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封建社會經濟特征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摘要:縱觀我國歷史長河,可以看到許多值得追溯和深思的章節,我國的資本主義萌芽相對西方國家來說起步較晚,但卻在一定時期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明清時期可以說是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時期,在這期間中國經歷了西方文化的洗禮,又經過了的創傷,但是也為資本主義在中國發芽、生長提供了一定的基礎條件。本文將從我國明清時期資本主義發展的特征與發展條件著手,進而分析了資本主義在我國難以發展的原因,最后得出了對我國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的啟示。
關鍵詞:資本主義明清時期發展
追溯起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應該是在明末清初時期,而中外歷史界也最關注明清時期中國資本主義的萌芽發展,因為資本主義的起源在明清時期,所以,至今仍然有大批史學家與經濟學家鉆研該問題。論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時間,據推算應該在公園十五世紀中段,之后經過十六、十七兩個世紀的發展逐漸開始有所起步。而十八世紀末期徹底打破了舊中國傳統小農經濟模式,在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的影響下,半殖民半封建中國開始步最初的資本主義歪曲的探索道路。
一、明清時期資本主義的發展
資本主義在我國確實是始終無法進行到底的一項運動,正是因為只是在封建中國短期存在過,所以資本主義在中國從未有過真正意義上的存在,這也充分說明了資本主義其實并沒有在中國歷史上形成一個固有時期的狀態。明末清初時期資本主義萌芽具有自身一些特點。
在明代時期,資本主義未能形成是因為一部分國內剝奪生產者的現象消失,而且社會小生產者的分化速度也逐漸變得緩慢,這段時期國外的資本主義狀態還未真正形成,因為并沒有一個相對集中的資本積累,此時在少數地區寥寥無幾的資本主義生產力量也十分薄弱。清代時期,部分東南地區擁有著較高的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但也未能為資本主義的興起提供充足的社會經濟條件。而當時,地主階級卻擁有十分強大的經濟實力,少數地主完全可以掌控所管區域的經濟活動,這就是明代資本主義萌芽形成的最初形態,雖然因為封建社會的原因,在很長一段時期內,資本主義萌芽都未見起色。
二、資本主義難以發展的原因
在我國明清時期,資本主義的發展舉步維艱,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其原因并不只是一方面,下面將對資本主義難以發展的原因進行詳細闡述。
1、封建社會自身條件的阻礙
封建社會在中國已經存在了不止一個世紀,因此,無論明清時期的中國如何發展都無法打破封建制度與封建專制統治的固有模式。拋卻封建專制制度的起源不說,封建地主制在我國卻延續了很長一段時間。封建制度的頑固存在并不能靠短期的經濟發展就能連根拔除的,它深深地植入在每一個封建中國人的心中,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資本主義無法得到在明清時期的中國得到順利的發展。
2、中國自身的封建社會生產力
秦漢時期以來,中國經濟就開始了漫長又穩步的發展,即使在后來的唐宋元明清朝,封建中國的社會生產力都處于較高水平。但是,盡管生產水平達到了一定要求,可是封建社會生產仿佛一個圓圈,始終循環前進,無法做到向前發展。因為戰亂原因的影響,導致每一次戰亂后社會經濟都要重新起步發展,這就形成了在封建中國要無數次零起步來使社會經濟復蘇,嚴重破壞了資本主義發展的經濟積累條件。
3、封統治者的建專制主義對中國社會經濟的影響
明清時期,中國大部分商業如紡織業、制造業等都屬于清朝官府機構的御用制造廠家,無論新興行業發展速度多么迅速,都無法逃脫被封建專制主義掌控,幾乎每種產業都是作為明清朝官府機構而存在。不僅如此,明清封建統治對社會小農經濟進行了嚴重的限制和干涉,曾經占有社會主導地位的封建手工業已經被限制發展成為副業地位。自古以來,我國封建統治政府禁止商業發展,嚴重的“重農抑商”政策成為了資本主義萌芽無法順利發展的主要障礙。尤其是明清時期經濟發展較好的城市往往都是封建專制主義的支配城市,它們無法自由發展,無法獲得自身經濟的獨立。
