比率反映企業每一單位資產所能獲得現金凈流量的情況,說明資產的利用效率,是對傳統資產利潤率指標的修正和補充。
3.成長能力分析指標
成長能力分析指標企業的成長能力是指企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和發展速度。企業成長能力分析重點在于分析企業再投資能力。其主要指標有如下三個:
3.1 現金流量增長率;3.2投資適當比率;3.3投資現金流量成長率
通過計算得出表3:
(1)指標說明:
指標3.1:現金流量增長率=計算期經營現金凈流量/基期現金凈流量。該指標用來反映企業經營現金凈流量的增長幅度和增長速度,表明企業未來內部資金的增長狀況。若比率大于1,說明企業經營現金流量處于增長階段,企業有良好的發展前景;若比率小于1(甚至小于0),說明企業經營現金流量萎縮,企業未來發展前景堪憂。
指標3.2:投資適當比率=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投資活動現金凈流量。該比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業內部發展能力和企業未來發展潛力的高低。比率越高,說明企業現金投資的資金主要來源于企業內部資金,對外部資金的依賴程度較低,因此具有較強的內部發展能力。
指標3.3:投資現金流量成長率=投資活動現金凈流量/(固定資產+無形資產+長期投資+其他長期投資)。該比率反映了企業經營規模的擴張趨勢和擴張速度。
三、結論
(一)在所研究的84家商業貿易上市公司中,定義其前1/4排名的公司有核心競爭力,也就是說,達到第12名的公司就已經有了核心競爭力,它們的競爭力體現在三方面,即償債能力、盈利能力及成長能力。同樣,可以把這種指標進行量化。但是有一點我們應該明確,那就是核心競爭力是一些綜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一個體系里有好多指標,這些指標的排名不同,但是排名在前12位的我們就可以說它在這一方面有競爭力。
關鍵詞:非經常性損益;確認原則;準則規定;利潤質量
中圖分類號:F234.3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09-0-01
依據目前我國相關規定,盡管非經常性損益的認定并不會對利潤表相關項目的列報產生影響,但如果界定錯誤,將影響凈投資收益率、每股收益①等盈利指標的數額,從而不利于反映企業真實的盈利能力。由此可見,明確非經常性損益的實質性內涵,正確區分非經常性損益項目顯得尤為重要。
一、國際比較:非經常性損益的界定
1.國際及美國相關會計準則
《國際會計準則第8號》中的非常項目與我國非經常損益具有相似性,其定義為“明顯區別于企業正?;顒?,因此預計不會經常發生或不定期發生的事項或交易產生的收益或費用?!比欢S著經濟環境的不斷變化,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認為“非常項目”仍屬于企業正常經營所面臨的風險,其是否在利潤表中進行披露應取決于本身的性質而不是發生的偶然性。因此,在2003年改進的第1號準則中,不再允許收入和費用以非常項目的名義進行列報,而是直接將投資處置、不動產處置等重要的非常項目單獨列報即可,從而消除了企業劃分正常損益與非常損益的武斷性。
美國會計原則委員會(APB)第30號意見書將非常項目定義為“性質異常并且具有偶發性的交易或事項”。其中,異常性指交易或事項與正常經營業務相比,在性質上具有極大反常性;偶發性指無法合理預計交易或事項在可預見的未來是否會再次發生。在判斷異常性與偶發性時,應同時考慮企業的經營環境。只有同時滿足異常性與偶發性兩個標準,才可作為非常項目列報,否則只能成為異?;蚺及l性項目。
2.我國證監會相關規定