三、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的啟示
首先,我國明清時期的資本主義萌芽現象是我國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經過幾番周折資本主義最終無法在我國得到較好的發展,更說明了明清時期我國的封建制度頑固的根基對明清社會經濟和人民生活的影響非同小可。它代表了我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進程,也代表了明清時代社會生產力的普遍發展水平。盡管資本主義并未在我國歷史上有過真正含義的發展時期,但卻為后人對資本主義的研究提供了充分的歷史材料。
其次,只有良好穩定的社會環境做鋪墊,才能夠推動社會新的生產方式的順利運行。無論經濟多么發達,仍舊需要先封建專制主義之后才能夠有空間去接納的新的社會生產方式。明確時期資本主義的發展沒有長期發展下去,這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是壞事,資本主義的消亡使得中國逐漸意識到自身發展道路是否正確,也為后來民族主義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正是資本主義的失敗才擁有了今日社會主義的成功。
四、總結
綜上所述,通過對我國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的淺析得到了一些啟示和結果,從本文研究中可以看出人們研究歷史的人不能單純的從歷史學方面談歷史,而是必須要認真學習與時俱進的知識理論,掌握大量史料,對歷史學以外的其他科學領域進行深入研究。如今,我國的經濟日益向前發展,而經濟全球化也必定使得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貿易緊密相連。在新時期的社會形勢下,中國必須勇于前進、開拓進取,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夠實現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小康社會的偉大目標。
參考文獻:
[1]楊益.明清資本主義萌芽和近代資本主義間的關系[J].歷史學習,2004(11).
[2]劉光臨.回歸傳統:歷史學視野中的資本主義[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
[3]廣紅娟.論資本主義萌芽與市場經濟萌芽相互關系及其學術應用[D].西北大學,2010.
[4]殷松華.明清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J].歷史學習,2006(2).
英文摘要: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mmodity economy in the feudal Chinese society have remained an important issuein the study of commodity economy history.However,the explor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modi-ty economy in the feudal Chinese society must first depend on a complete description of the situation of its own rather thanjust a simpl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feudal Chinese landlord system and the Western European suzerain system.The particula-rities of the feudal Chinese commodity economy can be seen inthe fact that it experienced three developmental peaks and thusformed a multi-dimensional pattem.During this course,commodityeconomy,though strongly interfered by political factors,has promot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society.