截至目前,我國會計制度制定機構并未針對非經常損益項目做出詳細規定,關于正常損益與非常損益的區分也只是散于營業外收支、投資收益等項目之中。1991年,中國證監會首次要求上市公司披露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指標,非經常性損益項目逐漸獲得學界及公眾的關注。2001年,證監會《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規范問答第1號――非經常性損益》,對非經常性損益進行初步界定并具體列舉出15項非經常性損益項目。2008年,證監會對此前的相關規定做出進一步修改和完善,將非經常性損益定義為“與正常經營業務無直接關系,以及雖與正常經營業務相關,但由于其性質特殊和偶發性,影響報表使用人對公司經營業績和盈利能力做出正常判斷的各項交易和事項產生的損益”,并將列舉項目擴展至21項。
通過比較國際、美國會計準則中的非常項目及我國證監會公告中規定的非經常性損益不難發現,盡管從字面翻譯來看兩者具有相似性,但在界定范圍等方面仍有區別。綜合而言,我國非經常性損益項目不需同時滿足異常性和偶發性兩條標準,且需考慮對報表使用人的影響程度,因此不論從內涵還是外延來看,其包含內容都遠遠大于APB等準則中的非常項目。
二、確認原則:非經常性損益的認定
從我國證監會關于非經常性損益的定義出發,參照國際、美國等相關會計準則,可以發現非經常性損益均具有性質特殊、偶發性等概念特征。從字面意義來看,“損益”即為企業通過多元化業務活動所實現的盈利或虧損,而“非經常性”則有區別于正常活動、不經常發生之意,由此非經常性損益即為企業凈利潤中區別于核心利潤的部分。本文認為,是否將具體業務劃分為非經常性損益應重點考慮以下三個方面:
1.與正常經營業務的關聯程度
隨著企業經營業務發展的多元化,企業的正常經營業務已不僅僅局限于與生產經營活動有關的產品生產、加工、銷售活動,而是擴展至企業基于戰略或利用閑置資金目標而進行的投資、籌資等資本經營活動。證監會會計制度處處長李筱強在對公告進行解讀時也表明,企業的經營業務具有多樣性,其完整的經濟活動包括生產經營活動、投資活動、籌資活動。因此,在界定具體業務與正常經營業務的關聯程度時,不能將正常經營業務僅局限于生產經營活動。
此外,在考慮某項具體業務與正常經營業務的關聯程度時,應結合企業實際的經營環境,對于不同的經營環境,同一業務可能具有截然不同的性質。
2.相關業務的可持續性
除了與正常經營業務無直接關系的損益外,一些與正常經營業務相關的損益也可能被確認為非經常性損益,其判定主要取決于相關業務的可持續性。相關業務的可持續性具體體現為某項具體業務是否具有偶發性,如果某項業務發生頻率較低,不能在未來可預見的期間內合理預計其是否會再次發生,也無法在未來一定期間帶來持續性損益,則該項業務缺乏穩定性,帶有偶發性質,亦應確認為非經常性損益。
3.對報表使用者正常判斷的影響程度
根據會計信息質量真實性與重要性的原則,在界定事項或業務是否屬于非經常性損益時,還應考慮對報表使用者的影響。對于金額較小的非經常性損益,可以簡化為目的處理。然而,對于金額較大、性質關鍵的損益,如不能合理區分其性質,或是將其作為盈余管理、操控利潤的手段,勢必無法真實反映企業的盈利能力與利潤結構質量,影響報表使用人做出正確的投資決策,使企業的市價偏離內在價值,產生泡沫,有損廣大投資者的利益。
三、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非經常性損益項目與APB等準則中的非常項目具有相似性,即都具有特殊性及偶l性,但相比之下,我國非經常性損益在內涵及外延上所包含的內容更為廣泛。本文在對非經常性損益定義進行深入分析后,認為在確定某項具體業務是否屬于非經常性損益時,應綜合考慮與正常經營業務的關聯程度、持續性及對報表使用者的影響三個因素,同時,還應結合企業經營環境等自身特點,做出合理判定。
注釋:
①我國凈投資收益率、每股收益等盈利指標依據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利潤計算.
參考文獻:
[1]樊行健,等.非經常性損益的列報:理論、準則與分析[J].會計研究,2009(11).
[2]李筱強.正確理解、界定和披露非經常性損益[N].中國證券報,2008-11-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