關鍵詞:商品經濟、中外比較、中國特點
commodity economy/comparison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Chinese characteristics
【正 文】
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乃是自然經濟與商品經濟對立消長的過程。(注:李埏:《中國封建經濟史論集》,云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6~15頁。)因此,要全面而又科學地認識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必須大力開展對商品經濟史的研究。隨著近20年來對中國古代社會形態研究的不斷深入,這一點已逐漸成為人們的共識。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商品經濟問題是重新正確認識中國封建社會的重要突破口,應強調重視商品經濟的研究。
大力開展中國封建社會商品經濟史的研究,首要的重大問題之一就是如何認識商品經濟發展的特點。因為這關系到我們從什么樣的角度出發和以什么樣的思想為指導去研究商品經濟問題,并進而科學認識整個社會的發展,這是一個事關全局的大問題。最近,寧可先生強調:"從中國社會形態的研究,尋求中國歷史發展的特點,不能不注重中國經濟形態的特點,這里包括了商品經濟的特點和作用,而尋求中國經濟形態的特點,商品經濟的特點和作用也許能給我們以線索和啟示。"(注:寧可:《中國社會形態中應當注重的一個方面-商品經濟》("社會形態與歷史規律再認識筆談"),載《歷史研究》2000年第2期。)其意蓋在于此。
關于中國封建社會商品經濟發展的特點,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揭示。但這并不能說明該問題已無探討的必要,而恰恰說明這只是一個重新認識的開端。下面,試就此問題略抒管見。
一
我們先從對已有的特點的分析談起。在20世紀80年代以來許多研究商品經濟問題和探討自然經濟與商品經濟關系的論著中,都曾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中國封建社會商品經濟發展的特點問題。其中,姜守鵬先生的《中國封建社會商品經濟的特點》(注:見《社會科學戰線》,1991年第2期。)是有關此問題的專文。限于篇幅,以下圍繞此出分析。
在該文中,姜先生將中國封建社會商品經濟的特點概括有三。第一,"土地私有,土地較早成為商品,可以自由買賣是中國封建社會商品經濟的重要特征。"單從時間上看,中國在公元前359年商鞅變法之時,就確立起了"民得買賣"的地權原則,土地買賣逐漸盛行起來;而在西歐,到公元11世紀之后,"在大多數國家內,起初不能讓渡和不能分割的'貴族'土地,漸漸變為可以讓渡和可以分割的;實際上,它已被分割到漫無止境。"(注:[法]P•布瓦松納:《中世紀歐洲生活和勞動》中譯本,商務印書館,1985年版,第244頁。)土地買賣才發展起來。顯然,中國歷史上土地成為商品,可以自由買賣確實比西歐要早得多。進一步來看,在中西方土地可以買賣之前,土地都是不能任意買賣的。在中國,西周就確立起了"田里不鬻"的地權原則;而在西歐,由于土地處于高度穩定狀態,不能買賣,馬克思曾稱之為"不動產"。
貢賦和地租為需求基礎的商品經濟
消費和有效需求是形成市場的經濟基礎。在秦漢至唐中葉以前,君主是國內剩余產品的主要所有者。巨額的貢賦收入形成龐大的有效需求。貴族地主和官僚地主是當時地主階級的主要部分。他們的地租收入量僅次于封建國家的貢賦收入量,也形成巨大的有效需求。君主、各級官吏、貴族地主、官僚地主大都居住在城市中,用他們的收入與工農業生產者相交換。各地的土特產品、奢侈品通過販運貿易流向城市,形成繁榮的城市商業。當時的商業主要是滿足以城市家庭為支柱的消費需求,坊市制的發展正與此相適應。人數眾多的農民只是在地方小市場上互通有無,調劑余缺。
唐宋以后,地主制經濟發展,到明清時期,庶民地主、中小地主在土地占有上已占顯然的優勢。貢賦收入和地租收入仍然是國內有效需求的主要來源,但地租收入已向上位移,提升居首要地位。試以清代乾隆年間情況為例作粗略說明。
清代乾隆間,全國耕地約達8億畝(折畝后的稅畝)。如地主占有一半,是為4億畝。每畝租谷按一石計,合米5升,全國地租總量為2億石米。石米按銀一兩計,地租收入形成的有效需求約為銀2億兩。
乾隆間,封建國家的各項賦稅收入每年約為銀4千萬兩。另有漕糧400萬石,石米按銀一兩計,國家整個財政收入為銀4400萬兩。賦稅收入僅為地租收入的1/4左右。
但值得指出的是,乾隆末,全國人口已達3億。農民按90%計,是2.7億人口,農戶一家按三口計,是為9千萬戶。當時農民商品生產發展,商品消費增加。如從高每個農戶年消費銀一兩計,約共為銀9千萬兩。已超過國家財政收入所形成的有效需求,卻不到地租收入所形成的有效需求的一半。
唐宋以后,城居地主逐漸增多,但大量中小地主們仍居住在農村。直到明清時期,商業雖然仍主要是滿足以城市家庭為支柱的消費需求,但滿足鄉居地主與廣大農民農村家庭為支柱的消費需求已日顯重要。這正是宋代以來草市發展,明清時期市鎮發展的重要原因。
總之,自秦漢以來,商品經濟的發展,以至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主要是貢賦和地租所形成的消費需求所拉動的。明中葉以后,特別是清代,廣大工農群眾的消費需求拉動經濟的作用,始日益顯露。市場的經濟基礎走向堅實。
個體農民為生產基礎的商品經濟
秦漢至唐中葉,農產品和部分手工業品主要由地主與商人組織生產來滿足社會的商品需求。這在《史記•貨殖列傳》中即有反映。晉人江統也說:“秦漢以來,風俗轉薄,公侯之尊,莫不殖園圃之田,而收市井之利”。
唐宋以后,特別是明清時期,農民的商品生產發展。農民的商品生產成本低,具有競爭優勢,遂逐漸排擠商人和地主的商品生產而占領市場,成為第一市場主體,成為農產品和某些重要的手工業品(如棉布)等商品的主要供應者。農民經營是地主制經濟的一個基本特征,農民成為社會商品的主要供應者,正是這到特征貫徹的必然結果,他們在?持我國眾多人口的生活和開拓商品市場上,發揮了重大的歷史作用。
中國封建社會的商品經濟比西歐中世紀發達,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廣大農民在市場中具有不同的經濟地位,在西歐,一直到14世紀英國資本主義開始發生的時候,市場交換活動還主要是由封建領主所進行的。
明清時期,手工業品中除棉布和絲綢等產品仍由個體農民和個體手工業者所生產之外,其他如油、酒、糖、煙、紙、鐵冶鑄、銅、鉛、煤礦、井鹽等產品的生產,也出現了沿著馬克思所指出的“生產者變成商人和資本家”,與“商人直接支配生產”的兩條道路發展,從小生產向大生產演進。
小生產、大市場的商品經濟
地主制經濟下的農民,經營規模小,生產能力低,其產品既要滿足自己消?需要,如要交納租賦,產品自給量在其產品總量中比重很大。從一家一戶農民來說,商品率低,商品量少。但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人口眾多,每個農戶種植不多商品性農作物和生產不多的商品性手工業品,集中起來就可以構成巨大的商品堆積,不但能形成稠密的集市貿易,也可以形成具有很大商品流通量的集散市場和大規模長距離的販運貿易。清代人口巨增,農戶數量大量增加,加之地區分工發展,其情況更會如此。糧、豆、棉、棉布、絲綢、果、茶等都已成為大宗販運商品,形成許多重要的區域間貿易。
長途販運貿易的發展,是市場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清代農產品和手工業品流向城市,與皇室、官吏和地主的租賦相交換,仍在繼續發展,同時,與前述農民有效需求的增長相適應,糧食產區、手工業品產區和原料作物區之間,農民與農民之間、農民與手工業者之間,即生產者之間的交換擴大,發展了長距離販運貿易,這是國內市場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發展。
什么是職業?根據辭典解釋,指個人在社會中從事的作為個人或家庭主要生活來源收入的工作。它實際上也是個人服務群眾、奉獻社會、施展才華、實現自我價值和理想的一個崗位。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一個人的職業可以是個人和單位雙向選擇決定的,也可以是自主創業或自由職業。根據個人的才能和經濟的變化,個人選擇的職業可能終其一生,也可能有所變動,可能是變動一次,也可能是變動多次。
那么到哪里去尋找職業呢?職業就存在于行業之中。廣義的行業,就是指職業。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里的行業,類似職業。我們把從事同一行業的工作的人叫同行。同行的人,在行業性質,勞動方式,社會地位和經濟利益等方面有共同性。因此同行的人共同語言相對較多,而隔行就如同隔山了。在封建社會中,城市的商人、手工業者為了保障本行業和行業成員的利益,成立行會。這里的行會,是指同業人員的封建性質組織。不同的社會,行業的地位性質是不同的。在封建社會中,有所謂士農工商之說。但到資本主義社會中,什么行業最賺錢,什么行業就吃香。在社會主義條件下,行業表示社會分工不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在我國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也成立了很多行業聯合會,如工商業聯合會,企業聯合會,建筑業聯合會等等,這些都是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核準注冊的全國性社團法人組織。
在龐大的國民經濟體系中,存在許多部門和行業,按不同標準可以分為不同產業。各國使用標準不同,劃分產業也略有不同。但是,按照人類生產活動的歷史順序和各行各業的性質,可將眾多行業劃分為三大產業,即第一產業的農業,第二產業的工業和建筑業,除了第一、第二產業以外的所有行業,總稱為第三產業。在一定社會的各類產業中,又可分基礎產業和主導產業。產業也是不斷變化的,有的產業會消失,新的產業會產生。從產業的歷史順序看,是有特殊性。從事高技術產業的勞動是知識勞動,而勞動者必須掌握尖端的科技知識和技能。高科技產業已成為產業競爭中的制高點,是知識經濟時代的主導產業。
三大產業的從業人員應保持一定的比例。這樣,才能使社會各項事業協調發展。從產業發展的趨勢看。由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直接從事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的勞動者減少。據估計,在知識經濟時代,各占總人口2%的農業勞動者和工業勞動者,就能生產滿足全體人類所需的物質消費。這樣,大量的人口將去從事第三產業。第三產業的興旺發達是現代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征。一國社會經濟發達程度如何,很重要的是通過第三產業的發展水平來實現的。第三產業的繁榮與發展程度的高低,已成為現代社會經濟發達程度的主要標志之一,也將成為國家最龐大的產業部門。在我國產業結構調整中,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具有重要意義。
產業概念,古今不同。產業舊指私有的土地、房屋、工廠等財產。如購置產業,即買地置屋。有時指工業生產為產業,如產業工人、產業部門、產業革命等。
在三大產業中,我們把以營利為目的的從事產生和經營活動,向社會提供商品和服務的經濟組織叫企業。企業是國民經濟的細胞。根據不同標準,企業可以劃分不同類型。根據企業的經營內容和行業性質,可分為工業企業、農業企業、商業企業、交通運輸企業、建筑安裝企業、郵電企業、金融企業、科技企業等。根據企業的所有制性質及有關法律規定,可以分為國有企業、集體企業、私營企業、混合所有制企業和外商獨資企業等。根據企業的規模,可以分為大、中、小型企業。根據企業的組織形式又可以分為單廠企業,多廠企業,聯營企業和企業集團。而現代企業最重要的形式是公司。同一企業,從不同的標準看,他可以分屬不同類型。如中國石化,它是工業企業,國有控股企業,大型企業。
企業在社會經濟活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作用。企業是市場經濟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社會生產和流通主要過程的直接承擔者;企業也是推動社會技術進步的主要力量。企業經營狀況如何,直接關系到整個社會主義市場的發展和活躍程度,直接關系到產品的豐富程度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和滿足程度,直接關系到社會經濟效益和國家經濟實力增長程度。特別是國有大中型企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其經濟狀況如何,直接關系到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主義制度的鞏固。在企業中選擇職業,其收入同企業的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掛鉤,會受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直接影響,有風險。
關鍵詞:法經濟學;霸權經濟;經濟壟斷
中圖分類號:F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7-0013-02
法經濟學,從其自身的角度及其所追求的目標看,是要以法律為基礎建立社會經濟結構、經濟秩序、運行機制和管理方式,即我們經常說的法制經濟。一般情況下都認為,法制經濟是一種有秩序的經濟、公平的經濟、是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我認為,這里存在兩個很大認識誤區:一是法制經濟并不是市場經濟或現代經濟所特有的現象;二是法制經濟并不等于公平經濟或平等經濟。眾所周知,奴隸社會的經濟、封建社會的經濟、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和社會主義社會的經濟都是建立在特定的法律基礎之上并按一定法律規則進行運作和管理的。除原始社會之外,沒有那個社會的經濟行為是不受法律約束的。奴隸生產的全部產品歸奴隸主所有;農民租種土地要向地主或封建主繳納地稅;工人生產的剩余價值被資本家全部拿走。這一切都是按照法律和法律所確定的經濟制度進行的,所以,他們是不同性質、不同類型、不同水平的法制經濟,這些法制經濟是平等經濟或公平經濟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法律的原則和追求的目標是平等,公平和正義,但法律的制定和法律的本身就是不公平,不平等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這是封建社會的法律基礎,這個基礎本身就是不平等的,不公平的,而是一種“王權原則”、“霸權原則”。資本主義法律似乎是平等的,公平的,但實質上仍是以霸權為基礎的,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前提是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無產者沒有財產,平等對于他們來說有什么意義呢?從殖民地掠奪來的財產,用戰爭從他國掠奪來的財產,從工人勞動中榨取來的剩余價值,從無數購買金融衍生品的受害者中攫取的巨額利潤等,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這不是強盜的邏輯和霸權的法律嗎?人們都知道,在市場經濟中商品是按照平等自愿的原則進行交換的,這似乎是資本家發明并嚴格遵守的原則,然而,用堅船利炮打開弱國的大門是平等自愿原則嗎?用機器生產出來的商品向貧弱國家進行大量傾銷是平等嗎?這是在平等的掩飾下、在法律的支持下的一種霸權經濟。在近代資本主義社會,這種霸權經濟都是建立在充分的法律基礎之上并受到法律的強有力保護。在當代國際社會,早期的裸的霸權經濟已被虛偽、神秘甚至合法的面紗掩蓋起來,市場原則似乎成了平等與公平的代名詞,然而霸權經濟的觸角卻伸向了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如買房的各種“霸王條款”、“最終解釋權”,國有壟斷企業對資源型產品和服務供給的限制和獨家定價權,政府的各類強制性收費規定及其標準的制定等,都具有霸權經濟的性質。在國際商務領域,以各種借口發動戰爭,然后控制該國經濟,瓜分該國市場是當代霸權經濟的典型表現。以外援和國際金融組織貸款為條件,為本國投資和商品開辟國際市場;把國內法凌駕于國際法之上,從而為本國謀取經濟利益。如美國經常使用其《綜合貿易法案》中的“超級301”條款和“特別301條款”,對其他國家發起“雙反”調查和知識產權保護調查,并依據自己的調查結果對他國進行制裁。利用自身的綜合國力優勢和政治、軍事優勢,肆意對其他國家的經貿政策指手畫腳,橫加干涉,甚至迫使他國的匯率升值,以有利于自己產品出口和提升競爭力,如1985年的“廣場協議”,就是美英等西方國家恃強凌弱,迫使日元升值的霸權經濟行為,而美國又企圖把這種做法在中國進行復制,雖未得逞,但其霸權經濟的本質卻昭然若揭。大型跨國公司聯合控制某種產品,半成品和原材料的國際市場價格(如三星等在中國),或對自己的產品進行捆綁銷售(如微軟),也是霸權經濟的表現。
在一國之內,霸權經濟是由法律賦予其權利和合法性,如國有經濟的壟斷經營及政府的一些強制性政策;因此,打破和消除霸權經濟必須要調整經濟政策和修訂其相關法律,這是法經濟學面臨的歷史使命和嚴峻挑戰。國際上的霸權經濟是與強權政治一脈相承的,是與資本主義國家的現存經濟、技術優勢及其極端自私的本性密切相關的,而國際公法、國際商法只是他們的工具而已;因此要消除國際上的霸權經濟需要一個歷史過程,需要發展中國家的合作與團結,為爭取建立真正平等、公正的國際經濟秩序和法律機制而努力奮斗。
參考文獻:
[1] 辛超舉,耿秋蘭.“最終解釋權”條款的法經濟學分析[J].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學報,2010,(1).